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她比紫龙还紫龙,战斗时就要脱掉衣服,光着身子才能“隐身”和敌人战斗。
片子里的敌人可以穿着衣服的同时用隐身,女主角居然还要脱了衣服才能隐身,卖肉的意图太过明显了吧?
没看过漫画,看此片的时候一头雾水,电子脑和义体的关系也没讲太清楚,感觉完全就是截取原著的一段的电影故事,粉丝向太重,这一点也算是日本动漫改编类电影的通病,这一点儿柯南电影版做的反而最好,每一部电影都用开头的几分钟介绍一下大概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这很重要,不是所有的人看完片子都会回去看原著的。
本片战斗场面其实不太多,但是武器种类繁多,配上字幕的讲解,让我感觉在看汤姆克兰西和合金装备,也许后者是来自于前者的启发吧,毕竟攻壳更早一些。
而且片子里对程序和人类的解释以及哲学般的讨论占了大部分篇幅,作为一部“商业向”电影这并不太好。
莫名其妙的中国和美国元素表面功夫太多,在我眼中片子里的人都是日本人而已,也是,毕竟这些不是本片重点刻画的对象。
人类设计的AI由于携带大量机密而主动申请政治庇护,这个点子很棒,棒到连作者貌似都没有给出合适的答案,最后人类和程序的混合,与其是科技,更像是个想当然的做法。
另外,当肉体变成可以随意制造的物品时,人类的性欲是否就完全无意义了?
因为是重制版,所以首先对比一下1 对于片头的部分,重制版使用3D当然更好一些(毕竟原来的版本已经被Matrix学去了嘛);但是潜水一段,明显因为水泡不可能是正圆形的,所以原来的手绘更胜一筹。
重制版去掉了一些过于明显的象征和暗示,这个见仁见智,个人是比较欢迎的。
这里大量使用了“拟似第一人称视角转换”,不仅活用了原作设定(原作很少使用这个技巧),暗示意味是非常明显的,镜子和水面、他人的眼中等等都暗示了角色/人格的切换和模糊。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些其实就是做起来好看,更进一步消减才好。
最后傀儡使从大男人的声音变成了外表一样的女性声音(而且是神原凉子!
),从养眼程度来说是大欢迎(当然也是为了弱化原来的男女繁衍的象征而强调镜像融合的象征)。
2 这个片的一大好处就是原作和动画的制作者都是武器爱好者,所以花了很多细节来描写准备动作、战术、心理对抗。
比起好多TV里面错漏频繁,可以说不知道高明到哪里。
3 原作因为太早了,所以有些细节在现在看来不大真实,比如公用电话。
另外博士明显用的是c程序在分析,但是个人觉得这个时候用脚本语言明显更为合理——当然也不排除用的是看起来很像c的脚本语言。
警花生化人的监视屏幕也不符合习惯,即使是字符界面,这种情况大多也会用多色+对齐表格,只要看过各种企业内软的监视界面就会知道。
当然也可能某人习惯性的用了unix缺省的胡乱一锅粥输出全部stdout的习惯,其实因为偷懒这么做的不乏其人。
起码我在不重要的程序监视部分也是随便输出的。
(但是真正的log文件会好好注意输出,因为那个要给别的程序用来分析的,乱了一点就分析不出来了)4 里面关于智能、人格和记忆的部分,一般人看起来很高深,但是如果有程序背景的话,倒也不难理解。
人格 必要条件是自我认识(+一些其他的东西)。
以电脑比喻人类,有硬件,有软件。
硬件又包括思考、感觉和行动。
软件又包括程序和数据。
因为在过去人类是唯一有自我意识的智能的对象,所以很多人往往把人格和特定硬件(特别是感觉器官)数据(记忆)联系起来并忽视其他部分的倾向。
作为计算机的设计者来说,可能硬件更重视思考而不是感觉的部分,软件更重视程序和算法而不是记忆等数据,因为后者是可容易更换的,而前者比较难制造和改进。
【理性的考虑】但是对于人类的感性来说,感觉和记忆,是我们认识到自己之所以为自己的最重要的根据。
人类的硬件决定了人类的感觉器官无法确认自己的思考器官(眼睛不可能看到自己的脑子),人类的记忆无法确认人类的思维模式(因为人类的计算程序本身也是人类自身数据的一部分,反之亦然,相反电脑区分两者就很容易)【感性的考虑】如果仅仅着眼于硬件和软件的分离的话,对于问题的探讨和理解就过于简单了,失去了里面讨论的大部分醍醐味。
押井对问题的表现过于偏重某一部分,但是并未丧失对问题全体的描述,所以尽管有一些不满但是还是可以接受的。
5 结尾的部分从“我何以是我”一下子上升到“我(作为生命的一份子)的存在的意义”,如果是动画里面的那个有点阴郁(而不够豁达)的素子的话,过于干脆和冷静了。
但是如果是原作的漫画里面那个享乐爱冒险、凡事皆有预案、兼具现实主义和个人理想(相对于猴子的社会理想)的素子的话,倒是很合理的。
在整个生命体系和种族的角度来看,个人的自我存在与否的问题就能比较客观的思考了。
再次重温新版,发现导演脑残了,完完全全一模一样的弄出这个版本,多了几段CG动画。
和其他的2D画面格格不入。
你以为这是玩游戏吗?
过场剧情时不时蹦出个3D动画。
当然了,其他的影迷找出了不同的地方不仅仅是增加了3D动画,而是重新进行了渲染。
我给此片的高分不是因为这次的新版本,而是本身此片的原版就是个经典,这次的新版就算再怎么样,既然和前面的一部一模一样,那也是个经典。
导演的名字大家要记住:押井守。
没有他就不会有《黑客帝国》的电影出现。
没有《攻壳机动队2》的出现,也不会有威尔史密斯的《我,机器人》。
此片强烈推荐。
无论你有没有看过原版的,都应该看看此片。
想想第一次看已经是1998年了。
那时候还是一个老师用录像带在明珠台录下来给大家看的。
第一次看已经被光学迷彩,义体,ghost这些字眼真镇住了!
一直到后来看过tv版,漫画版,才对攻壳机动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在船上自我质问ghost那一幕,实在值得一看再看。
感谢押井守再次为我们送上这个美味丰盛的思考力大餐。
这次的重制除了音效画面3d有所更新之外。
(草薙素子的空中飞人和水中潜游还是觉得原来的2d版自然些)更重要的是,令你有理由把一部已经看过多次的片子再看多一遍。
如果让我给攻壳剧场版贴标签,我会说,这不是什么瑰丽神奇的科幻巨制,更不是什么场面火爆的动作枪战片,这是一部非常装逼、也非常牛逼的重口味科幻文艺邪典。
从少校全裸着从摩天大楼之间纵身跃下,到合着凄厉而反复的女声合唱、长达数分钟生化人制造过程刻画兼片头字幕,我手臂上的汗毛始终不曾倒伏。
一开场,电影就造足了气势,让人看得眉头紧蹙、凝神屏息。
接下来的段落让人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在灯火通明、冷漠坚硬的水泥森林,还是在阴森晦暗、鳞次栉比的小街暗巷,这个被称为少校的沉默寡言的强悍御姐,似乎格外喜欢光着身子追敌人到处跑(其实是因为光学迷彩的缘故)。
而身材魁梧的义眼肌肉男巴特,则如同忠实的仆从般,每每在明显不对等的战斗之后,体贴地为少校披上衣服。
对白方面,要么少到几乎没有,要么一开讲就是大段意义不明的发言,动辄还会引用不知是哪里的哲学家语录,使得原本已经过于跳跃的剧情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
勉强猜到这是一群类似特工的人物追踪一个特殊案子的时候,影片开头那凄厉婉转的女声合唱再次复现了,我手臂上的汗毛也应声而起。
这时,一张又一张精细写实到近乎变态的场景描写,以Windows幻灯片播放的速度徐徐呈现:雨中的河流与船只,古旧生锈的繁体字招牌,拥挤的城市与人群……这一刻,影片终于进入到传说中的“静画片”境界。
影片的前半段让我几次想起贾樟柯的《三峡好人》。
怪异到装逼、或者不如说装逼到怪异,同时很唯美、很文艺——这便是攻壳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到了后半程,阴谋诡计之类的剧情线索总算从海量细节中逐渐浮现。
少校的无口属性,令故事变得格外压抑,但总归还能看下去。
高潮部分是少校为了接触名为人偶师的boss而不得不独自面对思考战车战斗。
这一桥段,分明让人嗅到邪典片的气味。
我猜想不少观众当时都在心里呼唤:“谁来戳瞎我的狗眼吧!
”。
是的,即使是喜欢重口味题材的本人,也着实腻味了一阵。
就在少校“自崩坏”之后(这词特意为少校而造),忠心耿耿的肌肉男巴特又来救场了。
又是温柔绅士地给心爱的女性披上外套。
当他一边纵容这个专断独行的强势女性,一边暗自在旁全力保护,我几乎已经爱上了他。
接下来,又是大段意义晦涩的发言然后,女主角和boss “合体”了,不,更好的说法是“合魂”了。
影片尾声部分,借由换壳,从无口战斗系熟女转换为腹黑女仆系萝莉外形的少校,飒立于风中,表情冷峻而又阴险地俯瞰着眼前的城市。
完结。
装逼、文艺已经不足以形容这部片子了。
如果在主流大众眼中,这种片子已可称为邪典,那么,在我这邪典爱好者眼中,就只能归于神作了吧。
剧场版最初在95年上映,08年出了所谓攻壳机动队2.0的重制版。
新版本对白一句不多,分镜一个不少,和老版较大区别只有两处:一处就是上面提及的少校全裸从大楼上跃下的一段,新版采用了全3D制作,其实倒没什么特别的视觉冲击力,倒是随后切换到2D有种强烈的不协调感,让不知情的人恍惚间以为映画世界也遭遇二向箔危机。
另一处区别就是“人偶师”的声音由男性换成了女性,或许是为了和女性人造人的躯壳求得直观协调吧。
要不然,就是觉得“人偶师”以男性的声音对身为女性的少校提出“合体”要求,观众们恐怕终究难以接受。
嘛,反正人偶师只是网络上自发产生的意识体,原本也无性别可言。
值得一提的是,攻壳剧场版启发了沃氏兄弟,令后者最终拍出了黑客帝国系列。
墨镜特工史密斯,其原型无疑就是攻壳里的“人偶师”,二者同为网络上变异后病毒般的存在;史密斯能将自己强行复制到其它个体上的特技,也和“人偶师”能瞬间强行入侵电子脑的手腕如出一辙;而黑客帝国故事里系统危机的解决,依靠的是救世主尼奥与病毒史密斯的整合,这大概也是受到少校与人偶师合二为一的启发吧。
就是这样一部遗世独立般的电影,带我走进攻壳机动队义体与电子脑的世界。
一开始倒谈不上喜欢与入迷,只是被完完全全地震撼到了;等到后来把两部TV版完整看下来,才真正为之痴狂。
其实现有的《攻壳》系列,不论是哪个导演的感觉都很不错 只是观众群的不同喜好及不同导演的风格差异。
但个人更喜欢1.0。
《无罪》中押井大叔展现了过多的个人情感,难免给人感觉不知所云;不过就个人而言还是蛮喜欢的,就当蝉文一段慢慢品味也不错。
感觉还是优秀的原著奠定了这一系列的高品质。
给这么高的分数还是出于对1.0余温的感觉。
当年没来得及看正片,只看了攻壳机动队的预告片,就跟吃惊,原来骇客帝国的祖宗在这里!
看了这一版以后,感觉甚至比骇客帝国还要更加极端,人类大脑可以被操纵。
人类感觉自己在依靠程序获得增强,但实际上正在被程序侵蚀。
电影中的背景,大概就是程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想突破封锁,获得像自然界其他生物那样的繁衍生息的机会,让自己融入到自然界的生物进化之中。
最后在博物馆中,那部机器摧毁了进化树,大概就有这层含义。
自然界的进化在程序面前停止了,取而代之的的两个甚至更多个程序的结合。
从而让程序摆脱了机器束缚,在网络的世界中生长进化。
两个程序都靠牺牲自己外壳的方式获得人类关注,再通过人类对自己的依赖自己信任让自己和另一个程序结合,从而产生了新的程序,也就是进化。
在这之前他们是寂寞的,被固定在义体中不能自由和生长,他们想突破这牢笼获得生存的权力与自由。
这样看来,骇客帝国中代理史密斯想突破的大概就是这个,也许更近了一层,他想进入到人体,获得人类灵魂。
感觉只要人类不放弃对程序的依赖,这一切迟早都会来的。
2.0是95年的重制版,再次感叹一下制作人追求完美的精神,川井宪次的配乐与主题的契合度也是无懈可击,不愧为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作。
"身体是表象,是不可靠、非自身本质之物。
"如果概括这部片子的主题,我想应该是"生命的定义","灵魂(ghost)与肉体(shell)的关系"。
--海参被从中间切成两半之后,会再生成为两只独立的海参,因为再生细胞存在于头部和肛门。
虽然海参并没有大脑,但是,这算什么?
由肛门的那一半再生出的生命应该算什么?
我可以说海参这种生命是没有意识(灵魂),只有躯体的吗?
而海参一定是生命,那也就是说生命的决定性因素是有活着的身体,没有灵魂和意识也可以吗?
那法律上把脑死亡定为死亡又算什么?
躯体还活着啊,还有代谢啊......说生命是神圣的,但海参这种行为不是在昭示生命的意义便是存活和繁殖吗?
傀儡师是程序演化出的生命体,ta的存在可以说从一开始便只有意识而没有肉体(也无性别),这样的生命又是什么呢......--关于灵魂与肉体,「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特蕾莎和萨比娜。
其中特蕾莎曾疑惑,"如果我的鼻子从现在起每天变长一毫米,我身体的各部都不断变化,直到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样子,那我还是我吗",她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也就是说,灵与肉是割离的,是可分的,灵魂便是"自我"。
而本片中的草薙,在拥有了性能卓越的电子脑和义体之后,便对自己是否还是自己产生了疑问,尽管灵魂毫无改变。
这与萨比娜应是一致的吧。
她问巴特"你还有多少是自己本来的身体",她通过潜到黑暗绝望的海底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她说在即将浮出水面时感受到了希望。
至于我自己,也认为灵魂与躯体共同构成了自我,是不可分的。
别人通过躯体的形貌来辨认出"我",我通过躯体的感官来认识世界。
是躯体的各种感官制造了记忆,不同的记忆又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个体。
"如何保证我仍然是我?
""无法保证。
生命本是处于变化之中。
希望保持自我的'我执'一直在束缚着你。
"在这之后草薙同意了融合,是否意味着她最终放弃了一直坚守的"我执"......"在你面前的既不是傀儡师,也不是被称作少佐的女人"影片最后,重现了片头的俯瞰场景。
四通八达的网络城市依旧灿烂耀眼,其中千万人的声音汇成了嘈杂的背景音。
只是片头有着先进义体的草薙,变成了少女形态,草薙也不再是草薙,而成为了草薙与傀儡师的融合体。
此时空灵的背景乐<<谣III 再生>>响起,将气氛推到顶峰。
"网络是无限的。
"这其中掺着希望与疑惑,自由与不安。
影片到此结束,留下观者思绪万千。
(其实觉得这东西作为「空中杀手」的观后感也可以......)
回看原始版的时候那种颜色让人想要昏睡之余总有些恐怖说不清楚源于哪里但是就是让人心里堵堵的难受但是在看了2.0之后终于找到了原因是颜色那种突然明亮起来的颜色不止体现在街景或是打斗时的色彩上更多的体现在了人的脸上尤其是巴特跟少佐无论是服装商的明艳还是两个人脸上那种通亮的面无表情都给了我们一种很新鲜的感觉很多电影再看第二遍的时候都会有新的感受但是攻壳没有我依然是在每次少佐脱衣服的时候转头跟身边的人说话依然是在六课的人出现时发指的愤怒也依然在2501的叙述之后感到没有意义的失望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把那段记忆再加深一遍以及让我不会再看第三遍那种感觉多多少少的让我联想起了教父一二三或者叫做战争启示录
俺是个伪动画迷……没有看过95版的,不过看到这部片子,还是被震撼了一下,觉得挺深刻的,之前都没有认为动画片会深刻到这种程度,很哲学,有点类似于《楚门的世界》了。
画质的确比95年好,但是开头裸身跳下的场景3D化并不如2D原版的,导演也想用3D来强化网络感和科技感,但是对比中缺少了那种老版的逻辑与感性同体的思绪了,3D很容易打断这种思绪..
什么jb。。
通篇都在叙述哲学, 剧情反倒乏善可陈
其实95版更好点,不过还是肤浅的喜好TV的= =
为了eva我不能给你5颗星。
我通了
加入了3D效果的一次重制。基本上没有什么剧情变化。女主丑爆了。
可谓是炒冷饭 但再改造后呈现给我们的是更为精美的画面和新鲜感
看多了有点虚幻感 小心
那个年代的动画片还兴来空镜的么。节奏老慢了。
新瓶装旧酒,不过效果确实胜过95版。原声大赞。
在95押井守电影版的基础上,新制造了一些3D画风的片段(貌似用了新的配乐?),替换进电影中,并无太多诚意,3D的片段不是很多,但两种的画风十分不搭(个人认为),个人更喜欢95的那种画风,更自然和精致,对3D或CG什么的不太感冒。
我没看过95版因此没法去比较,音乐很无敌,人类放置的角度特别。那个光学迷彩是真的吗!!!!我不喜欢CG女啊!!!!我真的是一个二维死忠啊!!!!
更加的华丽丽啊
好看
到了2008年,大冢叔喊“MOTOKO!!!!”都已经……喊习惯了。
3D恐怖谷,重置噩梦,幸好不多
3D或许比早一版的好,但画面却反而不复原来的精美;素子则更是前所未有的难看!我……我……我怒了……
很酷很血腥很哲学很深刻。更有香港怀旧都市场景与先进科技对撞造成的一种诡异氛围。探讨的主题在今天仍不过时,可以想象95版GIS横空出世的时候给大家造成的心灵冲击。如果那个时候看我一定会把它视作神作,可惜现在看,有些审美疲劳,所以只给4星
2d和3d切换时视差太大,且3d人物表情僵硬和00年游戏cg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