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གངས་རིན་པོ་ཆེ,Paths of the Soul,Kang rinpoche

主演:尼玛扎堆,杨培,索朗卓嘎,次仁曲珍,色巴江措,仁青晋美,姆曲,扎西措姆,江措旺堆,达瓦扎西,仁青旺佳,丁孜登达,索郎尼马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冈仁波齐》剧照

冈仁波齐 剧照 NO.1冈仁波齐 剧照 NO.2冈仁波齐 剧照 NO.3冈仁波齐 剧照 NO.4冈仁波齐 剧照 NO.5冈仁波齐 剧照 NO.6冈仁波齐 剧照 NO.13冈仁波齐 剧照 NO.14冈仁波齐 剧照 NO.15冈仁波齐 剧照 NO.16冈仁波齐 剧照 NO.17冈仁波齐 剧照 NO.18冈仁波齐 剧照 NO.19冈仁波齐 剧照 NO.20

《冈仁波齐》剧情介绍

冈仁波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狂妃千寻大奥魔弦传说广东十虎苏灿之亢龙有悔冯宝宝与张楚岚蓝色海湾叶问3某天,灭亡从我家玄关进来了站在你的角度看我第二季危险孵化隐形猛禽追爱自由行碧血盐枭小屁孩日记3:圣诞大惊喜基地第二季最后的王至幻感受木棘证人荒岛余生我心略野萤火奇兵胖子、爱情和错误!当爸爸来敲门小镇煤田命案这个大叔有点酷黄飞鸿之铁血十三姨死小子们绝种铁金刚时速72F4沙胆妹

《冈仁波齐》长篇影评

 1 ) 第一是信,第二要专注……去哪里朝圣不重要,冈仁波齐也好,影院也好

1当《冈仁波齐》片尾黑场,银幕上演职员表出现的时候,我有一霎那的愣怔和割裂感,好像身体一下子被抛进了另一个宇宙中,而灵魂还留在西藏的朝圣路上,雪山群峰之间。

2这部电影不同于我们平常在影院看到的那些国产电影和好莱坞大片,没有或狗血撕逼或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中心人物。

它只是讲述11个藏民,从芒康到拉萨再到冈仁波齐峰磕长头朝圣,2500公里,用身体丈量。

3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梵语称之为吉罗娑山,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狮泉河的发源地。

在信仰者眼中,冈仁波齐被认为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

朝圣能尽涤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无穷功德,并最终脱出轮回,荣登极乐。

电影里的朝圣者,有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有怀孕的女子,有每天醉酒度日的屠夫,有屡遭不幸的中年人,有九岁的小女孩……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去朝圣,为什么要用磕长头这种方式,不知道这种方式的朝圣能让他们得到什么,改变什么。

对于我们而言的这些疑问,对于他们,是与生俱来的信仰,自然而然。

当长辈担心九岁的女孩能不能承受得了磕长头的辛苦,她妈妈说,让她磕,磕头好,磕头长见识。

4看完《冈仁波齐》这几天,那些场景在我心里一直翻来覆去地回放。

他们出发。

走到村口。

没有仪式,没有口令,突兀又自然地,手掌扣上木板,身体直直扑出去,趴倒,额头抵住地面,合掌,起身,走,拍打木板三次,再扑倒……2500公里路的开始。

就是磕头,起身,走,磕头,起身,走,晚上搭帐篷,念经,睡觉,早起,磕头,起身,走。

有晴和的日子,有风雪弥漫,遇到过高崖滚石,流水漫路。

一年。

四季。

他们也就是走过去,磕过去。

5相信一件事,然后专注去做。

这件事就变得神圣。

这个人就有了灵魂。

6有个智利导演叫佐杜洛夫斯基,一辈子就想把弗兰克·赫伯特的科幻名著 《沙丘》搬上银幕而不得。

他说,人生的目的,就是给自己创造灵魂。

对我来说,电影就是在寻找人类的灵魂,像绘画、文学、诗歌一样。

1997年,《冈仁波齐》的导演张杨拍了他的处女作《爱情麻辣烫》,那部电影描绘了各个人生阶段的爱情,情窦初开的懵懂,一见钟情的执迷,结婚的恐惧,婚后的困惑,中年的苦涩,老年的洒脱……电影中有很多闪亮的名字,濮存昕,吕丽萍,高圆圆,王学兵,徐静蕾,邵兵,文兴宇……李宗盛,赵传,周华健……但印象最深的是结尾,在男友家过夜的徐静蕾下楼给熟睡的邵兵买早餐,当她端着油条豆浆回来,却迷失在一模一样的楼群中,怎么也找不到回去的路。

20年后,在《冈仁波齐》中,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怎么去到达目标。

拍摄这部电影用了一年时间,张杨说,这一年中,想明白了一点事,“你在做电影,就是奔着你心目中的方向,没有什么可犹豫的,就是要一步一步地做下去”。

没有迷茫,只有行动。

7博尔赫斯这样总结自己的写作之路——某人给自己指派的任务是描绘这个世界。

经年累月,他用省份、国家、山脉、海湾、岛屿、鱼群、房屋、设施、星辰、马匹和人们的形象填满了一个空间。

临到生命终了之时,他发现他兢兢业业编织的那些如迷宫般的纵横线条,描画出的是他自己的那张脸。

朝圣路上遇到的老人说,如果你许了愿,要按照许愿的步伐走,最重要的是你磕头的时候,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去哪里朝圣其实不重要。

公众号:别离以前(bieliyiqian)

 2 ) 走好自己的朝圣之路

还记得影片上映时我是怀着对西藏的向往和好奇选择了这部电影走进了影院。

影片放映结束后,给我带来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他们的信仰。

对于信仰,我看过太多,也了听过太多,但是每每谈及信仰,却发现说不出来些什么。

并不是没有可以说的东西,而是发现那些看过的书,学过的修辞,在这个时候都显得苍白无力。

磕长头在影片中是展现最多的,我的父亲曾经在西藏当兵,呆了十四年,他说,没有磕过长头的人,是不能完全体会的。

父亲说几百个长头都是挑战,何谈十万长头。

电影里的暴风雪天气父亲是遇到过的,雪片像刀子一样凌冽的朝你射来,只是坐在车里看着都胆颤,又怎敢去真正体味雪的徐步前进。

有时候我质问自己,很多事情为什么坚持不下去?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没有信仰,藏族人为什么想去朝圣?

原因一样,因为他们有信仰。

他们从出生开始便开始学到相信,这是一种融在骨子里的东西,他们相信他们的神会保佑他们,他们相信生命的轮回以及善恶的惩戒,他们相信给予他们生存的自然。

他们会在春耕时候穿上盛装来告慰自然,他们会在陌生人落难时施与援手,他们会感恩每一份收获,反省每一次失去,他们会为世界众生的平安喜乐祈福磕头。

这就是他们的信仰,于他们而言这是一种与生俱来信仰,自然而然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朝圣,而每个人的朝圣都是神圣的,因为你相信一件事情,专注一件事情,这件事就变得神圣了,这个人也就有灵魂了,正如《冈仁波齐》海报上所说的,我们都在朝圣的路上吧。

只是这条路上,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走错了,有的人丢失了自己最本真的心,可我们终究还是在不停的向前,谁都不知道还有多远,谁都不知道下一个俯地起身会看见什么样的风景,自己回如何选择。

但这条路我们既然已经踏上,就走下去吧,怀着自己最初的心,握着自己最坚定的信仰,努力向前吧,不要有迷茫,一步一步的走,就像朝圣的老人说的,如果你许了愿,就要按照许愿的步伐走,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虔诚的心,去哪里朝圣不重要。

希望你和我都走好自己的朝圣之路,到最后,都不会迷茫,不会失望,手里紧紧握着的,心里紧紧揣着的,都是最初,最美好的东西…

 3 ) 世界围绕着冈仁波齐

高三之前,我对冈仁波齐啊转山啊一无所知,仅有的一点对所谓的朝圣的了解,还是从一个看了几本大冰而天天说着流浪穷游朝圣的朋友口中得知。

其实那时候我是带着点偏见的,感觉就是一帮中二的少年少女,做着不知深浅的梦。

高三的时候看了一本书,世界围绕着冈仁波齐。

这是一本由中国地理编写的,偏记录性的书,当然我觉得文学性也很高。

里面写雪山,写藏传佛教,写那些壁画那些历史,写转山的不易和那些人的虔诚。

我还看见穿着藏袍的老人,黝黑的脸上刻着深纹,捧着一只茶碗,坐在休憩点破烂的棚子里,阳光很好,他眯着眼,静默枯坐,像一个雕塑。

我很难说,这种行为是好,还是不好。

每年的转山路都有很多人死去,但每年都有新的人加入,这种宗教感,是不了解文化的“外人”无法去评判的。

但作为电影而言,无论导演初心为何艺术追求为何,很多观众就是怀抱着猎奇心态走进影院的,这根本无可避免。

老实说一个知识与阅历极度赤贫的人是否能够从他的信仰中使精神世界取得另一种满足,这实在是我非子,子非鱼的探讨。

宗教对于中层至底层民众而言,从来是精神避难所——虽然各自逃避的对不同——这一为点没什么值得美化的,而只要不给他人造成损害,外人似乎也无可贬低。

在我看来,转山朝圣,这些行为已经不能在物质层面去衡量。

一个为了信仰,甘愿漂泊,甘愿以天为被地为铺,生存需求被压至最低标准的人,他们的世界,对那些有钱走进电影院只为一满好奇心的人,实在是陌生的。

这种电影很考究导演的功力,但实际上,他的表现也是平平,最终,现实主义者们或者无神论者们对本片的讨论还是涉及到了藏区经济与教育水平的关注,也算某种包装不是那么好看的善意吧。

戏剧化最终还是形式化。

 4 )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影片讲述的是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往拉萨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影片以伪纪录片的方式拍摄全素人的朝圣之路,没有故作的扭折,亦没有动荡的悲喜,却有真实的力量和有生动的人格。

一场虔诚的膜拜仪式在白描般的叙事手法中沉静的呈现,大段漫长的磕头长镜头,使观众也代入角色中,合十、走步、俯身、膜拜、起身,磨练着一种沉静的心境。

导演摒弃了视觉的精致,原始风味的呈现,更让人的内心与肉体的觉悟镜化视相,电影没有刻意和矫揉造作,却能直抵内心。

一千两百公里每一次伏地叩首都带着踏在喧嚣城市的我们无法理解的信仰追求。

虔诚、平静、安详和执着都渗透在银幕的深处。

影片里镜头客观冷静,画面精致,情感细腻。

飞溅的冰屑、雪崩、经幡,张杨细致地捕捉到了朝山途中的种种视觉奇观,画面精致而富有意涵。

尽管在灯光、机位和故事性方面已经接近剧情片,但依然具备真实的力量。

影片巧妙地避开了一切政治敏感性,表现直面生老病死的纯粹宗教内涵。

可惜的是赴拉萨的旅程占篇幅大半,真正的冈仁波齐之旅反而从略了。

电影里所呈现的关乎于信仰、宗教、人、自然等严肃命题的探讨,令人感到敬畏。

影片镜头前所展现的是十一位心怀着信仰而无惧风雪、无畏艰辛的虔诚朝圣者,到底是被怎样的精神力量所驱使,被怎样的内心信仰所支撑着才义无反顾匍匐前进?

都市人可能有些无法理解,但在看完电影后,定能被打动,震撼的吧。

这部电影太真实了。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藏区,人的心灵却如此纯净与虔诚,他们用生命去换取精神的升华,不论神灵将会给予他们何种回报,但沿着漫长的道路五体投地俯首前行,迎着风雪,踏着荆棘,信念却丝毫不曾动摇。

影片每一帧都似明信片,最后突然想起一段话: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有了信仰,身上也披覆了荣光。

而信仰无关宗教。

 5 ) 信仰

有信仰,是一件幸福的事。

因为信仰,他们的世界似乎也更简单,更容易获取到快乐。

在那个地方,似乎有一种停滞的感觉,人们要求的和所求的似乎永远很单纯甚至近乎单调,他们最大的诉求是通过祈祷和虔诚的笃信来“实现”的。

在那片净土上呆着你也会得到净化白天,他们长跪着前进,胸前的皮子磨烂了,脚上的鞋子穿烂了,换了新的再继续,没有过多的语言上的交流。

当屠夫趴在地上积蓄力量再起来的时候,八岁的小女孩扎扎路过他,继续自己的朝圣礼仪,只平静地说一句“加油”。

夜里,他们围坐一团,听长者说着关于朝圣的故事,偶尔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最多的是念经。

虔诚婉转的吟诵之声,回荡在空灵的雪山里,回荡在他们驻扎的帐篷之上。

一切都那么简单纯净··

 6 ) 藏地一出,谁与争锋

这种题材,特卖乖,只要一提西藏,绝对一帮人激动的内牛满面,更别提磕长头转山这种高逼格的行为艺术。

其实,拍一部亚马逊或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原始部落吃人祭祀,性质都差不多。

转山、转经筒、经幡,一个意思,不认字,想来世做剥削阶级,吃香喝辣。

您千万别说藏人转山磕长头是为了世界和平、万物平等。

凡人,都有私心。

 7 ) 纪念曾经走过的318

我甚至已经不记得当年去西藏的时候,是不是也去过神山冈仁波齐,我也不是第一天就去看的这部片,过了一周后才带着信佛的母亲去看,原以为她老人家会有共鸣,结果她居然在中途又打瞌睡了( ⊙ o ⊙ ) 说实话,相信很多人会觉得这部片很沉闷,本色演出的各个人物也没有吸引人的看点,然而于我而言,因为太熟悉那条路了,哪怕很多记忆已经模糊,却依旧感受颇深。

当年的我们坐在越野车上,仍然觉得辛苦,一路上却是看到太多尼玛扎堆这样的朝圣队伍,不得不震撼他们的虔诚与坚持。

即使过了这么多年,我也还是记得有一支小型的朝圣队伍,很显然就是一家人,老人年迈的已经无法承受这样跋涉,坐在一辆破旧的人力车里念着经,儿子和媳妇轮流拉着他们走一段路,再回到原点三步一拜跟他们会合,年幼的孙儿如同扎西一般一丝不苟的履行着朝圣的仪式。

我们的车在停在路边休息,看着老人脸上一副安详的神态,静静的看着儿子媳妇慢慢的走近,一起小憩后继续上路。

有人说,这部片挺假的,或许会有一些艺术的夸张,但总体上我认为就是一部纪实片,我知道自己做不到用这样的方式去追随自己的信仰,但对于有这样坚持信仰和行动的人,是值得尊重的。

 8 ) 磕过长头,才最体会电影《冈仁波齐》

【我是磕过长头的人,就是因为真实体会过电影里的诸多场景,才更有资格来说些什么】今天去看了冈仁波齐,心里的石头多少算是落下了。

没看电影之前,朋友圈里的评价有各种,有人说剧情单薄,有人说震撼人心。

对于在西藏多年的我来说,这些评价多少有些可怕。

让我对电影的期待之余,多了些犹疑。

担心这部电影并不能满足我对以西藏为题材的作品抱有的极大希望及精神寄托。

因为这样题材的电影在商业市场实在是寥若晨星,我希望能够出现在大荧幕上被众人所知的,是能够真实传达西藏某系特有的文化及精神的,而不仅仅是视觉的捕捉或者剧情的辗转。

这是一种使命感。

当你真真切切的体会了朝圣路上的每一次俯身所付出的气力,明明白白的感受过流淌在藏族人民血液里最自然坚定的信仰时候,你太想把这一切告诉全世界。

西藏应该被人所熟知的,不仅是珠峰纳木错。

我先来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11年,也是我第一次来西藏时候的见闻。

那时候我以义工旅行的方式在拉萨城某个青年驴舍呆着。

扎西小哥哥是我的第一位藏族朋友,也是客栈接待过的极少数藏族人。

给扎西办理入住的时候,他的样子让我没有太多好感。

黑红的脸颊上挂着数月灰尘泥土的积累,指甲缝里面一层厚厚的污垢,头发打了无数的结变成一坨,歪歪的咧着嘴笑牙齿倒显得格外白。

所以,第二天,收拾干净妥帖的小哥哥站在我面前时候,吓了一跳。

讲真,藏族男孩多五官立体,收拾干净之后的扎西立马是一帅气小伙,丝毫看不出昨日痕迹。

在后来的接触中,我才了解到扎西的背景。

扎西家在川藏交界处的小村落,刚刚大学毕业,没有立马去找工作,而是选择回到小村落,和几位小伙伴一路朝圣到拉萨。

扎西说,在他们村子里,能来拉萨朝圣的人,就像英雄一样被人崇拜。

走的那天,村里的老老少少站满了村口,手里拿着炒青稞、奶渣、风干牛肉、糌粑…一个劲儿的往扎西身上塞,老人们都要拉着扎西的手,嘱咐着磕头的事项,夸赞着“这是个好孩子”,眼神里的关切温柔的像月光。

这样的关注,是对朝圣的艳羡及崇敬。

而从这里开始,便是10个月零6天俯身跪拜。

无法想象,一路上扎西都经历过什么,只是偶尔陪他去大昭寺磕头时候,看着他额头与鼻子上的尘土,免不了感叹小哥哥的辛苦与艰难。

再看到扎西歪歪的咧着嘴笑,总想掉下眼泪来。

后来,扎西完成了10万长头的朝拜回家去了,我也离开了拉萨回到北京读大学。

几次周转打听,与小哥哥建立了网络联系,聊天时问起他,受过高等教育之后为何第一个念头是回乡朝圣,而不是工作赚钱。

小哥哥说,他们出生时候便要去到寺庙,成长过程中也从未离开过佛与寺庙,信仰像流淌在身体里的血液一样,火热又自然。

磕长头这件事看起来好像很辛苦,对于他来说却像吃饭喝水一样,普通平常却又不可或缺。

决定朝圣并不需要深思熟虑,更不用考虑太多,想做了,就去做。

至于工作赚钱,总有时间去做。

他想先去感谢佛给了他健康安乐。

多年后,我和扎西小哥哥断了联系,只是每每看到八廓街上磕长头的藏族男孩,还能想到小哥哥歪歪的咧着嘴笑的样子,以及明亮透彻的眼睛。

来讲第二个故事吧。

14年马年,我是去过冈仁波齐的。

去时的目的并非朝圣,只是被西藏的朋友召唤,又刚好有假期,便飞过来玩耍。

拉萨距离冈仁波齐的路程很遥远,我们日夜赶路,大概也耗费了小10天时间。

冈仁波齐在藏西地区(阿里),条件落后简陋。

山脚下有一小村叫做“塔钦”,连电都还没有,何谈网络。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便是转山的起始点,及准备基地。

也许是缘分未到吧,准确启程转山时候,我的大姨妈不约而至。

考虑到身体情况及转山强度,我放弃了转山的想法,只好在塔钦休息等待伙伴。

10月底的阿里晚上极冷,只能靠发电机带来2个小时的电开上电热毯暖热被窝,一觉醒来便极不愿意在透风的简易房里呆着。

好在身体没什么剧烈反应,于是起身背起经幡,准备爬上冈仁波齐脚下的小山坡上,挂上经幡,也算没有白跑这一趟。

在近5000米的海拔爬山绝非易事。

我还是没有高反的人,一步一喘再加上风寒也够人受的。

这样恶劣的环境,出点什么事也无从就医。

我一个人爬上小山坡,不免有些后怕。

就在这时,我遇到了一对藏族姐妹,她们总与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却又总是在我坐下喘息休息时候,站在不远处看着我。

一开始我并未留意,只是我每步一喘五步一停的,她们便也走的缓慢。

我是知道的,藏族人在这个海拔爬山行走,并不是这样的速度。

她们和我好像保持着某种默契,互相隔着刚好能看清对方的距离。

爬上了小山坡,我才突然领悟,她们俩是默默的守护着我,这样的海拔像我这样的喘息,如果缺氧晕厥,怕是被狼叼去了也未可知。

我感动的想掉眼泪,大风却刮的我睁不开眼睛。

走过去,想要和她们道谢,却发现她们两姐妹竟不懂半句汉语,这正是她们羞于靠近我的理由。

带着比划又夹着几个简单的藏语词汇的交流,和她们说明了自己只是来这里挂经幡并非转山,她们也叮嘱我一个人快点下山。

她们略带娇羞的朝我喊着“扎西德勒”挥手告别,瞬间消失在视线范围里,我才知道,这份沉默的守护分量有多重。

挂上经幡的时候我在想,希望这个世界永远被爱与善良包裹。

我并非是个心怀天下的人,原本挂经幡也是想为家人祈福,只是在那一刻,内心冒出的念头,便是盼望着这个世界如何。

在西藏的这些年里,我见过太多,听过太多。

以至于每每谈及信仰,都说不出什么。

并不是没有东西可说,而是发现,看过的那些书,学过的那些修辞比喻,在有些时候显得那么苍白轻浮。

《冈仁波齐》这部电影里,最打动我的几个场几乎都是沉默的。

一家人早晨齐坐吃糌粑时候的静默,几位主人公打算做出朝圣决定的寥寥数语,众人在村口送主人公朝圣时候的无言,小姑娘打电话时候反复的几句言语,众人推车后返回原地磕头的默契…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不说话是最庄重的表达。

西藏有太多这样的人。

他们出生在牧区的村落,并不上学,并不读书,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对于世界及生活的认知仅仅来源于村子及村子里的邻里。

他们不知道什么叫诗与远方,却每天牧牛放马。

他们从出生便开始学到相信,相信他们的佛,相信他们的神,相信给予他们生存生产的自然,相信生命的轮回及善恶的惩戒。

他们会在春耕时候穿上盛装来告慰自然,他们会在陌生人落难时施与援手,他们会感恩每一份收获反省每一次失去,他们会为世界众生的平安喜乐祈福磕头。

还问信仰是什么吗,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个不是,哪个又全是?

我是磕过长头的人,五体投地的趴在地上,并非祈愿神佛保佑,只是想体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1个很轻松,100个也还OK,到了200个的时候,每一次俯地都是煎熬。

你再也无心计数或者祈愿,只是想这一次是选择起身继续还是就此放弃。

磕长头的起身并非易事,需要手臂、腰腹、腿部等肌肉的共同用力,支撑着身体起来。

肌肉酸痛之后的起身简直是自我意志与惰性针尖麦芒的较量,只能说太酸爽。

最多的一次,我坚持了三天,每天晚上去大昭寺门口磕1个小时。

等到第四天晚上的时候,身体其实是略微有些适应了,我却以“已经体验过了何必为难自己”为自我安慰,选择了放弃。

坦白说,是真的做不到。

几百个长头都是挑战,何谈十万长头。

我还只是在几经磨刷的石板路上原地磕头,根本不敢想象风雪交加下的318国道。

电影里的暴风雪天气我也是遇到过的,雪片像刀子一样凌冽的朝你射来,只是坐在车里看着我都胆颤,又怎敢去真正体味雪的徐步前进。

要有一颗多强大的心,才能震慑住自然给予的考验啊。

藏族人的心,就是如此。

他们看重家庭,族亲兄弟之间亲密无间;他们崇敬自然,谦卑于自然之下,从不去企图侵略或征服自然;他们朴实内敛,看着这世界变化,守着自己的心。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怎么了,着急成这个样子”。

今年移居拉萨之后,对于这句话的感受更加深刻。

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到那些质朴无华的生与活,才恍然醒悟自己这些年努力、上进的路上,丢失了最本真的心。

也许就如《冈仁波齐》海报上所说,我们都在朝圣的路上吧。

只是,有走丢了的,有错路了的,也有像电影里的杨培老人一般,在山脚下辞世长眠。

谁都不知道,当下还有多远。

更不知道,下一个俯地起身,自己会如何选择。

以上。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屋脊下,公众号ID wujixia-tibet

 9 ) 每个人心中的冈仁波齐

这是一部纪实片,不仅仅是因为演员都是本色演出,更是其中的场景都很好的还原了藏民的生活。

对于很多藏民而言,去拉萨朝圣就是一生的梦想,片中的尼玛扎堆为了实现叔叔一生的心愿,决定带叔叔去朝圣,结果最后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即将临盆的孕妇、希望能赎罪的屠夫、年幼的少女等等,都为了这个梦想依然踏上朝圣的道路。

一路上有好心人提供住宿,有好客的人留下喝茶,也有车祸导致唯一的交通工具被毁,这些对他们而言都是那么平常而自然的事。

接受好心人的接待与建议,接受车被毁后增加的人工负担,路遇大水坦然匍匐过去。

当一天的辛劳结束,依旧欢快的唱歌跳舞,洗刷一天的疲惫。

最后孕妇在朝圣的路上诞下幸运的小家伙,叔叔在神山脚下安然去世,一来一往,世道轮回。

曾经也走过318国道,亲眼见证过这些坚韧而虔诚的人们,于是看这部电影时就有了不同的感受,是的,这是一部需要静静去感悟的影片,不能说有多好,但是,也还是不错,你的冈仁波齐未必需要经过这么艰苦的旅程才能抵达,但都需要有坚定的心志去守护。

 10 ) 不想多说,不如不说

还是想说,第一次看众多评论如此困惑。

我看到的风景和他们不一样。

看这部电影,我心动了。

第一次影厅亮起来还不肯结束,我不认可那些被点赞几十次的评论,我的心我的身体不认可他们。

我也想过闭嘴,我们是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最近在看人类简史,时常走在路上笑出声来,我眼里出现的毛发丰足、四肢行走的人,我们太渺小了,不如一粒尘埃。

这是个大千世界。

不猎奇,也不好奇,不谈西藏纯净的好风景,不谈藏传佛教的各种习俗,不谈生与死,不谈坚定信仰,不谈善良的朴素的藏民,不谈藏民生活的现代化,不谈路上杀手,不谈这些,也不消费这些。

我眼里有这些,而心里好像也消化了这些。

留下的才是心动后的余味。

我看到的全是生活,大到一个世界一个洲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团体小到一个人。

不谈震惊,好奇,怜悯,渴望,敬佩,等等。

都不谈,唯有平静,此刻我心如止水。

认真生活。

我不后悔观影中途产生了自己不认可的怜悯,这是一种生活而已。

我不敢妄言。

我不后悔在看评论的时候产生了自己不认可的愤怒和困惑。

我不敢妄言。

我只认可我自己,任千变万化的云飘过,任千奇百怪的鸟掠过。

这样一说成了自由人文主义。

是吗,不知道。

还是书看少了,又走入胡同了。

《冈仁波齐》短评

纯不走风景路线的公路片,在看到虔诚的同事也像以前去西藏时发出的感叹一样,“藏民们大事小事都是磕头朝圣,除了这个似乎没有更多的追求,包括改变自己的生活”

2分钟前
  • 卫卫
  • 还行

无法get……从宗教、个体、艺术、人生实现、社会价值等各个方面地无法get……而且看完之后听人说这是纪录片?????有些场景绝对不可能是啊……比如发廊小姐姐谈情说爱那段????我虽然没文化也不能这么骗我吧?

4分钟前
  • PHY
  • 较差

这部电影或许带来了这样一种通识幻觉:银幕前观看的人强行与银幕里的人达成两小时的隐形契约,以此换取一份跳出生活经验之外的自鉴履历。

7分钟前
  • Obtson
  • 还行

用纪录片的语言和节奏拍一个剧情片,张杨做剧情片的优点进去了,从几次中途交谈中看得出各怀目的的朝拜之路逐渐像普通生活那样平淡,途中生与死都是是那么不经意。确实有点探讨信仰的感觉了,只是对于影像更深层的表达上不够深刻。

10分钟前
  • 他已经出院了👻
  • 还行

▲他们很少高谈阔论,从不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但镇定、自足、安详。

14分钟前
  • 草木有嘉名
  • 力荐

伪文艺小青年电影

17分钟前
  • 梦羽灵泉
  • 很差

这群人上千公里的虔诚跪拜真的超出我的想象,不掺一点偷工减料,即便车子坏了,把行李拖到前面也要折回来磕过去,而且这一路与陌生人之间的种种善意,也很触动人心。仿佛在看一出传奇,为了自己也为了众生的祈祷。信仰与迷信之间确实有界限,人总有愿意追逐的事体,去就是了。如同一出纪录片,三星半。

1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迷信……

22分钟前
  • SL_player
  • 很差

几度热泪盈眶,不是为了接近神性的信仰感动,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而感动。孩子出生就出生了,老人去世了就去世了,钱没了再去打工,遇水也罢遇山也罢,纯粹的像捧起来的哈达。

26分钟前
  • 待归农人
  • 力荐

这两分给磕长头的

28分钟前
  • 徐大贱人
  • 很差

哎,我也很想去(看人)轉轉呀。。。景色很美。。

29分钟前
  • sarah🇺🇦
  • 还行

伪纪录片,推完车又走回来继续磕头这点没想到,小女孩打电话回家跟每个家人说的话都一样好可爱又好有爱。

33分钟前
  • 犬系少女刘七七
  • 还行

没什么感觉,我觉得都是为了自己“过上好日子”,一天磕头10公里,和在办公室里被客户老板同事虐10小时,也并没有什么区别,掉的血可能也都差不多……就纯粹是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哪边更高尚。只是两个世界本身差距很大,会觉得很冲击而已。

38分钟前
  • 快成长
  • 还行

其实 愿意静下心来看完两小时的人 如果这个片长四小时也是可以看完的 所以 能不能告诉我 为毛线从拉萨直接就快闪到冈仁波齐了呢!这后半程路难道不应该是重点么?

43分钟前
  • 路迦Loka
  • 较差

一味的朝圣,却从不思考朝圣的意义。盲目的信佛,却不愿意做实事来获得幸福生活。磕长头到西藏就真比上班更高尚?和《偶滴神啊》《我的个神啊》相比太浅薄了。

46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在快的时代,用脚步走路,匍匐在地,一次次跪拜。见众生,见天地,才能见自己。

51分钟前
  • 王十三
  • 还行

还是太笨了,本来可以更好的

5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处理车祸、死亡和婴儿成长都非常克制。

58分钟前
  • ice🧊
  • 力荐

丝毫不煽情,在朝圣的路上,孩子出生了,就出生了,老人去世了,就去世了,没钱了就去打工,赚到了钱再上路。我看导演并没有表达有信仰就很牛逼的意思,不过是呈现一种和我们不同的生活。

1小时前
  • 大鲤鱼(丹AI)
  • 推荐

信仰放大了精神的意义,也会阻隔物质的价值。

1小时前
  • Wonde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