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巴黎圣母院》,2023年最“燃”的电影。
一方面是真的烧起来了,另一方面也有点主旋律的味道,挺鼓舞人心。
有意外之喜的电影。
是我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电影,半纪实类的剧情电影。
取材自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电影剧情应该是从历史资料中提取了一些片段进行了故事方面的艺术加工,并且在成片中加入了历史的影像资料,大概是这么个形式。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虽然电影没有很紧凑的结构,但是有很紧张刺激的节奏,前后之间联系很紧密。
即使镜头中的故事是忙乱的,但是导演的视角是有条不紊的。
再加上出色的配乐,将当时的气氛烘托到了极致,对荧幕中发生的一切难免捏一把汗。
再加上今天的IMAX荧幕,将巴黎圣母院这一八百五十年的风貌尽数呈现,从烧毁之前再到最后灭火,建筑与历史结合的美感,直观的体现在荧幕上。
并且电影中的灭火情节部分我觉得拍的挺好的。
不同于东亚的消防员情节,他们更像是对待一份工作一样去面对,他们愿意为生命牺牲,却也不做过多无谓牺牲。
你能感受到他们的奉献,但是他们不会被刻画成神。
他们只是竭尽自己所能,去拯救这个他们热爱的世界。
导演没有刻意去制造矛盾和苦难,只是让消防员们一个一个去解决问题,虽然没有刻意煽情,但是等到钟楼上肆虐的大火,在画面上逐渐减弱,直至黑暗重新回到曾经卡西莫多待过的钟楼,真的跟消防员们一起松了一口气,也有点小庆幸。
有历史片段的纪实,还有故事主导的节拍,确实是一部出乎我意料精彩的电影。
刚好后排坐了一个法国友人家庭,感觉自己好像真在法国见证这个历史事件。
看完对巴黎的交通太失望了。
窒息。
焦虑到麻木,看到后面魂魄已经散了。
恍惚到极点。
看着巴黎圣母院被活生生烧了两个小时,泣不成声。
那种无助、悲痛、怀疑和恐惧到顶端的情绪这辈子都不想再体验第二次了。
教堂在燃烧,众人在祈祷,圣母落了泪,灵魂被击碎,精神未毁灭。
我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发狠地乞求上帝保佑。
尽人事,听天命。
河对岸的人们吟唱圣歌祈求上帝庇护,保佑巴黎圣母院。
教堂北钟楼的消防员冒着死去的风险灭火营救。
这一刻,我们的思想和意识是一体的,互相连结的。
属于人类种族的共鸣和联结。
“当太多的事都陷入分裂、立场与观点不断撕扯的今天;用多种语言滚动播出的新闻报道,所有人都尽可能的祈福,那刻这里发生的事情将所有人都联结在了一起。
好像灾难没有将它彻底带走,或许这个世界也没有那么糟糕。
”we are all human.上帝会被打动,消防员解救成功。
我尽尽人事,上帝就会庇护。
人祸,还得人事来解。
禁止吸烟但随意丢弃的烟头,鸟儿啄过的老化电路,老旧时常误报的警铃,第一天上班的安保人员,掌管700把钥匙却度假的核心人员,上一秒开走的列车,爆胎又断脚踏的共享自行车,层层叠加但无用的行政制度,拥堵瘫痪的交通,寸步难行的消防车,视若无睹的各色行人,作秀给总统看的假消防指挥中心,拿错了的假荆棘王冠,破裂不稳的水管,水压不足的消防水枪,逼仄挤人的300级楼梯,被关住的阁楼门。
what a chaos.法国就是如此混乱无序又如此地浪漫美丽。
所幸,藏品全数搬出。
荆棘王冠完好无损,耶稣圣血和基督十字架残片都得以保存。
年迈苍老的神父流尽了泪,仰头看天。
我不也是么。
人>艺术品>圣母院“消防员无人伤亡,1500件艺术品完好无损,巴黎圣母院没有倒塌”人本主义烧了没关系活着最重要!
“今天再造,八百年后又是文物”短评加图。。。。。。。。。。。。。。。。。。。。。。。。。。。。。。。。。。。。。。。。。。。。。。。。。。。。。。。。。。。。。。。。。。。。。。。。。。。
影片本身拍的不错,穿插了真实新闻镜头,把传记片拍的很像纪录片。
看完后真是被巴黎圣母院的消防水平震惊了,满脑袋问号,希望能有消防专家及专业消防从业者来答疑解惑,最好能了解法国消防,真实的巴黎消防应该是什么样的?
疑惑1巴黎没有定期消防检查?
那么多消防隐患就一直放任不管,是他们太傲慢还是圣母院没经费?
疑惑2烟雾报警不直通消防局?
消防局居然是先看到异国传来的照片,然后才接到群众报警电话?
疑惑3巴黎圣母院没有自动淋水装置?
不管作用大不大,总不能就一直放任那么烧着吧?
各区域之间也没有消防隔离?
类似商场防火卷帘门一样,阻断火势进一步蔓延。
疑惑4巴黎圣母院没有常驻的消防小分队?
员工也没有消防演练过,第一时间没有拿起灭火器?
从起火到首批消防员喷出第一柱水花可是足足等了一个小时零几分钟啊……疑惑5没有提前预留消防通道?
消防员上上下下居然能被小门挡住,领头的也没有随身携带破门锤?
疑惑6现场抢救文物为什么不能直接搬走保险箱?
非要等开箱一件一件拿走,直接连箱子搬走不是更快吗?
疑惑7古建筑专家在救火作业里能帮到什么忙?
电影中貌似是个添乱的角色,没看到什么正面作用。
疑惑8直升机、消防船、机器人在救火中起到多大作用?
电影中有镜头描述,但没看到具体作用,好像还是一线消防员和云梯作用最大。
疑惑9古建筑灭火除了喷水外还有什么其他灭火措施吗?
看电影中除了喷水就是喷水,感觉好单一。
疑惑10法国有没有问责制?
这个事故中都有哪些人应该担责?
责任有多重?
疑惑太多了,暂列这些请专业人士解惑。
如果还有其它疑虑也可以放在评论区一起探讨。
整体看完毫无疑问就是人祸,当然还是有一些闪光点感觉不错,比如火势彻底失控后撤回消防员,优先保人命;还有现场火情侦查看着很专业,及时确定起火点方便有效救火;还有设置了备用指挥车,无论是应付非专业官员现场视察还是防止其他意外,感觉都很有必要。
一场历史性的重大灾难,真实的重现了火灾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从人们的无视、散漫、好奇、担心、着急、无助,到消防队员们的英勇与坚持,最后更多的是感动!
庆幸没有人员伤亡,藏品全部被抢救出来,给大家带来希望与信心!
这场灾难不光是给法国人一个巨大打击,更是给世界敲响了警钟,上了沉重的一课!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感谢#一点资讯观影团#
没有因为太困不想起床就错过这部电影真的是非常正确的事情!
各种各样的巧合与意外酿成了一场非常紧急非常严重的灾难。
作为完全按照现实所拍摄的电影,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小差错是真实的,就像一些生硬的虚构剧本强行地安插了那么多阴差阳错,原来现实比人为设计的世界更荒诞啊。
喜欢作品中描绘出了艺术、宗教是属于全人类,不被种族、国界、年龄所局限。
喜欢它拍出了女性消防员的无畏和坚韧。
喜欢它毫不避讳地描写出“政客在听说后都蜂拥而至来到巴黎圣母院”、“给总统一个备用指挥车,不要让外行来自以为是地掺和”。
对于那些酿成大错的小人物的疏忽也不以为然,作品没有煽动我的愤怒情绪,反之我只会感叹人类是非常自傲自信的生物,我们认为的习以为常与理所当然居然也会在某天被打破,在每个瞬间都能毫不放松地保持警惕或许是反人性的吧。
喜欢影片中反复穿插了真实的巴黎圣母院燃烧的画面,一直在猜这个是电影拍摄还是真实记录片段让我觉得很有参与感。
老奶奶打电话请求救猫的设计很巧妙,最后没有给出结局也是留白的处理。
我有点小意外这种看似不太相关的内容也会被保留下来,看到别人说猫暗示的是巴黎圣母院的状况,觉得真是草蛇灰线。
我一直在思考无价的、寄托了全人类共同的信仰、代表了千百年来宗教意义的艺术品和看似数亿生命中的人类的生命该如何取舍。
感觉越长大越能明白人生中有太多的电车难题。
但生命的意义或许在于它是每一个个体唯一真正能够拥有的最宝贵的拥有。
虽然内心会觉得那种煽动情绪的集体性的事物感动是我小时候才会做的事情,但是看到所有人义无反顾地支援还是会觉得眼睛酸酸的🥺
2024年1月3日晚看于三里屯法国文化中心。
记录几个有意思的点,全片有好多法国人对法国的揶揄,比如乱糟糟拥堵的街道挡住了消防车通行。
在法国,个人没有给消防车让道的义务。
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车辆和行人应该给执行紧急任务的消防车让路。
消防系统官员们接到灭火任务后,得知总统马克龙要来火灾现场视察,他们商量,你负责应对灭火,我负责应对官僚。
这是电影对官僚系统的一种讽刺,在不同国家,大家都有天生的对官僚的敏感。
有一个跟巴黎圣母院灭火无关的情节设置很有意思,一个老奶奶的猫爬到屋顶上下不来,她着急地给消防人员打电话,让他们来救小猫,可是消防资源被圣母院占据,没有人来救她的小猫,老奶奶着急地哭出来。
这个情节想表达的是,巴黎圣母院着火给不关心圣母院的人带来的影响。
这部电影也让我对消防救援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此之前,我把消防员看成领财政工资的公职人员,对他们一向以对公职人员的严格审视来看待,作为媒体要监督其是否渎职,理所应当地认为,哪里起了火,他们过去后都能马上灭掉,否则就有渎职嫌疑。
可是通过电影,我了解到消防救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也会跟我们采访一样遇到困难阻碍,会有行不通的方案,换句话说,公职人员不是万能的,这是对媒体视角一向严格的一个稍稍提醒。
在心里种下去巴黎圣母院的种子时,是12岁在电影院观看电影🎦纵横四海,当我真的抵达巴黎的时候,已经是2015年11月。
阴差阳错的,没能进入巴黎圣母院参观。
看到朋友圈别的团员都去了,后悔得很。
2019年4月15日在新闻上看到巴黎圣母院正在着火的视频,更是后悔懊恼不已。
今晚看完这部电影,看到了荆棘王冠,看到了多不胜数的钥匙🔑,看到听到民众在一起唱奇异恩典,是吃惊且笃信奇迹的心情。
再次抵达,我一定要去参观巴黎圣母院!
这部电影真的不错,看之前以为会是无聊的纪录片。
可是看的过程中我真的痛心疾首。
刚开始所有的一切都像是在说圣母院着火好像是一种必然。
明明有好多次机会可以灭火。
看得我直叹气。
后面马克龙饰演马克龙,以及指挥官说到:“我们的队员可以为了拯救他人的生命付出一切,但没有任何一位消防员值得去为这一堆破石头献出生命,任何石头都不行。
”真的是不落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的俗套。
最后巴黎人民在河边唱圣歌,真的很打动我。
比想象的好看,纪录片风格使电影有了一些其他救火电影没有的细节,推荐观看。
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连马克龙都是演员,只是按纪实风格拍摄。
有人说本片没有主角,这不对,主角分明就是巴黎圣母院,其他都是配角。
纪实风格的电影开场都会慢热,着火原因,影片给了多种可能,工作燃烧的烟头,电路短路等。
然后,法国人日常的离线操作开始了从黑人临时工值班员不知道如何处置外出的教堂圣物钥匙主管人,狂奔了半部电影,最后忘记了保险柜密码,手机余电两格才短信要到老值班员认为误报警,外面人都看到冒烟了,教堂里的人还不知道火警电话打不进去,老太太的猫上房不止一次打进去……没有安装快速安全检查升降梯,导致检查不及时街上路人都围观,没有群众主动让路,导致救火车多路段堵车消防少将不想让总统到场后乱指挥,安排一个假的指挥车,马克龙到场后想下令敢死灭火又不明说把赌注压到消防机器人身上,结果来了P用没有,机器太小,水压不足屋顶的防虫剂在烈火中溶化,助燃并有毒最后还是一个热爱这座教堂消防员冒险上去才发现石制钟楼是安全的,从那里喷水可以阻断火势进展……
所有错误的总和,代表了这场灾难早晚会发生,只是正巧在这一天。
这一开始以为是讽喻片子,如果是讽喻片的话,那名字《我们怎样烧掉巴黎圣母院》更好。
事实上,片子走的是正剧路线,纪实加上法国人接力救援,街头群众的祈祷,法国人对巴黎圣母院充满了宗教与文化的双重情感,没有在影片中过分指责任何人,没有记者的追责提问等等,只是讲了如何拯救下圣母院的故事。
没有一个消防员身亡,圣物全部转移保存,石制钟楼幸存,看到最后居然有种胜利的感觉。
看了又等于没看
这火与圆明园相比,哪个烧得浓烈?
这是一部真实又抓马的纪录片。巴黎圣母院被纵火的再现尤其令人赞叹, 使用了真实的片段,很棒。记录片中描述的巴黎很真实:一直在建设,又美丽又混乱。
什么狗屁电影
很精彩,又是行政管理学毕业生看了会想到很多的片。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意识到公共危机管理和多学科交叉领域是未来的热点。之后20年看来,每一宗大事都符合。阿诺这部片比较像纪录片,完全是正叙。前半描述了常态有多少危机发生的种子、危机发生后多久才能集聚力量和控制进程;后半展示了危机的解决依靠什么,那就是杰出个人对复杂空间中关键点的认识。少将在对敢死队发令时不是说“法兰西荣耀属于你们”,而是强调现场指挥官要“把大家活着带回来”,因为人的价值胜于一切。在人均资源紧俏、系统风险盘根错节的当代社会和现代城市,反击依靠少数人引领破局,多数人要为少数人创造条件。回想一年前的现在,是不是觉得怀旧呢。
上帝视角看事故的发生
这个片子还是适合在大屏幕上看,当做情景还原式无旁白纪录片来看。巴黎圣母院在你眼前烧了两个小时,真是心要碎了。滚滚铅水从滴水兽口中倾泻而下,是悲剧的绝望的美感。作为马克龙访华的文化推广项目,由马克龙亲自推介,法国文化部长出席中国首映,自揭家丑,不以为羞,此间差距更令人叹息。
四年了,现在还能想起16号一早看到新闻的震惊…教堂房顶的熊熊烈焰,巴黎上空的滚滚浓烟,无助的人们会跪在街头唱圣歌祈祷…今天仿佛又经历了一次。片中使用了众多当时现场视频,让影片更具真实性,聚焦到各个人物的故事线,没有拍成纪录片,有让影片有了一些柔和感。希望不再有这样的大火,不管是在哪…
消防安全很重要
当个纪录片看还行,但用有电影质感的剧情片去衡量,此片完全不行,几乎没有人物性格揭示;枯燥无聊;52分钟弃剧。
剧情和技术层面都夸不出来,这么重要的真实事件改编,拍成了邻居家老房子着火即视感,虽然有很多气氛渲染,但真的无法入戏。
按部就班的行政能力…诸神在火光烟尘中仿佛给发国人立起了右手:yeah!
原来这八百多年来,真的只有一个“卡西莫多“掌管着整个年久失修的巴黎圣母院所有七百多把进出门的钥匙,而着火那天卡西莫多正好去凡尔赛宫度假了,他得八百里加急赶回巴黎救出圣物......不晓得为啥,看完后第一反应是想把马克龙打一顿。
虎躯一震,文物安全的重要性!
IMAX版很震撼,就像看着在眼前燃烧却又无能为力。映后导演说影片初衷是用影像来记住这段历史,就想到有的地方习惯封杀影像来抹去历史
如果故宫着了火
能打到7.2的样子,端水给四星。原本以为是纪录片,没想到是根据现实改编的剧情片诶……明白想表现的是微小隐患叠加最终酿成严重后果,但后期反转太多,用力过猛。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让人观感疲劳。出现事故之后懂得反思是好事……
固然是部较为普通、工整化的灾难片,票房低理所应当。但还是有些不可忽视的亮点:纪录影像与虚构剧情的无缝融混,达成一部纪实性剧情片,真实临场感强;圣母院内景与艺术品的还原度、观赏性在线;对市政问题、火灾成因细节没有回避(也没有强化批判)。这几年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天翻地覆变化着,燃烧的巴黎圣母院无疑是一声激烈的警钟。
阿诺的电影叙事方式很特别,他喜欢在设计紧张的情节中反而突出细节,从开始的一只烟头到最后小女孩的红头绳,电影让人从开始屏住呼吸到最后松一口气。而镜头语言让古老的建筑和艺术在水火交融的特写中展现出了另一种绚丽。
没有选取一个贯穿全文的主角是一个很好的决定,真实影像的穿插也让我窥见真实的陷于火焰中的圣母院。这是一场关乎所有人的灾难,也是一场关乎所有人的救援行动。但没有一个人能有重要的戏份,又经常将镜头切给戏份较重的群像主角,暴露出了一个现实弱点,既许多人并没有在做事儿,只是默默等待,凝视着逐渐崩塌的巴黎圣母院。无数的偶然共同指向一个必然——一场手足无措的救援行动。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是无能为力的,他们等待着消防队来到,等待着管理员开门,等待着负责人赶来,等待着批准和增援...石头的雕像终究不会流泪,悲伤的是没有能力挽救现实的人类。总是如此,有了伤疤才晓得疼,希望人类可以更加爱惜那些瑰丽的宝物,及时防范那些可避免的偶然,而不是仅仅祈祷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