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整体风格写实与诗意并行。
罗麦和捷在各自有女友的情况下暗生情愫,性取向的转变需要自我理解和自我接受的过程,有的人很快就能接受,而有的人需要很长时间。
罗麦和捷应该都属于后者,互相试探着靠近的接触期本该让人有恋爱的甜蜜感,但遭遇车祸成为肇事者的身份可能比同志的身份更让罗麦感到不安,所以罗麦最后选择了以求死的方式来逃避。
捷去西藏取回罗麦骨灰的过程也是他对罗麦的爱意逐渐复苏的过程,当他接受自己对罗麦的爱意如此之深这件事时斯人已去,也才会有了跟女友“即使不忘,即使怀念,即使爱是永恒,我也曾背叛过你。
”的对话。
捷自我接受的过程拍的非常细腻。
我get到了韩庚的演技,另外影片的色彩和配乐都挺棒的,值得一看。
想为电影正下名,觉得没有豆瓣评论的那么糟,反而我觉得可能是有些站在制高点的人带着偏见在看这部片子,我一个lgbt里的b可没有被消费的感觉。
《寻找罗麦》没有表现激烈的情欲,或许让一些人失望,它最后呈现的也许是一种萨蒂似的回旋。
片中藏戏和男扮女装的公主似拉伸时间引力的一部分。
这位男公主很有意思,脸上天然带有哀凄的神情,有点鬼魅。
电影作者表面推出了一个世俗的失落之寻,但几个地点(红绿灯下、机场、农场、高原山峰、北京闹市、法国乡村),几个人(男男、女女、男女、路人、旧识),地域和时间所要表述的密码似乎不是那么简单。
比方那匹马,我们都领会了它来自哪儿的力量。
今年3月,沉寂5年的《寻找罗麦》正式宣布定档,这也是号称“内地第一部过审可以公映的”同性片。
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破冰之作”。
然而,成片却相当令人失望。
豆瓣评分低开低走,从4.9一直跌到了4.6,还将继续下跌。
电影片长只有83分钟,据说是被删减了9分钟,也有消息称删减了17分钟,“同性”元素被剪得一干二净。
电影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手法,一开头就是讲赵捷将罗麦的骨灰带回法国。
随后,赵捷开始展开回忆。
原来,在经历过一次导致少年意外死亡的车祸之后,二人逐渐产生隔阂。
事后,罗麦前往西藏,希望能借机寻找平静、忘记过去、洗清罪孽、净化内心、完成救赎,不料遭遇雪崩而遇难。
电影多线叙事,好几段不同时空的故事交织进行,使得剧情混乱不堪。
一部爱情片连故事都讲不清楚,还搞各种闪回、插叙、倒叙……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跑了。
现实线中,由于罗麦已经去世,只剩下赵捷一个人,观众很难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爱情。
即便是赵捷亲自将罗麦的骨灰送回法国,也不能说明他们此前是同性恋人,挚友、战友都可以为对方做这些事情。
而回忆线中,赵捷、罗麦没有一起接吻、睡觉,甚至没有牵过手,没有说过一句情话,完全是打擦边球的伪同性片。
即便是那些伪同性片,至少也会说情话,或者亲密接触,然而《寻找罗麦》通通没有。
仅有的镜头是他们一起在澡堂洗澡和一起去gay吧,但这能说明什么吗?
如果不告诉你这是同性片,你根本看不出来这是同性片,顶多觉得是赵捷和罗麦之间的兄弟情谊。
我们再看看豆瓣的条目,类型仅仅是剧情、爱情,并没有“同性”二字。
这里的“爱情”,并非指罗麦和赵捷之间的感情,而是指罗麦和女友苏菲的爱情,以及赵捷和女友朱丽的爱情。
换言之,要么是《寻找罗麦》原本是同性片,为了过审被剪成了异性恋爱情片;要么是从一开始这就是部打擦边球的伪同性片,“同性”仅仅是宣传电影的噱头,和电影内容名不副实。
赵捷和罗麦相爱,却又各自都有女朋友,这种特殊的关系原本有很大的发挥余地。
这样的剧情不由得让人想起李安执导的《喜宴》。
电影中,中国人伟同,和美国人赛门是一对同性恋人。
面对父母的逼婚,伟同选择了与女性朋友威威假结婚。
可是,小谎逐渐铸成大错,伟同不得不开始思考,是继续隐瞒下去,还是对父母说实话。
《喜宴》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同时也将同性恋与异性恋、传统与边缘、爱情与生育等矛盾探讨得入木三分,从而引人深思。
《寻找罗麦》中,虽然罗麦和赵捷分别都有女朋友,但是浅尝辄止,隔靴搔痒,平淡如水。
比如赵捷明明和罗麦相爱,为什么还和朱丽谈恋爱,电影没有给出解释;这一段恋情中,赵捷、罗麦、朱丽的心理活动、所思所想也没有拍出来,人物形象完全立不起来。
罗麦和苏菲之间同样如此,电影对罗麦、苏菲的塑造根本不够,你知道罗麦让苏菲怀孕了,但不知道罗麦为什么这么做,也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是什么。
是不敢直视自己的身份,还是受到外界的压力,电影通通没有展现出来。
赵捷、罗麦、朱丽、苏菲之间的情感太空洞、抽象,不仅同性恋方面的描写几乎没有,异性恋方面同样处理得不好。
这不是一部合格的同性片,同样也不是一部合格的爱情片。
因此,这不是同性片,也不是爱情片,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剧情片,甚至只是一部风光片。
我们抛开同性恋、异性恋的元素,以普通的剧情片来看,电影的剧本也非常劣质。
这里我想提出两个问题:1.明明不是你罗麦的责任,你为什么那么矫情?
2.想洗涤心灵,为什么一定要去西藏?
导演真的是强行安排少年死亡,强行安排罗麦去西藏,强行安排罗麦遇难,从而强行煽情。
罗麦和赵捷开车等红绿灯的时候,一位少年向罗麦推销房产,罗麦没有开窗理会少年。
随后绿灯亮了,少年仍然站在那里,导致被另外一辆汽车碾死。
在我看来,罗麦即便是开了车窗,少年还是可能继续站在那里,从而被碾死。
换言之,这是肇事司机和少年两人的责任,并不是罗麦的责任。
毕竟赵捷也说过,这不是他们的责任。
电影没有警方逮捕肇事司机的镜头,没有法庭的宣判结果,也没有交代肇事司机和罗麦承担怎样的罪行。
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是谁的责任,谁就依法判刑。
如果法庭宣判这是罗麦的责任,该坐牢就坐牢;如果法庭宣判这不是他的责任,他再考虑忘记这件事、还是自我救赎、还是去西藏洗涤心灵也不迟。
电影里发生了一宗刑事案件,警方、法庭却都没有出现,仅有的一位警察,是叫赵捷把汽车开走,剧本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漏洞。
明明都不是罗麦的责任,他还去西藏就显得很矫情了。
而且,想洗涤心灵、平复心情,为什么一定要去西藏?
你就不可以去健身、听歌、读书、写作,或者去咨询心理医生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开始宣传,去西藏可以洗涤心灵、净化灵魂,于是人人趋之如骛,每年无数人去西藏,搞得好像去了西藏就能羽化成仙一样。
更有甚者走火入魔,完全生活在幻想之中,比如前段时间写出《张杨导演,我爱你》的小二姐,去了一次西藏就觉得自己是三毛转世了。
前几年一位女生1000元穷游西藏的帖子火遍网络,于是人们纷纷效仿。
后来有人揭晓真相,这位女生一路上都是出卖肉体,来交换沿途司机的顺风车。
可以说,她是一路“睡”到西藏的。
因此,川藏线逐渐变得污浊不堪,一方面是每年都有不少女性效仿,一路“睡”到西藏;另一方面是不少司机特意游走于川藏线,寻找那些肉偿的女性。
尽管这是你情我愿的事,但结果导致那些真正单纯想旅行的人们成了受害者,男生在川藏线根本搭不到车,女生一搭车就可能遭到性骚扰。
当然,我并不是在酸什么,2014年我也去过西藏,西藏的确风景优美,我也的确开阔了视野,忘记了一些烦恼,仅此而已。
去过西藏不能让我脱离现实,更不能让我升华灵魂,我只能选择面对生活。
回到家后,我仍然是该上班就上班,该努力就努力。
我不会因为去过西藏就觉得自己功德圆满了,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三毛转世。
所以说,洗涤心灵、寻找平静有那么多方式,为什么偏偏要去西藏呢?
不仅坑了国人,还搞得外国人也这么想。
求求你们不要再传播这样的思想了,求求你们放过西藏吧。
《寻找罗麦》不仅同性恋、异性恋方面是打擦边球,爱情元素之外的剧情也漏洞百出,粗制滥造。
昨天,微博宣布清查同性恋题材的漫画,如包含“腐、基、耽美、本子”的内容。
“同志之声”宣布暂停工作。
与此同时,微博上“锤基”“盾冬”“盾铁”等热门CP超级话题,即便这些话题仅仅是粉丝调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却也遭到封杀。
我不禁感叹: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过审并上映一部不打擦边球的真同性片?
我们寻找的不是罗麦,而是真正的同性片。
你们听说过一部叫谎言西西里的电影么?
肯定没听过是吧!
同样的导演说自己非常有诚意花了很久时间筹备;同样的要到欧洲取景;同样的要找外国演员在电影里说外语交流;同样的两个主演丝毫不来电;同样的故事都没编好就急着要拍成电影;同样的只要看到主演的对手戏就尴尬得要死;同样的画面和风景毫无瑕疵的美丽;同样的是失败至极的电影,我很想说即便花再久,不应该是剧本没有问题再拍么?
就急着把这种除了风景毫无意义的片子拍出来给观众?
这是一个有追求的导演应该干的事情么?
赵捷在巴黎认识了罗麦和罗麦和罗麦前女友(豆瓣里显示叫苏菲,记得不是叫这个名字,暂且叫苏菲吧),三人在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赵捷疯狂迷恋苏菲,但苏菲最终选择了罗麦并怀了罗麦的孩子。
罗麦知道后让苏菲把孩子打掉,并和赵捷一起去了北京。
六年后,罗麦驾车载着赵捷在拥挤的街道上等红灯,赵捷女友朱莉催他结婚,罗麦知道后闷闷不乐。
这时一个少年敲车窗要给罗麦发一份楼盘广告,罗麦正在生闷气拒绝开窗。
不识相的少年一直在敲窗户,在绿灯亮了之后被后面的车撞死了。
罗麦感到自责,纵情声色,一蹶不振。
之后罗麦为了赎罪前往西藏朝圣,途中看透生死,在雪崩的清晨将自己葬身雪山。
赵捷得知死讯,心痛不已,前往西藏将好友的骨灰带回并把骨灰交给罗麦的母亲。
故事就是这样,平淡如水。
为了防止观众睡着了,导演导演采用了混剪,北京,西藏,法国三线交错并行,也因此被诟病时间空间混乱。
这部号称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公映的同志情感电影,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找不到同性之恋的影子,两位男主手都没牵过,最亲密的一次接触就是离别前的拥抱。
导演靠着打擦边球的方式捞了一把金。
没有讲同性之恋,那这部剧讲了什么?
讲了两个异性恋之间的友情。
朱莉深爱赵捷,一直催他结婚,但赵捷对他不冷不热,为了躲避未婚妻的纠缠去了巴黎。
在巴黎赵捷认识了心仪的女孩苏菲和好哥们罗麦。
苏菲最终选择了有主场优势的罗麦,但不想罗麦是个渣男,把女友的肚子搞大了,但是还太年轻,想多潇洒几年,惧怕家庭和婚姻的束缚,也不敢承担做父亲的责任,于是要把这个孩子打掉。
无颜再见女友,于是去好哥们的城市北京避风头。
在北京,赵捷不得不面对未婚妻朱莉,于是天天和罗麦待在一起来躲着朱莉。
朱莉也是痴情,一直对赵捷死缠烂打,赵捷向罗麦吐槽自己的难处。
罗麦想着自己的懦弱给好友带来了麻烦,陷入沉思,这个时候发生了车祸。
看着死去的少年,罗麦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受不了内心的谴责去了西藏,最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赵捷怀着沉痛的心情将好友的遗体带回故乡,途中回忆与好友相处的点点滴滴。
如果不提示这是一部同志电影,观众看到全剧终都发现不了。
剧中男主一直在寻找罗麦,最终没有找到。
观众也在努力寻找使自己相信这是一部同志电影的理由,也没有找到。
前期宣传造势,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整部剧的剧情简单单调,像是有人向你推荐了一款招牌菜,但那道菜忘了放盐。
矛盾冲突也不明显,为了剧情发展强行制造了一场车祸。
发传单那个少年真是没有眼力劲,明显别人不想理他,还在一直敲敲敲,路灯亮了后面的车没有按喇叭就直接撞了过来。
最重要的是,这场车祸和罗麦一点关系也没有,他自责什么?
是在为车祸中死去的少年自责?
还是自己的孩子自责?
还是为这段待定性的感情自责?
本来有许多发挥空间的,都被导演忽略了,导演的才华都用在了如何美化罗麦这个形象,把它塑造成一个完全没有责任而又有强烈内疚的人,简直无病呻吟。
同性之恋,人们关注的是个人需求与社会舆论之间的矛盾,是旁人指指点点的眼光和内心真实渴望之间的冲突,是那种爱而不得的内心纠结。
电影是要反映社会问题的,王超消费的LGBT群体希望看到的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或者取舍,是赵捷和罗麦的相识相知。
而导演把所有的重点都抛开不谈,通过旁白和风景来推动剧情发展(虽然剧情基本可以忽略),感觉不像是电影倒更像是纪录片。
故事简单的同时,剧情也十分拖沓,很多剧情都是不必要的。
在火车上遇到的那个开中餐厅的法国人,花几分钟镜头去拍这对夫妇,就为了引出一个宫爆鸡丁?
还有什么橄榄节,就是为了描写法国风情?
在西藏非要拍信徒朝圣,怕别人不知道这是西藏吗?
该有的剧情没有,累赘的剧情一堆。
关于人物刻画,形象过于扁平。
赵捷内心的矛盾冲突?
罗麦,朱莉,苏菲三人在男主心中的定位?
两人有过怎样的过往?
能够让人物形象立体起来的情节都没有。
A在某地遇上了B,有一天B自杀了,A很难过,全剧终。
A有多难过,不知道。
A全程面瘫,连唯一一次流泪的镜头都是带着墨镜。
即使A的内心天崩地裂,但他没有把这种难过表现出来,没有感染银幕前的观众,那么他是失败的。
观影过程中走了一半的人,最后坚持到最后的,玩手机,吃零食,没有人难过,大家只是觉得无聊。
A为什么难过,不知道。
你说,人死了应该难过,是的。
两人的关系越密切,一个人的离去对另一个人的伤害就越大。
妻子父母离世,难过程度最大;亲朋好友离世,程度次之;同事邻居离世,程度再次。
一个几十年不见面的远房亲戚离世,可能就只是叹息几声。
B对A而言,就像同事邻居一样,两人关系并不亲密,毕竟A和B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连可以怀念的记忆都没有,伤心从何谈起?
关于罗麦形象的刻画就更失败了。
观影结束,请谈一下罗麦给你留下的印象?
呃,容我想想……哎呀,真是想不起来,在他身上也没发生什么事呀。
那我提示一下:未婚先孕,逼女友打胎,逃到另一个城市,懦弱无能;在自己身边发生了一场车祸,自己就要以死谢罪,莫名其妙。
怎么都是负面的形象,罗麦是反派吗?
不是。
那他的优点呢?
导演好像忘了写。
整部剧的风景还看得过去,但也没有太惊艳,而且与剧情脱节,也没有反映人物内心,没有为故事加分。
整部剧不咸不淡,虽然自我标榜为同志电影,却找不到爱情的影子。
如果导演真的有心要拍好同志之情,请先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他们的需求,迷茫,矛盾,真实的情感。
抛开生活谈艺术,都是耍流氓。
寻找罗麦,在豆瓣也打出了极低的分数,其实在我看来这无关乎是不是同志的元素,也无关乎韩庚的演技能不能撑起这部片子,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能引起公众窥探欲的情节,它只是在很安静叙述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画面一个情节,很多人在唾骂四处晕染去西藏洗涤心灵的梗,在物质极其丰富的城市中的我们内心却是那么匮乏,在藏民的生活中,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非常有限的物质,但脸上却是那么真实而又灿烂的微笑,这就是寻找罗麦的意义。
18年电影出来的时候看过一遍,当时觉得很长,但是与其他文艺片还是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现在24年,前段时间看了关于仓央嘉措的一本书,想起这电影,又重新来看一遍,还是觉得非常好。
罗麦对于那个少年的死其实没有责任,但是他愧疚,赵捷对于罗麦的死也没有责任,他同样愧疚。
这部电影就是关于如何让自己在寻找的路上,把自己从愧疚的情感中超脱出来。
缘分尽了,我要如何寻找你?
也许转经十万遍,你就能复活。
寻找罗麦,就是寻找关于这段关系的回忆。
在找寻的过程中逐渐释怀,不再因为这段关系的结局是悲剧而对其全盘否定。
这也正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从藏区段落仓央嘉措的那首诗、藏戏《珠玛》、转经筒,到法国象征幸福和平的橄榄节,基督教的祷告仪式,歌剧音乐的吟唱,代表上帝对世人的爱与救赎的十字架,是灵魂一点点解脱的过程。
赵捷寻找到了一种不同于罗麦以死亡结束的解脱方法。
影片接近中段,罗麦、赵捷与警车、朝拜者方向相反地排成一线,这个镜头颇具象征意味。
赵捷把那链子放在小喇嘛枕边的举动,和白马的形象似乎都是灵魂不灭的象征。
影片最后,赵捷和罗麦都跳起了“见即解脱”的金刚舞。
以一段想象的象征性镜头作结,将救赎的主题再度具象化,留下无尽余味。
片子已经下线了,总想说些什么,却又迟迟没有开始,关于超越同志的情感,关于隐而不发的留白风格,关于法国演员的表演,关于纯粹道德的救赎,关于失落存在的寻回,已有许多精到的评述,它们固然吸引我,然而大气磅礴的风景叙事,或许吸引我的另一极。
有人问为何一个外国人要去西藏,也有评论说无论是西藏还是普罗旺斯都只是一个借代,换做任何地方都可以,然而,真是这样么?
至少我不认为如此。
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每一处能称得上风景的地方,都是灵魂的栖息地。
无论是禅之参悟,还是道之静修,似乎都不是随意的山川皆可为之。
于藏地,自然因信仰而集聚起难以言说的灵性。
冈仁波齐所展现的,是信徒的虔诚,心有所向,而地之为圣。
而《寻》却是普通人被圣地所感召而得到的救赎,真正的风景于人的力量。
前者描述着已存在的信仰力量,而后者却昭示了一种灵魂之变,即救赎,一种未存在而至存在的过程,全然是另一种格调。
历来的电影中当然不乏风景叙事传情的手法,然无论是精心培育为之的树林花海,又或精心布局的自然风光,多半无法在风景本身构筑起向心性。
或许,在这苍茫,苦寒,与天最近的地方,才与天堂本身交接吧。
近日,中法合拍影片《寻找罗麦》正于各影院热映,该影片是由王超自编自导,韩庚、杰瑞米·埃尔卡伊姆、阿丽丝·德·朗克桑、海伦·文森特等主演的文艺大电影。
讲述了中法两个男人之间一场不为人知的故事。
影片中由韩庚饰演的赵捷和罗麦相识已久,在经历过一次导致少年意外死亡的车祸之后,二人逐渐产生罅隙。
事后,罗麦去了西藏,却全然未知等待他的是一场不测风云。
罗麦走后,赵捷也踏入这段象征涅槃与救赎的莲花之旅,一直在路上的他,始终在寻找着一个模糊的身影。
正如罗麦模糊的身影一般,《寻找罗麦》的主体也在情节的变化莫测中显得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而该影片也强行被一些影迷打上类似于“断袖之恋”的标签,被无情扔到“同志”“基情”的行列。
作为理性的电影爱好者,既然选择了一部电影就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接收一些有利的东西,而不是单纯为了黑而黑,更不是人云亦云,随意下定义!
首先从各位观影者所说电影中的“内涵”暗示,确实存在,比如罗麦车上送赵捷偏女性化的围巾说好看;又比如因为路边男孩事故之后的自责而去“同志”酒吧买醉的罗麦,亦或是之后的赵捷恍惚间就会看到罗麦的背影;最为重要的一点明示是,罗麦多次拒绝结婚并在女友怀孕的情况下让其做手术!
再从几乎贯穿整部电影的骨灰盒来看,罗麦的骨灰和赵捷无疑是如影随形的状态,十分生动的勾勒出一幅“我带着你的骨灰寻找你灵魂的画面”。
珠玛的传说与后来赵捷的行为无不印证了影片中的内涵点。
但若如此,就断定这单单是“同志”电影的话,绝对过于片面。
只能说这只是该电影“多面体”之下的一小面而已。
记得有一个片段是赵捷去找法国找罗麦的前女友,依稀听见她跟赵捷说了一句:“当初我拒绝你是我的选择,拒绝和我结婚是他的选择,生下奥利弗是我的选择”,听着像是“三角恋一般的狗血,但剧情并没有往这个方向发展,也算避免了一条走大众化的不归路!
所以说该电影有它别出心裁的可取之处。
在口口相传的“同性恋”中,被忽略的细腻情感无人问津。
如果抛开“同性”的偏见,其实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像两个拥有共同信仰与向往的人,经历着相同的遗憾,一样的罪恶感,在旅程中的相互取暖,在长久的想处陪伴中了解对方的优缺点及爱好,甚至最爱吃什么菜等。
奈何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且每个人都有一死,只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而已。
而死者无法阻止的是生者对其无尽的思念!
所以赵捷唯一的执着便是要为死去的罗麦做点什么,也因此出现赵捷经常穿梭于西藏、辗转于普罗旺斯,出没在北京的状况,这也使得影片在三地之间频繁切换让人摸不着头的来源!
最后,回归到结局,确实有点仓促,马修的出现也耐人寻味,剧情看似七零八碎可能是后期剪辑的缘故,也许这正是《寻找罗麦》的“多面体式”存在吧。
《寻找罗麦》不局限于生死,不禁锢与爱恨情仇,还有人的自我救赎,对希望的永不放弃。
无论如何,尊重主创,把判断留给自己的理性!
首先,我觉得导演和张杨应该挺有话聊。
其次,某人在片里的演技始终处在一个微妙的我能感受到他想表达什么情绪但又总觉得差点什么的程度,就不多评价了。
最后,还是说电影本身吧。
这种几乎没有故事线的片子,就好好承认自己是个意识流的公路文艺片吧……反正剧情会被嘲。
两条线的切换毫无逻辑,有明显感觉到很多戏(被)剪掉了,毕竟片长也说明这点。
然而这不能作为理由和借口。
如果导演愿意花时间讲讲感情背后的为什么,或许会好点。
应该也是拜剪辑所赐,感情线实在是太太太太太太隐晦了,虽然我从巴黎公车上的那个背影开始就莫名get到了。
说一下相对比较明显的几段吧:1. 赵捷和朱莉跳舞到最后,朱莉问你会一直记得我吗?
赵捷答案的最后一句是,我曾经背叛过。
2. 法国妹子给赵捷信里的最后一句,你知道他为什么去中国吗?
3. 赵捷出演藏戏,转经以后看到了罗麦的半张脸。
4. 罗麦去西藏前,机场送别的拥抱,相互有一个蹭的动作,已经算得是相对外放的表露。
感情被隐晦处理的原因,个人认为并不应该由导演与片方背全部责任。
毕竟x博轰轰烈烈的清算活动正打得火热,前几年还光明正大地喊“撑同志反歧视”的口号,以表示自己有容乃大,现在倒是“同性恋违法”才算zzzq了。
险些让我以为自己还在1820年。
最后的最后,多说几句极为私人的感受吧。
希望某人多注意身材管理,哪怕你这么多年始终想证明自己能转型实力派,也一直在尝试转型实力派,也别可劲别把自己往糙里作。
多补充一条,因为看到有人提到形婚,我不太认同。
我个人理解是双方关系处在彼此心知肚明但并没有挑明的阶段,结婚是刺激到罗麦的一个导火索;而在罗麦出事后,捷开始有勇气去面对这段感情。
…没有感情的寻找
这得高考阅读理解满分才能看出来是同性恋
一个人影院包早场。交叉蒙太奇,在时空交错的西藏和巴黎遇见你,寻找逝去的你,想起《轻轻摇晃》,但四个部分剪接过多。Jérémie Elkaïm蛮帅,韩庚演技可以,菅纫姿很美。碍于限制,可惜这样的同性爱情居然连暧昧也捕捉不到,只有点到即止的微淡感。全片最基(激)情的时刻竟属开头“捡肥皂”味道的洗澡戏和按摩戏。
不理解这种片干嘛要上映,看不到任何意义,甚至连擦边球都算不上,大概就是一双男主的MV,况且要看西藏风景有一堆纪录片可以看啊;当然这个锅不该全部由主创背,现在这个片长大概也说明了一切。推荐奔着同志标签来的各位,豆瓣页面往下拉点进“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那才是同志片该有的样子。
能打2.5就好了。能拍出来就好了。
此时语文老师说,你这篇文章怎么七零八碎的,要紧扣文章中心写啊,不要只写些华而不实的语言,作文最忌华丽辞藻的堆砌,要有真情实感啊,你写这么多美景要能表现主人公感情的啊~回去重写……
我敢说,就算没删减,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个年代还用20年前第六代那种装逼的无趣的手法来拍电影是很搞笑的一件事…
立一个flag,韩庚的演技撑不起这个题材。看来我的flag是立起来了
低劣无聊版《无声风铃》。只喜欢那匹来去无踪的白马。
拿同性恋当卖点,为了文艺而文艺,而且韩庚台词太一般了,一张嘴就很弱气,韩庚的演技根本撑不起这个电影
不错,虽然逻辑有大问题,其实当时看完之后是怅然若失了挺久的
时间拦不住感情的暗涌。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隐晦的刚刚好吗?!
记事本?回忆录?小众电影还算不错吧
如果不知道想表达的啥,根本看不懂,太含蓄。画面很美,演技太差。
看完想去西藏和法国
韩庚演技太差了吧
值得一看
俩个男人一起进出过gay吧,就是gay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