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主演:威廉·达福,杜尼亚·西乔夫,西蒙·迈克伯尼,克里斯蒂娜·基里亚克,丹尼尔·希梅内斯·卡乔,法比奥·帕加诺,安娜·费拉拉,菲尔·尼尔森,洛朗·阿纳西亚,瓦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德国,希腊,墨西哥语言:英语年份:2020
简介:关于梦与语言的一次探索详细 >
#Berlinale20-16 恕我才疏学浅,真实地不知道导演要干嘛。唯一能感知到的是影像能无限联结时间和空间,西伯利亚雪原在儿子眼中一眼万年穿到撒哈拉沙漠,非洲巫医和现代医疗手术台并置。配乐上古典乡村死亡摇滚杂糅。如果只是一场中老年男性回望此生的自我救赎之旅,那可就太没劲儿了。威廉·达福已变成神秘主义电影专业户。
过往费拉拉虚构电影中从未有过的如此酷烈又贫瘠的精神荒原具象,告别城市人烟,一个脱离社会性的人作为野鬼而不解为何心存留恋的回溯之旅。每一个炼狱图景中因触碰记忆的分身而获得超脱前往下一个时空,却在一步步对社会性的拾捡中再次一件件被剥夺与丢弃,陷入更深的迷失。于是理性终于被击溃,追随遥感的星,放弃秩序生存的理性符号,途经万物悲凉,无限宇宙中的苦行僧,倒向一边,断然拥抱了虚无,好似费拉拉过去电影中受难的当代圣徒,不断抢夺和失去活着的温度。从降临到毁灭,终究是背离梳理与和解的孤独,如同这个废墟世界的尽头,如同不再为别人的观看而拍摄的费拉拉。片尾被食掉的鱼复活讲话,达福成为片头的分身,驿站残骸被无尽的虚空笼罩,或许即将开启又一轮漫长的生命循环,“西伯利亚”,这场苦涩的现代主义梦呓,渡劫了作者的流放之伤。
探索你MB,现在的这种所谓大师连牢骚片都更不会拍了还谈什么才华?
怪诞超现实,前后跳跃挺大的
为什么一个不是喜剧的片子,让整场不停的发出笑声,直到最后哄堂大笑,这些笑的意思都是“你他娘的到底在干什么” 。狗脸精神污染了。
感觉是用一个现代化的眼光去看鲜卑族。
文本本身处理成家庭创伤后应激失调,或者纯意识流都没什么不好,人与自然呀,冲突与和平呀,也都不错。然而,这个结尾呢,合理怀疑是环保公司突然做了个广告。都挺好的,都挺不好的。
.....这个台词真的
波斯特的心
做梦型自传,视觉元素仿佛噩梦,整个过程太难受了
就18分钟开始的2分钟可看
我仿佛变成美术馆的保安
<< 浮夸,很多技术都不得要领,这个不得要领指的是:没有准确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也指的是,准确表达出了自己没有什么要表达的。此导演的问题是:拍了过多的类型片,手上的镜头触觉行动方式已经完全被类型片的那种运镜和剪辑方式固定了。并且,他也像另一位过度沉浸过于美国生话的人物 Terrence Malick一样,一旦想要启动这种生存内意识的探寻时,无可避免地就变成了一位美国中产阶级庸人哲学烦恼的代表人物了
【non-theatrical】daddy issue、童年、婚姻生活、父与子、母与子、黑魔法……威廉·达福如但丁一般,作为费拉拉的avatar去经历一场神曲式的,而又充斥着时间错位、角色错位、场景错位的旅程;酷暑、严寒、幽深艰涩……戏中人的的苦行,对于银幕外的观众亦是酷刑;九十一分钟的噩梦,以极端嗓作结,千言万语凝结成一句,WTF。我觉得费拉拉还是不适合搞这种,梦境得有留白啊……
费拉拉……
一部不难解读但又不需要读解的电影,一如片中所言,理性有时正是你的阻碍。一场无尽的自我流放之旅,寒意袭人(极为适合隆冬观看)。向里探求自我,直抵内心深处,同梦境、幻象与记忆对话,恰似大卫·林奇和塔可夫斯基;向外延拓空间,可达宇宙洪荒,在极地、沙漠与绿地间流转,契如泰伦斯·马力克。那场洞穴湖中的日出,如此神妙而震撼。直击要害的反思:“你与世隔绝,陷入宇宙的尽头,在这里你无法察觉自己的自私、自大,尤其是无知。你装出对一切开放的样子,却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有多狭隘自闭”。死亡营里的屠杀,轮椅上的裸身侏儒,失爱,死亡与重生,灵肉矛盾,桌上的牛仔与马模型。达福叔的狂舞太带感,兀自切至阳光明媚的五朔节欢舞,那首D. Shannon的《Runaway》简直是洗脑神曲。魔性的收尾。PS:有豆友提到泛神论,我觉得也蛮像。(9.0/10)
看下来我的表情就和Willem Dafoe的哈士奇一样。西伯利亚也成为时空扭曲的交叉口,在那里可以将自己自由流放到任何苦行的地方,完成类似于考夫曼式的精神复写。转场流畅得惊人甚至有点花哨了,还是托马索更来得自然。
虚无感官的具象表达,语言贫瘠的可能性被归化于行动的跳跃,屈服于心理动作的精神躯体被肢解。在达福又一个神癫角色中进入费拉拉的后现代解构之旅(在应激反应中完成剪辑的塑造:叠化间切换)。相比故事的退化割裂,画面的渐进和拼接更像是语言被表述的方式。和「灯塔」搭不上边,更像马力克的「生命之树」,没有宏伟的星空宇宙,只有自我审视的孤独。至此,影院中的观影行为会成为梦迁实体的捷径(空间取代时间),完成流动的传递。某种意义上是可以重组拼接的,但那样也会削弱片段本该有的力量,未入梦境已然醒悟,跃于眼前,深入脑后。并非是结构上的成功,恰恰相反,一切呓语和幻想的交谈才使得物体本身返璞归真。阻断感受、强化感官,作为电影是倒退甚至是失智的,作为影像是游离并入场景的一次成功探索。场景构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创作的原始机能。
镜头伴随着梦呓般的低响在西伯利亚(即肉身所在地)穿梭、巡游至梦境彼端,在往复不断的生命追溯中完成对广袤诗性的延伸,空间与时间被模糊在虚焦运镜中,因而观看者真正如入梦境般被巨大虚无感所包裹并引导随Clint流入生命历程的追索之旅,在接连的敲打、碰撞、游弋中真正抵达灵魂深处,也即,精神上的「西伯利亚」。
漫长的梦境 感觉很私人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Berlinale20-16 恕我才疏学浅,真实地不知道导演要干嘛。唯一能感知到的是影像能无限联结时间和空间,西伯利亚雪原在儿子眼中一眼万年穿到撒哈拉沙漠,非洲巫医和现代医疗手术台并置。配乐上古典乡村死亡摇滚杂糅。如果只是一场中老年男性回望此生的自我救赎之旅,那可就太没劲儿了。威廉·达福已变成神秘主义电影专业户。
过往费拉拉虚构电影中从未有过的如此酷烈又贫瘠的精神荒原具象,告别城市人烟,一个脱离社会性的人作为野鬼而不解为何心存留恋的回溯之旅。每一个炼狱图景中因触碰记忆的分身而获得超脱前往下一个时空,却在一步步对社会性的拾捡中再次一件件被剥夺与丢弃,陷入更深的迷失。于是理性终于被击溃,追随遥感的星,放弃秩序生存的理性符号,途经万物悲凉,无限宇宙中的苦行僧,倒向一边,断然拥抱了虚无,好似费拉拉过去电影中受难的当代圣徒,不断抢夺和失去活着的温度。从降临到毁灭,终究是背离梳理与和解的孤独,如同这个废墟世界的尽头,如同不再为别人的观看而拍摄的费拉拉。片尾被食掉的鱼复活讲话,达福成为片头的分身,驿站残骸被无尽的虚空笼罩,或许即将开启又一轮漫长的生命循环,“西伯利亚”,这场苦涩的现代主义梦呓,渡劫了作者的流放之伤。
探索你MB,现在的这种所谓大师连牢骚片都更不会拍了还谈什么才华?
怪诞超现实,前后跳跃挺大的
为什么一个不是喜剧的片子,让整场不停的发出笑声,直到最后哄堂大笑,这些笑的意思都是“你他娘的到底在干什么” 。狗脸精神污染了。
感觉是用一个现代化的眼光去看鲜卑族。
文本本身处理成家庭创伤后应激失调,或者纯意识流都没什么不好,人与自然呀,冲突与和平呀,也都不错。然而,这个结尾呢,合理怀疑是环保公司突然做了个广告。都挺好的,都挺不好的。
.....这个台词真的
波斯特的心
做梦型自传,视觉元素仿佛噩梦,整个过程太难受了
就18分钟开始的2分钟可看
我仿佛变成美术馆的保安
<< 浮夸,很多技术都不得要领,这个不得要领指的是:没有准确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也指的是,准确表达出了自己没有什么要表达的。此导演的问题是:拍了过多的类型片,手上的镜头触觉行动方式已经完全被类型片的那种运镜和剪辑方式固定了。并且,他也像另一位过度沉浸过于美国生话的人物 Terrence Malick一样,一旦想要启动这种生存内意识的探寻时,无可避免地就变成了一位美国中产阶级庸人哲学烦恼的代表人物了
【non-theatrical】daddy issue、童年、婚姻生活、父与子、母与子、黑魔法……威廉·达福如但丁一般,作为费拉拉的avatar去经历一场神曲式的,而又充斥着时间错位、角色错位、场景错位的旅程;酷暑、严寒、幽深艰涩……戏中人的的苦行,对于银幕外的观众亦是酷刑;九十一分钟的噩梦,以极端嗓作结,千言万语凝结成一句,WTF。我觉得费拉拉还是不适合搞这种,梦境得有留白啊……
费拉拉……
一部不难解读但又不需要读解的电影,一如片中所言,理性有时正是你的阻碍。一场无尽的自我流放之旅,寒意袭人(极为适合隆冬观看)。向里探求自我,直抵内心深处,同梦境、幻象与记忆对话,恰似大卫·林奇和塔可夫斯基;向外延拓空间,可达宇宙洪荒,在极地、沙漠与绿地间流转,契如泰伦斯·马力克。那场洞穴湖中的日出,如此神妙而震撼。直击要害的反思:“你与世隔绝,陷入宇宙的尽头,在这里你无法察觉自己的自私、自大,尤其是无知。你装出对一切开放的样子,却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有多狭隘自闭”。死亡营里的屠杀,轮椅上的裸身侏儒,失爱,死亡与重生,灵肉矛盾,桌上的牛仔与马模型。达福叔的狂舞太带感,兀自切至阳光明媚的五朔节欢舞,那首D. Shannon的《Runaway》简直是洗脑神曲。魔性的收尾。PS:有豆友提到泛神论,我觉得也蛮像。(9.0/10)
看下来我的表情就和Willem Dafoe的哈士奇一样。西伯利亚也成为时空扭曲的交叉口,在那里可以将自己自由流放到任何苦行的地方,完成类似于考夫曼式的精神复写。转场流畅得惊人甚至有点花哨了,还是托马索更来得自然。
虚无感官的具象表达,语言贫瘠的可能性被归化于行动的跳跃,屈服于心理动作的精神躯体被肢解。在达福又一个神癫角色中进入费拉拉的后现代解构之旅(在应激反应中完成剪辑的塑造:叠化间切换)。相比故事的退化割裂,画面的渐进和拼接更像是语言被表述的方式。和「灯塔」搭不上边,更像马力克的「生命之树」,没有宏伟的星空宇宙,只有自我审视的孤独。至此,影院中的观影行为会成为梦迁实体的捷径(空间取代时间),完成流动的传递。某种意义上是可以重组拼接的,但那样也会削弱片段本该有的力量,未入梦境已然醒悟,跃于眼前,深入脑后。并非是结构上的成功,恰恰相反,一切呓语和幻想的交谈才使得物体本身返璞归真。阻断感受、强化感官,作为电影是倒退甚至是失智的,作为影像是游离并入场景的一次成功探索。场景构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创作的原始机能。
镜头伴随着梦呓般的低响在西伯利亚(即肉身所在地)穿梭、巡游至梦境彼端,在往复不断的生命追溯中完成对广袤诗性的延伸,空间与时间被模糊在虚焦运镜中,因而观看者真正如入梦境般被巨大虚无感所包裹并引导随Clint流入生命历程的追索之旅,在接连的敲打、碰撞、游弋中真正抵达灵魂深处,也即,精神上的「西伯利亚」。
漫长的梦境 感觉很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