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子》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段上世纪30年代发生在赣南老区的感人故事。
影片以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时期为背景,当时,一位母亲将自己的八个儿子送上了战场,为保家卫国,这“八子”和战友们浴血奋战,英勇杀敌,为家为国壮烈牺牲,用热血铸造了忠魂,其中的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置于家国情怀的宏大背景下,显得更加动人心魄、荡气回肠。
通过影片,让我们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了以赣南中央苏区为代表的老区人民,为新中国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和伟大牺牲,正是因为有无数革命战士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用鲜血和生命粉碎了敌人的一道道封锁线,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如今,硝烟散尽,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当年战争的残酷,但我们不会忘记像杨家八子这样一去不复返的红军战士,也不能忘记无数个为支援革命送儿上前线的父母。
我们不知该如何对他们说声谢谢,铭记、前进,便是我们最好的致敬!
这部影片,从开头的叙事来说,失败,一没交代清楚主线任务,二没把人物心理矛盾冲突表达出来,可能是我眼拙了没看出来,一星给我心中的爱国,祝祖国越来越好。
最后的最后,故事线崩盘,人物表现力崩盘,整场效果最佳的镜头就是何润东那两下子,结果还领盒饭了,我不想说主演有多尴尬,因为换谁来演这片子,也救不了这个故事线和导演心里怎么想的。。
主旋律电影拍成这样,也真的是辛苦剧组的各位朋友们了,浪费了那么多人力财力,破坏环境,供出来一部没死想的实验片,我爱国,但真的爱不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只能看看爆破!
爱国可以 为什么不能好好拍电影呢,唉😔
看之前,满怀期待。
之前听说有人看哭了,再者我印象中这种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必定催泪。
因此我在观影几个小时之前就酝酿好了情绪。
结果却大失所望。
我是哭了,然而并不是因为这个电影哭。
这个电影更多的是感慨,不是感动。
仍然是“一大家子人死得没几个了”的故事,我满脑子是却却的《战长沙》。
这本小说没怎么正面写某个人怎么牺牲的,印象中好几个人的事迹都是转述,但是感觉比正面写好,更揪心。
原谅我喜欢把“牺牲”说成“死”,死得轻描淡写,更感英勇无畏和战争残酷。
倒是本来也不需要正面写(好像电视剧演出了一些),否则会改变小说的结构。
我想的是,有多少人,就是这么突然死去,活在别人的语言里,没什么镜头。
有些烈士,没有名字。
从2到7这六个哥哥,就是这么死的。
影片主要讲的是大哥带小弟成长的故事,兄弟情有,牺牲精神有。
那种小人物经历许多脱胎换骨的过程有。
但是就是干巴巴的。
可能是剧情结构的问题。
说什么感情的种类丰富,某些运营号还是夸大了。
若是妈站在村头张望一下就能体现个母子情,那和小学生作文写妈妈做好饭了等我回来一起吃一样矫揉造作。
标题“八子”特别吸引眼球。
不过电影的重点并非“八子”,只是借了抗战故事的名声。
和电影表现的内容不搭,但是用来营销真的很好用。
可耻。
仍然有让我印象深的情节。
“咱们什么时候打仗,能打得这么富裕啊。
”想想八年抗战,我们这方真的是啥都没,我觉得也不需要太突出什么个人传奇(不便说),就这一群小人物,可以贪生怕死,然而还是反人性地舍生;甚至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取义,单单是去赴死(并不是说某些人的牺牲毫无意义)。
他们都能为了飘渺的希望去抵抗,太伟大了。
战争场面颇多,从电影方面看我感觉有些是瞎忙活。
电影基本平淡。
还不如再看看却却的《战长沙》。
怀念。
主旋律题材难以推荐,个人认为还是因为某些人拍不好。
文/赤叶青枫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格外打动人心,战争题材的电影更是如此。
如今,又一部此类影片问世,这便是由高希希执导,刘端端、邵兵、岳红、何润东、程媛媛、于滨、高强等人主演,并将于6月21日上映的《八子》。
因为此片是根据江西赣南地区家喻户晓的“八子参军”的故事改编,再加上受片名的影响,较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部如杨家将金沙滩一役一般,兄弟齐上阵结果几乎全部战死沙场的惨烈群戏,而事实上,你可能只猜对了一半——影片的惨烈悲壮之感确实无以复加,尤其是战争场面,不只是简单的炮火连天,而是爆破、轰炸机、枪战、贴身肉搏等战争元素应有尽有,再加上多位我军战士在一场接一场的密集战役中以诸如被突然一枪爆头、手榴弹爆炸、机枪扫射、主动舍身取义等多种不同方式壮烈牺牲,更将战场映衬地犹如修罗场。
相关桥段随便截取一帧,都足以触目惊心,战争的残酷、无情与恢弘由此可见一斑,真真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战争大片。
在具体剧情上,导演高希希和编剧董哲另辟蹊径,没有展现兄弟八人一同或陆续上阵杀敌的场景,而是以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艰难时期为背景,重点讲述了排长杨大牛(邵兵饰)在六个弟弟全部壮烈牺牲后,带领全排战士包括自己最小的弟弟满崽(刘端端饰)历经数次以寡敌众的激烈战斗后,与敌人浴血奋战拼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的悲壮故事。
如此一来,“八子”的概念无形中得以扩展和延伸:它不只是象征着杨家八子参军,满门英烈,亦是代表了杨大牛的全排战士乃至千千万万位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先烈们!
值得一提的是,《八子》不仅是一部激燃硬核的战争片,还是一部非常“有爱”、有温度的电影。
片中在战争场面中恰到好处地穿插展现了兄弟情、同袍情、母子情与儿女情,其中又以兄弟情与母子情最为催泪。
前者既有兄弟久别重逢时的兴奋惊喜,亦有矛盾爆发时的剑拔弩张;既有依依惜别时的硬汉浓情,亦有弹尽粮绝时的生死相依……后者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是全片最温情脉脉的一笔,尤其是片尾处满头白发的杨母(岳红饰)站在村口大树下望眼欲穿盼儿归的唏嘘画面,更是让人不禁热泪盈眶。
另外,满崽的心路历程以及个人成长经历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一开始,他只是个单纯普通的农家少年,之所以参军,全凭一腔热血;之后初上战场,领略过战场的残酷并和死神多次擦肩而过后,他不免心生怯意,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再后来,经过一场场战役的淬炼,他由一个新兵迅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令人刮目相看!
全过程较为真实生动,为影片的感染力锦上添花。
而若换个角度来看,在满崽身上发生的一切,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位英勇先烈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呢?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更没有人能真的不畏生死,但昔日的先烈们能甘愿冒着枪林弹雨,无怨无悔、前仆后继地冲锋陷阵,凭的不仅仅是热血豪情,更是为了心中的信仰和人民的幸福。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热土一抷魂。
战旗美如画,英雄永不朽!
看电影《八子》,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刘端端,他在戏里饰演的满崽,成长的速度和经历有关,而他脸上所表现出来的爱与恨,没有太多的痛苦,却让人看的心疼,一瞬间掉泪的画面,也是感动了许多人。
而在戏外,刘端端也表示被虐的很惨,从一些路演现场我们就可以感受的到,从他的微博里也是深有体会。
拍摄《八子》时几乎每天都在下雨,很难把脚从泥水里拔出来,刘端端就算有伤也咬牙完成了自己的戏份。
为了呈现出更好的角色特质,他更是减肥塑身,真是很拼命。
《八子》是超硬核的战争大片,很有中国特色,在电影工业化的今天,能够呈现出高质量的效果,当然还是制作团队的用心。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智锋说:电影有着饱满的情怀,同时又有让人喘不过气的紧张和张力!
是一部达到很高水准的国产电影,同时也中国式价值观的体现。
世界级别的制作水准,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凸显了一种人性的力量。
高希希导演也感叹演员们够敬业,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当时整个剧组转战密林、河滩、山谷多处实地取景,正好当时是冬天又遭遇极端天气,整整两个月的拍摄期里阴雨连绵没有放晴过一天。
中国式的英雄和好莱坞的英雄,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英雄其实是一个集体,每个人只是英雄的不同面而已。
八个儿子都要上战场,为国捐躯,杨母对儿子的期盼,用许多细节刻画的饱满立体。
每一个英雄,也都是鲜活的,有血有肉,就像满崽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英雄质感,也是通过人性的挣扎逐渐成长为中国式英雄,这样的英雄,拥有着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真诚朴实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刘端端在诠释角色蜕变的过程里,也表现的棱角分明,除了勇敢和坚强,也有胆怯和害怕,除了英雄和无敌,同样也有落泪和退缩,所以,英雄不是因为无惧无畏才令人感动不已,而是英雄有血有肉很接地气才让人觉得仿佛英雄就扎根在我们的身边,就像我们自己的亲兄弟。
刘端端刚毅的面孔和坚定的眼神里,全都流露出来了成长和蜕变前后的变化,这也是平凡英雄最绚烂和炙热的地方。
和邵兵的感情戏份,也让残酷的战争多了许多柔情似水。
从初见哥哥时的兴奋劲儿,到被误会当逃兵一脚踹飞的狠,两种表达,都是同一种爱。
同样,当满崽主动请缨送信的时候,要哥哥背过河的画面,也是看得人感动落泪。
从差点被哥哥亲手用枪崩了自个,到看到哥哥牺牲的瞬间,满崽所经历的,正是残酷现实最好的例证,也正是这种最为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满崽的力量。
一瞬间,充满孩子气,一瞬间,又英勇上阵,而刘端端将这样一种最质朴的英雄形象呈现出来,显然,用细节刻画出来了战场上的兄弟情,给观众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从战争来看人物,你会觉得,即便是质朴无比,也依旧让人觉得高大雄伟,这就是中国式英雄带给观众的力量,刘端端通过满崽这个形象,也将自己的演技展现了出来。
比起,《嘿!
老头》中的易智、《少帅》里的张学成、《我们都要好好的》中的胡楠、以及《绣春刀Ⅱ修罗战场》里的信王,这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中国式英雄,还是蛮让人觉得惊喜的。
关于战争片,我能想到的是小时候,吃午饭,电风扇在头顶咯吱咯吱的转,全家一起看围着黑白电视,而且一般是夏天,外面带有蝉鸣,带有树荫斑驳。
小时候围绕着黑白电视机面前看战争电影那个时候电视里的题材无非是关于国共战争、游击队、大刀向鬼子砍去、几个重要的战役、打小鬼子,无非是歌颂了我国人民不畏强暴,应勇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灭华的野心,或者是彰显了我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或者是赞美了劳动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依靠智慧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然里面穿插着家国情怀,母子情、爱情、兄弟情、甚至是人与动物的深厚感情,记忆中一条大黄狗拯救全村人立功的故事,总之这类电影题材因为受当时科技条件、拍摄手法的限制,特效仅仅能满足故事需要,谈不上震撼,但是故事里总有着一条线索,也就是故事的逻辑,令人印象深刻。
之前凑足一部电影,宏大的题材,故事的时间跨度往往很长。
现在借助高科技、电影特效的背景下,一天足以撑起一部电影。
今天,午饭的时候,突然想看一部有关战争的电影,于是乎午后便来到了电影院。
说实话,这部电影让我很失望。
大牛在战斗当青天白日帽子和红星帽子相遇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是一部内战片。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向来对中国人打中国人没有任何兴趣,我知道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是我国内战,但是基于我们家邻居爷爷是国民党,而我爷爷是共产党,他们非常友好的关系,以及小时候他们给我讲述战争中兄弟战场相遇的故事,我就对此类题材失去了兴趣。
简而言之,就是讲述了一个新兵成长的故事。
这让我想起了《狂怒》,《狂怒》讲述的也是一个关于新兵成长的故事,最残酷的腥风血雨,悲伤、暴怒、惊恐和绝望占据这个新兵内心,战友对待他粗鲁无礼,每天都面临死亡威胁,没有任何人可以倾诉,而他的愤愤不平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唯有成长。
《狂怒》中,唐在教育新兵《八子》同样也是这样的叙述,从一开始的惊恐、绝望、害怕慢慢开始改变,最后成为一个有担当勇敢的战士,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一旦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就会给观众一种欲求不明的感觉,而且情绪渲染过度。
部分细节处理的不到位,就拿电影开始,大牛和满崽第一次对话的时候,近景给的是两人左右都有部队经过,而且频率很高,但是切到远景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一侧军人在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还有,当一个排还有33人时候,接到上级指示要全部去攻下。
这个时候满崽尚未入伍,但是满崽执意要去,老者就只是言语上说了不让去,动作上没有任何刻画,围攻途中,老者倒是一直在强调自己之前怎么怎么不让他参与了。
还有,前后矛盾。
我不相信一个已经失去6个弟弟的大哥会轻易枪毙仅剩的一个弟弟,而且他们的感情在开始已经有交代,不愿让母亲失去所有的孩子,一定要极力保护弟弟的情况下。
还有已经失去了6个弟弟的哥哥,突然看到了仅存的一个弟弟不是应该快步走过去拥抱吗?
为什么会存在相视良久,这个时候弟弟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那么多哥哥的情况下,弟弟跑过去拥抱哥哥。
没有故事情节,仅仅依靠特效,就像一个人身穿华丽的衣服,但却没有灵魂。
我宁愿回到小时候那个夏天,看黑白电影上演绎的热血男儿,铮铮铁骨。
在战争片这一类题材上,我国任重而道远。
纯个人,记录生活点滴
这排长当的战前动员都不会,要冲敌人阵地就一句话:全排都有了上啊!。。。
我就纳闷了这比国民党还狠国民党好歹撒撒大洋激励士气,您这位排上就把战士网枪林弹雨里送啊,红军战士固然英勇伟大,但也是爹妈生的血肉之躯。
你再不济来一句:同志们为了革命的胜利,跟我上啊!
跟我我上和给我上完全是两种阵营的用语,我红军指战员又不是军阀头子三句话不离大义好像多完成任务能换积分一样,一副皮切的眼神你倒是说几句感人肺腑的话也行啊,就一句苍白的:全排都有了上啊!
我只能说编剧太没人性了。。。
可以预料到,电影的票房不会很好。
这三颗星送给主创的汗水和那些为国捐躯的前辈们。
从导演、阵容到题材,都是中国市场完全不感冒的。
战争题材主旋律电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但是却一直做不好。
唯一记忆里看得热泪盈眶的还是多年前的《黄河绝恋》,宁静在黄河边女神般的模样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
主旋律不是拍不好,不是不好看,而现在的市场只要和主旋律挂钩,就会让观众联想到国产怕怕片,国产魔幻片。
如同电影票房一样的魔幻。
其实战争片在我们这个经历一个世纪风雨的国土来说,从来不缺好的故事。
而中国人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家国情怀更不缺感动人的泪点。
但是现在唯一商业上成功的只有《战狼》系列。
艺术上获得口碑的《集结号》。
这里不得不提今年遥遥无期的《八佰》。
是的,我本来是想好好的写《八佰》,无奈一波神一样的操作,它就撤档了,现在的电影市场,调档、撤档、逃档、提档都成为了影片宣发无所不用的手段之一,让我不得不怀疑《八子》的宣传策略走了一个借势(蹭热度)的下下招,不过也会有很多人没有注意名字,当做《八佰》看完了电影,在猫眼上给管虎导演打了一个差评,最后上演一幕主创呼吁:我们电影没上,就有观众恶意差评。
主旋律电影戏外的故事永远比电影本身更能提的起来大家的神经。
其实不是观众不买账,如今国民意识的觉醒,突然题材类电影成为了香饽饽。
你能想到《二十二》得到全民热议么,《我不是药神》引起社会舆论广泛谈论,并且在票房上更是得到大家的肯定。
挣钱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但是作品本身的影响意义是无价的。
希望未来中国电影市场上爱国主义主旋律战争题材电影不要像《八子》一样,牺牲6个才留一个,能够真正的走心,从故事剧本下功夫,跳出群像刻画,发掘人性中那些感人的闪光点,真正的以故事感动我们,而不是用满屏幕的血,遍地的尸体和无尽的炮弹来刺激我们。
我们需要热血,不需要狗血。
丈夫许国,不必相送。
《八子》我就不送了,我再等等《八佰》。
可以看得出来,导演和演员都是很有诚意的,里面有些镜头演的很好,有些镜头拍得很艺术。
但是,错乱的情节,混乱的因果关系,以及对史实和现实的偏离,让它看起来不像那个时代的电影。
而是像为了拍给现在的人看的一部红色影片。
一个人斗野猪,跑得比野猪快;主角光环枪林弹雨里用机枪打下直升机,把炸药包扔进碉堡;挖了一晚上地洞没有留个人帮忙看一下,也不知道泥土是湿的;红军队伍里把一个18岁的战士叫孩子,那时候18岁干营长甚至团长的还少吗。
等等。
还有时候,为了夸张表现个别情感,镜头表现得有些过分,比如为了体现满崽刚开始的不成熟,过分描写的懦弱、犹豫不决、不知所措;为了描写母亲伟大,过分描写的一遍遍喊“一定要活着回来”,如果母亲一直是这种想法,又何必把八个儿子都送去当红军呢?
(还把脸P得那么嫩。。。
);为了突出描写老大,塑造得有些过分,一个排表现得像一个团甚至一个师,各种运筹帷幄,排指导员,排通信员,排卫生员都出来了,关键是,革命的队伍里怎么军阀气息那么严重!
以上,我们的红色电影可取的题材很多,但是要真正拍出打动人的电影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影片根据江西赣南地区家喻户晓的“八子参军”的故事改编。
在战火硝烟的年代,千万人民群众投入到支援革命战争中,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作为那个残酷年代的缩影,骨肉相连的母子情、不离不弃的兄弟情、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无数荡气回肠、难以割舍的情感凝聚于影片之中,共同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永垂不朽的英雄
煽情还行,作为一部缅怀先烈的电影,我觉得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吧
我觉得这位母亲真的很伟大!其实说实在的在那个时候谁有会为了国家把自己的儿子一个一个往外送呢,真的是很少,我们要感谢这位母亲
悲壮!八个孩子尽数牺牲!他们在天堂相聚了,泪目......
建议纳入学生必看影片和国防课程
有一种人,他认为他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千年文明无一不晓,艺术品位登峰造极。生活中,这么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般都是疯子。在导演届,自我陶醉的典型人物就是这位高希希了吧。
一家八个兄弟死了六个,这样的情况下大哥还要带着最小的弟弟成长,很真实了,邵兵和何润东作配,电影质感也不错,就是部分情节交代的不够,主角光环开大,瑕不掩瑜,恶意不用那么大
导演不觉得羞愧吗?花了这么多钱拍出这种没智商的片子。浪费人民的情感和好题材,连我父亲这种老党员都说不好看。
…历史的碎片……?无语!
残酷的战争,英勇的战士,伟大的母亲,
对剧情不予置评。4星是为了给满崽崽把分满上。印象最深的配角人物:老赵。
黑马电影,值得一看
外婆那辈把当兵的叫粮子兵,即吃粮当兵或当兵为了吃粮。八个儿子,除了送出去当兵,没其他活路
主旋律奏的好。
致敬先烈,很好看,表现普通人的战斗,很真实。
中国版《1917》。别问我为什么看过。
电影是好电影,可惜豆瓣大神太恶心。
老套的剧情,毫无新意的影片节奏。这是一部一开始就猜到结局但是不会给你任何惊喜的电影。主演也没看懂发生了什么,就从小白到英雄。英雄这么简单吗……给两分,一分给音效,一分给画面。不过最后妈妈呼唤的镜头,让我觉得是地摊2块钱的碟片。
三个人包场看,隔壁蜘蛛侠无虚座。这恐怕就是价值观的不同了,我们还是要饮水思源。抛开政治的立场不说,的确是这些人才有现在的生活
一般
虽然不是亲兄弟但是在战场上却胜似亲人,他们生死的那一刻总是想着队友是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