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狂乱的青春,属于每个人。
上高中的时候,住在县城里的寄宿学校。
学校据称是军事化管理,基本不能外出,每天的生活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枯燥乏味。
与我们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群“坏学生”。
他们拉帮搭伙称兄道弟,每天吸烟喝酒,打牌泡妹,风光无限。
那个时候,作为一个三好学生,我在心里十分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导,学校的纪律在当时的我眼里,更多的是束缚与制约的牢笼,我希望摆脱它,去追随我眼里的自由和友情。
一段时间里,我经常逃课,并试图去认识他们入伙。
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放纵与叛逆的快感,得到了很多“友情”。
但又感到迷惑和不安,这不是我的期望。
自由的代价是巨大的,学校每天的广播,经常能听到某某某因为打架等被开除的消息,这样的消息,是青年时期的滔天巨浪,学校的严格规定和老师们的劝解,浇熄了我的冲动,让我慢慢平静并思考我要选择的道路。
看到《阿尔法狗》这部电影,我觉得zack就像高中时候的我,当然他更惨,赔掉了生命,我只不过赔掉了一点时间和金钱而已。
他本来可以逃掉的,但是他没有。
他沉浸在这种叛逆的生活中无法自拔,陶醉在说唱音乐、毒品和电子游戏塑造的精神世界里。
这个世界没有父母的管束,没有作业的压力,却有迷醉的酒精、药物和女人。
虽然最后他意识到这不是他应有的生活,但为时已晚,让心碎的悲伤母亲为之痛苦后半生。
真实的故事更为残酷,“身居美国十大通缉犯之列,创下美国联邦调查局最年轻头号通缉犯记录,和警方玩“猫鼠游戏”五年才最终落入法网。
数起大毒枭杰西·詹姆斯的光彩“纪录”,恐怕连不缺犯罪传奇故事的好莱坞,也得心服口服甘拜下风。
而《阿尔法狗》的主角原型便来自于这个集猛料于一身的天生毒枭。
”(百度)在影片里,导演对这几个年轻人的个性塑造则更为复杂。
贩毒、滥性在片子开头部分的嬉笑怒骂中显得自然平和。
无论是阿尔法狗Johnny还是贝塔狗Franky等人,看上去都不是穷凶极恶的暴徒。
被zack的哥哥Jake砸了豪宅的Johnny,碍于面子对朋友们说是有窃贼进入,他们报复Jake的行为,也不过是往他的玻璃上砸了几块石头。
绑架zack的行为,更像是一场恶作剧,Franky也并没意识这会有什么麻烦,尽管他曾经隐约感到会有问题,并暗示zack逃走,却没想到这个年轻人陷得如此之深。
在意识到自己的冲动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时,他们也曾想过把zack送走,让这一切回到最初的模样。
最后却因为恐惧与无知无畏,在一阵枪声中,zack被杀了。
他们的恶作剧做过了头,走错的路再也没法回头。
导演更倾向于把错误的源头,归结为父母的教育,毕竟他们在孩子的成长中,负有巨大的责任,也正如片头对布鲁斯威利斯的访谈。
片子里出现的成人形象,也基本都是失败教育的范例。
要么是为儿子提供毒品,要么是放任子女不管不顾。
通往迷途的路旁,总是开满了鲜花,如同zack临死前Franky一边捆绑他一边对他的承诺,美好而芳香四溢,在信任与醉生梦死中将他拉入深渊。
这些初谙世事的青年,没有了良好的指引,怎能经受这样的诱惑?
青春落幕,留下多少遗憾与迷乱。
走了错路,还是及时抽身吧!
一开始就被那纯粹温婉的背景音乐净化。
如精灵穿梭过草叶的女声。
清澈的吉他伴奏。
镜头不断晃过一张张孩童的脸。
各种天真的表情和动作。
像嫩嫩的小手轻易触动了心底那一块柔软。
于是我期待在<阿尔法狗>这部影片里找到温情、纯真、美丽无瑕。
但一切刚好相反。
充斥眼球的竟是残忍肆虐的暴力、犯罪、人性泯灭。
18岁的年纪。
花一般美好。
Johnny却带领着跟从他的兄弟葬送了所谓的青春韶华。
用毒品和近乎癫狂的行径渐渐堆砌出绝望的坟墓。
仅仅因为一宗毒品交易中的经济纠纷。
Johnny和他的一个合作伙伴反目。
进而绑架了他的弟弟Zack来作为要挟。
但事情发展的严重程度越来越不在Johnny的预料之中。
导致最后他们竟将那个绑架来的15岁少年冷血杀害。
简单直白的情节。
却有着触目惊心的血腥。
记得Frankie在用胶带封住Zack嘴的时候。
说着。
you're my boy。
you're my boy。
带有无比亲切友善的字眼。
Zack就这么信任他,信任Frankie依旧是把他当成了所谓的兄弟。
Zack就那么一边哭一边颤抖着说ok。
用他纯洁的信任换来了肮脏的罪行。
当绑住手脚的Zack毫无反抗地被射杀。
我几乎不忍再看下去。
在那样寂静的黑色山谷。
再也无法收获一丝理智的纯白。
影片接近结束时。
镜头给了扮演Zack母亲的沙朗斯通。
那是个臃肿邋遢老泪纵横的形象。
是失去了儿子后剩余人生已毫无意义的母亲形象。
她歇斯底里地又哭又笑。
自以为可以控制的情绪却无可抑制地爆发。
那个沉重的黑暗花环。
最终凭借她的演技狠狠戴在了每一个观众的头上。
影片所渲染的悲剧氛围一直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摄入。
仿佛在某一突然的瞬间。
心脏开始疼痛。
而他们。
也不过是些骄纵顽劣的孩子。
却上演了一幕再凶残不过的杀人游戏。
我们无法去真正寻求一种因果和是非观。
就像潜藏在身体里超越理智的恐惧和疯狂。
没有人能够控制。
只是在为这样意外却必然的结局。
做着我们自己的哀悼。
于是。
所有娇艳的花朵怒放到最后,成了一地凋零的惨烈。
我们的青春。
在放肆的挥霍和反叛中无情死去。
谁也没能察觉。
《Alpha dog》早在2005年就已经杀青,但是直到2007年才得以看到。
主要原因是拍摄完成时正好是主犯Johnny Truelove刚落网不久。
因为考虑到电影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问题,所以被禁映了一段时间。
整部电影看上去节奏很轻松,丝毫没有通过看到的绑架案带来的紧张和压抑。
虽然实际结果是殊途同归,但是展现的问题却很值得人思考。
似乎无法理解为什么还是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片中的一大亮点就是Justin扮演的Frankie,他把握这类角色的能力要好过于他在《Edison》中扮演的笨警察。
Frankie的简单,无奈,内疚,惶恐都表现的不错。
或者说他本身就具有代表年轻一代的文化特性。
前面的是借用一位网友的评论,这些是偶比较想说的,新一代的lostgeneration,zeck被杀的简直突然其来,虽然围绕着杀他酝酿了好久,直到真的死去的那一刻才相信这个孩子真的被杀掉了,他知道什么是cool吗~~街头混混离犯罪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想起之前看的一部台湾的烂片千禧曼波什么的,想描绘这种生活状态,学一学alpha dog吧
大半夜看的这部片,是因为里面有JT和阿曼达才下下来的。
前面都是很无聊的美国小青年的胡混生活,从抓了小本的弟弟开始明朗起来。
15的叼丝少年,嫌家里人烦,想跟着混混哥哥玩,家里人又不让。
因为哥哥的烂事被当作人质抓住,却还很享受当人质的种种娱乐。
殊不知,抓你的人也是一群大点的叼丝。。。
但不管怎么说也算是逆袭成功,美酒,weed,(我的阿曼达!!
)本以为自己会平平安安的归来,却还是被一个敢又不敢的dog下决定做掉。
某个方面来说zack是可以救回自己的,但死前也算逆袭了一场。。
圆了叼丝梦。
其实换做是本人也不会像zack那样听取JT的意见自己乖乖的回家去。
年轻人谁都想玩的更high更大自己觉得更cool。
领头的小胡子明明已经下决定了,却还是显得犹豫不决,最后和女友滚床单都被说“u dont even hard”,多么无奈,明明狠下决心了,自己还是这么纠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明明知道要怎么做,会怎么做却还是显得犹豫不决定不下心,安不了魂魄。
当要做一个决定的时候,知道还有回去的路,仔细想想没有人会逼你自己能不能承受,后果会怎样。
当然每个人都会做一些不计后果的事,结果是都很美好吗?
难说。
zack的死去,牵连了很多人,很多人也为之伤心,痛不欲生。
其实我想说,人不要为了一时的劲头而做出无法挽回的悲剧。
其实并没有回去的路,时间过了就过了,即使再怎么弥补也不可能任由事情像没发生过一样,做好每一天的事情。
生活即是如此。
表面的夸张之下,其实于人生实际的交集很大。
探讨偶然性及其不经意深入对于人生影响的作品很多也最具现实意义,我觉着不足的只是前端的铺垫过于漫长而且缺乏一定量的稍微指向,如果能在90分钟内解决问题,该是完美。
还有一点美国青年对于法律的认识至于那么差吗,而类似如此的绑架至于刑罚那么大吗。
于此处,稍微有一点站不住脚的感觉。
一边看一边感觉Zack的死亡越来越近 有点喘不过气来作为旁观者目睹悲剧就如此一步一步地发生故事的结局并不是偶然 每个人像是被什么牵引着走向了各自的尽头虽然导演没有用沉重的纪实手法铺陈 结果却让人怎么也不能轻松Justin 的表演在电影后半段越来越好,表扬!
他就像Gary Oldman和Edward Norton的合体!还记得他在
抛开这群帅气可爱的绑架犯们类似强迫症一样固执愚蠢的想法不说。
只是简单地跟 黑蛇呻吟 做个对比,这部电影最起码该脏的地方脏,没有出现最后莫名其妙的救赎。
光是这一点我就觉得挺好的了。
看电影的时候突然萌生一个想法,以后我要跟我孩子一起看这部电影,不要结交不好的朋友不要fuck up ,这点很重要。
一切美好的铺垫,最终让你感到无比压抑.别告诉我你不艳羡前面的生活.其实我没看太懂.除了那个丧心病狂的哥哥.其他的任何情节让人感觉生活还是无比美好.秩序被打乱后,有些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Alpha Dog ,影名像是要讲黑社会的故事。
也确实是一个黑社会的故事,只不过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嗯,这部电影值得推荐给青少年朋友们——有布鲁斯威利一贯的颓一贯的屌;——有青春的咪咪非常坚挺;——有机会学习大量美语粗口。
而且还可以体会一个浅显的道理:青春的叛逆也许很酷,但一不小心可能变成很苦。
我三十好几,也觉得这部电影好看。
尽整些无比正气无比阳光无比和谐的东西去企图教育青春的叛逆,谁信呢,抽烟那么酷,喝酒那么HI,做爱那么爽。
是吧?
真实,才让人感慨,让人警醒。
不都是这么长大的么?
没什么看头
本福斯特得到了马景涛的真传,妈蛋,你丫癫狂的太浮夸了!
悲剧以高姿态呈现!我喜欢!!!
最后那个变胖了的孩子他妈也是Stone阿姨?
就记住一个贾斯丁 和最后恐怖的莎朗斯通
全天下的人都在赞原声碟,没错。又一部低潮时期不可看的片子..
一群混蛋的混蛋事宜
绑架不是游戏
挺悲惨的,他还没有了解真实世界,就被真实世界给杀死了
失控的生活
一群怂孩子的故事。导演挺能忽悠的,让两个现在当红的小妞都脱了。
好多80后演员:埃米尔-赫斯基、贾老板、安东-尤金、阿曼达、王尔德、德普2013年的双性恋小女友艾梅柏·希尔德。。。。。。这电影(2006)要是放在去年前年看,这些人基本认不全。
贾斯丁真他妈帅
一场闹剧变成喜剧,然后成为惨剧,这就是一出青春的悲剧。
本福斯特真厉害,几乎停不下来看他。17岁的叶尔钦太软萌了。虽然是实事改编,代入感却不强,Truelove的性格太平淡。
剧情普通。除了我喜欢的star。
嘻哈中的悲剧尤其冷酷,尤其让人悲恸,另,本福斯特 的表演加分了!
杯具结局,我一直以为他们会放了那个15岁的小伙子
本身题材不错 但在表现这群人的浑噩时,时刻不离嘴的脏话和荒唐的作乐场景,让人生厌,显得十分做作,并没有充分表现出这些青少年的迷茫。而且最终也没能跟那段“父母的教育很重要”紧密联系。
尽管一堆当红明星和当时的潜力明星,但这真实事件本来就太2B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