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给原型,其真实故事更感人。
实话说最多打3.5星,虽说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但脱离生活就是——假!
第一:男主作为一名县委书记,实话说电视剧与原型都是一名好官,中国太需要这样的官,但作为一名管理者,不知是编剧、还是导演的问题,我感觉太假了,某地方发生异常情况,不是亲力亲为,而是利用手上资源合理处置,各司其职,不然中国配那么多副县长干吗?
电视剧的县委书记是一名好官,但不是一名好的县委书记。
第二:书记的女儿过于成熟,不像高中生,不说人物关系我还以为是他的妹妹。
第三:书记下乡考察,现实生活中最少会带一名了解本地副县长或纪委副书记或组织部副部长,电视剧中像皇帝微服私访似的。
第四:司机的感情线不符合现实情况,没有一个领导干部会让身边的关系网拉得如此草率,省委组织部指派的干部怎么会看上司机呢?
《一诺无悔》开篇便以“初心”为切入点,以主人公平实的工作和生活视角为叙事方向,将廖俊波对事业之热忱,与家人的情感相结合,逐渐拉开了一幅幅一幕幕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且感人至深的小荧屏画卷。
在创作者追求写实的手法里,忙碌的工作节奏中,廖俊波早起晚睡废寝忘食,除了其作为优秀干部的基础外,还在生活中和家人因此产生的小“矛盾”。
从父母到妻儿的叮咛与担心,廖俊波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普通人身份,更能一下子拉近与观众们的距离。
剧中,怕妻子因自己忘记吃午饭而偷偷地蹲在楼下吃掉冷饭菜的廖俊波,在被无情揭穿时一副心虚又好笑的表情让人同情,却于侧面烘托出其专心工作一心职守的高贵品德。
随即全剧进入“一诺无悔”的主题,虽然政和县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县城”,却多年来一直以全市的尾巴县和贫困县而闻名。
甚至连这个经济发展工作做得头头是道同样闻名全市的廖俊波到任的第一天就遭遇“车祸”这个大麻烦!
从编剧的角度出发,电视剧《一诺无悔》的优秀之处并非只是记录事实的流水账,而是在精心打造的故事情节里,处处强调细节。
首先,就是廖俊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当他到任政和县的第二天一大早就立马召集县长、副书记、交通局和财政局在县城最“繁华”的街路现场办公,一番最具时代感的投资观念,“物流先于一切”的治理理念,给在场的所有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而随后与县长和副书记交代工作和宿舍安排后又立刻投入到更细致的考察当中去。
看轻客观条件,重在做实事的“初心”,将责任和担当书写得赫赫醒目!
与此同时,廖俊波的形象也并非一水的“高大上”!
在县长和副书记们眼里有些不近人情,不懂世故,在更多的新同事和下属眼中甚至有些说大话、喊口号的嫌疑,但一心扑向工作的廖俊波,心里眼里只有政和县亟需脱贫的现状。
剧情推进的动力也就此愈发猛烈。
还有值得称赞的是,全剧的三观超正。
除了工作上进、孝敬父母的廖书记之外,廖俊波妻子在金钱贿赂面前的智慧和果断,以及随后电话里和老公撒娇“报平安”的细节处理,也表现出了创作者的智慧。
廖书记夫妻情感不但如铁板一块,清正廉洁之气更似磐石一巨!
尤其是相比于政和县“临阵脱逃”的干部,迎难而上的气魄和精神,在廖俊波身上得到了充分而鲜明的体现。
从导演的手法上看,《一诺无悔》除了细节亮眼,如后备箱常备的雨靴和帮助村民修缮老屋等处之外,当廖俊波和司机一行二人在上屯村遭遇的“偷水风波”而引发矛盾冲突旋即爆发时,一场及时雨,“感化”村民化解矛盾的同时。
将全剧的情感向也推上了第一个高潮——廖俊波到政和县任书记,真真的犹如一场及时雨,温润每一个需要脱贫和改善现状的老百姓,让所有人能真切的感受到新领导工作的决心和态度。
随后,“外地客商”身份的廖俊波一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的谚语,不仅让司机茅塞顿开,更给出了上屯村解决吃水难的终极办法。
国家助农的无息贷款,更像似一股暖流,激励着基层干部们工作的劲头儿和决心,也有力地突出了本剧对正向价值观的强化和引导作用。
可以说,作为典型的略带传记类色彩的正剧《一诺无悔》,对于所有观众都有着相当的吸引力。
以写实为底以写意燃情,更在细节处彰显随处可见的真情流露。
而随着剧情的进展,廖俊波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与尽职尽责的事迹,定会更加生动于故事情节之中。
另外,全剧还拿出了一定的篇幅放在了廖俊波及其家人的描写上,可以说是从多方面表达了廖俊波精神的全部,也展现了《一诺无悔》的精神立意和全剧愈发全面的感人之处!
到政和县之后,廖书记着手解决了很多问题,最基础的是垃圾污染、建红绿灯、解决喝水问题,后来是为了政和的长远发展而建立开发区,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前期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就耗费了很多精力,等到开发区快建成了又要做很多的规划工作,还要招商引资,不然开发区的建设就毫无意义,这期间问题很多、困难重重,除了开发区还有修桥的事情要抓紧办,这么多事情堆积下来,廖书记也会有吃不消的时候,但是他身上有一股韧儿劲,把这一切都扛起来了,对廖书记又心疼又敬佩。
刚开始是冲着赵刚来的,没想到还百般无聊的看完了。
若当做是一部喜剧片来看,还算完成的不错,当然还是需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如网友们所说,剧中不切实际的地方太多,言语也显得幼稚化,从一些细节中便可见端倪。
不论是清一色华为后第一位使用三星手机的反抗者段总,还是那个廖书记背后永远吃不完饭的大妈;不论是那位在经济开发区被曹司机推了一把的无辜施工队员,还是那位说着流利普通话的闽北老农民,其中的欢乐总是书之不尽。
从剧情的发展上看,政和总是在廖书记说完一通看似高屋建瓴的话后焕然一新,大家从不否认政和取得的成就,但还想看的是细节,而不是“几个月后”。
当然剧中有些地方提出的问题还是挺现实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有些敷衍。
比如廖书记招商引资、教改、医改三管齐下,还顺带要打打地头蛇,资金已经很紧张了,他说总能解决问题的,然后问题真的解决了,其实我也想拥有这种解决一切资金问题的能力。
到结尾时,在欢笑中还希望廖书记再创奇迹时,他却在一场车祸中殉职,不禁泪湿眼眶,不知是为此前带着喜剧眼光看这部正剧带来的羞耻,还是为国家真真切切的失去了这位好干部而惋惜。
觉得概括起来,本剧主演们的感染力强,但剧情和台词过于低幼化,几个年轻角色的塑造很幼稚,把真实的事迹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演绎得儿戏了。
剧中简单涉及到了一些乡村问题、产业问题、生态问题、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基层切实发生,且值得深思的大课题,电视剧进行艺术化包装是没错,但剧情和台词不专业、不真实,剧中过于注重传达情绪,观感则是误以为基层干部的工作如此儿戏,误以为领导干部的讲话和措辞如此空洞。
也许制作团队并没有认识到区县、乡镇的领导干部是在做什么样的工作,是在思考什么深度的问题。
去拍政治剧,而且是艺术化演绎“时代楷模”,那么请制作团队带着敬畏去做。
感觉央一的《一诺无悔》中把人民干部们的智慧展现得很有逻辑。
经济开发区受阻的谣言出来后,廖书记想出了扰乱对方军心的暗度陈仓、将计就计的操作。
古主任也故意用英语和粤语与陈一年对话,谨慎地考察陈一年的来历。
这些机智的操作看得我外公非常喜欢,他开心的说:“共产党员就是最有智慧的!
”老爷子看剧开心,家庭氛围也更加和谐了。
另外感觉剧中出现了一个好消息接二连三的局面,花卉养殖有了思路,净水系统的安装到位,都令人振奋。
加上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审批通过了,看着电视剧里他们开心的笑脸,我和我的家里人也都替他们开心。
真好
根据廖俊波先进事迹展开创作的电视剧《一诺无悔》开播几天了,追到第15集感慨良多。
其实最初只把这部剧当成典型的主旋律作品,没想到会带给我很多共鸣。
追这部剧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被强大的主创班底吸引。
当年的“贾宝玉”欧阳奋强是演而优则导的代表,在导演领域拿过不少奖,很好奇他这次的表现;演员方面,郭广平、何政军、傅淼都是多年来踏踏实实演技的戏骨,他们的演技毋庸置疑,在一起搭戏令人期待。
然而看完十几集,带给我最多惊喜的反倒是剧情和人物塑造。
先说剧情。
《一诺无悔》的创作难度很大,廖俊波离开我们之后,很快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基层干部,他的一些优秀事迹老百姓耳熟能详,电视剧虽为艺术创作,但肯定要在合理的范围内,难免会束手束脚,真实还原和艺术加工是创作中的两极,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没想到这部主旋律一点都不呆板、枯燥,反而完成了生动、有趣的创作,从第一集廖俊波接下苦差事、到了政和县开始剧情就很吸引人了。
人还没到,就有两位干部递了辞职书,路上遇到堵车还险些撞到买菜的老太太,第一次开会台下人心涣散,会开到一半停电,会议结束后各部门的干部议论纷纷,对他将信将疑……现实中廖俊波在政和县奋战了4年多,离开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结果没有悬念,然而剧中政和县艰难的现实条件、难缠、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是成为摆在廖俊波面前的几道难题。
因此,从第一集开始,我关心的就不是结果,而是他到底怎样帮助政和县打一场翻身仗?
接下来的剧情可谓环环相扣,一心想着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廖俊波不断碰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干部们需要他鼓舞士气、邀请想要的人才出山、想建设开发区政策受阻、还有奸商和受金钱诱惑的干部打各种小算盘……脱贫致富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完成的,把这个过程的拍出来才算本事,《一诺无悔》做到了,追剧至今,经过不断地努力,廖俊波的开发区计划终于审批通过,站在开发区中心、把各级干部召集到工地上开会的廖俊波满是希望和干劲儿,然而通过后面的预告看到,接下来他将接受更加严峻的考验,这是促使我追剧的主动力。
再说人物塑造。
廖俊波是这部剧的核心,把他“可亲、可爱、可敬”的人民公仆形象生动的塑造出来,这部剧才算成功,这一点《一诺无悔》也做到了。
剧中廖俊波最大的特点是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不管面对怎样危急的情况,都能做到保持冷静,用平和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剧中廖俊波总是“运动”的状态,不是下基层,就是在下基层的路上。
不能直接赋予角色高大的形象,那怎样让人物在观众心中高大起来呢?
导演从细节入手,通过点点滴滴不断积累来丰富人物。
剧中有数不清的动人瞬间,他和司机小曹从村里出来,乡亲送的莲子他只是尝了尝,然后尽数都留给司机;为了节省资金,他和司机在车上过夜不去住旅馆,这时才发现原来在车上早就备了被子,不知道他已经多少次在车上过夜?
但是相对的,当找他求助的姑娘来县里的时候,廖俊波又自掏腰包安排她去住酒店。
在11集里,包括自己女儿在内的十几个孩子食物中毒,被送到医院急诊,廖俊波冲在前面去探望孩子们,此时看到女儿也躺在病床上,这里廖俊波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进去关心了一下女儿,这个细节郭广平演的太好了,一方面身为县委书记,他有职责先去探望危重的孩子,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个父亲,去看下女儿也是人之常情,这个细节处理的让人特别有共鸣。
除了县委书记,廖俊波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丈夫、父亲,本来想给家人做一顿早餐,结果被一个电话叫走;面对妻子的辛苦和委屈,廖俊波也会用甜言蜜语和一些小手段去哄自己的爱人,这个顽强的人民公仆也有脆弱的时候,在得知省里收紧开发区批复,自己的计划即将泡汤时,廖俊波少有的表现出失望和难过,独自走出来给女儿打电话。
这些细节,把廖俊波塑造的有血有肉,能更好的激起观众共鸣。
最后想说的是,有原型的角色最难演,要尽量还原,不能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特长塑造,一旦有违和或不符合原型的地方就会被观众看出来,郭广平除了打破观众传统认知、把廖俊波塑造的极为生动外,也做到了让观众相信、有代入感。
饰演丁峰的何政军,以及饰演林莉的傅淼等演员也一样,他们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在荧屏上真实还原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状态,也让观众再次见证了在廖俊波的带领下,政和县脱贫的全过程。
文:田金双
看这部诠释“廖俊波精神”的电视剧,大可以用“脚踏实地,求实创新”这八个字概括。
更为值得称道的是,时下央视一套正在热播的这部《一诺无悔》并未单纯地将廖俊波打造一个符号化的精神标签,而是真实还原成一个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的人。
这也是主旋律影视剧创作中的一大进步。
平心而论,在今年播出的同类题材中,鲜有能与《一诺无悔》比肩的纪实剧。
不客气地说,纵观屏幕,大部分作品都留在荧屏上,只有少数能穿透你的灵魂。
在这点上,欧阳奋强导演委实将这该剧拍出了水平,而之于郭广平、何政军、傅淼等人,亦让剧中角色饱满鲜活起来。
身为人民公仆,廖俊波同志带领政和县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办好一件件实事,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终让原本“省尾”的政和县成为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纵观该剧,无论是廖俊波开场时和司机小曹微服私访帮群众搬砖,还是为村民排污解困打造“特色旅游村”,幕幕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一点儿也不浮夸。
剧中有个桥段:廖俊波和年轻的代镇长罗强二人聊到深夜,罗强让廖和司机在家里睡,廖怕打扰人家声称有事转身上车,然后让司机小曹从车后背箱中拿出被子,就这样在车里睡了一夜。
这个情景让人几欲泪下。
我们这个时候需要的正是廖俊波这样的好干部。
“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廖俊波在任政期间最常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看似简单、质朴,但却是全片的精神核心所在。
在基层工作的他,就这样凭着“樵夫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从一件件苦差事做起,让地方面貌旧貌换新颜。
闽北热土孕育了钟灵毓秀的山川地貌,也培养了廖俊波坚毅的品格。
《一诺无悔》中除了展现廖俊波同志带领基层干部们不懈努力、为民解忧的工作常态,还着墨于他的生活,勾勒了他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温情一面,细节充盈,情感丰沛,人物塑造立体而丰满,体现本剧的思想高度与人性温度。
该剧刚开场时,在大厅门口,廖俊波妻子林莉语气嗔怪中略带不满,递给丈夫饭盒。
结果,廖俊波忙了一整天,直到司机小曹提醒才想起自己一整天没吃饭,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桥段:廖俊波坐在楼下花坛边上,就着路灯,急急地打开饭盒,大口大口地吃起凉饭。
彼时,从窗口看到这一幕的林莉百感交集,又生气又心疼。
在随后的剧情中,廖俊波应对“工厂讨薪风波”时,正巧林莉去县里看他,他未接妻子的手机。
事后,司机小曹问廖俊波“你怎么哄好嫂子的?
她走时还很高兴!
”闻听此语,廖俊波笑着给司机传授经验,蛮像好哥们儿。
斯如廖俊波妻子林莉所思所想“懂你是最长情的告白”,廖俊波对人民群众亦是如此。
也正源于此,廖俊波贯穿如一的像樵夫一样苦干实干,不畏艰苦为群众和地方经济解决难题。
可是,你知道廖俊波“樵夫”这个网名的真正含义吗?
美国有个“巨人保罗”的神话故事,有个巨人名叫保罗-班扬。
这个巨人樵夫力大无穷,伐木快如割草。
斯如廖俊波本人“樵夫”这个网名,其人这种“脚踏实地,求实创新”雷厉风行的作风,本就是“樵夫精神”。
也正源于廖俊波这种“樵夫精神”,他一刚到政和县上任就走下基层,帮缺水的村民解决水源问题,并认识了种莲藕的“老农民”,而后有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樵夫”故事。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樵夫精神,一诺无悔。
纵观全剧,“脚踏实地,求实创新”是对樵夫廖俊波的最好诠释,而这亦是《一诺无悔》的精髓所在。
作为一个福建政和人,看了一诺无悔。
忍不住想来豆瓣写点什么。
看了下评论,原来还有好多人不知道这是真实故事改编的。
首先我想说的是,廖书记来政和之后,政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书记确实为我们政和做了不少好事,这是值得肯定的事。
但是剧中很多故事情况实在太尬太假。
作为一个本地人,看剧肯定找自己熟悉的地方,所以一打开电视就在想这是哪里,那是哪里,看了几集之后反复确认,居然发现95%场景不是政和拍的,居然连县政府办公的地方也不是,一开始的红绿灯路口也不是。
说实话,有点不明白。
县政府外观这么多年还是没变啊,为啥不能取景?
乾东镇实际是东平镇,取景也不是政和,剧中古镇其实是石圳,只有几个镜头是那,大部分都是其他地方。
中毒原型是石屯镇的小学生,我不大理解既然是为了歌颂一个无私奉献的领导,为啥要改名?
随便捡几个地方说说吧,先说说一开始偷水事件,据我所知,我们政和还没有哪个村庄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挑水的。
再说说到上海招商的事,上海九星市场,在上海的应该没人不知道吧,好几个股东都是政和人,这个大市场里,老板几乎是福建人,政和人占一大半,基本是政和来沪招商的根据地,但是剧中不提,我觉得是这么体现政和的穷不合适。
再说说政和医院,医院98%的取景不是政和医院,剧中的事件基本都是真实的,比如小孩中毒事件,其实是小学生,连夜送往福州。
住院住了十几天才好。
现在医院确实添加了新的设备,名字也改成了南平市第一医院政和院。
然后说说政和一中宿舍,这里暴露下年龄我05年上的一中,就已经住宿舍了,宿舍就在学校里面,比剧中的大,剧中为了体现穷,说没有宿舍,这合适吗?
廖书记确实在学校后山又盖了一栋学生宿舍。
但我觉剧情这样有点过了。
然后说说高考,除了清华北大,确实有十几二十年没人考上去过,其他学校都有,虽然不是每年,厦大这种省内学校每年都有,剧中把政和一中说的太不堪了。
要是等整部剧播完,估计写着写着就不想写了,不如趁现在一边看一边有所感想,赶紧写下来。
第一篇谈为政者和其所处制度环境的伦理问题。
廖俊波,曾任南平市政和县县委书记,车祸身亡之后,被追授为时代楷模。
从目前能够了解到的材料来看,其在政和工作时期,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实干派,一心一意谋发展。
这个时代像廖俊波一样的为政者有没有呢?
应该说是有的,而且还不少。
但是为什么他好评如潮呢?
(且不说他因公殉职,英雄如果以牺牲性命为代价,那么我情愿这样的英雄少一些)从材料来看,当地老百姓总是记着他为人民服务时的一点一滴,可以推出干群关系良好。
而如果有心留意下被百姓惦记着的干部材料,不难发现县一级的不少,就如焦裕禄,通过宣传,可以称为真正的家喻户晓,当然具体未必多么清楚,但那个形象无疑与某些代名词挂上等号,成为“典范”。
一切光荣理想的塑造,在其生成之声,便与真实产生了距离,但这并不否认人物身上存在的一些令人可敬可佩之处,“物以稀为贵”,人亦如此,否则也不会拿来宣传。
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县这一级相对深入人心?
由此可以深思的问题是,在纵向结构关系中,如何认识“县”的定位及其作用?
还有,我突然想到的是,它属于城市还是乡村?
(以城乡二元对立作为预设,在我看来,是不恰当的。
这里暂时这么使用)常听到的一个词,“父母官”,在影视剧中的呈现很有意思,“管事的”,更重要的是,刚上任不多久,“上访户”(这个词我也认为政治色彩意味太浓,但是这里暂时这么用)就指名道姓要找廖书记。
这看起来能够作为一把手的廖书记得民心,能解决群众困难,但是这却埋下了深深的隐忧。
正如呈现所说,“廖书记要管整个政和的事。
”而二十三万的县,这是什么概念,如果每个人遇到困难都直接找书记,那么可想而知,这个县的行政生态多么糟糕,这意味着除了一把手之外全无寄托,在这种形象塑造的背后恰恰反映了institution的弊端。
它虽然体现了对于清官,能官的诉求,但却没能为institution的改善提供更进一步的引导。
它令一人得以突显,而不是一群人得以突显,更不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得以突显,这才是可怕之处。
《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时代并不缺乏有德的为政者,缺乏的是如何能够尽可能地保证这样的为政者在其岗位上做实事,仅仅依靠为政者的道德是不够的。
#一诺无悔剧评02#本篇谈谈领导干部的家庭关系与工作伦理问题。
根据目前呈现,片中有廖俊波家庭,董县长家庭,罗镇长家庭,以及还未成家但是恋爱关系的书记司机和主任,这几对亲缘关系。
先来看前三对,都有特点,家庭中的另一方基本能够理解作为县委书记,县长,镇长的工作辛苦,但是在某些情况时,难免有怨言。
这主要表现在身为干部的一方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家庭,不仅是少着家,还可能动用家庭资金贴补项目建设而影响原本的家庭计划,特别是亲人有困难时,不愿动用特权来行方便。
这些是不是情愿可原的呢?
个人认为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一定要分明情况。
要兢兢业业工作,但不是说为了工作不要家庭,领导干部同时也是父母,子女,朋友等等角色,也需要处理好他们的工作角色与其它角色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的宣传中过于强调公而忘私,这其实违背了人性。
正常的情况是兼顾人性“利己”与“利他”的考虑。
所谓家风,是和谐的,不是一天到晚吵吵闹闹,三观不合的。
是相互体谅与尊重,不是出了事就摔盘子砸家具闹离婚的。
我在看资料的时候发现,廖俊波实际上很懂得照顾妻子孩子的情绪,他甚至精心设置了一些小浪漫,为什么影视剧不体现出这一面呢?
为什么不能向我们展现一个可以兼顾的富有智慧的党员干部形象呢?
早知道一个优秀的干部背后,一定有一个能够给予其精神支撑与温暖的家庭!
这是多么重要!
更别说同为党员的家庭,就如董县长和她的丈夫,从片中可见,两人虽然也有争执,但终能体谅为多,并且董县长的丈夫承担了做饭家务的工作,这何尝不是给了女性从政者支持?
唯一遗憾的是,片中并没有出现他们的孩子(也可能他们没有孩子),使我们不能再看到丰富的家庭样态,不能再进一步思考。
在情理之中的,属于家庭关系内部的问题,可以通过双方努力而化解,只是要看双方的态度,行动。
但前面提到有些问题也不能退让,是哪些问题的,比如领导干部的特权问题,片中有一处呈现很有意思,当廖的女儿中毒,廖的妻子说要送好医院,被廖给制止了。
这里体现的就不只是家庭内部问题,而涉及到权力会干预的公正问题。
廖的处理是对的,这是领导干部必须守住的红线,如果开了一个口子,那么就会造成失信,不仅是个人的失信,还是党和政府的失信。
因而,为政者的不易也在于此,他们要表现出更大的决心来抵制因私废公的行为,因为他们掌握的公权力可以造福百姓,却也能为祸一方。
好……一部剧
不为评剧而打分,只为人民的樵夫而打分。
怎么感觉这么僵硬呢
你这个剧情真给我看吐了
标记
这几天断断续续看了几集电视剧《一诺无悔》,电视剧根据福建省南平市的县委书记廖俊波真实事迹创作而成。一诺无悔也是取自廖俊波妻子林莉的报告题目,学习了廖俊波的事迹后,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廖俊波为人民服务的强大信念,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廖俊波认真调研,实事求是的为百姓群众服务,作为一个县委书记带领人民脱贫致富,并且取得可喜的成绩,这样的成绩是通过努力得来的。在这样的无悔付出下,做到了真正的服务人民,受到百姓爱戴。做人做事就是这样,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步,成绩在后,为事当先!
陪我妈看的,内容太假了,一个县委书记全程找咖啡豆,亲自去找老师,亲自接待上访。书记是好书记,最后竟然演死了。最后我才知道是真人改编,好书记竟然累死了,太让人心疼。
看了几分钟简直辣眼睛,世上不可能有这么圣人的书记,大道理挂在嘴边,处事浮夸,事事要亲自负责,群演也尬的要死,假大空,央视黄金档给了这种剧真的浪费
那是什么书记啊 简直是圣人
我天竟然因为车祸殉职了😭😭😭
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剧情和表演,宝玉导演你可真是“贾”啊。
在cctv1看的,不过名字叫一诺无悔。个人觉得还不错,不论是剧情还是人物塑造上都可圈可点,在坚持主旋律的前提下,不落俗套。情节真实接地气,和观众有共鸣,不错的剧。
陪妈妈看的,竟然还可以?
一个司机跟书记瞎捣乱
真不咋样
还阔以吧,陪着爷爷看。
唉,我妈占着投影,全世界都看《汉密尔顿》了,呜呜呜。这个片子绝对是超现实之作了🙃
陪家长看央视系列
透水贼的剧情又尬又蠢,演员简直没有台词的功底。今天的那集黑恶企业强买祖宅,黑社会和大爷的慢动作我是真的没想到,校园微电影的水准也不过如此。从《一个不能少》到《一诺无悔》,一套的电视剧都在时刻塑造刁民和好官的形象,百姓人人自私势力素质低下,从村长到县长永远无怨无悔。这种丑化百姓的剧能在一套播,我们是真的没看错广电。
良心好剧,所以人为了能脱贫付出了太多,最后因公殉职的时候哭得很大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