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充满想象、冒险、勇敢与治愈的儿童电影,它不只单纯迎合儿童心理与视野,同时也具有教育性。
让儿童在潜意识中理解童话故事中奇特的想象空间,拓展想象力。
另外影片内容想要传达的主题,正是片尾借爱丽丝之口重复所言: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
这不仅是儿童电影题材所要阐述的主旨,同时也是剧作家们创造优质儿童电影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与自我要求。
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场景。
其一是对于主人公小男孩阅读障碍的画面表现。
这一段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曾经看过一个表现强迫症内心感受的公益广告,对于一个走路必须走在地砖的框线里面不敢踩线的强迫症患者来说,每次踩线内心所经历的恐惧和挣扎就仿佛是下一秒就会天降巨刀、当头落下,直接将线外的身体部分劈掉一样。
当广告片中把这种想象当真实拍摄出来,尤其是把患者仓皇躲避接二连三的巨刀的紧张压迫的画面与心理治疗室中与医生索然无味的交谈做平行蒙太奇的时候,那种平静苍白底下刀山火海的对比简直酷毙了,观众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些看似无关痛痒的心理疾病其实对当事人来说是怎样要死要活的折磨,而本片中对于小男孩阅读障碍的表现根本完爆那个广告。
他先是感受到书中的字母全部一个个蹦出来,从书架里面流淌出来,噼里啪啦砸下来,这里先有一个“砸死”的死亡方式,说时迟那时快,书页变得无比巨大,在字母纷纷往下猛砸的时候书页之间越挤越近,像山石崩塌简直要把他挤扁,这又是一种“夹死”的方式,后来字母越来越多,转眼间形成汪洋大海,把他彻底淹没,这里又有了一种“溺毙”的方式,当他终于跑到高处却走到了绝路,蓦然回首身后禁室中一片枯槁无色的死书,犹如恐怖片中的头骨累累;再然后他站在巨大的翻开的书上,沉重的书页一页页拍下来,直拍得他瘫倒在地,连逃跑都失去了力气,这又是一种“拍死”的方式。
尼玛这么多种死法,这是童话片还是盗墓片啊??!!
最后一只毛乎乎、被宛如守尸甲虫似的文字覆盖的黑手从书页中伸出来,创作者还嫌不够还要让他在楼梯上爬啊爬!
这是贞子吗?
当主角终于倒在地上时身上的文字或者说虫子还是久久不能散去,真是让人狠狠地恶心了一把。
在脑内剧场里这么血雨腥风时,与之交叉剪辑的现实是无比平静的场景:一个小孩瞅着地上的书在发呆,而在这一切的开始和末尾还有宛如鬼魅的女声童谣旋律不时响起,告诉我导演你本行是不是拍恐怖片的!!
另一个让人深思的场景是片末Alice的故事在世界各个角落被人们用不同的语言读给孩子们听(好像其中还有亚洲语言,我努力也辨认不出是不是发音特别拙劣的汉语),男主角的任务完成了,故事得以流传,而且全是同一个版本,是真本的内容。
这一刻我突然觉得我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对于现代人阅读障碍的忧惧、绝望以及对于本真文本传承的执着和热切。
生活在这个时代难道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源流中断,传承不再的现象陌生吗?
资本浪潮席卷之处我们所丢失的岂止是文本,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被功利主义重新清洗了一遍。
没有短期效益通通抛去,能够马上盈利纷纷雕饰粉砌,大做工程。
文化快餐无处不在。
而比真本丢失更可怕的是阅读障碍,或者更进一步说是高级审美能力的缺失所相生相伴的媚俗现象:把传统文本中的精华细节全部丢失,从中选去最富感官冲击力的部分加工成毫无营养的纯刺激性产品。
当我们被各类纯刷颜值的偶像剧玄幻片等雷得死去活来,被场面浩大情节空洞的大片弄得心惊肉跳时,如果我们不去反抗它还去贡献票房和收视率,那我们就是这场“劣币驱逐良币”的帮凶。
当你的后代看到的红楼梦更像青楼梦时,那与这部电影的结尾相反的,世界每一处可能讲得还是同样的故事,只是那个故事简单粗暴,把暴力,色情,玛丽苏和惊悚的因素剔除之后,竟然不剩下什么了。
世界上可能有两种人读童话获得的快乐更多。
一种是有童心的人(不论是小孩还是大人),另一种是严肃较真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
前一种人沉醉于童话提供的完美幻境,得到想象力的补偿和情绪的宣泄,后者在解码童话中的象征意象、人物原型以及心理症候和情结中获得智性满足。
如果把童话看成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象征语言的话,那么每个人应该从中看到的都不是不同的自己,形成因人而异的知识和情感。
分享自己的解读可能是我能为这个从画面到构思都特别美妙的童话电影唯一能做的事,于是我就把自己那点小小感想写下来。
电影中的小男孩打了胜仗,打败了狡猾的资本力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未受污染,现实生活中的就难说了。
童话虽然可以那么轻易地美好,但童话里隐藏的暴戾和绝望也是真实生活中难以磨灭的东西。
在欣赏了一场美梦之后再解剖出其后的乖张算是两种快乐都得到了吧。
片中,姐姐的形象是早熟聪慧而不相信幻想与童话的,弟弟是爱幻想的。
片中与我们的现实世界不同,将童话的分量看得很重,不仅一次次重复“人活着不能没有梦想,永远保持童心”,还设计了一个真实的童话世界。
而姐姐的形象看似坏,实际上并不荒唐,她说“姨奶奶死了...这是事实,不是吗?
”便体现了她的客观、现实;“他不识字,他不识字”,也是一种现实的考量。
她其实不坏。
实际上那个任务除了拯救童话世界,同样重要的是保住房子,这样童话世界才有生存的空间。
姨奶奶给弟弟钥匙,希望他守护童话世界;给姐姐装满珠宝的娃娃,希望她守护物质的房子,两人各有自己的任务,只有合作才能达成成功。
至此,我们终于发现这种“遗产”的分配确实是非常公平而有智慧的了。
在姐弟俩互相帮助的过程中,爱幻想的弟弟学会承担责任、相信自己、勇敢平静;爱现实的姐姐也看到了“人心里藏的宝藏”即幻想世界的价值,相信打开娃娃看到珠宝这个令人震撼的过程会一直留在姐姐心中。
而姨奶奶真是厉害,哪怕已经死了,还能给姐弟俩上如此精彩的一课。
一个不识字的小男孩Natan要拯救即将消失的童话人物,必须念出格言,可他一看见字母就恐惧。
现实的困难并不难克服,最难的还是怎样战胜心魔,超越自我。
动画片里各种童话人物总动员,一起帮助小Natan这部电影有点像《千与千寻》,不过我觉得这部哲理意味较之更深一些
类似于玩具总动员的片子。
请原谅我这粗俗的评价——因为法国式的细腻和美国式的豪迈毕竟是不大一样的。
主角的姑奶奶一开始就挂掉了,围绕着她给两个小孩留下的宝藏而展开的故事。
风格上来说,画面感觉像会动的铅笔画,看起来很古朴很舒服。
色彩淡淡的,非常治愈系。
然后童话书里复活过来的人,我最喜欢食人鬼。
特别是他帽子旁边的小骨头,萌死我了。
(我承认我的审美比较奇怪请原谅我吧。
)其实那句personne ne peut vivre sans rêve 还是非常催泪的。
以及后面的咒语:“Ce n'est pas parce que c'est inventé que ça n'existe pas ! ”
清新温暖的画风,伴着悦耳动听的法语,如果身边有位小朋友一起看的话,一定会更有爱。
故事有点简单,克里蒂已经7岁了,还不识字,经常被姐姐嘲笑。
一家人搬进姑祖母留下的海边小木屋度假,姐姐继承了一只美丽的娃娃,弟弟克里蒂却颇具讽刺意味的继承了满满一屋子的书。
可正是这些有魔力的书,改变了克里蒂,他必须要念出格言,才能够拯救书中童话世界的朋友们。
最后的结局是必然的大团圆,可以用这个片子教育小朋友们,不识字真可怕,一定要好好读书认字啦,哈哈是文字和语言让全世界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影片的整体构思很单纯,单纯到让人有点想躺在那样一个童话风格的沙滩上,看着蓝天,听听鸟叫…… 然后,在闭上眼睛的时候,仿佛就能听到小时候,是爸爸、是妈妈、是姥姥在枕边讲着那些动人的故事。
再讲一遍,再讲一遍就睡了,最后一遍了嘛!
每次都是这样的软磨硬泡,那些故事也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讲下去了。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啦,祝我们儿童节快乐~
1.对孩子挺有教育意义的,培养他们看书的兴趣。
2.看了半天才知道克里蒂是个男孩……3.电影画风不错呢,水彩的感觉。
放风筝的画面颜色超级美,已截图,当屏保了。
4.大人陪着小孩看最好,可以一起聊一聊其中的道理,比如姐姐的行为。
姐姐看起来感觉眼神坏坏的,还以为最后也要恶意破坏弟弟的拯救行动,没想到还是个好心的姑娘。
小男孩七岁了,还不识字。
讽刺的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他,却偏偏继承了姑婆一屋子的书籍。
书的主人不在了,书们也就失去了守护神。
书们极其需要一个新的守护神。
怎么办……必须检讨的事,第一次看此片时,看了十几分钟,我才明白:克里蒂是一个男孩!
大概是克里蒂的那个”蒂“字先入为主造成的误会吧。
怎么也找不到国语版的链接。
抱歉了!
六一节,孩子的节日。
那么,抽出时间来为孩子”同声传译“也是应该的。
而这样的一次看电影的记忆,也会铭刻在孩子心里。
你还相信童话吗,你还拥有童心吗?
剧情简单甚至有些落入俗套,但影片中童话书中人物的细节刻画很有趣,并且有些台词很有智慧,“编出来的不一定是假的” “真正的财富往往深藏不露” “爱丽丝始终知道她拥有童心”,我们是不是已经决定童话离我们很远了呢,我似乎就是这么个已经把童话遗忘很久了的人,看完影片之后,希望我以后也能成为埃雷诺那样还相信梦的有趣老太太,给我的儿孙讲许许多多的童话故事
《克里蒂,童话的小屋》故事情节很简单,纳吉,有阅读障碍的小男孩,因为相信童话,挽救了一群童话人的命运;也因此突破了自己的阅读困难,成功的读出了解救大伙的咒语。
“并不是因为故事是撰写的所以就不存在”。
电影里面的哲学意味很浓。
比起故事来,吸引我的更多的是电影的氛围。
海边的小屋,沙滩,小屋里那神秘的书屋,一屋子的原版童话书,阳光,风筝,还有纳吉堆的沙滩城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暖色的基调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
童话小精灵们就这样一个个从书里面走出来,爱丽丝,食人妖、小红帽、小兔子、灰太狼、匹诺曹、白雪公主、爱捉弄人的魔法仙女……看着这些小精灵们,就像童年的记忆突然再次打开宅门,就像纳吉总是回忆起奶奶给他讲故事的那些温暖的片段,我也回到了童年的瞬间。
温暖而美好。
这个电影适合和孩子一起看,尤其适合有一定童话知识储备的孩子,会似曾相识,会因此而更加珍惜书的故事,童话的故事。
与其说纳吉解救了童话精灵们,不如说是童话精灵们帮助了纳吉的成长。
相信童话的力量,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成长的力量。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亲子电影。
感觉一般
可爱!!!女孩子真好啊
只能说……我真没看出来那姑娘有多聪明……这是在黑哈佛么……
傻!白!甜!但我好喜欢!being true to yourself never goes out of style!
喜欢看这种轻松的片 傻大姐
舞台编排很赞,但是唱段设计和歌词有点不够精美,最喜欢的一段应该就是“gay or European”(划掉),“There right there”~哈哈哈哈
啊啊啊女生可以做到一切想做到的
听过伦敦版赶紧过来打分,百老汇原版十分满分不解释啊
there right there!
20180110保利剧院哈哈哈
真是肥皂。在英美概論選修上老師放給我們看的。
虽然有点不合情理,但是看得超开心
“Some giris fight hard, some face the trial. Some giris were just meant to smile.”
文广20171216打卡 文广爹真的太不走心了 gay or european基友小哥开口麦坏 干吼完半首歌 唱到后来主角妹子的麦也不灵光了 三楼刚好能看到整个band区的头顶 小号小哥真是忙死了 一有空档就疯狂打消消乐好皮 你们玩小号的这么皮的吗
好好看哦!音乐剧完爆电影!OMG, chip on your shoulder还有gay or european超赞!borle老师对女主表白那里我哭了。
女主长得像宋祖英
女主全靠开挂嘴炮和暗恋者,努力过程一笔带过,这也能算独立女性?
比芭比真人电影更像芭比的一部电影,全套粉红小礼裙,芭比娃娃一样的狗,粉色跑车,金发碧眼的傻白甜,一开始穿行的电影运镜和走位简直就是芭比真人版!
蠢电影
哈佛法学院。烫头不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