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玛嘿玛

Hema Hema: Sing Me a Song While I Wait,等待成一首歌(台),在我等之时唱首歌(港),赫马·赫马:我等待你为我唱的那首歌,嘿玛 嘿玛:在我等待之时给我唱首歌

主演:次仁多吉,瑟东·拉姆,廷里·多吉,梁朝伟,周迅

类型:电影地区:不丹,中国香港语言:宗卡语年份:2016

《嘿玛嘿玛》剧照

《嘿玛嘿玛》剧情介绍

嘿玛嘿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每隔十二年,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森林裡,挑选出来的人们戴上面具,隐藏性别,放下世俗身分,彷彿死去般的过著为期两週、与世隔绝的奇异戒律生活。在等待的日子裡,歌声无尽,舞不停歇,有人静心修炼,也有放不下尘俗的人打探彼此底细、无法抵抗原始的欲念。这是真实与虚假的界线,生与死的空隙 ,面具拿下即是毁灭。 不丹导演钦哲诺布,将修行求道转化为现代乡野奇谭,融合传说、禅语故事、舞台演出、梵唱琴颂等多重艺术形式,展开另一场悉达多的探索之旅。人性与神性的拉扯中,吟唱出千古不变的生命之歌。周迅、梁朝伟添画龙点睛的客串演出,更添意趣。 「有时,我们必须创造幻象,才能让世人看见真理」──钦哲诺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遇龙疯狂整蛊城尘封笔记本虚颜宝藏圣诞节极速生活金玉瑶N号栋我的一家人第二季魔发精灵3天缘仙魔现视研2啼笑因缘啦啦队的反击无间罪:僵尸重生昭和64年前篇锦衣卫之残阳如血爱情的名字小屁孩日记3无罪之凶晚酌的流派4~夏篇~游戏的法则,人间狩猎我们的雨色协议乐都传奇美国先生大诚实家一念重生觉醒海战水手唐突的女人

《嘿玛嘿玛》长篇影评

 1 ) 或许该将它沉淀在我们的生命当中

Hema, Hema.......很久很久以前这部电影迄今为止我忍不住抓住在台湾的机会,看了两遍。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将我带到这样深的层次去看待我当下的人生。

从主人公一出场,部落首领就一直在强调,“匿名是一种力量”。

当我们什么都没有,没有人认出我们,回到最初的干干净净。

我们会做些什么呢?

会想做些什么呢?

匿名是一种力量,就像网络评论,像我们每一个独处的时刻。

我们也许会为所欲为,以为这一切都不用承担,都可以逃脱。

主人公逃了,但是二十四年之后,内疚却成为一种折磨,相比这种痛苦,暴露自己的面容,其实又算的了什么?

我一直不住的想,当主人公在完全干干净净的时刻,为了逃离尘世的所有纠缠,他想去体验干干净净的人生。

可是在这片完全的空白世界里,他还是忍不住再一次陷入纠缠。

有人和他一样忍不住单调,忍不了寂寞。

于是欲望就这样荒谬地发生,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的面容,不在乎对方真的是谁,仅仅是几个动作,几个声音,被引发的伤害就这样不可收拾了。

看到影片的中间,我曾以为那是爱情。

然而当一切揭开真实的面孔,我感到自己是那样的失望。

也许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

这篇电影,只能说对我来说信息量太大了,感觉那就是活生生的自己。

我的现在,我的此刻。

然而有一个人,真的展示给我们,一遍又一遍的,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是怎样发生的。

导演在片中,展示了一个生与死的交界。

也许生死听起来像一场戏剧,一个演出,但却真实的发生着,发生在任何一个出乎意料的时刻,发生在甚至我们满怀希望,带着微笑和期待去迎接新的改变的时刻。

就如片中的梁朝伟所扮演的角色。

到死亡的那一天,正是他满怀希望,换了一副微笑面容的时刻,如此讽刺,又如此地出人意料。

而对于有佛教背景的人们,这部影片就更是演示了我们的当下,它即是生与死的交界,即是中阴。

所有的一切都如同面具。

那些名声,身份,相貌,行为,欲望,愤怒,这所有可以更换的一切,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我们?

 2 ) 远离实相的结果必定是远离自由

游戏代表轮回,面具代表每次受生换的不同色身。

所有罪恶都源于无明——就是把面具当做自我,所有人本来就不该玩这个游戏,因为有面具才有肆无忌惮的杀盗淫妄酒,但这一切都是在面具游戏设定中发生的连锁反应,又没有谁是故意的。

我觉得仁波切这部片子,重点还是在隐喻我们这个轮回游戏的本质是欺诳性的,你以为你有了面具有了伪装,是某种自由,其实这个是骗你自己,远离实相的结果必定是远离自由。

这个片子里的老人,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但是他自己不戴面具也有深意在里面。

他使劲说这个面具是你的身份,给你力量,能保护你,那他自己为什么不戴?

所以所谓的游戏规则都是莫名其妙制定出来的,我们世俗的很多规则都是如此,制定者使劲对他人洗脑说遵守这个规则有多么重要,你不遵守会受到这种那种处罚,他们自己却逍遥其外压根不打算玩。

最后主角回到游戏烧毁帐篷,就是表示他要觉醒了,他回去不是为了再玩一把,是为了推翻这个游戏。

而且因为他忏悔了,所以他想去找自己的女儿,其实女儿所在的地方又是另一场游戏,女儿也一样带着面具只是换了一个场合而已,于是父亲发现救女儿显然并不容易,原因就是觉悟要靠自己的觉醒,不能依靠外力。

影片开头,他是没有面具的,影片结尾他也没戴面具,就证明这个面具游戏是因缘所生,是可以去除的。

我们的本来面目没有因为这个游戏而撼动过。

仁波切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是给与希望的,被刺死的男人最后又抬起头来了就说明,没有所谓的真正的死亡,我们生命的主体是永恒的,死来死去的都是外皮而已,我们要么就是在不同面具下不断游走越迷越深,要不然就得直下面对。

全片虽然很压抑,但是并不悲观,因为面具可是摘下,不是说长在我们脸上,那么意味着迷惑也可以被解除。

游戏是可以离开的。

 3 ) 宗萨钦哲仁波切借电影谈金刚乘

1.假如我们出生在某个电影院里,我们可能分辨不出眼前发生的只是一种光的投射,是一部电影,而电影中的事件并非真实 - 它们并不真正存在。

我们不明白屏幕上看到的一切,包括爱恨情仇, 其实都是通过光线投射出的效果。

当然,不会有人提前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坐好,集中精力,观看影片。

如果有人打搅到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反而可能会说:“闭嘴!

”我们完全盲目地沉浸在这个投射中。

假如我们旁边有个人说:“看,这只是一部电影,这一切不是真实发生的,只是一个投影而已!

” 这时,我们就有机会明白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部电影,它不真实,没有本质。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站起来离开电影院,我们可以放松,继续观看,并随着电影的节奏,体验各种情绪。

如果我们确信这只是一个投射,那么,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往前加快节奏,或者选择重看电影,电影完全由你掌控。

当然,也可以选择随时离开剧场,然后再回来继续看。

一旦我们确定自己可以随时离开,也就可以选择继续舒适地坐着看。

2.有时,电影中的一个片段会控制我们的情绪,一段悲惨的景象可能会刚好击中我们的弱点,就这样我们被裹挟了。

但此刻,我们心中的某个东西也许会告诉我们,这一切不是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修佛者需要明白这一点:整部轮回或涅槃与一部电影一样毫无内容,而且不真实。

只有看清这个,佛法才会深刻地进入我们的心海。

身处这个世界,我们永远被各种光芒和美丽所吸引,但是,一旦我们看清本质,哪怕只有一秒钟,明白这些表象是不真实的,我们将获得一定的信心。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要赶往尼泊尔或印度,成为僧人或尼姑。

我们仍然可以保留自己的工作,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每天拿着公文包到公司,到办公室。

我们依然可以坠入爱河,给爱人献上一朵花,交换戒指。

但是,内心某个地方告诉我们,这一切本质上都是毫无意义的。

有这样的一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在整个人生中都有类似惊鸿一瞥似得感悟,那么我们只要记住这一瞥,就可以让我们的余生感到幸福。

现在,也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有人对我们着我们的耳边低语: “嘿!

这只是一部电影!

” 我们却什么也听不到,因为我们完全被分心,根本听不进人家的耳语。

也许就在此时,电影里有场大车祸,或者是音乐声很大,所以我们听不到这个信息。

也许我们听到了这个消息,却因为我们的“我执”曲解了这个信息。

我们感到困惑,并相信电影里的一切是真实的。

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呢?

它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的福报不够。

福报非常重要,同情心也很重要的,比较之下,福报是最重要的。

没有福报,我们就像一个无知的乞丐,赢得了数百万美元的彩票,却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笔钱,很快散尽钱财。

但是,如若我们有一点小小的福报,并接受从那人传递的信息。

那么,作为佛教徒,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1)从小乘佛教的角度来看,我们起身离开电影大厅,或者闭上眼睛,不让自己被电影带走,并以这种方式结束痛苦。

2)在大乘层面,我们通过明白电影不是真实的事实来减轻我们的痛苦,知道那只是一种投射和虚空。

我们不必停止观看电影,我们明白它并不真实存在,不仅如此,我们还关心电影院里的其他人。

3)在金刚乘层面,我们知道这只是一部电影,我们没有被愚弄,我们只是在享受这个节目。

电影对我们的影响越大,我们越欣赏电影带来的辉煌效果。

我们与观众分享我们的见解,并且相信,观众也能够欣赏和感激我们所看到的。

3.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功德。

在小乘佛教,通过放弃来积累功德。

看电影让我们受苦,我们有理由停止观看。

在大乘佛教中,我们则以同情心积攒功德,有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关心别人的痛苦。

另一方面,这种转变:从被卷入电影到看清电影事件的虚无,再到纯粹关心他人的福祉 - 此过程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这就是为什么通过金刚乘,我们可以进入快车道,通过虔诚投入积累功德。

在我们耳边呢喃的人,我们吸收他给的信息,感激他自由的心灵和存在的深度。

并且深信自身也有这种超脱的潜力,这让我们更加欣赏他。

这种片刻的虔诚,哪怕仅是一秒,仅是一点点的虔诚,就能积累巨大的功德。

如果能够与那个在耳边呢喃的他保持一致,他可能还会帮助我们我们看到其他观众如何被电影所俘虏,而这一切又多么的没有必要。

如果我们不带着困惑并挣扎着去寻找释然的途径,那么,就可以理解我们所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并成为一个可以坐下来欣赏演出的人,或许,我们还可以对其他人耳语呢。

 4 ) 如果你是我的信仰

如果你真正拥有了自由和真正的自我,你会怎么做。

在喜马拉雅山下的密林里,有一个每十二年才会组织一次的活动,被选中来到这里的人,将会戴上面具,隐匿世俗身份度过两周循守清规戒律的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这里,你不能打探别人身份,不能做违规的事,否则将被摘下面具公开身份失去此活动的资格并会被关押起来。

在这两周里主办方会在“原始”森林里举行各种带有地方性和宗教性的活动,诸如舞台剧,歌舞,吟唱等等。

参加者就在这些活动的观看与参与中修习自己,为了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是有着深厚的藏传佛教背景的宗萨钦哲仁波切拍摄的电影,《嘿玛嘿玛》。

电影在叙述和画面上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有着诸多的隐喻与禅意。

比如聚会每十二年才会举办一次,十二隐喻“十二因缘”,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它们一环扣一环,意味着轮回不止。

这一活动以现实的眼光来看,犹如一个俱乐部,一个伊甸园,或一个乌托邦。

而电影的主线也选了一个很现实的切入方式,选了“面具”这一符号作为切入点。

面具的镜面效应导演说面具这一符号的由来,缘于网络聊天。

在网上人们躲在各种ID背后,可演化出各种身份及内在反应。

而“匿名是种力量”,因为没有人知道你是谁。

影片中的男主在加入聚会的前几天,一直小心翼翼的遵循着规戒,对别人的违规行为惊讶的捂起自己的眼警示自己,比如面对帐篷里的别人的欢爱,偷偷翻别人东西窥探别人身份的人,把瓶子里的酒喝掉又装入自己的尿液的人。

在“匿名”的盾牌下,人的本性恣意暴露。

如果他一直秉持自己,坚持到最后两周时间的结束,或许他能从中有所收获,就像活动举办的初衷一样。

而渐渐地,在目睹了身边一系列掩藏在面具之下的违规行为后,他的本能也蠢蠢欲动起来,最后在他追逐他的暧昧对象要去幽欢时,却意外的引发了一场强暴和杀人事件。

面具的隐藏作用没能让男主和前来参加聚会的人借助这一形式认识更深层次的自我,反而成为了人为所欲为盾牌。

面具的遮盖反而更显现了人的本性,是面具使人变得赤裸裸。

自由和自我,在此处成了把人引向地狱的缘由。

人性与自由的冲突显而易见。

而回到现实,人们在俗世生活中,迫于生活、工作的诸多身不由己,事实也在以各种面具在不同情形之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人,这种无形面具之下的样子是人的真实状态,还是森林里真正的面具下袒露本性的是人的真实状态?

人究竟想要何种形式的真实的自我。

如果说现实种种不得已是对人的规范和枷锁,让人有身不由己的悲哀,和生出对自由和自我的向往。

那丛林里完全自我释放却也有着让人堕入罪恶的深渊的危险方式是否就是真的自由。

哪种形式能让人真正超脱呢。

面具也是一种无解的镜面。

无常与因果电影的名字《嘿玛嘿玛》,在不丹语中是“很久很久之前”的意思,字面就带有因果的意味。

影片中的副线,是由聚会的主持者,唯一不戴面具的叫“阿界”的人带领一些土著人所展示的各种歌舞表演。

在森林中明亮的篝火里,他们时而在载歌载舞,时而吟颂,或是表演某种舞台剧,其中比较醒目的是“尸陀林主之舞”,在表演的过程中,作为主持的阿界会吟颂出某些带有隐喻的字句,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尸陀林,乃弃尸之处。

尸陀林主为掌管尸陀林之神,护持在尸林中修行的佛法者。

歌舞围绕死亡和中阴展开。

中阴指死亡和再生之间的中间状态,是真我醒觉、出离轮回的契机。

如果男主一直如最初那样谨言慎行的参加着各种仪式,并认真观看和聆听演出的教义,或许会是另一个结局。

然而连他自己都不会想到结局却是在那样的想象之远,他在一个女性学员的撩拔下终于本能的欲望暴发,追逐过程中错认了人,先是强暴人妻后又杀死人夫。

一时的动心起念,铸成弥天大错,致使他接下来二十四年中深陷罪责的深渊。

而那对夫妇,如果不是一开始公开在帐篷里欢爱,后又在森林里以改换面具增加性趣,也不会是伤与死的结果。

无常与因果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你是你自己的主人影片中,主持者阿界在一种带有巫性的气氛里,一边舞动着一边念念吟颂,其中也有这样一句,“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你是自己的建筑师。

没什么命中注定,没什么自由意志。

”如果以无常来说,每一种无常都导致某种不确定的因果,那也就没什么命中注定,人也没有选择的自由意志。

那为什么还要说,“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你是自己的建筑师”?

自己的理解是(就电影来说),人通常都会借助神明的名义来达成某种仪式或效果,比如遇到灾难时,有莫大的誓愿时,仿佛通过某种仪式完成与神明的沟通,人的内心就实现了安宁或救赎。

而这种方式终究还是通过外在存在或虚设一个神明才能实现,是一种 “借助于外在”的方式。

而佛教是不相信有神明的存在的,佛教讲究的是个人的证悟,证悟的是某种真理。

个人证悟不是通过什么神明,而是通过修习经义使自己明通某些奥义。

是一种“借助于内在”的方式。

于是,无论你遇到什么事,在你的生活和修行中,你才是你自己的主人,你是自己的建筑师,你自己决定在某些时候你是一念执著,还是一念放下。

去走什么样的路。

证悟的工具佛法教人不要执著。

只有放下执著才能前行,执著会构成一个个障碍或魔鬼。

佛法也说,不要对欲望执著,并不代表不可以有欲望。

欲望有时能使人顺行,那就不要管它,如果欲望已经成为人的阻碍,那就放下对欲望的执著。

于是不禁要问,佛法教人放下对一切事物的执著,那为什么修习佛法的人还要对求得证悟和真理一直执著呢。

对于此,佛法又说了,“如果你手指里有根刺,你得需要另外一根刺,才能把这根刺取出来。

所以,为了摆脱所有其它的执着,你需要保留一个执着——对证悟的执着,作为暂时的工具和途径。

一旦你真的证悟,那么即使是对证悟的执着,都会消失。

佛教里有“乘”的概念,也分大乘小乘,“乘”就是“vehicle”(交通工具),一种工具和途径。

当你乘坐一辆车到达了目的地,你就不需要停留在车里了,你自然会下车。

”回到现实里,如果一切皆修行,那平凡庸常的生活里,什么才是我们的“乘”。

如果你是我的信仰以上种种只是基于电影中的情节有所针对性的阐释,并非自己就坚信如此。

比如,当人们通过与神明沟通来完成自我救赎之时,我觉得这其实是种能量交换,不管神明是否真的存在,也只是一种途径。

这也不是什么有神论,只是一种哲学。

比如,佛法让人放下一切执著保留对证悟的执著以求得真正的证悟,在佛法里或许这是途径。

但对于不信佛法的人,我反而觉得佛法让人放下的执著恰恰是人成功和自我救赎的途径,甚至欲望也是。

以前的时候,问师长,如果不信宗教,也不执信任何一门哲学,哪我们信什么,师长说,自然。

遵从自然,找到其规律并在某种平衡里学习与成长。

后来觉得,这不就是道家吗。

道德经,道者,不就是自然和宇宙的规律吗,而德者,不就是掌握这些规律的能力和遵从这些规律的程度吗。

而经者,不就是以上两点的总结吗。

(哈,我浅薄的认识。

)但事实,生活里,人依旧是那惶恐和荒乱的猴子。

什么都无着我心。

于是,不禁呼之,“如果你是我的信仰”。

耶稣基督,释加穆尼,穆罕默德,圣经金刚经古兰经,超然道法,庄雅儒家,共产主义社会义辩证唯物主义……,究竟该信哪个。

故事里说,如果你信了,从此你便有了保护。

如果你不信,你就永远痛苦。

看完电影时,“如果你是我的信仰”跑到嘴边,转念又想,如果就把一个人当作信仰也是好的。

而这种信仰或许就叫爱吧。

而收回来说,许多在某些领域深入并有所作为的人,最后似乎还是选择了皈依,比如许多学者,明星等。

不知道他们是为了什么,大约是为了内心有所依靠吧,只取宗教最本质和浅简的作用,而无关什么哲学和奥义。

而再回到自身信什么的问题,除了依旧信仰自然,我觉得还可以信仰艺术。

艺术在这里指的是美和审美。

无论是纯粹的艺术还是关乎了宗教或政治的艺术。

现在觉得,艺术都是建立在某种哲学和审美之上的,如果没有背后这种哲学和审美,这种艺术也就不存在了。

而艺术里的逻辑就是循着这种哲学来流动的,许多艺术之所以让人看不出美,看不出它的逻辑,并不是它不存在逻辑,而是这种逻辑在艺术里过度压缩了。

需要审美来把它们释放出来。

而自然的美,是不是就是毫无道和逻辑的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它们依循在某些时序的规律里。

电影的创新性与审美再回到《嘿玛嘿玛》这部电影本身。

影片是由宗萨钦哲仁波切拍摄,他是佛教界的一个传奇人物。

是藏传佛教的导师,是多部著作的作者,也是世界著名导演。

在宗萨钦仁波切看来,电影是一个沟通的工具,但对比其他工具,电影叙事的方式更加微妙:“有时候我们必须制造幻象,才能让世人看见真理。

”导演如是说。

这部电影以“面具”这一符号从现实层面切入,以面具作为形式,既带有某种神秘感,又使得电影的叙述行进中散发着艺术的张力。

由于导演的佛教背景,也使得思想的表达有着宽敞的路径,如在片中有主副两条线,一条是男主的体验主线,一条是带有地域和宗教特色的诸多仪式的展示。

这使得影片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带有别具一格的审美。

有着某种艺术性和实验性。

比如森林里犹如来自原古的歌舞,各式各样的面具,简少的台词。

看的过程,让人觉得那一张张特写于眼前的面具有着某种美感。

还让人想到了流行于盛唐的昆仑奴面具。

电影走到现在,创新已经成为电影最有价值的部分,无论是剧本摄影剪辑等等哪种形式的创新。

而在创新的基础上,和电影所展示的美即电影创作层面的审美,是电影最终是否会成为好电影的重要因素。

这部《嘿玛嘿玛》因其自身背景的独特性而有着与众不同的创新性。

但作为爱好文艺片的人,这部电影至多打七分。

因为基于个人偏见,我觉得文艺片首先得美,其次才是它表达的主题。

而这部电影除了占了先天独特性,并不具有打动人心的美。

再是掩盖在晦涩表述之下的主题并不晦涩,相反是显而易见的。

而在表达“匿名是种力量。

没人知道你是谁,这就是你的力量”这一面具下人本性的荡漾摇曳之时,导演还是迎合世俗选择了最浅显的性欲望来展示。

恰当又直白。

而在叙述上有灵气的一笔是,在电影的开头,当周迅盯着镜子中的自己一直看时,她似乎由着直觉发现了什么,然后镜头就切换到二十四年前男主初入森林中的场景。

而她所莫名发现的正是自己的身世。

这个跳转正是从此开启她身世的由来。

永恒的轮回与宗教飘零首先电影在形式上实现了首尾呼应的环形结构。

从开始在舞厅里面对镜面凝视的周迅开始,到父女最后相见于舞厅。

在形式上和剧情上以及人生上圆满展示了因缘和合。

而作为主题剧情的镜面具面,无论你是在现实的规范之中,还是森林里自我的欲望之中,没有任何解脱的可能,只有无尽的轮回,轮回在“无论如何选择都不会正确”的无常里。

影片的最后,当男主二十四年后又回到森林找寻自己的罪恶之源时,依旧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聚会还在,只是形式早已被现实的风溶解,曾经的庄重仪式变成了轻松的表演,梵唱琴颂变成电子音乐,手搭的布帐篷变成了露营帐篷。

如此的对比大约也有导演对宗教飘零的感慨和无奈吧。

佛颂依然,良人何踪。

而电影的英文名字叫,“Sing Me a Song While I Wait”,翻译过来是,在我等待之时请为我唱首歌。

这大约也是一种“心之忧矣,歌且谣之”的情怀吧。

花果既已飘零,灵根如何自植?

科技时代,全球化时代,宗教与时代、与世俗的碰撞之难免,因因如是。

 5 ) 带着面具“找自己”

太喜欢这部片子了,看完去看《旅行者与魔法师》。

片子从面具开始。

就算周围的人都不知道你是谁,但是人性的某些真实切面还是会隐匿在面具之下。

比如,偷窥、猎奇、偷盗、性爱、恐惧。

所谓的“找自己”,真是既讽刺、又精妙的暗喻,并不一定是和谐、宁静,就是千疮百孔的人性。

面具带厌了,就换一副试试。

或许,当做体验就好了,并不需要试图成为另一个人。

如果那只是一副面具,他人所爱的,只是背叛了自我的一个表象。

那么,我们所耽溺的,究竟是他人之爱,还是一整个幻象?

活着的唯一方式是忠于自我。

好了,这下问题又来了,自我又是什么呢?

笑。

是忠于自己的本来面目,忠于自己的发心,忠于自己贪婪、懦弱、丑恶,也忠于自己的勇敢、善良、天真。

忠于生命的无常,忠于真假幻变的虚空。

我们是戴着面具的,甚至戴着好几副。

无法去说是完全本真的个性,因而自得其乐比较好;还是拥有宽阔心灵,因而接纳他人比较好。

应当说,二者可平衡、本无差。

既已深深地理解自己,大概也能尽多地理解他人。

最近看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几个采访,他说自己最恐惧的事情就是他人的期待,恐惧自己被视为无上完美的人,被视为不需要上厕所、揩鼻涕的人。

他说,我也是在修行的人。

对了,他也是个在意自己正在老去的人。

是的,我们都是凡人。

极爱片中的那段戏剧,关于人死亡之后的层层拷问,关于自己整一生是否伤害他人,又是否利益他人的盘剥。

中阴身,意识与身体渐渐分离,而后落入未知,落入轮回。

人倘若有恐惧、有敬畏,或许这辈子便能够立限吧。

想到,当一个人死去,意识消散,肉身日渐腐烂,心里升起悲戚。

你看,无论是谁,我们都赤条条来去。

一生的时间,如果不精进,如果不用在重要的、可贵的人事上,如果不曾浸没在山河湖海的静默中,如果不曾拾起人间烟火,与爱人秉烛夜游,如果未能用肉身行动践行未知,是不是太可惜了呢?

人间无时不刻都在上映此类剧情,分分秒秒都将欢愉、悲伤示现,我们是麻木了吗,怎么都看不见了呢?

有趣的是,一边是生死大戏,一边是窃窃私语、蠢蠢欲动的凡胎肉身。

尽管有人讲了个深刻寓言,但还是挡不住当刻欲念。

男女互相勾引,避开了舞台上极力演出的人。

我总是在想,如果是我,我在那样的情境里头,自己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我会在一出精彩大戏前,转身走掉,投向一个男子的温存怀抱吗?

最末是赎罪。

男子因误,强奸了一个女人,还杀了她的丈夫,二十四年活在炼狱的煎熬中。

他竭力去找,结果找到声色场中的女儿。

暧昧、幽暗的灯光下,舞池中是一群放肆狂欢的人,他们何曾不戴着面具呢?

只是不再需要那些木质材料,脸皮已是一种心照不宣。

生死爱恨还在上演。

真实幻觉不曾被真正分辨。

如果真能赎罪,那该多么好。

如果真能把一生罪孽、悔恨赎清,那该是多大的造化,多大的幸运。

过去的每一步、每一幕,遇见的每一个人,产生的每一种心绪,人为圈定出时间结界,时间从10:23跳转到10:24,骨骼肌肉在成长、停滞、坍塌,细胞在狂舞中生成、死去,这些、这些,都在成就着而今的我。

过去与未来的分隔,就是在这一刹。

怎么可能将过去洗脱呢,如何才能预见未知呢?

让我去生,让我去死。

过去一直在说,聪明是种天赋,善良是种选择。

就算不是善良,其他的种种判断,都是自己的意志。

这个世界不就是心的世界吗,眼前的实物不就是心中的倒影吗?

前天跟朋友讨论一个问题,他说,人类所有的行为活动,都是基于需求本身。

包括,商业活动、公益行为、甚至是宗教。

“你说的‘宗教’,是普罗大众、求神拜佛、有利益交易的宗教吗?

”“不。

无论什么宗教行为,哪怕是追寻真理的,都是基于需求。

为什么要追寻真理呢?

”承认,并且觉得他说得对。

唯一一点就是,无趣、太无趣了。

“需求”二字卡死了丰盛、反叛的鲜活。

这种看似切中要害的本质,仔细一想,实在是流氓逻辑。

四海皆准的粗暴简直就是一种扼杀。

比方说,孙悟空称自己为“齐天大圣”,拜托,那可是振聋发聩的“齐天”。

人性微妙而伟大的要义,不就在于此处吗?

我们能发愿对自己善良、爱自己,因而对别人善良、爱别人吗?

可以的,可以的。

让我来记录下这一刻,让我在这小小的隔间里,窥见蛀虫般的狭隘,也将自己放任到广袤天际。

 6 ) 起心动念即是修行

置身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我们戴着各种面具穿梭其中,努力表现面具应有的特质、行为、修养。

有的时间一长,潜移默化为自己的习惯,甚至面具揭都揭不下来。

而有些还是为表演行为,但还是会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一旦有机会,在陌生的环境,不需要面具,没有观看观众。

有多少人是本性出演?

是放纵自己的欲念,把贪嗔痴发挥的尽致淋漓,随欲所为,还是本着初心的模样,自律自省。

其实都在一念之间。

人的一生都在善恶两念间修行,行必果,自己积的善业行的恶业像天平的两端,那些起心动念、手起刀落自己怎会做不到心中有数,善业可能容易淡忘,但做的恶业会刻骨铭心,一直追随着你,折磨着你,直到有一天,你敢直面自己的过去,揭开尘封的秘密,也将自己释放。

这一刻,可能无比轻松自在。

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九九归一,初心都是教人向善,保留自身最大限度的善良。

ps. 梁朝伟自带一双辨识度很高的迷人眼,即使带面具只一下即可辨认。

他那一笑,就像宗教,深不可测。

面具很好看,音乐吟唱很好听。

 7 ) 《嘿玛嘿玛》 匿名的力量

本片由不丹导演 宗萨钦哲仁波切 执导,参加了不久前落下帷幕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周迅和梁朝伟无酬客串。

导演宗萨钦哲仁波切不仅是导演,《高山上的世界盃》斩获釜山国际电影节大奖,而且是不丹藏传佛教的喇嘛。

影片讲述的便是这个藏传佛教每12年举行一次的重要仪式:由长老亲自在各个地方追踪、寻找、锁定一个个人,让他们来到与世隔绝的不丹深山密林之中,戴上面具、隐匿身份和性别,在规定的界域内生活两周。

解读这样的哲理影片需要丰富的发散和极其敏感的感知力,目前的我还达不到这个水准,所以先谈一谈镜头语言,解读剧情重点放在后面来说。

这更像是一篇观后感。

本片的镜头语言十分简约,导演曾称他非常喜欢小津安二郎的作品。

经常会给一个主角在空虚与迷茫之中冥思的镜头,天空和丛林的空镜头,以及随情感一起绵长起来的慢镜头,长焦模糊视线产生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迷离感。

这种风格很能表现出一种肃穆、神秘的感觉,契合着密林深处的神秘活动特有的仪式感。

这种观感能引导观众把思绪投向深处。

影片的中心词是“匿名”,原片中所说的“匿名是一种力量”。

在仪式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隐姓埋名、戴上面具、穿上长裙,姓名、容貌、性别都被一一抹去,每个人都以“赤裸”的状态在生活。

这种状态是很容易让人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之中的。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名字相称,自己的名字就代表着自己的身份,“我是谁?

”这个问题似乎有了确切的答案。

但是实际上,名字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将这个代号拿掉,“我是谁”可能就不得而知了。

正如原片中的长老所说,匿名之后我们便来到了“生与死的边缘”,生命的意义就藏在这名字之中,与过去的“我”诀别,真正的“我”在匿名的状态下才会慢慢展现,这是一个重生的过程。

匿名同时也表示着没有人知道你的身份,社会秩序和伦理失去了建立的基础,也就没有人会对你进行道德约束。

因此压抑已久的动物本能就会在匿名的状态下爆发出来。

由此可见“名字”这个发明本身,是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外化了每个人的“自我”,自愿将身份贡献出来,这是建立社会的重要条件。

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片子的现实隐喻意义非常强。

“名字”也就是身份,它束缚着你,一旦丢掉这层束缚,解脱之后,是任由本能为所欲为,还是克制隐忍潜心参悟,便是原始与文明的区别。

匿名之后,身份和容貌都不复存在,两性之间的吸引便是一种很纯粹的东西,要么是出于本能,要么是出于真心。

匿名有这样一种洗去偏见和心机的净化力量。

在原始丛林中,篝火光亮的的映衬之下,两只手十指相扣再缓缓抽离,两双处在面具之下的眼睛窥见了彼此的心。

但是匿名也会让人体验到人生的荒诞无常。

片中的主人公在追求爱人的时候,阴差阳错地爬到了另一个女人的身上,他慌忙起身,还杀死了前来追赶他的人,从此过上提心吊胆的生活。

他在24年后再度来到这里参加仪式,他纵火引开守卫,进到长老帐中质问他“你这辈子犯过错没有?

”匿名让他错失姻缘还背负了一辈子的道德负担。

影片最后他来到酒吧找寻自己的女儿。

四处好像依然是匿名的人们。

我们习惯了自己的名字,却早已忘记了没有名字才是生活的常态。

匿名的力量,在于透过面具,看清面具底下真正的东西。

 8 ) 轮回的真相

匿名是一种力量,就是这种力量在让我们轮回。

在匿名状态下,我们没有了身份,没有了底线,有了为所欲为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它的原动力在哪里呢?

其实就是生生世世的业力和习性。

这就是轮回的真相,我们被习性深深禁锢,无法逃脱。

男主喜欢上了女子,其实只是喜欢上一副面具,当别人戴着同样的面具,就完全无法分辨了。

我们所谓的爱情又何尝不是这样?

因为无知的感情做出傻事,强暴、杀害,同时使自己的人生也陷入绝望。

其实折射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状态。

自认为那是爱,其实不过是被带有原始欲望的业力牵制罢了。

女人因为无意中换了一副面具,就招来被强暴、丈夫被杀的厄运,看似是阴差阳错,运气不好,其实还是因为业力,她为什么恰好戴了那副面具呢,所以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

在这种五浊恶世,到底是要被业力拖着浑浑噩噩的轮回,还是要寻求自主,便是这个电影的大命题吧。

 9 ) 作为成年男性,带上面具想到的是性欲

如果是我头戴面具,我的第一反应,心底的本能欲望,就是尽量辨别哪个是女人!

然后就是:啪啪啪!

讲真,是内心第一反应。

看来还是本能性欲望驱使,而且脱离伦理道德法律,就像在梦中潜意识一样,知道这是梦会醒,所以肆无忌惮,欲望潜意识的体现吧。

(不知有人有同感吗)这才是真实的本我吧,回归到现实,谁又逃的过救赎忏悔的内心呢?

那么宗教性就出来了---修行。

同时我也很好奇,如果是你女性,戴上面具到那里的本能第一反应,面对周围这些面具,是什么呢???

 10 ) 你的力量来源于剥离了虚假的自我

从实修中解读电影。

当处于社会活动中,我们会给予“自我”虚假的社交面具,以此来伪装成利于自我生存的模样,同时也分散了自心的注意力与觉知力;在密林中,我们戴上面具从而面对的是更真实的自己,因为剥离了社会价值,反而在面具之后展现深层次的自我——就连曾经的自己都不曾注意过的贪嗔痴,我们的觉知与注意转到了自己的内心。

不再为生存谋利的场合下,“自我”的欲望会极大地展现。

所以护卫对戴上面具的人说:“你的力量来源于此。

”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时,你不需要向别人展现你是谁的时候,你只需要面对你自己。

在进入之时到朔月之间,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上升或堕落,全看你自己。

可超越可缠缚,可救赎可杀生。

当男主与女一在暧昧纠缠时,分成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随时举行的派对、舞蹈、篝火晚会。

在第一个篝火晚会上,他们探知了彼此身体的性别,暧昧渐生;第二次表演生死仪式上,男人愈发追逐她的躯体与身影;第三次,男主围着女主打转时,女主引诱他入密林时,护卫敲起了鼓提醒了表演的开始。

这三次,男主的欲望都没有得到疏解,因为每一次舞蹈或仪式都在提醒他,他有欲望但经由“觉性”而克制,最后一次的鼓点提醒了他没有进入密林深处共赴欢情。

但是性欲的驱动一直都在,随地角落里交媾的男女、女人躯体的线条锁骨白腿,都在刺激着他的渴求。

带着面具的他围着带着面具的女人打转时,没有语言也没有人性的感情,而只是出于性欲的驱动,好像公狗围着发情期的母狗打转一样,只是因为性欲。

终于,在夜深人静四处无人,黑夜将一切隐藏,再没有仪式、鼓声、篝火来提起他的觉知之时,对于换了面具的女二来说,强暴发生了。

完全的欲望的发泄。

只要那个女性胴体之上的头颅覆盖着的是同一个面具,那么对男主就意味着“可交媾的”信号,所以不管她当时到底是谁,他只想发泄、也只需要发泄。

贯通全剧的经文是《中阴闻教得度》,在第二次的生死仪式表演上,男主追随女一的身影时,表演审判者对“死者”念着:“你可曾引诱你的母亲……你可曾强暴过你的父亲……”可是被欲望牵引的人们,并不再顾忌面具下的身份,也不在意与ta在静默无声中调情交媾的对象是否有ta的血缘至亲。

他们只想要欲望被满足,无暇思及其他,或是根本不再需要顾忌,因为面具掩藏了自我、掩藏了一切。

欲望被扩大,社会伪装被扒下,人们的上升或堕落,就在心念之间。

即使男主杀死被强暴者的丈夫之后,他只需换一个面具就可以不被发现,也没有人追究,因为良心会一直谴责他。

直至二十四后,他依然背负着愧疚与痛苦,杀人的罪恶感如同咬在骨缝上的毒蛇一般,追随了他半生。

如果说入密林时的准则是戒律,篝火晚会、生死仪式表演、护卫的鼓声是觉性的提醒,那么在密林中放下社会身份全然地面对真实的自我是修行的话,那么——有人坚忍度过了朔月,直至出关;有人轻微破戒,只是说话交流;有人严重破戒,偷窃窥探;有人则犯了重戒,奸淫杀生。

朔月之时,所有人都可出去,回归俗世与社会角色,但每个人的心境或升或落,各各不同。

无论有多少佛祖菩萨还是仁波切,修行终归关乎一心,各别自证智行境而已。

《嘿玛嘿玛》短评

什么他妈逼装神弄鬼的玩意啊

6分钟前
  • 逆袭的大豆
  • 很差

一前一后的现在像在时间的封闭循环里开了两个孔洞,通向未来。“匿名是一种力量…隐匿使人上瘾”,身份的丧失成为拾起自我的法宝,但打开潘多拉盒里面的连锁,业报指向一个更复杂的伦理系统。手机铃声,电子乐音乐像是某种当下的呼召,但可变换的多重身份去接听哪一个呢,又对谁拒接呢?

7分钟前
  • 董肥樂
  • 推荐

昨天电影节看完,不丹藏传佛教大师、导演钦哲诺布(宗萨钦哲仁波切)和主演从布丹赶来,导演很谦虚和幽默。《嘿玛嘿玛》梁朝伟及周迅应该是免费出演,还拍了短片来祝贺。片子风景很美,故事其实很简单,可能最后的意义在于内疚吧

10分钟前
  • 亚里寻
  • 推荐

面具给人心带来了更多伪装,更多编织的可能性,宗教性,仪式化,舞台表演,主线清晰但是太多的边边角角扰乱观感。

11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还行

什么鬼

12分钟前
  • 死兔子
  • 较差

周迅梁朝伟也拯救不了这片啊 这不就是邪教组织嘛

13分钟前
  • SX
  • 较差

只觉得是亚洲版大逃杀。不明白那些人待在一个什么都不方便的山区一段时间是为了什么。纵情的歌舞也就那样。如果想要去一个没人知道也不在乎你身份的地方纵情歌舞,去外地的夜店不就行了?

17分钟前
  • 坐好我要起飞啦
  • 较差

催眠神器,睡醒来打分

20分钟前
  • nf0001384
  • 很差

没看懂,如果一个人换了面具被认错了有意思吗

25分钟前
  • let it be×49
  • 较差

中阴的舞台,去掉身份,也消不了业障。

27分钟前
  • blueshadow
  • 还行

如果让戴着面具,失去姓名,性别身份的陌生人一起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会怎样?网络世界,隐去身份的酒吧,放弃世俗的动力团体,隐去部分本性的职场....

28分钟前
  • 西祠
  • 还行

看过~

30分钟前
  • 凉泉粒
  • 还行

浮生于世,你我凡胎肉身,因一张面皮而不敢做僭越尺度之事。十二年轮回的神秘丛林,一副面具禁锢容貌隐藏身份,却解放了可怕的兽欲。匿名是一种力量,可怕之处在于心中不再有尺度。别害怕死,应畏惧生,不计后果的生之欲才会将人吞噬。凡事有因皆有果,铸成大错的男人耗尽半生才领悟,尺度一直在心里。

3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面具背后,我们是谁!匿名之下,欲望汹涌。充满隐喻和仪式感的电影,遵守规则者不得解脱,触犯规则者不得解脱,克制欲望者不得解脱,放纵欲望者不得解脱,何者可得解脱?导演并没说,导演的目的正在于此,借助电影引发人的思考,而不是给出一个答案。

3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匿名,身处萦绕死亡的氛围,普世目标失效,指导仅来自内心的欲望和直觉。我会是什么样的存在?——基于此,即便电影没有如此错愕的冲突设计,也足够吸引人的。

38分钟前
  • Hi福吉
  • 力荐

匿名对身份的遮掩,无声对真相的哑忍,放在12年一度的修行里,冲突的不只是尘世与灵性,欲望与修为,生与死,善与恶。奇特的面具海里,发生一点云里雾里的故事,想要度人,却又很挑。周迅寥寥几个镜头,灵得奇绝,再有梁朝伟一笑,世界亮了。@资料馆,亚洲电影展

4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匿名就是力量。

43分钟前
  • 冰激凌国王
  • 还行

你怎么知道你所逃离的真实不是幻象,我们真的能够逃离吗?

48分钟前
  • 我想到达沉默
  • 较差

2016/9/18/Toronto

51分钟前
  • 穿衣舞郎
  • 力荐

戴上面具,丢掉身份,当自己谁也不是,真实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戴上面具那一刻,之前的自己已死,开启重生之旅。戴着牛鬼蛇神面具的人们像另一个世界的物种,藏匿在地球上的某个密林深处生存。以他们独有的方式探索人性和生死。很有趣,很实验性的电影。

56分钟前
  • 焦糖爆爆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