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iba愤怒地把Haider赶出家门的时候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到流泪。
最后看到Mumtaz在婚前问“我能工作吗”,简直痛不欲生。
在几个场景里男主的动作都表现出了依附,电影以软弱的男人来写无畏的女性。
Mumtaz作为妻子想要空调、工作、爱和性。
但她得到的是拥挤的家庭空间、不能吵醒小侄女的性、用望远镜观摩别人以自慰。
她失去了工作,因为男人挣的钱才算钱,哪怕是去erotic theater跳舞。
在被剥夺工作的权利,降格为生育工具之后她得到了被确认为男孩的胎儿,她在那时的快乐让我都有些迷惑,她真的快乐吗?
她没有空调,没有工作,没有爱。
丈夫曾夜里来寻她,问她关于结婚怎么想,她只是问“我还能工作吗”,曾经得到的承诺都是虚假。
Biba作为跨性别舞者想要成名、身份、爱和性。
她面对别人“调笑”她裙子下面有什么时表现出了强硬的态度,“什么玩笑?
我不在乎你裤子里什么样,我也不在乎你的鸡有多小。
”她扼住了他的喉咙,我想为她鼓掌叫好。
但是Haider在性爱中把她当作男性,在那一瞬间被爱的幻觉化作汹涌的海浪被父权制的大海托起冲击着她也冲击着我。
她没有得到什么。
Nucchi一直是温柔的贤妻良母形象,最大的叛逆也只是和Mumtaz一起去游乐园玩。
最终她爆发出的“是我们杀死她”的呐喊给电影画上有力的句点。
永远的娜拉,永远的末路狂花,永远逃离,永远用死亡换自由。
(Mumtaz的唇上痣一直让我很在意,因为演员本人是没有这颗痣的,所以这一定是为了剧情设计的。
不知道在巴基斯坦是怎么样,在中国唇上痣代表着食欲和性欲。
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女性的欲望,而我想在父权制之下也只能表现为女性不被满足的欲望。
是我一直探寻的“女性饥饿”。
)(Mumtaz笑起来的样子、卷卷的头发和寿辰那天画的红唇让我想起我的一个伊朗女性朋友。
希望她一切都好。
希望她自由。
)
全篇的特写中近景,又空又重的人声音效还有阴沉冷洌的光影色调,让所有人都喘不上气。
妻子的那句“想逃离这里” 也是三位主角 共同的角色写真。
妻子渴望寻求工作而不得,失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力途径,进而她注定无法在父权环境下释放的蓬勃生命力变相形成了性压抑,直至把她的灵魂杀死。
男主处于中间地段,在父权结构中被边缘化 排他化,既痛苦于自我认同的获取又痛苦于社会角色和责任的承担,他的死不是出于解脱和自由而是懦弱无能之下的逃避。
比巴是其中最为坚强的角色 所有人甚至包括所谓的爱人也无法承认、正视她的身份 她却始终清醒且坚定地捍卫自己。
电影让女孩、女人们穿着红裙,而他们的命运却如此苍白。
他者们的生存空间阴暗逼仄,却还讽刺般地去寻找各自不存在的乐土。
男人们有的在发号施令有的不敢上前,最后真正杀死羔羊的却是妻子,而她自己正是那只待宰的羔羊,她是临死前穿着红裙 云淡风轻喝着毒药的女人,用鲜红的生命的血给自己换来一刻真正的自由。
又一部作品再次证明艺术与自由创作之间的紧密关系。
之前对巴基斯坦的印象几乎都来自官媒,加上贫乏的知识和想象力,只留下尘土与落后的刻板印象。
直到这部“横空出世”的电影。
这是艺术的魔力,把人回归人,把世界回归世界。
导演塞姆·萨迪克,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电影专业,《乐土》是他的首部长片,在2022年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摄影机奖提名,并获得“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奖和酷儿棕榈奖,一战成名。
塞姆·萨迪克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单纯的“酷儿电影”,它包含的内容更广泛,酷儿是电影元素之一。
导演试图通过一部电影呈现他对当代巴基斯坦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无解的“爱”电影关注的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穆斯林家庭,老父亲阿曼不怒自威,身体病弱,需要依靠轮椅,他最大的愿望是儿子们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大儿子萨利姆和妻子努奇生的都是女儿,希望寄托在小儿子海德和妻子穆塔兹身上。
穆塔兹与丈夫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电影开场不久的一场杀羊戏,预示着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父亲让海德杀羊,海德迟疑不决,嘴唇颤抖,下不了手。
穆塔兹一把夺过刀,手疾眼快,血液飞溅。
父亲的不满显而易见。
女强,男弱,两个人的位置颠倒了。
家族希望最大的障碍来自海德。
台词早有暗示,当父亲问至今未孕,“到底是她不想,还是你不行?
”海德犹疑的回头,没有说话。
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介绍工作机会,去一家艳舞团面试伴舞,这是个并不光鲜的工作,但因为对舞者比巴一见钟情,海德决定留下来。
比巴是一名跨性别者,男性身体,女性妆发,她一直在攒钱做手术,想变成一个完全的女性。
海德之前一直没有工作,穆塔兹是一个出色的化妆师,为家里的收入贡献很大。
但现在,父亲和大哥要求她辞职,在家里和嫂子一起做家务,照料饮食起居。
穆塔兹据理力争,无效,海德沉默不语。
海德与比巴关系越来越亲密。
在比巴家中,海德讲了一个笑话:一只蚊子爱上一只鸡,他们接吻了,结果蚊子死于禽流感,鸡死于登革热。
因为,爱的宿命是死亡。
这个笑话有些突兀,但是也给这段奇异的感情染上宿命的悲凉。
这场戏展示出导演的专业功底,摄影、灯光、音乐专业而精确,复古的卡拉OK霓虹光影,让逼仄简陋的房间分外妖冶、暧昧。
也是从这里开始,我时常想起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和化腐朽为神奇的光影。
穆塔兹确定自己怀孕后,一切急转直下。
她的压抑和牺牲无处诉说,一度试图逃离,却发现远方依然是现实。
在海德心中,他依然把比巴当做男性对待,并不期望比巴做手术,在一次亲热时两人发现了彼此对对方的认知错位,大吵一架,比巴赶走了海德。
海德回家看到穆塔兹,想坦白却又吞吞吐吐,得知她怀孕后,他倚靠在她身上,哭泣起来。
两个人,各自有着各自的难过。
大家族为海德终于有了儿子还欢喜,并为父亲举办寿宴。
这是压倒穆塔兹最后一根稻草,所有人最关心的都是她肚子里的孩子,她的重要仅因为他的重要。
穆塔兹从女孩变成妻子,即将变成母亲,这是一个家族繁衍的过程,也是“她”消失的过程。
看不见的“她”在父亲的寿宴上,海德到处寻找穆塔兹,而他却刚在穆塔兹面前走过。
穆塔兹面无表情地问他:“我还是隐身人吗?
”海德尴尬一笑。
这不是第一次。
她一直被无视。
无视她的欲望。
因为房间不够,海德和穆塔兹的床上经常加入哥哥的女儿,海德更因此找到了拒绝穆塔兹的理由。
长期的无性生活让穆塔兹倍感压抑,甚至会偷看楼下男子自慰解压。
无视她的梦想。
穆塔兹想工作不是因为她需要工作,是因为她喜欢工作,工作让她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
当海德和她谈起比巴时,害怕她介意,她反而说没有介意,只是“羡慕”。
因为丈夫工作了,妻子便不应该再抛头露面。
妻子属于厨房。
无视她的人生。
从进入大家庭后,穆塔兹的中心任务就是生儿子。
她的身份变成海德的妻子,未来儿子的母亲,她要逐渐隐身于男性成员的身后,成为“第二性”。
甚至她的死都被“无视”。
她坐在马桶上,喝下毒药,拿着毒药瓶,过来洗漱的海德全程都没有发现。
导演在这里接入全家人睡觉的镜头,父亲在睡,兄嫂在睡,丈夫在睡,妻子在消失。
穆塔兹的死惨烈又决绝,她用自己做武器做了无望的反抗。
被无视的何止穆塔兹。
大嫂努奇也是高学历,有室内设计的文凭,但丈夫却告诉:“你可以装修自己家的房子,为什么要去给别人设计。
”怀孕期间,她还要不停地满足丈夫的需求。
这在穆塔兹听来,是双重打击。
邻居大婶自丈夫去世后,经常来往,家里人都看出来两位老人的亲密关系,但有一晚因缘巧合大婶与父亲同居一室过夜,儿子转天上门谴责,大婶悲愤的反问:“你昨晚为什么没来接我,因为你根本没意识到我不在家。
”从生到死,从小到老,女性一直是家族的从属、是外人,男性是绝对的主人,无关你的智力、体能、兴趣、爱好、天赋、能力、性格、机遇、情绪等等,只关于性别。
聪明又敏感的穆塔兹的命运早已注定。
困境中的人电影的矛头尖锐地指向重男轻女的文化传统和以父权男权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导演用一个大家庭和一场LGBT恋情丰富了主题,延展了视野,更深入全面地触达当下巴基斯坦社会的死角。
威权而唯一的保守价值观在直接伤害女性的同时,也困住了所有人,反噬一切真善美。
比巴生存艰难,虽然靠着艳舞小有名气,但一旦走下舞台回到生活中,会遭受数不清的鄙夷,地铁上被妇女驱逐,认为她应该坐在男性座位,后台里被男演员开猥琐玩笑,遇到了“真爱”海德,却并没有把她当女性看待,她的同伴因为跨性别者身份遭到骚扰而丧命。
她夹在中间,举步维艰。
女人尚无位置,更不要说跨性别者。
海德性格懦弱内敛,不善言辞,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崇拜“男性气概”的社会里,他注定被鄙视,不工作时被当做“吃软饭”,到了艳舞团工作又不能声张怕别人非议,面对威严的父亲、面对下流的同事,他从不敢反抗,而不敢反抗本身也更招人轻视。
他最勇敢的时候也许就是两次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时候,第一次他主动去找当时还未相亲的穆塔兹,表白真心,第二次他抱着比巴的巨型人形牌穿梭在车水马龙中。
他懂得勇敢,心中也有是非,但他已经被社会浸透,遵守社会秩序是下意识的本能选择,没有“反抗”选项。
更有讽刺色彩的是一家之主阿曼,他妻子早逝,身体不好,与大婶相处也很投契,两人独自在家时也曾紧握双手,这是他做出的最大胆举动。
窗户纸不能轻易捅破,也许顺其自然还有机会,也许若即若离一直到死,一旦公开只能否认。
所以当大婶的儿子来质问的时候,大婶勇敢地当众表示想留在这个家庭,阿曼婉拒,让儿子送客。
大婶的失望和阿曼的无奈都摆在脸上。
父权制的维护者本身也受困于制度。
电影里所有的女性角色都很勇敢,大婶是勇敢的,她敢于放下矜持,敢于陪伴,敢于吐露真心;比巴是勇敢的,敢于做自己,即使被排斥被边缘化。
穆塔兹和努奇是勇敢的,她们内心清醒,勇敢地妥协,勇敢地决裂,一个用死亡,一个大声宣告家庭里所有人都是凶手。
所有的男性角色都是猥琐的。
无论是顽固的父亲、维护父亲的大哥,还是比巴身边那些凝视女性身体的老板、舞者和观众,都是挣扎在底层社会的普通人,他们是无力反抗生活的弱者,但会毫不犹豫的压榨更低微的弱者。
看不见“她”的人,更看不清自己。
海德因为特殊的身份,他能体会到穆塔兹和比巴的困境,所以他曾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我甚至善意地设想,婚后他长时间没有找到工作是有意为之,为了能让穆塔兹出去工作。
但根本上他挽救不了穆塔兹和比巴。
他们三个人的困境是一致的,真实的他们不被接纳,他们也无法接纳虚假的自己,理想永远无法照进现实,妥协就是行尸走肉,反抗就是粉身碎骨。
电影最后,海德走向海的深处,不再回头。
片名《乐土》出现。
回忆全片,仅有的几次欢乐:海德在街上抱着巨大的比巴人形立牌,海德和比巴第一次约会、亲吻,海德和比巴第一次表演舞蹈,穆塔兹和努奇在游乐园,寿宴上穆塔兹与孩子们追逐。
满怀憧憬时,心如死灰时。
这是谁的乐土,乐土上都有谁?
3.8星。
开始因为导演是哥大的,所以想看看这种戏剧性的重文学性的电影作品,确实挺好看的,如果能拍这种也蛮棒的。
虽然是我并不那么喜欢的社会议题,涉及跨性别,涉及封建的父权地区制度。
但没有很生硬地去发声,在父权制描写没有过重的笔墨,而是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得残忍..用共情人物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海德和比巴关系的开始写得很棒。
一个医院的相遇,也没有解释具体情况,求职相遇,偶然陪她去蹭个照片,看到她脆弱的样子,然后带着巨型人形广告牌回家,天台一次暧昧的一对一舞蹈排练比巴脱下海德的衣服,地铁海德坐在女士区比巴的旁边支持她,然后就是重场戏的孤男寡女比巴家。
那场真的拍太好了,里面的灯光很有意思,一直在转动的像萤火虫的灯光。
二人聊起法国的海滩,不小心打碎了酒杯,比巴开始勾引海德,整场戏一个长镜头完成。
镜头不断推近,但最后一刻海德拒绝了。
回家后在床上和妻子聊了两句海滩,然后说想出去走走,于是找了比巴,二人亲热。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第一次在比巴家关键时刻是海德一有动静就停下,而第二次在深夜的走廊时,狗叫打断了比巴,而海德坚决地继续接吻。
哇人物心理转变写得太棒了,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似乎确实这才是电影的方式……那个夜晚非常棒。
其他人物也很有意思,父权制的爷爷,偶然和邻居家老奶奶锁门呆了一夜;海德的哥哥看到海德妻子蒙塔兹用望远镜看着楼下的男人在自慰,而在这晚海德的嫂子也发现海德在色情剧院伴舞的工作,在这一晚一些变化悄然发生…海德和比巴关系搞砸那场写得也极佳,白天是比巴看到同事在问海德比巴下面时候有生殖器官,比巴愤怒。
晚上二人亲热时海德多次转身(暗示是0),也意外让比巴愤怒,比巴怒斥海德宣告二人关系彻底结束。
但与此同时知道自己怀孕的蒙塔兹也去到车站准备离开这里。
但镜头一转,经历过重大精神伤害的疲劳的二人在家中相遇,蒙塔兹告诉海德她怀孕了,海德倚靠在蒙塔兹身上,然后突然哭了起来,蒙塔兹沉默。
这场写得太牛逼了。
导演太懂怎么拍这种在外面遇到类似婚外情的重大心理冲击后回到家面对另一半的事儿了。
虽然看到这里让我回想起一些心碎的记忆。
在爷爷70岁生日时,蒙塔兹很反常地和孩子们玩抓人游戏玩得非常兴奋放飞,视听也开始强调,表现出反常,加入配乐,以及众人的注意,似乎告诉观众此时有事要发生,但并没有。
但毫无疑问这是蒙塔兹自杀的主要前兆。
几乎下一场戏就是蒙塔兹坐在厕所的马桶上,找出一瓶没有字的液体(应该是农药),叹气后喝下。
而期间海德甚至进来过,而液体始终在蒙塔兹的手中。
二人在厕所的那场镜头也非常牛逼。
海德敲门后给到非常小金别的背影,开门后镜头跟着进来给到蒙塔兹的特写,然后慢慢拉远,看到海德在旁边对着一边刷牙,而后面可以看到农药全程被蒙塔兹拿在手里,天啊这才是关键啊,真的有点震撼。
导演水平太行了。
一个镜头完成那么多人物,够精准。
最后插一段海德和妻子结婚前的隔着铁门的对话,一般来说这样的技法是比较传统的几乎电视剧式的,但放在这里真是挺适合的。
而且…真是太残忍了……多么可爱的一个女孩子。
好喜欢海德妻子这个角色。
有着脱离封建系统的勇气和可爱,她也是在海德最早告诉他自己的工作的时候表达支持的,同时她期待这工作,期待着外面的世界。
夫妻常常像一对让人“磕”的好基友,比如前段在天台,妻子蒙塔兹让海德表演一段舞蹈,她夸张海德。
“我从来没见过你这么活泼”“多练习就会好的。
”她多么向往自由…在后面那次和嫂子的对话里突然说起“我好想逃离这里”,其实嫂子的反应也很妙,“逃离”是个多美的命题……多美呀。
剧作结构也非常棒。
到结尾,比巴来参加葬礼,几乎没有对话,交代了葬礼的情况。
同时镜头潜移默化改到海德身上。
然后就是再次回到家里,海德哥哥埋怨蒙塔兹杀死了海德的儿子,二人爆发争吵,嫂子也加入争吵“我们都是凶手!
”太妙了。
最后海德坐上火车离开这里。
插上一段二人结婚前的隔门对话,然后海德走在海滩上走向大海。
整体来说,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视听很棒,没有强工业感,白天基本没有打光痕迹,自然主义,晚上对色彩的运用也比较考究,在某些地方有很特别的设计(比如在比巴家的第一晚)。
较多长镜头,多次缓慢的推或拉,都起到了作用。
主题上,其实整体来看我觉得封建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甚至多于LGBTQ主题。
可能也因为LGBTQ主要在前半段,而且这段婚外情也并没有走向“隐藏婚外情”、“婚外情泄漏”之类的烂书桥段。
整体处理更像是“最近夫妻二人的经历让各自在精神和身体上都悄然产生一些改变”。
很可贵的是,关于父权压抑的部份也都非常明智轻快,没有太多笔墨表现比如家庭的压抑、海德同事的男性粗俗又或者是生育方面。
而且有些人物尤其立体性,比如嫂子,在最开头表现的是一个很传统的不好处的角色,后面一些二人相处的镜头,抽烟、一起玩、聊天,都表现出她内心一些支持反抗、自由的倾向。
没有压倒性地表现出父权压抑的单面性,反而让整个父权系统的压抑更加立体与可信。
唉文本确实好,没得说。
是一部很值得学习的电影。
但最后,话说回来,这确实也不是我最喜欢的那类电影。
因为归根结底它还是一部相对传统的电影,传统一些的摄影,传统一些的主题(社会议题),传统一些的叙事,只是在一些方面有许多当代电影的新元素,或者小创新吧,对我来说只是它把已有的那些方面做得都非常好,做成了一个很好的电影整体。
但无法否认基地仍然是传统的,可以类比国内的《我不是药神》。
它非常厉害,但抛开那些文化元素,但从电影角度,它并不伟大。
明明是巴基斯坦电影,却给我一种台味的观感,让我莫名联想到侯孝贤的《悲情城市》。
像的感受来自色温很高的浓郁配色、狭小紧凑的空间结构和大量人物关系镜头,把“人”的因素着重放大;来自没有太私域的节奏留白,更注重故事性和作者性的兼顾,比起抽离感,更强调观影的沉浸感;来自文本语言的厚重,多重故事线大珠小珠落玉盘,最后皆为同一个题眼作了注脚。
电影将巴基斯坦当代父权统治下的多种阴影合理地布局在一个家族中,一个边缘人的情爱探索和自我实现,必然要承受来自社会外界和父辈一言堂的双重胁迫。
电影采样了后知后觉的男同性恋、跳艳舞的跨性别女人、被孩子俘虏的全职母亲、被剥夺工作的性压抑妻子,以及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笔触却并不受限于悲观。
电影热爱刻画一组组女强男弱的非典型关系和一系列温情的、俏皮的、琐碎的生活桥段,比如坚韧的女主人公,会向拿到喜爱的工作的丈夫表露“嫉妒”,会向兄嫂对镜调笑表示自己不喜欢“性感”的衣服,比如软弱的男主人公,也会偶尔挨着情人坐上地铁女性专座,把旁人的眼色隔开,比如对偏见和欺压的顺从无为,更多地表现为甘之如饴、小打小闹,把不自察浸没在烟火气息的混沌与鲜活中。
与此同时,电影也在挑明强权向弱者碾去、而弱者变作帮凶碾向更弱者的事实,甜蜜的乐土与卑鄙的真相,夹层之间的张力已经逐渐拉满。
其中多处用到主要人物背对镜头的沉默画面,暗示着一种敌对的主观性的复苏。
电影用骑马观灯的口吻,把简单故事讲得立体缭绕,又把复杂故事理出清晰的头绪,落石最终砸向了意志自由却不得不背负生育代价的女性,让议题格外聚焦,罪恶也昭彰起来。
只是电影有意让一些表态进入台词中是减分的,对于不言自明的事实,无声的答案其实更有力量。
#ICA# #LFF# #First Feature Competition# 电影节第五场,也是目前最喜欢的一场。
非常可惜错过了开场15分钟,导致在最后才知道那颗“定时炸弹”原来在开场已经埋下,好喜欢最后结尾处他们回到最初的时候,刚止住的眼泪又流了出来。
叙事结构还是很清晰的,剧情上的张力更多是利用视觉和角色表演呈现的,台词其实是比较少的(最后那场戏台词有些过于直白,但张力还是很强)。
视觉上,很多元素帮助影片呈现那种父权社会下的压抑。
4:3的银幕比例不光在远景群像戏时呈现那种空间上的压抑感,还可以在搭配中景手持时帮助角色传递情绪。
暗红色也基本为影片的主色,不光压抑,搭配光影的使用很大程度还帮助了叙事。
构图上群像戏的处理也非常好,门框镜子这种延展空间和压缩空间的手段使用的也很好。
还有几次后脑勺镜头印象很深,不论是妻子等待“大家”对于她是否工作的“审判”,还是隔壁邻居家孩子“审判”自己母亲,都很好的利用了这种镜头带来的压迫感。
最后妻子葬礼上的长镜头也很不错!
角色上是非常出彩的,每个角色的代表性都非常明显,主要角色都是处于《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中所阐述过的“B面”上的人,当然,除了哥哥,因为哥哥是继承了父亲身份的人。
丈夫G的演员把角色演绎的非常好,尤其是每一次靠在对方肩膀上时,直接把这个形象激活了。
舞女T把在男权社会丛林下一步步坚持走下的状态表现的非常有活力,而在对方对于自己性别认知错误后那种暴怒和脆弱的的表现也异常的“真实”(这里很多时候可以看到阿莫多瓦影片中人物的影子)。
妻子就更直白,那段儿望远镜场景展现的性压抑感太牛了,还有结尾处展现出的那种被忽视以至于如此平静的展现死亡。
这也爆发出极大的张力。
值得一提的是父亲这个角色,他是家里的话事人,但却由于年纪太大而被挤到了B面,无法自由行动和失禁都是对于他失去权力的一种展现,更是到最后由他所构建的社会推走了愿意照顾他的人。
而其余的角色,尤其是在葬礼上那拥抱丈夫的人,无不是送上毒药的人。
不喜欢的点就是结尾嫂子喊出的台词太直白了,不过也真好哭。
确实是很父权,强势的爸爸,强烈的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
影片有点像女性的两种出走方式。
从头到尾biba都让人讨厌不起来,她为了自己站上舞台的梦想,为了变成女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到最后实现,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是给了女性一种另外的出路。
而在这里面,性别意识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
餐桌那幕的Mumtaz好窒息,那种缓缓地向女性的空间和地位施压的家庭力量。
包括后面展现的晚年女性的困境,照顾了一辈子家庭,最后失去了丈夫仿佛失去了生活的动力,活得没有自我。
从Mumtaz身上映射出的应该是传统女性的悲哀吧。
仿佛家庭的女性出走只能成为一个玩笑。
她出走到了车站,在人潮拥挤中,却没有勇气走下去。
最终出走变成了了结自己的生命。
最后一个镜头是Mumtaz问Haider是否结婚后可以出去工作,我想她也只是需要自由吧,在拥有婚姻或者爱情之后,也依然可以追寻自己热爱的事物的自由。
Haider感觉在整部影片中呈现得很弱,非常懦弱,不够坚定。
不过他最后脑中浮现的到底是什么呢。
最后的海浪声真的很美,世间一切终会消融于水,不管任何遗憾、懊悔,又或是心痛。
人物的很多镜头都是处于屏幕的一半,很多时候从人物的背面来表现人物情绪,感觉更悲痛了。
真让人唏嘘啊。
Haider在取悦情人Biba时说了一个冷笑话,大概是说一只蚊子和一只鸡相恋了,它们拥吻,最后二者都死了,因为爱情必将招致死亡。
虽然不知道笑点在哪,但这个笑话带着强烈的预言意味,不经意地透露了故事的结局。
爱情必将招致死亡吗?
当我们站在Mumtaz的葬礼礼堂中回看她的婚姻生活,尝试去解释是什么将她推至死亡时,我们可以说是因为她对丈夫Haider的爱吗?
或许是吧。
可是将这个笑话当作谶语视角代入这对夫妻的命运时,就会发现原来说这个笑话的Haider就是他口中的毒蚊子,而被吸血的、被毒死的“爱情”的牺牲者是他的妻子。
假如爱情是一杯鸩酒,为什么被夺走性命的总是女性呢?
明明它是两个人的情感共同酿造的。
这部影片难得之处在于,它通过几位巴基斯坦女性(包括跨性别女性)的生活刻画了女性被忽视的一生。
在讲述Haider和Biba隐秘恋情发展的这条故事线之外,影片在大多数时候是聚焦在几位女性人物身上的。
从这个家族的妻子Mumtaz、嫂嫂Nucchi到邻居家寡妇婆婆,她们都是此刻或是曾经处于巴基斯坦传统婚姻生活中的女人,她们的存在对于一个家庭的维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妻子”这个位置并不像“丈夫”一样可以空缺(你看邻居婆婆不就守着闲置的“丈夫”位置过了数年吗?
她丈夫2012年死的,因为她从那时起频繁照访Haider的瘫痪老爹,这个梗我印象深刻),而“妻子”这个位置一旦空缺,马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女人来补位。
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丈夫可以随便死、但妻子可不能死吗?
(笑)当然,我们都知道,是“妻子”不能死,不是那个女人不能死。
妻子的存在对一个家庭至关重要,不过是有限定条件的,意思是只有她作为能孕育“太子”的子宫和乳房、清洗油污的双手、保持屋舍整洁的扫帚和抹布的形态时,她们才至关重要。
而她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与人的形态时,则必然是隐身的。
这是父权社会赋予女人的超能力,希望tinder的profile里写着希望拥有隐身超能力的男人不要太嫉妒。
女人的职业技能是隐形的。
有助理照料师文凭的Nucchi和化妆技艺高超、凭借智慧化解工作难题(后来Halder依葫芦画瓢地学走)的Mumtaz被要求留在家里为九张嗷嗷待哺的嘴做饭和照料一大家子人的起居生活,从而换得舞技拙劣的Haider苦练舞蹈挣钱养家的机会。
众所周知,男人赚的钱比女人赚的钱更香。
女人的性欲是隐形的。
Hader家里除了老爹的床之外,每张床上都睡了至少三个人,Mumtaz和丈夫的床上塞着小侄女,她的欲望像窗棂间泄入的昏黄灯光,飘忽而隐忍,无处释放。
家庭空间的逼仄对Haider也是相同的,但他并没有需要隐忍欲望的问题,因为他是顶天立地、挣钱养家的男人,他有广阔的外部世界和神秘美丽的情人作为情欲的出口,在辗转反侧的夜晚也能潇洒地骑上摩托车冲向欲望的彼端。
而被留在家里的Mumtaz只有在众人入睡的夜里,靠着偷窥旁人的性爱靠摩擦木窗寻得些微快感。
而寡居多年的邻居婆婆的性欲也是隐形的,她上了年纪,加之丈夫去世,理所当然地,她不应该有性欲。
因此,她的频繁造访以及与Halder老爹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街坊之间茶余饭后嗤笑的轶事。
女人作为生物的存在本身也是隐形的。
邻居婆婆在Haider家留宿,翌日清晨儿子才找上门来说理,在她离家的夜晚没有人发现她的消失。
Nucchi和Mumtaz两位美丽女子的存在在这个家族中也是隐形的,她们说的话没人回应;她们的想法没人在乎了;她们坐在桌边,他们却问“她人呢?
”;她们努力踮脚摘下宴会后墙上花饰的样子没人看见,这个花饰便一直从公公的七十大寿留到了Mumtaz的葬礼;她们端着农药准备自杀的样子没人看见,所以最后她们喝下了毒药;甚至在以她们为主角的她们的葬礼上,她们被一块遮掩一切的白布所掩盖,人们关心的还是她的丈夫的悲恸。
我是这样喜欢美丽、聪颖、热烈、向往自由的Mumtaz。
但是她好像一直都生活在牢笼当中,当她还是待嫁闺中的少女时,尚未见过面的Haider深夜逾矩来找她,她在栅栏后面,那是以父为尊的牢笼;成婚后她成了某个人的妻子,每日被拷问子宫的消息,后来失去了工作,更是日夜困在这座以夫为尊的牢笼里。
而她身上始终不灭的是抗争自由的勇气,就像她在知道自己怀孕之后对如同姐妹的妯娌Nucchi所说的那样:“我想要逃走。
”她的逃离呈现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短暂的逃离。
Nucchi和Mumtaz两位妯娌姐妹请来邻居婆婆照看公公,得以在夜里暂时逃离家庭杂物、逃到欢乐自由没有烦恼的Joyland游乐园尽情欢笑。
可是等到霓虹消散、夜色深沉,这两位光彩照人的少女又要披上“妻子”的面纱,回到丈夫尚未归家的牢笼中。
第二阶段,离家出走。
在一个丈夫惯例晚归的夜晚,已经知道自己有身孕的Mumtaz收拾了行装打算离家出走,她到了车站,看着眼花缭乱的出发信息出了神。
她那一刻一定想到和Haider说过的海边吧,曾经约定了未来有天要一起前往,看无边无际的汪洋。
可是,她最终还是带着行囊回了家。
第三阶段,杀死胎儿的尝试。
在去医院检查之前,Mumtaz早已有自己怀孕的预感,那时她的情绪是复杂的,期待与恐惧各占一半。
这种情绪的冲突在听到医生的确认以及在得知所育为一具男胎时达到顶峰,她因成为母亲而感到欣喜激动,但同时也因深知自己会因为腹中这具生命而永远被圈禁在牢笼之中而对其感到憎恶。
在公公七十寿辰的庆宴上,她对一切都感到百无聊赖,发狂地与孩子们追逐打闹,是她试图杀死腹中的枷锁,是她尝试逃离。
可是,她没有成功。
第四阶段,自杀。
在走上最后一步之前,她有过无数次的踌躇与期望。
她离家时已经到了车站却又折返,她已经把毒药放在嘴边,丈夫要进洗手间刷牙,她也为他开了门。
毒药就在她手里,丈夫就在她面前,她还期望丈夫能在最后一刻看见她,在乎她的存在与痛苦,可他什么也没有看见。
他说他去洗澡了,就把那扇门再次随手关上。
门没有关严,又被缓慢弹开,可是我们看不见她了,因为她已不再有机会。
一切的希望都破灭了,她不得不走到这最后一步。
我因为太喜欢Mumtaz而最关注她,其实除了她之外,作为跨性别女性的Biba在这部影片中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这部片子得了戛纳酷儿金棕榈之后,导演Salm Sadiq在采访中曾解释他对跨性别群体的特别关注:虽然巴基斯坦是一个父权制度极强的国家,但吊诡的是,街上的跨性别者(尤其是跨性别女性)却屡见不鲜,几乎是上街就一定会遇见的程度。
但是她们往往生活处境艰难,以乞讨或卖淫为生。
而这部影片中外貌已经极具女性特征的Biba一直在跳舞攒钱,为的是去做变性手术,以成为一位真正的女人。
她与Haider之间产生隐秘的爱恋之后,几度要冲破最后一步,但是性别认同问题一直是这对恋人之间一片不能触及的禁区,性爱要如何进行这个问题也一直悬而未决。
Haider在意乱情迷之时几次要背身让Biba进入自己,却引起了她的最终爆发,她发疯似的将他赶出家门。
此处涉及的问题是,跨性别女性的性别身份认同在父权制框架下几乎找不到能够自洽的空间。
她们想攒钱做手术成为生理意义上的女人,男人劝阻她们,不要做,我喜欢你是因为你本来的样子。
她们想要以女性的方式与爱人结合,却被以对方的爱和牺牲为要挟做“反自我”的爱。
女性无权定义自己,不只是女性,除了男性以外任何性别都无权定义自己,因为定义权掌握在“完全”男性手中。
回归文首,Mumtaz的死是因为她的爱情吗?
她在可以远行的那个夜晚,形影孑孓地站在午夜的车站,她在想什么呢?
是舍不下自己和丈夫情意绵绵的大海之约,还是想到离开这个牢笼之后带着腹中孩子无处可去的绝望未来?
她走进婚姻时,会否想起那个午夜唐突找上门来的莽撞青年?
他答应你婚后只要你愿意也能继续工作,他还真诚地问你关于婚约的意见,说如果你不想,他就拒绝免你踏入这场婚姻。
她起初会否觉得自己遇见了世上最尊重最疼惜她的男子,所谓良人,婚后也能避免周遭女性所抱怨的那种没有自由、没有爱意的枯槁生活?
爱情终将招致死亡吗?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招致的通常都是女人的死亡。
*2022年1月2日备注:修改了文中的错别字以及一些关于剧情细节的描述。
当时在影院观看的影片,字幕速度也快,对于一些细节在撰写影评时记忆已经模糊了,感谢各位的纠错。
在这些细枝末节之外,希望大家多关注影片本身意图表达的内容。
整部剧有一半以上的重要场景都在晚上,因为只有晚上才能让每个人短暂的做自己。
甚至必须要离开家才行,毕竟在一个睡通铺的家庭,何谈自我?
【打光】对于两位LGBT🏳️🌈的主角用的打光都是非常规色彩打光,红,绿,粉都有;
但是对于海德的妻子的打光大都是普通的暖黄光。
甚至连在窗边偷偷满足自己性欲时的打光也是自然的暖黄光。
不同的是,这个画面里光束只集中在眼睛和脸颊,周围全都是黑暗的。
因为她此刻唯一满足自我的来源就是那个望远镜,只有眼睛周围那一小部分的自我是被唤醒的,周围全是压抑的黑暗。
光束集中在眼睛和脸颊但是!
这个场景除外。
只有这个晚上妻子放飞自我的时候打光是彩色的。
这一段放飞自我除外一点点光影色彩分享。
当然不止这些,导演充分利用了色彩语言。
有趣的是看完电影回想起来,貌似所有印象深刻的场景都是夜晚的画面。
或许是因为白天的内容都是他们在带着镣铐过着规训的生活,只有在晚上才是真正的他们的故事。
所有被过度期待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不被看见的女人。
是男人的不幸,也是不能被定义为男人的所有其他性别的不幸。
这无处不在的黑暗,只有死后才会变亮堂。
当Saleem对死后的Mumtaz出言不逊的时候,Nucchi暴怒,她对着小叔和丈夫大喊,你们都是凶手,包括我。
Saleem妄图安抚,但一直被推开。
你看,导演没有把Saleem塑造成一个权威不容侵犯的男人,当妻子对他大喊的时候,他没有一个巴掌拍过去,甚至逐渐示弱。
而开篇的时候当一直以来被认为怀的是男孩的妻子诞下女婴后,你能看出他是失望的,但他依然走过去亲吻了躺在床上的妻子。
这似乎说明Saleem并没有那么糟糕。
然而这也恰恰表明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压榨女性已经不是坏男人的专利了,而是所有正常男性认为习以为常的事情,是整个社会层面认为正确生活的表现方式。
Mumtaz自杀时,Haider过来洗手,两人正常的聊了几句,然后他转身抱了下妻子,在这所有的过程中,Mumtaz一直在手上拿着那瓶不明液体。
Mumtaz说自己是隐形的,其实并不是隐形,而是符号化了,当她同Haider结婚,她就由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妻子,一个应该按照世俗认定的路线走下去的一个人的妻子,不在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人被看见。
如果可以接受,就会变成Nucchi,如果不能接受就会成为Mumtaz。
可是我们却觉得Nucchi很好,我相信没有人觉得Nucchi不好,Mumtaz婚后我们看见的唯二的大笑,身旁都是Nucchi,一次是孕检,一次是游玩。
Nucchi任劳任怨、又体贴善良。
是呀,但是当我们说一个男性好的时候我们的用词是什么,果敢坚决?
敢想敢干?
运筹帷幄?
立于潮头?
你看,好男人的形容词受益者都是他们自己,而好女人的形容词受益者都是别人。
当然本片里也有一个敢想敢干的女人,Biba。
说实话,我始终没有自主的发现Biba跨性别的特征,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个女人,因此我不知道人们是怎么从一张照片就能看出她是跨性别人士的。
但她依然坚定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身旁没有任何人支持。
她选择Haider似乎就是因为那次电车上的默默支持,她实在是太需要支持了。
可惜她选择的是本片最懦弱的人。
Haider的懦弱是全方面的,在家里被呼来喝去,对父亲不敢忤逆,连羊都不敢杀,他喜欢男人却不敢表露。
接近Biba或许是折中后的选择,在两人亲热的时候,他一次次的背身,就是一次次的狠狠的打了自我认知为女性的Biba的脸。
你想要的居然是我最想抛弃的身份。
而结尾的闪回,敲开Mumtaz的门,礼貌的问她是否愿意,看似温柔,实际不过是自我免责而已。
我甚至觉得他和Mumtaz正好相反,他似乎一直希望自己是隐身的。
最后说父亲这个角色,这是个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家长,但当Fayyaz事件发生,当Fayyaz的儿子上门讨说法的时候,当Fayyaz表面自己可以留下的时候,他退缩了。
你知道他是想的,但他依然退缩了。
封建观念会压榨所有人,不分男女。
但不同的是,女人都是勇敢的,而男人都是懦弱的。
男主角和跨性别女主在亲吻时,背影声效里有几声狗叫,让我梦回九十年代的影视,来表达不融于世俗的禁忌之爱都要这样表现,寡妇偷情,青春的男女私奔都这样,一下子陷入了一个非常传统的伦理片表现。地铁上的男女专区,这个场景架构得其实也有点老套,技巧上也很生硬,但是我喜欢它的解决办法,很真实,男主就是陪伴坐过去,很舒服,你说这样的男主却没有看见他的妻子,真是让人无语,这就是这部电影里女性的境遇,窒息,放眼望去就是到不了头的苦难,被一段和跨性别者的爱情遮蔽、压迫导致抑郁,父权制真的太邪恶了。生日时他们是一家却死气沉沉,但是妯娌之间的见面,美好得不像话,尤其妻子最后和孩子们的追逐,拍得很美,逃亡吧,会有希望的!
标准的第三世界影展电影,男(父)权社会,女性权益,LGBT等经典元素齐备。导演的技法很纯熟,镜头摆得也十分有美感。
父权社会下不被看到的女性们,想要工作的Mumtaz,不被人承认的Biba,生了4个女儿的Nucchi,还有那个说出我不介意别人眼光的邻居婆婆,每个人都在寻找着出路,有无奈的妥协,有惨烈的抗争,也有那个依旧顽强的站在那里的人。
動機一片混亂,除了話題就是話題,鑽空子的平庸值得兩星伺候。
真正的乐土是无关性别的地方。
跳艳舞的非完全体MTF女主、生于父权制家庭的无业男主、为了生孩子被迫放弃工作的男主妻子三个人的三角恋情以及他们各不相同的对父权体制的反抗(最终皆失败,男主妻子甚至自杀)。最后终于看到了大海《乐土》
12.3《乐土》巴铁都能拍⚧的爱情故事,你🔔还在骄傲些什么?我不欣赏电影,但我敬佩他们尝试探索的努力,因为艺术本就应该先行,而不是受制于🤐️。
1. 巴基斯坦比我国开放。2. LGBTQ题材容易得高分
虽然很苦,但还是看到了,哪怕在那样极端父权的环境里,进步仍然不可阻挡
亲着亲着一直背过身那里真的受不了了..
LGBT和女性自由搅在一起说太别扭了……
一星
印度片磨磨唧唧我老看不下去...
这父权制社会里的阳刚男人啊,要男上女下,要男外女内,可偏偏一个比一个软,明着是欺软怕硬,见风使舵,暗地里全拿女人当奴仆,当枪手,当挡箭牌,当下水道,脏活累活做遍,苗头不对就撇个一干二净。全员杀手,彼此默认。相比在巴基斯坦活得难上加难的深柜与变性人,全片的华彩更在Mumtaz身上,一个想外出工作的女人,想逃跑的女人,想在父权洋洋自得时掐灭子嗣崇拜的女人,那场丧礼般的寿宴外,有如风的追逐,那座墓穴般的厕所里,有如电的抗议。似乎电影停在哪一刻都可以,但悲凉还是要跟海水一样奔涌几段,让人在那些碎嘴男权里,用眼光再扇上几巴掌。看,这就是我们普天之下的乐土,你能不快乐吗?四星半。
Heavily designed plots.
这部片子的内核是「男的不行」,女性和跨才是有精神力量的。摄影很好,本来以为是讲跨性别者的爱情,结果发现是纯粹的议题电影。
无聊
真的受够了政治正确的电影了,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得奖
拍得蠻好的,就是有堆砌議題之嫌,時常找不到戲的重點。
为了一碟醋做了顿饺子,完全围绕议题进行创作显得心机十足,再配上自恋且毫无节制的构图展示,真的是太过钻营了,完全失去了电影应该有的故事性,升华议题的方式是构建一个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在那叠BU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