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赶着去影院看了电影The Girl on the Train(火车上的女孩)的首映,其实打预告片出来之时就在豆瓣上标记了“想看”。
虽然谈不上阅片无数,时间的沉淀终究也教会了我该如何辨别一部影片。
知道什么样的片能取悦自己,这种后天习得的感知力就好像在人群中看美女,一个眼神就知道她是什么婊,越试越勇且屡试不爽。
在预告片中,电影中女主那恍惚、游离又忧郁不定的眼神,搭配着由深灰深蓝交织的镜头背景色,刹那间便让我安静下来。
喂,等等,这不是惊悚悬疑片吗?
怎么感觉不可怕反而有优雅的味道?
做一点功课便知道这又是一部由热销小说改编制作的电影。
没看过原著是否可以肆无忌惮地讨论电影?
让这样的讨论滚一边去吧。
故事在女主人Rachel的旁白中开始。
每天往返于曼哈顿岛和长岛之间的列车上,Rachel总是望着车窗外的房子。
在那些房子中,她清楚地记得她曾经生活过的房子。
然而,现在它却被另一个女人占据着,也包括那房子的男主人。
是的,我们的女主角就这样以一个怨妇的形象出现了。
拙劣的妆容,糟糕的头发,身体蜷缩在过气的灰色大衣中。
在她熟悉的那幢房子附近,则是女二Megan的房子。
Megan总是若无其事地穿着卫衣敞露着白色乳罩在房间周屋浪荡。
于是,整天游走在列车上的Rachel看见了赤裸的Megan在未拉窗帘的房间里跟老公做爱,看见了娇媚的Megan在家门口篝火前跟老公紧拥相吻。
记忆中她也曾被爱人这样搂抱着,亲吻着,亲热着。
可现在呢?
可怜地Rachel终日买醉,甚至在随身的运动水壶中也装满了烈酒。
整天一副醉醺醺的、魂不守舍的样子,让她看起来像一个怪人,甚至连邻座抱着婴儿的母亲都对她对自己孩子流露出的怜爱表示鄙夷。
终于有一天,Rachel发现Megan站在阳台上与另一个男人抱在一起,然后竟然接吻!
在某一个周五的傍晚,当Rachel在列车上再次看见Megan时,她像着了魔一样冲下列车,想去探个究竟。
她踉踉跄跄地追在深秋铺满枯叶的路上,临近看着Megan穿过隧道,突然,在隧道的另一头射来一束车灯。
车上下来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前夫。
不知为何,前夫竟略带愤怒地像Rachel冲过来……满脸是血的Rachel在自己租赁的小房间中醒来,浑然不记得昨夜究竟发生了什么。
查听前夫的语音留言,Rachel发现是他把自己带回家。
内心充满了内疚和悔恨,Rachel决定戒酒来挽回在前夫那里丢下的脸面。
然而,不久Rachel引来警方探员的调查。
因为Megan自从那个周五傍晚之后便失踪了。
究竟在那个周五傍晚发生了什么?
Rachel不断地追问自己。
因为长期酗酒,Rachel的记忆混乱不堪。
她一直认为是自己搞砸了老公前老板老婆的聚会,最终导致老公丢掉工作,她也固执地以为是自己暴脾气砸毁了家中的装饰镜。
可是,她错了。
当她鼓起勇气在列车上跟偶遇的老公前老板老婆道歉时,那位迷人的女士告诉她,她老公被解雇是因为他老公喜欢到处搞女人,跟Rachel在聚会上无关。
而当时在聚会上,Rachel也并没有砸场子,而是身体不舒服静躺在房间里。
这一番对话仿佛晴天霹雳,震醒了Rachel本来该有的记忆。
原来,是前夫常常对她拳脚相加,是他暴戾蛮横,也是他将Rachel在那天傍晚撞向路边。
因此,Rachel推断是她前夫杀了Megan,于是她走向他的住所想要问个究竟……影片一共有三条线索,分别是Rachel,Megan,以及Rachel前夫的现任太太Anna。
并且,三个女人的命运都与同一个男人联系在一起。
男人杀死了情人,前妻和现任最后杀死了前夫。
这样简单粗暴地挖掘故事结构真的很没意思。
不过,假若简单地认为作者是在描绘俗套的都市婚恋同时批判出轨男女,那未免也低估了电影的价值。
电影讲述了一个因不能生育而婚姻陷入危机最后走向离婚失意的老女人的故事,却在电影标题中用girl(女孩)来形容她。
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作者认为没有生育的女人就是女孩。
相反,女孩与女人的界限是心理的,而非生理的。
Rachel就是一个女孩,她任性放纵,借酒消愁,沉溺在过往的选择性美好记忆中不能自拔。
她对家庭对爱情充满渴望,却踌躇不前不知所措。
在列车上,她好奇,她张望,她想象,如同每一个孩子。
影片选择列车作为故事的载体也是极富有象征性的。
查明真相,并敢于直视真相,Rachel已经挣脱了前夫加在她身上令她不能自由的网。
她不再留恋过往的美好,不再沉迷于旧岁月的温存。
而这个过程并不是简简单单、一蹴而就的,相反,它是反复的,如同游走在曼岛和长岛之间的列车,来来回回。
人生那么长,谁不会遇上几个渣男。
可是一遇渣男就得悔终生吗?
No no no, 你看,列车上的女孩。
也许,脱渣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反复,但你要勇敢,因为你已不再是昨天的你。
德国上映第一时间去影院看了这部电影,想说说自己的一点感受。
选这部电影其实只是巧合,因为那场是ladies' night,所以猜想大概是那种迎合女性观众口味的电影。
再加上过去一年原著小说长期霸占畅销榜前几名,让我好奇不已,想看看这又是一部怎样打着“女性”的旗号散布荷尔蒙的好莱坞产品。
然而电影看到最后我很高兴自己预料错了!
这不是一部刻意讨好女性观众的电影,没有塑造公主、英雄或拯救者,甚至没有一个角色是幸福的。
从整体叙事来说,剧本是很成功的。
故事在三个主要的女性角色之间切换,时间线也在现在和过去之间跳跃。
为了让观众渐渐进入情境,开篇的节奏是比较慢的,内心独白和人物自白轻描淡写的交代出主要人物的大致轮廓。
随着故事的发展,叙事节奏逐渐加快,镜头的衔接和背景音乐的配合逐渐制造出越来越紧迫的气氛。
虽然整体上对白较少、内心戏丰富的风格是文艺片常用的,但悬念被控制的恰到好处,再加上后面情节的急转直下,观众的注意力基本上是被牢牢抓住的。
说它是一部女性电影,大概考虑了几个方面。
其一,整个故事由三个女人各自的故事交织而成,女人是这部戏的核心,其中影片的女主角更是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来刻画。
R是那个火车上的女孩,她每天往返乘坐数小时的火车,途中经过某一站的时候她都会仔细打量路边的一幢房子和住在那里的女人。
通过R的眼睛,观众从旁观者的角度认识了这个女人M。
开篇的一个很长的段落里面,R观察M时的面部特写和透过火车玻璃以R的视角描绘M的镜头有很强的对话意味,让观众感觉到两个彼此陌生的女人之间仿佛存在的联系与对抗。
在后面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中,像这样的主观镜头很多,而且不仅仅是用来解释人物和场景的空间关系的功能性主观镜头,更多的是用以刻画人物。
比如大量或摇晃或运动的跟拍镜头衔接第一视角的画面,来展现R的慌乱、醉酒、愤怒等等情绪。
同时大量的特写镜头给人物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表现空间。
可以说,这是一部深入刻画女人的戏。
其二,整部电影通过三个女人的故事实际上探讨了女人生命中的三个重要议题:女人之为母亲,女人与男人的关系,女人与自己的关系。
虽然这是一部犯罪悬疑题材的作品,但导演花费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去刻画三个女人各自的人生困境,远远不止于把三个人物关联起来完成一个凶杀案。
这三个女人的人生困境,可以看成是有代表性的女人的困境。
男人和孩子把这三个女人联系在一起,但电影没有因此而成为女人之间的恶斗那样的故事,甚至也没有成为女人看透真相最终姐妹联手对抗世界那样的故事。
但这三个女性角色都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从浑浑噩噩毫无自我到猛然惊醒找回自我,从笼中之鸟战战兢兢到终于以暴力泄愤,从自我否定自我鞭挞中逐渐找到原谅自己重新开始的勇气。
三个女人的困境,她们各自的挣扎或转变,她们带给观众的关于“作为女人”的思考,是隐含于这个凶杀疑案故事之后的人文关怀,也正是这部电影的“女性”之处。
其三,这部电影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毫不做作,并勇敢打碎了一切浪漫幻想。
三个女人都是失败的,一个因为不能怀孕而开始酗酒,后遭前夫抛弃;一个每天做着无法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还被男人当作泄欲工具;一个过着单调乏味的家庭主妇生活,老公对自己不忠。
电影的结局很安慰人的让女主R头一次穿上了颜色明快的衣服,不再酗酒的她看起来整洁漂亮多了。
然而Rachel并没有像浪漫故事里那样重新得回她被夺去的一切,因为现实中也只能是翻过去那一页重新开始。
她最终并没有成为悲情女英雄,只是终于学会了和自己和平相处。
说实话,一部好莱坞电影能把成熟的悬疑犯罪类型片和女性题材揉的这么贴合,原著当然功不可没,但是更重要的导演充满张力和表现力的镜头语言。
一言以结之,这是一部难得的女性电影佳作。
小说自去年10月到现在也不过勉强看过50%。
不是写的不好,2015各大排行榜榜首的作品差不到哪去。
不过是因为手贱去翻了这悬疑推理小说的结局后变得没了兴致,却又强迫症的不想弃书,好吧,我才不会说是因为Rachel,Megan,Anna这几个名字才会莫名的坚持。
电影基本与小说走向相同,期间不少细节改动,至于Rachel是用can喝gin还是用water bottle喝vodka我其实不怎么care。
最纠结的是伦敦变成了纽约和从头到尾所有人的F来F去。
说好的绅士英伦风呢!
><进度方面果然有着大多电影的通病,剧情不甚连贯,需要观众脑补。
人物塑造不够丰满,有事行为有点莫名其妙。
小说前50%大多还都是铺垫和背景说明,电影把这50%压缩到了不到20%的篇幅而说明的部分也集中压缩在后半部且往往是一笔带过。
时间线错乱的三人日记形式却在前半段得以保留,结果就是前一半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后半部信息量巨大观众可能无法消化。
我敢说大多不知道这个故事的人,能坚持看完前半段真的不容易。
反正毕太太看到一半的时候三个女人的脸都没分清。
哦对,这片颜值甚高,除了男二不大符合小说形象和那个由小说里两人合并且只保留了讨人厌属性的女警察以外,其他人都很美颜!
IMDB打分6.5,估计也就这样了,不是有原书迷托着,估计连这分也到不了。
Phew,时隔六个月,终于可以开新书了!
不看完不开新也是病,得改!
这片子,看上去剧情很无聊, 但是是有一份玄学的味道在里面的, 所以这篇有一股神秘主义的气质,反而颠覆了平日所说的女权主义, 有自己的美感在里面。
这三个女性,都是不完美的。
整部片子都是在讲他们的缺点。
但是你们忽视了第四个女人,就是那个警探, 她也是女的。
她非常武断,八卦,不会好好断案。
也是一个失败的女性。
为什么叫“火车上的女孩”,为什么这部作品强调了火车这个概念, 你们想想,这个案子跟火车没有关系, 而火车只是展现了Richal的视角, 她的视角下Miggen的婚姻是完美的,但是Miggen跟心理医生出轨。
她甚至想惩罚miggen。
而Anna是夺取他丈夫的小三。
但是实际上是miggen所谓的完美婚姻充满了暴力,miggen跟她前夫出轨,而anna也本是个有野心的girl,对于richal有最深的同情和理解。
richal的视角为什么转变了呢?
因为她选择了下车,她深刻的卷入两个家庭的生活。
当你在火车里看到的风景,跟你介入的现实时候看到的风景是截然不同的。
在火车里看到的都是理想和八卦,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苦衷的。
这剧有趣一点是,三人之外还有警探也在旁观他们的生活,警探也是用各种偏见和八卦来判断她们之间的关系,还加上各种跟性有关的猜测,她始终用性来猜测其他女性的动机。
就像richal最开始对anna和miggen的猜测一样。
在三人之内,miggen对anna也是如此,不断的打骚扰电话。
anna对richal也始终存在鄙视。
她们不但对其他人无知,对自己也无知。
richal不知道自己酗酒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被丈夫pua,还自以为是。
miggen也不知道自己出轨会产生什么效果,anna也是理直气壮的当小三。
她们的自以为是影响着另外一个女生的命运。
但是这部剧最让人感动的,大概就是anna当richal需要帮助的时候,anna伸出了援手,而她俩本来是最大的情敌。
miggen的冤屈也是靠richal洗白。
而且anna和richal的正当防卫,拯救了她们自己。
这大概是秀逗糖,酸的要死的味道中最后一丝甜就像搏击俱乐部里,世界毁灭的时刻,有人跟我手拉手。
本片像是《Gone girl》和《八月:奥色治郡》的组合。
三个普通女人和一个女警探。
猜忌、怀疑、冲突,直至最终的反击和报复,全部重要角色和情节推进都由女人来完成。
而男人相比之下少得多的戏份却无孔不入。
爱情、暴力、理解、背叛,处处都可以看到男性角色主导和欲望的影子。
以女主喝断片儿作为方式隐藏关键剧情,抽丝剥茧的叙述方式几乎是现在悬疑片烂大街的既定模式。
但如此的叙事却和最终的故事揭晓结合的尤其出色。
但除了这种基于小说剧情的精彩之处以外,本片并无任何惊喜。
也许这本书本身就不适合被改变编成电影。
因为情节本身不复杂,缺乏的脑洞大开,也没有百转千回。
电影故意让时间顺序颠三倒四,增加复杂度?
一会儿六个月前,一会儿一个月前,惹人烦; 在谜底揭晓之前大半个小时,观众们都猜出了结局,不悬不疑,不惊不悚。
大段的心理描写只适用于小说,放到电影短小的篇幅里,只会让人觉得,这三个女人都病得不清啊!
Emily Blunt用力演绎醉到一直处于断片儿状态的女主角,不可谓不努力,但对不起,我出戏了,对旁边的朋友说,她演这个是为了得奖吧?
渣男具体化了以后,剥离了想象的加持,就剩下一个家住铁路边,IVF都做不起第二次,一边付赡养费一边养一个娃,老婆不上班还雇佣一个hot nanny 的,脾气人品都很烂的中年家暴男,被三个美女爱到疯颠,凭啥啊?
《Gone girl 》 也有失踪有谋杀有小三,美好的婚姻表面后头藏着的是脏是臭是血腥。
《Gone Girl 》故事精彩好看得不是一星半点,但是看完这两部电影营造的阴暗气氛很像,看完后的的感觉也很像:就是,你们接着秀恩爱吧,我再也不信了!
本篇的时间线乱成渣渣,为悬疑埋下了伏笔,然而有几个细节的处理还是稍微有一些小问题。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女权向的片子,从剧情的发展到推动,都透露着女权的呼声。
然而,片子里面的所有女性角色都是可悲的。
女主因为孩子被丈夫抛弃,摩根因为孩子的死亡无法面对自己。
然而事实的真相在于,女主的悲剧不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她的前夫就是一个花心的人,摩根的悲剧也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在于她在没有办法照顾自己并且被抛弃的情况下,无法昭贵自己的孩子。
所有一切的症结似乎都指向了孩子。
也许女人生而脆弱,是因为要为人母而决定的。
当给了一个生命全部的爱,那么必然有显而易见的软肋。
火车上的女孩,虽然打着悬疑犯罪的幌子,然而看过之后,一不像犯罪片 二不像悬疑片,反而更加接近乎于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孩子虽然不是主线,但是毕竟三个女人都是为了他们而毁灭了自我。
说是为了爱情有失偏颇,单说母性又太片面,只不过是整部剧里女孩儿都太细腻以至于优柔,而渣男又修炼成精...故事三分,演技和剪辑五分,Rachel从最初酗酒的人事不省到最后施施然走进墓园,期间的变化刻画的非常到位。
Megan对心理医生叙述的部分因为时间太长显得有些绵软无力,但是这反思的部分却也是角色的精华所在。
作为配角,警探对偏见的把握非常到位,Megan的丈夫看向Rachel的最后一个眼神也可以回味一年...在主线故事中不断穿插的闪回部分,起初会带来一些困惑,看到一半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啊,原来那个人就是她啊"。
前部分还好,一个女人,不断重复坐一班火车观看着路边风景,人物介绍和情节渐进都不错,线索逐渐清晰之后,一切的逻辑指向女主就是杀人凶手,突然导演来了个180度调头,将已经播放的画面重新再拍一次,直接把凶手指向另外一个人,不明白这样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将女主的失忆更进一步的探讨,引申出多重人格或平行宇宙,再加上时间颠倒穿梭,重新定义因果关系,这样会更加好看。
主人公蕾切尔离婚之后,每天都要坐火车进城,因为在车上能看到自己曾经的家。
只是物是人非,房子的主人已经换成了美艳的梅根和他的丈夫。
蕾切尔在车上总能看到梅根夫妇的恩爱场景,这让她痛苦不堪,因为她是因为酒精依赖、无法生育才被前夫抛弃的。
突然有一天,蕾切尔发现梅根与别的男人偷情,惊讶又愤怒的她冲下火车去跟踪梅根,不料想卷入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案件。
在悬疑的外衣之下,本片其实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
蕾切尔之所以成为怨妇,自我评价低,是因为前夫长期的贬低甚至精神虐待。
男人到处拈花惹草,招惹是非,却把责任甩给女人。
不过,毕竟穿上了悬疑这件外衣,如果设置悬念和揭秘真相很考验导演的手段。
影片在前半段有些故弄玄虚,利用蕾切尔长期酗酒造成的记忆混乱,一次一次误导观众。
这种误导,玩好了是《西部世界》第一季,没控制好度就会让观众有被愚弄的感觉。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果真他人即地狱
女主看久了真的挺烦的 悬疑和节奏气氛前面都把握得挺好 会不断让人联想要和两个男主发生什么什么 反转得不太惊喜
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结构和节奏上有些问题。渣男能渣到如此地步,也是替几位女主感到遗憾。后任妻子和情人长相太接近,电影开始简直让我以为是同一个人的两个年龄段的故事。悬疑很抓人,但是看完又觉得原来也不过如此。
节奏很好,三个女演员也都不错,还有Emily果然很拼,在银幕上如此丑态毕现,真是敬业啊。
实在烦这种为了反转而反转的电影,侮辱观众智商。星星都是加给几个演员的,其他部分原地狗带
小说已经够难看了,电影简直是一砣x……太难看了,太jb难看了!!!!
大概做好了不咋地的准备,所以反而能接受的确挺平庸,为了反转的反转呀。
压抑,我喜欢
结尾有反转,但没想象中反转啊,感觉还是偏简单
不喜欢这种神神道道,跟搏击俱乐部一样的做梦片
拖拖拉拉乱七八糟,而且很好猜
小三略单薄了点,女主和渣男的人物塑造还是不错的。
再也不相信预告片系列…感恩节致郁系,从未见过如此满的场子却如此安静的人群。这也就是在影院,要搁家里看分分钟睡着或快进啊!前半铺垫混乱,台词缓慢,后半渲染不足,生拉硬拽。一个酒鬼前妻,一个上位小三,一个金婊小四,她们的脆弱内心与痛苦洗白……谁看谁知道
Gone girl2之三个女人一台戏/剪辑更乱,醉酒设定太over
前半部分不知所云,后半部分还不错。片子的最大问题在于剧本和剪辑,特别是剪辑,前半部分一片混乱。三个女演员各有风韵,魅力不分伯仲,两个男演员也是型男气息爆棚。演员选的不错。
太喜欢了,从头到尾都喜欢,布朗特的眼里全都是戏,迟早是要封影后的主儿
涉及暴力,出轨,谋杀,pua。三位女主都好美!!!
倒是不至于脸盲~电影看多了,这仨连襟熟女都不止看过一次,更夸张的是看见两手张开的招牌动作想起六人行丽莎而居然被我猜中🤦🏻♂️。 剪辑确实糟糕了,估计也只好这样才给人哇~好复杂的感觉,线条其实很简单,而巧合都是硬凑出来的
7.1
这锅是可以全部丢给作者的,一脉相承了小说蹩脚的book club主妇口味,阅读时就对一个女性作者对女性角色塑造竟如此局限感到诧异。演员们演得很认真,导致更生气,也大约证明了导演的The Help根本是演员作用。我哥人鱼线抢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