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擁抱是互相纏繞、撕扯、掠奪、殺戮、滲透的過程,亞馬遜河橡膠戰爭,野蠻文明侵蝕見證,卡拉瑪卡特說,橡膠代表死亡,知識是一切力量。
白人和科瓦諾人像兩條蛇,十字架傳教士面具下的持槍宗教洗腦殖民者與被邪教儀式色彩瀰漫籠罩的瘋癲彌賽亞像兩條蛇,豹和蛇像兩條蛇,基因染色體的螺旋排列像兩條蛇,創世之初崩裂彩色,夢境引導下重回眾神工坊尋找自我。
死藤水被科瓦諾喝過,亞庫納保留最後一朵,所有蛇和人類都像未被賦予記憶的魂魄。
人都对未知的世界和神秘力量有探究的欲望,这个影片通过对亚马逊原始森林各个部落以及与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展开,通过两个西方人的视角和同一个祭司视角让我们展现原始森林的密码,里面不仅有原始部落对于现代事物的好奇以及西方世界对于不毛之地的橡胶资源侵夺,西方或者所代表的所谓的现代文明对这个土地的土著,不仅是肉体的掠夺还有对于原始部落的精神奴役,为其夺取资源铺路,企图靠基督教的教义去改变原始部落的宗教信仰,其实这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都是用蛇和豹子来寓意,西方暂时能征服这个土地的土著的人,但不能磨灭土著部落所代表的人与森林的和谐共处文明原始文化,虽然现代枪炮那夺胜一时,但雨林和地球的自然力量终将是最后的胜者.通过祭司的口告诫现代人的自然观.
周日下午去lastarrias街的艺术影院看了影片《蛇之拥抱》。
在电影院门口看到海报想起来在哪里读过这个影片的简介,并且给我一个这是一部纪录片的印象。
影片一开始也的确给人一种纪录片的感觉,黑白影片使这部现代人拍摄的电影看上去更容易让人回到过去。
在观影过程中,我脑海里不断提醒自己在演员的旁边还有导演和摄影团队。
虽然影片很真实,很震撼,很深刻。
但是一想到这一切都是表演,无论多么真实。
这种能够“还原”历史的电影在令人唏嘘感慨之外,我想到的是科技日渐使人类无所不能。
尼采说,上帝死了。
人类创造了上帝,并把一切荣耀归于上帝,并且对上帝(这里泛指不同文明崇拜的一切神)心存敬畏。
然而,科学在使人类日渐认识自己的同时,使人类离神越来越远。
曾几何时,对世界及自身的无知使人类生活在一个神秘的世界。
那个人类置身其中的神秘的大自然并不是与人类隔阂的另一个世界,而是一个使人类感觉到自己是其中一分子的世界。
正如影片中亚马逊土著人眼中的世界:灵魂和人类和谐共生在同一个由神主宰的世界。
然而,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回到那个神主宰的世界,因为,我们人类凭借科学已经几乎主宰了这个世界。
我们离上帝越来越远,但是似乎也没有离地狱越来越近了。
宗教仍然在起作用,为了让人类对神心存敬畏。
但是,现代人的生活使神不在神秘,连那些敬神的人也在不可避免地使用科技产品,而不是神赐予的大脑。
那些以服务神代表神在人间行善的人也住在金碧辉煌的庙宇或者教堂。
人是非常现实的:在我们无知的时候,我们把命运交给我们自己创造的神。
但我们已经渐渐掌握这个世界,我们自己生活的像神一样。
但是,神(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宇宙)毕竟是神。
如果我们人类能够永生,我们一定能够掌控整个宇宙。
一定是神使生命从无中来,然后回到无中去。
也正如影片最后的那些电脑制作的宇宙的画面。
人类是无法看透宇宙的,所以,虽然我们离神越来越远,但是科学仍然拯救不了人类!
《蛇之拥抱》的故事主线,由20世纪初德国人类学家马蒂乌斯在亚马逊土著人巫师的带领下寻找亚库纳(死藤水的主要成分)治病、30年后伊文思再次寻找亚库纳这两件事构成,他们跟随的,是同一个巫师卡拉马卡德,行走的也是同一条线路,而串起的,则是同一段历史:土著文明在白人入侵(资源掠夺、殖民统治、传教、知识普及)之下毁灭的过程。
我想讨论一下这一进程中,两种世界观的撞击所归结的可疑之处:谁,更贴近宇宙?
就从虚无开始说起吧。
马蒂乌斯和伊文思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向亚马逊输入的,是两种矛盾的观念:一方面是科学知识代表的理性与文明(马蒂乌斯的罗盘),一方面是基督教代表的对上帝和救赎的信仰(疯狂的传教士)。
这两种观念匪夷所思地杂糅存在,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奇怪系统。
如果以死亡来表示虚无的话,则在认识宇宙这件事上,西方人更接近虚无:马蒂乌斯之旅在一战即将爆发时,伊文思之旅正逢二战如火如荼,这两个人的背后,全世界正有无数人在死去。
通过科学抵达宇宙?
科学在塑造庞大的战争。
通过宗教抵达宇宙?
传教士都在发疯(西班牙教士以救赎为由虐待橡胶工人的孤儿,40年后,这群孤儿变成了迷信一个自称耶稣之子的葡萄牙宗教狂的信徒)。
科学给亚马逊带来了什么?
让土著人沦为橡胶战争的奴隶,让科瓦诺族迷失、忘却自己的传统。
宗教给亚马逊带来了什么?
让亚马逊的孤儿成为负罪的异教徒,让他们变成迷信基督的狂人,甚至啃食人肉。
西方人以物理和教义这看似实在、可信的观念去理解宇宙,结果却指向死亡、虚无。
而巫师卡拉马卡德所代表的亚马逊土著,原本是通过死藤之主来理解宇宙的。
死藤之主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产生于土著人饮用具有致幻作用的死藤水而幻想出的神。
这个虚无之神只是一个宇宙观形成的渠道,本身并不重要,重要之处在于,土著人信任身体与感官,即以“自己”为入口去接近宇宙。
以虚无之法、以实在之人来理解宇宙,他们获得了与自然融洽和谐的生存关系。
他们以虚无的方法,达到了实在有效关于生存的规则。
卡拉马卡德告诫马蒂乌斯,在月升之前不与女人做爱,在得到许可之前不得吃鱼。
这是土著人的神秘规则。
规则实际上并不神秘,它包含了生存经验和对未知的准确感知。
而马蒂乌斯最终在不可知之中失去耐心,破除戒律的行为,其含义在于:文明世界的一种普遍的狭隘,即不相信未知——文明让人类忘记了自己的无知和宇宙的广袤。
这一狭隘的自负,着实可笑。
所以,卡拉马卡德不止一次地大笑不止。
他的笑来自于对马蒂乌斯观念感到的滑稽与可笑,而非快乐。
在河边,伊文思说:“我是个科学家,只认识事实,我不能被我的梦境引导。
”卡拉马卡德:“这条河有几个河岸?
”伊文思:“两个。
这一个与另一个。
一加一等于二。
”卡拉马卡德:“你怎么知道的?
”伊文思:“因为这是事实,一加一等于二。
”卡拉马卡德:“你错了。
这条河有三个、五个、上千个河岸,小孩子都明白……我们从梦境中学习,但他们都是真的。
比你所说的事实还要真。
”伊文思取出地图,卡拉马卡德将地图扯下扔进河里,说:“你看到了什么?
这个世界如此巨大,你却选择看这张纸。
这个世界会说话,我知道聆听,聆听祖先的音乐。
这就是你寻求的道。
聆听真理,不能只用你的耳朵。
”卡拉马卡德们遵循死藤之主、遵循梦境,他们甚至解决了一个物理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时间的认知。
在卡拉马卡德的观念里,时间不是线性的,马蒂乌斯和伊文思的事情是同一件事情,正如他们行走的路线是同一条路线一样,他们也可以用这个同一性去大笑赫拉克利特。
他们的宇宙是没有矛盾的,他们因此更接近宇宙。
在旅途中,卡拉马卡德多次建议两个科学家扔掉他们的行李,马蒂乌斯自始至终也没有扔掉,所以他即便饮下紫藤水,也没有产生效果。
伊文思扔掉了,最终,他在吸食最后一朵亚库纳之花后,进入了关于宇宙的幻觉之中。
是幻觉还是真相呢?
卡拉马卡德最终失踪不见,他是否存在过呢?
纠缠于存在本身是不是更会抵达虚无呢?
等等,这一切问题,够我们自喜并居身其中的文明世界,思考很久了。
而亚马逊的土著们,早已在时间的同一性中、在梦境之中有了答案。
PS:另一个值得卡拉马卡德大笑的事实是,电影中的伊文思原型为美国植物学家理查德·伊文思·舒尔茨,他在二战期间返回亚马逊,受雇于橡胶公司,为美国因珍珠港事件被日本切断的东南亚橡胶供应寻找新的出路,并且发现了多达3500个橡胶品种,是橡胶掠夺战争中的重要人物。
并不是真要写影评,就比140字多那么一点点,再删就只有删标点了。。
于是开个影评就顺便多写了两句:由这部片子不禁联想到一本书,波兰裔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记录了他1910s在新几内亚做田野调查时的种种十分个人的、杂碎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感想。
其间毫不掩饰的殖民者看待野蛮人心态、东西区隔甚至是种族歧视,与他的正式著作中提倡的对他者、对当地土著的“文化移情”,与他们”成为道德情感智识的共同体”,等信念甚为分裂,俨然就是他自己批判和想要摆脱的对象。
而那些相当动人的抒情,如“我们可以进入野蛮人的意识里,并通过他们的眼光观察外面的世界,感受一下他们的感受……”,“若我们怀着敬意去真正了解其他人(即使是野蛮人)的基本观点,我们无疑会拓展自己的眼光……”,“如果我们不能摆脱我们生来便接受的风俗、信仰和偏见的束缚,我们便不可能最终到达苏格拉底那样认识自己的智慧……”,都成了一种讽刺。
(内心OS:人类学家的碎碎念还挺可怕的,而且可能成为一段被小心保存、仔细研究的黑历史。。。。
如果想着哪天可能留名青史,不光田野笔记,连私人日记都得留神,当然这样做是否是诚实面对自己的偏见和局限就是自己拿捏的事了。。。。
)此片凑巧讲的是差不多时期的故事。
如何批判甚至革除看待“他者”的眼光,不管是学者还是艺术创作者,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挣扎。
这部片子也算一个吧,而且是相当不坏的尝试。
另一个问题是,正如很多人类学家相信的,民族志研究的一个重要旨趣是理解当地人的看法和其生活之间的关系、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图景,那么这是通过与他们”成为共同体“,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许这个距离本就是天然地、甚至是天性地存在,也是无数学者艺术家、包括此片在勉力批判、革除和逾越的)、从远处观察和反思来完成。
如果就上面提到的这本书来看,马林诺夫斯基实际上是通过相悖于他所信仰和提倡的方式去做的,也就是第二种方式;而此片的表达出的批判和挣扎显然指向第一种,甚至可能还要更深刻。
PS:观影状态甚差,疲劳作战,以至于前20分钟昏昏沉沉,不太对得起这部很用心的片子,多加一星补偿,五星:D
我回寝看完这部电影后在豆瓣上标记了已看,给出了四星,评论“丛林;难以忍受得像真实一样”。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管在颜色的处理(很多门道)还是打破刻板印象的文化深入上,但是也不满意得很明显,我想是因为它太难让人集中注意力了——我在课堂的观看过程中十分钟就要拿起一次手机。
动笔之前我找出重要的内容,定点重新观看了一遍电影,做了一些简单的笔记,但还是没能解决我感兴趣的问题。
导演的想法很多,电影讨论原住民哲学也十分真诚,察觉到的我亦为此感到兴奋,但我想第一次观影就能察觉的人大概的确不多。
直到我去烂番茄逛了一大圈终于找到了这个让我满意的词语,它将完美地概括这部电影,Hypnotic Grandeur,催眠的宏伟——就像丛林本身——丛林本身就是那样一个对令人无法忍受的真实世界的隐喻。
一、 非线性时间我们在对影片里(被边缘化的)原住民文化的各种介绍中得知两个很重要的观点:“… not [as] a line, as we see it in the West, but a series of multiple universes happening simultaneously… This idea of a single life, a single experience, lived through the bodies of several men… ”[1]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第二点也就是一个同一的灵魂能够穿越时间在不同的身体里生活,常常被人遗忘,但它恰巧在解释电影引入非线性时间的目的时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而不是单纯地表现一个独特的原住民文化而已)。
我认为影片里多元时空的实际目的正是说明灵魂,它是灵魂存在与运动的一个背景。
影片里两个故事切换与糅合的蒙太奇方法是值得关注的,许多观众都发现了“水”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在水进入、浸没镜头的过程中,时间流动到了(所谓的)别处。
在两个不同的旅行组合中,人乘小舟浮于水面,好像给我们显现的是人而水则是那流动的时间背景,我们找到了水就能够穿越时间——然而恰恰相反,水才是那个显现给我们的障眼法,“这条河有三个、五个、一千个尽头,小孩子不费吹灰之力都明白,但是你不明白,这条河是水蟒之子”,仿佛水是多元宇宙的那个交汇点,但是不是,时间同水一样是幻想,真正得以锚定的关键是人的灵魂,“两个人”——Théo和Evans——的同一个灵魂。
二、 “你是两个人”影片中有两次Karamakate对Evans说“你是两个人”,这是对两人实际上是一人的明证,至少在Karamakate的哲学中应当作此理解。
这样的证据还有很多,我在第二遍观看的过程中简单地记下来一些:Evans的纸币被认为是“蚂蚁喜欢”,Théo被说是像蚂蚁一样什么都吃而把自己撑死;Evans熟练地驾驶小舟后紧接了Théo学习划桨;年轻的Karamakate询问走哪条路找到自己的族人,年老的他询问走哪条路去寻找yakruna——回答路线的人可都是作为外来者的白人。
这里我们必须关注到那个及其美丽又悲伤的镜头,就在1小时25分钟左右,在愤怒地丢弃了一切所有物之后Evans播放着最后留下的波士顿带来的碟片,Karamakate这时起身走向岸边,向他吐露他自己的真相:“如果要成为一个战士,每一个宇阿诺人,都必须把一切抛在脑后,只听从梦的指引,走入丛林,在这个旅途中,在孤独与沉默中,发现真正的自己,他不得不成为梦的流浪者,有些人会从此迷失,永远不再回来,但是那些回来的人,就能准备好面对任何可能到来的事情;他们在哪?
母亲给孩子们唱的歌谣在哪?
长者们的故事、爱的低语与战斗的记载,它们都去哪了?
”这时镜头不断地于黑暗之中闪现,Théo也蹒跚着走向岸边——水!
时间在这里交汇了,在晦暗的水边,将行就木的民族志学家昏倒在陡岸上,年老的巫师到水边去迎接他穿越而来的灵魂!
——这一番话不是说的自己的族人吗?
为什么是白人的真相呢?
让我们听听镜头之外、密林之中、星空之下于河岸边的协奏曲吧!
黑胶片里的不正是白人梦中那“祖先的音乐”吗?!
Théo尚且在丛林中迷失,这个躯体的生命在丛林里消逝,但另一躯体来到丛林了,Evans做到了,丢掉了“那些箱子”,留下了“祖先的音乐”,什么是我自己呢?
听吧!
这个灵魂已经从知识的流浪中回来了,它已经准备好面对一切了。
“故事是关于什么的?
”“上帝如何创造世界。
”“这就是你寻找的路,听啊。
”“真美,但这只是个故事。
”“不只是故事,这是一个梦,你必须跟随它。
”“我是个讲科学的人,讲真实,仰靠所见实据,我没法让自己没跟随的梦指引。
”“你正跟随着她们;这条河有多少个尽头?
”“两个”“你怎么知道?
”“这头一个,那头一个,一加一等于二”“你怎么知道?
”“因为,一加一等于二”……“你看到了什么?
世界就像这样,巨大无比,但你只选择看这个(指地图),世界在说话,我只能听着,聆听祖先们的歌声,聆听真实,不仅用你的耳朵。
”Evans战胜了知识的束缚。
渐渐地,在神的工坊,他喝下了最后一只yakruna制作的水,终于追寻了那个他的、也是所有的梦。
在这个梦中我们俯瞰了丛林与山川,导演在此制造了一个俯瞰的视角与身在林中的多重嘈杂的叠加,那种催眠又无边无际的声响在此变得令人头晕目眩,视听的断裂更使观众沉入梦境般的思维;紧接着是色彩终于出现,既像天文望远镜中又像当地图腾的画面缓慢地变换着,导演试图暗示我们,这就是宇宙——宇宙也就在身边。
“你是两个人”,一个灵魂在两个躯体里终于实现了完成。
三、 那么Karamakate是谁吗?
不消说,如果这部电影有所谓“主角”的话那么他一定是Karamakate,白人之主体得到了完成,他又会是谁呢?
他自然是与之相对的“原住民”,但是并不只是。
仍要从他在年岁里得到的改变说起,年轻的他的确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原住民”。
离群索居而自恃最后一个族人,身强力壮而与白人不共戴天,向Théo和观众孜孜不倦地展示着丰富的当地文化。
转折点就在遗忘。
在Evans乘着小舟顺流来到石壁前第一次见到他的那天,他解释说忘了,“这些石头以前和我说话,他们解答我的问题,这条线断了,我的记忆就消失了;岩石、树木、动物,他们就都沉默了,现在它们只是在岩石上的图画;我现在空空如也,我是个古拉卡圭。
”古拉卡圭是当地传说中的一种妖精,能够变成人的样子。
这正是他在发现Evans能够看见他之后如此的惊讶,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丛林的魂魄。
古拉卡圭不是是那样一个滑稽的比喻,也并非不是障眼法,Karamakate此时正是成为了一个空无、一个容器、一个丛林的魂魄,在这个空无上一切丛林的真理得以表现出来。
如同一个灵魂穿越于不同的躯体,同样一个躯体中也穿梭着不同的灵魂,Karamakate的名头与称号在老年的历程中淡化了,他已经不是那个能够找到自己位置的individual,而是在同白人共同的追寻中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不妨说他就是此处丛林的历史。
电影里他有两次向Evans说“你是两个人”,第一次说的时候他说他什么都忘了,第二次则是在想起来了之后;见面的第一天晚上他蹲在篝火旁啜泣,感叹自己“成了什么”,镜头仰视着Evans俯视的目光,随后他们踏上旅程,而在Evans最终决定跟随梦境的那天,Evans躺在草地上昏昏沉沉,镜头仰视着老巫师俯视的目光,他严肃地向Evans确认他是否准备好了去向何方。
这里发生了有趣的位置倒转,但是两者前往的尽头却完全相同——梦!
Evans放弃了自恃的清醒沉入梦中,而他则从失去梦的痛苦中苏醒过来,英勇地承认了自己的使命。
什么使命?
是他说的曾经的“把知识教给我的人民”吗?
不是,那是小写的真实,大写的真实显现在梦中。
“卡披木之主带我去看豹子,他告诉我,当它撞击地面的时候,瓦托伊玛会变成蟒蛇,它身负使命。
”“什么使命?
”“杀了你。
”“蟒蛇就是我的病吗?
”“不,是别的东西。
”“如果卡披木之主不愿跟我说话,yakruna还能帮我吗?
”……“豹子跟你说了什么别的东西?
”“叫我保护你。
”是蛇要杀了Théo,蛇是什么?
豹子又是什么?
“我误解了那些暗示,其实他们很清楚,身负使命的人是你,你才是蛇!
把它还给我,你不配,你把地狱和死亡带到人间!
”Manduca载着Théo行驶于宽阔的河岸,他闭上了双眼。
紧接着是一段梦境的画面,豹子咬死了蛇,他明显是死了。
那么Théo的使命是杀了他自己?
豹子不是要保护他吗?
接下来我会给出我的理解,显然,导演自己也没有解答这个问题。
蟒蛇从银河下落,将人类带到世间。
蛇是世界的创造者,时间的河水是蟒蛇之子。
我们不必听信青年Karamakate的激愤之言,蛇的确朝着肩负使命的白人来了,把他杀死了,但是蛇却不是他,而是世界的开始也可以是世界的毁灭,是他需要去拥抱的答案。
那个白人要通过做梦才能得救——在梦中,我们不是看到了那一切吗?!
我们说不出的,无法接受的,不可想象的,是Evans,作为白人的象征,完成了“蛇之拥抱”。
可是为什么不是我们的“主角”去拥抱而只是一个引路人呢?
在Evans醒来的时候,这位老巫师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他也得到了完成——他成了一个磨灭了一切实存的空无。
但是,但是,这正意味着他才是全部。
就电影而言,一切的镜头;就电影所指示的时空而言,一切的事物,全部在他的身边发生,他成了一切时间得以在此停止流动、空间得以展开的锚定点。
我们已经知道所有人从头到尾的目标yakruna是一个虚构的象征,以其原型死藤水在当地宗教中的神圣地位而象征着当地文化之整体。
年轻的Karamakate最后愤怒地拒绝了白人Théo获取任何yakruna的知识,毁掉了几乎所有yakruna,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个偏激的举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这是历史的偏差吗?
不,这不是偶然的失误,在这部又象征组成的电影的历史里没有偶然的席位——这是真正的大写的主体Karamakate在承认自己使命的必经历程,而亚马逊文化在世界上再无繁盛的可能性,它将在西方的注视下必然而悲剧地死去,然后成为永恒。
他没有参与到“蛇之拥抱”之中吗?
他成为了蛇;“蛇之拥抱”是两个文化拥抱的一种结果。
影片的动力(Karamakate)与目的(yakruna)终于在末尾实现合一,共同死去,成为空无,成为一切。
四、 结语在一片Hypnotic Grandeur中我们结束了观影。
这个词也十分适合描述影片给我们呈现出的原住民哲学。
但是导演有比单纯深入讨论原住民哲学本身更大的目标(这本身就已经超出了传统反殖民电影很多),他将欧洲文明与当地社会不可避免的碰撞现实纳入了这一种思维中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请让这部电影能够成为一个楔子,引导我们去发掘那些可爱的人们留下的这笔丰厚遗产;是的,遗产,我们只能看着它们远去,我们不可避免地生活在西方的世界里了。
最后我想再煞有介事地找出一个做作的“题眼”:Manduca,这位接受了白人文化的原住民,他的那句话——“你明白吗?
如果白人停止向我们学习,那将是世界的终结”。
《蛇之拥抱》Embrace.of.the.Serpent2015,孤石影评7.7分,13限制级。
故事讲述两个“文明世界”的人去亚马逊丛林的探险经历,影片信息量之大、之深刻,就我的知识储备不敢妄谈评论,且作感想。
显然作者对现代文明持有怀疑态度。
亚马逊流域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区,各种动物和植物构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可作者偏偏选择了黑白胶片,暗喻去掉现代文明的浮华外衣,重新思考人类文明的真相。
电影的男一号是个不了解外面世界的印第安人,作者不断用他的视角去评价所谓的文明人,他几次劝白人同伴丢掉行李,“不知道你们白人为啥把物品看得那么重”,看似要减轻船的重量,实际是要减轻生命的负担,去掉不能割舍之割舍,果然,白人同伴最后被他成功“洗脑”。
我猜想,现在原始部落的生存状态与我们千万年前是一样的,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残酷,也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就电影中的印第安人来看,人类从未放弃对宇宙、生命以及灵魂的思考:我们从哪来,几十年的生命要做什么,最后要到哪里去,这一切的意义何在?
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探索,人类都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答案,乃至今天的物理学、生物学及各派宗教都各执一词,人们依然在迷茫中匆匆赶路。
该片由哥伦比亚拍摄,获得8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目前评分很高,可脑洞很大,喜欢速食快餐的朋友,这不是你的菜。
<图片1>
真实改编,以德国人1909年和美国人1941年的探险为两条主线,到像是有剧情的纪录片。
但这部风景极美的亚马逊丛林电影是黑白的。
制片方说是因为亚马逊的苍翠碧绿已经不复存在,黑白影片为了让观众对那片丛林保留想象。
有关信仰、荒蛮和文明,整部电影充满神秘的色彩。
看的时候会有一种很神奇的感觉,可能在我们看来,一些原始部落都是落后荒蛮不可理喻的野人,但在他们眼里,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名人何尝不是贪婪无度自甘堕落的破坏者呢。
那些神秘的未知的一切在现代化的冲撞下看似土崩瓦解,但自始至终,没翻出五指山的究竟是谁呢。
观看电影前,我首先去查了它的西语名字:El Abrazo de la Serpiente, 直译过来就是蛇之拥抱,换句话说就是,来自蛇的拥抱。
是蛇给谁的拥抱,而蛇,又代表着什么?
看完电影,我想我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影片中大致主要在三个地方提到了蛇或有蛇的出现。
第一个是巫师卡拉马卡德说到自己的部族是蟒蛇的后代,而蜿蜒曲折的亚马逊河又被称作“蟒蛇之子”,这里的“蛇”很明显就代表了古老的亚马逊原始文化。
这种土著人毕生信仰的原始文化神秘又自然,不可侵犯却屡被践踏甚至濒临灭绝,他们敬畏自然,像与自然共生的蛇一样小心翼翼地守护这片丛林,直到白人的出现。
第二个画面是猎豹与蛇的斗争纠缠,最终蛇被一口咬断脖子,就像现代文明对印第安文明的摧残一样,果断、不留一点呼吸的余地,粗暴残忍而又自私地扼杀了这片丛林中原有的文明。
第三个地方其实是在影片的开始,土著人卡拉马卡德在墙上涂画时,突然回头看向身后的河流,因为他的表情给我一种即将出现令人恐惧的事物的感觉,我只盯着被枝叶挡住的河的一端,忽略了河里游来的一条小蛇,紧接着后面才出现了划着小船的白人,注意到这里,就不难理解,“蛇”不仅代表亚马逊原始文化,还代表了入侵的现代文明。
来自丛林的蛇,却拥抱了唐突闯进来的蛇,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外面的人自认为的文明,一厢情愿的好意给予,又何尝不是自以为是的傲慢,带去的现代文明又有多少是真诚不掺杂一丝贪念的善举呢。
当地土著说,只有在毫无贪念、抛弃一切的时候,你才能真正进入“亚库那”的世界。
他们早已掌握宇宙的奥秘,而所谓的现代文明却纵容贪念,侵犯自然,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退步呢。
1. 片中两位科学家苦苦寻找的Yakruna并不真实存在,起到的无非是一种(日渐消逝的丛林文明)象征的作用。
但是这种具有神奇疗效的植物依据,直指Banisteriopsis Caapi,也就是我们今天在市面上看到的ayahuasca(死藤水)的主要成分。
2. 整部电影一个字都没有提及ayahuasca的原因很简单。
这种草药/仪式在当地部落中是神圣、且不希望被过度开发的,同时电影要表达的也不是已有的人类学数据成果 — “The indigenous people don't feel comfortable if we speak of real plants, real myths, real songs because they're sacred. With fiction, however, you can modify these things. We wanted to arrive at the most profound truth, not the superficial truth of anthropological data.” 当然更现实的原因是ayahuasca含有大量被很多国家列为一级违禁药物成分的DMT。
2. 随行的shaman(巫师)建议导演不要在拍摄过程中饮用ayahuasca,原因是“If you do it with something so specific in mind, or a specific purpose, then you get punished”,这个概念也在电影中反复提及 —— 人只有抛下一切身外物、不带任何杂念时,才能真正接入ayahuasca的多维世界。
3. 第二段中来自波士顿的Richard Evans Schulte博士被认为是现代民族植物学之父。
他在丛林的旅途中记录了大约两千多种药用植物,并且观察到,各个部落的ayahuasca虽然配方不同,但是主要成分少不了Banisteriopsis Caapi。
其著作“The Plants of the Gods: Their Sacred, Healing, and Hallucinogenic Powers (1979)” 直至今天仍然畅销不衰,该书的第二作者、化学家Albert Hofmann,正是LSD的发现者。
4. 关于双段叙事交叉的手法。
在原住民的观念里,时间并不是一条直线(这一点广义相对论已经告诉我们了),而是多重宇宙在同一个节点上的共同作用。
正因为时间的概念发生了扭曲,现实和梦境的的边界也变得更难以捉摸。
对于Karamakate(以及土著部落)来说,虽然是前后来了两个不同的科学家,但从始至终与他(们)交流的都是同一个灵魂。
正如在第二段叙事中Karamakate对Schulte博士说的那样,“I had a dream once. Of a white spirit who did not know how to dream. He was sick, and the only way he could heal was by learning to dream.” 5. 一些shaman认为每种药用植物都会开启不同的感知大门,帮助人们在多重维度上理解宇宙。
也有一些部落首领通过这种spiritual journey寻找现实困难的解决途经 —— 部落间的战争,以及对外来入侵者的反抗。
(这是我在纪录片里看到的,与本片无关,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滥用)6. 选择黑白摄影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亚马逊已经不是当时科学家记载的那个的丰富多彩的生物圈了。
在当地语言中,对绿色的表达就有至少50种。
与其用数码去艰难实现一个并不准确的图像,不如通过观众的想象来还原。
7. 据称,在丛林中白色蝴蝶环绕Karamakat飞舞的镜头不是CGI也不没有借助任何道具。
完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奇迹。
8. 那个自称“弥撒亚”的福音邪教也是存在、且反复滋生在亚马逊丛林里的一个毒瘤。
尽管片中Jodorowsky式的片段已经让人头皮发麻背脊发凉,真实的情况却要糟糕的多(曾经出现过上百人的大规模自杀)。
关于这个电影可以讨论的还有很多。
包括橡胶战争,哥伦比亚对部落的殖民统治、西方文明对未知领域破坏性的渗透,以及其他生长在亚马逊丛林里的、可能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草药。
但是有一个问题困扰住了我,如果ayahuasca真的是人类认识宇宙的钥匙,如果说原始的丛林部落早已参透宇宙的奥秘,那么我们的文明究竟是在进步还是倒退呢?
所谓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甚至信息科技生物革命,除了带来所谓的安逸生活和自以为聪明绝顶的精神自慰,究竟会把我们带去宇宙的何方?
黑白/丛林2亚马逊流域的土著文明
影像化了的人类学故事,却觉得完全没有文字版来得震撼。不如再去多看几本列维斯特劳斯。
对本东南亚小人来说太过于猎奇了,最后一段简直,无法直视。看的时候一直在想,明明人也是自然一部分,为什么人口爆炸,科技和信息的灾难不是自然灾难,知识为什么会破坏自然,这种论调是否也不失为一种人类中心
做作的让人一阵子一阵子不舒服= =细节倒是很影像人类学,无奈人物完全想当然,围绕白人文明和部落文明冲突展开的一些对话,简直一嘴阶级斗争腔调,也是奇了怪了。
彩色鬼画符不错
2016-8-15
绝妙的黑白光影,热带雨林,原始神力,癫狂异化的入侵,在文明的后现代废墟下追寻一切的起源,但在巴别塔之后的世界,我们看一切异类文化就像看电影之初的奇观和杂耍。蛇之拥抱,可在当代再没有一个农夫,再没有一种价值可为之而舍身。
i never dreamed, neither asleep nor awake.
画面之美和内容之无趣形成鲜明对比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amp;第68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双线叙事,迷失Z城和记忆之前,一度差点睡着,结尾有被震撼到。
下午连看两部导演的作品,并没有特别喜欢这位导演,属于离开了自己的文化很难出作品的那种吧。他的影像风格不如三大主竞赛的那类片子视听技巧精准,这种讲法主题上也很难有很强的冲击力,不过他在拍他们民族的文化,他天生就有这方面的话语权,在外族看来有很强的猎奇性,某种程度上就像我们平时看藏族导演的片子,片子有过硬的完成度,但总归是很难让人有兴奋的感觉。
前面還讓人期待,後面整個結構內容都掌握不住了......
摄影不错,但对这一路的电影我真是体会不到它的精神内核,看《现代启示录》和《陆上行舟》的时候也是,就看万玛才旦拍西藏还能稍微领会到一点皮毛,可能也是我对神话宗教这一套确实吃不进去
对人种志研究的讨论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但在信仰和文明等更深远方向的延伸并没有那么顺利,甚至连必要性可能都有商榷的余地。
特别好,像是经历了一次神秘的轮回,最喜欢修道院那场戏,一个简单而残忍的故事,就把拉美殖民史里形形色色的势力说得清楚明白。
全片黑白色让亚马逊的美丽变的压抑无比,加上西班牙语还是土著语,沉闷。两条时间线穿插,对环境的保护,对橡胶工人的维权,还有看不懂的牧师,传统文明的保存与迭代以及和其它文明的冲突,看到把亚库纳烧着之后就看不懂了,因为,我睡着了……再醒来的时候就宇宙星空了。结尾航拍的蛇形亚马逊河很壮观
用黑白影像表现失落的亚马逊文明显得那么隽永和神秘,两条时间线索互相交错,最后彩色画面犹如灵光乍现,人类身上难愈的疾病就是贪婪种下的业障,而片子苦苦追寻的其实就是被人遗忘的关于亚马逊丛林的回忆。
歐洲白種人早在十五世紀末就強力入侵並擄掠了中南美洲和亞馬遜,現在卻開始在夢中追尋那種已經遺失的原始風貌。這是一部崇尚人文環保的小成本電影,片中抒發的哲理思想隨各人慧根來體會,我看了是沒什麼感悟,只好當個優良的攝影作品來欣賞。
可能跟亚马逊天气一样闷…
啊大周末来看看不懂的电影。影像质感很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