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页面看到的头几条,都是批评这部电影的简评。
我很讶异,为什么会说这是一部烂片。
看电影从何时起不在只是单纯的体会?
而要在意那么多的细节,这部电影节奏虽慢,但是我们能否只关注它要带来的讯息-hereafter,经历过痛失亲人的人,我想一定会有所感悟,看到双胞胎兄弟那一段,一定会有感觉。
我也看了几篇关于此片的影评,都写的很细致,但我在这里,不想多写细节问题,镜头问题,只想写我对此片的感觉。
和《Ear pray love》比较,我觉得那才是叫闷,是不是我还没到中年,或者我不是中产阶级,我就感觉是女主角只是物质富有了,发现精神空虚,要去寻求安慰,于是不知道怎么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进行了不是一般穷人能够负担的心灵旅程。。。。
说白了是有点儿吃饱了撑着,我并没有多感动。
而《hereafter》,它探讨的是更大的题目,我本来对魂归何处,就很感兴趣,除了觉得法国女演员不够漂亮,其余的我都很喜欢,节奏虽慢,但是感动了我,当marcus说“please don't go, jason, i need you , i miss you.”以及他锲而不舍的去寻求和亡者通讯的毅力,我很感动,很感动。
-前面太罗嗦了的分割线,太久没写东西-1. Hereafter 片名就已经很吸引人了拜托。。。。
难道no one wants to know what happen when you die, where is the place your soul will be?2. Marie Lelay---频死体验一个有频死经验的女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似乎并有发生在她身上,她由于精神上有所升华,现实上的生活却都背道而驰,工作不如意,男友背叛她,她说“真难想象,我曾经那么有名,曾经那么富有”,但置之死地而后生,她从此展开了第二段人生,真正享受生命,探索灵魂的人生。
她去找研究频死经验的科学家,结合自己的经验,写了hereafter。
3. Jason & Marcus---经历亲人死亡一对相依相生的同卵双胞胎兄弟,很多同卵双胞胎都对彼此有感应虽然我认识的一对同卵双胞胎哥儿们说他们没有。。。。
,但macus在jason出事时候除了通过电话传出的声音知道不妥,但他的表情暗示了他感应到了哥哥正在消失,于是他跑去出事的地点,他说jason i need you的时候天啊,看过的人应该都会感到揪心吧!
这一整条主线故事,小弟弟的表演都非常出彩!
jason的葬礼,神父很敷衍,草草结束,小弟弟并没有得到安慰以及答案。
人死真的如灯灭吗?
成灰了,就灰飞烟灭吗?
marcus不认为是这样,于是在网上 搜索的问题"what happens when you die",但是视频也没有告诉其答案,只是一些约定俗成的bullshit,并不是他要的,于是他去找通灵者,但是都是江湖神棍,于是他再次在网上搜“genuinely talk to death",还真给他搜到了genuinely talk with death的george。
4. Geroge ---和亡者打交道天赋异禀,虽然geroge这不是gift而是诅咒,他帮助了别人,却害苦了自己,孤独的吃饭,听狄更斯的录音,这天赋隔绝了他的生活。
于是,他也展开了一段旅程。
5. 三者交汇影片为三者的交汇都作了铺垫,细节都有暗示。
marcus显然是个关键人物,他的毅力打动了习惯逃避的geroge,终于得到了jason的信息,而和别的求助者不一样,marcus表达了他对亡者的不舍,而jason也首次再作联系,为他首次想到要帮助别人,安慰小弟弟而说感动的话,我其实不知道那是他自己说的,还是jason说的,我认为这个安排很巧妙,让人有猜想,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他自己安慰弟弟的话。
而后来,marcus投桃报李,帮geroge找到了marie的联系方式,牵了红线,还好george留了纸条,没有像以往那样轻易放弃。
总结个人认为,双胞胎弟弟那段是最好的。
我姥姥过世的时候,听妈妈说,之前一晚,她在嘟囔妈妈,你来接我了。
虽然我们家信基督,人死后灵魂就去天堂,回到主那里,或许不会停留,但中国人有头七的习俗,认为人死后7天才走,我也问过曾经历失去亲人的朋友,亲人在那段期间有没有回来,他们有的说会梦见,有的说会感觉到,我好像并没有感觉到姥姥回来过,姥姥那么疼爱我,怎么会不和我说再见就走?
那段时间,我很失望,很迷惘,究竟魂归何处?
直接去天堂了吗?
我们进行的是基督教葬礼,一切都很简单,但是万一真如传统习俗所说,不做仪式灵魂会无处可去,那该怎么办?
我是相信人有灵魂的,我相信人死不是如灯灭,人的灵魂会进行下一段旅程。
不然为何频死体验都惊人的相似?
我不相信在死亡挣扎边缘的人,醒来后都会编造一样的谎话,现代科学是一种倒退,只研究看得到的物质,并不关心看不见的东西,并称之为唯心,不是有句话信则有,不信则无,什么唯心唯物,唯物就一定是真确的么?
god only know。
其实人每天都是过唯心的生活,很多东西即便不是真理,相信了便是真理,无论别人怎么说,人也只是相信自己心里认为是真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他人即地狱,不然哪会有那么多纷争,战乱?
Hereafter是Matt Damon的新作。
在兩個星期之前看到海報就已經雀躍不已了。
表面上毫不相干的三個故事,一個在San Francisco,一個在倫敦,一個在巴黎。
卻是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
George是靈媒,曾經靠與死人對話為生,曾經風靡一時,名利雙收,卻因為想要正常人的生活,放棄了高薪厚職,做了一個工人。
Macus和Jason是人見人愛的雙胞胎,卻有一個吸毒酗酒的母親,Jason在車禍中喪生,Macus無法接受哥哥已離他而去,終日悶悶不樂。
Marie在經歷了海嘯的生死之劫後有了通靈的能力,似乎能夠通向另一個未知的世界,被幻象包圍,放棄了主播的工作,開始寫作,書名就是Hereafter。
三人最終在倫敦書展上相遇。
Macus在George的幫助下,和哥哥對話,終於釋然,明白自己要繼續走完人生路,電影定格在George和Marie的第一次約會。
逝者已逝。
活著的我們還是要活著。
如果真的有天堂,相信我們會在那裡相見。
不過,我看到生活的糾結。
活著的人,都要走下去。
George要為裁員擔心,Marie要為海報被替換難受,Macus要為不能與母親相見悲痛。
而最終,他們都在與過去的對話中尋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我們,究竟是需要自己尋求活下去的勇氣,還是要靠著別人的提示亦步亦趨呢?
如果人生如我們所料順風順水,是不是就失去了無法琢磨的美呢?
如果災難可以讓人成長,你是選擇接受還是逃避?
是無數的事件塑造了今天的我。
前前男友說,你成熟了。
我笑了。
八九年前的自己,是驕縱蠻橫的,是肆意妄為的,因為那時的生活,還沒有展現出猙獰的面孔。
三年前的變故,徹底打敗了自己,也重塑了自己。
雖然我也有雙胞胎的弟弟,不過他不能給我指引。
在十字路口曾問過他,如果他是我,他會怎麼做。
他說他會留下來,於是他留下來了。
我,還是走了。
《从今以后》,又译《通灵感应》。
8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皮特·摩根编剧,马特·达蒙主演作品。
时隔十年,再次重温,依然感动得泪流满面,它让我再次想起远去的亲人。
是的,诚如片中小男孩马库斯所问, “What happens when you die?” 故事以法国女记者遭遇海啸复生、英国小男孩马库斯失去双胞胎哥哥,以及马特·达蒙饰演的美国蓝领工人灵媒人乔治三条互不相关的线索展开。
女记者无法释怀溺水前的影像,而马库斯则无法放下意外去世的哥哥,乔治抗拒灵媒人的身份孤独的打工孤独的生活。
这种生活直到记者终于无法继续此前的主持工作,而将自己的遭遇写成书《从今以后》,在伦敦书展上签售;小男孩马库斯被养父母安排去书展见他们曾经收养的现已成年的保安哥哥;而乔治则决定摆脱现状去伦敦参观自己最爱的作家狄更斯的故居。
于是,他们三人在书展相遇。
小男孩马库斯苦苦哀求乔治帮他通灵,见一见他的哥哥杰森,在酒店房间对话的那一幕,令人泪目。
他的情感如此真切,又如此朴素,久久难以平静。
在这个片子上映的几年前,我最爱的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导演的《巴别塔》也是采用的这样三条线索交叉叙述的方式,而很多年以后,杜琪峰先生制作的电影《树大招风》也同样如此。
都是影史上的经典。
披着灵异的外衣,讲述的是和生命有关的人生哲理。
可以因特殊能力致富的人,却被困锢在不被理解的异常世界里,性格内向失去庇佑的小孩不敢独自长大,经历过死亡的名人因为执念而落魄。
最终,他们都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
这是生命的成长。
影片比较长,可看起来并没觉得冗长,反而感觉细腻平和,细水长流般滴叙事手法恰恰凸显了导演的驾驭能力。
本片还是在探讨生与死的问题,只不过是借通灵事件由通灵师的口中所传达,倘若人真的有灵魂。
不知道为什么达蒙挑了这个剧本,难道就是因为导演是伊斯特伍德?
个人觉得对于导演还是主演来说都不是特别的出彩,本片的文艺本质限制了达蒙的演技的发挥,在电影中的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
伊斯特伍德也是,他比较擅长的是有强烈剧情冲突的故事片,偏文艺的东西好像有点不是很擅长,而且为什么选择一个通灵的故事,难道只有通灵题材才能更好的说明人的生死吗。
只能说不妨一看。
达蒙在电影中饰演一名有通灵能力的人,这个超能力在别人看来是很酷,对于他自己来说确实个沉重的负担,让他不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过正常的生活,连搞个对象都吹了,然后很郁闷,然后就去散心。
女主角本来是个正常人,因为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也变成有通灵能力的人了,然后生活也变化了,当家主持人的位置不保,想写书也没有出版商想出钱。
最后和达蒙相遇了,两人好了。
还有一个小男孩,双胞胎兄弟死了,两人之前关系超级好,这个活着的特别想和死去的在联系,就想到了通灵,然后遇到了一个骗子又一个骗子。
最后遇到达蒙了,帮他通灵了,对话了,然后为了感恩,帮助达蒙泡女主角了。
其实剧情就那么点事,絮絮叨叨说了两个小时,我不知道伊斯特伍德想通过本片表达什么,人的生死轮回?
人生的意义?
还是为了证明通灵真的有,人死了确实又鬼魂,或者说有天堂。
关键是看了此片之后,大家能了解到点什么?
电影不是剧情,也不是悬疑,只能说是一个大牌导演也一个大牌演员合作的普通电影吧。
(2011.06.22) 原本打算去本届电影节看的电影,可惜没赶上。
电影的名字或许叫《往生之后》更加贴切。
整体叙事分成三线,同时平铺直叙三个小故事,最后的高潮将三者的命运因生死结联系在一起。
海啸和地铁爆炸的画面很有冲击力,其他叙事画面的镜头也很有选择性。
水中漂浮的画面很美。
电影最后,旧金山的男猪在书会一眼看中了巴黎的女猪,而后还通过伦敦小朋友的提示主动去旅馆找女猪,他对着天空深呼了一口气:我一定是疯了。。
好温馨 命运真的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吧:或许在男猪8岁患上大病差点死去的时候就已注定他们会在伦敦的街口第一次约会。
双胞胎小男孩,很可爱,手足之情,地铁爆炸前的鸭舌帽翻滚太触动人心了,那是爱的呼唤和保护。
灵界点。
我也相信灵界点的存在。
在人失去知觉的时候,脑海中真的会出现一些画面,犹如梦中一样。
对醒着的人来说,或许至多几分钟,可是对失去知觉的人来说,那似乎有几天甚至有半辈子。
当一段美好,浪漫的爱情片断后,等来的是一场灾难,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夺走了无数生存的力量。
一个从死亡,从灵魂深处游离了一圈回来的人,看到的是悲情,是离别,是痛苦。
从此她感悟人生的太多不变,总在某一瞬会看到灵魂散发出来的光芒。
影片最让我动容的是小男孩Marcus他有一个大他十二分钟的双胞胎哥,开朗,大方,有主见,爱笑,爱戴一顶鸭舌帽,Marcus内向,一切有哥哥照顾,他就像被哥哥光环照耀下的小鸟,哥哥就是他的依靠。
这样一对天使般的兄弟。
尽管父母离异,母亲吸毒,也阻隔不了兄弟的友情。
突如的意外,夺去了哥哥的生命。
Marcus天天像幽灵般天天寻觅哥哥的灵魂。
知道有通灵感应。
George Lonegan通灵师,一个上天来给他的指意,让他拥有现实与死亡的交流。
三个人物的交织,George Lonegan握着弟弟的手为他通灵,弟弟情不自禁地喊道: dont go JasonpleaseI need you·此处再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灵魂与现实的一段对话,兄弟的感情太深了,那怕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依恋,不舍,哪怕灵魂再一次对他的救赎。
Marcus取下哥哥的鸭舌帽一瞬是对自己的一种释放她与他的相吻是最美好的结束。
现实与死亡的结束。
你死后会发生什么?一“What happens when you die?”(你死后会发生什么?)这是《从今以后》(Hereafter),10岁的男孩在自己的双胞胎兄弟死后,在Google搜索中打入的问题。
Google给出的回答很多。
输入百度,第一个回答是:人死后会,水分蒸发干枯。
而这部电影,给我们的是非科学的物质性回应。
二2004年圣诞节后印度洋上的海啸在大屏幕上铺天盖地的席卷了海滩、宾馆、度假的人们…一条街道上的棕榈树中了魔法般依次倒下,法国经济女主播被海浪卷入海水中。
衣裙在水中飘曳宛若水草,而沉浸水中的投影,和排山倒海的海啸对比,唯美的好像梦境。
完美的电脑动画技术,让伊斯特伍德(Eastwood)导演的《从今以后》开篇气势恢宏,紧扣人心。
视觉的震惊之后,情节才开始慢慢舒展。
巴黎,死后余生的女主播Marie Lelay(塞丝•弗郎斯饰),因为眼前总是出现她在失去知觉时看到的一幕画面,开始写一本关于死后的书。
伦敦,一个单亲的吸毒妈妈疏于照顾自己的双胞胎儿子,Jason死于车祸,Marcus则每天沉湎于思考人死去会怎样。
为此,他到处寻找可以通灵的人。
旧金山,灵媒George Lonegan(马特•戴蒙饰)宁愿放弃高收入和名气在一家工厂里做工人,只为了得到普通人的平静。
他反复说,这种能力不是天赐礼物,是赌咒。
三个生活在不同背景、不同地点的人似乎都因为一个题目“人死后”而有了某种联系。
因为这是电影,编辑和导演会戏剧化创造巧合,他们--注定会相遇。
George说能够传递别人死去的至亲的消息不是天赐的礼物,因为这带给他巨大孤独。
他每天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在他狄更斯的小说朗读声中入睡。
他的特异功能来自于幼年时的复杂脑部手术,可以说,他死去过一回之后,才获得这样的禀赋。
但他却失去了正常人的快乐,因为一接触别人的手,就接触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尤其聆听到他们死去的亲人的信息。
而Marie曾经拥有令人瞩目的主播工作,但脑海中一副有透明光线、人影排练晃动、平和而静谧的图画反复出现,她想要了解的是,在她晕眩之后发生了什么。
她专程去拜访瑞士的一个科学家。
科学家说,很多人在昏迷之后再回到清醒,看到的都是同样的画面。
是的,她已经死过了一回。
三曾撰写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女王》(The Queen)剧本的皮特•摩根(Peter Morgan)并不相信死后的存在,但是他却在这部电影中巧妙的以很受西方人关注的死后的问题为题眼。
关于死后复生的人看见过的平和画面,也是西方研究者调查过很多病危后又奇迹般复活的人们的亲述经历。
死亡和孤独对好莱坞的老牛仔伊斯特伍德来说,也并不陌生,他多少次在影片中饰演那个提着单枪和生命,面对黄沙夕阳的独行客。
今年他已经整整80岁了,“死亡”应该是他思考过很多次的问题。
这部影片并非给你答案,只是在寻找在提问方式,他似乎在讲这样的故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要面对死亡,不论是你的亲人还是天灾人祸。
他让三个故事的主角在伦敦图书会上相见,George拒绝了重做灵媒的机会,专门去伦敦寻找狄更斯的旧址。
而Marie在图书会上朗读她的新书《从今以后》。
Marcus则到书会上去探望监护人的孩子。
George碰了Marie的手,读到她落入海啸之后的溺水的瞬间。
他终于在影片结束之前,在伦敦地铁站那样典型的小广场上约到了Marie在。
影片暖色调的咖啡店、石地板,鲜花和书报亭的背景中,他看到了他们相拥亲吻的画面。
你知道,让一个读够死后心灵的灵媒那里,看见温暖的画面,是奇迹。
毕竟是要两个经历过死亡的人,才突然有这样的默契。
这部电影,得益于编剧和导演的巧妙。
对于马特•戴蒙这样的演技派演员来说,这样的表演不带有挑战。
四我大学刚毕业,在公司实习的那个夏天,这个世界最疼爱人--我的姥爷去世了。
父母为了让我完成实习的工作,直到他出殡的那一天才通知我。
而我和他隔了整整一个太平洋的飞行距离。
哭过整整一个星期之后的一个早晨,阳光特别的灿烂。
我似乎看见一团白色光温暖的抚在我的脸上,听见姥爷对我低声说话的声音。
那一刻我坚信,他走了很远的路,最后来和我道别。
如果你问很多人,相信不相信有死后的灵魂,他们会说不敢肯定。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愿意相信,他们的爱人和亲人不会因为死亡而永远的离开。
这,我想,就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
要经历了一生之沉积,一个导演才可以把死亡的意义表达的简洁而轻盈;死后,除去生命,你依然会被牵挂。
被爱人和亲人。
虽然杨绛在近百岁时才写出《我们仨》,伊斯特伍德八十岁时在电影里思考、探讨死亡的问题,已经算不得早了。
这个片子提出了很多问题而没有给出任何结论,所以看起来非常累。
关于那些逝去的亲人,有多少真相是我们其实没有准备去面对的?
有多少伤害真的会随着他们的逝去而停止破坏我们的生活?
又有多少依恋必须要忍痛舍弃我们才可以继续生活?
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里,最打动我的是那对双胞胎兄弟的故事。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你同时走完所有的路。
莫说是兄弟,就是夫妻,能够同时走到最后一步的都凤毛麟角,而被人看作传奇。
所以无论一个人有怎样的亲情、友情、爱情,也一定要清楚:有一些时间,有一些事情,是需要自己一个人面对的。
年幼的Marcus怀念逝去的双胞胎哥哥而含泪说:“Don’t go, Jason. Please! I need you.”那时候,好想把他搂在怀里,一边抚摸他的头,一边轻轻告诉他:“孩子,没事。
他希望在没有他的情况下,你也能继续长大。
是的,不但你,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长大。
”
故事讲了三段故事:1、劫后余生的人。
经历了海啸劫后余生的女主持人,在频死状态下出现的幻觉让她无法自拔,最终因此而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
2、劫后余生具备了通灵能力的人。
马特达蒙扮演的角色,一生都被通灵能力困扰,并且因此失去了擦肩而过的情缘3、失去了同胞兄弟的小孩。
一直苦苦寻找与死去的兄弟通灵,因为他一个人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独立承担。
故事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根据频死、频死带来的超能力、真正的死亡三个维度讲述了死亡的主题。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对生人的影响,那种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探索者的头脑周围,压抑而阴暗,让生不如死,让每个人都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部电影就是告诉了大家一个道理:死亡就是一个失去的过程,不过上帝是公平的了,你失去了,上帝还会补偿你的。
因此,不要纠结逝去的东西。
PS:1、开始海啸的镜头很真实,很震撼。
让人容易想起来日本前一段的地震海啸。
2、还有女主角去吃饭的那个下楼梯的镜头,导演很聪明利用了两面镜子叠加出来了三个层次的镜头。
3、马特达蒙的爱情经历也说明了一点,爱情除了缘分之外,还必须是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如果一方拒绝被了解或者害怕被了解,这就意味的错过。
因此女主角和马特达蒙在一次接触中,马特达蒙就感受了一种感知,结尾也告诉了大家,他们也许是最合适的人,可以互相的探索和了解。
害怕被了解,其实就是拒绝,放在爱情中,这就是对缘分的排斥和自我的虐待
can‘t get it
前面还好,后面节奏太慢,三条线的融合也不漂亮
如果真的有通灵人,麻烦去破案好吗!!!我觉得对死亡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啊。双胞胎那段还不错。
"通灵并不是一种gift,而是一种curse"。 总体而言还是偏平淡了
希望有逝去者的世界。。。
好看
三星半。通灵师的三个感知:美国一个幼年遭遇性侵的女子,英国一个失去哥哥的男孩,一个法国有濒死经历的女人。
what is ur fucking point? i want my time back
老爷子唯一一部烂片,尽管也催泪成功!!开头的野心勃勃被冗长拖沓的2小时消磨到最后的平淡白味。
东木爷爷讲故事越来越慢,这次更是三条发展缓慢的平行故事线,观众等了两小时的故事高潮竟如此乏味甚至可笑,唯有小男孩的眼泪能触动观众。倒是影片第一部分非常给力,灾难戏惊心动魄却不喧宾夺主,悲伤孤独情绪的烘托更是出色,可惜随着剧情发展情感越来越淡,到结局时已所剩无几。只怪剧本差强人意。
老导演讨论生死的影片,感动了
泥马我明明标记过得……
伊斯特伍德今年相对较差的一部电影了
有点乱
- -...... 话痨邻座小情侣,死开好么。
这编剧我都能当了,各种情节起伏转折都料到
克制的娓娓道来,三线程的叙述,以及结尾相交的点睛。Clint牛仔越来越招人喜欢了。
很好看
不是我想象的样纸
這是耄耋老人的思考,少了力量卻多了分量。這是一種境界。生與死,這也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直在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