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加西事件官方调查报告严批国务院三名高官因此下台希拉里被指装病逃避国会质询记者王兴栋综合报道美国一份官方调查报告18日指出,美国驻利比亚城市班加西领事馆应对9月11日袭击时的安全措施非常不充分;国务院失误,致使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等4名美国人丧生。
报告出台之后,共和党人猛烈抨击国务卿希拉里,一位共和党前高官甚至称希拉里最近“装病”以逃避国会将于当地时间本周四举行的相关听证会。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时期的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在接受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这是外交意义上的生病,我的意思是说,我希望病情根本就不严重,但有关情况的披露一点都不透明。
”希拉里预计要在本周四出席美国国会有关班加西领事馆遇袭事件的听证会,但上周因为感冒而取消一系列公务活动,有消息称,她有轻微脑震荡,身体虚弱,因此也不会出席国会的听证会,而由两名副手代为出席。
这让共和党人相当不满,他们一直希望希拉里能够亲自出席。
针对“装病说”,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表示,如此说法完全不符合事实。
“不幸的是,现在很多人都在进行胡乱猜测,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纽兰说。
显然,班加西事件所引发的政治风暴到此还没有结束。
根据美国国务院官员透露的消息,因为上述调查报告的发布,三名高级官员已经因此而辞职。
其中包括国务院负责安全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埃里克·波斯维尔、波斯维尔的副手查琳·蓝布和美国国务院近东事务管理局的一名高级官员。
不过,报告认为直接责任追究到助理国务卿这个层级就已足够,国务卿本人并没有直接责任,因为她在事发时对事情并不是特别了解。
班加西事件不仅让希拉里的职业生涯蒙上污点,同时也让奥巴马很受伤。
之前,美国常驻联合国大使赖斯正因为在此事发生之后发言不当而遭到共和党人的穷追猛打,最后被迫放弃竞逐国务卿一职,而赖斯是奥巴马希望提名的国务卿人选。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2_12/20/20365451_0.shtml?_newshao123gj
人权高于主权,这是德国纳粹肆虐过后,欧美世界得出的诸多共识之一。
欧洲有反犹的传统,谁让犹太人不是自己人,而是擅长经商的异教徒呢。
当纳粹对本国犹太人公然施暴的时候没人过问,德国政府明里暗里违反《凡尔赛条约》扩充军备也没人过问,直到奥地利、捷克被吞并,空讲和平却不知道武装自己的欧洲大国(说得就是你俩——英国和法国)顿时傻眼。
二战结束后的美国很自然的成了自由世界的带头大哥,一场无利可图的大战打下来倒贴了友邦不少美元。
要不是日本军队莫名其妙去撞珍珠港,纵使丘吉尔能把罗斯福给说服了,奉行了孤立主义上百年的美国也不会乐意冒风险去保卫奥林匹亚自由烽火。
做带头大哥如果没有物质回馈的话,美国公民们很难持续赞同政府打肿脸充胖子。
这不,中东有石油,非洲北部也有石油,而且还盛产独裁者。
从长远的和平考虑,美国必须在区域均势上进行战略部署,该出手时就出手;从公义层面,美国人应当响应联邦政府的号召,支持美国大兵解救石油国家的沦陷居民;唯独从个人幸福层面,沦陷区居民过的怎么样并不关美国人什么事,尤其还要为此搭上自己的性命,就更不划算了。
这部影片在试着讨论美国为何而战,美国大兵有点迷惘,想必多数观众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
迈克尔·贝除了能拍出《变形金刚1》这样的爆米花杰作,通过这部有思辨空间,节奏把握出色的作品,他理应赢得些许像斯皮尔伯格这般的敬重。
危机13小时 不是美国主旋律 迈克尔·贝 对于拍摄这种政治题材的影片算是很勇敢的行为,因为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他们美国的对外战争都是正义的,美国对外作战的 那些国家的人民 都是欢迎美国人的。
而迈克尔·贝 敢在电影里用了这么一句台词“利比亚不欢迎我们” 影片周末只入账1900万美元,也说民美国人不想看到他们解放的利比亚人不欢迎他们。
北美票房不高情理之中《危机13小时》还好没有无聊的像《伦敦陷落》那样无耻的歌颂美国对外战阵如何如何正义 美国的对外战争从来不会伤及无辜 如何如何完美等等《危机13小时》至少介绍了 利比亚被美国和北约推翻后 没有迎来美好的春天 只是留下灾难不止的内战 然后美国拍拍手离去。
《危机13小时》七款武器全解析 里的武器解析不是非常准确,详细的解析大家可以去看:http://www.imfdb.org/wiki/13_Hours:_The_Secret_Soldiers_of_Benghazi1,Jack Silva使用的是SIG-Sauer P226R而不是P226 Navy
2,Rone用的不是G17 而是Salient Arms International Glock 19 Tier 1
3,另外电影里还出现了Glen Doherty使用的MK 18 Mod 0 CQB<图片5><图片6>4,Rone的Salient Arms International Tier One AR-15<图片7><图片8>5,Heckler & Koch HK416<图片9>5,Heckler & Koch HK417这张照片是电影中使用的实物照片<图片10>
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宣传片。
如果你能在电影里打得敌人心服口服,现实中的敌人一样会被吓到认怂。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政治战争电影《危机13小时》在07:12秒的时候,有一场戏:两名美国人,驾车被一群手持AK47的利比亚当地武装堵在了街头。
硬拼,人先死,车后丢。
服软,车先丢,人后死。
主人公Tanto,前海豹突击队员,决定选第三条路,吓唬人。
他对领头的、戴眼镜的、知识分子暴徒说:抬个头,看见无人机了吗?
你没看见?
无人机看得见你。
无人机看见你,就等于美国知道你是谁,知道你全家是谁。
要是我出了什么事,你们全家都地炸死!
没事儿老上网追美剧的暴徒怂了。
他知道无人机的厉害之处,也知道美国人的报复是来真的。
扯了一句淡:我有权决定我祖国的未来。
然后,撤了。
《危机13小时》的故事真实发生于2012年,拍成电影公映是2016年,现在是2018年。
观众看热闹,敌人看门道。
6年前,那场6对600的夜战、近战中,美方使用的武器,战术素养,为国捐躯的奉献精神,跨国打击能力,你方现在有吗?
没有,你方就老老实实地盯住人家的软肋,普通家庭的反战意愿。
怎么在自己家里吹牛都行。
一旦到了公海,必须把“和平”挂在嘴上,见谁跟谁说,挨打也要说,坚决不开枪,以免漏了馅,变成卡扎菲。
看完后必须感慨下“不经受战争的残酷,就不知道现在的和平生活有多么不容易!
” 天朝纵有千般不好万般独cai,可至少给了我们一个相对安全安稳的世界,我们不用担心走在路上被流弹误杀,不必害怕恐怖分子的烧杀抢掠,这一刻我是感谢党和政 府的 在这么危机的时刻没有任何武装力量去支援,甚至连华府都没有增派军队去支援,让我不得不赞叹我们大中国:1、2011年利比亚战争一触即发,在这混乱之际只有中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霸气动用了91架中国民航包机,35架包机,12架军机,租用了11艘外国邮轮,5艘国有商船,并且全程由军舰护航,奔赴利比亚撤侨,仅仅用了12天就将35860名中国人安全护送到祖国怀抱。
2、2015年4月也门战乱发生后,中国军队仅用了10天就安全撤出了所有中国公民。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美国、英国等所谓大国,只是告诉自己的国民,国家并无撤侨计划,让他们自己看着办3、同年尼泊尔大地震,中国救援队伍第一个到达,营救所有被困的中国人4、2016年,新西兰地震,观鲸小镇受灾严重,唯一通向外界的公路被阻断,食物和水都极度匮乏,飞机是唯一的进出方式。
一队英国夫妇一遍遍给英国使馆打电话求助,却无人搭理,让他们更受刺激,就在他们挨饿受冻,焦急联系英国使馆时,旁边的中国游客却迎来了中国使馆派来的直升机,正在有序撤离。
眼看靠英国使馆无望,夫妇俩决定自己租机离开灾区,却得知小镇上所有的直升机都被中国领馆租来撤离中国游客了..... 每一条都让我看得热泪盈眶,也许我们的国家不够强大,含金量不够高但是出门我们不害怕回不了家,这就够了老百姓要求的的不高,平安健康衣食无忧!
片头是卡扎菲像一条狗一样被从水泥管道里拖出来,一颗子弹结束了他生不如死的逃亡旅程,也结束了利比亚四十几年的独裁统治。
从此以后利比亚人民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
如果你把街上随时游荡着无数举着AK的武装暴徒,枪战和爆炸就在你身旁发生称为幸福的话,利比亚人民真是幸福到爆。
卡扎菲政府的军火流落民间,新政府无法控制住边远地区的局势,利比亚陷入战乱,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情势尤其复杂凶险。
而造成这一切混乱的始作俑者-美国,它家的中情局在班加西设有一个秘密基地。
这个基地里的美国人们,就是这部影片的主角。
要说当地人对美国人是什么态度,首先是这帮高富帅值得打劫一下。
新人杰克抵达班加西,回基地半路就被一帮荷枪实弹的民兵当街拦住,他和队长罗恩如果怂了,不仅车子,估计连底裤都会被扒走。
其次就是仇恨。
且不说境外渗透进来的恐怖组织,当地人中很多曾经依附卡扎菲政权的既得利益者肯定把美国恨得牙痒痒,而一无所有的平民,或许也不乏怀念卡扎菲的统治,因为在他们心中,即使是施行暴政却强力统一的政权,也好过目前的战火纷飞。
何况路人皆知的是,美国策动联合国军空袭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利比亚人民的福祉,而是石油储量丰富的利比亚掌握在一个不合作者手里,他们需要扶持一个听话的统治者上台而已。
所以换一个角度看,当地民兵冲击中情局基地就有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悲壮意味。
很可惜迈克尔贝并没有在这些民兵身上倾注任何关怀,这些面目模糊的大胡子从来都是出现在镜头远端,说着叽里咕噜没人懂的阿拉伯语,指指点点,紧张又愤怒地窥视,在黑夜中冲锋,中弹倒下变作尸体,穿黑袍的穆斯林妇女趴在他们身上哭泣。
你无法知道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心理状态,不了解他们,自然也不会同情他们。
或许是迈克尔贝的美国人身份导致他采用这样的立场,但作为一个想拍出伟大电影的导演,这样做只会使电影失色。
中情局基地的核心安保力量为一只罗恩带领的6人小队。
这支小队隶属于一家私人安保公司G.R.S,队员皆是前海豹突击队和特种部队成员。
说不好听就是一支雇佣军。
他们和基地纯粹是雇员和雇主的关系。
所以基地主管鲍勃并不把他们当自己人,动辄恶语相向。
杰克和鲍勃在路上被困住请求支援时,鲍勃拒绝派出剩下的队员;队员Tanto疲劳的在大使讲话的现场打瞌睡,换来鲍勃的一顿猛烈训斥,他的原话是“你再不专业点,会有10个人来顶替你的位置,你可以回老家做你的安保顾问”。
潜台词是我知道你来这里工作只不过为了高额薪水,可不像我是为了国家服务。
公务员发现一个干体力活的竟然收入比他还高,能忍?
每个安保队员来这个离家千里危机四伏的地方的最大诱因当然是钱,杰克的生意如果不失败,他也不会出现在这,影片里都有提及。
所以他们立功无法享受授勋,战死也不会被国葬,他们只需要尽合同上规定的义务,其他时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后能安然无恙回家和亲人团聚就算达成目标。
然后基地旁边的美国临时使馆被袭击的时候安保小队提出营救,基地主管鲍勃就懵逼了。
这帮自私自利的纯粹来淘金的无脑肌肉男竟然这么见义勇为?
他的回答是没授权,不许。
即使他明知这支力量是最快同时也可能是唯一一支能施以援手的队伍。
他的应对是召唤当地合作伙伴-2月17旅。
2月17旅简直比神龙还难召唤,在片尾才出现,一出现还声势特别浩大,老长的车队。
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一定要凑齐了人才能出队,人多才能给自己壮胆,不然门都不敢出。
非洲部队战斗就像老式港片里的黑社会群殴,比的是人数,但黑社会流氓至少还有血性,这帮人胆小如鼠,不知忠诚为何物,可能连国家观念都没有,挥舞着ak耀武扬威,像一帮野狗,看见兔子就上去劫掠,看见老虎就望风而逃。
可班加西就是这帮野狗的地盘,安保6人小组个个都是老虎,但他们孤立无援。
每一辆汽车都可能装着炸弹,每一个平民都可能揣着武器,加上言语不通,出了基地就非常恐慌,有随时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淹没的危机感。
6人小组冒着被解雇的风险,抗命开始营救行动。
不得不佩服美国士兵的战术素养,总共就6个人,他们还分两个小队分别从前后门突进,这也是对单兵战斗力绝对自信的表现,以及互相之间的信任。
错过营救的黄金时间,大使不知所踪。
返回基地,所有人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基地很可能是下一个袭击目标。
接下来就是影片的重头戏,也是迈克尔贝最擅长的,贝氏烟火大会,也就是中情局基地攻防战。
如果无视人员死伤的残酷,迈克尔贝拍摄的战争场面非常赏心悦目。
场面是美国人单方面的屠杀。
6个前美国精英战士居高临下,戴着夜视仪将战场一览无余,手中的德国科赫步枪织成死亡弹幕收割着一拨又一拨民兵的生命。
他们或各自为战,或按照指示对某些重要目标,比如装载炸弹的客车和对面高楼的火力点,进行集中火力打击。
一闪一闪的战场火光,映红了一张惊恐的民兵的脸;一颗子弹穿过一辆废弃汽车的车窗,准确击中RPG炮口还对着地面的民兵的脑袋,民兵死前按下扳机,火箭弹射向脚下,炸翻了一群战友。
发起死亡冲锋的利比亚民兵完全对基地形不成威胁,直到他们抬来了重武器——迫击炮。
迈克尔贝玩了一手他在《珍珠港》里玩过的特效。
镜头以固定在一颗迫击炮弹尾部的视角,追踪着它从炮膛里飞出,冲上凉爽的夜空,到达最高点一个猛子扎下来,呼啸着栽向罗恩所在的楼顶。
“上帝,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心中”。
罗恩的往事更加不堪回首。
杰克和罗恩在战场短暂平静的聊天中,侧面透露出罗恩离过一次婚,那时他“投身于伟大的事业”(参军serve the country),他的孩子被另一个男人抚养,现在他大概再婚了,然后又一个孩子出世,这是他的“second chance”,美国人很看重second chance,类似我们的浪子回头金不换。
如今罗恩的伟大事业已经离他而去,他现在为钱卖命,然后他死在这里。
杰克还反思“我为什么要在这里”?
这我就看不懂了。
你又不是部队士兵,服从命令被部署到这里的,是你自愿来的好吗??
也许他问的不是自己为什么要在这里。
他问的是中情局所代表的美国为什么要在这里,利比亚,非洲。
为什么美国要介入万里之外的一场异国战争,为什么他们这些人,为钱也好,为国家服务也好,要把命丢在这里。
这才是他搞不懂的。
战斗结束,所有人安全撤离至机场。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
迈克尔贝又使出煽情绝招。
他给了我好几个美国大兵背光孤独矗立的剪影。
虽然劫后余生,却也心若死灰。
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
在悲壮的配乐中,杰克的画外音响起,他说罗恩告诉我,“上帝,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心中”。
原载于《看电影·午夜场》2016年第7期, 限于杂志社规定的篇幅,总觉得没有说透,颇为意犹未尽: 2016年1月,美国导演迈克尔·贝执导的电影《危机13小时》公映。
这部成本为5000万美元的战争电影,使派拉蒙影业公司收回了6941万美元的票房。
西方影评媒体对其褒贬不一,口碑两极分化。
不过,这丝毫不会影响《危机13小时》的“大片效果”,以及战争片爱好者对其的热情与追捧。
贵在真实 2012年9月11日,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11周年之际,利比亚“法虔信者” 恐怖组织领导的反美武装,向班加西的美国大使馆与中央情报局(CIA)情报站基地发起袭击。
2014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新闻学教授米切尔·祖可夫出版了相关著作《13小时》。
电影剧本就是建立在《13小时》与相关历史事件之上。
其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考究的装备道具与惨烈的战场特效,更真实的是,剧中角色在现实中都有原型,甚至沿用了原型的姓名。
2011年2月,在“阿拉伯之春”的国际氛围下,利比亚爆发了反对最高领导人卡扎菲的革命。
在美国、英国与法国的支援与直接军事干涉下,反政府武装推翻了卡扎菲的统治。
然而,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内部派别混杂,甚至包括同时反对卡扎菲与西方的伊斯兰激进主义武装。
CIA在班加西设立情报站,任务之一就是监视这些伊斯兰激进主义武装或恐怖组织。
2012年9月11日,以报复美国的反伊斯兰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为“导火索”,利比亚“法虔信者” 恐怖组织将谋划已久的袭击行动付诸实践,攻占了班加西的美国大使馆。
在附近的CIA情报站中,有全球反应中心(GRS)的6名武装队员,其中3人曾服役于美国海军陆战队,2人曾服役于“海豹”特种部队,1人曾服役于第75游骑兵团。
他们的本职任务是保护CIA的特工,但不顾班加西CIA情报站主管的再三阻拦,毅然决然地前往营救大使馆。
利比亚亲美武装“2月17日烈士旅”随行支援。
在救出了美国国务院安全局(DSS)的特工后,他们撤回CIA情报站。
在孤立无援且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数次击退了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反美武装的围攻。
最终,美军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与GRS的援军抵达,在利比亚新政府军的护送下撤离。
在武装冲突中,美国方面有4人阵亡,包括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外交事务情报主管与2名GRS武装队员,另有4名美国人与7名利比亚雇员负伤。
利比亚反美武装有100多人被击毙。
这就是《危机13小时》的故事原型。
给军迷的“电影福利” 电影中的战斗属于低烈度武装冲突,主要是轻武器撑场面。
美国武装人员的角色,使用的轻武器道具现代化与制式化程度较高。
美国大使的自卫武器是奥地利“格洛克”17式9毫米手枪,GRS武装队员装备“格洛克”19式9毫米手枪与瑞士“西格绍尔”P226R式9毫米手枪。
在激烈的对射中,GRS武装队员与“三角洲”特种兵使用美国M4A1式5.56毫米卡宾枪、MK 18 Mod 0 CQB(室内近战机匣)式5.56毫米卡宾枪、前卫国际武器公司(SAI)的AR-15“灰”式5.56毫米自动步枪,德国“黑克勒-科赫”HK416 D10RS式5.56毫米卡宾枪、HK417式7.62毫米狙击步枪,M240式7.62毫米通用机枪、伞兵型M249式5.56毫通用机枪,“黑克勒-科赫”HK69A1式40毫米榴弹发射器。
运输机上的美军第10特种部队,装备M16A4式5.56毫米突击步枪。
DSS特工与CIA雇员分别使用M870“雷明顿”式霰弹枪、“莫斯伯格”500“强制”式霰弹枪。
利比亚武装方面的武器道具非常杂乱。
反美武装装备TT-30“托卡列夫”式7.62毫米手枪,苏制AK-47系列中的AKM式、AKMS式7.62毫米突击步枪,罗马尼亚AIM式7.62毫米突击步枪,比利时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苏制RPD式7.62毫米轻机枪、PKM式7.62毫米通用机枪,Dshk式12.7毫米重机枪,KPVT式14.5毫米重机枪,RPG-7式火箭筒与美制M1式81毫米迫击炮。
亲美武装装备中国56-1式7.62毫米突击步枪与美制M2HB式12.7毫米重机枪。
黑市上则像卖白菜一样,四处兜售意大利MP12S“贝雷塔”式9毫米冲锋枪、比利时FN2000式5.56毫米突击步枪、俄罗斯AK-74M式5.45毫米突击步枪与萨姆-7“圣杯”便携式防空导弹。
在电影中,CIA情报站的任务之一也是回收流散于利比亚民间的萨姆-7。
在真实的历史中,CIA实际上要回收的是萨姆-24“针”便携式防空导弹。
电影中出现的重型武器,多是一闪而过。
片头的新闻剪片中有美军AH-64D“长弓阿帕奇”式武装攻击直升机,利比亚的苏制BM-21“冰雹”式122毫米车载火箭炮。
路边有美制M60A3“巴顿”式主战坦克残骸,实际上利比亚没有这种装备。
电影是在摩洛哥与马耳他摄制的,因此其应该是摩洛哥陆军淘汰的。
美军调来的1架MQ-9“死神”式无人机,电影中称没有武装,近景镜头上却能看到翼下挂在的导弹,因而成了“穿帮”镜头。
同时,美军F-16“战隼”战斗机、CH-47“支奴干”式运输直升机、C-17“环球霸王”式运输机、C-130“大力神”式运输机、TM-69式炮兵牵引车,也纷纷“打酱油”露了个脸。
当然,电影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重型装备,一定是那辆在枪林弹雨中杀出重围的“梅赛德斯—奔驰”ML250式防弹越野车了。
如此“琳琅满目”的武器装备,令人目不暇接,足以让战争片爱好者热血沸腾!
《危机13小时》片段,美国GRS武装队员依托“欧宝-威达”式轿车,手持伞兵型M249式5.56毫米通用机枪,与利比亚反美武装人员交火。
《危机13小时》片段,利比亚反美武装卡车上的KPVT式14.5毫米重机枪猛烈扫射,将利比亚亲美武装“2月17日烈士旅”士兵拦腰打断,肢体横飞,场面血腥。
迈克尔·贝“炸”了 毕竟是轻武器撑场面,与《变形金刚》相比,《危机13小时》的“火爆”程度已经节制得多了。
不过,“爆炸贝”还是做足了烟火特效。
整部电影,动辄“哒哒哒”,一言不合就“轰轰轰”。
爆炸震天,枪炮齐鸣,典型的迈克尔·贝“制造”。
电影的镜头语言充满运动感,哪怕是表现人物对话的正反打镜头,也往往处于缓慢的移动中。
自《拯救大兵瑞恩》以来摇摇晃晃式的跟拍镜头,自然不可或缺。
在反美武装用迫击炮轰击CIA情报站的片段中,计算机特效模拟了摄像机追随81毫米迫击炮炮弹从发射、坠落到击中目标的全程跟拍镜头。
在同样是迈克尔·贝执导的电影《珍珠港》中,日军轰炸机投掷的炸弹击中“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的镜头,与其完全一致。
这种“跟拍炮弹”的特效镜头,几乎成了迈克尔·贝的标志。
但是,这部电影却没有滥用时下战争片流行的士兵视角主观镜头。
除了部分必不可少的狙击瞄准镜视角镜头外,试图将观众代入参战士兵视角的镜头并不太多。
作为反映“无名英雄”的电影,镜头在引导观众“看”英雄,而不是“做”英雄。
这说明电影的主旨是更希望引起观众对美国参战人员的敬仰,而不是让观众过打仗的瘾。
迈克尔·贝曾表示,这部电影是要写实地还原人物形象。
为此,他甚至没有找任何电影明星来出演角色。
迈克尔·贝没有使用太多士兵视角的主观镜头,却大量使用了无人机视角的主观镜头。
以不停盘旋的无人机为视角出发点,不仅加强了镜头的运动感,还能使观众从宏观的角度体验到CIA情报站守军的孤立无援,更体现出了美军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在电影中,利比亚方面的武装人员,无论是反美武装,还是亲美武装,都被塑造成了一群乌合之众。
在他们手中,RPG-7式火箭筒“指哪不打哪”,命中率还不如鞭炮,甚至几次弄巧成拙地炸伤了自己。
美军几名精兵当关,利比亚武装万夫莫开,数次蜂拥而上,却几乎毫无战果。
在真实的班加西袭击事件中,也确实如此。
这并不完全是美国从意识形态与宗教文化的角度,将他们“黑出了翔”,因为不黑,他们也都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卡扎菲的独裁统治,固然令人不满,但反政府武装的目标也未见得是要建立民主社会。
在片尾,利比亚亲美武装人员希望GRS武装队员能将不要的汽车送给他们。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们欢天喜地的样子,就说明了一切问题。
如今,卡扎菲已经倒台,伊斯兰世界也更为乱象。
中东的穆斯林难民涌入欧洲,造成大量社会问题,大有“绿”化欧洲之势。
欧洲却在“政治正确”的束缚之下,面对难民的暴乱束手无策。
这不禁让人想起美英法空袭利比亚时,卡扎菲最后一次电视讲话的内容:“你们在轰炸一堵墙,一堵在非洲挡住基地组织与难民通往欧洲的墙。
”现在看来,卡扎菲可谓一语成谶。
在电影结尾处,迈克尔·贝将特写镜头,指向了泡在班加西美国大使馆游泳池脏水中的美国国旗,这或许就是对卡扎菲这句话的无声认同。
《危机13小时》片段,利比亚反美武装使用M1式81毫米迫击炮轰击CIA情报站基地,经典的迈克尔•贝式“炮弹跟拍”镜头。
《危机13小时》片段,美国GRS武装队员手持M4A1式5.56毫米卡宾枪,在机场等待撤离。
首先,说说这部迈克尔.贝新片的三大特点吧:没有大明星、减少了英雄式的人物塑造,以及不可避免的涉及了国家的政治因素。
爆炸贝在访谈时说,当他和制片人开始讨论本片的拍摄时,就决定这部电影不会请电影明星来做大主角,因为本片的故事,是围绕六个真实的英雄人物,不需要任何的人物光环,而是要写实的还原人物形象。
这也导致了片中的几位演员都是一脸的大胡子,脸盲的同学要好久才能分清。
下指令的小队长是詹姆斯·贝吉·戴尔饰演的Rone,机枪手Tanto总是和不爱说话的Boom在一起,最后受伤的是Oz,戴眼镜的是Tig,而全片展开的视角,以约翰·卡拉辛斯基饰演的Jack,最后一个抵达班加西,六名小队成员,全员到齐开始。
电影的主宣海报乍一看,有些混乱没有重点,一名几乎辨认不出的士兵的埋头奔跑,身后尽是爆炸溅起的残余,而传达信息,就剩下了那几行大字:“在困难的时刻,六名勇敢的士兵,做了正确的事。
”。
影片又名《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讲述了六位普通的海豹突击队员,却在一夜之间,站在了国家立场与自我道德的交叉点,经历了13小时的奋战,既守卫了任务阵地,又坚守了道德底线,尽力营救了美国使馆人员的真实故事。
导演说,这部电影叙事的方式,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去讲述的。
影片中,有着间隔紧密的时间提示,令这13个小时漫长如年。
立场的尴尬与道德自省这六位退役下来雇佣兵,看似没什么特别,强壮的身体,每天坚持体能训练。
被班加西CIA基地的长官视为野蛮的动物,而他只需要这六位“保镖”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听命于自己,保护基地的安全。
守护他们这个,本不该存在于利比亚的特殊情报部门。
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人物,他深知CIA在这里的一切,都是见不得光的。
影片中通过对白,他清晰的告诉了队长Rone,美国人在班加西的敏感立场。
而影片引起争议最大的,也是武装冲突来临时,刚刚建立的大使馆被袭击后,这位长官还在坚持对队长Rone说:“Stand Down.”。
影片在公映后,随之而来的很多节目访谈中,根据几位退役的突击队员回忆,这个词语确实是被某长官在当时使用过的。
由于大使馆仅有几名保安人员,并且守备松懈,领馆瞬间就被攻占。
而CIA基地中仅存的六位海报突击队员,第一职责并不是保护领馆安全,这也是令营救行动拖延了20分钟的缘由,直到他们实在无法忍受,听着同胞的求救而不予理会,队长擅自下令出发,而男主角Jack说出了令长官颤抖的那句:“如果你让他们占领了大使馆,你觉得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会是哪里?
”。
在这之后,CIA人员才集体觉醒,开始联络求救与出逃方式,配合作战。
迈克尔.贝说,影片并不是以政治批判为目的,而是意图表现,在当时的情形下,六位海豹突击队员,是如何做出抉择,并英勇的完成了任务的。
所以影片前半部分,花了大量的时间,展现这六位队员的日常生活。
他们如何与家人沟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牵挂,也有着归来执行任务的原因。
这里没有对个人立场、对国家政治的批判,只有作为个人,对自己深陷困境的反思。
一句“我不希望孩子,将来得知,父亲死在了一个,他本不该出现的地方。
”,足以令观众动容。
还有那句战争过半后,Jack说,一整夜过去,他竟然没有一刻想起过家人,但是现在这一刻,却无比思念。
这才是更真实的战场上士兵的状态,当不长眼的子弹满天飞时,你唯一专注的只有作战。
而当人松懈下来,才会发觉幸存的可贵,才会感伤。
近年来,美国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战争电影,无一例外的要反思美国的立场,美国大兵们经历的牺牲,还有当地无辜平民的遭遇。
而每一个故事,都要找到独特的主题,而不是单纯一味的讲述英雄主义。
这部《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用直白的CIA敏感立场作为背景,片中的CIA长官甚至没有名字,仅仅是The Chief,这里并不是要抨击某位作出错误抉择的领导,或者是让谁去负上责任。
而是更加凸显了,六位海豹突击队员的道德立场,不管美国人来到利比亚在做什么,拯救自己的同胞,也是天经地义。
而那位美国33年来,第一个因公去世的大使,也为他们自己留下了血的教训。
而关于利比亚人民,除了武装袭击分子们,还特意表现了很多孩子,他们看着亲人拿着枪,看着美国人来了又走,他们在路边玩着爆竹,在废弃的汽车顶上舞蹈。
而当他们长大了,会变成两派,一部分坚持武力夺取政权,一部分人说是为了国家在战斗,站在美国人一边,寄予军事力量和政策扶植。
影片中,最后欢呼雀跃,开走几辆公车的年轻人们,令美国大兵们,看着也是眉头不展,他们只是清楚,自己当下应该做什么,回到美国,回到家里,就是最对的选择。
这一切看似闲笔,却似乎又都有着深意。
利比亚的人民很清楚自己的国家在经历动乱,也知道与美国人的敌对,未必会全身而退,但是这是他们唯一的途径。
而当地的平民,一方面不参与战斗,只能默默提醒美国人。
一部分又贪图美国的先进武器,才让美国人有借口援助,介入局势,导致了局面的混乱不堪。
就像大兵们感觉的,似乎全世界都知道今晚的袭击行动, 只有自己全然不知,CIA作为情报部门,更是什么都没有掌握到。
这部影片除了三方立场之外,还有一个更宏大的主题,是Boom在书中看到,告诉队长Rone,Rone又对Jack讲述了两次。
“All the gods, heavens, hells are within you.”。
这句:“上帝、天堂、地狱都藏于汝心。
”,即适用于美国人,也适用于当地的武装分子。
他们在一夜的战斗后,利比亚人们跪地祷告,之后再一次拿起了武器,奋勇的进攻美国情报基地。
而海豹突击队员们,一面是营救同胞的英雄,一面也是杀戮的士兵。
这里没有对错,没有高尚的道德,立场没有善恶之分,即便身为英雄,行为也是恶魔一般,而战场就是地狱。
这也是战争片的意义所在,立足于这样的真实事件重现,令人们反思这个世界另一端,还有着同样的事情,正在发生。
士兵们也只能为自己祈祷,像Tanto自我安慰的那句:“当我在做对的事情,上帝将会保佑我。
”,深陷困境的无力感,只有自己知道。
然后,再来谈谈导演迈克尔.贝的拍摄,人物的塑造与战争场面的刻画。
弱化的英雄人物在以往的超级大片,那些《绝地战警》《变形金刚》中,英雄人物的视角,免不了慢速旋转的摄影镜头,360度甚至720度来呈现人物的高大。
而这一次,不但六位士兵,没有被单独拿出来给予这样的镜头,而是将这样的转角镜头,给了武装分子的领头人之一,一个带着头巾的利比亚男人。
似乎在交代着,在武装分子看来,这是崇高的自杀式袭击,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和生活,与介入的大国进行火拼。
直到13小时过后,清晨里尸横遍野,出现了无数黑衣母亲,如灵魂一般,飘荡在战场上,寻找儿子的尸体,掩面而泣,年幼的孩子伫立在父亲的身边,这位领军人物,才在慢镜头下,露出了茫然的悲伤。
影评首周后的风评,倒向了两个半小时的片长,过于拖沓,似乎没有明星、没有高潮的对战场面,令观众们有些目不清头脑,之后就进入了煽情的结尾。
不过这些依然不影响迈克尔.贝,对这个真实故事的激情,毕竟复杂环境下,个体生命的重视,个人道德的坚守,是更加真实的英雄主义。
比虚幻的超级英雄更加感人,更有搬上大荧幕的意义。
虽然六位队员的戏份有些分散,每个人的情感没有机会完全的得到表达,更多的是通过主人公Jack的情感宣泄从而得到释放。
但是,这也是导演想要的结果,一个团队,几个真实的人物白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塑造。
一如Rone开场与武装分子的交涉中直接说出了:“为了自己的国家,你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我此时此地就可以送上这条命,你准备好了么?
”。
战斗场面的重现而影片三分之二的部分,在交代近13个小时的武装冲突和战争场面。
其中第一部分是街头的巷战,六名队员远距离进行步兵突击,一点一点的接近大使馆,并分两路,从前门与后门进入。
其中在街道内的突击,比较混乱与艰苦,因为班加西当地的17军,混杂在人群之中,常常搞不清楚来人是敌是友。
而武装分子虽然手里拿的是老套的AK-47,但是火力也不可小觑,尤其是重型火力的部分,杀伤力极强。
黑夜里的巷战,显示出了六名队员的紧密配合,掩体的应用,榴弹枪集中攻击武装车和人群密集点,突击步枪M4作为主力武器,镜头经常会切换第一视角,给我们看一枪一枪的射击,每一枪都稳准狠。
再加上轻机枪的连续火力掩护,这里非常全面的展示了海豹突击队的单兵作战能力,以及小队配合的突击战斗力。
在激烈的巷战过后,影片给了一个剪影,两侧的高墙之间,路灯下蓝黑色的天幕里,远方跑来了四位大兵,这是片中,对他们最为英雄式的刻画,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集体的赞颂。
就像队长Rone在出发前对每个人说的:“你们没有一个人,是必须去的,但是,我们是他们的唯一希望。
”。
<图片29>在突击营救行动之后,是后半段的基地攻防战,一共以三波袭击,分为了三个小节。
迈克尔.贝的影片,总是被称为永远停不下来的镜头,一方面是镜头的移动,一方面是镜头内,画面里的爆炸、追车,人物的移动,甚至是远景与前景的同时移动,造就了“爆炸贝”影片给人冲击力更强的感官效果。
这部《危机13小时》也是同样。
爆炸场面的180度旋转拍摄,当镜头固定时,其中的人物是集体移动的,一起从四面跑进镜头,或是在镜头间,四散开去。
在前两个小节中,剩余的队员,分散在四座建筑物屋顶,进行攻防战。
这里可以看到迈克尔.贝最擅长的大场面交代,镜头先跟随某一个人物的移动,进行追身的近景拍摄,之后退到中景,交代一处的人物关系和环境,再径直地拉开角度,瞬间变成大远景,看到整个场面的状况,之后在平移到另一处中景聚焦。
令人们在一个镜头里,既看到了具体的人物,又感受到人物所处的小平台和大环境,进行连贯的大场面交代。
而在第二小节中,更多的进行了紧张情绪的铺垫,野外藤架下的塑料布,遮挡了视线,羊群的乱入,令人们摸不清状况。
导演在第二波袭击来临前,在空荡的第一人称视角,用了快速的大推进,传递士兵们望眼欲穿的心里状态,而当地方来袭,又用了同样的推进,交代了局势的紧迫性。
眼看着对方40名甚至更多的武装分子潜入,却无法先行攻击,只能等待对方的开火,被动的心里压力极大。
而最精彩的部分,同样聚集在第二波攻击里,几次的狙击爆头,让刚刚装填好火箭筒的对方只能自爆,同样的效果,出现在对方装甲车里的武器引爆,以及硕大的公交车里,导弹的被迫引爆。
几枚重型炸弹,都无一幸免的胎死腹中,其中的快感不言而喻。
到了第三小节的武力升级里,再次出现了经典的迈克尔.贝式旋转坠落。
导弹的升空,到俯视的追随弹头自由落体,再到慢镜头的落地爆炸,这一枚炸弹的重量级,足以震慑人心,将情节的惨烈程度,引向高潮。
在这之后,敌人也是弹尽粮绝,而仅剩的小队开始清理战场,队长Rone的牺牲,刚刚赶来支援的长官也没有躲过炸弹的袭击,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令所有人绝望。
Oz托着险些炸断的手臂,走出镜头,左右的两边,还有新的人员补上。
这里的悲情,是无以复加的。
Jack在事后与妻子电话中,只是泣不成声地说,我只是幸运而已,只是因为走运。
最然队员们在最后等待返回的飞机时说,如果是其他六位队员,未必可以做到同样的事情,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深知自己可以活着回家的幸运。
影片结尾,两颗黑色星星示意将影片献给两位牺牲的战士:Rone和Glen。
影片中,也直言不讳的反应了,CIA人员是如何力求空中的支援,进行武力威胁,或者仅仅是凌空飞过,给予震慑,然而却都没有得到响应,一切也都源自于尴尬的军事立场。
影片在呈现事实的同时,更加凸显的是当时的情况下,人员们如何积极的自救,保持镇定,严重受伤的Oz在简单包扎后,依然让身边的女探员,将自己的枪上膛,每个人都做好了战斗到最后的准备。
当所有人,眼看着火力更为生猛的武装卡车驶向基地大门时,几乎是绝望的,如果你还在等待着决一死战,那么接下来忐忑的确认了来人是友军的结局,似乎让这部影片,沦为了没有高潮的剧情线。
一切结束的太突然,上一秒还生死未卜,这一秒就看到了希望,令人久久难以相信这一事实,惊喜到无以言表。
然而这就是真实的战场,当时的士兵们,就是经历了这样一场战斗。
影片中也不乏汽车的追逐,作战中大量的航拍,天空之眼的配合,人说迈克尔.贝如果拍三千个镜头,几乎每一个都是在移动中的。
而配乐的部分,在两次装填武器的时候,采用了气势极强的战鼓节奏。
在战斗行进中,切换不同人称视角,用剪辑加快节凑和紧张感。
这是一部典型的用“爆炸贝”手法拍摄的,非典型的迈克尔.贝影片。
也许并不单纯的纪录片风格,也没有商业大片的高潮迭起,英雄人物树立等问题,导致了影片略显中庸的调性,但是我相信,人们依然需要这样的故事被讲述,就像迈克尔.贝在采访中讲到的:“这一个噩梦般的夜晚,当这样的噩梦来临时,你需要六位这样的英雄。
”。
在这个有些片荒的一月份,这部爆炸贝的电影绝对算是大餐了。
2016年1月24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不知道这个片有多少是艺术改编,几个觉得不符合逻辑的地方:1.临时外交据点没有大使馆的常备安全设施,大使就敢优哉游哉地度假一样在战乱国家呆上好几天?
2.放火之前国务院特工和大使在卫生间不会用明晃晃挂在墙上的毛巾堵堵门缝,捂住口鼻?
安全屋啥也没有,没有防毒面具,这也又回到问题1了。
3.后来开车没头苍蝇一样撞到敌军地盘的国务院特工不是专业的吗??
怎么这么不堪大任呢?!
左右不分也就罢了,对方让他们靠边停车下来盘问的时候,形势已经如此明显,居然还在车里墨迹,搁谁都知道不废话最大油门冲过去啊!
4.不管是临时外交据点还是CIA所谓的"秘密"基地,咱就是说,是不是托儿大了?
这么大面积,这么开阔的庭院,里面全部都是金发碧眼,当利比亚人民都是瞎子吗?
要托儿大你就有足够的武装来做保卫工作啊,又没有!
5.位于战乱国家里的特殊据点和情报机关没有被袭击的预案?
没有紧急响应机制?
我可不信。
6.站长从开始哪怕偷船也要撤离到最后说我要一个人留下来工作???
这种无厘头台词我以为只会出现在国产网剧里。
总之,看完只觉得活该啊。
另外,最后空姐在舷梯上垫个毛巾啥意思??
近几年最为精彩的实战枪战,叹为观止,扣人心弦,MB的飞机不来,无人机有毛用
基地攻防战像极了萨拉丁攻耶路撒冷...
谁能想到美国人会傻到在利比亚租个别墅下来当基地呢?迈克尔贝的镜头就是一坨屎,故事迷迷糊糊的一会儿战争局势,一会儿家庭温馨。用嘴巴给战争增添色彩,美国的士兵就像过家家的小女孩儿,又臭又长的糟糕的电影。
还是不要和黑鹰坠落比了……
迈克尔贝只要不拍变形金刚,片子就会这么好看
谁说这可以媲美《黑鹰坠落》啊?差远了好吗?大使馆营救就没认真打,重头戏据点攻防战从头到尾都是在楼顶扫射,打僵尸呢?技战术配合、突发状况应对、人物刻画全都谈不上深入展现,更别说那炸点装得跟礼花似的,几颗迫击炮弹就高潮了。最后刻画佣兵心态,嘲讽官僚主义算是剧情精华了。卖拷贝永远别想追上雷公的尾灯。
危机13小时。
还行,但是觉得有不合时宜的煽情
虽然后面的突突突看着还是蛮嗨的,但几波攻防看起来也就只是简单的重复而已,缩短个二十分钟半个小时就好了。
讲了半集好故事,前一个小时铺垫看得昏昏欲睡。在我这超过两个小时的电影都想扣一星。后半部分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对于恐惧与等待的感觉很真实,很有压迫感。双方各有死伤,痛悼死去的人,可是似乎都不懂为了什么去牺牲。看完发现是我喜欢的迈克尔贝。
首先,无论如何,这才是卖拷贝老师该拍的电影。其次,每一枪都没有浪费,不过问题是,除此之外浪费的时间实在太多了。
180319百度云mp4,3.25G。n次的打开又关闭,实在看不完,就这样了。讲战争讲人性,都有太多大师的作品了,这个只是新壶装旧酒,喝起还不那么好喝的旧酒。
我在想我的女孩儿们,想着她们如何评价我:他死在了他不该死的地方,一场他不理解的战斗中,在一个对他一点儿意义都没有的国家。
节奏紧张刺激有张有弛
看看场面吧。其他的都能想见的,这类片子也不可能再拍出什么花儿了。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利比亚班加西,卡扎菲倒了,军阀混战,有亲美的有反美的,平铺直叙,没什么亮眼的地方,就是一部枪战爽片;
别惹大兵别掐架,不然通宵全打挂。又见迈式大爆炸,劝君莫去利比亚。
就这还能进16年动作前十。
卖拷贝版黑鹰坠落,美特工在班加西遭到疯狂袭击,对方武器之精良,攻势之迅猛令人咋舌,向来横行霸道的美帝也有孤立无援、胆战心惊的时候,全片嗒嗒嗒狂轰滥炸,好在尾段着重了特工们的情绪表达,枪炮之下,恐惧之中,都是血肉之躯。
We&#39;re just lu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