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好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们耗时三年跟踪拍摄素材,并经由陆川之手剪辑,最终呈现了一部迪士尼合家欢版的可可西里。
《我们诞生在中国》是迪士尼自然(Disney Nature)品牌下首部以国家地域拍摄的自然题材电影,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独树一帜的丰富自然地貌和特有的神奇物种。
3年前,一支迪士尼的顶级摄影团队来华。
100多个老外在导演陆川带领下,走遍青海、四川、江苏、浙江、黑龙江,拍摄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
影片主要选取了三种动物,大熊猫、雪豹、金丝猴,此外还有藏羚羊和丹顶鹤穿插客串,这几种动物都是中国独有,而且异常珍贵,颇具象征性。
多人不喜欢看沉闷的纪录风格影片,例如:吃喝拉睡的日常消磨,说真的,我也不喜欢。
于是,导演希望有更多受众适应,让纪录镜头变得有趣,通过后期改造,用80分钟绝美的野外镜头,围绕3个国宝级动物雪豹达娃、金丝猴淘淘、大熊猫丫丫,讲述它们家庭的成长故事。
隐居于雪域高原的神秘生灵雪豹达娃一家,雪豹妈妈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妈妈为了维护领地安全殊死拼搏,呆萌可爱的小家伙和镜头玩耍金丝猴淘淘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它与父亲,以及一些“坏朋友”之间。
在妹妹出生后,淘淘发现自己失宠了,它想要去亲近父亲,却被粗暴地一掌打开…这简直就是猴子版本的“二胎的故事”啊。
失宠的淘淘索性离家出走,加入了流浪团体,后浪子回头。
0.gif大熊猫的部分,则是讲述一只名叫丫丫的大熊猫,与它的女儿之间的故事。
一个向往自由与成长的少女无时无刻不想完成爬上树顶的成人礼,却每次爬到中途就摔落下来,最后灰头土脸的回到母亲怀抱。
藏羚羊的故事略显逗逼,每一次雌性藏羚羊生产大迁徙归来,总是有公羊认不出自己的配偶,索性再找一个。
要不要这么任性啊喂!
还有酷爱歌舞表演的丹顶鹤在《我们诞生在中国》中,旁白由周迅负责,周迅带有一点烟嗓的声音给人舒服而沉静的感觉。
在大熊猫的部分,偏重口语化台词甚至还有些网络词语的使用,让观众能迅速进入情绪状态,轻松愉悦。
迪尼斯自然出品的纪录片,在最后习惯有拍摄花絮,拍摄团队在各种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追踪动物,翻山越岭,上天入地,使用多种先进的拍摄仪器捕捉画面,最终呈现给观众如此壮美神奇的影像,真是令人赞叹。
这些电影创作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主创,没有闪光灯和知名度,更类似于科学工作者,而他们完成的作品,在某种终极的意义上,也许能给观众更为深久的影响。
整个影片都在告诉我们大自然是什么青海高原的苍茫,白云翩然四川深山竹林的落叶金黄,阳光灿烂春日雪化成水,汇入瀑布隆隆而下冬日雪花坠落,枝头冰梢棱棱除了这大自然的寂然之美动物们也一直在讲述它们是如何跟随自然的韵律丹顶鹤扇动翅膀,优美悠然雪豹达娃面对入侵者,肌肉凸出,张开血盆大口,后腿不断刨地从喉咙里逼出的低吼几乎可以让人闻到血腥味金丝猴淘淘从一个枝头飞跃到另一个轻盈矫健得就像中国古代绝顶轻功高手熊猫丫丫大口大口得吃着竹子然后仰卧在地面上,就不动了御敌、捕猎、跳跃、进食这就是它们的本能甚至于在那些我们看来纠结痛苦的时候它们依然在展现最自然的东西淘淘的离家出走,冬季回来又被父亲驱赶小熊猫美美不慎从坡上滚落,一直滚了好久才停下来达娃面对严寒和被驱赶出领地的考验,发出捕猎最后一击甚至于最后被母牦牛连连撞击,不得不放弃猎物死在冰天雪地里还有那些温情欢乐的时刻达娃被儿子蹭个不停,咬耳朵淘淘救了妹妹,成了家里的英雄,被父亲再次抱着摸头丫丫叼起女儿,搂在怀里,舔它观众席上总是一片惊叹可是,动物根本不知道自己很萌、很帅,很可爱在对子女的爱流露的时候,它们只是抱抱、蹭蹭、舔舔在威胁和离别到来的时候,它们总是在选择逃离、进攻、或是找同伴无论结局是什么,无论是否性命攸关在它们身上都看不到抱怨、犹疑和评判尽管有愤怒、悲伤或者欢乐但在它们那里好像与大自然融为了一块大自然在通过它们来表达喜悦与哀愁它们只是自然的孩子,只是活生生的存在从动物身上看到臣服更确切的说它们从未与自然分离过无论是饥饿、严寒或者生产甚至生与死永远都在自然的怀抱里一直是生命的韵律神的节拍
说真的,我们诞生在中国是近年来拍的比较好的一部纪录片了(当然舌尖上的中国是我觉得最好的),以一个上帝的视角重现了这片大地上最美的景色,依托生命的轮回,讲述起这个故事。
情怀是足够的,同时,作为一部纪录片,科普性与严肃性的削弱也是一大亮点。
诙谐而不流于庸俗,哀而不伤,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平衡和尽善尽美的地步了。
我想,大概也只有真正的静下心去,才能拍出如此的佳作吧!
在我六七岁的时候,父亲从远房亲戚家里带回来一只黑狗,通体黑色,十分可爱。
第二天,它突然消失了,我们着急寻找,一无所获。
最后才知道,原来它是自己跑回远房亲戚家里了。
那可是有十几里地那么远,那也是我第一次对狗狗有了敬佩之意,很奇怪吧,人会被一只黑狗给征服了。
从那之后,我就和小黑成了好朋友,我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他,他也常常伴随我左右,送我去上学,要是半路碰到恶犬,他还会帮我打上一架。
而到了我放学,还没到家门口,他就老远老远摇着尾巴过来迎接我了。
小时候家里还养过牛,所以我曾亲眼看过小牛脱胎而出的场景,颤颤巍巍,牛妈妈在旁边舔舐小牛,这场景很神奇。
所以,谈起我的童年,我觉得我要比很多现在的孩子幸运的多。
小时候捉知了,我看到过真正的金蝉脱壳,蝉蛹小心翼翼从软壳里出来,颜色逐渐由透明变为通体黑色,然后扑扇翅膀嗖呼一声飞走。
英国一位动物医生吉米·哈利写过很多很多他和动物之间的小文章。
他写过一本书叫《万物有灵且美》,在那里所有的动物都是朋友一般的存在。
自然总是充满无穷魅力,总会给人们以惊喜,让你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与伟大。
大自然的瑰丽景象下,丹顶鹤缓缓走来,展翅高飞天空,从来都是神秘的她们被中国人赋予更多的意向——一只展翅飞翔的丹顶鹤代表着一个逝去的灵魂。
于是,在翩翩起舞的美丽风景下更多了厚重的含义。
然后镜头一转,神奇的雪豹走入观众的视野,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母爱与坚持。
是雪豹达娃和她两个孩子之间的催泪故事。
于是我们看到了,达娃面对突然入侵者时候的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等等。
熊猫丫丫与女儿美美之间其实谈的也是母爱,关于呵护与成长,关于爱和放手,而当美美独立生活,丫丫有新的孩子降临,我们更是看到了生命的延续与传承。
这片子有着神奇的逻辑联系,爱的维系从一而终,金丝猴淘淘讲的其实也是成长,但更多的是家庭,关于和解与包容。
当然还有藏羚羊的故事。
在我看来,《我们诞生于中国》严格来说并不是纪录片,至少不是100%的纪录片。
较为准确的定义应该是由动物演员出演的故事片,因为除了故事脚本之外,因为里面其实有不少的虚构场面。
这其实也是两难困境,为了电影的好看,必须讲好故事,所以这部电影看起来趣味十足,并不枯燥,甚至还恰到好处的设置悬念与冲突,引导观众进入自然的神秘之中。
而这真的要感谢创作者在当中做出的贡献,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一部既(风景)好看又(故事)好看的电影。
总之,在炎炎夏日欣赏这么一部片子真的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你会被电影中的自然折服,被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故事所感动。
小朋友见识到自然之美,成年人感受灵性之美。
年龄层次不分,各个都能有美好的收获。
苍茫雪山,白雾缭绕,冰川河流相接,风云变化莫测,大自然孕育了世间一切的美好。
崭新的生命在各个角落诞生,赋予世界新生的活力。
由陆川导演拍摄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通过对四组动物家庭的记录向观众展现了中华传统元素以及生命的轮回。
一.传统音乐传递旋律之韵不同音乐呈现不同的节奏,传递不同感觉,中国古典元素音乐始终贯穿在《我们诞生在中国》这部纪录片中,丝竹,箜,二胡这些传统乐器负责伴乐,混合着的西方管弦,钢琴演奏出的中国古典曲目,使得其更加贴近主题。
音乐节奏旋律不同,画面所呈现的节奏也不一致,当小金丝猴淘淘顽皮打闹时,音乐相对欢快,影片的内在叙事节奏也变得快起来,影片中淘淘的爸爸和流浪猴“公鸡”为了领土打架,为了凸显这种对立和情绪和影片的紧张节奏感,音乐变得紧张急促,带动着观众的情绪起伏,也让纪录片有了节奏的变化和韵律之美。
二.多元镜头展现中华之美 《我们诞生在中国》中的镜头运用不似其他纪录片多使用长镜头叙事,以保证时空的完整性和叙事的连贯性,这部影片更多地运用空镜头和延时摄影。
高原广阔的群山,茂密的丛林,蜿蜒绵长的河流,高峭险峻的陡崖向观众展示了中华大地美丽风景与四季流转:春之溪水冰雪消融、夏之大地青翠茂盛、秋之榆林萧条凋零、冬之万物白雪皑皑。
同时空镜头的运用作为一种对场景的转换,时间变化的掩盖手法,高明巧妙的处理了在拍摄动物等待的无趣画面。
延时摄影在空镜头的呈现中充当了最好的助手,风云变化莫测,天气多元变幻,云层的流动、花蕾的绽放都让观众眼前一亮,中华大地之上,土地广阔无垠、地貌丰富、地大物博,实为大自然的馈赠。
三.独特解说蕴含传统文化 不同于其他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的解说词是由周迅作为一名女性站在女性的视角上出发呈现的,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以及其作为老戏骨积攒的演技,连配带演,再配之以画面中的生动形象使得纪录片更加有趣,观众也更具有画面代入感。
小熊猫美美跌倒之后捂着脸好似害羞,此时的解说词“天哪,这太丢人了”,赋予小熊猫人性化的角色语言,画面生动有趣。
解说词对于每个动物的介绍加以神话色彩,纪录片中对于丹顶鹤的介绍,只放在片头和片尾,丹顶鹤最后的高飞首尾呼应,也传递着丹顶鹤每一次的起飞都承载着一个逝去的灵魂,而关于熊猫的介绍则代入古代阴阳太极八卦一说,“古人们所研究的阴阳很可能是从熊猫身上得到的灵感”天人合一自古是我们所追求的自然哲学平衡,也包含着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传统文化精髓。
传统的古典音乐,多元的摄影镜头,独特灵动的解说使得影片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变化,别具一格。
同时又将影片对于生命赞歌这样深刻的内涵凸显出来。
中华的绝美景象以及对于生命轮回的赞叹可以说是陆川导演对于中国自然美以及人文美的另类呈现。
作为纪录片,它不是很合格,跟帝企鹅还有海洋等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片中的每一个动物都足够单独拍一部片子,仅仅79分钟的影片试图展示的东西太多,从而影片感觉很忙却似乎没有说明白任何一个,而其中的神鸟丹顶鹤更只是作为起兴和结尾的象征才出现了一下。
但本片也算暑期档的一股清流,毕竟中国的广袤土地处处是风景,景色是real美,看看小大熊猫在地上打滚,雪豹矫健的身影,金丝猴萌萌的大眼,藏羚羊壮观的迁徙,也是不错的享受。
最后看到雪豹真是心塞塞,你们知道你们是濒危物种吗?
为什么要父相桑害?!
影片里显示,带孩子在动物世界普遍是雌性的职分,雄性通常在交配的季节一结束就撒手不管了。
有些雄性甚至不养家,更不用提对家庭的忠诚。
成年的动物挣扎在生存线上,根本没有去照料年老的父母。
乌鸦反哺,鸳鸯戏水,有,但肯定不总是这样。
人类逆天而行,或许已经慢慢脱离了自然的本意。
婚姻中的男性要体贴自己的妻子,分担带孩子的任务,还要抵御滥交的诱惑。
女性养育孩子的同时还要体贴丈夫,同时也要对抗自身的情欲。
选择独居生活的个体,积年累月地和官能的减弱对抗,等待合意的伴侣,或为了宗教或其他并非物质的追求终身禁欲。
在生存竞争中失利的个体,也能取得一定的保障,不需要横尸旷野,让丹顶鹤把自己的灵魂带走。
人从出生起就接受教化,用区区的几千年去对抗百万年上亿年,一次次树立又推翻“真、善、美”的标准。
人从生来就处在迷惘之中,又在困惑中死去。
在一生中无数次奋起,想要拥抱完满。
然而这短短的几十年甚至百年太短暂,几无可能。
通过回望几代人的挣扎,才可知在逆天的路上已经走了多久。
探索自然和动物,也是人世的风景。
1971年,夏勒拍到了有史以来第一张雪豹的照片。
有幸在8月7日参加点映。
当下感动不已,回来做了一番搜索,去了解背后的故事。
观影后心头汩汩热血,在搜索之后冷却下来,突然陷入到两难里。
动物们本身足够可爱,但电影工业拼接式的说故事方式,能不能被认可,令人感到很为难。
去看了第二遍,还是觉得应该来说两句。
坐在影院里,看恢宏画卷徐徐铺展开来,壮阔斑斓的自然,雾岚天光,山脊河川,大美不言。
作为近纪录片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就如同预告片里预告的那样,用它史诗般的美丽,徐徐道来,在春夏秋冬四季轮转的时间里,雪豹,川金丝猴,熊猫的三个故事。
我想,应该没有人能够抗拒开篇雪豹的画面。
凛凛的风,漂亮而威风的大猫,在山石之巅,远远地逡巡,盘桓,休憩。
那条在岩石缝隙间穿梭时确保身体平衡的毛茸茸大尾巴,与身体等长,静止时慵懒地来回扫拂。
它的瞳孔并非是猫一样的针型竖瞳,反而是圆圆的,这令她显得有些温和的呆萌。
我和友人小声地开玩笑,这大概就是正派主角的脸吧。
故事也确实是这样展开的。
独居动物的雪豹妈妈,抚养两头幼年的小雪豹,严苛的生存条件,矫健灵敏的猎物,虎视眈眈的入侵者。
孤独,强大,美丽,脆弱,守护,非常的正面。
当看着雪豹从岩壁缝隙间款款而来,青藏高原海拔四五千米的雪线,生存环境之严酷,随着她优雅而蕴藏力量的步伐,风刀霜剑一般袭来。
身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雪豹是在自己领地上至高的猎食者。
但她却从不因此被优待。
或许换一个角度说,正因为她身处食物链顶端,需要面对的是比食物链上任一环节的生物更严苛的生存条件。
从观者的角度来说,记录者只需要诚实地纪录下来,生活的本身已经足够惊心动魄。
但从电影制作者的角度来看,或许多一些波澜,最好“是一只成年的雄性雪豹,谈一场恋爱”(来自陆川的访谈),会令这部电影的元素更丰富,更照顾到各层面受众的趣味吧。
而到最后,得知雪豹妈妈的故事,其实是由多只雪豹的镜头素材拼接起来,我的心情却再也不能像第一次看的时候被打动。
我们当然很清楚,要在银幕上呈现真实的故事,需要比现有的350个小时的电影素材数倍的画面和材料,以及不止数倍的坚守,观测,追踪和拍摄。
在我看来,事先写好的故事大纲,再将素材填充进去,是类似于投机取巧的作弊。
但或许这部并不定位为纪录片的故事片,在创作者眼中,是像创作《狮子王》这个故事一样,由骨至血,一点点丰满起来,不同之处只在于,一个用的是镜头,一个用的是画笔。
我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接受这样的创作方式呢?
最后犹豫了一周,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当动物们通过镜头的方式被呈现时,被期待所看见的故事,就应该是真实的。
或许会平庸一些,但必须是真实的。
况且,真实,就真的等于平庸吗?
就雪豹一族为例。
因为身边不乏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朋友,所以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境况多少有些了解。
大概许多人都不太了解,尽管雪豹是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物种,但野生雪豹保护第一人,是名叫乔治·夏勒的一位美国动物学家。
1971年,也是夏勒老爷子的长期追踪观测,才拍到了有史以来第一张雪豹的照片。
今年他83岁了,又重回玉树高原,再次跟随雪豹的步伐,展开观测。
同样也是他,是自1939年以来第一位考察野外大熊猫,藏羚羊的西方人。
追随着夏老爷子的科考报告,我才算是真正比较科学地学习了野外动物保护的知识。
因此,在看雪豹的故事时,我脑海中一直想到的,是因全球变暖上移的雪线,导致雪豹注定被压缩的生存空间,食物紧缺之下必然带来的同类相争,这些都是息息相关的。
人类纵情地挥霍,是以这样漂亮的生物种群不断退让直至无路可退作为代价。
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这一切。
因为我们,早已经在社会自然分工里,形成了最庞大最具有话事权的独立族群。
依赖着智商和社交行为,我们和丛林里的生物的关系,就如同平行空间一般被割裂。
野生动物不存活于我们的日常概念里,如此的陌生,鞭长莫及。
但你再看回他们的每一个画面,无需解说,无需诠释,动物凭着本能依旧用宇宙和自然赋予他们的步调,摸索着时间河流的波纹,自我调整。
若没有人为的干预,他们会按照历史赋予他们的任务,感应着气压,气候,进化成自然需要的一个环节。
他们是神给人类的启示,课题,以及答案。
曾在果壳上读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如果连熊猫都不能拯救,我们将一无所有》。
阅读前的第一观感是,标题党。
但看完之后,心悦诚服。
“演化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说,熊猫的身上展现了“过往历史对不完美现实的奇异掌控”。
它的身上带着太多过去的食肉特征,它的全部生活方式都是对这些特征的妥协。
但是,它活下来了,而它同时代的许多动物却没有;它虽没有食草的肠道和菌群,但它赢得了时间。
它是一个矛盾的奇迹。
如果再给它几百万年时间,它也许也能获得食草动物那样的完整消化系统;再给几百万年,它也许能诞生一个全新的庞大类群;再给几千万年,其中甚至可能出现智慧生命。
的确,每一步的概率都很低;但是生命演化到今天三十八亿年,哪一步不是这样走过来的呢?
如果我们回到六千五百万年前,谁能预料到那些在恐龙阴影下逃窜的小小动物将成为今天的我们呢?
”这是从这篇文章里摘出来的原话。
言简意赅地说,熊猫经历了如此漫长而难以想象的演变,成为了食肉目里唯一的素食主义者。
但熊猫的濒危不是因为大自然放弃了它,是因为人类的干涉。
如果适应能力这么强,也已经凭着强大适应力生存了几万年的物种,到今天我们都保护不了,那人类还能拥有什么呢。
同样,那位作者,写过另一篇文章,叫做《芝加哥的海浪与牡蛎》。
看不见的潮汐与海洋,被自然用春秋笔法,写在了千里之外的牡蛎身体里。
潮涨潮落,一呼一吸,牡蛎的身体机能里,自有一片海。
牡蛎带来了海。
很多人都说,这是科学的浪漫。
对啊,这就是科学的浪漫,自然的浪漫,也是这个我们一直试图摸索却从来还是不得而知真相的世界固有的美丽。
而动物们,野生动物们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他们存在,才能提醒我们,在傲慢的人类之外,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宽广,不可思议。
老爷子的访谈里,有一段对于保护雪豹的意义。
“我们需要引起人们对雪豹的关注;雪豹既是一种美丽的大猫,又是它所在的群山和环境的象征。
如果你保护了雪豹,也保护了它的猎物——比如喜马拉雅麝和岩羊,与此同时也就意味着你保护了整片森林。
就算有人住在这片区域也没关系,他们只要意识到了这些生物,行为也就会改变。
如果你开展一个保护兔子的项目,没人会注意你的;但是雪豹的话就会有。
人们认为雪豹很美丽,有来自内心的感情牵挂,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只有人们真心对它有感觉的时候,科学才能派上用场。
”所以,感谢他们如此的可爱,感谢雪豹的优雅和脆弱,感谢熊猫的憨厚与可爱,感谢金丝猴的淘气和活泼。
他们的萌,他们的美丽,能够引起所有人对动物的共情,然后人们或许因此会回过头反思自己,收敛自己不必要的贪婪,谦和一些。
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
在2014年年底,我曾经到雅安的熊猫保护基地做志愿者。
山里天气很冷,志愿者住宿楼挺简陋的,依稀记得第一天回到房间脱下鞋子,满脚是血却毫无知觉,是被冻裂的。
但那一周时间里,我一直感觉特别幸福,哪怕只是做着最简单的工作,给熊猫的房子打扫卫生,挑选食用竹子,切熊猫蛋糕,给他们喂食,给他们铲铲屎。
我承认这中间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沉浸在做一名滚滚铲屎官的虚荣光环里。
但一些近距离观察到的画面,却是真实地令我更喜爱这种生物。
例如,熊猫妈妈怀抱着刚生出毛发的熊猫宝宝时,是多么的爱不释手。
中间有一个小瞬间,她放下了宝宝到一边进食。
尽管我们偷偷摸摸地尽量减低自己的存在感,熊猫宝宝还是敏感地察觉到了外人的存在,嗷嗷地又微弱又生气地叫了起来。
熊猫妈妈立刻放下竹子,到栏杆外转了一圈,保育员哥哥说她这是在示威。
然后她回到宝宝身边,一把捞起抱在怀里,还抓起竹子试图隐藏起她的宝宝。
宝宝立刻乖乖地安静下来,像是突然再也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威胁到它,因为它就在妈妈的怀里。
那个瞬间,任谁,都不得不动容。
所以,我不苛责电影制作的方式,毕竟客观条件是有限的。
我仍然感激,电影把动物们的可爱和脆弱都展现在世界面前。
但是,除此之外,我更希望,下一次,请务必一定要有下一次,就让我们,看看真实的动物们,好吗。
以下附上文中提及的几篇文章链接,希望对雪豹和野生动物有兴趣的人有一点点帮助。
倘若多一个人看,也算是,我曾为了野生动物们,做过一点点的小事情。
1. 《【果壳网专访】乔治·夏勒:若我是老虎,请别拿枪指着我》作者:Ent 链接:http://www.guokr.com/article/441005/来源:果壳2. 《如果连熊猫都不能拯救,我们将一无所有》作者:Ent 链接:http://www.guokr.com/article/441603/来源:果壳3. 海洋和牡蛎这是从Ent的微博上看来的,ID:Ent_evo 。
牺牲午觉时间来看一部76分钟的纪录片,只因为几乎所有的影院都只挤出几个白天场给它,甚至于今天是首映日,而明天就基本上无处可看[微笑]不想评论周迅略显违和的配音,也不想讨论预告片比正片优秀的网络争议,动物纪录片本身就值得敬佩。
通过四种动物的生活追踪记录,讲述大自然生存的残酷和生命延续的美妙。
迪斯尼把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拍得美轮美奂,冲着题材和诚意就值得贡献人民币,而当我跟影院工作人员提到排片太少时,她诧异的说这部只是纪录片呀!
呵呵…
昨晚跑去看了《我们诞生在中国》,记录一下观后感。
影片主要讲述了三组动物家庭和大自然相处的故事。
熊猫组主要是大熊猫丫丫、美美母女的卖萌日常和相聚别离的笑和泪。
是本片最萌最柔软的片段。
期间一直纳闷,熊猫宝宝她爹为什么一直没出现。
反倒是挂在树上的那只小熊猫(树熊猫?
)一直出现,盯着她们母女俩。
不禁脑补了各种隔壁老王的狗血剧情。
金丝猴组某猴群大家庭因为“二胎”出生,长子淘淘离家出走,与流浪猴们整天放荡开趴体,还跟老爸的宿敌“”混在了一起。
终于,老爸和宿敌进行了一次battle,然后在冬季来临后举家迁徙。
然后淘淘浪子回头,但不被父亲接受,直到有一天从苍鹰手里救回妹妹才被父亲原谅,回归大家庭。
我觉得这是本片情节最丰富的一组。
雪豹组雪豹达娃育有两只幼子,因地盘纷争被另一个雪豹家庭驱逐出领地,流落在外,最终冬季来临,达娃为食物以身犯险攻击牦牛,反被牦牛顶成重伤,不治而亡。
(现实中达娃还活着,肯定的嘛,毕竟是拍戏而已)龙套组-藏羚羊大致讲的就是,每逢特定时节,羚羊们可能为了让孩子获得卓乃湖户口,远赴卓乃湖落地产子。
最奇怪最没头没尾的一组,估计是拍到的素材不多不少,故事性不够,弃之又可惜。
最终沦为龙套组。
-小熊猫总是在树上盯着熊猫母女,疑似隔壁老王。
-丹顶鹤象征性的出现,寓意生命轮回。
故事简短,情节克制,一共才75分钟。
当然,估计这也与拍摄难度有关,不得不克制。
豆瓣上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事先写好了故事大纲,然后再去获取摄影素材,最后通过后期剪辑把零碎的片段串成一个完整的影片。
我不是很了解电影制作的流程,但我大概知道,不管是先有大纲,摄影师们按图索骥去搜寻素材。
还是先拍了大量的素材,才通过观看素材整理出故事线索,最后串成影片。
又或者,先有大纲,再边拍边串,随时调整。
总之,我能想象到整个过程的艰辛,和有趣。
这两点都可以从影片结束时的花絮看出来。
至于有人指责这是一部伪纪录片,说这是用人类视角在包装大自然。
我倒不以为然,我认为正是这“伪”纪录片的形式带来了这深切的代入感,这就是一部用伪记录的形式来贩卖大自然故事的影片,故事片。
所以犯不着跟BBC的纪录片比。
这又让我想起了之前史航在《奇葩说》里曝出历史上纪晓岚其实是个性欲旺盛,孤阳独亢的大白胖子,根本不是电视剧里面那个才华横溢,为百姓得罪皇上的清官。
我丝毫不怀疑这部片子的“伪记录”行为,我甚至能猜想制作团队为了拍摄出特有的情节,连我们前后看到的主演猴子、雪豹都不是同一只。
但这就好比是人去演戏,有时候需要替身一样正常。
只不过动物们没法沟通罢了。
迅哥的配音水平我不怀疑,旁白总体来说还算有趣,但某些句子那隐隐的翻译腔听着有些别扭,还有某些网络用语强塞在里面也是怪怪的。
据说是陆川自己写的,不知道包不包括翻译腔和网络用语。
但总的来讲,这部既有温馨,又有幽默,又有小紧张的短电影,还挺对我味的。
Earth day上映蛮应景的,人为剪辑、解读和意义的添加并不会抹杀拍摄的艰辛和素材的珍贵,动物的行为本身是真实和开眼界的啊~镜头下的中国真是很美
PS的有点过了!
不喜欢制作组用人类思维来给动物加戏
在达娃的世界里,剥夺生命是为了延续生命。
挺适合阖家观看的。不过一部discovery风格庞大素材库剪出小故事就被当成以小博大的爆款,也是让人感叹国产电影是有多缺好电影。
陆川对自然纪录片还是情有独钟,画面很美,但不太喜欢周迅的非专业配音
几段故事的原旨都是舐犊情深,还是指向人类的普世情感价值,加上解说的卖萌和戏说,已经不能当作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纪录片看待。苍鹰捕猎金丝猴那几段,同框镜头都没有,剪辑移花接木的水分很大。
动物很可爱,摄影师很辛苦。但这个成片还是难看的,感觉素材并不丰富,再加上似乎太过臆想的旁白文本,很难定义为它到底是个什么要做什么。
歌德在《亲和力》里说,人总是把自己的智慧和愚蠢、意志与妄念加到动物、植物、矿物乃至神祗们身上。这也是我对本片最不满意的一点。抛开价值观,本片的素材拍摄得相当不错,摄影相当唯美,剪辑也很流畅,妙趣横生。
真心一般
原以为会是和美丽中国一样的水准,还是差了一些,解说词也不给力,周迅阿姨更加不给力,我宁可听赵忠祥。另外这种拟人风格的解说词真的好low啊啊!!!是不是自以为很幽默啊!!!
中国纪录片。赞。
镜头很漂亮,但很怪,不明白为什么要给动物身上加故事和解读,还要取名字,感觉都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和无端介入,片尾花絮这么多人我想雪豹怎么不干脆咬个人当食物(x)以及根本没有丹顶鹤的故事啊!是无法从头到尾拍一只鹤所以无法给它编故事吧…
冬去春来,生命更替,这些美丽的动物都是中国独有,觉得特别骄傲珍惜。每次看到中国的纪录片都坚定了要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的信念,感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大片土地,包含各种自然奇观,也感谢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记录下这些美妙。这部影片我觉得旁白用专业人士可能会更好,还有我鹤镜头太少了555。
画面好美,也能想象拍摄的艰辛。但是能不能不要人为把人类的想法强加到动物身上。
纪录片还是多一些客观,少一点套路,看完总觉得是把纪录片拍成了睡前寓言故事,可惜周迅的解说词我真的全程尴尬。宣传的时候,陆川少说些大话吧,真没有那么牛逼,拍得久不等于拍得好。
陪闺女看了很多次,她每次都不肯看雪豹死去那部分
不喜欢主观代入想法的解说。
刚看完预告片就收到通知有点映,不过看完之后,怎么说呢,感觉又是预告片好于正片吧。我是挺喜欢周迅的大烟嗓的,但是配着动物世界以及这个文案剧本,就感觉有点尴尬了。以及,金丝猴其实论萌不比熊猫差。不过这部电影特别特别适合带小孩子去看。然而我连女朋友都还没有。还有二十分钟七夕,洗洗睡吧!
看图说话太严重了,看得人膈应。一出来我就说雪豹达娃很可能没死,朋友一脸不相信,还被几个带小朋友的家长怒目而视,拜托是制作团队欺骗你们又不是我ˊ_>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