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只佬杀死了小翠,坐在树下七天七夜,最终虚构出一个人格也就是孙果。
然后假假打死小鸟之名说看透了因果。
一个人格留着山上,一个人格成了大只佬。
(注意,这件事并没有人看见,电影只是说,是小和尚告诉师傅的,并没有人在场。
)两个疑点证明:如果大只佬和孙果是两个人,为什么警方一只没有抓到他。
成为好人的大只佬,颓废生活在世上。
直到看见李凤宜,为什么是李凤宜,很好解释,大只佬杀手小师妹后虽然分出两个人格,但是心里有愧疚,所以潜意识里,想救李凤宜来降低自己罪恶感。
所以他编织出一跳因果逻辑,他看见狗死,就说看见了小孩打狗,还有日本兵李凤宜,所以因此,他要求李凤宜。
因为小师妹很像李凤宜。
(这里有两个暗示,大只佬回忆完小师妹的画面,然后他就去救李凤宜去了。
)然后,大只佬为了赎罪,也就是心里的罪。
说李凤宜有日本兵,所以么每次都要去救他。
(这里非常明显,李凤宜是因为大只佬才调去重案组,这两人走在马路上,李凤宜就说了,她自己学习普通,家人普通,没想到居然可以进入种重暗组。
)PS:大只佬相信因果,可以抵消。
所以两个和尚来香港,师傅说李凤宜罪很重,为什么要救她..这段看着很突兀,实际上师傅知道小师妹就是大只佬杀的,大只佬说,她是在自己救自己,其实也暗指自己。
师傅才明白的笑了笑。
后面解析:李凤宜真的相信了大只佬说的因果,她爱上了他,所以都要死,她决定去帮大只佬抓到孙果。
李凤宜上山后,遇见了孙果也就是大只佬第二个人格,所以将其杀手。
这时,大只佬这个人格就去找李凤宜。
看见了李凤宜尸体,因为人是他自己埋的。
这时,因为大只佬已经爱上李凤宜,所以两个人格,发生了交集。
才会有后面,两个孙果打架的画面。
最后大只佬赢了,这里电影也有解释。
佛说了一句话,佛说我不管什么因,我只看现在的果。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大只佬还是孙果,我只看谁杀了小师妹,也就是当下发生的事情,所以两个人格才在会合在一个,这里暗指大只佬不在逃避,心魔破除,又成了小和尚。
后面关于孙果解释:导演拍到这里,发现很多漏洞补不上去。
在加上,这个结局可能有点过于悲催。
两个演员又是基本上都演好结局电影,所以这样子会让大家觉得非常奇怪。
也可能是为了商业考虑。
原因很简单。
(刘德华和张柏芝几乎没有什么悲催结局的戏,而且是这么恐怖。
这在整个电影语境显的非常奇怪。
说白了,不符合逻辑。
我分析,导演拍的时候想表达东西有点多,最后越拍越乱,加上这个结局太突兀。
才会有我下面说的。
)所以就补了一个结尾,或者说平行时空。
来补上这一层突兀感觉。
在哪里,李凤宜没有死,也真的有一个孙果。
几点可以证明。
(1.李凤宜站在崖壁上舒缓配乐,然后切到特写,一朵象征生命的蒲公英。
2.大只佬肌肉不见了,说明他不是正真意义上的大只佬。
还有孙果,遇见大只佬的时候,问他是什么时候,说了半天,一个字一个字说的,这说明,孙果从杀了小师妹后,一直在山上没有和人交流过,所以才会说不清楚话。
)个人推理。
1. 这里说的是《大只佬》2.大只佬对因果的追寻过程:1)有因必有果:李凤仪:我前世是日本兵?
杀了许多人,今世就要还。
我要被人打死。
大只佬:不是前世今生。
那个日本兵不是李凤仪。
李凤仪不是那个日本兵。
只是日本兵杀了人,李凤仪就要死。
李:我不明白。
大:这就是因果法则。
李:你觉得这样公道吗大只佬说,我打死那只小鸟,我看到了公道,可我再也做不了和尚。
为什么??
因为他心中不安:天上天下,因果罗网,无人能藏,无处可躲。
与其身出家而无法了因,不若重入三丈红尘,寻个果(孙果--寻果,谋杀发生后没找到他)。
小鸟之死,是孙果肇端,又何尝不是大只佬心中嗔念所结。
佛教的世界观是最不可思议的,认为阿赖耶识中(心中)含藏无量种子。
众生之间,因果罗网环环相扣。
他人看似和你没有干系,却都是各自心中阿赖耶识的映像。
所以你一个人何止承受日本兵的恶行,你也承担了所有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善恶。
大只佬看到了这些,他有无力承担又不得不承担之感。
什么才是大丈夫?
承担当下即是。
2)寻果了因:大只佬终于肯承担,当下,就了了因果。
2008年,在大山中第一次找到了孙果。
孙果逃避罪恶,又造下更多罪恶,是个可怜悯的;世人,也是可怜悯的。
大只佬在山洞中遇到了他心中的孙果(和他长得一样,但请注意看河边的孙果,那个孙果是另一个人扮演,表示那才是真的孙果。
),心中的孙果就是大只佬的嗔念,从同伴被害到李凤仪被害,心中的孙果一直埋在大只佬的心里。
大只佬打“孙果”,“孙果”也用同样招式打他;“孙果”流血,大只佬也流血。
“你是我心中的佛”“……”(“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阴符经·先秦)天地人都在心中。
佛是你心中的佛,杀手是你心中的杀手。
)“如是因。
如是果”(法华经云。
如是相。
如是性。
如是体。
如是力。
如是作。
如是因。
如是缘。
如是果。
如是报。
如是本末究竟等。
) “佛只着力一件事,当下种的因”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的因果,如此就改变了。
你心中平等的承担起世界,世界也就平了。
图片:结尾杨花飞扬大只佬形销影只,不是身材的巨汉,却成了心地上的大丈夫。
图片:老刘抽烟了达之后,一切无碍,何况抽烟,一笑。
图片:李凤仪手握杨花“希望以后不会再有人杀人”前行,精进,善因。
总有一天。
不会再有人杀人。
PS:说日本兵的场景有老太太拾酒瓶,是说这个谁扔下的又是谁拾起答:杨花飞扬来源:http://hi.baidu.com/bensenlee
港版片长106分钟! 大陆版的片长85分钟,大陆版剪了大约20分钟,还不包括大量被改了的对白。
不同的情节太多,不能尽录,这里只讲关键情节: PS:香港片名是大支佬即大块头的意思 大支佬为什么知道李凤仪会死?
大支佬可以看到一些东西:在人或者动物临死之前,他可以看到他们前世的业。
见到那条警犬跑过,他就看到一个小孩子打死一只小狗。
警犬果然被李凤仪失手打死了。
第一次见到李凤仪,他就看到一个日本兵在屠杀中国人,把头砍下来提在手上狂笑。
所以他知道仪一定会死。
当时他只是把脸转过去对自己说:“看不到,看不到。
”直到后来仪在警察局为了保他挺身而出,他看着包扎好的手才想起小翠,决定帮她,但“只此一次。
” 但是后来每次救了她都还是看到那个日本兵。
他才明白自己做什么都没用。
而大陆版只是把大块头救仪的行为解释为:她象小翠。
李凤仪为什么相信大支佬?
她和大支佬在停尸间看尸体的时候,大支佬看到了死者的前世:他和那个逃跑的印度人在前世就是师兄弟,决斗的时候,两败俱伤,师弟求饶,师兄手下留情,没有杀他。
师兄回身看到一只甲虫在水里挣扎,他伸手捞上来,救了甲虫一命。
这时师弟从身后偷袭杀死了师兄。
甲虫飞起来,一只前脚断在师兄手里。
所以大支佬预言,有人会帮凶手逃走,而这个人断了一只手。
李凤仪见到那个女老师时,她的手还没断。
但是后来她亲眼看到她的手断了,而且女老师承认她原来并不认得这个印度人,但是见到他好象已经认识很久了,很想帮他,即使断了手,也一点都不后悔。
这时李凤仪才相信大支佬的话。
而大陆的情节没有讲到大支佬的预言被证实。
(在她家里的那句“我去找医生” 只有大陆版才听得到,原版中她只是想逃命。
) 大支佬悟到了什么?
李凤仪死后,大支佬追野人到山洞,野人说(大意):“如果你想知道我为什么会杀了你的朋友,还割下她的头,就先告诉我你是谁。
……小鸟死了,该死!
小翠死了,该死!
孙果打死小翠,也该死!
我见到你朋友的前生杀了很多人,她也该死。
我本来可以让她死得快一点,但是我觉得她死得不够痛苦,我就用一块尖利的石头把她的头割下来,她看着我的眼神很奇怪,见到你我才知道,原来她认识我,因为我就是你。
我杀了孙果。
替天行道,痛快!!
你想不想试试?
想不想要我的头?
”大支佬火起,两人打在一处,当大支佬要下手杀那个野人的一霎那,他自语“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他倒下的时候,野人又揪住他的头发要杀他,他看着野人,安详地笑着。
野人放开了手,两人在佛前打坐。
“你是我心中的佛,昨日因今日果,佛只看重一件事:今日种的因。
” 心魔二字在海外版没有出现过,应该是悟出来的。
结尾: 大支佬在深山五年,身体已经不再健硕,他终於等到孙果,带他回来。
在警局,他换上僧服。
在满天柳絮中抽着烟向远处走去。
至於李凤仪杀父之仇在海外版也没有出现过,也许是误传。
影片前面大支佬看到的业影已经预示了仪的惨死。
仪用自己的生命点醒了大支佬,但如果不是大支佬当初救了仪,也不会有醒悟的机缘。
大支佬三次除衫,第一次是因为看到因果,知道不能改变今日果,又不能放下对孙果的恨,所以放弃当和尚;第二次是因为悟到可以通过今日的因改变明日果而重披袈裟;第三次他已经大彻大悟,化解了因果,身体只是臭皮囊,也无需拘泥于烟酒之戒律。
此时其实穿什么已经无所谓了
听着黄耀明的《身外情》,突然就想起了那个喧闹的拐角,一分钟的爱情,微笑牵手,然后,街角分手,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杜琪峰的电影看过不少,有喜欢的,当然也有感觉平平的,可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他的电影以血腥、恐怖、黑帮为主要元素,但与其他香港导演远远不同的是,杜琪峰的电影里总有一种很浪漫很淡然,甚至说是有点超脱和游离的东西存在。
《大只佬》,很多人说它是一部关于前世今生,关于生死宿命的片子,可是我觉得,用宿命这么禁锢的词语去形容《大只佬》的内涵太过强求,导演要表达的想法是何其恬淡,就像刘德华在戏中说的那样:“不是前世今生,那个日本兵不是李凤仪,李凤仪不是那个日本兵,只是日本兵杀了人,李凤仪就要死。
”所以,与其说导演是在这里与我们探讨宿命轮回,不如说他是用大只佬从执念到释然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因果。
超然世外,有因便有果,不必强求,也不能强求,人不是被命所苦,是循因得果,所有的一切只要微笑接受就可以。
这种淡然的观点在剧中是一步步被揭示出来的。
首先,印度武人和断臂女子的几世爱恨算是一个开端和介绍,大只佬被李凤仪的善良感动,想要补救她前世的恶因,于是多次出手相救。
在这一段导演对电影的节奏掌控的比较快,激烈的打斗场面、大量的血腥镜头、灯红酒绿的城市街头、大只佬神秘能力的展现……这一部分有很多吸引观众眼球的商业化元素,但是导演真正的个人观点还没有真正展开讲述,看上去还只是普普通通的世世纠葛,神鬼故事。
随后,李凤仪对大只佬感情的升温引出了故事的发展。
大只佬在真正决定改变李凤仪的命运、挽救她的生命的之后,再一次审视因果——万事皆有因果,不是大只佬救了李凤仪,是李凤仪的善良救了她自己。
而另一方面,李凤仪对大只佬身世的探究,将一个简单的神鬼故事逐渐剥开,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浮出水面。
这一段讲情的故事情绪开始转悲,当大只佬在深山的大树上看到李凤仪血淋淋的人头时,观众似乎体会到了大只佬心中的愤怒和仇恨。
但是,如果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大只佬》也不过能被定义成一部感人的爱情故事片,而不会引发观众长久的感叹和思考。
当大只佬在五台山的深处找到了化身孙果的心中之佛,他才顿悟了因果意义——如是因,如是果,昨日的因结成今日的果,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
山水缭绕的五台山,大只佬慢慢走向几乎毁了他一辈子的孙果,却只是轻轻抱住他,说了句:我跟你回去,孙果。
恶人痛哭出声,观众顿时怅然,不是因为恶人归案,受到制裁,而是因为因果循环,“因”找回了“果”,所有的人终于找到了他们应走的路,我们也终于释然,生命不过如此。
漫漫蒲公英中,导演寄托了他小小的心愿:希望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杀人——无人结恶因又何来恶果……剧中,大只佬从脱下袈裟不做和尚到再次穿上袈裟代表了他因果参透的过程,他脱下袈裟,是因为他看出因果却种下恶因,所以当不成和尚,然而,当他真正看透因果,选择用洒脱的态度去偿还恶因,承受恶果的时候,他又重新穿上袈裟,他从执念于善恶到最终的释然,看尽人世间生死磨难,自己也曾深陷其中,但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只是为了他的参悟——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昨日因,今日果。
杜琪峰的恬淡与浪漫不仅仅表现在他对因果的阐述上,也表现在他对镜头感觉的把握上,看着他的电影,无论是枪林弹雨还是血流成河,总会觉得有一种情感在心里流动,不淡不浓,刚刚好。
喧闹的城市街头,浓妆的李凤仪牵起大只佬的手,借走了她生命中爱情的最后一分钟,《身外情》的旋律淡淡响起,缓缓滑动的远景镜头中,两人牵着手缓缓踏着音乐走过马路,背景有人流经过,却在李凤仪安静依然的笑容中变得静谧无比。
手部特写、两人近景走过、逆光背影、再次手部特写、两人近景、全景跟摇镜头。。。
每一个镜头的节奏和剪辑点的节奏都与音乐和情绪相契合,那么完美,那么忧伤。
街道的结尾,李凤仪干脆的与大只佬告别,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慢镜头中她哭泣的脸渐渐褪色化为定格,似乎预示着她的命运,像是最后的道别礼,让人看了既悲伤又觉得浪慢。
故事的结尾,精瘦的大只佬换上了干净的袈裟,剃光了头发,叼着一根香烟,踏着吱呀吱呀的落叶走上了五台山,慢镜头中漫山的飞蓬飘落,叠化出李凤仪的身影,大只佬似乎看到李凤仪生命的最后手里攥着蒲公英许下的愿望:希望以后不会有任再杀人。
这种浪漫与出世的感觉让之前一切的杀戮和血腥都为之褪色,只留下平静和安详,让观众慢慢品味。
万般带不走,只有业随身。
佛只种下最初的因,而后我们承受果、再结因,当生命被拉长成无限,拉长成轮回,许多所谓的爱恨情仇,都变得短暂和不完整——小翠的死、断臂女教师的爱情、李凤仪的死、孙果的回头、了因的参悟,一切的一切都在因果轮回之中,无需悲伤感怀,只要闭上眼睛静静感受,种因得果,生生世世。
好浪漫的情怀,好恬淡的心境,不去追求其中的商业噱头,淡淡看《大只佬》的智慧、它的透世、它的美学,就足以让人回味很久很久。
“这一分钟我站在何地,怎么竟跟你活在一起,缘是镜中花留在镜中死,原谅我不记得忘记……”
电影内在因果逻辑: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第一个事件:阿三复仇前世阿三被秃头打死,所以这一世秃头被阿三杀死,这是秃头种的恶因所结恶果;阿三前世救了一只虫子,所以这一世虫子救了阿三,这是阿三种的善因所结善果;小男孩前世杀了一只狗,所以这一世做警犬被枪杀,这是小男孩种的恶因所结恶果;警犬这个是对因果法则的补充,阿三和秃头属于特例,几世因果纠缠。
并不是你前世杀了A,A这一世会杀你,可能是另一个人,但是杀人手法会模仿你的前世。
前世砍别人头,今世被别人砍头。
大只佬对李凤仪说,日本兵不是李凤仪,李凤仪不是日本兵。
解释有两个:1,李凤仪和日本兵虽然是前后世,但是是两个不同人格,有种预定论的感觉,你的结局已经注定。
个人以为这个解释比较说的通,后面李凤仪的心理转变,就是无法接受这种否定个人今世努力的规则,正常人都会觉得不公平,这辈子善行无数,却因为前世不知道的错误死掉。
人死债消,神佛不讲武德。
2.因果随机分配,别人的恶因由另一人承担。
假如七个人里六个人作恶,那么有六个人下辈子都不得好死;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行善事,所有人都能善终,这也是李凤仪结尾许愿的意义。
不管是哪个原理,都让人觉得非常坑,上辈子的好处没享受到,坏事却要自己承担。
大只佬(了因)也不服气,所以他在山中静坐七日,虽然参透因果,却难以接受,既然结局早已注定,那么这一世为什么还要修行行善,不如去资本主义世界潇洒快乐。
但是当她看到李凤仪这样的好人,因为前世恶因而死还是会觉得不忍,所以才努力想要改变她的命运。
在此过程中,大只佬又进一步明白了因果法则,这并非是死神来了那般无法改变,改变的方法就是多行善事,种善因,得善果。
大只佬救李凤仪不正是被李凤因的善举所打动,才会免于摔死结局吗?
这条路是可行的,但是李凤仪前世恶业深重,所以才难以改变,其实如果大只佬在一旁辅助,李凤仪还是有可能活下来的。
影片第二个问题是结尾李凤仪死因,到底是谁杀的?
当然是孙果,石窟里的另一个是大只佬的恶念,是他的想要杀死孙果的念头。
照应了片头和重案组组长谈话时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两个刘德华的打斗过程其实是导演把大只佬的心理斗争具像出来,类似于漫画中常见的头上两个善、恶小人。
大只佬最终还是认可了这个规则,并积极行善,带回孙果,帮他抵消因果。
不得不说这套思想真的厉害,非常有助于维护统治秩序。
你混得这么差是因为你前世作恶太多,所以赶紧做好事去吧!
隔壁老王这么有钱,肯定是前世行善太多!
老王平时为富不仁,所以他下辈子要当狗!
这么一解释,贫富差距什么的都不是问题,实在是厉害!
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前世是好是坏,那就只能多做好事了。
这种对现状的肯定实在是可怕。
所谓的宗教,本质是人类对于无序难以预见的现实世界的一种强行解释,力图用一套所谓规则来安慰自己: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
影片故事很简单,以哲理为主题反对以杀止杀和冤冤相报,Andy的表演很有突破。
电影的风格处理,则是在银河映像原有基础上的一次全新尝试,动静有度的探案枪战、诡异变奏的动作追击、无时不在无可抗拒的宿命氛围,还有些城市武侠风格。
每个人种下的因,他人来还结下的果。
有人扔瓶子就有人捡瓶子。
无关前世轮回。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大只佬看得到因果,认为改变不了因果,于是脱掉袈裟。
谁知最后才明因果只因自己选择,李凤仪更早看透。
善因善果便有恶因恶果。
只凭放低开阔。
阿弥陀佛。
立地成佛。
忘了是哪天,从晚上十二点,一直聊到凌晨五点,内容都是一个——我的八字。
按照北京时间,我的八字是丙寅 丁酉 壬申 辛亥。
但按照真太阳时,我的八字是丙寅 丁酉 壬申 庚戌。
学术理论界对这两种排法众说纷纭。
但时辰之差,财富的多少、母亲的身体状况、丈夫的水平,等等等等,都迥然不同。
我那晚很激动,在我心里生根了这么些年的八字轰然倒塌,为什么要这个时候才说?
他一直一直是最了解我八字的人啊。
我找了好多排盘软件,只要考虑真太阳时的,八字时辰为庚戌无疑。
迫不得已,我要对自己的命运来一个重新的审视。
我顾虑重重,忧心忡忡。
我比来踱去,思前想后。
我患得患失,总希望自己是那个命运更好点的八字。
我想,命运之神一定会让我知道哪个才是我真正的八字的,只是可能知道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无法提前趋吉避凶罢了。
我有点懊恼。
一切既然无法确定,思考便无从下手。
带着这个懊恼回到了湛江。
湛江回广州,一路倦怠乏力,只因为心在漂泊、无所安住。
广州去中山,暗涌之下暂且抛开烦扰,转移注意力。
在房内无聊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部电影,叫《大块头有大智慧》,只看了三分之一不到,后来跟着大伙一起泡温泉去了。
但直觉告诉我,这是一部讲禅理,讲因果的电影。
回来广州后上网搜,完整看完了这部电影。
顺便附上链接:http://www.letv.com/ptv/pplay/75874/1.html当我听到那句“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的时候,眼泪哗啦一下子涌了出来,然后自己坐在电脑前嚎啕大哭。
我不知道自己干嘛哭。
或许,我被因果镇住了。
我问自己,还有必要执着于勘校八字的正误吗?
我问自己,谈论因果是不是比预知吉凶更为究竟?
所有的吉凶都是注定的,因为八字蕴藏了这些信息。
你——逃不掉。
前因已经造成,所以必然会带来其后果,这是不可逆转,不可撤销的,所以吉凶就是果。
但所有的因都不是注定的,佛只注重当下种下的因。
你——可以改变。
也许无法改变恶果,但你还是可以选择种下善因。
洗刷你的业力,减轻你的罪孽。
老唐早就告诉过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想从八字里知道自己的结果,但我现在种下的因,就是我将来得的果。
还有必要问八字吗?
没有必要了。
五行就是业力,因果才能转变业力,所以佛只讲因果,只有因果才能跳脱业力,不住五行中。
欲知今世果,当下作者是。
可以結合當下事件阿萍來探討。
先說影片,並不是前世今生因果,而是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就要死,「萬般帶不走 唯有孽隨身」,日本冰殺了人種下的因,果就要李鳳儀來受,因為她附隨著太多惡業,所以她的果報就是要死償還,就好像玻璃樽在地上是因,阿婆路過拾起是果,地上玻璃樽消失了命運就是業,扔瓶人种下了因—瓶子,阿婆承受的果—瓶子,佛理沒什麼公道不公道。
影片最後乞丐劉華是大隻佬的惡業延伸出來,他憤怒打死了雀仔,(因孫果種下的因,而大隻)佬憤怒打死小鳥是果,小鳥承受了大隻佬惡業。
憤世嫉俗的人格就走了出來,這也是互為因果,李鳳儀要幫大隻佬了結這段因(也對應了大隻佬出家前法號),而果就是被孫果打死,業報就是憤恨和復仇不斷循環,所以最後大隻佬頓悟,「佛陀只著力注重一件事—就是種當下的因」,因果事實已經擺在那裡,任何能力都無法扭轉,因此他超越涅槃,超脫貪嗔癡佛門三毒,沒找孫果復仇(前面有段想像是被乞丐劉華一棍打死,冤冤相報;同理,如果李鳳儀上司開槍打死了印度佬,女教師也會找上他復仇,惡業不斷循環,大隻佬出手制止了這場惡業),而是押解孫果交給警察處置,而最後大隻佬瘦身成功瀟灑在雪花中行走,表達出肉身只是一個臭皮囊,這裡正如余家安說佛家修行不在肉身,而在思想上。
放出李鳳儀拿著dv也在雪花中,她曾經話忽然覺得孫果在這裡住了那麼多年,覺得他很可憐,也說明李鳳儀也了悟到這個佛理,她跟大隻佬都不在執著於生死,而是不惜附上生命代價也要去化解人間惡業。
李鳳儀要大隻佬借一分鐘真是太浪漫了,明哥唱出捨而不離感覺,夕爺的詞契合劇情又滲入自己注釋佛理歌詞,梁基爵那迷幻動人的旋律,李鳳儀和大隻佬在繁華鬧市街道中沈默穿梭,歌影畫合一。
而劇情去到此,也跟歌詞相互切合互文並進,相輔相成,「原諒我不記得忘記」太講中李鳳儀心聲!
其實李鳳儀也知道去找孫果凶多吉少,所以她要借這一分鐘來做種當下的因,除了與大隻佬感受當下浪漫之外,也希望來生與大隻佬延續這份情緣(就好像那位女教師無啦啦幫印度佬逃走咁),冥冥中又詮釋了為什麼會喜歡上對方的感覺,「誰又記得起 誰被我歡喜 延續到下一世的你」。
李鳳儀和大隻佬這夜的身外情在這世已成為紀念碑,只能掛著行李前赴下一世祈求再遇。
阿萍說她經常夢到死者而供奉日本兵,飽受噩夢困擾,其實也可套用影片一句話「日本兵是日本兵,阿萍是阿萍」,這個噩夢就如同那孽隨身附著阿萍,既然如此,網軍這樣謾罵真的公道嗎?
真希望阿萍可以看看這部作品,了悟因果,早日走出飽受折磨的困境,著力注重去種當下因,不要再為日本兵的事困苦。
前半部分我把它当作都市搞笑奇幻惊悚功夫警匪爱情片。
虽然每次转场有点生硬,而且元素太多,但是本三俗爱好者可以看得很开心的。
毕竟谁能拒绝一个这么强大还不断帮你,帮了你不求回报转头就走的男人呢?
叫我我也沦陷了啊!
谁又能拒绝一个漂亮单纯上进善良的女孩儿呢——她在日夜中不顾风雨的等了你20个小时差5分钟,见到你没有任何一句抱怨,只是开心的说“幸好还有五分钟”然后绽开笑容牵着你在凌晨的香港街头散步。
这这这,确实和尚也受不了啊!
但是后半部分后面情节急转直下,虽然是想升华主题“因果”,但是显然导演也没想明白也没说清楚,无法说服观众。
女主突然降智,去深山打算用爱感化罪犯,然后白给;男主从女主前世造孽的“因”导致她今生惨遭毒手的“果”中逻辑自洽了,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冤冤相报何时了。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版本的受害者有罪论吗?
坏人作恶有因,但很多受害者都是无辜受害。
难道受害者家属们就不应该有任何怨怼,去相信这就是受害者的命?
是他们前世作恶的结果?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命偿命——这,才是天地公道。
从几个重要情节谈谈我对因果的感悟。
先说了因为何还俗。
我的理解是那天了因在树下看见因果,但也仅仅停留在看到因果,不懂得因果如何运作。
他深知小鸟难逃一死,但从感情上无法接受这种果,小鸟被自己乱棍打死。
这一点从他和李凤仪的对话中也得到印证。
他只知看到日本兵杀人李凤仪就得死,李凤仪说她不明白,大只佬只是一句这就是因果法则。
他无法解释。
李凤仪又问你觉得这公道吗,大只佬说他看到因果,知道这是公道,但是没法再做和尚。
什么意思?
他不明白也不能理解为何公道如此无情。
他和李一样不明白,他也认为不公平,为什么杀身之祸会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在一个善良女孩的身上。
但是他能看见因果,现实也一次次印证因果强大的联系,他不愿相信但是目之所见让他不得不信。
再有就是大只佬说“不是前世今生,那个日本兵不是李凤仪,李凤仪不是日本兵。
”该怎么理解。
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有一条获赞很多的这样说:日本兵结下恶因,就会有人得到恶果,可能是下一世的日本兵,也有可能是张三李四。
类似的说法还有:佛说众生平等所以谁得恶果都一样。
我不认同这种观点。
我们所谓的“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只是看到一世的结果。
但是业报不仅有“现报”还有“生报”、“后报”。
佛说: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你看到一个人这一世作下恶业无数却又得了善果,因此就咒骂因果的不公。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住相,起码算是我执。
孰知他的恶业要在下一世才能因缘成熟结出恶果。
正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这句话真正的理解应当是说因果关系是深层次的,不浮于表面。
正如李凤仪说的“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你上一世的容貌、名誉、钱财、记忆都不会伴你到下一世,但唯有业力会跟随你。
从李凤仪的角度看,日本兵和李凤仪毫无关联,但是她却承载着日本兵的业力。
所以说,不是前世今生,李凤仪和日本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除了李凤仪无法选择的业力。
在这件事上,她是被迫的,如果有机会选择她一定不会选择作为日本兵转世。
还有就是为什么大只佬再度出家。
关键所在当然是他和自己心魔的对话。
如是因,如是果。
昨日因,今日果。
佛只看重一件事:当下种的因。
我还是不完全明白话中的深意。
比较浅显的解释,他明白了有因必有果,无论你是否抗拒,就像李凤仪身后的日本兵,不论你如何救她,日本兵还在。
相较于阻止恶果的显现,不如去结下善因。
因为没有恶因也就不会有恶果。
这也是电影想要表达的,李凤仪最后说希望再也不要有人杀人也就是不要再结下恶因的意思了。
佛说因果不虚,我还不是虔诚的佛弟子,也不能像大只佬一样看到因果。
只能说如果因果不虚,我可以试着理解它。
就像电影没让我笃信佛教但是却给了我更多人生的启发。
如果因果不虚,有因必有果,那么我们这一生就是因果的集合,也就是命运。
我们这一生都是被降生时带来的业力推着往前走,如同大海上的帆船,一生都在命运这股风的力量下随波逐流。
哇,巨大的无力感扑面而来。
就这一点,我最喜欢的西方哲学家叔本华也有类似的说法,他的确很喜欢印度古书《吠陀》,但我相信这个思考力超群的天才是不会人云亦云的。
我直接引用他的原话:“在这世上存在三种力:精明、力量和时运。
我相信时运至为重要。
这是因为我们的一生可比之于一条船的航程。
时运-顺运或者逆运-扮演着风的角色,它可以迅速推进我们的航程,它可以迅速推进我们的航程,也可以把我们抛老远的距离。
对此,我们的努力和奋斗作用不大。
也就是说,我们的努力和奋斗只是发挥桨橹的作用:在竭尽全力挥舞桨橹数小时之后,终于向前走了一程,这时突如其来的一阵强风,一下子就能使我们倒退同样的距离。
如果风向顺利,我们不需划桨,也会前行。
”叔本华和印度的智慧在这里碰撞,他们一致认为人生中我们能够掌控的部分极少。
泰伦提乌斯说过:人生就像掷骰子游戏,掷出的骰子如果不合你的意愿,那你就只能凭借技巧,去改进命运所摊派的骰子。
——《阿尔德菲》这正是叔本华的意思:命运洗牌和发牌,我们只能出牌。
那么究竟如何出牌呢?
叔本华没有具体的告诉我。
而佛说结善因。
全篇没有看懂的一个地方就是李凤仪究竟是谁杀的,但好在不重要。
写完以上内容感觉到有好多需要继续学习的的东西,继续阅读吧。
评分低了,这是一部好电影。看到警官气冲冲地想要开枪而大只佬用手堵住枪口,这一幕紧张的对峙感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在大只佬看到头颅时与内心的对话,也发生在一念之间,佛学也讲,识和智只有一线之隔。电影有两点,一是善无法改变上辈子的恶,但了凡四训说可以改,但起码得成百上千的善事才能减弱。二是恨不会结束因果,唯有接纳才能结束一切。那就要问,前世A伤害B,今生B伤害A,前前世呢,还要不要追溯轮回?这是我看佛学没想完的问题。看完这部,想必有人跟我一样想到自己的宿世因果,正在搜相关书籍时弹出一条“勿迷信神通力”顿时让我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知不知道因果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接纳一切。结尾出乎意料的好,身业语业意业,男主断得干干净净,做到真正的放下,也让我们看待罪人多了一些冷静。
个人不太喜欢
看这个就是浪费生命
没什么晦涩的嘛。。
重看后改四星,剧本好,我觉得比神探有意思。结尾收得稍差。了因孙果也太刻意了点(为毛时间上又要扯政治
一直对违和的假肌肉造型抵触就没有看这部,如今看完很惊讶,居然是讲轮回因果的。银河映像的质感,写实硬派的摄影,片尾的山西实景眼前一亮,重案组苦大仇深+用力过猛的表演风格,张柏芝反倒自然得体,最后的头堪称惊悚了,甚至超过咒怨,刘德华的假肌肉在当年是个宣传噱头观感很差。前中期一直以为是爱情探案动作大杂烩,叙事混乱逻辑断裂,到最后终于用因果论串起来了,只是因果讲的也不好,仅仅触及恶因可以用善果来了结的浅显道理。韦家辉自己在制作特辑里讲了李凤仪前世是日本兵,轮回到这一世来了结因果的,无需对这一点过度解读。只是对于当世之人,善未必有善报,恶未必有恶果,所以佛家为了自圆其说就解释成佛只看因,果自有报,只是时候未到。
因果论的诠释上有一定创意,和剧本的整体结构也合拍,但输在前后不够统一,且形式与内容脱节。大只佬的肌肉、拳风舞餐巾以及各种奇门异术好看逗趣不假,但失之武道精神薄弱,和因果论没有联系,结果让电影里的情绪变换显得突兀,不具备说服力。往长远了说,形式内容不统一正是港片如今之残疾所在。
韦SIR杜SIR修佛走火入魔的开始。从这部片子开始银河越来越多将佛法概念添加到片子里去。不过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宗教概念在华语片里还是比较罕见,而且剧本也算扎实。不要看阉割版。
搞什么?居然还获了那么多奖?嗯,后来知道内地上映的不是完整版
结局让人一头雾水,原来是阉割的原因。
杜琪峰试图表达因果等深刻的东西,但是如同一个结巴讲故事一般令人看得不知所云。
一开始你觉得是自己在帮别人,后来发现是别人在帮你。原来到最后,是自己在帮自己。为什么很多人看不懂,是因为有三个版本。内地版80分钟,香港版90分钟,完整版100分钟。建议不要看内地版,剪辑得乱七八糟,很多关键情节(例如看透前世)都被删光了,自然很多人看完云里雾里。
终于看了未删改版。还不如删改版呢……
这部电影的低分如潮不仅仅是广电总局剪刀手的问题,在唯物主义依然占据主导思想地位的大陆,即使是欺骗性一等一的禅宗因果律也很难有市场。虽然因果律是伪装的不作为,但却有其导人向善的一面。
2008.4.23 脚伤养病悠闲时光
看大陆版时完全不知所云,昨天终于看到原版了,区别也忒大了。
据说原本只是想拍一部关于健美先生的电影
真心觉得挺难懂的。
德华经常拍烂片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从身,只有看穿因果,有了慈悲心,才可跳出轮回,达到涅磐。——选择刘德华是商业成功,艺术上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