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喜欢这种类型片的效果:)缺点上我认为:“关卡味”挺重的,如同《生化危机》(游戏)一样,前面一个短短的铺垫交待,逃生开始,电梯,死一个人,插情节交待,再进下一个关卡。。。。。。
勇士跟英雄的区别,在生死光头,一个人的牺牲好过一群人的死亡.但是对于去牺牲的那个人却是一样的.泰坦尼克号更多的是在煽情,表达男人们在死亡面前对于女人跟儿童照顾的高风亮节.而海神号更多的是教会人们怎样与自然抗争,讲一群人的故事.
这一两年,好莱坞的商业大片迎来了一个无法走出的怪圈:叫好的一律不叫座,叫座的一律不叫好。
以最近的例子来说,沃卓斯基兄弟(现在也许应该叫沃卓斯基兄妹了)捣鼓的「V字仇杀队」赚尽口碑,但是票房折戟沉沙;「碟中谍3」被认为是该系列最出色的一部,但在北美票房高开低走已成定局。
这种口碑与票房不成正比的怪圈直到「海神号」的壮阔起航才被勇猛地打破,一部投资很大、口碑很差、票房也很低的大片,让今年暑期电影的大幕开启得很难看。
当然,本片绝对不是一无是处。
作为一部海难片,一部灾难片,一部号称世界上把海洋拍得最牛B的人炮制出的所谓大片,这部电影的视觉效果还是相当凶悍的,除了导致翻船的那个“疯狗浪”比较像个模型、不太像话外,其它时候看着都像那么回事,毕竟是1.6亿美元砸出来的东西啊。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中的天灾人祸,我们早就见惯不惊,用一股大浪把我们吓得半死,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这部电影究竟哪里不好呢?
我简单地说两点,权作抛砖引玉。
首先,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人性的光芒。
灾难片的魂魄是什么?
不是惨绝人寰的灾难,不是比真的还像真的的电脑特效技术,而是灾难突如其来时,人类表现出的绝地求生的巨大勇气和眷眷相惜的光辉人性。
前不久的珠峰事件——一个登山者濒临死亡时,先后走过的四十多个人中,没有一个施以援手——之所以引起网民公愤,就是因为所谓人性的缺席。
其实媒体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在当时的环境下,救人等于同归于尽,既然如此,为什么群众还如此愤怒呢,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大概也是人们受到了太多灾难片的蛊惑,譬如说几年前的「垂直极限」在这方面就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刻画。
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做到的,电影可以帮我们完成,在那个影像世界中,人性的美与丑都被放大数倍。
而在这方面,本片无疑大大地本末倒置了,虽然也有对人性的描绘,但非常浅薄,无法令人信服。
具体不再阐述,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电影。
其次,不管什么类型的电影,刻画的始终是人物——有时也包括动物,人物能不能栩栩如生地“立”起来,是电影成败的关键,这点和小说基本上是一个道理。
而本片的所有人物,都有平面化的嫌疑。
当然,这也部分因为拍的是群戏,可越是群戏,人物刻画越考究手艺,拜托先看看「撞车」吧。
整部电影有点类似“通关游戏”,过了一关又过一关,所有人的台词基本总结归纳为:“你找到出口没有?
”“啊,我发现这儿有个通道。
”结局早已一目了然,死几个人,活几个人。
对于这样的戏,我们很难跟着他们一起呼吸,一起紧张。
更不可思议的是,全片居然没有一个从某个受难者的视角展现的巨浪扑袭的镜头,导演通篇全景式的拍摄,让人无法体会生死瞬间的绝望。
看着演员卖命地狼奔豕突,作为观众我们不但不能感同身受,反而心态相当轻松。
一部灾难片居然让人如此轻松地观看,无疑是一种更可怕的灾难。
走出影院,我们除了损失了电影票的几十块钱外,其它一无所失,连怅然若失都没有。
最后升华一下主题。
2000年,成都的赵国庆先生在全国首推“五元票价”后,我和老婆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完美风暴」。
那部电影的气势和悲壮至今让我们无法忘怀。
事隔六年,同一个导演,同一类题材,更豪华的巨轮,却像“海神号”一样沉没在大西洋的深处。
继今年的奥斯卡扶正了一批低成本文艺片后,好莱坞的电脑技术图腾再遭挫败,干电影的,看电影的,大家得好好想想了。
影片今天开始公映,对于灾难题材我一向是很喜欢的,灾难中的人性的显现总是特别的真实和残忍,所以一定会去捧场,也相信影片不会差到哪里去,看过预告片,先期待一下吧。
预告片的地址给大家分享一下:http://www.dy.com.cn/modules/FilmForeshow_30986.htm
看过了Poseidon(海神号),感觉一般,保持了好莱坞的一贯水准,套路也是好莱坞式的。
此片是翻拍片,虽然没看过原版的,但很是佩服原版的导演,在当时电脑特技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拍摄灾难片,要克服很大困难的。
新版的Poseidon的导演是Wolfgang Petersen,曾导过 Troy,The Perfect Storm, Air Force One 。
影片简洁的交待了本片的几个主人公,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当然,有几个会在逃往之中丧命)。
很快,船长就发现了那股巨浪,这浪可以说是“前无古浪,后无来者”,“遮天掩月无穷大”,不费吹毁之力就把巨轮推了个底朝天。
不过本人一直有个疑问,现在科技那么发达,这么大的巨浪都不能预测到么,就算船只在出海前没有预测到,那在海上巨浪已经形成了,也还是不能探测到么?
先不管这么多了,反正是很点背的一船人遇到了它。
然后主角们隆重出场,因为不想被困在船里等死,不顾船长阻拦,找出路去了。
一行人包括一个赌徒,前任纽约市市长,他的女儿及女儿的帅男友,一个服务员,一个老头(没注意是干什么的),一个女偷渡客,一个单身妈妈和她的孩子,一个酒鬼(后来才出现的)。
在找出路过程中,那个服务员先死的,他把生还的机会让给了他人,自己却掉到电梯井里先摔死,在烧死,最后被飞速坠下的电梯砸死。
然后是那酒鬼,因为讽刺前市长,激怒了老天,被突然掉下的机器砸死,并葬身火海。
第三个死的是那个偷渡客,在潜水游到安全地方时被东西钩住衣服,溺水尔亡,偷渡失败。
最后死的是前市长,为了关掉唯一的出路螺旋桨,在安到停转的按钮后溺水身亡。
最后,剩下的人从螺旋桨口逃了出去,并幸运的找到了一个救生筏。
满满的一船人,活命的才有六个人,惨烈程度远大于Titanic。
Poseidon算是一个中规中举的娱乐片,情节安排紧凑,顺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是缺乏新意,步入了灾难片的俗套。
1.改编的故事发生在现代,现代的造船技术不会那么儿嬉,船体空间之间应该会是密封间隔的,即使船身炸出几个窟窿,也只会部分进水,不会影响整体的,并且片中只是炸了一处2.船身翻转速度并不快,不可能象手掌般一下就翻过来,在大厅那么高的地方都摔不死几个人,在客房/通道内更是不可能把2000人摔死95%以上3.止痛药不是海洛英,那个保安主管小气到把药啃掉撒掉都不肯给手臂受伤的医生,不清楚为什么要把一个男人刻画成这样,可以成为一个船上的保安主管,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应失理智失的如此白痴,对事故形势的估计那是一个正常人所应有的么?4.老太婆和神父是本片中最勇猛之人,最明显如潜水找出路那段,六七十岁的老太婆和神父打头阵,老身骨说过就过,心脏说来就来说死就死,搞不清楚到底导演想表达些什么?那些年轻人都缩骨到如蚂蚁一样,可能么?而正常情况下,神父都是祈祷等死的主儿,莫非本片要向上帝打炮献礼?5.海军拯救队找到这些幸存者时已经有个相连通的小洞了,再炸个大洞时这帮人应该直接出去就行,也没交代因为通道炸出大洞过不了,为什么还要凼凼转找什么地方来自已炸一番再出去?6.已经看得很生气了,到结尾还要安排一段过家家桥的场景又是为什么?那么宽的一道接驳铁挢,桥本身不是空的还有网,在上面跳房子都行,下面特技弄出来的热浪腾腾似乎并不影响这堆演员在上面演台湾阿婶哭泣式加时赛,对比那么多的老美灾难片一路看来,还是华人对细节的描写合理些,终于理解为什么李安在草地里翻几个身就捧个奥斯卡小金人了总结一下,电影本身对观众和投资商来说确实拍得很灾难,有点象捏泥巴捏出来的电影,帮导演配首主题曲凼凼转,/ 菊花圆,/ 炒米饼,/ 糯米团。
/ 亚妈叫我睇龙船,/ 我唔睇,睇鸡仔。
/ 鸡仔大,/ 捉去卖。
/ 卖得几多钱?
/ 卖得三文六分钱。
ps.请勿与1972年的版本混淆
很早就想看了,今天总算看了^^感觉真的有点短,一个半小时就这么快过去了,但也由此可见它的情节紧张让人忘记了时间。
男主角如果最后没有去救那个小男孩的话,我想去关制动器死的人应该是他了吧。
救人一命,同时也拯救了自己。
女主角很漂亮嘿嘿!
场面够宏伟,才几分钟的热闹就被浪给打翻了情节也够紧张,虽然只有一个目的一个方向,但是状况不断人物也够俊美,那个超级主角笑起来真帅可是我看到最后,却有点担心珍妮佛和她爱的人真的可以幸福吗虽然当时的场景,那样的选择,不在她的控制中,但是她毕竟有一个选择的举动当她失去了深爱她的父亲,她和他,真的还可以幸福吗
从还没有看到《海神号》这部电影开始,我就对各路媒体纷纷将其与当年的《泰坦尼克》相提并论心存怀疑,理由只有一个,《泰坦尼克》的片长将近200分钟,而《海神号》只有不足100分钟。
当然,这样讲绝不等于说短片不能成就优秀的电影,但是对于既要合情合理地推进故事发展、充分完整地刻画人物性格、恰如其分地铺排煽情段落,还要张弛有度地安排对观众的视觉冲击的一部灾难片来说,区区100分钟显然是不够的。
最终,事实证明了我的怀疑。
电影中的灾难来得太快了,影片开始仅仅十几分钟,我们还没来得及融入到新年将至的欢乐气氛中,还没来得及看明白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甜蜜、痛苦、愤怒……甚至还没来得及记住他们的名字,滔天的巨浪就掀翻了海神号。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影片没有塑造杰克与露丝那样的情侣、相拥赴死的老夫妇,也没有刻画视死如归的乐队,海神号上有的只是盲从无知的一群人和不想坐以待毙的几个人。
在占据了影片大部分时间的逃生段落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表现人类智慧的细节,逃生者不掌握海神号的结构图,也从没有想过穿过一道门、爬过一段管道会不会是死路一条,他们就像蚂蚁一样只知道水来了就要向高处爬,而不可思议的是命运之神却总是眷顾着他们。
尽管逃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诸如螺栓在最后时刻被拧开、与母亲即将阴阳两隔的孩子在最后关头得救之类过于老套的桥段根本无法满足越来越挑剔的观众的口味。
今天的《海神号》是根据1972年的《海神号遇险记》重拍的。
《海神号遇险记》当年获得了仅次于《教父》的票房亚军和八项奥斯卡提名,但最终仅捧回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原创歌曲两座小金人。
之所以如此,想必是该片除了在特效技术并不发达的七十年代以逼真的场景设计、当时难以想象的视觉效果获得认可之外,在思想内涵、人物塑造、导演技巧等方面并没有突出的成绩。
如此看来,三十四年之后的重拍片不仅没有去设法弥补原作的不足,使影片更加丰满完整,反而沿着原作的老路走得更远,我们甚至可以这样以为,整部《海神号》就是为了那几个惊险的瞬间而拍摄的。
回顾近几年来灾难片,我们不难发现,随着人类认识自身局限和反思科学技术的日渐深入以及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大多数灾难片都蕴含着人类的自醒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
《泰坦尼克》——巨大的灾难源于人类的盲目自大;《完美风暴》——主人公们的悲剧中包含着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身上的那种精神;《后天》——如果人类继续肆意破坏环境世界末日就离我们不远了……几乎没有哪一部影片所表现的灾难是一次完全的天灾,几乎没有哪一部影片不是在强烈的视觉冲击背后还要引发观众们深入地思索。
但是《海神号》却恰恰与之相反,海啸是“纯粹的”,灾难是“纯粹的”,数百名死于海难的人们除了让我们感叹“命运不济”之外竟然不能引起我们任何的悲痛与反思,而我们却能够分明地体会到影片对于利用高科技特效手段表现人类灾难的迷醉。
电影的编导们显然是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即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故事内核缺乏张力、以特技取胜的影片都没有能够真正得到人们的认可,更何况今天已被视觉盛宴惯坏了的观众。
他们早就通过各种途径知晓了电影特技效果的制造过程,知道了哪些镜头采用了微缩拍摄法,哪些又不过是电脑狂人的指间游戏,所以妄图单纯以特技取悦观众的影片,就像泄了底的魔术和被“刨了活”的相声,毫无魅力可言。
因此,我们真的没理由为《海神号》拍手叫好。
原因很简单,如果灾难片不能让观众们意识到故事中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正在“遭受不该遭受的厄运”并反思该如何避免厄运的再次降临的话,影片就是失败的。
还有,特技是吓唬不了人的,我们见识过“9·11”事件,见识过印度洋海啸,也见识过印尼日惹地震,现实生活或许比虚假的幻想更具有震撼力。
听这电影的名字,我就猜到跟《铁达尼号》应该是一种类型的故事情节,果然没错。
不过,这部片子跟《铁达尼号》相比实在是不怎么样,尽管后者也不是非常有余味。
首先,影片开始没多久就进入了事故状态,几乎整部片子都在讲那几个人逃生的过程,对于人物刻画的笔墨稍欠了一些,因此对几位主人公的性格铺垫不是很到位,人物形象不太丰满。
再者,影片只有90分钟,对于这类片子来讲,时间稍显短了些,结果当然是匆匆收尾,让人觉得少交待了些什么。
其实这种美国灾难片已经拍得很多很滥了,该片完全没有新意,且又没有什么亮点,票房不好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不怎么精彩的片子当中,也可能会有一点两点的可取之处。
我个人觉得《海神号》中的人物刻画虽然不怎么出色,但是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特色,它不像许多电影里面那样把人物刻画得非是即非。
回想一下,我们都会发现很多电影里面都会将坏人和好人分得很清楚,刻画得很丰满很有棱角。
这是艺术高于生活的一种表现,但是与现实生活是有一定差距的。
而这部影片,许多人物都有两面性,即使是最核心的主人公,也是如此。
带领大家找到出口逃生的迪兰,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带走更多的人,连曾经调过情的少妇他也据实告知自己并不认为能带他们一起走。
这个时候我会直觉地认为他是个自私的人。
接着,在电梯口面临两个大男人吊在下面的险境,他大声呼喝老建筑师用力甩掉脚下的服务生小伙子。
于是我们看到了那残忍的一幕……但是看到后来,他处处帮助别人逃生,甚至奋不顾身留在后面援救小男孩,我终于能认识到,他之前的行为并不是自私,而是出于实际考虑。
这样说起来,本片对人物性格的处理上面,还是比较写实的,或许导演就是想描绘现实中的人性和人情关系。
什么样的编剧写得出这么烂的剧本
自救片啊,难得。看的好紧张
比一般的灾难片要紧凑多了~
尼玛得赶紧把游泳给学会了
可怜的带路人。看这种片子重要的就是效果。要勇敢
看特效可以的。
我没有看过原版的海神号,所以不很确定这一点:作为一部讲述沉船的灾难片,船只的状况竟然几乎没有任何描述,我也不知道那铺天而至的巨浪来自何方,导演很急促的只用了十五分钟就完成了前期铺垫,直接让海神号沉入了大洋,剩下的就是一部水下沉船历险记,要知道连片尾字幕都占去了九分钟之多。
被预告片骗到电影院的应该不止我一个
简评:新海神号惊心动魄的灾难之旅。剧情:超豪华邮轮海神号在新年的钟声即将响起时,孤独航行于北大西洋上。与此同时,大西洋底的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继而掀起足以摧毁万物的滔天巨浪。面对死神的威胁,人们当何去何从?类型:灾难片,沃尔夫冈·彼德森执导,马克·波托塞维奇、保罗·加利科联合编剧。影片翻拍自1972年经典灾难片《海神号遇险记》。表演:乔什·卢卡斯全程表现优异,硬汉库尔特·拉塞尔本作继续铁血柔情,最后那段水下关开关很精彩。其他:影片灾难场景相当逼真震撼,全片除了开头很短时间的抒情惬意外,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气氛中。两大男主人公刻画得非常成功,形象立体而饱满,同时对于生死关头的人性描写也十分到位。观感:泰坦尼克号和新老海神号告诉我们,旅游还是坐江轮挺好。。。
故事铺垫不是很足,整部电影不到2个小时,感觉不是很过瘾.不过影片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情节设置也很紧张,如果能有加长版就完美了.
讨厌灾难片
编剧是个来自东方的女性,主要讲的是如果你老爸和老公一起掉入水里,你会救谁?
[CCTV 6]被短评骗了,不是全员死亡的死神来了,而是比较标准的老男人可以死但孩子与女性不能死的“happy ending”(没有剧透完)。纯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片,且灾难来得相当早,从这一角度上讲的确像是死神在慢条斯理地钦点人员。
很久以前看的,也就看个特效。
逃出死亡大气泡。
高考结束的那年初夏,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为数不多的,观影节日之一~
翻拍70年代的老片~一改老版开篇拖沓的叙述上来就是逃亡,借助电脑特技把宏观的场面描绘的更细致了。。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部电影,why?如果你在梦里将这部电影重演一遍你就明白了,哦,对了,拼了老命爬的人是你哦!
尽管很傻,但是很刺激....
当年在上海影城买的VIP厅,太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