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一秒钟,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是什么。
影片开头父亲在雪中凝视窗外,关于儿子的回忆涌上心头,父亲紧紧抱着儿子,像抱着一件即将逝去的珍宝,儿子依偎着父亲,看着月台上的人来人往,可能他不会了解这些人的悲欢离合,因为他还是个孩子,他眼中存留着天真。
儿子想要跟随父亲去桥上,“Lado,桥那边很冷。
”“我们可以带热巧克力去喝。
”可就是因为命运的捉弄,父亲作出了人生中最残酷的决定,他毅然拉下了手闸,车上依然洋溢着温暖和爱意,而痛失爱子的父亲却在寒风中悲痛地哀号。
影片的结尾,受父亲感染的少女有了自己的家庭,父亲看着少女怀中的婴儿,嘴角露出了微笑,因为他知道天堂里的儿子此刻也在快乐地歌唱。
提起影片《桥》 ,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南斯拉夫的战争影片。
但是我今天要分析的这部影片是2003年在波兰上映的一部短片。
它曾获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提名。
用32分钟刻画生命的轮回影片讲述的是一位作为桥扳道员的父亲,在危难时刻选择牺牲自己孩子的生命来救回一列车乘客的故事。
同时在其极其绝望之时,给予一位少女生命的希望的故事。
生命的轮回,悲喜的交替,在一部时长仅32分钟的短片内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影片伊始,父亲带着儿子拉多在火车旁走着。
拉多用孩子特有的澄澈的眼神看向或悲或喜的人群。
人生百态,或悲或喜,但在孩子眼中一切都显得很纯粹和美好。
影片的另一条主线是戴红帽的少女的人生。
她在影片开头与拉多相视而笑。
活在小孩子眼中的她是简单而美好的。
晚间,拉多与父亲约定好第二天去父亲工作的地方。
父子俩穿过森林,本应是温馨的情景,但是色调却是清冷的。
仿佛这一切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悲剧蒙上阴影。
列车提前到来,拉多被卷入操作箱。
父亲若是选择拉下扳道,则意味着没有时间将拉多救出来。
影片高潮阶段,我们看到的是在穿行的列车下方,竭力嘶吼的父亲。
列车经过,准备吸毒的少女看到此景,仿佛顿悟到什么,手无力沉下去,继而陷入沉思。
影片最后,我们看到父亲在熙攘的人群中与以为人母的少女相遇。
父亲的眼神撞上少女孩子眼神,那种澄澈的眼神。
正如影片开头拉多与少女相视而笑,父亲也在这一笑中如获新生般欣喜。
影片最后父亲的独白“到头来我总该有所发现,全新的城市,全新的人群,全然不同的梦,全然不同的生活。
”正是影片的精要之处。
现实的生活总是充满着意外,有的人离开,有的人到来。
生命就是一场轮回,而这部影片用32分钟来表现它。
长镜头与心理蒙太奇成功运用影片最显著的描写手法在于其长镜头和心理蒙太奇的运用。
长镜头在影片中作用较大的有四处。
一为开头以小孩视角进行拍摄的长镜头,它表现了火车站的百态人生。
二为父亲与拉多在森林中游走的长镜头。
这一段本应是十分快乐的,但是因其色调清冷而罩上了几分悲伤的意味,从而为接下来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
三为父亲抱着拉多的遗体在火车轨道上行走的长镜头。
镜头慢移,随着父亲走远,悲伤的配乐消失,父亲的悲鸣声也渐渐淡出,继化为无。
这一镜头使我想起影片《可可西里》中男主被沙漠吞噬的画面。
在表现人离去时,影片的无声及时对逝者的默哀。
四为少女在火车轨道行走的长镜头,少女的身影从黑暗变为光亮,暗喻其获得新生。
这部影片中长镜头的运用多为故事发展的关键节点。
它使本应以一种较强烈的方式表现的情感,以一种较为舒缓的方式表现出来。
不过这几个长镜头的运用,非但没有延缓故事情节的发展,反而使人物的情感以一种更合适的方式表现,在悠缓中更显绵长。
影片的另一大特色是心理蒙太奇的运用。
这在影片中表现为形象(画面或声音)的片断性,叙述的不连续性,节奏的跳跃性。
影片最后,父亲游走在火车旁。
随着他的独白的加入,影片的画面随之变化。
这时因影片的情景都是父亲主观意象的再现,所以表现在影片则给人一种片段式的不流畅感。
影片的这一部分,运用心理蒙太奇的方法,直接生动的表现了父亲在拉多离世后的心理状态。
即一种在失去亲子后的怅惘和对百态人生的无力感。
打破时序的叙事,回忆与现实交叠的人生前一段叙述的心理蒙太奇,在短片开头也有应用。
“到头来我总该有所发现,全新的城市,全新的人群,全然不同的梦,全然不同的生活。
”那句父亲在拉多死后,独行于火车轨道时说出的这句独白,在短片开头也已经出现。
这种打破时序的叙事方式,不仅没让人们感到混乱,且让人们更好地体悟到这个故事的精要。
“全新的发现”是什么?
我们会带着这样的疑问来看这部短片。
影片的最后,情景再现。
我想,在看完了这个故事后,每个观众心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影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父亲和拉多的故事,一条暗线是红帽少女的故事。
父亲在失去拉多后寻找全新的生活,少女则在堕落后重获新生。
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生命是一场无止境的轮回,无论是时间的轮替,还是悲喜交换,都在冥冥之中进行着。
我们可能此时此刻正在遭遇着磨难,抑或是在等待着下一秒的苦难的到来,但是时序在轮替,我们终会发现生活美好的那一面。
在接触这部影片之时,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一条评论:“开头父亲抱着拉多在火车旁走的场景,应是发生在父亲带拉多去往工作地之前。
导演这么处理,不符合叙事逻辑。
”对此,我持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导演这么安排,符合影片的叙事方式。
一是在结构上与结尾呼应。
开头父亲怀抱中的拉多和片尾少女怀中的小孩,皆是用他们的眼睛来看百态人生。
影片中的人形形色色,有的人忙于生计,有的人享受生活,有人离别,有人相聚。
凡此种种构成了他们的人生,也是我们的人生。
二是以一个长镜头,刻画了影片中将出现的人物。
火车上的人们,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故事中,红帽子少女,初识的情侣,以及相伴而行的友人。
他们的在这座城市发生的故事的结局,影片的开头皆有交代。
只是我们如果像一个看客,匆匆瞥过他们的人生,则无法体会那些背后的故事。
童话式的寓言与连接生命的桥父亲与拉多在一起的场景总被蒙上童话的色彩,除了沿火车前行和通往工作地的森林玩耍的这两个场景,其余皆是使用温暖的色调。
影片发生在寒冬,因此色调基本是清冷的。
当大雪飘过时,隔着屏幕的观众或许还能感受到那种侵蚀身心的严寒。
因此父亲与拉多那寥寥几个温暖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看,北极星!
”“只要看到它,就知道有人在想你了。
”“明天会很冷。
”“我们带上热巧克力,就不冷了。
”影片的拉多是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父亲虽然清贫,但他们都保有对生命的热爱。
常人没有办法体会他人曾经受过的苦难,但他们却有机会见到当下他人生活得好的样子。
或许命运又对父亲开了一个玩笑,但是它也给了父亲获得新生的机会。
这是童话式的寓言的延续,也应是生活应有的样子。
有人说,这是一个基督教的故事。
影片中的父亲是耶稣,他牺牲了自己孩子的生命,来挽救一车人。
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关于生命轮回的故事,而那座桥则连接着我们生命中的过去和未来,悲伤和喜悦。
也有人说,导演不应给一个悲剧加上一个治愈的结尾,因为现实生活是残酷的。
但依我看,现实虽残酷,但是它并不能阻碍我们朝着好的方向去前行。
在未有桥之前,我们的人生可能像一艘没有帆的小船四处漂流。
若生命之桥不断,只要保持直行,终达彼岸。
物是人已非,往昔若梦,时现也时隐。
“也许我总会有所发现,一些全然的不同,但那会是什么?
”虽然单亲,依旧幸福美满的父子,成长快乐,善解父意,知事懂事的儿子。
火车不徐不疾的行进、父子二人嬉闹地前行,拉多安静地独自钓鱼、父亲平常般工作,火车上众过客的喜怒哀乐、父亲的焦急、犹豫、无奈、痛怵,红帽女的迷失茫然、父亲的痛不欲生,冰冷的闸板口、渐行渐远的火车。
怀抱故儿低吟的父亲,日落。
徜徉在飘雪中的红帽女,仿佛沉浸其中,或许其已有所感悟,有所改变。
若有所失的父亲沿火车仿佛看到那些似曾相见过熟悉的面孔。
若不是片尾如拉多般孩子好奇而喜悦目光的出现,父亲释然般地仰面天空,本片便为一出没有希望的悲剧。
一幕幕的展现与交织,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
人的内心都会存在童趣的,微笑因而会传染。
这部微电影被提名奥斯卡最佳短片,在短片的开头,你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你会充满了疑惑,但看到最后,会觉得情节令人伤感,但结局又是圆满的。
这是一部关于责任与救赎的电影。
父亲身为一位道桥扳道员,他的任务是让火车从桥上顺利通过,而火车里的人对这样一个人的存在是毫不知情的,父子二人相处的时光是温馨的,但从儿子要求去父亲工作的地方那一刻开始,一切都改变了,一切都不同了,人生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生改变时,都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结局,这位父亲面对自己的职责与自己儿子的声明时,他忍着内心的剧痛,拉下了手杆,他选择了火车里上千条漠然的和自己无关的生命,失去了自己唯一的挚爱的儿子,但他的做法并非一无所获,他救赎了一位吸毒女孩的灵魂。
这部短片最突出的有三个地方。
第一,整部电影结构严谨而紧密,前后相互呼应。
开头是冷色调的,是一个父亲的特写,他透过玻璃向外面张望着什么,这一特写设置了悬念,结尾的地方也是他张望的情景,表明中间的一些都是他脑海里的回忆。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出现了三次:在夜晚的铁轨上,四周充满了烟雾,一个身影渐渐走近,由模糊变为清晰,三次有两次是父亲,一次是那个吸毒的女孩,父亲的出现代表的是一种孤独,一种对儿子的想念,而吸毒女孩出现时,音乐是欢快的,有一种拯救与重生的感觉,女孩就是因为在这条铁轨上看见了悲痛的父亲才走上了全新的人生,这就是一种被救赎。
同时,车站的情景在短片的头尾也都出现了,并且都有一个被抱在怀里看着人群的孩子,孩子大大的眼睛和冷漠的人群形成了对比,车站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故事,在自己的故事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在别人的生活中,却是微不足道的存在。
前后的照应给人一种轮回的感觉,人生的循环与巧合,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有时候想改变也是无能为力的。
二,电影中的色调画面的对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是在儿子死后,父亲站在铁轨旁绝望地用石子击打着车厢,面部扭曲,哭的撕心裂肺,这里采用了慢镜头与消声处理,只有柔和的钢琴曲,这样的处理无限的放大了这位父亲的悲痛,也让每一位观众可以清楚的看见他的表情甚至脸上的周围,与此同时,车厢里的游客做着自己的事情,化妆的,亲吻的,唱歌的,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是由一个小男孩换来的,那个小男孩此刻就在车的下方,父亲和游客以一种平行蒙太奇的形式出现,将父亲的悲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而窗边的吸毒女孩看见了悲痛的父亲,也只有她一个人看见了,她是幸运的,她被救赎了。
三,电影的配乐也是很突出的,整部电影由钢琴和萨克斯伴奏,曲调浪漫唯美,没有极致伤感或是喜悦的音乐,即使是在父亲失去儿子的时候音乐也并没有变得悲伤,体现了“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改变而改变”的思想,中立化的音乐也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有关于宗教的,那个孩子代表耶稣,父亲是天父,火车上的游客代表我们这些等待着被救赎的有罪的普通人,耶稣为了解救罪人牺牲了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而庸人却毫不知情,但是耶稣在流血三天后复活,而小男孩却永远都不会醒来了。
小男孩的身体已经冰冷,但父亲记忆里的巧克力依然温热着,脑海里的记忆还鲜活着,也许孩子永远都不会回家了,但他的灵魂已找到了安生之处。
这是一种轮回一种生命的传递,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结束,因为所有的结束都是全新的开始,有人死去了,但也有人获得了重生,重复的事情会不断上演,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对视,低头,眨眼,微笑,然后死掉,然后你觉得这儿只有你自己,觉得这就是真实的过活,但抑郁中回过脸来,尸体上盛开的小花竟那么磬人心脾。
这就是奥斯卡最佳短片《桥》,让人看时微笑揪心,过后也久久张嘴凝神。
影片中的桥吱呀作响,她即承载生活,又压迫生命。
这就是残忍的能量守恒?
因救与杀而摇摆痛苦的主角,在电影结尾因为导演而欣慰平衡,但抛开一车人,这种精神传递毕竟代价太大,得用扭曲的身体和脸做药引。
我们每个人都得在心里掂量一下。
救人民于水火的耀眼光环被导演悄悄淡化,为的,就只是铺就一座精神之桥?!
要是在中国,肯定当跑题问斩。
凄美壮烈的石碑底座之上,不是英雄,竟是一个经常满足、轻易感动的中年父亲,我真不知到该笑他伟大,还是恨他单纯。
除了这点,除了听不懂说啥子方言,一切都很完美。
SON:“看,那是北极星。
看到它,是因为有人在想你”FATHER:“谁在想你?
”S:“你…”……
没有人知道这部基督教电影吗?
里面的小孩就是耶稣,父亲是天父(上帝),而火车里的人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里面吸毒的女人代表信耶稣而悔改的人。
我们所有人都是罪人,都在人生的火车上按自己的意愿做着自己的事情,无论这些事情对错与否,却不知道耶稣为我们的罪死在了十字架上,用宝血洗净了我们的罪,拯救了我们所有人,只要信他并悔改的,就会获得新的生命,并得永生,就像电影里戒毒的女人
森森大军影评人 讲师 编剧1 人赞同了该文章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1 本片众多人物和主线故事有何关联?
红帽姐姐的帽子有何作用?
片中出现的玻璃窗和车窗……有何隐喻?
2大量的俯拍镜头该如何理解?
3片尾,男主张开双臂……如何理解?
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真人短片(提名)本片荣获2003年棕榈泉国际短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2003美国温馨电影展 水晶心奖点击链接 看完再聊
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提名《桥 Most》www.vmovier.com男:这短片太难了,表示看不懂!
呵呵,看不懂就对了!
男:这怎么说?
假如连我都需要认真看两遍的电影,也就没什么人能懂了……男:瞧这意思,您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
嗨,聪明啥啊,极其一般!
就仰仗我这个独门绝学——“四维一体拉片分析法”……男:有时觉得,您这一副“孤独求败”的样子,真的好欠揍啊!
那你说说,求败为什么还会孤独?
不懂!
就是因为没人理解嘛!
男:这电影奥斯卡提名,又获得众多大奖,您这“后脑勺看电影”,一直跟国际最前沿的艺术大师们接轨啊!
男:我有时觉着,解读文艺片是不是就得端着点,我这文采是不是有点太粗糙了……?
屁!
文艺片,再文艺它也是电影!
拍电影——真金白银往里填,每分每秒都是钱!
那么,影评它就不是扯犊子的事情,你就是扯出一朵花来,不是那么回事也没人认!
既然是拉片讲电影,就要解读镜头语言,回答问题。
文笔好有啥用?
你把《读者文摘》那套整到影评里,那就不叫玩意……明白不?
那我说几个镜头
男孩死后,画面出现的这个戴红帽子的人是谁?
这个镜头我也很奇怪!
因为他爸爸从来不戴红帽子,而且我之前看女人摆弄自己的帽子,很明显是铺垫……难道此处才是关键?
还有这些求爱的动作和剧情,到底什么意思?
包括大量对白,跟本片主题又有什么关系呢?
男:您说的这些恰恰也是我想问的,既然本片的主线故事是“扳道岔事故”,为什么要引入这些毫无关联的剧情呢?
你能发现这些问题就很好,那我现在开始回答,我们先看看本片主要事件,也就是电影的“高潮”段落男:电影最令人伤感和惋惜的部分就在这里,所有观众都为人动容!
因为大家都明白,父亲,作为扳道工的职责所在。
当时的情况是,假如男主不扳道岔,那辆火车必然栽入水中,车毁人亡……不过,他的儿子或许能侥幸生存!
这就是男主纠结的地方,换句话说:儿子死在了扳道岔这个行为中……我们了解这个信息后,就能理解片头,男主的心情是多么复杂。
那是一种忏悔,一个自责,作为扳道工,他是伟大的,但作为父亲,他是失职的!
男:恩,丧子之痛,还是死在自己手里。
男主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释怀,我相信任何人遇到这种事都是一辈子的阴影,用一句话说就是:“走不出来……”
开篇,男主用闪回的方式,想起与儿子的一幕幕儿子与父亲在一边看着北极星,一边交流,父亲问,现在谁想着你?
儿子说:你……这是一种默契,一种父子之间心灵的交流!
你刚刚说,担心父亲走不出来……那么父亲现在急需的就是这种心与心的互动!
注意这些镜头,细微的画面和动作,都是导演刻意的设计
男:我知道您想抓这个画面,爷俩会意的一点头,好有爱,好有默契……一个生,一个死,此时谁能理解这位父亲,他有多少话要对儿子倾诉并解释!
男:恩,我也感觉,此时的父亲需求得原谅,但斯人已去,谁能明白父亲的心意呢?
导演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于是,大量的潜台词夹在在对白和剧情中,给观众尤其这位父亲以很好的开释……我们发现,本片贯穿着大量拥抱的画面……从始至终
尤其片头,在车站,父亲抱着儿子,此时大量的画面切换,反映儿子与父亲不同的视角……男:是的,这地方我不太清楚,导演想表达什么呢?
这就是本片最富有创意的地方!
你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们看大街上经常有抱着小孩子的父母,父亲在前面走,孩子扭着头,但其实两人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比方有个阿姨在逗孩子,此时的父亲根本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是不是这样?
确实,本片的红帽小姐姐就是这样啊!
尤其在片尾,导演重申了这个思想……男主父亲此时仿佛悟道了什么,突然之间开释了,伸开双臂,拥抱天空……男:真的是如释重负,那这位父亲看到什么就解脱,释怀了呢?
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
其实本片很多对白都在暗示,父亲痛失爱子之后,需要发现一些东西
看对白:也许我总会发现,一些全然不同的发现,那会是什么……?
男:您是说导演在提示观众思考?
对!
本片大量闪回,其实是不规则的,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像补丁一样在父亲脑海中切换,尤其儿子的视角也穿插其中……男:您刚刚不是说,父亲抱着儿子,那小孩看到的画面和大人不一样啊?
那假如父亲看到了孩子看到的东西呢?
这说明什么?
这就是此时这位父亲急需寻找的,他要发现些东西,否则他永远活在忏悔中,“走不出来……”男:恩,我越发觉得这短片的思想性不一般,您继续讲……我们发现观众对这故事最大的疑惑就是,为什么在闪回中为什么加入那么多与主线故事毫不相干的人物,这些人物为什么要有联系?
在列车上的那些人到底起什么作用……?
假如这些搞不清楚,这个短片说明没看懂!
因为你不知道为什么导演要拍这些内容,说这些话……你拉片也好,写影评也罢,假如不回答这些问题还有啥用?
男:那您快解释吧,我问题可多了……
我们看,这孩子小大人似的!
有时孩子都很有思想,他们好奇心极强,而且很细腻,所以孩子眼中的世界往往是大人看不到的!
所有事情都有缘由……你注意到了吗?
孩子眼中的那些人,卿卿我我,最后都在那辆列车上……在车站,父亲抱着孩子,感觉就是走马观花,眼神和车上的乘客完全没有交集!
与此相反:男孩好像和每一个人都有互动,我们看到眼神的对接……不但男孩接受了红帽姐姐的飞吻,而且不经意的回眸,也是与男孩在互动……而且这些信息和眼神的交流,“粗心的”父亲都没有接收到……男:那导演搞这些有何意图呢?
而且男孩看到的好像都是谈恋爱什么的……此时,我们只要记住一句话,这也是导演通过镜头想表达的思想:男孩眼中都是爱!
就像妈妈怀抱中的孩子,可爱漂亮的孩子都会受到关注,人们都用善意的眼神与小天使交流……男:小姐姐都很想捏捏他们粉嫩的小脸……恩,明白这些就行了!
我们再继续挖掘本片主题男:我发现这里还有另一些奇怪的画面和剧情,貌似都与主线故事无关……我之前说过,画面和对白中暗涵大量潜台词,都是在解释这次事故的缘由……因为此时的父亲需要开释,需要有个明白人,一个心理医生给他解释眼前发生的一切!
咱们回想一下事故发生,当男孩发现不测,这是一种预知能力,他大声呼喊父亲,但父亲在操控室完全没有听到,应该是被火车的汽笛声和各种警报声干扰……男:但孩子的方法并不聪明啊,而且相当危险!
远处的喊叫声听不到,提醒爸爸注意也可以扔石头嘛!
男:哇靠,怎么就你聪明呢?
哈,我一直觉得,我要是在古代,小时候,那就是司马光砸缸……小机灵豆子一枚!
我们再看之前那些剧情就明白了,导演一直想说明,孩子处理问题有以下特点 :孩子不懂取舍,不会拿捏分寸,不知轻重缓急,不知冷暖,不懂得逃避和躲避风险……再看成年人,也就是成年人的世界,他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这叫成熟,理性和理智,懂得逃避和取舍,不被眼前的爱所迷惑……男:哈,我发现本片这些美女都承担了这些角色,理性又美丽,男人却都是傻乎乎的样子……本片出现的男人,他们的爱,无论父子情还是爱情,都太炽烈,过于撕心裂肺……但这不是重点,关键是孩子与成年人的对比孩子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原因,预知未来,但往往看不到自己面临的危险,这就是眼光和视角!
因为他们常常被人抱在怀里,触不可及……孩子往往不知冷暖,不懂取舍,不知轻重……才需要大人照顾,天冷要喝热巧克力,一切有大人做主和安排!
大人可以理性的处理危机,有道德有操守,非常理性,哪些人适合嫁,配不配自己!
她们了解自己,但孩子往往做不到,孩子却能了解别人,因为他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本片的男人都懂得,美!
如,父亲也泡妞,还记得吗,在车站,父亲只看到美女如云!
而孩子,眼中都是爱!
都是这个世界的理由男 :因为孩子好奇心重嘛!
长大了就只会女人的身体充满好奇了……对吧?
在车站,每个人都有离开这个地方的理由,有逃避,有追寻,有向往……这代表成年人的判断力,他们有方向感和目的性!
我们再总结,孩子与大人眼中的世界有何区别?
男人眼中都是美!
男孩,眼中都是爱!
大人找路,找方向!
孩子找爱,找理由!
男:嘿,真够复杂的!
不过现在我明白这片为什么找那么多美女,小姐姐,红帽姐姐好像还是同性恋……关键她还吸毒,这条线又是怎么回事呢,而且还挺重要!
这些要素纠缠在一起,非常晦涩难懂,我们要耐心一些……男:恩,如果您这样的大师都觉得复杂,那我们更看不懂了……很正常哈!
我们注意到,本片还有一个关键的道具,画面中反复出现的玻璃窗,玻璃门……我问个问题,假如一个人站在玻璃窗前发呆,他在干什么……?
男:要么看,要么在沉思…… 我上学就经常对着窗户发呆,老师总批评我上课走神!
在玻璃窗背后的人,在逃避,在回忆……总之是不敢再前进一步!
所以我们注意到,当拉拉找红帽姐姐的时候,红帽并没有打开窗……男:对,红帽姐姐并不是没有爱,她很喜欢片中的男孩。
而且她也知道感激,有人给她香烟,她很善意的接受并答谢……我们注意这些画面的意义,我连起来解读你发现没有,同样在路口拐角的两个画面,竟然一时一虚,这怎么回事?
男:这还真是导演功课了!
那本片导演想说明什么呢?
此时注意“距离”两个字!
成年人面对面,连热吻都没有激情,该逃避还是要逃避,因为红帽姐姐知道,她想要的生活对方不能给,或许她被毒品绑架了,就是这样!
其他女人也是这样对追求漂亮小姐姐的男人一律关上窗……你说她冷漠?
或许这就是理性!
男:亲昵和爱抚起不到作用,热吻都不好使……该分还是要分!
大家注意这个画面爱,从天空洒下,像雪花一般,又像音乐……如此温馨,令人陶醉!
一个赞美,令楼下一位女士情不自禁,感受到无比快乐,心情大好!
男:于是她把整盒香烟递给红帽姐姐……这里,我们又发现“距离”的概念……打开窗,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空中飘舞的飞雪……那是爱,就像音乐般轻柔,是美好和祝福!
还记得小姐姐的飞吻吗?
给了谁?
男:男孩爱,是有距离的!
我们看,片中出现的过于亲近和亲昵的情人(包括同性)并没有什么圆满结局……反而是孩子,收获到满满的爱与幸福!
成人与孩子眼中的世界有多少不同……?
但,相同的是什么?
是爱!
父亲突然发现某些,获得启示和感悟,他看到了儿子曾经看到的。
身为扳道工的父亲,他爱自己的儿子,但考虑到还有一车的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对事业的爱,对工作的爱,对所有乘客的爱……亲爱的孩子啊,你看到爸爸的爱了吗?
爸爸也有爱!
我们勇敢地走出去,打开车窗,跨过这扇玻璃门,这道无形的墙,才能拥抱未来!
女人们啊,不要过于理性了,不要再进行什么优质配比了,那样你会失去一生爱你的人……打开窗,张开双臂,勇敢去爱,去感受吧!
男:爱,就像雪花,漫天飞舞,等待你去发现去采撷……这是列车上红帽姐姐的视角!
这里也是俯拍,从上至下……和男主在楼上的画面一个用意!
红帽正在注射毒品,但却被车窗外一张扭曲的脸惊呆了……竟然扔下当下必需的毒品!
男:这个细节该如何解读?
毒品和女人,孩子与父亲……类比,同样是生命必不可少的东西!
(对吸毒者而言)导演在表达一个思想:女人们,你能感知痛,就能感受爱!
男:女人并非不懂爱,只是她们有时太注重男女的般配……反正是过于理性了!
男人的爱是博大的,是有胸襟的!
本片的父爱,和对事业,职责,包括他人的爱……都体现得出来!
爱,有多深,心就有多痛……用多少自责和悔恨可以填满这道沟壑?
好在,父亲发现了!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这种对接,这种理解,这种默契……父亲全都感知到了:儿子,你是懂我的!
我永远爱你!
男:那这些玻璃窗的隐喻呢?
跨过这道玻璃墙,走出去,张开双臂,去拥抱,去感知……你才有未来!
男:说得对!
隔着玻璃窗,隔着玻璃,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不能借火,点烟,更不能烤火……生活,就是走出去,去面对,去感知,去体味爱的善意!
只要想接收你的爱,距离不是问题……相反,再近也没用!
列车上的每一位乘客,你能感受到附近一位扳道工,为了你们的生命安全正面临人世间最艰难的选择你们知道他为此付出什么代价,他有多么爱你们吗?
片尾,儿子看到可爱男孩冲他微笑,仿佛又看到自己的儿子正对他笑……父亲明白,儿子真的懂自己!
父子两个人眼中的世界,究其本质是一样的,充满着爱!
现在明白了吧,儿子看到的,父亲也一定要看到,这些剧情多么重要!
其实这就是神交,心灵的碰撞和交汇,唯有弄清这个道理,父亲才能得以救赎,心灵的解脱如释重负……观众也要明白这个心思,否则这电影看不懂哦!
男:男孩讲到三个笑话……这梗啥意思?
有多痛就有多爱,聚散离别皆如此,聚有多少乐,分就有多痛苦……你看看车站那些人,大抵如此吧?
那么,父亲当时的处境就是,玻璃墙内,他只能回忆和思考……沉浸在痛苦和悔恨中,并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哪还有什么更可笑,更悲痛……每每回忆,都是刀子戳心,撕心裂肺!
男:哎?
这个画面您还没解读呢?
戴红帽子的人是谁?
是谁不重要!
导演这里的潜台词:男孩被爱拥抱,最终也是死在爱臂弯中……男:确实,而且这样一来,这个红帽姐姐的女人的作用就被再次肯定了!
男:今天收获不少,这短片真是太极品太难搞了!
尤其您分析那个抱孩子,确实是这样,导演真的很有生活体验,您也一样,不愧是后脑勺看电影!
一个向前看,一个向后看,大人看风景,孩子看缘由……很哲学吧?
无论生与死,人间还是天堂,只要生活在充满的爱的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
男:要这么说,这短片其实还是探讨人性的?
完全可以这么认为!
孩子的性格,好奇,凡是都要问为什么?
探求孩子的眼中的世界……但他们缺乏什么,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鲁莽行事,不懂轻重……成年人毕竟有的是人生经验,女人知道,林子大了什么男人都有,面对感情,一定要理性再理性……而男人懂得道德和责任,好在,这世界充满爱!
爱,永远是人间的主旋律,是人类的共鸣!
无论大人或孩子,男人还是女人……无不呼吸在爱的空气中,感受那片宁静和安详!
呼啸的列车碾压了亲人的生命,掩盖了父亲的哀嚎……但永远阻挡人类对爱,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男:片尾,街道上秩序井然,人们还是那样各有所需,各取所求,展现的却是一派静谧祥和的社会!
对了,有件事我总想问,为什么您解读电影总那么有feel……恩,如果你不是在拍马屁那我就解释一下……男:当然不是,完全出于好奇!
其实我在写影评之前,也要排除很多错误理解,精挑细选找到最有feel,而且最符合四维一体理论的答案……就比如这部的短片,那么多画面和剧情,都和主线故事不搭边,貌似任何理解都可以成立,于是,就有人把影评写成一首诗,男:煽情嘛,这样的搞法很“读者文摘”……但在我看来,纯扯犊子!
就因为电影符合不能随意解析,电影拍摄从来也不是信手拈来的事情,那是烧钱,是创作,没人会砸钱陪你做游戏!
假如你是制片方,大抵能估算这种电影拍摄成本大概是多少……男:我明白,那些国际大奖绝不是外行能染指和觊觎的!
森森大军:奥斯卡提名短片《我会等待着下一个》:经典三连拍!!!
zhuanlan.zhihu.com百集奥斯卡戛纳获奖电影教学式影评zhuanlan.zhihu.com其他经典电影讲评以及文章zhuanlan.zhihu.com
我们通过电影,从一个窗口望向另一个窗口,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在此岸与彼岸之间相互寻找着生存的意义、安慰和触动。
但是我们只能看到彼此生命中悲喜的碎片,永远也无法知道别人一生最完整的故事。
生命的交错,犹如一场电影,上一分钟他在笑,下一分钟他在哭。
我们彼此旁观,对他人的故事只能猜测,关于他们的一切,我们其实所知不多。
这是一部脱离了导演的和编剧的影片,这是电影之神在吉光片羽的偶然中的自我成就。
某些时候,题材或者角色是可以打破载体而自我成就的。
如哈姆雷特之于《哈姆雷特》、李尔王之于《李尔王》、卡里古拉之于《卡里古拉》,剧作中其人物本身具有强大的能量,强大到可以控制文本本身,并且将主题导向多层,由作者导向读者,由编剧导向演员,观众和演员本身的能量越大,角色对自我的阐释就越广泛,剧作本身的含义就更多源。
于是,我们便可以在哈姆雷特和孔乙己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跳出来看。
我们只能看到剧本里的哈姆雷特人生的一段时间。
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哈姆雷特为什么会成为哈姆雷特。
在成为哈姆雷特之前他有是谁?
我想即使是莎士比亚也不会知道。
那是哈姆雷特的人生,哈姆雷特的人生,不是莎士比亚的人生。
一个莎士比亚无法同时踏入两条河流,即使他知道关于它们的一切。
有则寓言叫“盲人摸象”,每个人在自己的命运中都是盲人,自己的命运尚无可知,况且他人?
我们只不过在他人的身上为自己流泪罢了。
有时候笑了,也是因为在别人身上找到了可以安慰自己的理由。
勿论主观抑或客观,都是人一厢情愿的观点。
为儿子哭泣的父亲,我们只能看到他泪流满面的那一刻;车站分别的恋人,我们只看到他们亲昵的一刻;用针头注射的女孩,我们只能看到她的空虚刹那。
唏嘘或者微笑。
可爱的拉多和父亲过着清贫但是快乐的日子,父亲是桥梁的守桥人。
他们一起讲笑话,一起回家,一起喝茶,一起睡觉。
生活美好快乐,幸福满足。
在市里的车站,他们看到了一辆即将开启的火车,拉多伏在父亲肩上,看着车站中正在分离的军人和情侣,带着儿子出行的母亲,戴着红帽子借火的女孩,她朝着拉多微笑,拉下帽子做了鬼脸,还看到了分离的父子,共同出行的朋友,上车之前分手的恋人还有吵架之后和好的情侣……这些是这对父子生命中遇到的许许多多的路人之中的一群,却也成了最特别的一群。
回家之后,上床睡觉时,拉多提出想要和父亲去守桥,父亲答应了。
第二天两人开心地去了父亲上班的地方。
工作之前,父亲向拉多交代,这座桥梁通船之后半个小时会来一趟列车,因此父亲会去控制室,控制吊桥让桥下的船和桥上的车可以顺利通过,让拉多在河边等父亲半个小时就好。
拉多答应了父亲,自己在河边钓鱼,父亲在控制室的窗口也时刻关注着河边的儿子。
过了一会儿,父亲接到电话,有船只通过,需要将桥吊起,父亲开始了工作,吊起了桥让船通过,然后离开了窗口一会儿。
可是此时桥上的列车却提前到来,父亲没有看到,站在桥下的拉多注意到了火车头冒出的白烟,大声呼喊控制室的父亲,却没有得到回应。
于是拉多自己跑到了桥梁连接处,打算手动拉闸放下吊桥。
而这时父亲也注意了火车的提前到来,到了窗口处却看不到原本在河边玩耍的拉多,往桥上一看,只看到了拉多半个身子掉进了桥梁中间。
父亲顿时失去了控制,却不能离开控制室,在拉闸放桥和救儿子之间不断挣扎徘徊,这可能是他生命中最让人崩溃的时刻,最后,他还是放下了闸,放弃了儿子的生命,让整个列车安全通过了。
这辆火车是前一天拉多和父亲在车站看到的那一趟,列车上的人依然在进行着自己的活动,失恋的人悲伤着,离别的人忧郁着……一起出游的学生欢声笑语,离开恋人的军人独自沉默,亲吻的情侣,看报的先生,沉思的女士……没有人知道有一个孩子为了他们失去了自己生命,有一位父亲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父亲放下桥闸后冲出了控制室,向依然前行着的列车无力地嘶喊哭泣,没有人听到,也没有人注意。
这时,正在列车卫生间准备注射毒品的红帽女孩,加热毒品的瞬间,抬头看了一眼窗外,正好看到了悲伤的父亲在窗外哭喊,虽然不知道他为何悲伤,女孩注射的动作停止了,回头看了一眼手里的毒品,扔在了地上,望着窗外发呆。
列车开走后,父亲带着拉多小小的身体,走在长长的轨道上,终于无法走下去,哭泣着跪倒在铁轨上,怀中是小小的冰冷的拉多。
列车上的红帽女孩也下了车,走在雪花飞舞的铁轨上,与之前在车上虚无的表情不同,现在的她看起来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父亲失去了儿子,而看到了悲伤父亲的红帽女孩却得到了救赎,重新生活。
多年以后,两人又在车站相遇,红帽女孩已经成为了一个母亲,抱着自己可爱的儿子朝着父亲的方向走来,她认出了那个声嘶力竭哭喊的父亲,和自己可爱的儿子送给了他一个微笑,然后转身走向了人群,小儿子却伏在母亲肩上,依然微笑看着这个父亲,就像拉多当初伏在父亲肩上看着车站的路人一样。
父亲释怀了,笑容逐渐展开,向天空伸出了双臂。
30分钟的电影,却是一个悲伤又温暖的故事。
生命中有太多意外,拉多为了列车上的人献出了自己小小的生命,父亲失去了儿子,却在无意中救赎了一个走在生活边缘的女孩,而多年之后,开始好好生活的红帽女孩和自己的儿子,又再次救赎了这个孤独的父亲。
生命与生命之间有一座桥梁,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着,有时候你甚至感觉不到,它发生在全然不同的人身上。
我们用一生来追寻一些答案。
比如爱,比如活着,比如奉献,比如失去。
火车站,总是人生百态尽在其中,有人欢笑,有人不舍,有人幸福,有人失意,有人坚定,有人迷惘,有人欣喜,有人惆怅,有人喧嚣,有人孤独。
影片中的这父亲生活也并不那么如意,但却因为布拉多这个孩子,而充满了希望洋溢着幸福。
然而生活却总是出其不意,幸福被打乱得如此让人措手不及。
上一刻孩子的笑靥还在眼前,下一秒却只能触到他没有温度的娇小身体。
为了帮助父亲拉动开关,孩子掉入机器内,而父亲为了整列火车的安全,最终没能顾全孩子的安危。
在扳下开关的那一刻,父亲一定宁愿在底下的是自己吧。
当全部的幸福被夺走,他却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火车走过,只能在车外抱头痛哭,那样绝望的看着车上毫不知情的人们继续用各自的方式消耗他作为交换的幸福。
和红帽姑娘视线相交的那一刻,是想哭诉和咆哮的吧?
好在,好在,这位父亲的失去至少也改变了一个人。
红帽姑娘原本虚耗颓废的人生,因为这一眼绝望和心碎而被震动,改变了她原本的人生航向。
结尾处,再次在茫茫人海中的一瞥,寻找着答案的沧桑的曾经的一位父亲,抱着baby已为人母有了新的人生的曾经的红帽姑娘,终于给了这场心碎者流泪无关者无谓的悲剧一个焕发希望的答案。
一定有些改变的吧,当我付出了全部的幸福,失去了活着的希望。
呜呜呜我好爱 这个学长太苏啦 女生是什么小可爱!!
总觉得,这部音乐剧被舞台限制住了很奇怪,明明剧情很精彩,歌也很好听,但是感觉还是不如电影
“同一天 法国男人能弯又能直 ”
随便看看
应该高中大学时期看的了,几乎是英文电影的入门几部之一,女主的台词还要被拿出来练习配音。比较经典的甜心剧。
gay and European那段太经典了!还有walking porn也是哈哈!歌曲都很轻松愉快,爱情也很甜美,比电影更合胃口。
文广20171216打卡 文广爹真的太不走心了 gay or european基友小哥开口麦坏 干吼完半首歌 唱到后来主角妹子的麦也不灵光了 三楼刚好能看到整个band区的头顶 小号小哥真是忙死了 一有空档就疯狂打消消乐好皮 你们玩小号的这么皮的吗
女主全靠开挂嘴炮和暗恋者,努力过程一笔带过,这也能算独立女性?
这种狗东西。。。
最后的求婚很cool
当年比较喜欢的欧美青春之一了。
“Some giris fight hard, some face the trial. Some giris were just meant to smile.”
一部赛一部的烂…
CCTV呀
感觉一般
女主长得像宋祖英
大学的时候老师放给我们看的,内容不记得了但是女主的独立还记得
歌很好听 但是比起电影 音乐剧有一个我挺不喜欢的地方在于 男主的人设更丰满了之后 抢走了很多本属于Elle的光辉 本来是自己醒悟自己努力的大女主爽片 在她身边默默欣赏她支持她的男性角色突然变成了她的guider 又变回了最符合男人想象的套路了 唉
很励志!
好喜欢好喜欢!爱尔兰部分的歌曲好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