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疫情后我看的第一部院线电影。
在去影院的路上,名叫暗香小舍的花店、金马演艺中心、甚至圆舞曲餐厅、7咖啡等等,这5年来我都曾小心翼翼地探索过。
这里正悄悄地成为宇宙中我最熟悉的地方。
旺扎心心念的,我小时候也念过。
印象里家乡傍晚的小学、雨帘、提伞倚门而立的家长、敦促的铃声。
我念的是在雨天接我回家的家长。
我家离学校15分钟的成人脚程,我从上幼儿园第一天妈妈送过之后,自己便吵着说已经认识路不让他们再送了,他们从此真的再没操心过,即使大雨天。
大雨天,我就跟着家附近来接的家长一同回去,他们往往会说,你家里没来吗,跟我走吧。
每一次即使能够顺利回家,年幼的自己总感觉酸酸的,特期待爸妈下次雨天能来接我。
而我爸妈和影片里的父亲很像,每次他们都不以为意。
出了影院已是凌晨1点多,广场上仍有聚堆儿的年轻人,我着急回家。
路上月亮很亮,影子很长。
现在我长大了,不再渴望雨天门口递伞的手,但很想和自己聊聊家、故乡、应允之地及孤独的事情。
#旺扎的雨靴#👢 #玛妮的自我修养#大概求而不得和求而已得都会有遗憾吧小旺扎渴望一双雨靴,当得到雨靴后把雨靴藏在枕头下实在是太有感觉了。
小时候得到了什么宝贝,也会把它藏在自己的枕头下,生怕丢了。
这是一部单纯的藏语儿童片,却又不适合小朋友去看,大概现在的小朋友太少有这种心心念念渴望得到一件东西的心情了吧,所以我们这种大朋友就去看啦片中还出现了藏语的西游记和小头儿子,很有意思
PS:7.17更新。。。
惊闻因市场原因撤档,实在可惜。
艺术电影太缺乏支持力度了,唉~又要到一年first来临的时候。
今年的first没有太大亮点,并没有多少特别想看的影片,而在本届上影节参展的所有first影片,竟然全都入选了我的片单并买了票,实在是一种运气。
这部《旺扎的雨靴》是去年first的入围作品,也是电影学院毕业生作品,又因为本身是艺术影片,还是比较对我胃口的。
这是一部青海本土电影。
故事内容本身比较简单,并不难理解。
全片围绕着青海的雨季进行的。
主人公旺扎所生活的村落有些闭塞:有些失修的街道和房屋、时不时的断电、连个像样的商店也没有、电视节目内容比较单调等等。
这也正好反衬了旺扎的精神世界。
旺扎做梦都渴望着能够有一双雨靴,然而由于正值秋收时节,旺扎父亲没有时间出去买。
为此和姐姐拉姆上学去的时候,不断地对雨靴抱有羡慕的眼神。
一次下雨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身上弄脏,换来的却仍是父亲的固执。
此外,旺扎每天蹲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央视新闻联播,为的就是等待天气预报的出现,知道是不是会下雨。
又通过电视剧《西游记》来表现出此时旺扎的心境。
然而父亲却不这么想,他不希望雨季持续下去,因为会影响他的收成。
终于有一天,一个人开着电动三轮,来村落卖东西,而被路过的旺扎发现了一双合脚的雨靴。
这时候的场景与配乐,仿佛是在向上世纪的儿童电影致敬。
来回穿梭于两边,最后好不容易同意用羊皮换,却发现那双雨靴早已被买走。
而旺扎由于这件事也使得上学迟到了。
而当下一次商人来临的时候,旺扎终于买到了雨靴。
然而雨季已经结束了,这双雨靴也失去了作用。
他再去穿雨靴就显得格格不入,被老师指指点点,也被身边的同学所嘲笑。
此时的旺扎失落至极,十分渴望能够下一场雨。
外面的天气开始变得阴郁了起来。
当他看到《西游记》里求雨的片段时,便和拉姆姐姐一同到寺院里去祈祷,希望能够下一场大雨,让自己能够名正言顺穿上雨靴(话说老版的《西游记》真的是经典,在少数民族的频道里放的次数也相当多的)。
但是,天虽然变得看上去像要下雨的样子,但就是不下。
这时一个老法师要作法,要散去这片阴沉的天气,保证村落里农作物的丰收。
旺扎急了,他把那个作法的东西偷了出来,从而让雨来得更快些。
当然结局也并没有如旺扎所愿(藏族还是特别有信仰的一个民族)。
看到旺扎的经历,其实也能联想到我们的童年时代。
曾经疯狂地想要拥有一样东西,而大人们却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另外近期一些致敬经典的影片像《千与千寻》《扫毒2》《狮子王》能卖得这么好,也离不开童年我们曾经拥有,或者是失去的东西。
尤其像《千与千寻》都快20年了,仍有这么多人为情怀去影院买单。
但是,也由此看出,我们的精神世界其实相当空虚。
不仅是因为学习或者工作忙,更多的是信息泛滥,我们已经变成了像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研究中的那些人。
近些年影视剧整体太浮躁,演员们也不好好打磨演技,甚至某流量小生观众都不知道有啥代表作。
另外虽有一些创新的作品,但就像片中旺扎看的电视节目一样。
《西游记》固然是经典,但我们的文化绝不仅仅只有孙悟空。
虽然雨靴本身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对于一个像旺扎这样的孩子来说,这已经十分珍贵了。
我们的心中也有属于自己的“雨靴”,只是我们需要勇敢地表达出来,为了丰富祖国文化,更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而成长!
童年的心愿总是那么简单、明了,一个小玩具或是爸妈的一句承诺,都可以成为小孩子无限遐想和快乐的源泉。
对于旺扎来说,拥有一双雨靴所能带来的快乐,已经超越雨靴本身所能提供的工具价值。
能够在水里任性的啪嗒啪嗒溅起水花,这种简单的快乐好像每一个成年人都曾经拥有过,只是经历了人世沉浮,不再拥有感受简单快乐的能力。
很多影评将本片评价为中国版的小鞋子,其实不尽然,这二部电影虽然主题和故事情节略有相同之处,但整部电影的侧重点不同,《小鞋子》中哥哥奋力争取鞋子让无数成年人产生恻隐之心的原因是贫穷背后带来的心酸和感动。
本片的背景虽然也处于偏远的牧区,且物质相对困乏,但故事的重点并非贫穷带出的命题。
整部电影观影下来,没有悲天悯人的感动,却意外有一种简单、纯真的愉悦。
故事的结尾,旺扎的雨靴,能如愿穿着出去吗?
田里的青稞,能如愿获得丰收吗?
其实都不重要,往事随风,带走了所有东西,唯有美好的童年记忆挥之不去……
有幸看了《旺扎的雨靴》的点映场,在“动荡”的7月电影档里“厮杀”出来的片子,果然是符合主旋律…电影的宣传语:还记得童年的愿望吗?
看到宣传海报上的这句话时,很久我都还没有想到我那时的愿望是什么。
是铁皮青蛙,是新买的文具盒,还是最新款的手动卷笔刀?
对于,旺扎来说都不是,他只心心念想要一双属于他的雨靴。
只有我有,只有我没有,二选一,你选哪个?
我想我会和旺扎做一样的选择。
旺扎有着全校唯一的铁皮青蛙玩具,但也是学校里唯一一个没有雨靴的学生。
然而有着独一无二的玩具并没优势,连续的雨天还是让旺扎成为了班里小朋友的笑柄,因为只有他没有雨靴穿着湿透了沾满泥的鞋子上学,骄傲的自尊心令他渴望拥有一双雨靴。
终于母亲用本应该去换镰刀的羊皮为旺扎换到了他心心念念的雨靴,他兴冲冲地穿去学校,却再一次的被同学笑,因为大晴天的日子里只有旺扎穿了雨靴。
所以旺扎开始盼望雨天,雨天里他就能变成大多数的“大家”。
旺扎甚至用自己的铁皮青蛙去交换雨天的到来,我想故事的最后,跑着的旺扎一定是笑着呢,第二天他会和拉姆姐姐一起穿着雨靴去学校。
小时候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多是来自和其他人的对比,你有我没有可以,你们有我没有却是格格不入,或许这些在大人看来不值得一提的小心思却是小孩儿过不去的心理阴影。
电影看完后我对旺扎太能感同身受了,我和他一样,在一些小孩子心思里敏感自卑,既是是到现在长大成人还是这样,事事谨小慎微,害怕成为焦点,害怕成为异类,哪怕成为平凡的大多数又能怎样,安全就好。
可是我知道这样的性格并不好,因为内心很渴望阳光大方,所以我想童年的我要是很勇敢很勇敢就好了,但是我想我不会责怪那个孩子,你已经很努力的做好自己了,谢谢你。
看到这个雨靴的时候,我的记忆瞬间被拉回到了童年时代。
那个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的雨靴总是隔三差五的需要修补。
看着同学们都穿着油光锃亮的雨靴,而我的靴子却修补的这一块那一块,幼小的心灵和自尊在那个时候承受着深深地伤害。
随着年岁渐长,如今越来越发现,童年的记忆带给我们的思考永远是那么的深刻。
比如,我们看着旺扎为了一双雨靴,整天的无精打采甚至于觉得有点可笑,因为我们觉得不至于,我们觉得有必要吗?
不就是一双雨靴嘛?
可是,在那个年代,一双雨靴可能真的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就是非常大的开支项目。
感谢导演记录了这样的一段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孩童记忆。
你们的童年愿望实现了吗?
旺扎的雨靴讲述了一个叫旺扎的小孩👶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每次下雨的时候,别的同学都会穿着雨靴去上学,而旺扎却因为没有雨靴只能穿着自己平时的鞋子去上学,所以旺扎一直想要一双自己的小雨靴。
后来妈妈用本来是换镰刀的羊皮给自己换了一双雨靴,旺扎开始每天都盼望着下雨。。。。
故事生动有趣,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一个特别想要却又得不到的东西,以至于在经历了种种之后,终于得到了以后那种兴奋,是无法比拟的。
还记得在我的小时候,妈妈第一次给我买了一件超过一百块钱的衣服,以至于那一天晚上自己脑袋都是那件衣服,第二天一早就早早的醒了,看着那件衣服,想象着自己穿着这件衣服去学校的样子。
一双雨靴,牵动着颗童心的喜怒哀乐。
但是孩子的小小心思,又和成人的世界处处背离。
成人考虑的是庄稼能不能丰收的生存问题,孩子则更多考虑快不快乐的问题,于是矛盾就这么诞生了,少年的烦恼也就来了。
因为有了跳跳蛙,没有了雨靴,就期盼雨靴;有了雨靴,期盼下雨,却又总是不下雨。
旺扎的小欲望和小私心,总是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实现,于是各种纠结与忙碌,又在成人眼里各种犯错。
看这部电影,作为成人,似乎有些纠结。
因为一方面通过整个故事了解旺扎内心的发展历程,所以能够理解他的执着;但是另一方面,又对他周围成人世界的困顿颇以为然,孩子的执着与私念,也确实可以视为“不懂事”。
我们平时的生活里,又有多少成年人可以静下心,就像在电影院里安静的看一部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去耐心得了解孩子“不懂事”的缘由呢?
平淡、朴实。
这是我看完电影后内心最强烈的感受。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藏语电影。
有很多的场景让我觉得这也是经历过的瞬间,我想每一个成人都能在旺扎的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影片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完全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去叙述旺扎想要一双雨靴的简单的故事,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发人深省的大道理。
小旺扎的妈妈是我觉得整部影片最温暖的人物,即使爸爸在家庭里很有地位,但她会违抗的丈夫的命令用羊皮换了雨靴。
妈妈带着羊皮和旺扎一起匆匆地去找小商贩,妈妈偷偷买了雨靴叫醒不知情的旺扎,妈妈在晚上和旺扎说梦里可以预测第二天是否下雨,妈妈和旺扎坐在麦田里。
这一切的场景都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这是妈妈普通而令人感动和温暖的爱。
能拥有这份爱的孩子是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幸运。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我感受到了导演的巧心,是通过电视机里映出来的画面拍妈妈和旺扎睡觉的过程。
整个场景摄像机对准的只有那台电视机,完全没有切到人物。
当时一整个长镜头下来就给我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很喜欢这种小心思的设置。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拉姆和旺扎在麦田里奔跑的画面渐渐淡去,故事结束在这里同样也令人有点意外。
随后是一首藏语歌作为最后的结尾。
最后的最后,我是没有想到一部2018年上映的片子里面呈现出来的藏民的生活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到了20年前。
雨靴要到县城里去买,教室的课桌是我们这里早就弃之不用的,下雨天不撑伞,旺扎心爱的铁皮青蛙是上个世纪孩子时尚的玩具…他们的时针好像被拨慢了一样。
不知道怎么描述我内心复杂的感觉,我希望是还有这样一个纯粹、自然的地方存在的,但是我也希望那里的孩子会有同父辈不一样的人生。
旺扎的雨靴说几个电影剧情和剧中电视互动的情节:1,第一次旺扎提出和拉姆姐姐换鞋,拉姆姐姐说她的鞋大,他穿不了;晚上旺扎看的动画片中小头爸爸去买帽子,结果试的每一顶都大。
2,旺扎的爸爸要出门去看村里的喇嘛,请他做法挡雨,旺扎想跟去看看,但是爸爸不许,他就偷偷地跟着去了,旺扎出门时背后的电视演的正是小头爸爸在火车上,对白隐约提到了“等等我”3,推动剧情的一处细节是旺扎看西游记提到有雷神雨神,让旺扎产生了他们信奉的“佛菩萨”和雷神雨神谁更厉害的想法,随后发生了去拜托佛菩萨,偷吃佛前一块糖,然后又拿苹果去给佛菩萨道歉的情节,孩子的纯真想法一展无遗我记得2000年左右,也是旺扎的年纪,小学一年级,当时小当家干脆面出了一版三国卡,72张人物,36张计谋,真的是费了自己全部的心力去收集,用光所有的零花钱不算,不论认不认识的小朋友都去问一问交换卡片,现在不记得第一张是哪张,也不记得最后一张是那一张,但是集齐那一刻的欣喜现在还是能隐约感觉到不知道大家童年的时候有那些单纯的小心愿呢,当年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愿望 实现了吗?
旺扎的雨靴 (2018)7.02018 / 中国大陆 / 剧情 儿童 / 拉华加 / 周拉多杰 朋毛样专
3.5
今天和MAY 去参加了《旺扎的雨靴》的线下观影,片子的结尾让我猝不及防,也不知道最后阿卡雪达儿有没有挡雨成功,但从影片照进现实,北京的一场大雨,更让我愿意相信,阿卡雪达儿没了桃木剑确实没了灵气,没有挡住那即将到来的暴雨,而旺扎也终于有了理由去穿他那双雨靴了,替他开心,但也替庄稼的收成担忧着。#银幕的魅力可能就在于此##桃花岛观影团#
何必放到少数民族背景下呢,看过原剧本,父亲完全符号化了,简单的权力压制,教师怎么会因为学生穿雨靴就批评他?小贩都不知道羊皮的价钱,太刻意了,没意思。
太刻意 不动人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打卡
导演手法真的太稚嫩了,故事也太过简单……
简单的故事,电影的质感
儿子你真棒,将来肯定能当干部。
#虞社
男孩只想拥有一双雨靴,男孩今后还会想拥有很多东西,那些东西在大人眼中极其渺小,在男孩眼中却如此重要。无论有没有雨靴,拉姆都在男孩身边陪着他。男孩如我,却没有像拉姆一样的姐姐。
#桃花岛观影团#导演处女作想看~ 看过之后有很深的共鸣,不只是小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十分期盼却得不到的东西,儿童的视角让原本内心的这种伤感变得有趣的表达出来,喜欢~
我确信现在还是有困难的人,但是这和这部矫揉造作的片没啥关系。人物十分刻板,为了悲情而悲情。比阿巴斯差了十部小鞋子。
姐弟line可以代餐一下我cp。视听语言陈旧且啰嗦。
一部可以和《小鞋子》相媲美的电影,知名度却远远不如,也是较为可惜的一件事
三星半。故事很像90年代典型伊朗电影。色彩处理明媚悦目,蓝色用得好
真好 偷木剑那场戏我太喜欢了
山区孩子精神文化需求和物质匮乏之间的矛盾
摄影和剪辑功不可没。
跟《绿草地》的内核差不多,都是描绘孩子对外界的想象。
没看过,被人盗号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