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人

The Man Who Wasn't There,绿帽离奇勒索(港),找错凶手杀错人,不在场的男人

主演:比利·鲍伯·松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迈克尔·巴达鲁科,詹姆斯·甘多菲尼,凯瑟琳·博罗维茨,乔·鲍里托,斯嘉丽·约翰逊,理查德·詹金斯,托尼·夏尔赫布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年份:2001

《缺席的人》剧照

缺席的人 剧照 NO.1缺席的人 剧照 NO.2缺席的人 剧照 NO.3缺席的人 剧照 NO.4缺席的人 剧照 NO.5缺席的人 剧照 NO.6缺席的人 剧照 NO.13缺席的人 剧照 NO.14缺席的人 剧照 NO.15缺席的人 剧照 NO.16缺席的人 剧照 NO.17缺席的人 剧照 NO.18缺席的人 剧照 NO.19缺席的人 剧照 NO.20

《缺席的人》剧情介绍

缺席的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理发师艾迪(Billy Bob Thornton 饰)的生活平淡无奇,在百货店担任簿记的妻子多丽丝(Frances McDormand 饰)和他貌合神离,艾迪凭丈夫的直觉断定妻子与其老板戴夫有染。一日,艾迪接待的一位客人大肆吹嘘新兴的干洗生意,并拉拢艾迪投资,不甘在小镇寂寞一生的艾迪决意入股,并向戴夫发出了匿名威胁信勒索以获得资金。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本片获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伦敦电影协会年度男演员、最佳编剧等19项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星球大战:绝地传奇甜蜜的宽恕老岳宾馆花咲舞无法沉默休想行刺本王小姐舍己救人淮水竹亭为何不去死阿波罗18号永生羊丹尼尔的半生缘以诺的冰雪奇缘那个阳光灿烂的夏天蜜蜂少女队3泳池娇娃举报者法外搜查流汗吧!健身少女惊天骇地乐高DC超级英雄:哥谭大越狱勇者胜暗红1936爱美丽狂想曲王子殿下武林有侠气之白叶苍苍有一种喜欢摩登岳父刻在书桌上的时光笑春风我和我的家乡

《缺席的人》长篇影评

 1 ) 不在场的男人

科恩的片子总是那么好看。

永远猜不到结尾,永远猜不到下一步。

虽然剧情发展总是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又合情合理。

画面,音乐,节奏的把握都是我喜欢的。

这部片子居然是黑白的,一点都不影响观看。

科恩兄弟因为完全自己制作电影,做到了完全把控整部片子的完成。

这样一来,不需要修改和妥协。

他们的片子保持了一以贯之的质量和特色。

包括汤姆汉克斯,布莱德皮特等大牌都愿意参加演出。

比利鲍伯松顿真是神奇,在片中既看起来无能,又看起来恐怖。

我总以为结局他会有什么大动作,但是也没有。

看完片子,是一种奇特的感觉。

既没有看了主流片那种温情满足,也没有一些片子会让人低落压抑。

他们的片子在观看过程中完全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看完后还是留下很深的记忆。

 2 ) 何去何从

倘若生活只是永无止境的荒诞,你犯的错误永远不用负责,却终究要为别人的错误买单。

倘若生活只是永无止境的空虚,妻子出轨,被捕,自杀都没有办法撼动你那张毫无表情的脸。

那么,我们该往哪里去呢?

科恩兄弟的电影《缺席的人》,冰冷疏离到绝望。

ED说,我们的生活就像迷宫,在每一个转角,我们都被迫转弯,然后走进死胡同。

是这样吗?

所以他从来沉默寡言,所以他从来毫无所谓。

所以,打开那扇门后,他的梦想与未来都只是荒诞——是参与谋杀的外星人,是自称通灵的女骗子。

但是,我们都没有办法阻止生活的热情,是不是?

就像我们没有办法阻止头发的生长,就算死去也毫无办法。

所以他用勒索的一万块,加入那个异想天开的计划;所以,他通过别人的人生来完成心底的热情。

所以,那间最终会将他带向死亡的房间,雪白明亮的仿佛天堂。

可是结局,依旧是那永无止境的荒诞和空虚。

然后,ED说,这些剪掉的头发,我可以,把它们带回去埋在土里吗?

这是,祭奠或者怀念?

 3 ) 分析几个疑点,希望帮助后来的观影者

大概翻了翻之前的热评,有些解释不太合理,这里做下总结,欢迎大家指正补充。

1. 多丽丝为什么在监狱自杀:多数热评提出多丽丝爱她的老板而不是丈夫ed,我认为是很不合理的,我首先从这点开始分析,作为整篇影评的基础。

多丽丝怀有身孕,按照法律常识可以免于死刑,最好的律师为她辩护,老板也不是她杀的,为什么放弃生命而选择自杀,这是之前影评都未提及的最大疑点。

这就涉及到多丽丝到底爱不爱丈夫ed,首先如果多丽丝把老板的死因推给ed,自己就会活下来,但她却没有;其次她如果告知法院自己已怀孕,也能活下来,但她和ed已经几年没有性生活,由于不想让ed知道自己不忠,还是选择自杀,掩盖了ed的罪名(片中提到通常验尸官不会把怀孕的检查结果告诉家属,她以为一死就能掩埋真相);多丽丝冒险帮老板做假账(由于ed用发现奸情勒索老板),其目的一是想事业晋升,其二则是不想让ed得知奸情;ed帮忙刮腿毛时她还向ed做了表白,只不过ed没在意;另外当ed向律师坦白自己杀了老板,多丽丝对ed刮目相看,甚至以为ed是为情杀人,加深了她的愧疚。

以上四点可以判断由于不想伤害ed,所以多丽丝才选择自杀,她其实是爱着ed的。

有两点可以证明多丽丝不爱她的老板:一是她知道老板不会和她结婚(老板是吃软饭的),做情人只是为了老板将新开发的商店交给她从而获得事业晋升;二是ed去探监时,已得知老板死讯的多丽丝并没有伤心,与旁边大哭的女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因此多丽丝并不是为了爱与老板偷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ed以前不愿与多丽丝交流而她死后又想好好谈谈了,因为他印象中自己的婚姻是仓促和失败的,后来意识到多丽丝是爱自己的(通灵女巫也算出来了),因此希望死后能去地狱找到她(多丽丝自杀,片头提到多丽丝并不是虔诚的基督徒)。

这告诉我们眼不见心不烦,不要怕被绿[狗头]。

2. 车祸之前ed为什么拒绝女孩blowjob:另一点十分重要的是,对于ed为什么拒绝女孩blowjob,相比其他影评从“ed对一种纯粹的爱的向往”的心理解释,我更偏向于从生理角度解释,那就是ed有勃起障碍(划重点:ED为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的缩写形式),他对女孩有好感,但却不想让女孩知道自己不行,所以强行制止酿成了车祸(哈哈哈)。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ed和多丽丝多年没有性生活,也许多丽丝偷情只是为了满足性欲。

3. 旅馆里生意人向ed眨眼是什么意思:片子中老板反复强调过生意人是个娘娘腔,说明生意人是gay而且是受,那个妖娆的眨眼是同性恋暗示(生意人希望ed为攻),ed拒绝并且表现出遭到了冒犯的样子,可以读解出ed希望自己很man却有勃起障碍的矛盾,这也与ed那种寡言冷酷的形象却无法接受女孩blowjob相符。

另外生意人并没勒索过老板,纯粹是投资生意上的交往,生意人参与勒索只是老板的猜测,并不如第一热评所言。

4.老板为什么说自己毁掉了,为什么要杀掉ed,一万美元去哪了:让人不解的是,老板抓到生意人,并且拷问出了实话,按常理应该追回了那一万美金,为什么非要杀掉ed,为什么还说自己毁掉了。

首先谈谈老板面临的两难处境,如果乖乖交出1万美元封勒索者的口,就必须放弃开发新商店,那么老婆an发现后会毁了他;而如果保留1万美元,勒索者会告发自己,那么偷情败露后会被老婆扫地出门。

因为以上两点,老板唯一的出路就是留住1万美元并杀死勒索者,所以老板首先杀死了生意人。

现在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老板一定要约ed出来并杀了他,首先在老板眼里生意人和ed合伙敲诈,如果ed知道生意人死了,那么一定知道是老板杀的(然而由于实际上生意人与ed不是一伙的,ed以为生意人是骗子携款逃跑,根本想不到老板杀了生意人);其次现在只有ed知道偷情的事,并且1万美元已经追回,老板认为ed必然会告发偷情之事,所以必须毁尸灭迹杀死ed。

那么说自己毁掉了只不过为了让ed放松警惕从后面杀死他,ed有小刀才侥幸反杀(讽刺的是自己口中的战争英雄竟被一个理发师干死了)。

“人品好”的生意人是最倒霉的,可谓是锅从天上来。

对于老板是否清楚勒索事件的真相可以做个假设,假如老板看清了事实认定只有ed一人敲诈,生意人并没参与,那么当老板追回钱款并杀死生意人后, 由于ed根本不知道生意人要和老板做交易,更不会知道生意人被杀,甚至会以为生意人是个骗子携款逃跑(ed确实这样认为),另外既然此时ed勒索成功(只不过事实上钱已被老板追回),也就不会再找老板的麻烦,那么如果老板原原本本的了解了事实真相,就根本没必要约出ed杀掉。

当局者迷,剧中每个人物都不能完全看清事实真相:Dave错认为ed和生意人合伙敲诈,并下定决心斩草除根;ed根本不知道生意人和老板做交易,一度认为生意人是骗子已携款逃跑;生意人也不知道自己的资金是通过勒索得到的;多丽丝对老板的幻想破灭,误以为ed为情杀人产生愧疚。

这就像罗生门一样,整个事件在每人眼中都不同,而ed越接近真相,越接近死亡归宿。

5. “测不准原理”在本片中是什么用意:“观察的越多,真相愈少”,律师的原意是法庭知道的细节越多,离真相越远,那么不如相信ed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可能做出谋财害命的罪行,因此是无罪的。

与之对应着的是,ed与多丽丝朝夕相处,却不知道多丽丝其实是爱自己的真相,这也与之前的分析相吻合。

同样多丽丝作为老板的情人,也没有发觉所谓战争英雄只不过是老板的自吹自擂。

而且也与贝多芬失听之后却能创造出美妙的音乐相呼应。

6. 缺席的人究竟指谁:ed看似无罪,出于自卫杀死了老板,也没有背叛婚姻,只是一系列偶然事件导致的多丽丝自杀。

但随着意识到妻子其实是爱自己的真相,ed作为整个事件重要的一环,归宿也逐渐从无辜转向死亡。

故事结尾ed坐在电椅上被刮腿毛,呼应了ed给多丽丝刮腿毛的情节,正是ed亲手把自己的老婆送上了死亡的“电椅”。

夫妻生前缺少的交流,最后却想再好好谈谈,那么不论死后到地狱还是天堂,ed都是那个到电刑之死前一直缺席的人。

7. 不断生长的头发是什么意思,两次提到的飞碟到底意味着什么:片尾的独白“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 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 ”这两句与头发有关的叙述,应该是ed死前的觉悟,如果头发意味着真相,那么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往往喜欢忽视真相,无情地“剪掉”真相丢到“垃圾堆”,而人死后,真相也会像头发一样继续生长,正如多丽丝爱ed的真相浮出水面,最终使一切走向应有的归宿,也就是ed的死亡归宿。

an提到的飞碟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都知道飞碟是科恩兄弟的标签,科恩喜欢反复玩台词、天使之类的标签梗 ,但飞碟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反复思考而不得知,这种哲学分析也实在不是我擅长的,希望大家补充自己的看法。

最后,说一下我打三分的原因,其实科恩兄弟的这部影片各方面都很出色,唯独不喜欢最后的结局,我还是希望最后“人品好”的生意人还活着,“小人物”ed最终能投资成功,摆脱理发师的平庸生活。

 4 ) 绿帽奇案

我喜欢这部电影另外的一个中文名字:“绿帽奇案”,短短四个字将这部电影的故事做了一个高度概括。

是的,本片的剧情还真是够奇特的,作为一部和犯罪有关的电影,它并没有急于夸张的展示人性,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场景。

一个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为了一个小小念头做了一件“错事”却引来了之后无数的连带事件。

我说不好这部电影的真正主旨,主人公看起来是那种在大社会里随波逐流的小人物,就像片中的自述一样,他的人生就像是走在迷宫当中,只能随着固定的路口左转右行,偶尔似乎是出口的道路最后也难免走进死胡同。

我们这样的小人物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在追寻着什么呢?

大概只是尽量避免走到无法挽回的尽头,但是往往这一切并不由我们控制,那些你期待的和现实中的事情总会在你最想象不到的地方出现差异,你眼里纯洁美丽的女性她的真正面目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部电影除了显而易见的优点外,我对主人公的声音(或配音)所作的旁白格外情有独钟,主人公随波逐流的性格有一部分是依靠这个声音所传递出来的,好像看透一切却也什么都没明白。

 5 ) 沉默的故事

理发师说:头发为什么会不停的生长?

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据说,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是否是因为它还未意识到灵魂的离去?

……Ed Crane是个沉默的理发师,平静的抽烟,平静的过马路,平静的对待妻子的外遇。

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无可奈何的悲剧。

他冷静、平淡、木讷而沉闷,甚至有点麻木和无动于衷。

我们不知道Ed的过去,他彷佛没有其它亲人,没有父母,没有兄弟,没有姐妹,没有朋友。

他只有一个妻子,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和沟通;他有一个舅仔,却不过是理发店的搭挡。

妻子给他绿帽,他半痛不痒。

妻子死了,他没为她下过一滴泪。

舅仔疯了,他旋即正常工作,找一个新的助手。

Ed.就是一个人。

一直是一个人,甚至在后来为Birdy寻找介绍钢琴老师的时候,我想他或许也只是想把热情的希望寄托于别人的身上,而自己依然在背后做个平凡的人。

被某个客人鼓动加入干洗业,于是敲诈与妻子有染的百货店老板,被识破后,携手杀害了他。

然后事情滑向不可预知的另一端。

妻子因为其老板的莫名死亡被指控谋杀,Ed.抵押房产请律师,开庭当天,妻子在监狱上吊自杀。

以为事情会就此结束,却因为干洗事业合伙人的死,被指控,Ed.成为妻子谋杀老板案的背后主谋,最终被送上电椅,结事此生。

上电椅之前,有人帮Ed.修理腿毛,背景白晰,理发人端坐电椅,旁人半跪着为他服务,是经历复杂后的终止还是命运在现实之后的重新开始?

理发师最终还是沉默着接受一切,表情木讷严酷。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话语不多,极端低调的Ed.整片不停的旁白,在沉默的面孔之下,心理活动的反复跳跃,令人唏嘘。

影片是科恩兄弟2001年拍的黑白片,不过我看的是未转化前的彩色版,效果也不错,色调阴郁冷峻,白光惨烈,一如主角僵硬压抑的表情。

想来如果转成黑白,或许更能表达现实的滑稽与离奇。

片子多处运用贝多芬的钢琴曲,印象里的热情奔放和本片丝毫不搭。

电影选来都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平和缓慢,安宁善良。

一如影片基调,冷静的逃避。

BTW:Billy Bob Thornton演得实在太好了,面目平淡干燥,固执却又无力,几乎就是理发师的现实原型。

不足的是他的理发技术看起来实在不是个好理发师。

再B:影片直译应该为《缺席的人》,似乎更贴切与具有现实意蕴。

 6 ) 沉默的他,缺席的人

科恩兄弟的作品中最让我看得懂的独属这部,中学时期看他们的作品总是不能感受到其中的深义,但是经过了思想自由生长的大学时期之后,终于能够体会到他们电影里面的那些荒谬和无力。

黑白对比影像更显质感,墙上斑驳的影子很美,贯穿全片的贝多芬,舒缓平静却有点悲伤。

他被排除在"family"之外,family不只是家庭,它是一个隐喻,他始终被排除在集体之外。

他平凡到不能再平凡,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他只是个barber,被看不起的barber,barber跟ghost一样invisible,透明到没人记得住他的名字和长相。

他面无表情,像个旁观者,明明在讲自己的故事,听起来却像是别人的故事。

命运荒诞无常,他无动于衷不做任何挣扎反抗,他平静的等待警察的到来,平静的接受自己的命运,平静的等待审判。

他始终是个缺席的人,从集体中缺席,从家庭中缺席,从生活中缺席,从一切中缺席,最后的死刑才是他唯一在场的证明。

(我也希望剪头发时理发师能安静点,不要对我讲话。

年轻时的科恩嫂好美,松顿脸上虽然褶子多,但是一言不发沉默抽着烟的样子真的好帅,尤其是他深邃的眉眼)

 7 ) 《缺席的人》:美国中产阶级的存在焦虑

片名《缺席的人》有着三种意义:第一种是从警察的角度,在凶杀案件里被忽略的第三者。

第二种是从妻子的角度,对于她的生活毫无价值,是可有可无仿佛不存在于自己生活的丈夫。

第三种是男主角的角度,他感受不到自己的主体性,就仿佛自己从未存在一般。

电影采用了一种文学式的叙事手法,主角艾德的内心独白贯穿了整个故事。

比利·鲍伯·松顿用那他慵懒又富有磁性的嗓音,将观众缓缓带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捕捉着他的情绪,感受着他与外部世界的疏远、隔绝和分离。

电影中的人物都依照自己的愿望建构他者,并且在这个自我创造的形象中异化,忘记了自己造物者的身份。

妻子桃乐丝象征了被消费主义俘虏的大众,他们在物质享乐中沉沦,在由工业品堆砌而成的美丽幻象中,误认了自己,失去了自我。

妻子喜欢自己的会计工作,喜欢知道各种商品在货架的位置,喜欢员工九折价格优惠,喜欢尼龙丝袜、香水和化妆品等。

这种对数目、价格和商品位置的清楚把握,可以带来一种控制的快感。

然而这只是假象,当人们为了拥有商品而日夜劳作,当人们被严格的时间纪律控制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当权威决定和建构的欲望代替了人的本质。

我们却仍然无法意识到,谁才是主人,而谁又是奴隶。

老板戴夫则是传统男性气质的奴隶。

他崇拜暴力和征服,编造残酷血腥的故事,将自己塑造成了战争英雄。

而实际上,他大笔的财富是靠入赘娘家获得,他几次“战斗经历”也不过是在酒馆与人斗殴。

他也从来没上过战场,在二战期间仅仅是在圣地亚哥海军军舰造船厂做着文书工作。

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体两面的,越是尊崇力量的人就越是害怕失去力量。

崇拜力量却又没有战功,造就了他的自卑情绪,为了克服这种内心冲突,便向外部虚构了一个战争英雄的形象,一样地将这他者误认为自我。

对于艾德来讲,他面临的是中产阶级男性的中年危机,一种存在主义生存焦虑。

"缺席的人"便是个体异化的心理状态。

人感受不到自己的主体性,对于这个世界他仿佛不存在。

这是一种与社会剥离的状态,没有任何主动和积极的力量。

他像被困在了生命的迷宫当中,那永远理不完的头发,便是他日复一日、枯燥又荒诞人生的写照,他犹如推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受到永无止境的惩罚。

头发不停地长出来,又不停地被剪掉。

他把这些落地的发丝,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观念可以在原始部落住民中找到,人身上的毛发和指甲等附属物,被认为是生命的媒介,可以直接影响到本体)。

而在电影里,散落的头发似乎象征了不可阻挡的生命趋势,从出生到死去。

而艾德企图通过将其埋在土中,来阻挡时间的流逝。

他试图突破生命的困境,一个方法是通过投资来路不明的干洗业商人。

另一个则是在寻求一种洛丽塔式的“禁忌”亲密关系。

这两种途径实质都是为了重建美国社会的传统男性形象,财富和年轻的肉体都是男权社会的通货,可以用此换取尊严和力量。

作为美国中产阶级男性应对中年危机的办法,对年轻女子肉体的追求可以在许多影视作为中得以窥见,像是《风月俏佳人》、《美国丽人》和《迷失东京》等。

在这种解决方案里,女性被建构为欲望的客体,作为凝视的对象返回到男性,来重建男性的主体地位。

艾德最后的结局则说明这两种解决方法的无力,似乎只有死亡才能带人走出生命的迷宫。

艾德在人生终点来临前,没有任何的恐慌和悔恨,以异常冷静和安详的态度迎来自己的死亡。

他想象着死后的世界,也许在天国一切都会有答案,人生的所有疑惑都会犹如迷雾一样散去。

 8 ) 一曲写给局外人的悲歌

描写小人物倒霉命运的电影多不胜数,但在科恩兄弟这部《缺席的人》里,一系列阴差阳错的事件给人留下的最深感受不是主人公有多不幸人生有多无常,而是那种清楚意识到自己被命运玩弄于鼓掌、分明找不到任何出口却还要保持一副冷淡表情的苦涩。

男主角Ed是小镇上的理发师,一个循规蹈矩、老实本分、沉默寡言、无足轻重的中年男人,这样的男人往往是最不容易看透的,因为他们实在太平凡太不起眼,很难让人生出仔细审视的念头。

从出场到落幕,Ed脸上的表情几乎是唯一的,你只能透过缭绕的烟雾,从他的眼神和眉宇间嗅出一丝内心波动的微妙迹象。

Dave在发现Ed就是写匿名信勒索他的人之后诘问,“你究竟是怎样一种人?

”后来Frank在法庭上也冲他吼出了同样的问题。

自己是如何成为现在这副模样,Ed恐怕自己也无法作答。

这样一个小人物,之前的人生看起来是那么不假思索而又顺理成章。

和妻子的婚姻是他们交往两周后Doris先提出的;结婚之后在小舅子的店里做理发师,不是首席,没有产权,内心并不认可自己的职业,却被本能锁在理发店里一干就是好多年。

你甚至会有种错觉:仿佛这一切只能是这样,从来不曾有过其他的选项。

看起来,投资干洗业似乎是所有问题的导火索,但这并不是命运的转折点,这只是中年危机作用在Ed身上产生的种种不安症状之一。

对于Ed来说,命运是不存在一个清晰明确的转折点的。

悲剧的实质不在于无意中触发了某个机关然后一切急转直下,而在于不触发这个机关,问题就已存在,无可回避。

如果说人生如戏,那么Ed就是一个最蹩脚的演员,只会用一种置身事外的语气冷漠而机械地朗诵自己的台词,没有丝毫差池,也不投注任何感情。

Dave的死,妻子的背叛和自杀,Frank的崩溃,都没有让他的生活节奏和处世态度发生多大改变,仿佛这一切都不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

命运列车的加速脱轨就如同不停生长的头发一般不可控制,面对种种嘲弄他只能深吸一口烟,然后陷入更深的无力。

Ed从头到尾付出的最大努力大概就是为Birdy张罗职业生涯的事。

这里面多少有点中年男人的洛丽塔情结作祟,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转嫁。

他在Birdy 的琴声中找到了某种逃避和平静。

Birdy的年轻让他看到了对人生把控的可能性,他不能再一次袖手旁观看着机会流失掉,更无法容忍Birdy陷入和他一样身不由己的泥潭。

当然,命运只是再一次证实了他的渺小无力。

除了人物塑造的典型性,表现手法的精心运用也突出了这种无力感。

黑白影像一方面还原了真实的时代感,另一方面增强了画面的对比度,和慢条斯理的冷静独白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随着情节推进不断加深的孤独基调。

配乐也给得相当简洁,全片除了舒缓干净的钢琴奏鸣曲(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借用Birdy之手),没有过多嘈杂激烈的配乐。

科恩兄弟将对节奏和气氛的精准把握一并溶解到了这些留白之中。

叙事上同样如此,虽然影片是关于失控的人生,却以一种非常有控制力的手法展现出来,情节有多次转折但交代得非常清楚,没有丝毫突兀杂乱。

讽刺对比、黑色幽默也随处可见,都不是那种事先张扬或过度夸大以博君一笑的:Frank喋喋不休的八卦、投机商人眉飞色舞的说辞、律师夸夸其谈的测不准原理,探监时另一位犯人的痛苦嚎啕......只是将Ed的沉默打上更深的烙印。

细节上的多处呼应也布置得精巧自然不做作,比如飞碟这一反复出现的意象——代表了某种不可知;Dave关于当兵的言谈和战利品小刀后来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杀死了他;还有Ed上刑时狱监给他刮腿毛的桥段,和之前他给妻子刮腿毛那一幕以及他身为理发师的那套“头发哲学”遥相呼应,可谓神来之笔。

不知道科恩兄弟在创作影片的时候有没有特意借鉴加缪的《局外人》,至少在我看来,那种掩藏在平静表面下难以言说的憋闷和不安,那种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毫无触动的游离状态,那种在荒诞的审判体系中全然插不上话的绝望无助感,都何其相像。

他日复一日生活着,始终和人生保持着一段距离,他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人,一个自始至终不在现场的人。

但你瞧,他并没有看得更清楚,反而陷在迷宫中脱不了身。

就像影片中提到的测不准原理:观察改变了事件本身,你搞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说应该发生什么。

观察的越多,知道的真相越少。

或许人生就是不允许有旁观者的。

 9 ) 麻木中向阳而生

题:人具身心,心之所向,却身不由心。

也因此我们可以将身与心看作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既可以是对立的,亦可以是同行的。

《缺席的人》听其名初以为是某个凶杀现场缺席的人。

影片却并没有过度的描写凶杀的细节与结果,而是更多的关注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表现,去展现出一个活在世界上却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与一个追名逐利的群体。

影片如何去表现人的心理差异。

在这里对影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逐一分析。

为了更好的发现配角与主角的共性与个性,先对配角进行分析。

艾迪的妻子多丽丝:一个百货店簿记,而她之所以任职,一部分源于她的能力,另一部分源于她以色事人。

她与老板戴夫有染并借此机会不断攀升。

后来戴夫要变卖财产,她不理解,酗酒买醉。

艾迪的好友法兰克:一个理发师,给顾客理发时他滔滔不绝,而另一旁的艾迪则沉默寡言。

他从父亲继承下来理发店,究竟是否热爱自己的事业,在我看来并非如此,他遵守工会的规定,超过额外的时间便不再工作,但是在对友人无法支付其高昂的律师费时,他毫不犹豫的变卖了自己的理发店。

百货店老板戴夫:从亲戚那里得到了百货店,他追求名利,利在做假账、与手下员工偷情,名在不想自己的名誉受毁,所以在受到黑函时,他决定花钱消灾。

他常常吹嘘自己参加二战的战场险恶和自己的英勇事迹,但事实上他只当过水手,并进过几次牢。

律师佛列迪雷因史奈德:律师界的精英,费用高昂,吃穿住行样样择优,而他为己方获得胜利的方法并不是单纯的依据事实,而是编造故事,博取陪审团的同情,混淆视线,干扰判官。

在他眼中事情的真相并不重要,给钱办事才是他追逐的,这是他职业道德的高尚,亦是他为人的道德沦丧。

干洗的客人克里顿托勒佛:他提出了挣钱的门路,干洗是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但是缺投资,艾迪心动,这也是故事开始的源头,由此艾迪勒索了一万元。

但是他拿到钱后就跑路了。

最后更是惨死于河中,也成了艾迪入狱获得死刑的果。

艾迪:理发师,在小镇上寂寞了半生。

而他的心态也在消沉中逐渐变得冷淡,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

所以他在知道妻子与戴夫偷情时,他依旧冷漠无所谓的样子。

而他与妻子在他和她还没有深入了解便结了婚。

但是在得知干洗店生意时,他不甘寂寞一生,于是决定入股,并写黑函勒索钱。

随着信函的不断发出,戴夫知道了发函人是艾迪,欲要杀害艾迪却遭反杀,艾迪依旧面若无事的回来、像往常一样沉思的脸。

巧的是伪造假账、空缺的一万、遭杀害的老板,种种迹象将凶手锁定在了艾迪的妻子身上。

多丽丝入狱了,艾迪的行为、表情依旧没有变化,依旧冷淡。

但事实上他越发勤快的跑向贝蒂家里,听琴音。

他甚至决定为贝蒂资助学费去学习音乐。

艾迪不幸的是他在年少时没有体会过热血便进入了一成不变的生活中,遵循着秩序,一天一天的重复动作中,他的心思日益消沉,对什么事也提不起兴趣。

但他幸运的是,寂寞半生,他有了机会去打破这种生活,他决定入股创办事业,而他也喜欢上了贝蒂,大概是少年的第一次心动又或是半生的老成,他对贝蒂更多的是呵护。

即便如此,事业与爱情双面开花,本要一番风顺的进行着,但风险也伴随着出现。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艾迪走在街道上,行人同一个方向,偏偏艾迪逆着人流。

(人流中也有同艾迪一样的人,可以理解为如同艾迪的人)

影片中所有的人物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追名逐利,多丽丝企图更高的职位,戴夫企图名誉双收,佛列迪雷因史奈德企图不败战绩无视事实,克里顿托勒佛为了大赚一笔骗钱,法兰克子承父业兢兢业业安于现状。

影片通过一群人反应的是一个社会现象,安于现状可以到稳定的美好,却也会在日复一日中使感情流失变得麻木。

影片为了加强麻木与冷酷,采用黑白,影片失去了鲜活,只剩下非黑即白的严肃认真。

闭环的命运稳定的生活状态下,虽无趣,却是一种安然的幸福。

一旦开始追名逐利,获得心之所向的同时便也要承担着身败名裂的风险。

因为机遇与风险同时存在。

艾迪抓住了干洗生意的机会,冥冥中他去勒索要钱,再至失手杀人,妻子被指证进监狱,他高枕无忧。

但机遇与风险同存,他的合伙人是个骗子,拿钱跑路最后溺死在水中,并且种种迹象指证为他杀人。

一切都是阴差阳错。

既是因,既是果。

科恩兄弟的影片中始终传达着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观念,在这错综复杂的命运面前,依旧如此。

结语我们大部分,希望像法兰克一样有一个安定的工作,如进国企、拿铁饭碗,但人安于现状却不甘平凡,于是另一边又追名逐利、盼望出人头地,却也在这过程中迷失。

 10 ) 连续剧式的电影

《缺席的人》继承了科恩兄弟前面几部《血迷宫》、《Fargo》、《谋杀绿脚趾》以及后面的《老无所依》的一贯风格。

都是镜头聚焦于两兄弟所熟悉的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某些小人物按照他们的逻辑性生存下去,却总是碰到意想不到的事件和结局。

而科恩兄弟所费劲勾勒的,是这些小人物每一寸肌肤以及潜藏在之下的肌理驱动。

所以不同的人去看科恩兄弟的电影,总能结合到自己的知识面,而产生不同角度的丰富的解读。

科恩兄弟以工匠加哲学思考的方式去挖掘他们所熟悉的生存故事,而都是在传达同一个命题 “命运无常,即时你再努力,生活也不会按照你理解的方式继续下去,你所做的应该是坦然接受”。

然而每次都来谈这个命题,每次都是同样的吸引人,这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嚼的舌根。

然而总是一个主题,观众们会一直买账吗?

我们来看看这些《血迷宫》预算1500万;票房2100万;《Fargo》预算700万;票房2400万;《谋杀绿脚趾》预算1500万;票房1700万;《缺席的人》预算 2000万,票房 700多万。

《严肃的人》预算700万;票房900万;《老无所依》预算2500万;票房7400万;科恩兄弟真的算不上商业票房好手,从没有过上亿的票房。

这部《缺席的人》这部票房更是惨败,叫好不叫座。

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预料的,比如全黑白,以及缺乏非常跌宕起伏的爆点,叙述非常难连贯但是观众并不买账。

幸好科恩兄弟生活在好莱坞这样的环境,还可以总体自我,偶尔任性。

在不缺人才的中国,没有哪个导演有这样宽松的环境。

这确实有点叫人心声悲哀,但科恩兄弟都说了:“ receive with simplicity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我们能做的就是承认并坦然接受。

《缺席的人》短评

完美。爱死比利鲍伯沉默的脸,荒诞聒噪的现实用平缓冷静的语调来描述,再辅以持续舒缓的钢琴,精致完美的黑白画面(截图截图截图),看得我一阵儿一阵儿的踏实

5分钟前
  • 川流
  • 力荐

气氛不错,故事偏弱。

9分钟前
  • 时坚
  • 还行

我受够科恩兄弟了,总是拍一些貌似老派的电影,其实屁都不懂。

14分钟前
  • BC怎么说
  • 很差

画面就在黑白里使劲拍线条和光影,剧情就靠律师使劲编给法官听故事。不温不火中一步步发展下去,编到后边加点无厘头的飞碟,测不准理论绕绕观众,KJ未遂引发车祸,编不下去了是吧。把贝多芬的月光用到滥觞,都测不准了上首勋伯格更好吧。

19分钟前
  • 一路有妮
  • 较差

电影节预热之科恩篇,醉乡时间冲突不能看,拿来以前老片子解解馋。理应是我喜欢的调调,又是黑白光影又是婉婉道来,一直自持细节控的我,对此次的情节安排看似合情合理不忍觉得有点过于巧合,离妙字有些许偏差。如要说最不合理处:女神为沈默是金男BJ,居然不要不给一刚,是个大BUG。

24分钟前
  • みつ
  • 还行

可以称得上科恩兄弟的最佳作品了吧?难怪能和拍出《穆赫兰道》的大卫林奇分享戛纳最佳导演奖。当然,迪金斯的黑白光影质感也功不可没。一个沉默的男人,一桩离奇的凶杀案,一个虽阴差阳错但殊途同归的结局。最迷人的两场戏都在律师会见之时。导演竟然用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来类比律师辩护艺术,感觉被某种真相命中脉门。看完此片就彻底明白,为什么比利·鲍勃·松顿曾让安吉丽娜朱莉沉迷。印象中科恩嫂从来没演过这么漂亮的角色,与之辉映的是她夺目的演技。当然,还有事业起飞之前清纯诱人的斯嘉丽,两年后,她让另一个老男人以及全世界为之迷失。

27分钟前
  • 十一月的雨
  • 力荐

There is nothing left, there is nothing right.

31分钟前
  • 生命
  • 很差

看不懂,也不想看,不喜欢沉默的好像什么都知道的人,无趣而自大

34分钟前
  • 橘子 韌
  • 较差

中间稍微睡了一下,5分钟吧。

39分钟前
  • NOMORECHILDISH
  • 推荐

全程故弄玄虚,看得我昏昏入睡,竟然还能扯上宇宙飞船,科恩是不是编不下去了?

44分钟前
  • 喜喜
  • 较差

不能忍受这样的故事了。

47分钟前
  • 枫桥夜泊
  • 较差

沉默和孤独是人类最大的美德。科恩兄弟的电影就是这样,无论怎么拍,都有味道,就是吸引你一直看下去,完全不感觉乏味和困顿。Ed 叼着烟的味道太正了,中间那个Uncertain的理论很棒。这个宇宙的运行遵守两大准则:1、因果报应;2、质量守恒。

49分钟前
  • 杉爷
  • 力荐

过了,没控制住

51分钟前
  • sasasasa
  • 还行

真心不咋地,大牌嘛,文艺嘛,然后就高分嘛

54分钟前
  • zeno
  • 较差

不明白这样一部电影为啥评价这么高还拿了这么多荣誉,同样是科恩兄弟,看完这片只感觉《血迷宫》被低估了

57分钟前
  • 章圭
  • 较差

理想主义太盛,还充当了资本家的打手

58分钟前
  • HJJ
  • 还行

科恩的复古黑色电影,从光影到叙事都是对于传统黑色电影的追溯,但是整个情绪是更加自省式的,人性的幽暗与个体的无所依存,更像是加缪的《局外人》,用缄默与独白来对抗荒谬世界,而他们的终点都是死亡。存在消逝,虚无蔓延。

1小时前
  • 柯里昂妮
  • 力荐

科恩兄弟第二不喜欢的一部

1小时前
  • 千言一语
  • 较差

黑白的画面 淡定的旁白 贝多芬的伴奏 一个血迷宫式的故事被主角娓娓道来 其实太多的语言都无法描述这部片 意外的是科恩兄弟竟然能拍出这种风格

1小时前
  • i
  • 推荐

节奏仍然是惯有的节奏,但是剧情就很无聊了

1小时前
  • 小葵当当当当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