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优点很多,国内外影评估计都说尽了。
刚刚看完,我自己感觉没有那么好,就鸡蛋里挑骨头吧。
1.延续一的漫画抽帧画面,是优点。
但是太各种漫画效果,特别是闪光太多了,都有点光污染的意思了,对眼睛特别不友好。
看的2D,到一半的时候,眼睛已经觉得累了。
2.由于二只是三的引子,spot作为大BOSS,个人故事实在太弱了,作为背景铺垫完全撑不起一部电影。
于是,整部电影里插科打诨和温情戏时长太多了。
基本上每个重要场景都要开开玩笑,看多了也不搞笑了。
3.前半段,两个年轻蜘蛛侠好像较着劲的“闯祸”,讨厌这种故意疏忽闯祸再弥补的老套剧情设定了。
而且,格温为什么从一的稳重带幽默的性格,变成了偏执闯祸精人设了?
特别不明白的一段剧情,她偷听黑蛛父母对话后,出来对他们说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话。
本来父母只是觉得儿子青春期有点不听话,她这一段晦暗不明的话,直接让人觉得儿子闯大祸了。
实在不知道是安慰还是瞎捣乱。
4.小黑蛛,家庭富裕,父母开明幽默,因为自己成为蜘蛛侠瞒着父母,却开始对父母敷衍对待,随意乱发脾气,这设定不是个小混蛋吗?
开头格温的家庭背景交代也差不多,父亲并不知道她是蜘蛛侠,为了他朋友的死要逮捕在凶案现场的她,这是作为一个警察的基本职责吧?
她凭什么对父亲发脾气?
前期铺垫一堆,只为讲老套的美国的father issue?
5.开头打一个纸糊的秃鹫,格温不行,究极蜘蛛侠2099居然也不行,需要摩托蜘蛛侠一起三个人才搞定。
不是吧?
这什么设定啊,纸糊秃鹫宇宙里的蜘蛛侠,不是分分钟被秃鹫灭了?
还怎么成宿敌啊?
6.各个宇宙蜘蛛侠面对警长的死,平静的接受了,就小黑蛛不接受。
100+蜘蛛侠追一个小黑蛛,愣是追不上。
我说导演,你是猪猪侠黑吧,用其他蜘蛛侠衬托小黑蛛?
7.我花的是一部电影的票价,买了一部超长预告片,这难道不算诈骗吗?
即使系列电影如复联,每一部电影也讲了有始有终的故事。
我还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预告片呢。
看完之后脑子里就一个词:Marvelous!
在超级英雄电影愈发泛滥的今天“小黑蛛”依然能用其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和画风带给我无穷无尽的惊喜,完全不枉我晚上12点的IMAX电影票,真的是一部让人能忘却一切烦恼的、超级精彩的院线电影,在这个年代能做到这种程度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就是美术和构图,导演和工作组们在第一部的基础之上又把脑洞拓展到了一个更新的层次上,里面各种致敬漫画原著的分镜令人感到十分舒适,同时创造性地加入了真人镜头也让我感到非常意外(看到托比和本叔叔真的是有些感慨:20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改变了,而蜘蛛侠依然在这里)虽然整体的镜头没有看第一部时那样的惊喜了,但是整体风格依旧美轮美奂,尤其是格温宇宙的美术效果堪称一绝,辅以Metro Boomin'的原声带真的是一种极致享受。
在这一部里的格温更加令人喜欢了,她身上所承载的重量一点都不比莫拉莱斯轻,但她却依旧在尽力处理这一切,这样的Cool Girl真的是很难拒绝吧相比于依旧夺目的美学设计,这部电影的剧情就不那么令我满意了。
可能是导演本身就将这部电影定为铺垫之作因此交代了很多的背景,这就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地“爽”,整体的节奏感也不算是完全在线的,有时候刚让我有一点感觉立刻就down了下去。
同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提前知道了这部电影就是个超大预告片的缘故,在最后我一直在想“怎么还没结束,到这儿可以停了”,但不得不说最后的剧情还是蛮精彩的,最后一幕的assemble真的是让我差点哭出声来,导演太懂得调动人的情绪了此外就是整体剧情的设置没法细想,最后小黑蛛这个开挂一样的战力真的抽象,给蜘蛛侠整出来哪吒味儿了:你也“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个老大哥一出来就是一种极端分子的形象,两个人的设置贼像《神雕侠侣》里的郭靖和黄蓉(这么一想莫拉莱斯还真像出身完全不根正苗红的杨过,草)
该系列第二部。
我眼中的优缺点。
优点:1 第二部能拍成这个水平,本身不易。
2 动画设计绚烂夺目,无可匹敌3 音乐虽然没有上一部flower那种超级流行歌,但基本上高水准,让人边看边摇的地方很多。
4 冷幽默超级多。
虽说需要点本土知识。
5 几百个蜘蛛侠这事儿就很牛掰。
恐龙,猫,乐高,搞笑中搞笑。
以上五点就值回票价。
缺点:1 主题比较老套。
年轻人成长,家庭矛盾,部分煽情很啰嗦。
2 蜘蛛侠变成组织后的黑化,再次渲染所谓集体是恶,个人和家庭才是正义。
这也是俗套。
3 蜘蛛侠宇宙越发有点力不从心。
印度蜘蛛侠说印度梗和朋克蜘蛛侠英音梗之类的,只能用这些元素来充斥充斥。
这玩意看多了也就觉得没啥了。
4 我命由我不由天,蝙蝠侠变哪吒。
没什么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那种价值观了,变成所谓的打破宿命和建制的那种东西了。
5 最烦这种未完待续了。
plus蜘蛛侠还管人家零元购。
这真是电影中的电影了。
我们来聊聊《蜘蛛侠:纵横宇宙》的续集可能会怎么拍,既然是聊续集,那肯定会有《纵横宇宙》的剧透。
剧透分割线我猜测斑点只是一个小怪,电影还有一个隐藏的真正的大BOSS,这个人就是米格尔。
因此第三部的剧情可能是先打斑点,打完斑点打米格尔。
第二部结局42号宇宙的迈尔斯,即徘徊者迈尔斯绑架了小黑蛛迈尔斯。
第三部开头是格温等人救出了小黑蛛迈尔斯,随后他们一起阻止斑点杀迈尔斯父亲杰夫,
而这么做会导致宇宙毁灭,于是米格尔率领蜘蛛侠联盟阻止主角团。
双方打了起来,从这个宇宙打到那个宇宙,又从那个宇宙打到这个宇宙,途中还经过了真人宇宙,为后面真人版蜘蛛侠登场做铺垫。
最终主角团打败了米格尔和蜘蛛侠联盟,米格尔对迈尔斯说:你想清楚,是救一个人还是救全宇宙,迈尔斯仍然选择前者。
米格尔说:既然你意已决,我就不拦着你了。
这时剧情反转,米格尔假装同意迈尔斯救杰夫,却悄悄将这一切告诉了他。
杰夫得知儿子是蜘蛛侠,他很想加入蜘蛛侠联盟,但自己影响到了儿子的前途,因为如果儿子救了自己,他就永远无法加入蜘蛛侠联盟。
更何况,如果自己活下来,宇宙就会毁灭。
他决定牺牲自己换取儿子的前途,和宇宙和平。
于是他找到斑点,请斑点杀死自己,最终他牺牲自己拯救了宇宙。
人们画了一个大大的壁画来纪念杰夫,感谢他对全宇宙的牺牲,这个壁画和之前迈尔斯在42号宇宙看到的壁画一模一样,
这让迈尔斯想起了徘徊者迈尔斯,于是他来到了42号宇宙,想和徘徊者迈尔斯聊聊。
之前徘徊者迈尔斯嫉妒小黑蛛迈尔斯,因为他的爸爸死了,而小黑蛛迈尔斯的爸爸还活着,所以他想杀了小黑蛛迈尔斯。
如今小黑蛛迈尔斯的爸爸也死了,两人同病相怜,于是化敌为友。
小黑蛛迈尔斯问徘徊者迈尔斯他爸爸是怎么死的,徘徊者迈尔斯说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查这件事,但至今没查到。
他们聊着聊着,他们突然想起徘徊者迈尔斯并没有成为蜘蛛侠,但他爸爸还是死了,说明成为蜘蛛侠和父亲遇害没有任何关系,这一切都是米格尔的谎言。
原来,米格尔失去了他的女儿,他嫉妒那些家庭圆满的人,所以他才编造了这个谎言,骗大家成为蜘蛛侠就一定会失去亲人,并且你们不能去救自己的亲人。
也就是说,如果斑点没有杀杰夫,什么都不会发生,宇宙也不会毁灭。
但如果迈尔斯真的救了他爸,人们就会知道这么做并不会导致宇宙毁灭,米格尔的谎言就会被拆穿,这就是为什么米格尔要骗杰夫,引导他自愿被杀死。
蜘蛛侠联盟得知他们的亲人原本是不必死的,于是联合起来对抗米格尔,还有乐高蜘蛛侠、四百大妈,
甚至托比、加菲、荷兰弟也以真人形式登场。
既然这一部出现了MCU的徘徊者,
下一部出现MCU的真人迈尔斯也不奇怪。
徘徊者迈尔斯也会洗白,也加入他们对抗米格尔。
并且小黑蛛迈尔斯还会找到一只辐射蜘蛛,让它咬徘徊者迈尔斯,让他也成为蜘蛛侠。
还有真人毒液、漫威最强英雄莫比亚斯。
最终他们打败了米格尔,蜘蛛侠联盟只是辅助,MVP还是莫比亚斯。
蜘蛛侠联盟请莫比亚斯做新的首领,带领蜘蛛侠联盟发扬光大。
然而谦虚的莫比亚斯选择了拒绝,理由是他不是蜘蛛侠,没有资格做他们的首领,蜘蛛侠联盟深感惋惜,只好选迈尔斯做新首领。
迈尔斯成为首领后废除了那条规定,以后蜘蛛侠可以救自己的亲人,再也不用眼睁睁看着亲人遇难,再也不用过孤苦伶仃的日子。
片尾彩蛋:徘徊者迈尔斯来到关押米格尔的监狱,米格尔说:我知道是谁杀了你爸爸。
徘徊者迈尔斯说:是谁?
米格尔说:你把我放了,我就告诉你。
按照2099蜘蛛侠米格尔·奥哈拉最后对1610号迈尔斯·拉莫莱斯的说法,1610号宇宙的蜘蛛侠在神圣时间线中一直都会是1610号的金发彼得帕克,在1610号神圣时间线中,迈尔斯·拉莫莱斯只会是一名平平无奇的高中生,而且根据片尾42号宇宙在没有了蜘蛛侠后,迈尔斯在督察父亲死后变成了反派徘徊者来看,1610号宇宙原本神圣时间线中的迈尔斯非但无法成为蜘蛛侠,反而会在金发彼得帕克蜘蛛侠害死他的叔叔徘徊者后大概率继承叔叔的衣钵成为二代徘徊者。
至于什么是什么是神圣时间线,可以在同为MCU宇宙中的美剧《洛基》中结尾男女洛基和时间管理局康对话与复联三中绿巨人跟古一法师借时间宝石的那段中一窥究竟。
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平行宇宙都会有一条神圣时间线,时间管理局康和古一法师都算是维护神圣时间线的人,如果神圣时间线不断被破坏那么将会使得整个多元宇宙最后都走向彻底崩坏。
那么42号宇宙神圣时间线中的蜘蛛侠到底是谁呢?
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不是随便某个人被蜘蛛咬了就能变成蜘蛛侠的,在原古版蜘蛛侠漫画中就明确提出,只有对应之人拥有合适的DNA被咬后才能拥有蜘蛛感应等一系列能力的。
而从42号宇宙的咬人蜘蛛跑到了1610号宇宙咬了迈尔斯,1610号的迈尔斯就能变成蜘蛛侠来看,原本42号宇宙的蜘蛛命中注定就是要咬中42号宇宙的迈尔斯,42号宇宙无论存不存在彼得帕克都不影响原本神圣时间线中42号宇宙的蜘蛛侠就是42号宇宙的迈尔斯·拉莫莱斯。
还有一个间接证明就是迈尔斯要变成真正的蜘蛛侠,其亲生督察父亲就必然会为了救人而身故,而42号宇宙迈尔斯的督察父亲确实身故了。
但很可惜的是,42号宇宙的放射蜘蛛被斑点给带到了1610号,无意间把1610号的迈尔斯·拉莫莱斯变成了蜘蛛侠。
所以42号宇宙的迈尔斯·拉莫莱斯永远失去了变成蜘蛛侠的机会。
也就是说,1610号宇宙的迈尔斯·拉莫莱斯事实上窃取了42号宇宙的迈尔斯·拉莫莱斯的身份,并且导致了42号宇宙没有了蜘蛛侠,42号宇宙的迈尔斯在没有放射蜘蛛可以帮他变成了蜘蛛侠的情况下,在亲生父亲死后变成了徘徊者(是否为反派存疑)。
所以这也说明为什么2099蜘蛛侠不愿带1610号的迈尔斯蜘蛛侠玩。
甚至不允许格温蜘蛛侠去找这个错误时间线上的蜘蛛侠。
因为1610号的迈尔斯·拉莫莱斯并不是神圣时间线上的蜘蛛侠,如果是42号宇宙的迈尔斯·拉莫莱斯当上了蜘蛛侠,那么2099蜘蛛侠是会邀请其进蜘蛛联盟的。
但2099并没有如康或者古一法师的能力去修复神圣时间线,所以只能任由1610号的非神圣时间线上的迈尔斯一个人在错误时间线上当一个蜘蛛侠。
下一部不知道会不会就神圣时间线这个话题展开,如果就神圣时间线展开话题的话,那么我预测1610号和42号的迈尔斯·拉莫莱斯都会看到原本神圣时间线上的自己。
即1610号错误时间线蜘蛛侠迈尔斯·拉莫莱斯会看到神圣时间线上原本自己会成为的徘徊者迈尔斯·拉莫莱斯。
而42号错误时间线徘徊者迈尔斯·拉莫莱斯将会看到神圣时间线上被原本会成为这个宇宙的蜘蛛侠迈尔斯·拉莫莱斯。
那这必将是MCU在引入了多元宇宙与神圣时间线后在探讨人性方面最为深入的作品了。
回顾漫威宇宙十五年来的真人影视化操作,虽然做到了商业的极致,但始终有种舍本逐末的感觉。
他们在好莱坞的庸俗流水线上越走越远,却忘记了自身的根本属性:每个漫画师/插画师都是一位当代艺术家。
自上一部《蜘蛛侠:平行宇宙》开始,最先撬走漫威IP的索尼就开始了这种本性复原的工作:回到动画,回到这种自由度更高的创作。
这显然比真人电影更能打通次元壁,不但能够将古早的手绘和现代的CGI这些异质性媒介融合在一起,也能在不同宇宙的场景中展现多元的美学风格。
画师们被淹没的才能,如今又可以尽情地挥洒在电影当中,到《蜘蛛侠:纵横宇宙》,索尼希望打造出更为极致的多元美学风貌,因此以1000多名画师的庞大团队联合作业,打造出这部涉及6个平行宇宙和240多个角色的作品。
面对这种漫画电影的“文艺复兴”,影评人西恩·奥康纳在Cinema Blend给出了至高的评价:“电影的每一帧都值得挂在博物馆的墙上。
”没错,它就像一个珍奇屋、万花筒,复原了现代性的那种难忘的冲击,展现了高饱和的视觉密度,如同在当代博物馆的圆形大厅里虚体遨游。
《纵横宇宙》中的第一场动作戏,选在古根海姆博物馆也绝非偶然,这是纽约博物馆一条街中的地标,它的螺旋上升式设计被视为现代建筑艺术中绝对典范。
就如美弟奇家族主导了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一样,如果没有上世纪古根海姆家族的一系列翻云覆雨(尤其是希拉·李贝和佩吉·古根海姆),现代艺术能不能发展到今天的辉煌还是个未知数。
佩吉·古根海姆有一句豪言:“我不是艺术家,我本人就是一座博物馆。
”如果电影公司有这样的美学自信,在这种藏品数字化,可以随时撷取、征用和再创造的时代,就完全可以成为今天的美弟奇或古根海姆家族。
在索尼对超英的回炉重造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种收藏家的眼光。
比如达芬奇的秃鹫飞行器在历史上属于未竟的器械发明(其真实图纸可以参考多米尼克·劳伦查的《达芬奇的飞行器》),今天就会成为复古的装置艺术。
而在古根海姆博物馆被这只秃鹫搅动而遭殃的《气球狗》,则是杰夫·昆斯1994年设计的现代装置艺术,因此这一美术馆的动作戏不光是一种动作的旋风,也是一种背景的旋风,是装置艺术跨越500年的历史。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弧形墙壁设计曾经惹恼过很多当代画家,其前提是对平板画框的不尊重,但在今天谁还坚持一种“平框主义”几乎会笑掉大牙。
绘画经过过去一个世纪的耕耘,已然进入了多元共产的时期,甚至包括插画、漫画这种流变形态很强的绘画形式也具备了艺术地位。
我们或许更熟悉集英社的黑白日式漫画,它们带着一致性的风格和强烈的蒙太奇特征,在煽情和世界观方面享誉全球。
但那些边缘锐利、色彩浓郁、擅长无厘头或富于硬派特征的美漫,则代表着另外一种路线。
如果日漫在某种程度上受惠于浮世绘,那么美漫就更多和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并行,比如拼贴、泼墨、色块主义、嬉皮风、抽象派和波普艺术等等。
美漫比日漫更讲求画面的“流变”,它们的彩色效果总能幻化无穷。
《蜘蛛侠:纵横宇宙》就此承接起《平行宇宙》的未竟责任,那就是扩展漫画艺术自身的视觉长廊,影片当中出现了不下十种的画风,从最初的手绘到当代的CGI,从老式的线条风到今天的赛博朋克风,从波普艺术的色块到更现代的故障艺术,影片将自身复活(animate)成一本漫画书。
就观众的角度而言,风格化的漫画总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对此最有代表性的可能是《罪恶之城》与《守望者》,它们虽然都是真人电影,但并没有放弃漫画的视觉特性。
这也让作品展现出一种格外真诚的艺术品质,至今都是漫改电影当中的巅峰之作。
你当然可以说,是弗兰克·米勒这位兼任制作人的漫画天才在为上述作品保驾护航,现实当中如其这样兼通两个媒介、两种领域的人也少之又少。
因此,如果抛开真人作品的实拍制约(这就像超级英雄的紧身衣),动画肯定就是最有效、最纯粹的手段,因为动画本身就是电影和漫画之间的媒介,它既在艺术手工维度和漫画一脉相承,也能容纳各种真人影视中难以兼容的异质风格。
比如说,你很难想象在真人版电影中制作出多个平行世界的不同风格,因为在写实路线下这些世界只能呈现出地理风貌的差异。
但在动画当中,画师就可以自由形式各种艺术流派的权限,《纵横宇宙》便是以此奠基了不同的空间,构造出非稳态的平行宇宙,它在本质上可以看做当代艺术并置和碰撞的产物。
影片从格温的乐队幻想开始,展现的就是一种普遍的现代艺术:从康定斯基、杜尚到汉斯·李希特、维京·艾格林、沃尔特·鲁特曼的实验图形交响曲。
这些艺术家曾经活跃于1920-1930年代,也是佩吉·古根海姆巡游欧洲捧红现代艺术的时期。
抽象画、装置、摄影、实验电影和动画电影在那个时代曾经不分彼此,存在于一个共生的艺术宇宙当中。
而一旦格温回到现实,她回到的并非一种写实的空间,而是水彩的空间。
水彩才是这个世界(65号宇宙)的现实,这种“现实”赋予了女性以柔美,赋予了情感以波动的节奏。
渐欲融化的色彩构造出这个世界的绝对非稳态,是精神世界外化后的极度脆弱。
迈尔斯的世界(1610号宇宙)则是一种“正统漫画现实”,这种画风粗放、写实的世界是美漫的基底,象征着平行宇宙中的正统叙事,或者说是整体景观中的“地平线”。
就此来说其中的主题变奏就值得玩味了——影片中的精彩时刻就是所谓的“逆转地平线”,这一逆转不仅吻合蜘蛛的特性,也暗示着越出常规世界或常规的美学思路,因而不同的艺术风格就成了蜘蛛侠们穿越的宇宙图景。
这种“造访”,在现实当中自然是绝对虚构,但也不妨比喻成从一个展厅跨越到另外一个展厅。
在印度蜘蛛侠帕维塔所在的50101号宇宙,是曼哈顿与孟买的结合体,或者是纽约规整的几何风格和印度曼陀罗风格的结合体,一如他的面具是泰亚姆舞脸部彩绘和蜘蛛几何学的集合体。
这种视觉既现代又抽离,是现代艺术杂凑主义的表率。
当然也不能忽视蜘蛛侠2099所在的那个无菌般空虚的未来派宇宙(928号)以及朋克蜘蛛侠霍比·布朗所在的朋克宇宙(138号宇宙),它们本身都有着富于政治含义的艺术源头,一个指向乌托邦,一个指向反乌托邦,但巧合的是他们又可以纳入同一个联盟。
由此,跨越不同蜘蛛侠的宇宙,就是跨越不同艺术的宇宙。
在这一制作原则下,观众的视觉能够被充分调动,漫画师也都可以极尽潜能,因为它重现了艺术和视觉之间的无限张力渊源,造成持久的震颤。
就如影片的制片人菲尔·罗德和克里斯托弗·米勒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们会在不同的宇宙中使用不同的绘画与艺术风格。
每一个维度,每一个平行世界都将是全新的。
这会让观众在一部电影中找到不同的维度。
而且这些绘画,像是出自不同的动画师之手。
在围绕蜘蛛侠剧集起来的漫威宇宙中,确实存在来自不同地域、种族,源自不同风格、流派的画师。
他们的画风并不统一,因此呈现出传统和现代、欧陆和其他地域的异质性共存,他们当中有的喜欢用电脑设计,有的坚持传统的手绘,使用马克笔、铅笔、钢笔、油漆刷、刮刀、丝网这些形形色色的硬件工具。
就此而言,这版动画确实以自身的方式还原了这种“漫画创作的宇宙”。
除此之外,《纵横宇宙》还纳入了最新的第九艺术——电子游戏。
玛戈·凯斯这位极客蜘蛛侠是一个堪比《头号玩家》的角色,她的出现或许代表艺术的潜在未来,这也是索尼近三十年来通过PS主机推出和工作室收购(如顽皮狗娱乐)等等奠基的核心生产领域。
索尼游戏成功的经验已经告诉世界,这个世界上的实拍已经沦为某种打底制作(动作捕捉),只不过是进一步动画化的原料而已。
正是在这些艺术生命过热饱和的世界里,传统的、代表着真人实拍的彼得·帕克显得魅力不存,成为慵懒的中年大叔,而他怀里的女儿梅黛,则代表着下一代的主流艺术未来。
几位历史上的“实拍侠”:托比·马奎尔、安德鲁·加菲尔德和荷兰弟曾经是漫威真人电影里三侠同框的奇迹,如今就只能成为记忆。
索尼缔造的这个漫画文艺复兴的世界,当然容得下现实的场景,比如《毒液》中的唐人街超市老板娘陈太太就出现在“斑点”穿越的世界里。
“斑点”作为一个周身白色且有无数黑斑游动的角色,可以视为20世纪极简艺术或概念艺术的绝对化身,他的无限穿越能力来自他的艺术先锋性以及理论可阐释性的前提。
从美学复兴上说,《蜘蛛侠:纵横宇宙》必然是打破漫威腐朽传统,且树立全新方向的成功尝试。
这一路线的概念当然来自对漫画媒介、风格和自身艺术来源的重重反思,并以此克服真人电影的不足。
比如从严格的原理上说,无论《蜘蛛侠》还是DC的《闪电侠》都不适合真人改编,因为它们的核心视觉是角色动作高速运动中的流畅丝滑,这意味着既要保证人物风驰电掣的高速运行,又要看清人物的动作细节,这在实拍帧率限制的前提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至于那种为营造快速感而反向设计的“真人慢镜”,又只会拖慢场景中的节奏,换句话说,就连《黑客帝国》的“子弹时间”也是个徒有虚名的昏招。
通过以动画模式来整合上述风格、美学的历史脉络,且做到了对漫画自身的深度反思,《纵横宇宙》担得起“文艺复兴”之名,它的视觉层面比《平行宇宙》也有着典型的提升。
但关键的问题也在于,这样的模式仍然是一种工业模式,而非艺术本身,即便你能暂时称它是一种情境艺术或总体艺术,但这类艺术也是拒绝重复的,它不可能具有续集模式下的无限生命,因为艺术的永恒总归是基于某种单体的永恒。
理想的情况是,索尼在制作完第三部《超越宇宙》后就停止这一项目,做到善始善终、急流勇退。
否则围绕故事内核的争议、形式大于内容的指控、强行植入的政治正确以及强度过剩的光学污染的问题会接踵而来,潜在的恶评终将会盖过目前因为艺术堆叠的爽酷而产生的诸多欢呼。
【虹膜】
这部动画片在视觉效果上可谓一场盛宴,但在叙事层面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最令人遗憾的是,影片似乎在刻意为续集铺路,结果不自觉地使得整体故事显得拼凑和牵强。
电影中对多元宇宙的设定本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但这种创新似乎被滥用于制造各种预设的情节,仅仅为了未来可能的故事线。
这种明显的为续集而做文章的手法,让整个故事的流畅性和完整性大打折扣。
观众很容易感受到这种剧情上的不自然和勉强,这对于期待一个完整、自成一体的故事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种失望。
从“敌我不分”的复杂设定到角色的过分多样化,这些元素在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深入发展的情况下,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个散落的拼图片,而不是有机结合的整体。
这种做法可能会让一些观众感觉被欺骗,因为他们投入了情感和期待,却得到了一个未完待续的结局。
尽管如此,影片在动画表现上的确是一次大胆尝试,将不同动画风格融合在一起,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但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如果核心的故事和人物塑造无法打动人心,这些技术创新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的奇观。
综上所述,《平行宇宙》在视觉上可能是一次成功的冒险,但在叙事上却留下了许多遗憾。
它的确给我们展示了超级英雄电影的新可能,但也暴露出了当前电影工业中过分追求商业化和续集化的问题。
对于那些寻求深度和完整性的观众而言,这部影片可能只能算是半途而废的尝试。
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W4y1R7nu蜘蛛女驾驶飞机降临印度宇宙后,一群蜘蛛侠走了下来。
她是另一个蜘蛛女。
左边是Ezekiel Sims,代号Old Man Spider。
他一个人打了两份工,他和这个心理医生是同一个人,
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墙上的证书看到他叫Ezekiel Sims。
地球70105的布鲁斯·班纳蜘蛛侠,说明蜘蛛侠宇宙有布鲁斯·班纳。
迈尔斯来到蜘蛛侠大本营后见到了地球835的英国蜘蛛侠。
本·莱利,他穿着Chasm Suit。
至尊蜘蛛侠,漫画中章鱼博士夺舍了彼得,成为至尊蜘蛛侠,最后章鱼博士牺牲自己,让彼得重新控制身体,成为至尊蜘蛛侠。
他穿着《蜘蛛侠3》结局荷兰弟穿的那套战衣,说不定他就是荷兰弟。
所有的蜘蛛侠都戴着可以穿越宇宙的表,
甚至包括蜘蛛猫和蜘蛛霸王龙。
蜘蛛猫把表戴在尾巴上,蜘蛛霸王龙是戴在小短手上。
蜘蛛霸王龙的皮肤是红色和蓝色,这正是蜘蛛侠战衣的颜色,
漫画里也有它。
他穿的是马克2号战衣。
地球803的梅姨,她成为了Lady Spider。
地球18119的玛丽·简,代号Spinneret,
旁边是她和彼得的女儿Spiderling安妮·帕克。
蜘蛛侠交警。
狼人蜘蛛侠,
它来自地球7085,这个宇宙所有人都变成了狼人。
后来迈尔斯还打过他。
他的头上套着纸袋,
漫画中神奇四侠帮彼得去掉了毒液,他没衣服穿了,于是霹雳火把他的战衣借给了他,并在他头上套了纸袋,避免别人把他认出来。
后来迈尔斯还打过他。
这是彼得打造的用来打金并的战衣。
他穿着马克3号战衣。
蜘蛛女孩。
黑白漫画的蜘蛛侠。
地球53931的彼得蜘蛛车。
地球616的蜘蛛毁灭者。
地球1610A的狼蛛。
地球312500的背水一战的蜘蛛侠。
地球13122的彼得,他其实是电影前面出现过的乐高蜘蛛侠。
地球94的猩红蜘蛛侠本·莱利。
地球31913的掷网者,他是一个牛仔,他的马也戴着面罩。
《漫威蜘蛛侠》游戏的地球1048的蜘蛛侠,由游戏的蜘蛛侠配音演员尤里·洛文塔尔配音。
这个镜头也出现了他。
地球22191的字节蜘蛛侠,她是虚拟人物,她本人坐在电竞椅上,
电影最后她也加入了格温的团队。
彼得说本叔叔的死是必然的,这时出现了2008年《神奇蜘蛛侠》动画剧彼得得知本叔叔遇难的镜头。
后来也出现了《神奇蜘蛛侠》动画剧的蜘蛛侠,动画剧的配音演员乔什·基顿回归配音。
武士蜘蛛侠。
蜘蛛女茱莉亚·卡彭特。
1999年动画剧《超级蜘蛛侠》的蜘蛛侠。
中世纪骑士蜘蛛侠。
他单手吊在天花板上,致敬《蜘蛛侠3》。
他穿着红金战衣,这是《内战》中彼得加入钢铁侠后,钢铁侠送给他的,说明蜘蛛侠宇宙有钢铁侠。
1994版《蜘蛛侠》动画剧的蜘蛛侠。
他穿着防电战衣,他打造这套战衣是为了打电光人。
地球9500的蜘蛛侠2211,蜘蛛侠2099来自2099年,而他来自2211年。
蜘蛛猴,他还长了尾巴。
闪电·汤普森版蜘蛛侠,闪电是彼得的同学。
闪电成为了蜘蛛侠,简称闪电侠(不是),他还写了本书叫《闪点》。
头大身子小的Q版蜘蛛侠。
日漫蜘蛛侠。
坐轮椅的是Charlotte Webber,代号Sun-Spider,她来自地球20023,她得了爱唐综合征,所以要坐轮椅,她由残疾演员丹妮尔·佩雷斯配音。
1967版《蜘蛛侠》动画剧的蜘蛛侠,
第一部片尾彩蛋也出现了他。
机械蜘蛛侠。
曲棍球运动员蜘蛛侠,
他用曲棍球杆举着一个蜘蛛侠,这个蜘蛛侠也出自漫画。
曲棍球运动员蜘蛛侠还出现在这两个镜头里。
这个蜘蛛侠有六只手,两条腿,真正的“八爪蜘蛛侠”,他叫Doppelganger 。
有一个绿外套小青年,无意中被一只异时空的能量蜘蛛咬了一口,成了一个编外的蜘蛛侠--高大上的蜘蛛侠联盟里没有他的席位。
被咬了之后,他所在的时空线立即产生了分叉:没有蜘蛛侠的时空和有他这个蜘蛛侠的时空,他在这个新时空里行公义,成了一个坏博士的挡路人。
这个坏博士的超能力能穿梭各时空宇宙,让它们不断产生黑洞,可以瞬间坍塌瞬间重构,让世界非常不稳定。
因为绿外套小青年意外成了蜘蛛侠,虽然蜘蛛侠联盟不承认他,但不得不面对他这个新时空已连到织网成为“命运共同体”一个织点的事实,蜘蛛侠联盟的算法认为世界的平衡需要局部的既定牺牲,小青年与坏博士的斗争已经穿透时空线,所有的宇宙都陷入崩溃的边缘,尤其坏博士能够使他们的能源枯竭。
因此他们要求小青年不要再听从公义的召唤,甚至不要解救”命定被害“的亲人。
但问题是,谁可以证明蜘蛛侠联盟的算法?
为了维系这个未经证明的算法而放弃蜘蛛侠世界秉持的基本价值,哪个的代价更大?
放弃解救就可以停止坏博士不断失控的野心吗?
不!
感召和集结吧!
未来的战斗也许很艰难,既要局部解救也要从根本上遏制坏博士的做法,现实的答案远未揭晓!
***目不暇接与为叛逆而叛逆·视觉呈现这是一部在视觉上十足绚烂的动画电影,无愧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续篇,或许此部亦有希望再次冲击奥斯卡。
此片的画风切换率高到了堪称目不暇接的程度,有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女主与其父对话,背景、环境、人物发色、人物肤色、人物唇色、服饰颜色几乎每隔20秒切换一次。
因为有多个蜘蛛侠一起出现执行任务的场景,甚至出现了同一幕多个蜘蛛侠在场但各自的作画风格有大异的情况,乐高世界、真实环境、3D环境、2D美漫、黏土、水粉画、钢笔画、剪切画、波普作画混搭杂糅,可称艺术家张扬个性叛逆风范的溢出式狂欢。
画风不一致,且堪称乖张肆意的不一致,都说要传统是画风要一致?
不,我要杂糅混搭,且无所不用其极,似乎到了为了叛逆而叛逆的程度。
主创的叛逆或许就是想告诉大家的是——标准到极致的叛逆。
同一幕,不同作画风格***政治正确与为叛逆而叛逆·剧情和意向表达此片叛逆的背后似乎也是政治正确的一种疯狂表达。
美国式的文化传播所强调的政治正确,发展至今似乎有些到了耐人寻味的程度了。
近期,非裔女星出演《美人鱼》,一片哗然,引起了群众热议。
而此片的比肩对象,我想到了之前政治正确的集大成者《永恒族》——其中亚裔、非裔、印度裔、拉美裔、精神障碍者、同性恋者、反战、环保、女权、儿童恋爱等元素杂糅的高度根正苗红片。
说回《蜘蛛侠·纵横宇宙》,其中男主是瘦弱的非裔与拉美裔混血、女主欧裔地下乐队乐手,重要戏份的几位文身朋克蜘蛛侠、机车蜘蛛侠、印度裔蜘蛛侠、宅女Cyber迷蜘蛛侠、颓废佛系蜘蛛侠、精分偏执肌肉男蜘蛛侠,以上几位除了精分偏执肌肉男蜘蛛侠外的共性基本全是亚文化载体,而对亚文化的高度重视似乎也是主创有意为之的一种切入——即我们叛逆,我们关注亚文化及亚文化群体,伟光正、标准的是偏执精分,亚文化的是个性真诚淳朴。
如果传统的政治正确是少数族裔、弱势群体、边缘人群能办大事,有能力伟光正,那这部《蜘蛛侠·纵横宇宙》的表达倾向就是就是少数族裔、弱势群体、边缘人群我们做自己,我们很酷,我们反传统,我们牛啤,伟光正的标准党是精分偏执,我们不是伟光正,我们是做正确,不屑于标准。
对于剧情意向的表达似乎也同于画面视觉,到了为了叛逆而叛逆的程度,主创的叛逆或许就是想告诉大家的是——标准到极致的叛逆。
但如此标准到极致的叛逆是不是依然还是标准到极致的政治正确呢?
我认为是的。
蜘蛛女侠(机车党)
印度蜘蛛侠(印度裔)
朋克蜘蛛侠(朋克)
极客蜘蛛侠(宅女cyber迷)
伟光正肌肉男蜘蛛侠(或“精分偏执”)·风格化过强的不平衡作品,压力给到谁?
视觉传达绚丽灿烂的背后就是眼花缭乱的视觉压力,有个传达学理论是——少即是多。
当然,商业片之所以会让大家感觉审美疲劳、工业流水线也是因为平衡的范式渐趋固定,有一定制作通例、指针的存在。
每个作品突出两三个意向,然后重点砖砸在重点上那就够了,这就是个整体平衡,观感良好,也很可能叫好叫座的作品。
如果不平衡,可能是艺术品,但不一定能让大比例观众都能体验良好。
这部片也许便是一个难称平衡的作品,不过也许主创团队要的就是一个风格化极强的不平衡作品。
眼花缭乱的视觉呈现对于观影体验要求较为全面的观众而言,或许会有实实在在的压力,因为关注度被视觉过度吸引,加之多元宇宙、众多蜘蛛侠同时登场的设定对于陌生观众而言有一定接受理解门槛,如果作为续篇剧情交代不足加之被视效吸引过强,观众则面对的是——以被严重分散注意力到视觉上的大脑CPU,去猜测、解析一个特别的设定和没有被交代好的前世今生,然后大脑CPU过载,为防烧CPU进入休眠保护模式。
对于首次观看此系列,未看《蜘蛛侠·平行宇宙》的观众而言《蜘蛛侠·纵横宇宙》似乎就是这样。
·Conclusion毫无疑问,这一部非常有呈现张力的作品,适合系列发烧友及有决心和精力投入到这次观影的专业观众。
当然,想看热闹、看新奇、看视觉,没错的,去吧!
这部适合一颗年轻、叛逆的心!
最后,或许主创在抢劫观众的认知,因为他们是大艺术家……一个差点读了导演系的律师,一个严肃理性但也有点拉扯有点皮的艺术爱好者 (私微,有趣让我们成为朋友)
破烂不堪,完全看不起迈尔斯。完美传承了蜘蛛侠系列一贯的弱智价值观:尽管一切问题都是我引起的,但只要我救了一两个人我就是英雄;我是小孩子,所以我无限拥有犯错的机会,这一点放在多元宇宙中体现更甚;自诩为正义的化身,但自身设定就是个幼稚青少年,这种矛盾在本片中得到了无限放大。当然可以吹作画风格,也可以吹点子,但一个剧本的内核价值观已经如此平庸了,那么其他包装也就失去了嫁衣的资格。不禁想到当初那个打开多元宇宙的彼得·帕克,那次的剧本中已经够蠢了,这次显然只是更甚。少用你那套family来糊弄人,降智内核是蜘蛛侠系列一辈子绕不过的坎,从这个系列诞生之初就命中注定。偶尔拍拍差不多得了,拍一堆同质故事只能让人感到恶心反胃。
中规中矩吧,中间有一段太啰嗦了睡着了
这样的题材用动画展现太合适不过了,不同的美术风格代表不同宇宙,创作团队在视觉上的把控能力可以说世界顶尖水平了。即便是爆米花片也有推陈出新的野心,才能走得更远。
最好笑的是大家等了半天彩蛋,结果等来了鹿晗的歌,然后齐刷刷的离场了…
美术溢出这事也蛮主观的,因为文戏的孱弱显得一些动画没必要;不过在我看来更多是动作设计上的缺乏,除了蹦跳逃跑外带出梗之外没有太多动作设计,只有开头格温的战斗给了一些强度,boss斑点战斗基本都是软趴趴的,压迫力不足;本片基本都是和自己天人交战,聊了一些超级英雄通病,不新鲜,不过一些npc的维度还挺有趣的;多元宇宙计算的准确度应该加入剧情,而不是愣说。优点当然是变本加厉的风格堆叠,量变算是产生质变了吧,印度宇宙还挺不错的;对传送门和错乱的美术设计不是我喜欢的方向,但既然主创想这么做就不妨飞一些,这块确实做到了;而且从蜘蛛中心逃跑那段,错乱会导致迈尔斯画面不断有几秒变色,算是补足了一部分动作遗憾;npc的个人设定不错,尤其格温部分,联盟队长的沉痛和压迫感盖过了boss
魔方翻转,美食拼盘。金玉其外,败絮其中。Spider Man如同跳梁小丑对整个系列进行献礼,全方位见证泡沫经济:愚蠢到任意一场简单的动作戏都做不好,谈何革命?不如让故事终止在2018年。
编剧该给美术磕头
我认为,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一部电影的基本素养
剧情跟画风一样肆意横飞,写不下去了不应该揉掉扔进废纸篓再另起一张吗?戛然而止的结尾是彻底放弃了吗?青少年难以驾驭意外获得的力量、两代人的观念隔阂、宿命论的困局,这几个潜在主题有一个讲清楚了并且跟结局挖的大坑沾上边的吗?只能靠眼睛上抹蜜维持注意力的杂技电影,动作只要一停下来开始说话人就得犯困,而且就算你活儿再多观众也遭不住被连续轰炸两个多小时啊,当然,除了对无数个蜘蛛侠同框这件事能high起来的人。
观影中最大的体会——目不暇接——仿佛在一秒之内翻过十页漫画。不断变换的色彩与线条,密集的对白、千奇百怪的各种平行宇宙及其画风,令人紧绷。看第一部时就觉得影片视觉风格非常具有实验性,这一部是对这种风格的扩张,而风格本身与剧情也具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可以说是艺术与商业比较完美的结合。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动画的表现力是远远大于真人电影可以企及的程度的。唯一的缺憾是,结尾戛然而止在紧要关头,下一部一等就是好几年吧…
不如说很是绝望吧。开头五分钟就成功想起普罗米亚的视疲劳梦魇(以及我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诸如「动画=动起来的漫画」的愚蠢观点);然而比起视觉上完全依靠堆叠文法更甚之处在于,创作者似乎很喜欢在严肃话题中(或紧随其后地)参杂完全不合时宜也不好笑的喜剧要素,他们无法捏合两种截然相反的语气,因为根本没有本音存在。只凝聚最表层力量的电影,况且还只有一半。
即便只放了一半故事,它也是当今世界里里最好的多元宇宙艺术。
三虫同框的情怀变奏,本质仍然是为多元而多元的宇宙,数不清的蜘蛛侠皆是路人你一个都记不住,莫拉雷斯和格温则继续困扰在陈词滥调的古老议题里不出来,结尾如速激10一样戛然而止,但所有的悬念都已然揭开,因此也对超越宇宙的剧情基本不存在任何的好奇和期待。如果说18年的前作尚能凭借着多元的宇宙和画风在当时带来惊喜的话,那四年之后一方面观众对于玩烂的多元宇宙已经不能再疲惫,另方面这种被吹爆的绚烂画风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重复和此类商业片的基本达标项,整体作为一部定位青少年的动漫超英快餐爽片,你并不难发现它各种的简单粗暴和讨巧算计
我不该在按摩的时候打开这部电影,之后重看了一遍。现在印象也都是:“光污染”,“太闹挺了吧”,“我的眼睛和耳朵都疲惫了”,“怎么会所有角色都变得不讨喜了”。感受远不如上一部。
我度过了近期最直接最爽最快乐的140分钟。中间某些画面全场一起惊呼的氛围真的太好了。
转场真的好丝滑,动作场面节奏如同鼓点快速敲打让人上头,可是文戏部分觉得略拖沓,有点腻味了美式family对话套路。总觉得吧电影还缺鼓手重重敲一下没有高潮,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那些吹爆的人真怀疑有没有看过第一部😂
眼花缭乱的多种画风融合,视觉艺术表现上很有创意,但结尾截断在很别扭的节点上,飘过四个大字——请看下集。近似于复联三里灭霸集齐宝石却还没打响指。复联四的设定间隔五年后,本片的续集时间紧密连接,如此分集更接近电视剧的做法,而不是独立成篇的电影。结构上这样安排,使得前半段的反派在后半程消失,换成主角迈尔斯一人对抗百蛛。斑点反派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救一人和救全世界两难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什么,都没交代。140分钟片长使本片成为美国动画电影最长的一部,看完后感觉是原本按一部电影写的剧本,写得太长强行拆分成两部。第一部把不同画风的人物集结到一个世界,第二部扩展为呈现多个不同画风的宇宙世界,画布背景展示不同艺术风格。尽管用的是多元宇宙的当下时髦设定,实质很接近2012年的《无敌破坏王》,无非是把游戏厅换成多元宇宙。
三星半吧,第一部的感觉是惊艳,意犹未尽,这一部就是审美疲劳以及最后的黑人问号…吹视听的部分没有一点言过其实,确实牛,但这个故事讲的,搁在中国不就是你们年年骂的追光水平么?
格温的戏份比迈尔斯多。情绪从头压到尾,呈现了很多角色之间和角色个人情感上的冲突,但这些冲突和矛盾在这部里一个都没解决。明显是为了分上下部做了多余的填充,哪怕时长多一点也不喜欢这样故事讲到一半。
《水之道》级别的折磨,这剧本和叙事节奏就是b站的接头抽象鬼畜视频的水平啊,还不把故事讲完..服了,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