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看了谢票场,直到搭地铁回家的时候才有想哭的感觉,但眼泪都是轻盈的,这是一个没有想象中那么沉重的故事。
最喜欢的是电影里的音效,素恩的人工耳蜗出故障后听到的声音纷乱嘈杂,电流和想要听见的声音在打架,有些片段戏院里安静得只剩心跳声。
故事也是娓娓道来,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恶化或者美化什么,用日常来讲述并不日常的故事。
总之很喜欢,小演员们都好得意哈哈哈哈😄
影片讲聋人的身份认同: 如果一个人做了人工耳蜗,能有七八成的听力,又会手语,那他/她究竟是聋人还是听人?感觉香港人更会有这种身份认同问题的敏感度。
记得有一个剧情,做了人工耳蜗的“宣传大使”在台上演讲,讲到“愿科技发展,大家都做人工耳蜗,今后再无聋人。
”底下的聋人观众愤而离去。
我一开始还不理解这句话的冒犯之处,但是后来感觉类似:“愿大家都学普通话,以后再无少数民族。
”男主角(之一)在拍完人工耳蜗宣传大使的影片之后,对女主角说:“我刚才说什么你是不是听不见? 没事,我有时候也常常听不见,只能傻笑。
”之后在听映后谈的我突然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听不懂粤语也只能傻笑。
说到这部影片真正的魅力之一,声音,影片常常在有声与无声,在正常与模糊间切换,真正“来到聋人的世界。
”助听器会放大环境中所有声音,且声音带着类似广播的噪声;女主角说话带着聋人特有的扭曲;角色打手语交流得看字幕;摘下助听器的部分世界一片安静。
所以这部影片正常的台词很少,大部分都是看字幕。
不得不说的是影片把手语拍得很好,从“很有feel”到“欢迎来到手语的世界”都很有意思,在天台上看底下小小的“行人”和“行车”更是很美。
这并不是一部悲痛的影片,相反其中有不少幽默的片段,放映的过程中常有笑声。
主演的演技都很好,聋人是真的聋人演员,在映后谈还为演员准备了手语翻译。
聋人演员说在香港听障人士中心(好像是这个名),排队取号旁边写着标语:“请留心听号码”,有点黑色幽默了。
好莱坞前几年还拍了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健听女孩》,我感觉在声音的运用上还不如这部片,但是总体上成熟得多。
例如这部片观感上还不那么统一,白天就一副缺乏饱和度的滤镜,其他时候滤镜又变了,有些镜头缺少沉浸感。
一如既往地在無數殘酷和冰冷的票房/開拍數字背後依然有那麼一群影人們從未放棄用鏡頭講故事講那些 不常被攤在陽光下的故事身障人士主題的片子向來不好拍畢竟大多數觀眾要的只是娛樂無法要求他們同理一種「缺少感官」的生活但觀眾同時也是「獵奇」的短短幾十秒的trailer大概就是Ta的全部耐性一旦沒有成功勾起興趣就徹底淪為一小撮人的自我感動工作習慣一直以來對「影人對談」的執念頗深畢竟面對面的「給」與「接」有著不可替代的直接和乾脆蠻訝異飾演Alan的演員吳祉昊Marco本身是聾人 也是素人這也是導演黃修平在選角上的執念——主角群像平衡「聾人」與「聽人」的比例這在工業層面的操作難度又更大了因為拍攝這類題材除了本身的主線戲劇衝突前提條件是讓觀眾相信「演員沒有在演」 這就是Ta的日常針對這一點在Q&A環節也著重向導演提問結果如你所見獎項當然是最有力的證明也是導演執念的變現另外不少優先場觀眾表現出對兩位小演員鄭進希/黃暐恆的喜愛表演靈動自然、輕鬆日常這也是導演功力的一大體現至於3位主角感情戲的部分個人還蠻喜歡戲里的表現形式「你想看狗血的“嬲”劇情嗎?
我偏不!
」一方面素恩對Alan的直球提問已讀不回另一方面最後Alan問子信「素恩會不會陪你去美國?
」事實上已經把3人的關係留下了最精準的註腳132分鐘的影片結束想探討的問題很多包括但不限於身障人士的「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是不是一對矛盾?
他們能否取得共識?
科技發展是否剝奪了他們自主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
普世價值認為的「好」是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
所謂「平權」,是不是另一種維度的「歧視」?
2🈷️20正式上畫誠摯推薦入戲院找答案1.19 @K11 art house
真誠地關懷聾人族群,近年香港難得一見的清流之作,全片通俗易懂,所謂通俗也並非只強調正能量或是控訴、悲天憫人等,而是在簡單易懂的故事中,仍流露出作者的品味與對生命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做到讓人理解戲中角色,真正的用電影把聾人族群跟觀眾連結起來 。
本片以聾人族群為題材為出發點創作,通常這種較有公益性題材的電影,很容易淪為正能量說教(甚至是消費議題)的作品,但本片以認真的田調與前期準備成功建立成讓人對團隊掌握議題寫實度的可信 。
在演出上,首先因找來眾多真實的聾人演出而建立了觀影體驗的真實感,尤其吳祉昊的演出讓人難以相信他是第一次演戲,對香港新演員不完全熟悉的我在觀影時一直以為他是從劇場出身的實力派之類的,直到映後座談看到本人才發現是真正的聾人,直接敬佩得泛淚了 。
即便男女主角以及小朋友角色找來了專業演員擔任,也因為著重長時間的演員訓練與考究,讓他們的演出達到了驚人的說服力(據映後游學修所說他很少參與到準備時間這麼長的香港電影,而鍾雪瑩則早已在參演前已有學手語的經驗) ,儘管兩人都已是觀眾的熟面孔,但觀影當下我還是被完全說服而入戲,兩人的表演真的十分亮眼(動筆時鍾雪瑩已拿到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實力無需再多說) 。
特別想要一說的,是我認為本片導演黃修平絕對已是當代香港大師之列(或許在香港已有此地位但似乎在其他地方還沒被太多人認識),從《狂舞派》系列,《哪一天我們會飛》以及新作中,都能看到他如何關注新生代的香港文化,單從每部電影都讓新世代演員被看見,甚至發揮出他們的最好成績即可見一斑,本作中,我看見了他關注聾人族群的同時,更關注了這一代聾人的何去何從,透過三個不同定位的聾人青年的情感交流,以及童年、手語與潛水等元素的串連,甚至試圖找出專屬他們的香港光譜(後段空鏡的運用十分打動我),真正的理解文化再以自身的價值觀訴說,正是作者的體現,本片的片名,用了「看我今天怎麼說」扣起了聾人、手語與成長甚至是香港的表達欲,手法高明 。
而除了內容文本以外,在技術面上也做到了很棒的處理,音效的處理只要進場看電影絕對明白它對本片的重要性,入圍金馬實至名歸(非炫技而是幫助到影片的表達與理解),金馬入圍的三項的確是本片最突出的要素,其他技術要素相對來說看似失色,但其實攝影美術等也是十分到位,而且我認為本片出色之處,正是他資源分配的選擇,在資源一定有限的前提下,我感受到本片每每的選擇都是站在以題材的內容為優先考慮,技術為次,讓我深感「電影原來應該要這樣拍才對啊」 。
本片是筆者這次金馬影展心中的最佳,因此通篇讚揚,敬希鑒諒。
整体挺好看的,故事很完整,选材应该也尊重了聋人群体,只是有时候会觉得莫名有种浓郁的隐喻的味道。
如果真的是隐喻路线,说真的感觉很不尊重题材的聋人和女主。
作为主流会感觉对此无所适从,对于聋人来说我是听人,整个剧的感觉就是听人do not bother us。
对于粤语区我是普通话区,会觉得他们的意思是do not bother us。
对于中国香港我是内地人,也觉得在说do not bother us。
那到底应该如何做呢?
是不是存在对少数群体来说就是很不礼貌的事。
表现出关心不礼貌,不关心也不礼貌,或许就像中国香港对中国一样,应该划个区进出都需要签证才好,但类比美国这个算某种意义上的种族隔离吧……就很微妙。
尤其是重商主义的今天,互相增进交流才能实现财富的增值。
可能什么也是我理解能力有限吧,Beijingness在很早就被各地融入的人稀释掉了,我也没办法融入所谓的北京孩子的群体,所以我很快就接受了北京是全中国的北京,它是家乡但更是一个概念,如果不够努力就会一点一点被转移到郊区,北京比起所谓的Beijing ness永远更欢迎能力更强的人。
因为我对家乡的想法是这样的,北京就是一个巨大的陀螺,会甩掉所有能力不行+机遇不行的人,所以在中国香港生活,我有段时间会觉得,毕竟小地方,就算作为世界的某个经济中心,思想依旧不open守旧排外也是正常的,平等地不把自己当回事+不把别人当回事。
不过我在美国生活的时候,作为少数族裔,我也会觉得这里不旺我我得迅速离开。
可能我的故乡是虚幻的泛指的中国大陆这个概念,就像聋人的故乡是手语,中国香港人的故乡是所有英联邦国家和地区一样,从出生那一刻我们就擦身而过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属性里画地为牢。
本来并没有打算写这部电影的影评,直到今天偶然翻看前几年的金像奖获奖名单,又看到了它——一部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作品。
影片至今尚未在大陆公映,我能看到它纯属巧合:那次在澳大利亚出差,正好在一家华语电影院看到它有排片,时间合适便买了票,结果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对我而言,这大概是近几年香港电影带给我最大惊喜的一部作品,毫不犹豫奉上五星好评。
影片在第4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了七项提名,却最终颗粒无收,实在遗憾。
尤其是最佳女主角——虽然卫诗雅在《破·地狱》中的表现同样出色,但钟雪莹在本片的发挥丝毫不逊色,而且表演空间更为宽广。
黄修平导演大胆起用多位素人演员,包括男主之一吴祉昊几乎没有表演经验,但最终呈现出的效果非常自然。
影片的音效设计同样令人惊喜。
就个人观点而言,这部电影至少该收获一个最佳女主角奖和一个最佳音响奖。
影片或许带有某种对当下香港人心理认同的隐喻,但作为非香港人,我对此的共鸣并不深,因此不多赘述。
即便只看表层故事,它也足够完整和动人——聚焦于聋人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定位。
很多听人难以想象的困境,被导演用极具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此之前,我曾以为佩戴人工耳蜗等辅助设备的听障人士,至少能较为顺畅地融入社会。
但通过影片的音效与情节,我才意识到,这条路依然布满听人难以察觉的障碍。
更难得的是,影片视线深入到听障群体内部,呈现了人工耳蜗使用者与坚持手语者之间的分歧、误解甚至鄙视链。
钟雪莹的表演几乎是全片的灵魂。
她精准演绎了佩戴人工耳蜗的聋人说话状态,还细致展现了在学习手语后口语能力略有退化的微妙变化。
这种层次感的呈现,一定来自长期刻苦的训练与准备。
她在交流中始终凝视对方的唇形,既符合人物的生理反应,也传达出角色在沟通中那份专注与渴望,这样的细节足以让观众与她共情。
正如另一部影片《不说话的爱》中所呈现的那样,她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而笑容的变化又极具层次感——或礼貌、或真心、或尴尬,只有在家里或者最后面对叶子信时才会在不想笑时卸下这层伪装。
有评论讨论女主在感情线上的选择:游学修饰演的叶子信看似付出更多,但女主最终选择了吴祉昊饰演的Alan。
从影片意义来看,爱情是情感链接的一种象征,这一选择其实意味着女主站在了Alan所代表的“使用手语的聋人一侧”。
故事层面上,Alan让她明白,即便不去融入、不去接受听人带着优越感的善意施舍,也同样可以活得很好。
他让她无需再戴着微笑的面具融入群体,而是以真实的自己去生活、去获得生命的活力。
最打动我的,并不是影片是否提供了所谓“正确答案”,而是它真诚地把问题摆在观众面前,让我们看到——在现实里,不同的选择都各有价值。
无论是为了靠近主流而植入人工耳蜗,还是坚定守护手语与其文化,本质上都是与世界并肩前行的方式。
不“standard”的人,也可以挺起胸膛,活得精彩。
虽然影片仍在长线放映中,没有正版线上资源,看起来也难有机会引进大陆公映,但我仍衷心推荐:等它线上上映时,一定要去看一看这部“不 standard”的电影。
看到不少短评诟病这部片子落足在爱情上,把一个很好的故事俗套化了。
但我不以为然。
这部片子的爱情部分反而带给我很多深思。
爱情是构成人类情感很重要的一部分,与心灵成长密不可分。
剧情前期alan的大量投入、示好付出,带给观众alan和素恩是官配的信念。
而恰恰是素恩的不接受、不愿意构成了戏剧的张力。
与子信的逐渐深入接触,让素恩意识到聋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子信代表了她所向往的“做真实聋人”的自我状态,因此她无可避免地被子信吸引。
喜欢上游泳,喜欢上手语,喜欢上子信,是互为因果的状态。
正如片尾曲歌词一样,“whatif 悸动 教我跳进自由”。
爱情或许是引子,但素恩不是依附于男性,依附于爱情的角色。
尽管片中子信不答应再教她手语,尽管外界包括alan在阻挠她学手语,她仍然坚持地学手语,坚持地游泳,并不理会外界。
电影剧本非常好地呈现出这些行为是她内心转变、勇敢追梦做自己的体现,而不是恋爱脑上头倒追男生的行为。
我赞同子信和素恩的爱情设计,因为这种爱情给彼此带来全新体验,彼此实现更真实的自我,成就更高的心灵层次。
相比之下,我觉得alan和素恩的爱情有黑暗之处。
也许alan对素恩的示好追求,只是对自我投影的一种自恋。
两个人同为人工耳蜗大使,看上去金童玉女一对,如果素恩愿意,那么alan和她可以成为一对“神仙眷侣”,很可能可以经营一段健全人都羡慕的模范婚姻。
alan这个角色一直都阳光待人,但有一个重大的爆发点是得知素恩不愿意做手术的时刻。
那场冲突戏两个角色都非常精彩,但为什么alan接受子信打手语过一生却难以接受素恩的选择,也许正因为他难以接受素恩的“放弃”。
也许他的梦想正是与正常人媲美甚至更好。
素恩拒绝他,其实是在拒绝一种生活。
拒绝再与正常人比下去。
“what if 你会放我去做梦吗”。
alan对素恩真正的爱,不在前期的示好,而是在他愿意摘下助听器去感受素恩选择的生活。
alan角色的光辉点,也恰在他重新戴回助听器,因为这代表他自己的选择。
尽管喜欢素恩,尽管愿意感受另一种生活,却不会迷失自我,盲从素恩的选择。
本片成功之处在于人物都立住了,成熟的角色可以引发观众无限遐想,因此才能带来各种哈姆雷特化的解读。
还原率真,不怕
点映从12号开始一直是全场爆满,不停的临时加映到今天,提前两天才抢到票,导演在映后交流环节说今天应该是最后一次加场。
出场后发现很多观众都是残障人士,不仅仅是听障,还有拄双拐的,竟也愿意再次排队只为和导演合影。
映后很多聋人用手语欢乐的讨论剧情,其中有一位头发几乎全白的老人,可以确定她没有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我很好奇她是怎么“听”完全场的,原来是读唇语。
于是回忆才发觉整部影片所有角色讲对白时的镜头,演员都是正面向观众,景别都是近景或特写,以方便聋人观众读唇,而作为“听人”观众的我居然全程也并没有觉得刻意或突兀,要在事后才能察觉,导演也算煞费苦心。
毕竟谁都没法保证下一秒自己会不会就意外变成一个不再normal的“不符合标准的人”,所以在一个平均底线够高的社会环境才会有这样平等的进电影院的机会吧。
于是又想起前段时间盲人脱口秀演员吐槽的不锈钢盲道和深圳装了又拆的事,其实不锈钢做盲道材料坚固耐磨,防滑问题只要稍微诚意用心设计也就不是问题了。
这部电影在看之前我就特别期待,他主要是面对聋哑人在生活中弱小的一些群体,聋哑人只能通过手语来与他人交流,但是也会有很多人看不起手语,所以越来越重视手语,即是小说的主人公在因为自己是聋哑人和手语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情况下,依然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最终走进课堂,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无私的教育为一些聋哑人带去的温暖,让它们有了更美好的未来,影片的结尾真的很温情,也给了人很大的启迪,哪怕我们身患残疾是一个不完整的人,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两句话就气馁,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社会作出贡献,才是我们人生的价值所在。
在香港觀影總有意外收穫,這次邂逅的《看我今天怎麼說》以獨特視角在銀幕展開關於聆聽的靜默對話。
這部聚焦聽障群體的電影,用溫柔筆觸描繪人工耳蝸與手語文化間的微妙博弈,散場後仍令人沉浸於特殊的觀影餘韻中。
官方劇情簡介寫道:以聾人青年為題材,講述三位主角子信(游學修飾演)、素恩(鍾雪瑩飾演)、Alan(吳祉昊飾演)如何無懼客觀限制,用各自方法開拓世界。
他們在碰撞中遍體鱗傷,卻默默引領彼此尋找自我。
導演將科技介入與傳統文化的矛盾具象為視聽語言,令人想起《樂動心旋律》中聲寂撕扯,《我生活的兩個世界》裡雙語身份的掙扎。
少年演員們以靈動眼神與精準手勢,在無聲中構建出飽滿情感張力。
其中大排檔戲碼堪稱神來之筆:素恩隨子信學手語,無字幕無聲效,觀眾如同初學者般領略手語的詩意——原來肢體舞動自成語言體系,無需翻譯便直抵人心。
觀影時發生有趣插曲:發現誤購返程車票時,竟因影院肅穆氛圍不敢操作手機改簽。
對比內地影院此起彼伏的消息提示音,香港觀眾恪守觀影禮儀的模樣,倒顯出某種可愛的儀式感。
開場前播放的萌系禮儀動畫,更將「關手機、勿屏攝」演繹得妙趣橫生。
由女主親自填詞的主題曲《What if》堪稱畫龍點睛,主唱陳蕾客串片中歌手角色。
當手語舞蹈與歌詞字幕在畫面交織律動,我們觸碰到超越聲波的表達——原來寂靜本身,便是最震撼的和聲。
「可以選 我可以選什麼?
」 「可以選 我選自由自在」 導演攜三位主演驚喜現身謝票,全場觀眾不約而同以手語打出「感謝」,這份默契感動瞬間消弭語言界限。
新科金馬影后鍾雪瑩近距離接觸更顯靈動氣質,她坦言:「這次得獎像是送給同齡人的禮物,證明堅持會被看見。
」主創團隊真摯互動令人期待這部人文佳作再創獎項佳績。
散場獲贈海報小卡時,意外發現自己竟是主創團隊旁最高者,終於不用擔心身高拖後腿!
笑著告訴鍾姐這是我第三次在大銀幕看她作品,她以手語致謝的溫暖模樣,與片中在天台自由舞動的素恩重疊。
夜間漫步天橋時,不自覺隨風擺動手指——原來當世界過於喧囂,指尖的寂靜舞蹈便是最好的和鳴。
把手语换成粤语,再把口语换成国语,这就是近年来香港电影最大的议题。相比上一代的新浪潮时期,电影的主题更针对边缘群体,也更具有普世性了。没有了武侠,僵尸,赌神以后的港片,可能才更能反映出一个现实的香港。可能不需要为麦浚龙感慨港片已死,因为港片才刚刚诞生
认识戴人工耳蜗的人,于是在片开始五分钟终于知道了他平时为什么说耳蜗很吵,不禁就开始流泪。除了对聋人群体的关注,其实它还要每一个人去想到底是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所谓正常人而失去自己的声音,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自由自在
立意还不错
挺有意义的一部电影
好視角,可惜編劇導演才華有限,浪費了這麼好的材料
一般般
2.5-3 比前作都有進步 可是影片前面累積的好感慢慢被反反覆覆就是不結束的結尾消耗了 演游學修小時候的小朋友演的挺好 鍾雪的台詞也辛苦了 怎麼講 希望導演好心有好報吧
电影节奏有点乱 导演最后开摆了至于我在观影的时候联想到太多私人的事情 快给我看死了…..总之情绪很复杂 但是算得上好看ps:我最能共情的是Alan
正常的標準太高,永遠不可能達到,那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吧。看到素恩在一個看似光鮮,很符合社會對於「成功」的期待的生活裡迷茫的每個瞬間,也想到自己一邊工作一邊陷入懷疑的瞬間,找到想做的事情就是很難啊。
非常非常惊喜的一部电影,和预期完全不同,先开始真的以为又是那种温情励志的影片,结果是描述聋人的真实困境,要自由自在地活,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其实对所有人都适用,有些障碍不是靠努力就可以跨越,承认不同或许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生活的开始。
聋人社群的两难境地
【19】唯一缺点是有点儿太长了~很轻盈温暖的片,克制地讲述了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三个角色都演得很好,钟雪莹尤其出色,阳台上蓝调时刻的轻声诉说好动人!没有试图唤起观众的同情,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刻是局外人。
在个人和融入之间,如何不被扭曲活出真我?一部关于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的作品——聋人不再是作者的设定,而是主人公,我们不只看得见声音还听得到静音
三人关系的镜像/倒影设计虽不乏匠气,又使本片不再囿于议题的展演,形成抽象的政治关系隐喻,关于同盟内部如何平衡支持与反对、分歧与共识、接纳与对抗的声音,以争取共同的福利
还行
身份认同的故事。不过我没想明白的一点是,如果有一天人工耳蜗技术已经很发达了,这个问题还存在吗?(还是说我想得太简单了…?)小演员好贴,演得好棒。游学修也挺有魅力。看到最后有种怎么还没结束的感觉…女主对着夕阳打手语很美
看了黄修平的《看我今天怎么说》,很容易会联想到三宅唱的《惠子凝视》,但又是完全不同的情境。黄修平把整个人物面对的社会情境写得更复杂一些,有聋人面临的职场困境,有选择装人工耳蜗和打手语不同的聋人群体,他们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化解。这一切交给了一个叫钟雪莹的女演员来完成,完成的挺不错,因此拿到了金马影后,估计金像影后也能大概率拿下。
如果作为听人不曾亲身体会聋人的处境,那这部电影完全做到了处境的「通感」,足够真切、细致地点出也许被忽视的困境,却又可以传达如此普世的情感价值。「科技足够发达就可消灭聋人」完全颠覆了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本意,其荒谬之处在于所谓融入「正常人」的姿态是多么高高在上,极端到不允许学手语的做法完全是剥削。听到从来都不是终极目的,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才是。影片提出和散发的批判角度,是真的融入到聋人群体的,可以看得出背后巨大的人类学研究,可以看得出主创真切关怀的诚意。钟雪莹的表演在看似平淡中传达出奕奕光彩,是去剥削化/去凝视化,真正走入角色内心处境的细腻表达。也许我们从来都不需要去融入「正常人」,真正需要做的是去除任何被赋予「不正常」的污名,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都应该接纳最真实的自己。#英皇銅鑼灣 主創映後謝票場
3.5;喜欢开头手语表达的I’m proud to be deaf,但越看到后面越迷惑,聚焦于身份认同的话更不应该对最大的共犯视而不见,结果不仅回避了整个社会合力构建的系统性困境,困在里面的人还要在现有的处境中一边被歧视一边努力融入找到自己的定位,表达自己也弱化为了个体的沟通与理解,虽然视角一直没变,但群体愤怒的声音越来越弱,无论如何都太不痛不痒了。
太过纯净以至于虚假 当然声音的处理有想法@嘉禾银河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