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等《穿Prada的女魔头》原著小说打到三折的时候再买来看,结果三折的便宜书没等到,先把电影看了。
由于这个名字和相关的八卦都间接或直接地强调里面的女主编米兰达是影射《Vogue》美国版主编安娜·温特,我本来以为会看到一个让人切齿痛恨的泼妇,然而这部名牌漫天飞的片子看下来,才发现它可喜地并未变成简单的影射和低级的人身攻击。
它真正能打动你,让对时尚业内幕之类毫无兴趣的人也会产生共鸣的,其实是更具普遍性的职场挣扎的辛酸-不断地付出,不断地为了工作而牺牲掉私人的生活,牺牲竞争对手,也随时被更强的对手或者老板牺牲掉。
小助理的烦恼是碰到态度恶劣不断出难题的上司,但不要以为她那在业内像女王的上司就可以过得安稳舒坦---她的老板一样开始嫌她薪水太高年纪太大,酝酿找更便宜的新血(而且是她的死对头)来顶替。
小助理干得不高兴,还可以说老娘志不在此,扔掉手机转行重来,女王失去她的宝座,那意味着的却是成为整个业界的笑柄和小报的花边新闻,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你看,很少有人可以避免被老板羞辱、否定存在价值的可怕处境,连你的魔鬼上司也一样会有为她(他)度身定做的恶梦。
梅丽尔·斯特丽普演的米兰达是集合了所有上司恶劣之处的标识性人物,但《穿Prada的女魔头》并未因为这个人物特点鲜明而过度夸张和丑化她,影片微妙地控制着平衡。
她飞扬拔扈,可是她同时又极具专业精神。
我觉得最能体现这个人物复杂性的是挑选腰带那一场戏:半路出家的小助理对时尚工业一知半解,身为最具权威性的时尚杂志主编的助手,却常常穿得随随便便就去上班,还在上司挑样衣时不以为然失笑。
米兰达教训小助理对自己工作的轻慢态度,她以对方身上毛衣的颜色为例,如数家珍将这个颜色的流行史以及在时装工业中创造的价值一一道来,她告诉小助理:“你以为你不受潮流影响,是自己做出的选择。
事实上,你穿的毛衣是别人替你选的,就像我们这些人。
”这句话并非小题大作的自夸,每年,这个行业里大权在握有绝对发言权的极少数人决定流行色、风格、主题,然后,每一个环节成龙配套地运行、生产,将这些人的决定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泄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米兰达的话不但贴切地显示出她的专业素养,更揭示出她强势的根源。
仅仅是一份工作。
可是最后工作不仅仅是工作,它是诱惑,是地位和权势。
它就像那个身穿Prada的米兰达,一边压榨你,一边改造你。
一开始还不情不愿认为自己是局外人的小助理,一旦发现打出米兰达这张牌居然可以真的搞到尚未出版的《哈利·波特》,也不得不意识到接近权力的好处。
她是如此聪明,举一反三,所以尽管从她到米兰达之间还隔了无数的台阶,但是米兰达却已经在她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
通往米兰达之路,终点仿佛鲜花盛开,只是一路荆棘。
小助理野心不够,终于还是落跑,可是这个世界,想成为米兰达的人,多着呢。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哈哈哈(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361501/有目标的努力奋斗拼搏专注的状态。
不动声色了解甚至掌握一切,不抢风头,不失威严。
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要懂得该做什么样的事。
任何时候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好选择,哪怕是小小的选择。
别自以为是。
学会了解自己,理解别人。
自己成长,自己完成真正的蜕变更是一种成功。
这是一部经典的影片,影片的节奏、演员的演技都很赞。
一直很喜欢海瑟薇,也是因为这部影片知道她的,她真的很美,而且演的很棒。
影片中出现的衣物、饰品等都很高档,整部影片给人的观感很好,配乐也很赞。
抛开这些不谈,我觉得这部影片中的故事更令人触动。
安迪开始只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菜鸟,她无法在时尚圈找到合适的定位。
但是受着环境的影响,她不断地改变,不断地适应,最终能够完美的胜任自己的工作。
这个过程,想必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历的吧。
但是与此相比,感触更深的是她在工作的同时,与男友、朋友之间的纠葛。
安迪忙于工作,逐渐的疏远的朋友。
其实这并不是她的错,只是她所处的环境变了,她的思想也定会随之改变。
而且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时,忽略了身边的人是很正常的。
而她的朋友也并没有错,他们只是想要以前的生活,想要安迪和他们像以前一样。
但是安迪的工作环境变了,接触的人变了,一个人的时间有限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也是正常,他们感情上无法接受也是正常。
或者有人认为他们为什么不能理解安迪,安迪工作那么忙。
但是易地而处,如果你每次叫朋友,朋友都是在忙不出来,是不是久而久之就会疏远,这不是情感上的有意疏远,而是情感发展的一种必然。
其实谁都没错,只是所处的环境变了,难以回到以前而已。
就像很多关系的终结,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天大的错误,只是因为一个人已经逐渐的走的更远,另一个人还停在原地,你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是时间错了。
最终,安迪辞了工作。
或者可惜,但是却找到了之前的朋友。
我们无权多说,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当工作和感情无法兼顾时,你会怎么选择呢?
影片《穿普拉达的女王》是根据劳伦·魏丝伯格(Lauren Weisberger)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大卫·弗兰科尔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安妮·海瑟薇和艾米莉·布朗特联袂出演。
影片于2006年6月30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一个刚离开校门的女大学生进入了一家顶级时尚杂志社当主编助理的故事,她从初入职场的迷惑到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成为了一个出色的职场与时尚的达人。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其实蛮老套的,不过影片中无处不在的俊男美女以及借专业素质极高的主编之口讲述的时尚界知识和穿搭技法绝对是个不小的看点。
从结局来看,美国对女强人的看法还是相对开明许多,业界人士对女魔头职业也都秉持敬仰、尊重态度。
这电影告诉我们,一个人永远面对不止一个选择,可是如果你稍有迷失,那你可能成功却不会赢得自己内心的尊重。
当然,每个人都有追求的权利,只是你要想好付出的代价。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
对时尚一窍不通的学霸女孩Andy偶然得到令时尚界人士艳羡的工作机会,进入世界顶级的时尚杂志,为业内呼风唤雨的女主编Miranda当助手。
影片讲述了一个初入社会的女孩子的成长故事,并通过Andy的视角,反映了时尚界的生存状态。
如果要给影片贴标签的话,轻喜剧、励志、时尚、星光闪耀。
我最喜欢的女星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饰演只手遮天、高高在上、专制老辣的冷面“女魔头”Miranda,与之前走出非洲里温婉的卡伦大相径庭,可谓气场逼人,女王十足。
难得的是不像所谓学院派那样夸张地滥用演技,她的演绎方式没有丝毫过火,言行举止自然适中,在细微的表情神态中,骨子里透出“女王”的威严震慑。
女强人背后的孤独凄凉,同样拿捏到位,动人却不见丁点矫情虚假。
最喜欢的两个片段:1、女王首次的出场。
出场前通过旁人的表现反衬女王的不可一世,吊足观众胃口,究竟女王是怎样的?
收到Miranda即将提前到办公室的简讯,Miranda的秘书惊慌失措,一个Oh my god,连着三个NO。
在紧张的音乐节奏中,迅速通知所有人女王即将到,所有人像突然上了发条一样迅速行动。
这厢秘书一溜小跑,在颇为考究的玻璃杯中倒好饮用的水,那厢一双PRADA高跟鞋优雅地从轿车上走下来(这个经典桥段后来被各大影视剧反复引用),镜头一步步往上移动,没错,这个就是传说中的时尚女魔头。
只见Miranda手中捧着杂志彩样,身上穿着Dennis Basso黑色皮衣,手上戴的Armani手套,手拎灰白色Prada皮包,身姿挺拔、健步如飞地走向杂志社,此时镜头还只是给到背影和侧影。
办公楼里所有人慌张地整理东西,换高跟鞋、擦口红。
当她迈入《Runway》编辑部大楼的电梯,同梯的超模赶紧说着“对不起”夺门而出。
这时才出现了女魔头的正脸,白色短发、表情严肃淡漠、挑剔鄙夷的看着地面。
电梯门再次打开时,女魔头巨酷地取下太阳镜,径直走向办公室,路上的人迅速让路,直到秘书接驾,开始批评工作。
所有镜头一气呵成,紧张感十足,Miranda的亮相令人印象深刻。
2、女魔头首次讲述时尚的意义。
Miranda和她的团队在讨论服装搭配的时候,为两条看似相同的蓝色皮带的选择而头疼时,身穿廉价的蓝色线衫,对时尚完全外行的Andy对她们的吹毛求疵感到不可理喻而忍不住笑出声来。
Miranda如是说:“某期我们的杂志在封面刊登了某设计师设计的天蓝色礼服,后来在几个设计师的发布会上也出现了这样的天蓝色礼服,然后它在全世界的各大高级卖场、百货公司、中低价货摊发扬光大,所以,有一天,你才在连锁店的减价堆里,买到了身上这件蓝色线衫。
你以为你跟时尚无关,时尚不重要,事实是,在许多季以前,这间房里的人,早已替你做了选择。
”她的这段话让我肃然起敬。
看上去她是这么挑剔,以致令人难以忍受。
然而她是真正的敬业和专业。
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并不是那么随便就能获得的。
时尚是件非常精致和敏锐的艺术,是离不开对细节的精益求精的,这也是时尚圈的生存规则。
而看起来离我们很遥远的高大上的设计其实深深地影响着普通大众的衣食住行,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据说Miranda的原型是Anna Wintour,《Vogue》的主编。
一个驰骋时尚圈的女强人,值得尊敬。
当然写这个影评还是为了Meryl Streep,我心目中的女王,感谢你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让我怦然心动的角色。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时不时会想到自己在IBM的三个月。
同样是一个位高权重的老板,经过一个短短的面试,冒了一个险,把助理的位置给了一个初涉职场的女孩子。
理由么,可能是原来的那些都不怎么如意,何不试试初生牛犊?
就这样,安迪得到了那个成千上万个女孩子都想得到的职位,成了头号时尚杂志《Runway》主编的2号助理。
这个主编就是片名中那个穿着Prada的魔鬼米兰达。
米兰达有两个助理,首席助理负责日程安排,2号助理负责其余一切杂物,从买咖啡到几小时内帮她的双胞胎女儿搞到尚未出版的最新一集哈利波特,甚至在暴风雨之夜设法让她从迈阿密飞回纽约。
在小助理应对这一切足以导致心脏病发作的mission impossible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尖细的高跟鞋一边打手机一边在任何地方奔跑。
在一系列失败和考验之后,安迪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几次置死地而后生的胜利,和她不屈不挠的精神被米兰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渐渐的,米兰达开始把首席助理份内的事也交给她做……影片进行到这里,它的用意才真正显现出来,这其实是一部为魔鬼翻案的影片。
这就让他比原著高了那么一点点。
也怪不得,梅里尔-斯特利普愿意接下本片,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部喜剧。
片中对小助理“悲惨遭遇“的描写颇为让我感同身受,比如上班第一天,老板一边和人谈话一边歪过头对助理说“给我接XX的电话”,然后接着和他人谈话,留下小助理一头雾水。
我也曾经经历了这小小一幕,记得首次见面的老板对我说“Get XX on the phone",这个XX是个印度人,名字比长江还要长,根本不认识,更遑论电话号码了。
没办法,只能凭着零星的记忆问同事:“你们认识那个谁谁谁么?
” 好不容易搞清楚身份,还得上网查他的联络电话,一查只有办公室电话,打过去没人,只能打对方助理的电话,问来手机号码,老板已经在隔壁叫“where is XX, I need to talk to him!“ 没办法,一边擦汗一边拨手机,电话接通了刹那,对方一声"Hello"听着比亲娘还亲。
尽管影片的前半部着力描写了魔鬼的种种苛刻,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也看到了魔鬼的身影不仅仅披着名牌,还在工作,要不就是是奔波在工作的路上。
剧中有一幕米兰达卸了装在旅馆房间里吩咐安迪工作,气若游丝,那时的她简直一下子苍老了10岁。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那位IBM的VP,在一次长途出差回来后倒在椅子里对我说“I'm tired, I'm so tired!" 那一秒,这个我们私下公认的酷似Brad Pitt的德国老帅哥,用我中学某男同学的话讲,瞬间激发了我的母性,让我想上去好好抱抱他。
在外企干了那么多年,有一个体会就是,从CEO到前台,都是打工的。
拿多少钱干多少活,没道理多拿钱不干活的。
职位高也意味着责任大,没有儿戏。
米兰达作为头号时尚杂志的主编,一言一行要成为行业的风向标,不是天赐的,是自己打拼出来的。
凡事有得必有失,关键是每个人的取舍。
影片最后两人在汽车后座上的交谈,其实让人感到了一种温暖。
米兰达其实已经把安迪认定为自己的心腹,流露出些魔鬼不齿的真情。
也正是这一席话,让安迪看清了自己究竟要些什么。
汽车到达目的地,车门外蜂拥的记者和相机包围中的米兰达又变回了那个不可一世的魔鬼,而安迪第一次没有跟随左右。
盗版枪片画面质量不咋样,字幕一塌糊涂,很多对话没听懂。
但是我相信,安迪之所以苦苦支撑了一年,是在等一个肯定,当她最终从米兰达口中确认了这一点后,一切都不再值得留恋。
所以片尾选择离开的她,前所未有的自信。
相比之下的我,当年着实有点狼狈,逃也似地走了。
要不是老帅哥临走那天送的一大束粉红色的玫瑰花,我真觉得自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
而所谓魔鬼,其实是外人看见的,魔鬼心中的苦,只有魔鬼的小助理知道。
如果一定要靠出卖灵魂和不断的背叛来获得成功和优越的生活,那么我宁愿选择平凡和贫穷。
若是以前,我一定会这么说。
可是现在,现实教育了我,恶魔不是谁都能做的来的,哭着喊着追着撒旦将灵魂双手奉上的,撒旦不一定看得上。
《时尚女魔头》(《The devil wears in Prada》)告诉我做一个恶魔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聪明,勤奋,肯吃苦,还要狠心,对于绊脚石一律踢开,管他有辜无辜,来不得半点慈悲。
但是,注意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实力,这年头干什么都要讲本钱,连当恶人也是。
片中的女魔头米兰达是全美最昂贵的时尚杂志《runway》的女主编。
她时髦、耀眼、有品味,一把年纪了还美丽非凡、与众不同,在整个时尚界呼风唤雨,无数的设计师、摄影师、模特、销售商唯她的马首是瞻。
同时她却冷漠、傲慢、坚硬和没有丝毫同情心。
这个女人以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用轻视挖苦和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折磨她的助理,一个土气但是同样聪明坚韧的姑娘安迪。
要她立刻在飓风之夜为她订当晚的机票。
要她搞来未出版的《哈利·波特》给她的一对顽劣到可怕的双胞胎……但是出人意料的事总是发生,各种不可能被安迪一一拆解。
安迪还在最短的时间里变得和她一样时髦和耀眼,受到时尚男人、帅哥作家不懈追求。
米兰达立刻另眼相待,美国人就这点好,只认实力不认人。
但是成功需要代价,撒旦会用一个甜蜜的吻来吸走你的灵魂。
要继续向前,过上人人羡慕的生活,安迪也必须像米兰达那样坚硬和寡情。
米兰达要安迪代替同事艾米丽去巴黎,而且必须亲口告诉艾米丽,否则就将在整个出版界混不下去。
然而去巴黎却是倒霉的艾米丽最美好的梦想。
这大概就是坏人腐化一个好人的时候常用的最后一招,对垂死的人补上最后一枪,让你的手也沾了血,回不了头。
作为一个来纽约寻梦的女文青,安迪觉得没有选择,尽管难过,她还是开了这一枪。
在巴黎,安迪意外的看到了眼睛红肿、卸装之后的米兰达。
此刻刚刚得知丈夫决定离婚的她,苍白、伤痛,眼中充满泪水与对孩子的愧疚。
安迪的眼里渐渐浮出了女人之间理解体恤的点点温情,真诚的问:有什么是我能为你做的呢?
米兰达瞬间恢复镇静,平静的答:你的工作。
第二天早上,当安迪得知米兰达即将被解雇,立刻甩开身边的帅哥作家,玩了命的去通知这个对她并不厚道的上司。
这已经绝不仅仅是善良那么简单,这是只有女人才能明白的贴心理解和肝胆相照,这是对努力的认可和对实力与职业生命的尊重。
就在这时候,女魔头却再次向安迪展现了她的冷酷和强悍。
她为了保住自己,在关键时刻牺牲掉了一直忠心耿耿的纳秋的毕生梦想。
安迪开始抵触和反省,可米兰达却说她们是如此的相像,因为对艾米丽的事件里,安迪做了与米兰达相同的选择,那就是:不断向前走。
这个华丽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强食弱肉,你死我活。
生活的真相血淋淋的展现在安迪和我们眼前。
震撼之后,安迪选择了回归平静朴素、追求理想的生活,并且得到了大家的接纳和原谅。
米兰达是魔鬼么?
也许,可是她的美丽、她的优雅、她的顽强,她的智慧,她始终如一、波澜不惊的语气,和她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还有片尾她对着安迪的背影释然赞许的一笑所展现的胸襟,都让我的天平不由自主的向她倾斜。
这样的女人就算恶,也恶的直接,恶的坦荡,恶的光明磊落、理直气壮。
在一片嫉恨和诅咒得声浪里活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安迪和别人争论说:米兰达确实厉害,可假如他是个男人,就没有人会这么在意她了,这只是她工作的一种方式。
安迪是天使么?
她的美丽毫无疑问符合一个天使的标准,可是她的大度和善良,顽强和勇敢,朴素和坦然比她炫目耀眼的美丽更有力量的征服了我们。
可是就是这样的天使,也有软弱,也有退缩,也会被虚荣和物质吸引,也有内心的挣扎和厮打。
这又使我觉得她的平易和亲近,不可超越又可以追赶。
影片里连像艾米丽这样势利、倒霉、永远不着调的小丑角色都显得细腻有人情味。
这场女人之间的战争真是打得硝烟四起,背后又情意甚浓,热闹的紧,感慨之余使人会心莞尔。
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小姑娘,朴素到简陋,来到纽约追梦,最后在获得成功的关头,选择放弃浮华虚荣,过忠于自己内心的生活。
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故事,剥开了看俗不可耐,可是却被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安妮.海瑟薇这两个女人演绎的如此动人。
套用片中纳秋的话:这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因为你能在里面找到生命的气息。
戏里戏外这两个女人我都喜欢,在《时时刻刻》我们体会斯特里普的不凡,在这里则看她的生动。
在《公主日记》我们看海瑟薇的生动,在这里我们则体会她的不凡。
我喜欢美国电影,因为里面有一种全民的,朴素的,粗鲁的,野蛮的,平易的,进取的,顽强向上的价值观,坦然面对人性的自私和缺陷,不置身事外,不自命清高,直白的告诉你生活的残酷和无情,之后再坦然的表白自己是多么向往美好和温情。
这种坦白和坦然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是的,在这个强调个性和人性化的年头,我们说美国电影是浮华的,时髦的,程式化的,是只有美貌没有灵魂的上流社会白痴淑女。
好莱坞是名利场,为了追求票房金钱,扼杀了多少人性光辉。
可是当我们动不动就以对好莱坞电影表示不屑来提升自己的品味,动不动就摆出一副不被人理解的艺术家姿态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最优秀的电影人才都蜂拥而去?
为什么最有力量的资本都如流水一样倾泻而至?
为什么那里是全球产量最大的电影基地?
为什么我们眼里看不到她的活力和热情?
为什么我们求全责备的不允许她有败笔,犯错误?
因为她在至高点,就像米兰达。
我们站在远远的地方看她的金属外壳,泛着冷漠坚硬的光,于是我们指责她。
那些从她身边败下阵来的人,带着自己的偏狭和实际上是对残酷现实的抱怨,也指责她。
于是她的名声坏了。
她成了“劳工虐待狂”,报纸因为对她离婚的消息苛酷评价而大卖。
如果说她对待安迪的方式是残酷自私,那么我们这种冠以慈悲和正义之名的指责何尝不是人性的软弱和自私?
她只不过是身体力行的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就要玩命工作,对于养活我们,给我们尊严和荣誉的事业,我们务必严肃和尊重的对待,而已。
你若真的认为她残酷自私,可以离开她,就像安迪,平静的,认命的,并不困难。
困难的是对于这份职业带来的利益和虚荣无法放手,是对自己已付出的辛苦和代价的不甘心,虽然这点辛苦和代价与米兰达本人所付出的相比或许根本不值一提。
我们都是凡人,既没有米兰达的狠辣执着,也没有安迪的通透坦然。
所以电影才要演绎米兰达和安迪,因为她们不是凡人,她们都是神的宠儿,她们是恶魔与天使。
一、 安迪的华丽变身背后,是对工作价值的认同感《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是2006年的一部电影了,是一部职场剧,时装剧。
衣着朴素的安迪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安迪从一个衣着很朴素的女大学生装扮,华丽转身成漂亮的OL。
华丽变身以后的安迪最近重新看了电影,发现安迪变装背后的隐含意思是:她原来不认同《天桥》的工作价值,做事情尽力但是不走心。
她目标是在《天桥》做满一年,凭这个资历,跳槽到其他杂志社做记者。
变装以后,她完全认同了《天桥》的价值,也认同了米兰达的价值愿意全心全意的配合米兰达的工作,凡是都能想在米兰达前面了。
而这个转折点是怎么发生的呢?
安迪短时间内记住了两大本名册二、 奈格尔的启发,使安迪认同的时尚的意义初入《天桥》的时候,两个人合作的磕磕碰碰。
安迪做的不开心,米兰达也不满意她的工作结果。
矛盾的爆发点是,暴风雨夜,米兰达要安迪找到飞机,从芝加哥飞回纽约。
安迪没有找到飞机,第二天米兰达对安迪非常失望。
事后安迪找奈杰尔诉苦,而奈杰尔开导了安迪。
Part1安迪找奈杰尔哭诉,奈杰尔指出她没有努力,只是在抱怨安迪:她恨我,奈杰尔奈杰尔:这跟我有关因为,等等,这跟我没关系安迪:我不知道我还能怎么做,就算我做对事,她连谢谢都不说,但如果事情做错了,她就是个巫婆。
安迪期望米兰达能看到她的努力奈杰尔:辞职好了安迪:什么?
奈杰尔:辞职安迪:辞职?
奈吉尔:我五分钟内就能找到取代你的人,真正想要这份工作的人安迪:不,我不要辞职,这不公平安迪:我只是说,我想要为自己的努力赢得些奖励奈杰尔:安迪,现实点,你根本没有努力,你在抱怨。
奈吉尔指出,安迪没有努力,在抱怨安迪:我 …奈杰尔:你希望我对你说什么?
要我说“真可怜,米兰达又欺负你了,可怜的安迪”是吗?
奈杰尔:醒醒,六号女生,她只是做她的工作。
Part2 奈杰尔告诉安迪,《天桥》杂志刊登的都是世界顶级设计师的作品奈杰尔:你知道吗?
你工作的这个地方,负责出版近百年来顶尖艺术家的作品,豪斯顿,拉格费尔德,德拉伦塔,他们的作品,创作,比艺术更伟大。
天桥杂志刊登的都是世界顶级艺术家的作品奈杰尔:因为你生活在艺术之中。
当然不包括你,但包括不少人。
安迪是生活在艺术之中,但是她没有意识到Part3 奈吉尔告诉安迪,《天桥》杂志是高价值的,对很多人来说,是希望的灯塔奈杰尔:你以为这只是本杂志,对吗?
这不仅仅是杂志。
这是希望的灯塔,之路给。。。
我不知道。
天桥杂志是很多人的希望的灯塔奈杰尔:比方说,一个生活在罗得岛上,有六个兄弟的男孩,当他去上缝纫课只能装作去练习足球,晚上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天桥》。
你不知道这里有过多少传奇,更糟糕的是,你根本不在乎。
在这里,更多人是热爱这份工作,而你是被迫的,你还抱怨她为什么不亲吻你的额头,每天给你的作业批个金色五角星,醒醒吧,亲爱的。
小男孩的传奇故事安迪:好吧,我搞砸了。
我不想这样的,我只希望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安迪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三、 奈格尔的谈话,激发了安迪的信心,荣誉感和动力为什么和奈格尔谈话之后,安迪知道是自己搞砸了,开始认同《天桥》和米兰达了呢?
分析一下奈格尔的谈话,有四层意思:1、 安妮,你并没有努力,你只是在抱怨。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可以做的很好,我对你的能力是抱有期待的,激发了安迪的信心;2、 《天桥》杂志刊登的作品,都是近百年来世界顶级设计师的作品。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桥杂志合作对象是世界级标准的,是高端的,不是普通的,激发了安迪内心的荣誉感。
3、 《天桥》杂志是很多人的希望的灯塔,产生过很多传奇故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桥》杂志是高价值的,被很多人所需要。
激发了安迪内心的动力,她也要为创造价值,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四、 总结我们每天做的工作,都是很枯燥的,重复的。
有时候会感觉做的事情很没有意义。
从安迪和奈吉尔的谈话中,得到的启示是需要做的是,放大价值视野把注意力从自己的工作本身移开,投向整个公司的价值看到并认同了整体的价值,或许能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工作价值。
祝大家夏安。
电影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Nigel以为自己要升职成partner的时候兴奋地说“I'm going to be able to come to Paris and actually see Paris.”这样一个无论身份地位财力都是一流的时尚翘楚,18年里不知道来了多少回巴黎,见了多少普通人所无法触及的场面,但却从未“看过巴黎”。
当他得知他终于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让他兴奋的是,他终于可以来巴黎看巴黎了。
哪怕一个巴黎路上的乞丐都能看到的东西,他却忙碌了18年才能得到。
去了解高奢品牌,就会发现他们均蕴含深刻含义,或者说是富有某种精神,代表某种态度。
“坚决不在温柔可人的道路上迷失自我。
”身为一个女性主义斗士,Miuccia Prada女士靠自己建起了一个王国。
她的女权观念也无不投射在其时装设计作品中:不会用意大利西西里式的田园与海滨浪漫粉饰一身,不会让蕾丝和雪纺爬进女人的衣橱。
Prada女士用服装告诉每位姑娘:女人当自强。
是的,普拉达的精神就是“女人当自强”!
就像《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女魔头原型——美国版《Vogue》杂志主编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所说:希望我的读者是那些充满活力、独立自强、用着自己的钱并且热爱生活,向往品位的女性。
是的,普拉达的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当一个品牌富有灵魂后,才能更有生命力长久的存活下去,也会对部分人群产生某些正面影响。
说回到影片,剧中的米兰达就是已经穿着普拉达的女王,而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安迪则是她的一面镜子,承载着女王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利益得失。
安迪作为主编副助理被招进杂志社,刚开始的她是时尚绝缘体,与办公室氛围格格不入。
但是她想要保住这份工作,所以在设计师好友帮助下,她开始了“改头换面”,一步步走向了时尚之路。
她踏实肯干、聪明机智,迅速适应了主编需要的快节奏,不久后就获得了米兰达的信任和赏识,直接取代了“第一助理”艾米莉,并亲自去发布任命通知。
或许,此刻的米兰达,已经将她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在培养了,教会了她寡情狠心。
她也不负所望,一句“you know, l didn't have a choice”走天下,看似无奈,实为推脱。
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看似可以称得起“穿普拉达的女王”了,所以,她盲目自负,终与朴实的男友、家人、朋友、同事越来越格格不入并愈来愈远。
但是,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她只是穿着时尚,并未彻底领悟时尚精神甚至拥有自己的时尚态度,她的时尚王国看似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徒有外表。
以至于米兰达的一句滚后,她的天都快塌了。
她,已经彻底迷失了。
或许,刚开始,她只是想要做好一份工作,慢慢的,她发现她也可以足够优秀并到达一定的地位。
但是,她不知这路上有不择手段,有众叛亲离,也有不知所措。
更可怕的是,她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一切。
米兰达终其一生被自己的时尚女王身份所累,工作中永远是效率第一的女魔头,是她心中的目标。
但她看到脆弱时候的米兰达也会素面朝天地掩面而泣、无可奈何时,她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她问了自己的内心,所幸她的心还是朴实的。
于是,她毫无惋惜的挥别了米兰达,告别了可能会有的时尚圈一席之位,因为,她更知道要为此付出的代价。
这一次,她打算为自己而活,按自己的心走。
为她鼓掌!
其实,做自己的你,才是真正的普拉达女王。
普拉达不是只穿在身上就是女王,真正的女王得有骨子里透出的自信以及精神绝对的富足。
愿每个平凡女孩都有自己的梦,并拥有独一无二的人生。
做独立的自己,才是真的女王!
最后,表白安妮·海瑟薇,太美了,而且演技自如,每个时刻都引人入胜。
开片时的好身材也是没谁了,穿着风衣就是行走中的衣服架子。
好的,你就是女王😊️
越看幼小的我越对未来绝望......
3.6星,如果结局是女主人公不是离职,而是逐渐变成Miranda的翻版,这片子也许会更震撼。
那天我刚获得最快进步学生,还在全校演讲,后来李增非要去看,国内上映之前已经看过了,好像还有扈启晨,加上李小然四个人,星美
恶俗的情节 真是对不起
关于天蓝色绒线衫的一段很赞。任何一种工作专业化之后,专业人士给出的评价都是值得学习的。其他的则没什么好说了,立意很主流,无非是女孩儿不应该为了更优越的物质环境迷失自我放弃感情之类——即使这些物质是凭努力得来。
遇到这样的领导,就该第一时间辞职。
让安吉丽雅是安吉丽雅,让米兰达是米兰达。当安吉拒绝米兰达的那一刻,她才是最像米兰达的那一刻。
不知道为什么不是很喜欢结尾,我倒是希望最后andy背负着一切的无奈成为了新一个米兰达。 因为everyone wants us. 奋进就是需要那么多的无奈心酸。但也许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
太纯爱了,为了厨子男友放弃了TOP杂志社总编接班人的offer。
完全是为了STREEP才看的。普及名牌的电影,空洞的剧情。如果你是个未接触过世俗的学生好少年,也许你会给她5颗星,但在我这里,给这部电影两颗星我都觉得多,这两颗星就算是给STREEP大婶的吧。
商业片做的我这么喜欢的``真难得!
女性拼职场要比男性狠十倍牺牲得更多才能活得与之一样的地位。
是dream job没错了 不过不理解女主的选择💧如果最后留下来成为第二个Miranda就是五颗🌟
出来都不想再抬眼看街上的那些衣服~
absolutely HATE everything about this movie and everything miranda represents 🙏 真的受不了弹幕里的成功学奋斗逼…穿得光鲜亮丽能懂人情世故胜任助理的行政工作难道就高人一等了吗,不过还是在capitalism的系统性压榨里给别人赚钱,真以为自己搞出事业了啊🤗尤其还是在fashion industry…girl。这种对人的评价标准还停留在越瘦越有价值的地方,把自己的一生锁死在这里才pathetic as hell。前脚刚重温完soul再看这部真的是要被你们社达事业逼的铜臭味熏吐咯,宁愿每天躺平但平安快乐,也不要过一边交天价房租一边把所有精力都奉献给工作的生活。
名利场的光鲜亮丽固然美好,谙熟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也令人羡慕,但都不及心中的fantasy and freedom。当有人自以为”everyone wants to be us“的时候,她已经输给了自己的自以为是——世界上有无数条道路,无数种选择,地球不会离了任何一种可笑人类文明的
细节还可以……但是迟了这么久看,总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以前遇到的那些屌丝女助理都在学白富美主编啊可是内涵没学来多少颐指气使倒是学得很到位“……
这个世界很现实,但是如果不想堕入这种混沌的话,一直保持着自己原来的心吧,因为心中的天使一旦变成撒旦,你的生活就彻底堕入无趣的打工,赚钱中了。
想到张麻子那句话:“姑娘,你还是这么拿枪的时候好看。”
对于土鳖俺来说,这些过目琳琅的皮子确实很让我感受时尚艺术从眼屎到脚丫的多层次震撼。不喜欢开头喜剧过度的铺垫恶魔出场,情节发展low得跟职场肥皂剧差不多,可惜为了表现大人的冷面冰霜威暴露这点弄斧还是颇合故事性质的。不想了解中间的品味梗,简简单单的关于奋斗上升、回归自我等内容颇感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