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哭了两次,是幸福是感动的泪水。
陈瑾老师精彩的演技台词简直是灵魂,非常简练而富有诗意的旁白。
我真的很喜欢电影的打光色彩,空镜运镜,整个画面干净纯粹,大漠黄沙,远山河流,还有屹立其中的莫高窟,屋檐角上晃动的风铃,窟内经变壁画的异域,佛音缭绕的配乐,会让人沉浸其中,仿佛沐浴在佛光之下,充满禅意,与樊老师给人的感觉相吻,温暖沉静,让人不自觉慢了下来思考。
整部电影看下来真是给人视觉延展。
这部戏真是给所有大女主戏有关丈夫的处理做了示范。
彭老整个戏份不超过十分钟,每一处却都是精华,两位相濡以沫,互相支持刻画得很细节,很心动。
生活上细致地照顾,工作中全力地支持探讨,散步牵住的手,最后落下的吻,会让人动容。
我原以为剧情很零散,但其实不然,除了几处比较生硬刻意的刻画,整体是完整呈现樊老师的一生事业,也会让人窥探到她的伟大人格魅力与女性力量。
这部戏很好做到了她与莫高窟二者之间彼此守护彼此相偎融为一体的诠释。
前面十几分钟会又不解,但是陈瑾老师出现后,尤其她担任院长之后的事业戏份很精彩。
作为院长,一位女院长,一位以前专注在窟内的学者,身处高速发展的九十年代,她为了守护莫高窟,不得不与外部各种变化竞争合作。
利用前沿数字技术,面对过度商业开发的逼迫,寻求国家规制保护,最终找到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她都完成得很好,强硬坚守的一面。
对内关系处理也表露出她的智慧,是柔和的一面,她能开解事业开端迷茫不解的下属,能找出办法让女同事不耽搁工作的同时回家探望儿子。
同时,莫高窟也守护了樊老师一生,是她的精神归属,身处其中,会感受到渺沧海之一粟的悲凉。
最后樊老本人出现的时候,廊柱间走过的青春与岁月,真是让我泪流满面。
能追寻自己热爱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是很幸福的,也是充满力量的。
与大家共勉,希望我们都能坚定。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我痛惜。
】电影开始于樊锦诗(陈瑾)的旁白里:历历如绘,波澜不惊。
整部电影非常克制。
就如只是想掩上窗帘,忽然看到天边孤悬一钩弯月。
就那么看一会,也不想什么。
这种力量从一九六三年樊锦诗来到敦煌开始,二十四到73岁,力量是无形的,其中最厉害的动能就是时间。
五十年过去了,一年又一年的过去。
需要多久呢?
需要五十年。
一、六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敦煌是安静的。
这应该是最困难的时期,譬如从敦煌的柳园火车站步行到莫高窟就算千里迢迢。
用李云鹤(李云鹤, 1933年生于山东青州,中国著名的古代壁画与彩塑保护修复专家,敦煌研究院修复师、副研究馆员。
曾任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副所长)老师的说法:从洞里清沙子。
这个阶段樊锦诗结婚生子,但大部分时间和亲人两地分居。
历时十九年。
电影并没有过多强调这段时间的困苦,筚路蓝缕,冷暖自知。
二、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开始有年轻人来了敦煌。
出于考古挖掘的专业力量缺乏,樊锦诗的爱人彭金章也从武汉到了莫高窟,子女去了兰州。
他们一同坚持。
三、九十年代九十年代,热闹起来。
一九七九年正式对外开放,一九八七年联合国入遗。
用樊老师的话就是:莫高窟的守护变得复杂起来。
时任第三任敦煌文化研究院的院长,她缓缓地说到:从此。
我要面对洞外的世界了。
这里要强调一下陈瑾强大的旁白。
娓娓道来,其势千钧。
就如月光下的沙漠,面对一切,岿然不动。
四、本世纪这个电影提出了一个很平静的问题,究竟这么多年做了什么?
【把莫高窟保持住我们最早看的样子】用樊老师的老师宿白老师的话讲:即便没有人为毁坏,一切文化遗存都会自然消失。
就像樊锦诗在电影开头的那句“我痛惜”,就像她坚信那些佛像不是不会说话的,就像她呕心沥血所要做到的:希望将来的人,也能看到洞子。
第一次上报出版社的考古报告被退稿,因为精准度不够。
因为要形成报告,就必须:全面、准确、成体系。
于是在苦恼胶片,录像磁带保留时限的局限性之后,最后还是走到了数字化。
看的人多,壁画起甲,空鼓酥脆就迅速恶化。
看的人少,又会被拍桌子。
如何保留历史遗存的完整,樊锦诗仰望着那些瑰宝,她就那么咬紧牙关。
【你在哪里】【我当然在敦煌】我们知道在敦煌,当然会有樊锦诗在那。
为了永续利用,她坚信历史不能随意改动样子。
面对入股上市证券化这些别人以为她什么不懂的名词,她铿锵有力地回应:四面八方而来不是再次相遇,是最后诀别。
她守在那里,面对时间,面对洞里洞外的世界: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前面是几千年后面是几千年外面是几千年里面是几千年几千年以来,我们拥有莫高窟。
我们拥有樊锦诗。
五不翻其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
京极夏彦有过这样一句话:这世上的书,有的是不应该存在的。
如何解释自然百花绚烂。
我理解的一个角度就是很多美,但凡知晓了,就会生轻视心。
譬如现在的莫高窟,已经不需要先到离敦煌最近的柳园火车站。
然后再经由颠簸的汽车,从柳园到敦煌跋涉一百三十多公里的路程。
然后从敦煌步行到莫高窟还需要二十公里,而且,那可不是二十公里平整的马路。
如今的敦煌莫高窟机场离莫高窟大概五六公里。
但敦煌就真的距离我们更近了吗?
无论难易,别说亲历敦煌,就是知道世界上有莫高窟这样的奇迹,很容易吗?
《吾爱敦煌》的意义之一就是“生善”,就是拾取尊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叫做莫高窟。
其实稍微了解一下敦煌的保护和整理,都会有人产生:到底那里有什么?
到底那么多研究出了什么成果?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毫无障碍地看懂《敦煌石窟全集 第1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
假设真知道考古报告是什么的前提下。
敦煌石窟全集 第1卷9.4敦煌研究院 编 / 2011 / 文物出版社电影用一个朴素的语言,借由陈瑾扮演的樊锦诗如是说:【把莫高窟保持住我们最早看的样子】所以当年轻的樊锦诗在电影里第一次看到月亮,她轻叹:我痛惜。
电影的叙述是平缓的,你当然可以理解这是这一种冗长平淡。
因为没有什么刀光剑影,呕心沥血也并不能直接拍出来。
没有触目惊心的血迹斑斑,也谈不上什么爱恨情仇。
就是一个人六十年代来到敦煌,此时的莫高窟还得首先完成清理流沙;然后不得不直接说八十年代开始逐渐人多了起来,然后九十年代人越来越多,面对的世界也水到渠成地更复杂了。
这一切,五十年。
水滴石穿是个漫长的过程,漫长到人的生命不可能坚持观摩整个过程。
但樊锦诗和她的那些同事们,对莫高窟所做的一切和水滴石穿一样漫长,或者说一样坚定。
她们和他们:希望将来的人,也能看到洞子。
电影平静地述说了那些困难:樊院长老彭分居十九年,靠妈妈手册学会哺育小孩;同事们一个个要求调回北京(樊院长自己也在回忆录里说过几度想离开敦煌);更糟糕的是关注度的增长也带来了《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大景区建设规划》。
整个规划设计目标“大景区”把莫高窟纳入其中,认为莫高窟不应该由敦煌研究院管理,应归到敦煌市管理才合理。
该规划认为,应把莫高窟交给当地政府办公室管理,由政府办公室交给当地旅游局协管再由旅游局交给企业开发……就像当年张大千在1943年初离开莫高窟时,半开玩笑地对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所说:“我们先走了,而你却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管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呀!
”。
这个玩笑未必是玩笑,这个玩笑一点都不好笑。
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第二任院长段文杰;(有意思的是这两任颠沛流离的院长寿元都超过了张大千的84岁,而都过了90岁)第三任院长樊锦诗;还有出现在电影末尾大合影上的,以及已经无法出现在这张大合影上的所有同仁。
他们一起在服这个无期徒刑,他们都在前赴后继:这样的敦煌得让人看到,而为了这个,这样的敦煌又不能一次让太多人看到。
电影就是幽蓝幽蓝的天空,电影就是夕阳下的三危山。
透过这些无穷无尽的困难和烦恼,似乎也能产生身处158窟的涅槃佛的感受:“任何一个人,过的只是他现在的生活,而不是什么别的生活,最长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如此。
过去的已经不能追回,未来根本不确定,一个人能拥有的只有现在,唯一能被人夺走的,也只有现在。
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能也不再会失去什么了,因为本来就没有拥有什么。
”(摘自《吾心归处是敦煌》) 于是就有了一卷卷的考古报告发表了出来;于是就有了《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于是就在电影里过去了五十年。
陈瑾老师的独白就像泰坦一样担起了整个敦煌,整个五十年。
让你逐渐走入莫高窟的那种苍茫,让你产生这世界毕竟还是有这样的地方,有这样的人在做这些事情的浩叹。
如是我闻。
电影的后半段,当樊锦诗捕捉到窗外那钩弯月: “在莫高窟这样的自然环境里,我常常会想到李商隐的一句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夕阳还是那样的夕阳,只是人已不再是昨日之人,有多少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苍茫之中。
人其实是很渺小的,人一生中能做的事情非常少,我们都只是过客。
”这段在《吾心归处是敦煌》和《吾爱敦煌》里都出现的话终究让人会相信:“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就是生善。
这就是善莫大焉。
从丝毫不吸引人的片名《吾爱敦煌》就知道不是一部商业片,看完全片果然是类似纪录片样子。
说实话,剧情非常平淡,剪辑甚至还有幻灯片似的片段,但是听到樊锦诗说“这样我就不用离开敦煌,我也离不开敦煌了”的时候还是哭了。
多变且三分钟热度的人永远都会为坚守,为多年如一日,为巧合相遇却最终深爱而感动。
一九六三年,她从未名湖走向莫高窟,第一次与二五九窟的佛像相对微笑,六十年后,再与禅定佛对望,他们依然微笑,一甲子的时光对于千岁的佛像而言不过是几轮日升月落,敦煌的女儿已是青春变白发。
电影还原了《我心安处是敦煌》好多的场景,三危山上的佛光、夜深人静的孤独、与老彭的相聚与分离…电影用古琴作配乐,穿插许多敦煌和莫高窟的空镜,像是轻轻缓缓的叙事诗,写着樊锦诗一生的故事,她也曾有犹豫有彷徨,有对家庭对孩子的愧疚,也曾想离开想退缩,可敦煌在梦里呼唤她,叫她“敦煌的女儿”,于是她走回来再也没离开。
书中说敦煌研究院墙上有这样一段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行至尾声,又是冬天,莫高窟天高云淡,年轻的女孩跑着跑着变得步履蹒跚,穿一身红衣戴着小帽的老人走入画面,真正的樊锦诗走进电影,她缓缓抬头望着九层楼,与二十五岁的自己相遇于敦煌,“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事业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我从不认为事业和生活是相反的两个方向,但是事实上确实很多人为事业顾不上生活,也有许多人为了生活抛弃了事业。
我尊重她们,只要她们直面心灵,选择了一条可以让自己坚持下去的路,当回首往事或者当下经历一些状况的时候,不要有牺牲感!
就是对的。
既然没有对错,我只认我的道理:生活是事业的打气筒,是事业的桥头堡。
两个层面1,马斯洛需求:生活最大的课题是人的关系,和爱人,孩子,父母,至亲之人往往可以获得爱,同样可以输出爱。
输出爱是一种能力,很多人不具备,不是他不想。
爱与被爱让人心灵充盈,拥有无边力量。
2,生活的意义:广度(宽度)。
我想一定很多人质疑过樊锦诗,认为牺牲很多,可只要她不这么想,她就是对的。
爱情的封闭与自由我看【白鹿原】,看到白嘉轩和他第七个老婆诀别时,我写到:这是封建爱情的颂歌,见多了自由恋爱撕逼凉透的,也见过安排的婚姻相扶到老的,爱情、忠诚和自由意志没有必然关系。
这是我真实想法。
父母一代的爱情,包办多,自由恋爱少,但不论哪一种,离婚这种形式对于她们的桎梏更显而易见。
当下的爱情与自由意志等同,这自由也使得离婚变得更自由,多巴胺停止分泌后,进入磨合期,可悲的是,尚未进入内啡肽,催产素分泌的时刻,他们被自由意志牵着就选择了分手,也就很难和地久天长,白头偕老,少来夫妻老来伴再有什么关系。
尽管当他们看到樊锦诗和先生垂暮之年携手并行时喊得最大声。
这道理和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感觉相似,有些美好的东西或者就是需要吃点点苦,受点点累。
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没有看预告,直接看的正片,本以为主线是要讲敦煌莫高窟的考古发掘过程,实际上更多的是讲敦煌院长樊锦诗与莫高窟相关的人生经历,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刚毕业学生,到满头白发还依然不舍离开的老奶奶,她的这份几十年的坚持,很让人动容。
敦煌这个地方是典型的西北内陆荒漠气候,干旱少雨冬冷夏热,植被少风沙多,一千多年前那些开凿莫高窟和在洞窟里完成精美绝伦绘画的工匠们也面临着类似的气候环境,能在那样的条件下完成如此令人惊叹的艺术工程,简直就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奇迹。
在我们这个时代,能把先祖在敦煌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保护好,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保护性研究更需要长时间的专注。
所以莫高窟很需要像樊锦诗那样,愿意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投入到研究事业中的考古科研人员,不断的前赴后继,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们有机会瞻仰千年前先祖们创造的文化奇迹。
在年轻的女职员想跟樊院长请假去看孩子的时候,两人的思想交锋也能反映出时代和观念的变迁。
老一辈的研究人员,在他们的那个年代提倡的,是舍小家为大家,舍弃个人生活和欲望,来成就宏大的集体愿望。
但年轻一代的角度上,更多的注重事业和生活的相对平衡,觉得没有必要一定舍弃一边来成就另一边。
其实两者的思维都没什么大错,只是所面对的时代环境不同了,在过渡期产生了思想上一些交锋。
其实这点表现的很好,时代在变化,看待事情的思路也应该跟着变化,没必要因循守旧,也不应该彻底否定特定环境下的历史过程。
希望有更多有志于此的考古工作者可以继承樊锦诗院长的事业,继续保护好我们祖先留下文化瑰宝,也希望更多的人在有机会欣赏到这些令人惊叹的奇迹时候,不要忘记所有为此默默付出的每一个樊锦诗们。
看了个流水账PPT的感觉,啥都要讲,啥都没讲清楚,全程主角特写,加主角旁白,画面空洞,就那几个取景地反复用,同一条小破河至少给了十个镜头,人物完全不饱满,情绪爆发的莫名其妙,结束的一样莫名其妙,全部靠音乐和旁白往过糊弄。
院长一生所有事都是一带而过,没有任何一个作重点讲,甚至不知道她为什么伟大,一生干的事情到底为什么值得大家敬仰,学习。
人格魅力也没有讲清楚,一会沉着内敛,一会发脾气,一会尤知人善任,剧情前后没联系,跳的厉害,纯粹就是对着剧本旁白文字在配画面,给人看PPT或者VCR的感觉。
敦煌的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是一样没讲清楚,虽然打着敦煌的名号,但是整个电影里就没有一段像样的壁画,石雕的镜头都没有,没去过敦煌的人,看这电影也一丁点了解不了敦煌。
就那些内景,陕西随便找几个快塌了的窑洞就能拍了。
说是电影没有任何起伏,转折,铺垫。
除了院长,其它人演技基本上可有可无,人物没有一个饱满的,全部一带而过。
感觉其它人的戏不超过一星期全部都能拍完,整个电影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给院长面部特写。
用空镜头和旁白补内容,而且空镜头就那几个取景地,翻来覆去用,同一地点出现无数次。
就摄影构图和后期的角度来说,根本也就是很一般水平的构图和用光水平,个人认为还不如某些美院没毕业的学生。
也不是纪录片,根本不客观,全是主观的叙事,主观的情绪,没有客观的分析,环境,背景,时代,莫高窟是艺术,历史价值,甚至院长本人都没有个客观评价,感觉都不如很多电视剧一集拍的严谨,纯粹是为了蹭人家流量,临时拼凑,赶时间拍了这么一个东西。
不伦不类,感觉像是看了一篇初中流水账作文改成的PPT,要不是主角演技在线,我才给了两个星。
后面还插个那么硬的酸奶广告,纯粹就是硬塞进去的。
吾爱敦煌 (2023)7.1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传记 历史 / 苗月 / 陈瑾 林永健看了一个多小时的流水账PPT,看完够恶心的,蹭人家馆长的流量,拍的一点也不走心。
要不是主角演技还行,我真的看二十分钟就走了。
(配角倒是想演,导演编剧根本就没给机会)
两颗星给陈瑾老师,一颗星给黄品沅老师。
我对编剧和导演的评价是:这是一篇合格的小学生作文。
所以现在电影叙述已经匮乏到,要对“颤抖的手”和“因愤怒而颤抖的唇角”进行大特写,表现爱情一定要用“亲亲我”,想到思念就只会拍月亮还一定要首尾呼应的程度吗?
跟我小学作文一个套路。
请不要再用“全女剧组”来当挡箭牌了,这样只会让别人觉得女的不行。
先把麦放下不喷,说点好的吧。
陈瑾老师的表演让我特别感动。
到最后陈瑾老师本人走出来,我甚至没认出来她是饰演者。
陈瑾老师真的是很有天赋的演员,每一个情绪都融化在眼神里了。
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笑容,描述不出来,遂放弃。
黄老师把老年时候的彭金章老师演得特别生动。
那场在下过雪的桥上走路的戏(特别喜欢这一段,电影里樊锦诗老师一开始牵的右手,后来换了一边,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特别喜欢),和在病床上睁眼的神态,真的让我想到我爷爷。
我觉得陈瑾老师真的有把那颗“高贵的灵魂”演出来。
另一个优点大概是配乐和打光还不错。
敦煌确实是阳光普照的地方。
奥,景色很美,莫高窟也很美。
还有一个喜欢的剧情,是小民在数莫高窟的窟数,哥哥让他小声点。
好了,我又要开喷了。
导演的转场让我感到很熟悉,仔细一想,原来是我的常用软件剪映。
不理解为什么表现回忆,要用一个闪黑+吸入音效。
为什么表现“思绪千丝万缕”,要用左边一个现实彩色镜头和右边一个黑白回忆照片融合。
甚至左边的画面几乎是静止的,演员不动你摄像机都不能动吗?
不理解为什么彭金章说那句“有理可以声高”的时候(那段情节我是特别喜欢的),要给一个仰拍镜头。
在还原樊锦诗视角?
首先,这个镜头就把彭金章拍得特别“凶”。
而且仰拍视角本来就带有崇高or压迫感,没理解想表达哪一个。
更没必要给特写镜头啊。
编剧完全不想聊,槽点太多了。
就说一点吧,我觉得在医院那段,在樊锦诗醒了,感觉到彭金章的视线,睁开眼和对视一笑那里就可以了。
留白才有艺术。
感情线里最喜欢的,是老彭去世后,前同事给樊锦诗打电话。
“你过得还好吗?
和谁在一起?
”“我和老彭在一起,过得很好。
”真的没忍住,直接哭了。
大民的演技也很尴尬,喝酸奶拉肚子那段,我脚趾抠地。
据山东朋友说,李云鹤的山东话好像也不太标准。
我电影开始前去上了个厕所,回来就是常书鸿先生在洞窟里跟小樊锦诗说话的剧情,那个台词…全凭演员台词好,台词太尴尬了。
而且李云鹤的回忆那段,真的很离谱。
差点给姐整笑了。
另外台词跟嘴型对不上,很难受。
我特别爱酸奶那条线,结果最后你打了个广告。
没有说电影不能拉赞助的意思,但还是觉得我的感情被欺骗了。
还是那句话,合格的小学生作文。
别抱太高期待。
电影是好电影,就是不怎么好看。
1.拍得太过沉重,看着很是沉闷。
2.旁白太多,很是出戏,倒不如第三人称拍旁白可能更好,电影可以拍成纪录片。
3.女主声音不好听,旁白苍白无力,不生动。
4.电影是单女主设定,其他所有人都是工具人,看着实在索然无味,没有剧情,没有人物。
真就是纪录片。
5.这个导演拍过秀美人生,十八洞村等电影,拍风景还是很好看,就是这部电影属实浪费了好风景。
总结,纪录片强行拍成电影,结果四不像,观感很差。
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让观众知道还有那么些人一直在默默守护莫高窟,其精神令人敬佩,达到旅游和文化宣传的目的。
是那种跟称呼女性为先生无关的烂。
是那种让人思考这还不如手机拍一个人在敦煌遛弯两小时的烂。
是那种让人觉得算了不用遛弯对着一个壁画拍两小时不动也行的烂。
是那种让人切身体会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的烂。
是那种一个人包场电影院自然而然刷起抖音还把音量越开越大的烂。
是那种情不自禁关了抖音打来豆瓣想看看别人怎么吐槽的烂。
是那种然后发现居然还有各种好评,以及豆瓣几天了还不打开评分,觉得这个世界都烂透了的烂。
这么好的题材怎么拍成这个样子
很好的传记片,弹幕里管女士叫先生的非常败坏好感,我就要说是樊院长是樊女士就不可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先生,虽然拍出来轻飘飘的但是作为老年人懂得与时俱进用新技术去突破和保存真的非常伟大了,感慨以前的高知分子含量的确很高
确实不像是一部传记片,而更像是官方出的文宣片,看完导演履历之后更加坚信了这一点。如果这样,索性不如就老老实实宣传敦煌,为何还要拿“敦煌的女儿”来博噱头,中间还穿插了做酸奶、喝酸奶、送酸奶、机场广告大酸奶的镜头,实在是走偏了。感兴趣的话还不如去看看樊锦诗本人写的书。为了敦煌而来,失望之情是有的。
看过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在文旅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樊院长对于保护莫高窟文化遗存的原则的坚守。大音希声,仍需要有原则的躬身入局。
有两个星是为了情怀多大的吧,那个光明牛奶啊!看地人别扭的啊!!!!!
前半部分是按百度百科时间线顺序拍的纪录片,后半部分是小打小闹的央八基层干部生活剧,穿插大漠风景文旅宣传片,中插国产酸奶产品编年史,全程配以大段落旁白,片尾不知出于何种目的让原型人物出镜最后又以片中角色结束,生怕观众看得不够混乱,我不知道导演拍摄的思路是怎样的,但作为一名电影观众真实的感受确实如此。
陈瑾老师的演技自然是没得说 但这片子真的很难评 电影不像电影文宣不像文宣的 人物部份差点儿意思 人文部份也差点儿意思 有点两头不到岸(三星不是给电影 一星敦煌一星樊锦诗一星陈瑾
这种解说词胡配画面的流水账 对得起原型人物吗?
因为之前听了个敦煌研究所老师的讲座,所以对这部片子很感兴趣。但是电影也拍成报告可太难看了,有些台词适合上新闻联播而不是成为电影台词。另外浅浅数了下,影片中起码有十来次口型对不上声音,违和感太强了。我其实一直都不满为什么要管杰出女性叫做“先生”,当年在作文素材中,看见“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就觉得很疑惑了,误导性太强。另外悄咪咪说一句,是不是去敦煌工作必须是拖家带口?不欢迎单身狗去工作?
对莫高窟早期的考古历程,樊锦诗年轻时创业往事,展现得太少。没有连缀的情节。反而提及的院长时期和年轻人相处的几件小事不知所谓。不过对莫高窟和它的考古保护总是宣传与科普吧。
三颗星都是为樊锦诗院长的,电影真的太差了。导演去学学怎么讲故事吧,而不是让演员用旁白把樊锦诗口述的内容念一遍,况且书中那么多打动人的细节不都没用……
宣发的先生已经改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字:戈壁玫瑰,敦煌女儿。希望大家还是能看过之后认真评分,而不是因为先生二字的使用错误就恶意差评。我个人觉得这部确实不错能看出主创团队的用心。
如果说这种美感犹如丝绸一样的柔软,那么电影又是将这样的一种美感,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观众眼前的放大镜,通过这个放大镜能够使观众们不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能够一瞬间被电影的美感所抓住。
看的首映,最大的彩蛋居然是首领本人光临现场!
背后的工匠精神值得学习
讲的是我爱,可是塑造这个大师人格魅力的事件选的很奇怪,而敦煌我仍然不了解,也不知道她为什么爱
北京至拉萨航班上看的,虽然通篇冒着根正苗红的主旋律宣传意味,可在信息爆炸、人人短视、一味追逐效率的当下,这一抹不计个人得失的长期投入,泱泱大历史观下的超长期主义,让人敬仰,让人动容,让我泪流不止
谁叫我也爱呢……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找到你内心驱使要去做的那件事,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欢乐。同时,要是遇到一个彭老这样体贴入微一辈子的丈夫,就完美了。我也是第一次深刻理解了什么是通过数字技术来永久保存敦煌影像。人真的要不断吸收新知识,与之碰撞,不管是六十岁还是二十岁三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