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打动了。
认识趣里是因为看过她演的《吉祥寺》、《我的家中空无一物》和《最终幻想少女》。
她每次出现都能抓住我的眼球,小小的身板似乎扛不住秋风,小小的脸蛋好像装不下五官,上吊的眼梢和突出的双唇有别样的稚气和灵气。
这次趣里独挑大梁,演一个在情绪崩溃和奄奄一息之间拉扯的女孩。
这女孩会在吃到冷掉的炸猪排生气地把筷子甩桌上然后去热饭,而不是每吃一口都煞有介事地感叹一句“好好吃”的那种在日本影视作品里的女孩——至少这个形象是真实的。
她为很小的挫折抓狂,对声音敏感到神经质的程度,她在他人面前时常感到无地自容(在电影中所说的“感觉自己被看穿了”),她病态嗜睡的时候起个床都像用尽了力气,她破罐破摔在午夜狂奔,额头冒血或一丝不挂也无妨,她在停电的家里赤裸着起舞。
我能与女主角共情,因为这个角色鲜活。
电影即将结束,她起舞的时候,她在旋转,镜头在摇晃,我也有些醉意。
她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能量黑洞,与她朝夕相处的话我大概会崩溃。
即便在她说她“重生了”的那个夜晚,面对一直默默陪伴的男朋友,她的主语,也仍是“我”,全然没有理会男朋友最近经历了什么挫折。
在面对外人时,她显得温顺恭敬;面对最为亲密的男朋友,她却可以随时嘲讽和发脾气。
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有没有这些症状。
陪伴抑郁症患的亲属们,真的辛苦了。
今天,我又重新看了一遍这个电影。
大概一年前看过这个电影,记得当时看过之后,并没有十分感同身受,可能当时心理状态比较好。
但是我隐约回忆起来,自己十年前的状态,和电影里面的女主有很多相似,尤其是,我去南方之前的状态,也是有些疯疯癫癫的。
我记得最深的印象就是,情绪的状态起伏很大,有时候觉得世间无比美好,把任何一个陌生人都当做喜欢的人一样掏心掏肺,和人家说一些最亲密的关系才能说的话,经常会吓到别人,就像电影里面女主说的:“我果然是变得很脆弱,只要有人对我稍微好点就感动”,如果被别人冷落,又开始讨厌自己,特别特别自卑。
还很容易愤怒:“我脑子不正常,生气起来就和发神经似的,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生气”。
那时候我也和别人吵过架,被拉黑了还用小号继续骂回去,表面上好像很厉害,其实内心非常痛苦。
有些事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彻底放下。
和家人的关系也不好,和家里人也吵架什么的,我去南方的时候,家人早就不管我了,随我任意妄为,那次去了晚上住酒店,打不到车,然后很晚了才到,卡里的钱好像没法动,还是需要什么身份证号(我的卡用的父母的名字),然后给家里人打电话,打了一圈都不通,好像都不希望我回去,死在外面是最好的结局。
我那时候也天天想死,但就是做不到,就和宁子的状态差不多,最后顶多就是扇自己巴掌,不吃饭,不起床什么的,就是不想好好活着。
有次还去某包买弄药,和卖家咨询奇怪的问题,卖家劝我还是别买了吧,挺难受的,后来我哭的稀里哗啦,不了了之。
那次我忽然好像释然了,觉得自己离死很远,有时候当你到了死亡边缘的时候,反而觉得好像一切都不重要了,活着也好像没有那么可怕了。
我日记里面写过很多故事,都是和一些陌生人一厢情愿的故事,那时候,我喜欢过不少人,后来发现带来的只是痛苦,经常有心如刀割的感觉,好像自己永远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别人交往或者交流,总是觉得自己像怪物一样特别。
电影里面的宁子,她会害怕马桶上的卫洗丽,但是别人以为她在开玩笑。
当知道她不是开玩笑的时候,大家也觉得她很怪。
其实我也是怕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我怕电池会爆炸,直到现在除了手机平板,其他带电池的东西,我尽量都放在卧室外面。
我怕我妈忘了关火(她经常忘),有时候我想起来半夜去确认,或者打电话让别人去确认关了没有。
有段时间我还怕灯会掉下来,我还担心小时候治病乱吃过的药,对自己可能已经造成毒性,有段时间耳鸣,我怀疑是癌症。
反正我现在也是心特别小,经常会担心很小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和别人说,怕被当成精神病。
其实我现在也没有好彻底吧,只是那种状态很少出现了。
偶尔出现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活着本身就很不自在,像宁子说的,“我为什么单是活着,就这么累啊”,好像没有别人那样的自然,有时候家里人多,大家都很热闹,我却几乎从来不去凑热闹,总是缩在房间里,来人的时候我也很少上桌吃饭,都是托词说自己不饿。
公司开网络会议好多次叫我,我都说,还是不去了,你们讨论好了通知我吧,我其实还是怕人多的环境,其实主要是怕自己说错话,以前有过不好的经验。
就是有时候我会变得过于热情,喜形于色,可能就会突破一些禁忌,从小到大,有过好多的尴尬。
有段时间我看了不少心理学的书籍和公开课,我觉得我这种应该也是和电影里面的宁子类似的躁郁症,因为除了抑郁,还有狂躁的时候。
津奈木更像是抑郁症吧,表情和神态都像。
而我有时候是很大胆很热情的,好像有无限的希望和可能,但是忽然又转入谷底,恨不得立刻从世界上消失。
但好像也有些像其他的心理问题,比如BPD,社交障碍什么的,反正感觉自己心理就各种不正常。
我最近想起来,有段时间我认识过一个得抑郁症的网友,照片上的她就给人感觉一种憨憨的傻傻的感觉,当时她住在父母家里,已经呆了很长时间了,不找工作,也不出门,有段时间,我们天天聊天,她好像对我有些依赖,会告诉我她吃了什么,见了什么,我还记得她在地铁上遇到乞丐,问我该不该给钱。
她也把自己看到的一些东西拍照片发给我,有那么很短暂的一些瞬间,我觉得她好像是我女朋友一样了,但是我又觉得,我们不可能相互理解。
后来她还是去看病了,我也一直建议她吃药治疗,但我也明白,她如果治好了,我们就不会有任何关系了。
电影里面,宁子被津奈木的前女友指责:“你就没有想过,作为一个人,自己有多么卑劣吗,就因为你,身边的人都得不到幸福,你就没有想过这些吗”。
其实宁子也是非常明白的,她一直觉得,没有人能理解她,包括男友津奈木,她有时候会很热情的想和他沟通,但是他总是十分冷漠,有时候,她对他指指点点,挑三拣四,津奈木也是逆来顺受,像一个机器人一样。
最后一段,她在露台上和津奈木沟通的时候,她就说了,她觉得津奈木不坦诚,不真实,“我明明把感受都告诉你了,你却偷懒,你选的那些话,全都不是你的真心话,而是为了说服我才说的”,“希望你能和我一样,讨厌我”。
宁子不相信他们之间的爱情,她觉得男友只是一个好人,像神仙一样,无端的对自己好 ,就像是一种单纯的善良。
“你要是,想和我分手的话,也就分了,但我是没法摆脱我自己的,一辈子也不能,津奈木,能和我分开,真好啊,纯太,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喜欢我哪一点,都到最后了,你为什么,和我在一起三年呢,是为什么呢”。
宁子觉得他们的关系不可能再维持下去了,她对自己没有自信,觉得是时候做个了断了,她不能拖累别人了。
津奈木:“我们初识是在酒会吧,回家路上,听你说觉得自己哪里被人看穿了,我吓了一跳,我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不过我,只是刻意和周围保持距离,可宁子你,头上还流着血,就毫不顾忌的奔跑起来,我觉得很厉害,那条路,我跟着你跑的时候,你蓝色的裙子飞舞,非常漂亮,总觉得,这种事虽然不知道有什么意义,但我还想看到这么漂亮的东西”。
津奈木只是说了自己的感受,并不算是很理性的回答。
我觉得,他是感觉到了宁子身上的那种真实又肆意的生命状态吧,也就是跟随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求,无所顾忌,毫不掩饰。
后来,一直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他,违反了公司的意志,然后也被辞职了,那时候,他也许会觉得,是内心离宁子最近的时候吧。
其实,我也有过觉得自己被人看穿的时候,觉得那个人真正的理解了自己,觉得自己在她面前彻底暴露了,所有的想法,好的坏的,难以启齿的,不可告人的。
甚至会觉得,这个人就是自己要寻找的人,可以包容自己的那个人。
最后,宁子说:“大概,我们真的相互理解,只有那么一瞬间,但就是这一瞬间,让我得以存活”,也许宁子仍然不能相信津奈木能理解她,甚至她自己也无法理解自己,她也不爱自己,她讨厌自己,不相信别人能真正喜欢她。
但是,也许只有一瞬的理解,就已经足够了。
和女主相比,我的抑郁症可能只是算轻微的症状吧,感觉现在大家或多或少可能都算有点抑郁症吧,我觉得只有到了严重的时候,可能需要吃药的时候才算是比较严重的,就像女主说的,可能我们有时候都会觉得仅仅是活着就已经很累了,而对于很多其他的亲情或者爱情友情,很可能就真的有一瞬间,我们才能感觉得到。
有很多镜头。
对个人感觉是稍微有一点能够感同身受的。
比如情绪失控的时候。
比如就不知道为什么就感觉崩溃的时候。
比如一天天昏睡着,感觉到自己一点用处都没有。
比如就很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融入这个社会?
从社会的角度而言。
可能。
我的症状比女主要轻一点吧。
所以其实女主还是很幸运的。
他遇到了一个。
我们不能以传统意义来定义这段爱情。
但它是一段非常适合女主的爱情。
果然用语音来输入真的是不知道用逗号的家伙。
嘿嘿我现在躺在床上。
关了灯,在黑暗中看完这部电影的。
眼睛还是一如既往的很酸,很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得了,干眼症,所以。
按照医生的话来说就是要少看手机,少看电脑。
但这对我而言。
好像是不可能的。
所以就配了眼药水就那么一直一直的滴着。
然后到晚上的时候呢,这段时间已经好多了,不会那么的失眠。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真的是蛮像女主角那个时候的状态的,当然我觉得自己的克制力可能还蛮好的。
就往往是把它闷在内心的精神世界里去痛苦去挣扎,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一些物体进行。
打击来表达自己的。
愤怒或者说。
纠结焦虑。
痛苦等等。
就像那个情节,女主其实也是很想去融入这个社会的。
就像我。
这段时间也是一样,因为我们平时在家办公。
慢慢的反而社会更远了,一旦脱离了这个环境。
那自己就会觉得。
非常的空虚。
因为你甚至连最基本的社交都没有了,即使我不想去告诉自己,自己很喜欢社交,还是怎样,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人就是社交型动物。
如果没有这些有的没的。
那一个人的时候。
就得静下心来看书。
就像罗翔老师说的书就是用来。
排解孤独的很好的工具。
那往往有的时候。
就看不下去。
所以。
你得找点事情来做。
我就去给餐馆打杂。
做洗碗擦桌子的工作。
就你要说无聊的话呢,也是无聊的。
但至少你找了一些事情在手头在做,而且我觉得更有意义的是它对于因为是去做兼职嘛。
虽然他的报酬不多,但至少。
你感觉你对这个餐馆奉献了一点点,自己的东西。
可能就是寻找那一点点被需要的感觉吧。
因为就像工作久了,其实不会有那种被公司需要的感觉,我会觉得公司少我一个也没问题。
这个社会少我一个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地球离了谁都一样,所以大多数人去寻找的就是被需要的感觉。
你寻找工作也好,寻找爱的人也好。
当你能够让那种感觉相对比较多充实你的生活的时候。
可能那种就是一种比较幸福的状态吧!
日本電影總是有獨特的細膩感,好像是把你我的生活剝開一樣,赤裸裸呈現在觀眾面前,愛也好,恨也罷,我們很難脫離這樣的模式。
看著妳一絲不掛在面前跳舞,像是脫離繭的蝴蝶飛舞著,我知道這刻的美麗只是暫時的,我們就是靠這一點點的瞬間而活著吧?
真羨慕你啊!
想要離開我就可以離開,可是我一輩子沒辦法離開我自己。
永遠都被困在這個軀殼,我也好想自由飛翔,可是我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好難過,我好憤怒,也好想別人能理解我,可是理解很累吧!
真的有人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嗎?
愛,會消失的,對吧?
近年的日本電影,已經不走純愛路線,反而更貼近現實的愛戀,成人的戀愛是苦澀而難以咀嚼,從【劇場】講述渣男的相遇,到【花束般的戀愛】兩人面對職場後的分離,甚至【剛好想起你】回想從認識到結束的過程,生活,有時候真的困難,需要克服的東西太多,需要花很大的力氣還有耐心,也許這樣寫實的電影,更能讓人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吧?
希望有天能大聲喊出我生活著,而不是只是存活而已。
由于在宁子身上过分感受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法特别客观的分析这部电影。
观看过程脑子里overwhelmingly被各种真实感和代入感充斥;完完全全能够理解她的状态,那种莫名的狂躁和发怒是真的控制不住的,之后也总是会陷入无尽的悔恨和自我厌恶。
特别是在超市鸡蛋被打翻在地时候那个瞬间真真切切引起了代入式的强烈不适,因为知道宁子当时突然获得的好好做一餐晚饭的决心是多么不稳定和脆弱(其实在她没买到肉的时候我已经强烈预感到了她的崩溃,因为真的非常非常非常理解)。
另外感受格外深刻的是她躲在厕所,听老板夫妇和打工小姐姐聊她的时候(尽管是善意的)。
那种发病时对于社交接触的极度恐惧和自卑真的在厕所那个狭小空间中演绎到了极致。
后面老板夫妇敲门,着急地问她怎么了的时候真的有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窒息感;尽管知道他人的关心是善意的但是还是非常恐惧让别人看到那样的自己却无路可逃的感受是一种无法描述的绝望。
觉得影片踩的特别好的两个概念:1——宁子对于善意关心的恐惧真的是对于躁郁症非常真实的刻画。
首先是因为一种惧怕别人看到自己这个样子的自卑感,并伴随着作为一个被关心的人的心理压力。
尽管其他人都希望让她好起来,重新融入社会,但是正是这种期望对于她来说才是最大的隐形压力,因为她害怕达不到这个期望,因此这些人in the long run会对她失望、甚至反感,所以她宁可在他们对她失望之前先逃走。
2——影片的三个中心人物——宁子、津奈木、安堂——其实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
尽管宁子作为主角,她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最有深度的刻画和最极端的体现方式(她真的脱离了社会的正常生活轨迹),导演也通过后两者表达了许多看似过着正常社会生活的人其实都在忍受和压抑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津奈木属于那种默默承受、行尸走肉地活着(也对应了宁子最后质问他为什么总是采取一种“偷懒”的对待情感的方式,因为这就是他的coping mechanism),而安堂则代表另一个极端,一个被社会要求的false positivity和上进困住的人。
津奈木对于宁子的陪伴真的使我除了羡慕已经说不出任何东西了;如上说的,躁郁症患者是真的大多非常自卑,害怕他人了解到自己的情绪不稳定和发病状态,所以宁子有一个能够这样接住她的人,真的是她不幸中最幸福的事情了。
最后说少给了一星的两个原因:首先,个人觉得影片定位和表达不够清晰,特别是片名比较misleading,因为我并没觉得它最最最重点表达的是津奈木对于宁子的爱给予了她多大的情感支柱,让她更好的活下去;其次就是结局有点立意不明,可以稍微处理的更升华一点的。
不认为这部剧毁了抑郁症。
反而你能看出来在这部电影的视觉美得到保证的同时,还有对抑郁表现的努力。
宁子的状态,和津奈木的状态,津奈木的同事和咖啡店的人们,安堂的状态。
安堂的出现为这部剧提供了加速器(和奇怪的快乐),被宁子讲“你是不是比我的症状还要严重?
”的安堂,极力和毫无生产力的宁子划清界限(好想给她们组个cp),但你看得出来,她在否认抑郁状态的同时,她的内部也有像津奈木一样隐晦的奇怪之处(请留意咖啡店的人对安堂的吐槽hhh)。
而且关于抑郁症,影片中宁子试图给一个较为准确的表达:…不,应该说和抑郁症不那么一样,就像是闹着玩的抑郁症…。
全片用的词是「鬱」,比起抑郁症,和抑郁状态更加贴切。
在影片末尾,宁子“复活”了。
我觉得这是,只要留意过自己的抑郁状态或者抑郁症的人,会有的经历。
抑郁状态反反复复,好的时候可以坐火箭上天,坏的时候想和自己分手,想丢掉自己。
所以会有手足无措,想放弃的时候,因为你知道下一次抑郁状态还会来找你。
而你摆脱不了。
最后再来一句,哎这个电影是很美的。
想看仲里依纱和宁子来个cp(重复)。
趣里的硬照不如动态来的活声活色。
在她全裸在天台仰头吹风,抬头看suda的那一瞬间,纯朴和妖艳在一张脸上被表现出来。
·ll·另外是个人的猜测。
开头对宁子母亲的暗示和结尾宁子跳舞结合起来,我怀疑她家有遗传性的抑郁。
影片中所呈现的“爱”并不是纯洁的、浓烈的、与性有关的、亲密的、甜蜜的、狭义的“爱情”,比起普通的情侣关系,两人更像是生病状态下的朋友,两人可能不需要浓烈的爱,即使生活三年两人也甚至没有对对方的深刻的理解与了解,影片中也没有呈现两人有好好的沟通。
我感觉,宁子需要津奈木的理解以及崩溃时的小小的支撑,“还有一个人存在我身边”,而津奈木给我的感觉是当他看到躁郁的痛哭的发疯的宁子时,好像自己的痛苦通过宁子的痛苦也得到缓解和释放,所以他并没有离开糟糕的宁子,也没有非常在意宁子所需要的,当然宁子也没有明确的告诉他(直到最后抑郁转躁郁时才说出自己的需求)。
但对于两人来说,即使不甚理解,你的存在与陪伴,也让我可以稍稍的活下去。
影片中宁子试图给一个较为准确的表达:不,应该说和抑郁症不那么一样,就像是闹着玩的抑郁症…抑郁状态反反复复,好的时候可以坐火箭上天,坏的时候想和自己分手,想丢掉自己。
所以会有手足无措,想放弃的时候,因为你知道下一次抑郁状态还会来找你,而你摆脱不了。
人与人互相理解太难了,但是如果有一瞬间,就足以让爱生存,让宁子生存。
虽然画面看起来很丧,但却是十足的治愈片。
我大概已经挺习惯这种方式来自言自语了吧。
每当看到一些有所触动的电影和书,便会想着写点东西,有时候写的和内容有关,有时候则是往事浮现,有感而发。
这部电影的内容我算是比较熟悉的吧,2016-2018年的时候,抑郁症的我和躁郁症的女友互相陪伴了两年,和电影的区别是那两年我自己的抑郁症和躯体形式障碍也比较严重,而男主的处境大概是有些抑郁不得志。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有种卡壳的感觉,情感隔离的厉害,仿佛失去了记忆,过了一会儿有些哀愁与悲伤的感觉。
抑郁症和躁郁症患者的陪伴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我2016年之后才知道的事。
躁郁症的痛苦也不是抑郁症+躁狂症1+1=2的痛苦,这也是后来我查了一些资料,问了一些朋友才知道的事。
躁狂发作的时候感觉特别好,她仿佛拥有全世界,要考证,赚钱,消费的很厉害,雄心勃勃,踌躇满志,抑郁的时候去连说话也要通过打字来交流,很久很久没有办法吃饭说话,疲乏的眼睛里仿佛住着深渊。。
我曾想到一个精神分析的角度,当我的疾病和症状变得更严重的时候,这会不会是另外一种慰藉和照顾,因为当我让自己也生病或加重自病情的时候,或许我就更能理解他人生病的痛楚,也许就能做到真正的共情与感同身受。
这点好像在我和我的重要他人的关系上总是出现。
电影让往事历历在目,但我的大脑和情绪仿佛一片空白,讨论往事果然比谈及电影困难多了,我最近时常感觉到自己缺乏勇气,也许也是漫长的咨询让我变得能够接受这一点,所以我的故事只讲了一点点,就没有了讲下去的勇气了。
我认识的不少病人,各种抑郁症、躁郁症、人格障碍等等,在我看来,这是一群很有意思的人。
比如我的前朋友BOBO,她以前就说过,生病嘛不就是吃吃药,住住院,电电脑子,那是我们有次在聊电击疗法的时候她有感而发。
我一直觉得这个话很有意思,这个吐槽和调侃也许也符合部分患者的继发性收益的需求,比如用生病这样的方式表达无意识的需要被照顾和被看见的需求。
比如另外一个朋友AW,我有次问他为什么我们会成为朋友,就因为我送了药给你吗,她却说,我是她唯一一个听说她想要自杀却没有劝解的人,这会让我觉得我这些年来这件事做的不错,就是尽量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意志加于他人,也绝对拒绝他人将他的价值观与意志强行灌输给我。
另外,是不是只有在我这里,AW才可以不需要总是做非常有用,非常正确的事?
但愿以后,对于AW而言,我不是唯一不劝解她的人。
另外,我总是遇到抑郁程度和优秀程度成正比的人,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也有些困惑。
有时候我也会想起我的其他朋友们,如果他们的人生是一部电影,那这样的电影也太过残忍了,电影时常虚构,而他们的人生却是那么真实。
有时候他们会试图以他们的人生来劝解我,以此来劝慰我要更积极一些,有时候也以那种粗暴生硬的方式试图理解我,我既为自己被误解和生硬的对待而不满,也能理解他们的善意和盲区,也许更让人觉得心酸的是那个移情的解释,我们在早期和我们的养育者之间互动的方式会潜移默化的深入我们的内心,成为长大后我们用来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方式。
虽然不断更新的新的人际关系体验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这个东西,但这些东西埋藏的太深了,如果没有太大的意外,是否我的这几个朋友们这一生都在我这种方式对待着自己呢。
最近有几件开心的事:和豆友见面吃了一顿火锅;和另外一个豆友相识,好像遇见了大学时候的自己;办了一张399元离自己1.3公里,早上6点到晚上12点的健身年卡;租到了满意的房子感觉不太好的事:妈妈的药医保断货,自费又太贵2021.11.7
写在前面声明的,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有程度不一的精神疾病或者心理疾病。
完全不拧巴、不纠结、不胆小、不讨好的阳光健康型人才实在是少的可怜。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多了解点心理学知识,更好的认识和接纳自己和他人,学会带病生存。
首先,这理应成为一部科普双向情感障碍并表达对病人的关怀的电影,因此需要观众先对这一疾病有些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女主。
但影片介绍没有多说,剧情里也没有点出来,是为第一缺陷。
在如今LGBT都只有双性恋和同性恋刚刚逐渐被接受,绝大多数人还对性别识别障碍缺乏了解和接受的社会大背景下,突然扔给他们一个双向情感障碍,能简单的当做抑郁症而宽容就已经很不错了。
简单不严谨的介绍下双向情感障碍,具体可阅读图书《双相情感障碍 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以及《躁郁之心》,都是美国人写的书。
这属于一比较普遍多发的带有遗传性质的先天神经缺陷造成的可能由社会环境或者刺激压力诱发的精神性疾病。
需要到正规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治疗需长期坚持服用药物,并定期进行自查或与医生进行谈话,检测自己的精神状态。
症状表现为大家比较了解的狂躁症和抑郁症,两种症状的周期性循环发作,间或一些比较平稳正常的精神状态。
根据发作特征周期不同又可分为一型和二型。
在躁狂期会表现出乐观、亢奋、积极、工作狂、不睡觉等特征,这也是这个病积极的一面。
毕竟,精神病人思路广,艺术家和精神病可能是同一个人。
而在抑郁期则是沮丧、消极、自我怀疑,没有自信,就和之前变成完全相反的人。
前面提到的《躁郁之心》这本书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双相患者,同时也是位精神科医生,所以她对这个病的研究说服力比较高。
而在《双相情感障碍 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中,最重要的便是病人自己首先应该在自己精神正常的时候先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的疾病,接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样才可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精神状态,以及才可能比较清楚的向不了解自己的需要社会接触的其他人介绍和解释自己的病。
其次便是,作为病人的家人、爱人,只有了解了这一疾病的原理和症状表现,才可能在病人出现烦人的抽疯的病症时候忍耐他、包容他。
回到影片:女主整天嚷嚷我有病,我不正常,活着就很累了。
但是除了一次乱吃药,没看到她怎么去治疗。
这就是活该受罪了。
而这个影片中,男主自己也有病,前女友更是明显的偏执,反正是一帮病人。
前女友也许是为了表现社会上的人对双相病人的不理解和歧视,但这么讲故事就太粗暴简单了。
餐厅里的三个人也许是为了表现也有善良的友好的人愿意鼓励和接纳双相病人在社会中建立正常生活,但同时他们全是反面案例,并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掌握如何学习和尝试理解、接纳双相病人的。
所以这部剧,即使观众想从中学习了解双相情感障碍,学习应该如何爱这样的病人,不仅啥都学不到,还可能学了一堆错误的知识。
所以,这电影就不如不看。
回到电影的翻译,私认为翻译为“只有爱能让我生存”是最恰当的。
这确实是应该靠周边人的爱和理解才能生存的精神疾病。
要不然,无论是出于责任还是义务,谁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不会不耐烦?
久病床前还无孝子呢。
要是老人得了老年痴呆整天在家折腾,没几个子女心里不是盼着老人早点儿死的。
这就是真实的人性。
所以,回到影片,最大的交代不明就是到底为啥男主会喜欢女主并且和她同居生活了三年。
俩人只是在联谊中偶遇,女主还是在犯病的状态。
电影里给的解释是女主犯病时候的“放飞自我”状态恰好治愈了男主的心理疾病,有病的女主恰好是男主的药,这或许可以自洽为啥影片里男主从来都包容女主犯病并且不让她去寻求治疗。
但这处理也太理想化了,一个人爱的再盲目,也是首先爱自己。
因此,合乎情理的状态应该是男人和女人在正常精神状态时候认识,甚至是躁狂的状态认识,那个时候会被她的热情和闪闪发光而吸引。
之后才是一起度过抑郁期。
综上,对于真的了解这一精神疾病的观众来说,只会吐槽编剧不是很无知所以造成剧情全是BUG,就是很傲慢根本没想真正的了解和关怀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因为据美国的不完全统计,两种类型的病人数占总人口的2%左右,还不包括很难确诊的、症状不严重的和尚未诱发的。
所以,抑郁症如今已经被普遍接受,每个人都可能可以识别到自己陷入了“抑郁状态”(当然不包括矫情的状态)并掌握一些度过自己的抑郁状态的技能——还得感谢信息过载的各类公众号。
而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识、甚至是专业的医学研究都还非常非常少!
回到影片。
真的应该好好学习下《我丈夫得了抑郁症》。
同样的日本电影,看看什么是一部关怀精神病患者影片应有的觉悟。
这部电影么,就当做反面教材来看看吧,也算是它的一点价值。
纵然矫情到死,那也有人与你一起。
也太丧了吧,片尾女主独舞没有燃烧好看
有点虐心,看的过程中很压抑很能带入;看完时隔几年会忘记剧情。。。不怕虐可反复观影,应该常看常新
这种想要改变又没法改变的心情...我们普通人都深有体会吧。抑郁情绪也很可怕,好好地照顾自己吧。
真的是理解不了,也看不懂……
哇,好无聊啊。是不是燃烧带起裸舞风潮了。。为了菅田将晖而来,却都是趣里一个人的戏。
2019国际电影节,第四弹。有点怪的日本片,可怜咖啡店的那个智能马桶了。人跟人在一起真的是有原因的,要么互相理解,要么互相利用。
可以理解女主 但是又不能理解女主 因为我的“躁”或者“郁”是可以通过和别人交流 通过自我思考 来解决的 但她的是病理性的 lose control的 如果萍水相逢我能给予她温柔 长期照顾就是拳头打在棉花上 是无解的吧(。反而 我对津奈木的心理完全理解不了 他心里缺失的那一块是什么呢 他无所谓的态度让人看了火大 又不禁感慨还好宁子有他 唉 真实世界中大概没有他那样的人吧 那躁郁症患者又该怎么办呢 片尾曲很好 很喜欢最后那段画面的噪点 光是氛围已经让人落泪了 趣里和菅田将晖的脸都太适合荧幕了 比较喜欢的几个地方 最开始的奔跑 在超市里用尽力气的宁子 砸烂坐便器水花乱溅 看到宁子立马回头的津奈木 开空调却跳闸 舞蹈到天明窗外泛着红光 明天大概也并不会好起来但无论如何也得活着。
女主的生存艰难我都懂,我唯一不懂的是她是怎么找到苏打这种男朋友的,还一起就是三年???
故事还可以,拍得有点一言难尽。苏打的造型欣赏不来,女主颜值也不高。
苏打,你为什么要接这样的剧本?没钱了吗?这是一部对于忧郁症患者完全没有任何帮助的电影,不会让观众对忧郁症患者感到同情,也不会让普通的人更好的理解忧郁症患者的内心。也许它的本意并不在此,但我还是觉得对于这个群体不够尊重。女主这样的人在现实中不会活过三天,可苏打养了她三年,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人道主义精神!这是大无畏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不懂为什么要有这种设定,真的很扯淡,对于现实毫无启发意义。最后说只有爱让我生活下去,可这爱是无缘无故来的吗?爱是交换,你值得人爱,别人才会爱你。苏打对女主的爱是从何而来?图她不工作,还是图她一天睡19个小时?我们生活里可能会些脆弱时刻,会很矫情,很敏感,甚至想自杀。但那毕竟是极少极少的时刻。而女主一直处在这种时刻,却不是有病,而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不扯淡吗
我就是苏打脑残粉。
5.5 趣里之前没关注过,演的真毒啊。那场一个边跑边脱一个边追边捡的戏太有味道了。
废青抑郁症患者的赞歌,光有旁人的善意是不够的,只有感受到坚定地被爱,哪怕只有一瞬,便可在一解束缚,翩翩起舞。至于过后怎么样,帕拉图并不在意。
活着就很难了
虽然前半部被趣里的颜劝退,但看下去发觉,她演出了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某一时刻的那样一个状态,所有不顺都胶着在一起的时候,不崩溃很难。“活着,都已经精疲力尽了”,“一辈子无法和自己分开”,看出眼泪,也想重新审视趣里。菅田将晖在这部戏里仿佛又看见活在《二重生活》里的那个卓也,只是还要丧上50倍。这电影不适合浑身无力、内心茫然、空空如也的人看,尤其还是在高温的夏日午后,你会分不清是感同身受并沮丧地睡去,还是真困。
明白心中的某些地方崩坏了,明白这样下去是不可以的,却偏偏站都站不起来。自我厌恶、自我放弃、自我怀疑,每天都生不如死,活在想干脆放弃人生的灰暗日子里,希望这样的人都能遇到那一双拉住自己的手。
我并不想谈什么感同身受,道理我都懂,但自己就是要靠自己去治愈的。
真好啊,自我厌恶到极点的同时还能被人坚定地选择。
“我离不开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