真没想到一个波兰电影,能让人如此惊讶它近乎完美的剧情。
该称赞的大家都称赞了,我只能说:如果中国人都好像波兰人那样爱护国宝,中国有关国宝的电影又能用合乎情理的方式展现给大家那真是不仅有文艺观赏价值,更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总比那些用流血牺牲来达到教育目的的片子让人印象深刻吧?
)
找到了个女的那么像抱银鼠的女人,导演也太强悍了。
整个电影的节奏比较急,如果分心看很可能会脱节,但是理解上还是相当简单的。
看完之后,我还是想看达芬奇密码。
= =|||
神马新锐导演,神马第N代导演,神马意识流电影,很多影评弄的非要人家看不懂才算有文化,才算好电影似的。
在我看来,好电影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好看,所以,这是部好电影。
偷窃,不用高科技,连电脑都不用,因为这不是好莱坞电影。
男一号,男二号,都不好看,也不性感,因为这不是好莱坞电影。
没有枪声,警察貌似都不配枪,没有飞车表演(只有很短一段车辆追逐),因为这不是好莱坞电影。
是喜剧,但不是无厘头,因为这不是周星驰的电影。
但是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节奏不快不慢,故事交代的清清楚楚,结局皆大欢喜。
穿插着波兰的古典美景,这是一部适合悠闲的慢慢欣赏的作品。
说说亮点:女主角太象画中的女孩了,太象了,导演怎么找到的,厉害。
即使偷盗钻孔也不忘记按时吃饭休息,波兰人真懂得劳逸结合。
男一号被抓没有供出男二号,于是男二号把赃物保留,等待男一号出狱还给他,有情有义。
花大钱买假画的冤大头是德国人,这是波兰导演在报二战的仇。
日本人在车上用摄像机,标准的欧洲人眼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要剖腹,也算是导演保二战的仇?
国宝还是要留在波兰,很主流,很河蟹,很政治正确。
最近影院上映了个“新片”《盗走达芬奇》。
其实这部片,早在四月我就已经看过了,而且是在影院哦!
虽然迟到错过了开头,但一进影院就被情节吸引住了。
虽然时间很久了,很多情节还记得清清楚楚。
所以六一期间朋友问他看什么电影,(当时上映的有光荣岁月、葫芦娃、等,)我毫不犹豫的推荐了该片!
《盗》说的是一个刚从号子里出来,被警察重点关注的大盗,联合一个不起眼的小警察,聘用一个患有奇怪的记不住别人模样的爆破高手和一个天才美女画家(她是黑头发,很有味道的那种漂亮),盗走了戒备森严的达芬奇名画。
影片有张有弛,把一个本来挺“悬疑”的片演的轻松诙谐,特别是小警察在偷完画后急匆匆的绕回现场煞有介事的和同事一起侦查那段;还有大盗把窃听器用口香糖粘在桌子下面,关键时刻却被清洁工扫走了;永远记不清别人样子的爆破高人疑惑的看自己的孩子;老画家把古董柜子做成画框;等等等等,好笑极了。
同志们注意了,这可是我近三个月前只看过一遍的电影!
拜托,我竟然记得这么多!
皆大欢喜的故事要怎么写?
警匪同乐的电影要怎么拍?
《盗走达芬奇》提供了一个圆滑的答案。
模糊了价值观,用小聪明诙谐一把,设点小玄机,搞点小滑头,小小的世界里满身涂油,是谓娱乐。
Cuma第一次从博物馆出来的时候,我才真正开始认真看这部片子,原因就是,那个Czartoryski博物馆,我去过。
当初第一次去的时候,那个教堂(就是每次给博物馆这条街镜头都能看到的那个白色建筑)在整修,到处架着铁管子,于是脚下深深浅浅地终于找到这个博物馆,可惜当时没看到这幅“波兰国宝”,因为当时正在办一个什么现代艺术展。
临走时碰到半路和我问过路的英国老妇人,她也一脸稍有遗憾的样子。
半年多后再去,偏偏赶上个公共假日,休假,这幅“波兰国宝”始终与我无缘。
而老爷爷买到胡桃木茶几的那家gallery,也是好生面善,也许就是我曾光顾过的那家里面挂了很多漂亮可爱的小天使雕像的那家;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时坐的地方是老城城门入口处的一座雕塑的基座,我也曾经坐在那里晒太阳,只是当时不知道,它后面是克拉科夫美院;剧中人物们每每走过的那些街道和小巷,总也都透露着熟悉的感觉,也许,我也都曾经几遍几遍地走过,也许。
所以,即使片子拍得只能算还可以,我也给了个推荐,毕竟,这里的Kraków,不再是电影《辛德勒名单》里那个透露出悲伤的拍摄地,而是,更柔美的,我所熟悉的,散发着古典气质的,现代的克拉科夫。
要说克拉科夫是波兰最美的城市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历史的偏爱,克拉科夫并未受到任何一点二战战火的波及,虽然历史上,它曾经被德国、捷克和奥地利瓜分,但作为波兰的旧都,至今,它依然完好地保留并展现着它的风情。
当然,这与电影的氛围稍有出入,但这电影在细节上,处处在向观众表达着克拉科夫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
Julian家的阳台风景真是美妙,整个城市尽收眼底,背景那座双塔的红色建筑,便是著名的圣玛丽大教堂,其内保存着存世600多年的斯特维特斯祭坛。
而电影里总是听到的小号声,就是来自这座教堂的塔楼最高处。
在1小时07分30秒的时候,镜头展示了小号手的画面,每到整点,小号手都会在圣玛丽大教堂的塔顶吹响小号,这是克拉科夫最独特的报时方式(别的地方一般都是敲响钟声),而这小号声的背后,其实有一个传说。
据说,是为纪念蒙古军队入侵时的一位孤独的守夜人。
当年蒙古军入侵,守夜人就在尖塔上吹响了宣告敌人入侵的号角,这位勇敢的号手后来被蒙古人射穿了喉咙,所以为了纪念他,直到现在教堂都还以当年的号角声来报时,而且更会短暂停顿,以纪念当时被杀的守夜人。
我去旅行时,曾几次想拍摄小号手,可惜总也没能成功。
而随着小号声,带着从日本归来的国宝的汽车穿越的那条街道,便是克拉科夫老城广场的一条主要街道之一。
白天的时候,这里热闹非凡,红火的摊位贩卖着各种纪念品、传统食物等等等等,旁边临街的咖啡馆、餐馆也都把座位摆上街道,人们便喝着咖啡或啤酒,坐在路边,看着优美而宁静的风景晒太阳。
这电影,让我忽然想起了那旅行时的悠闲。
电影里最让我深有体会又有笑料的,便是那位爆破工人对工作的态度。
最开始讨论工期时,便是严格说明“……一天工作8小时,一周五天工作,两天休息……一共要大概一个月”,而后面,工作到一半,手表闹钟一响,工人便立刻停工,坐下休息,边喝着咖啡吃着三明治边看着报纸,这真是太真实的波兰人民工作行为态度的缩影了,电影中看着觉得确实有点冷幽默,可是生活中,经常会让人很郁闷(我反正是被郁闷了无数次)而关于名画《抱银鼬的女子》,犹记得,当初上“从远古到现代的艺术文化”课程时,那位波兰知名的教授,慷慨激昂激情四射地给我们讲解这幅作品的经典之处,可惜听得不认真,隐约记得,是因为画中完美地体现了光照在人脸上还有小兽身上的皮肤上所表现出的质感。
果然是精深啊……男主角Cuma的扮演者,30多岁的Robert Więckiewicz是波兰出名的男演员,虽然那位学习“多文化研究”的室友对这部她们波兰本土片的评价不高,但她当年还是兴冲冲地去电影院看了,据说“完全是为了去看Więckiewicz的”。
电影结尾一句Scenę “z gajowym” dedykuję Magdzie Bańkowskiej(这里应该是个变格,人名的结尾应该是ka,可能是),说“守林人的情节献给(原美院学生)Magdzie Bańkowska”关于波兰的货币,złoty(兹罗提)简写为zł,非流通货币,与人民币不能直接兑换,电影是04年拍摄的,所以里面说到100万zł约为20万欧元,但现在兹罗提升值,汇率是 1欧=约3.4zł (还在持续升值中,虽然我看不出波兰生产力有什么发展,可是货币却一直在升值)另外说几句题外话电影里的警长,一个朋友的男朋友和他长得很像,最主要是头上的抬头纹很像华沙市西有一条街叫Cumy,电影里男主角的名字叫Cuma,念快了,听上去就是一样的影片中警察局的位置,是在克拉科夫的犹太人聚集区(Kazimierz)内(《辛德勒名单》的外景地之一),1小时38分40秒时的那个镜头,可以看到后面的那座犹太教堂,是波兰现存的最古老的犹太教堂,修建于15世纪而河岸边下国际象棋的地方,背景那个有围墙的建筑,实际上,就是皇宫旧址,现在是博物馆
这部电影从各个角度展现了波兰人民欢迎全世界的态度。
波兰的国宝《抱银鼠的女人》展现在大家面前,这画真美,银鼠的胡须是7根,天才芬奇用左手画的。
女主角很美。
波兰人民热爱芬奇。
波兰人民最引以为傲的下水道工程在这部电影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波兰的窨井盖附近都做了让水流自然疏导的路面,波兰基本上是不会发生淹水事件的。
电影部分情节和《疯狂的石头》有雷同之处,应该是纯属巧合吧。
波兰的旅游资源丰富,看看那些彩色的屋顶、尖塔,风光无限秀美。
波兰出诗人,美丽的东欧画卷,让眼前的世界充满诗意,波兰男人追求女人的时候,都要念念诗,以表达心中的爱意。
波兰的教育资源丰富,小偷通过学习也可以当警察。
完善的教育系统,让所有有学习意愿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波兰人民的生活舒适,工作时间固定,工作和假期有效地分开,并有弹性工作制绝不会有加班事件的发生。
波兰人在把握生活与工作的平衡间有着一套独有的哲学。
比如,埋炸弹的有认知障碍的专业人士该下班就下班,该休息就休息,该吃饭就吃饭,绝不耽误。
波兰人民热爱家庭,工作的时候也可以兼顾照顾小朋友。
波兰人民爱宜家,餐巾纸,给狗喂食的碗,天台上的躺椅,无处不宜家。
在宜家最困难的时候,波兰的家具厂商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在波兰通过电影向世界输出价值观的时候,宜家自然鼎力相助。
波兰人民对日本国的认识还停留在武士时期,切腹都想得出来。
在成为大国与偏见之间,该有的姿态固不可缺。
通过这部好玩儿的电影,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波兰人民向全世界张开双手的热诚和胸怀。
也许波兰还很落后,也许是人民心里有爱与悠闲.非常优雅的老人家,清晨的林荫小路,都让我羡慕不已.
好的电影是让人能记住又感觉不是那么强烈. 就好比原酒,可以再勾兑,可以扶持很多平庸之辈.原酒本身也并非无懈可击.也许疯狂的石头很多桥段来自这部电影,我从里面看到很多半新不旧的电影都抄袭了它的创意.也没什么,能记住的那些电影都有自己的特色标签了.但理应向这部电影致敬.
很少看到波兰的电影,想不到会是如此充满智慧。
波兰语真有趣,说起来像连珠炮一般一口气放个不停。
想必波兰人说成了习惯吧,可以一口气说上那么多单词。
这个偷盗的故事结局还真是双赢,不仅没有让国宝流失,还赚了比先前中间人承诺的报酬多上好几倍的钱。
大家都开心,警察松口气,舒玛带着数百万欧元的身家继续服剩下一年的徒刑,哈根如愿以偿有了钱修葺博物馆,哈根的孙女不仅大大的展现了自己不凡的实力,赚了个盆满钵满,还赚了个帅哥男友。
尤里卡则是既没有出卖自己的爱国心,又继续当他的警察,还分得一大笔钱抱得美人归。
小娱乐,大智慧。
导演希望的,应就是这种效果,看到观众看完这电影都是一脸会心的微笑。
盗画过程没有好莱坞大片那种紧张窒息的气氛,总是在平实中掺杂着流畅的聪慧。
感觉很舒服,像是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完成一样,欣赏着他们盗画的杰作。
波兰感觉真好,安静的街道、极具年代感的建筑、充满艺术气质的氛围,连人和人打交道,无论是警察和大盗,还是大盗和大盗,抑或大盗和艺术家、和买家,谈话都显得那么艺术而又智慧。
幽默无处不在,都是自然地流露,丝毫不显得矫揉造作。
个人感觉最有趣的还在于关于日本人切腹自杀以示谢罪的段子。
连波兰人都知道小日本这种嗜好,而且拍的相当之诙谐,不知小日本看了会作何感想。
达芬奇这幅《抱银鼠的女子》真是很漂亮,女子气质高贵典雅,银鼠也显得相当有灵性。
看了真是喜欢。
个人认为看点是波兰风景、风土人情和波兰语……我可以加一句那只狗戳中萌点了吗?
有些可爱的小幽默
延续了和wilson看电影始终看得很无聊的电影的状态。过年的时候看这种片子,作孽啊。
有一种冷冷的黑色喜剧味道、偷画题材的高智商犯罪片,结局理想化了点不太现实,但含蓄的幽默,细腻的细节,皆大欢喜的结局,一部挺精巧的波兰电影。
呵呵 脸盲症大叔很可爱。片子有点搞笑。还记得是因为没得看蓝莓之夜去看的。呵呵
在两杆大烟枪和偷抢拐骗之后,此类片子都难超3星了。
意外结局,我不是说以假画换真画,而是那第三幅画...
三星半。节奏不温不火,典型的欧洲商业片范,但局还是颇有趣的
有意思,有意思,有点儿意思,偷窃艺术品绝对是门大学问,更是一门高雅的艺术。
怎么和《偷天换日》一个手法……………………
奇思妙想的故事和不失水准的演出。
Robert Wieckiewicz 长得像张学友,女主角长得像我女朋友(忽略这句)。最终,墙裂的爱国主义情操占领了道德高地,各有所图,皆大欢喜,这是最好的结局。
很轻松惬意的一部偷盗片,比疯狂的石头早两年,女主角画师很有气质
过于平淡,过于不出乎意料。不过不失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我就奇了怪了怎么有7.4颗星 我要把平均分拉下去 什么破电影
一群傻贼,办了件好事,所以电影成了轻喜剧。
被人请去电影院看的
没想到波兰能够拍出这么一部好莱坞式的犯罪喜剧佳作,惊喜惊喜...整部影片前半部分没有什么亮点,都在为后面的高潮作铺垫。从盗画开始,影片就如同片中盗贼使用的“连环套”一样带给观众连环的惊喜。最后的一计“空手套白狼”,真是屌翻了!原来波兰人也那么会玩幽默!
即便是擺在盧浮宮的懞娜麗莎也幾度被竊。又一國寶名畫《抱銀鼠的女人》。説道波蘭電影並不只有納粹猶太。那邊的風景也很美那邊的人也是。都說女主角像畫中人還差點。故事情節同類的也看了不少想到‘惠斯勒的母親’。
不知道有什么好评价的 不需要深入思考的简单电影 只是我实在不知道这副画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