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xinlove.com/2011/02/rabbit-hole/《Rabbit Hole[兔子洞]》by @xinl.ve 110226Movie Rating:7。
最近一部去电影院看的电影是《Cold Mountain[冷山]》,Nicole Kidman一个人的电影。
电影本身不错,一个坚韧的女人,验证着爱情的存在。
但电影的情况之于恋爱中的人暗示却不是那么好:两个人要分开那么久,久到可以是《不见不散》里葛优和徐帆在养老院里见面,也可能是《Juno》里面的永不相逢。
Sandra Bullock金酸梅奖获得不少,《The Blind Side》里的一个单纯好人就成就了小金人。
Nicele担当着票房毒药的称号,作品却未见得少。
《Rabbit Hole[兔子洞]》已经提名在手,纯数学分析,Nicole也有五分之一的机会。
之所以说是数学概率的分析,因为Nicole在本片里的黑暗情绪未得到展现,在人物的复杂程度上,她的角色明显弱于要从“白”变到“黑”的Natalie Portman。
患难见真情,验证人性的善恶,顺风顺水的舒适环境是不合适的。
面对无法解决的情感问题,夫妻二人寻找各自的“兔子洞”,方式是否符合道德崇高的要求,才得检验情感、爱情和自身的好坏。
中年丧子是人生的四大悲之一。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里已经广而告之,再好的人,再好的夫妻,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创伤,也难以再做完人。
Nicole饰演的妻子Recca,因为丧子而表现出了任性、敏感的负面情绪,这些都可以理解。
但她能非常平和地接受,并亲近那个造成车祸事故的年轻人,实在无法理解。
对于男孩,Nicole角色的正常情绪无论如何都应该先有迁怒,然后才自省,最后变得宽容。
而她过分关心对方的行径,并因为对方与异性参加舞会而哭泣,仿佛在暗示她对男孩有着男女之间的好感。
不伦的恋情,在原著的舞台剧中可能有明确的演绎逻辑,但在本片之中,既然已经涉及到一些禁忌,却未有充分合理的情节支撑,难以让观众认可这种情感。
Nicole角色希望获得情感安慰的合理性,不如Aaron Eckhart饰演的丈夫Howie试图出轨“正当”。
Howie与Gaby一起吸大麻,并能从对方身上获得安慰,减轻丧子之痛。
当双方都成为要失去爱人,变成同是沦落人的时候,彼此相惜而在一起也是能获得理解的。
想要从一个身份复杂的年轻男孩那里获得出口,这是本片中Nicole角色最大的阴暗面,但因为表现不够,所以无论是Nicole的最佳女主角提名还是本片都有问题。
Gaby由Sandra Oh饰演,非常眼熟的亚裔,在《Defendor》中饰演了一名精神病医生。
Rabbit.Hole.2010.DVDSCREENER.XviD-FRAGMENT
如果宇宙是平行存在噠。
那也會有成千上萬個我活在這個巨大噠宇宙中。
我祇是其中一個悲傷噠版本而已。
其他噠我都在快樂噠活著。
足矣。
這個電影是在是很壓抑。
看完以後很難受。
尤其是車禍發生噠那一瞬間。
Nicole Kidman噠表情在一點児點兒噠扭曲。
那個少年卻一直凝固在難以釋懷噠鏡頭中。
直到影片噠完結。
直到生命噠完結。
有時候一句我原諒妳叻並不輕任何作用。
有時候一個妳放心我不會疏遠妳噠承諾也祇是說說而已。
可妳知道麼?
有些人眞噠會當眞叻。
比如說我。
I'm hurting u by hurting myself。
剛好與Christian Aguilera噠《Hurt》相反。
愛。
可以讓所有人失去理智。
不管是像瘋狗一樣咆哮。
還是像嗑藥過後一樣甜蜜。
最近都是特别认真的在看电影,我总认为电影无论好与坏,都会有各自的亮点。
这是部小众电影,很多人会在半个小时内感到昏昏入睡。
中年夫妇丧子,全家都沉寂在悲伤之中,因此,这是一个绝对High不起来的电影。
先说母亲Becca,Nicole真的诠释的极其到位,可能真的跟做了妈妈有关。
丧子后的焦躁,不安,情绪的放空都拿捏的恰到好处。
Becca几乎没哭戏,和苦情的量产韩剧不同,导演是个很客观的人,没有泛滥地在影片中使用哭戏,他甚至很注意镜头对观众的影响。
让Becca的镜头都曝光在阳光明媚的公园中,或者是宽敞明亮的厨房里。
Becca的爆发是在车里,目送“凶手”Jason去毕业舞会后,她哭得泣不成声。
在这之前一直都压抑着,Becca就是没把自己的那闸门打开,儿子死了,我不难过。
她就是这样一直一直的别扭着,你就感觉所有应该有的感情重量全部砸在了棉花上。
甚至恨不得掐着她的领子大喊,你哭啊,哭啊,你儿子死了,你哭啊,你这么别扭着故作淡定有意思么,你他妈的快哭啊!
直到那一刻,Becca好像发现了什么似的,哭得泣不成声,细腻的拿捏全部放掉,痛哭不止,我貌似知道她在呢喃些什么:“Jason我是原谅你了,可是有什么用呢,谁能原谅我呢,谁能原谅我呢,我的儿子死了,再也去不了毕业舞会了,再也去不了了,你的妈妈给你打上领结,我呢,我怎么办,我的儿子死了,你开车撞死了他。
”Becca别扭着的理由也不难看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慰藉方式,伤痛太大时我们都没法接受,逃避也好,故作积极也罢,我们只是想让这个打击在我们身上慢慢的殆尽,逃避的过程里也让我慢慢的接受这痛苦的存在。
说到故作积极就是爸爸Howie的做法,平日里积极的保持着有冲劲的生活状态,努力工作,还振奋精神安慰老婆,四处寻找解决之道,参加互助会。
但是一到晚上就瘫坐在沙发上看手机里面儿子的视频。
也正是这段视频引发了之后夫妻的大冲突,这算整部电影中的大高潮吧。
Aaron Eckhart 感觉是那种特科班出身的演员,那场激烈的情感爆发也是演的张力十足,颇有点话剧的感觉。
有人会说这段Aaron演的有点过,但是我觉得还OK,可能是大家都受了世俗的“父爱是深沉的”的影响。
父亲要接受儿子离去的事实,还要工作养家,更要受老婆畸形怨妇般态度的折磨。
所以积蓄的愤怒在此刻爆发也是正常的。
结尾有人说处理的不好,但我觉得还挺合适。
因为这种故事结尾没法说好坏,两个人能牵手坐在一起就已经是一种进步,这不是好莱坞大团圆结局,再次跳入剧情来说,儿子死了,这家庭注定上了一层阴霾,而且是一生都很难甩掉的阴霾,能做的就是,积极地面对,把这段回忆的痛苦降到最低,别说什么最美的回忆,这是丧子,又不是分手快乐。
现在才想想片名兔子洞,起的很有用意,两口子丧子之后全部钻进了兔子洞,用各自的方法解脱,后来又伤痕累累的从兔子洞里钻出来共同面对。
我们活着也一样,伤心难过时,我们可以钻到自己的兔子洞里,把悲伤,无奈,愤怒都留在里面,然后出来的时候试着再重新审视自己,这也是种活着的勇气。
就先之前听过一句话,人在祈福时,不需要求得太多,只要勇气和智慧,用智慧战胜困难,如果真的战胜不了就用勇气去勇敢面对。
借用Spencer Johnson的一句话来帮助我们释怀所有的痛苦,不解与困惑——“用我们优秀的头脑去原谅,然后遗忘吧。
”兔子洞,我只允许自己进去十分钟。
这个片子从某种来讲,属于非常boring的那种家庭片。
我以前总是觉得,美国人有时候有点矫情,尤其对待亲情和家庭时。
人,在美国文化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死亡对他们而言更是一个难以平复的伤疤。
但是年纪大了一点,比以前多愁善感了许多大概,能够感受感情的能力在增强,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Howie那么的爱Becca,一次次的,Howie希望Becca能够像他一样,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但是Becca拒绝了。
说到底,Howie也许也并不能接受儿子离世的打击,但是作为家里的男人,他需要坚强起来。
Becca就像她妈妈说的那样,自己受伤,同时一直伤害身边的人。
有些伤口,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过去的,怎么样也没有办法把疗伤的过程缩短。
我很开心,最后Becca还是拉住了Howie的手,没有像另外一对夫妻,很多年以后也没法迈过这个坎坷,以至于分道扬镳。
我想也许还是不能认同Becca对于化解悲伤所使用的方式,我更多的还是同情Howie,所以第一次哭的时候,是jason来送书,Howie争吵以后把气撒在狗身上,最后却内疚的抱住狗痛哭那一幕。
也许那一刻,狗对他来讲,不单单是Taz,也是他对儿子感情的寄托。
另一次,是最后Becca把漫画还给Jason,也许是自己解脱了对自己的束缚,她回家来看到Howie,说应该举行party,把过去的朋友叫到家里来。
那一刻,不知道什么触动了我,抑制不住的泪如雨下。
直到最后字幕出来,还是很悲伤。
他们应该make it through, 不管过程将是多么的悲伤。
但是只是应该吧,过程还是一样折磨。
我想我还需要时间来整理我的感情。
有时候情绪先于理智,所以看得时候控制不住眼泪不停的落,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悲伤。
关了电脑,还是控制不住的接着哭。
影片里唯一让我微笑的是becca的妈妈。
老太太演的太好了,笑容也很温暖,我很喜欢。
超市里的那个女人,很讨厌,becca妹妹在跟她说对不起的时候,她说,那又不关我事!
唉,确实,悲伤只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不管别人的事。
又能blame什么呢?
也许是因为我的泪点过低,也许是因为我天性悲观敏感,对于讲述人生悲剧的故事,难以抗拒的同时总会彻底投入情感,更何况这部影片把心灵创伤用如此风平浪静地手法展现,平静到太过现实,让我竟能感同身受到剧中人物无能为力又撕心裂肺的痛,当然这也要归功于每位演员含蓄内敛却又饱含强大爆发力的卓绝演技!
时常觉得电影中展现的痛苦从来不是真正的痛苦,关于人生灾难的影片,导演和编剧总会挑选那些最抓人眼球且模式化的点来引起我们的共鸣,比如开头一定要介绍主人公的生活原本是怎样幸福美满,再到天灾人祸的意外发生,再到通过尝试各类方法或遇见特别的良人,最终人生一定可以重新来过此片所有类似程序化的情节都被点到为止地融入普通生活的点滴,一开始就单刀直入夫妻二人经历了丧子之痛后难以渡过的艰难日子,而这种艰难,又是外人或刚看此片的观众难以体会的!
只有当影片循序渐进,开始抽丝剥茧揭示外表的和谐宁静下,是怎样两颗破碎散落的心,我们才渐渐了解,遭遇人生不测的真正痛苦在于,这件生命不能承受的事故本身,就像不可治愈的顽疾,有着绵长固执的邪恶力量,时刻肆虐蹂躏着你难以负荷更多伤痛的心,也许它从此改变了你的人生!
受伤的心即使破镜重圆也会留下裂痕的印记,不可能再恢复先前完整无暇的模样!
失去儿子的母亲看似平静,实则敏感脆弱;失去儿子的父亲看似坚强,实则迷惘无助!
两个人温煦耐心的对待彼此,生怕让自己所爱之人再度受伤,然而渐渐疏离的心也让两人的感情同样陷入岌岌可危的崩溃境地!
夫妻二人各自有逃避伤痛的方式,有时不告诉彼此恰好是因为还深爱着对方,他们只是需要暂时寻找一个生活的缝隙可以放纵自己,逃离残酷的现实!
母亲意外遇见夺走自己心爱儿子生命的男生,从一开始的好奇,到沟通了解,原本生活失去重心的母亲从男生的漫画里找到了值得寄托的信念!
其实影片让我懂得,无论是根深蒂固的神明信仰也好,或是值得信赖的科学理论也罢,哪怕是空穴来风的臆想猜测,在面对伤痛时,我们只是需要寻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慰藉,这个慰藉可以支撑自己继续生活下去,直到慢慢适应伤痛的存在!
悲剧发生后,我们知道一味责怪命运或他人都无济于事,而故作镇定或相安无事同样也是自欺欺人的自我麻痹,都是我们不敢直面现实的软弱!
拯救我们的不是上帝,不是爱我们的人,不是闺中密友,也不是生命中意外出现的那个良人,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心中仅存的一点相信与希望,即使光芒微弱,足以引领我们走向比较好的前方!
我喜欢影片的结尾,并未落入俗套的给出我们一个灿烂美好的光明结局,但是夫妻俩因为爱,愿意共同面对,即使未来的日子仍然艰涩难捱,还好可以彼此扶持着去慢慢适应!
阳光明媚的好天气难以预示即将来袭的冷风过境,波澜不惊的生活表象也许掩盖着暗潮汹涌的婚姻危机,每个家庭都有不尽相同的小瑕疵,影片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让我能走近并体恤主人公内心隐匿的情感,让我懂得生活不可能永远欣欣向荣,也许像女主的妈妈说的,伤痛有时是件好事,它在事过境迁后提醒着我们曾经美好的过往,塑造出我们更为坚强的性格!
只是适应这伤痛的历程,毕竟痛苦且漫长无期!
有没有突然醒来,隐约发现眼角有些泪干,却怎么都记不起梦里怎么挣扎了。
有没有阳光灿烂,心里却不住地往下沉,低落地连桑心的借口都想不出来。
有没有看到旁边嘻哈的人群,你心里笑了,脸上却什么表情都没有。
有没有走进浴室,忘了有没有洗头,走进餐厅,忘记了菜是什么味道,走进人群,忘了自己是什么气味。
是不是会忘了是哪几天的哪几个瞬间,就轰轰烈烈地扑入生活。
Rabbit Hole里模糊地提醒那一点情绪,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好像什么都不再活泼,生活却还要继续。
整个电影,好像只有前天、昨天、今天,生活的挣扎和无力都化解在了里面。
电影很慢,慢的让人忘记了时间。
最激烈的镜头在电影最后,记忆闪回他们四岁儿子出车祸后,肇事小青年茫然无措,妮可基德曼奔跑惊呆继而哭喊,非常的慢镜头把画面停留在两个人的表情和眼神,毫无征兆的意外突然之间毫无悬念地改变了生活的一切。
隔段时间就会意外碰到这样的电影唤起藏在角落的无重力感,都是很爱的片子,Hours和Road to Revolution。
虽然丧子之痛,不同于对自我存在、自我放逐,可对生活本身无所适从的感觉是相通的。
只是和另两部片子相比,Rabbit Hole还是对生活寄予了温情和希望,对生活的怀疑也没有延伸到缘何生存的质疑。
Wikipedia了一下,rabbit hole也许取自爱丽丝漫游仙境,暗喻对未知生活的冒险。
附着一堆无力无奈感的电影,竟然取材自童话题材,不得也算一种讽刺。
有意思的是,生存问题绝大多是都由男性哲学家发问,可在电影中都是通过女性的生存状态来叙述对存在的质疑,对质疑的不安全感。
有些事情我们的确无法忘记,无法否定它的存在,但时间流逝,它的重量会变,会变成我们能接受的情况。
所有的事情,无论是悲伤的,还是可怕的。
或许是有平行世界,但我们只知道的是这个维度空间里的我们。
如果有些事情,不会或者不能够这么轻易的放下,那就放在心里。
留一个角落,总有一天,当你再回忆起来的时候,也许,It will be bearable.
身陷痛苦绝望的人,怎样面对在他人身上发生的哪怕是最简单的幸福?
事故影响最深的就是三个人,贝卡、霍维和开车的男孩,除了这三个人,其他所有人,别管是朋友、姐妹,哪怕同样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都是无法劝慰的。
丈夫霍维想要尝试恢复正常的生活,这样的速度对贝卡而言积极但残忍,她没有那么坚强,她跟不上。
于是她选择了开车的男孩,因为只有他还愿意跟她谈起关于儿子的事,哪怕只是描述事故的经过。
并面对她直接而真诚的表达歉疚,面对她的痛苦与眼泪。
我以为,除非是非常相爱的夫妻,否则很难能共同度过这件事,因为这样的事情对双方的伤害都太大了,大到你忍不住憎恨对方,但是由于爱,又无法责怪对方,情感的宣泄总得需要一个出口,只有真正相爱的夫妻,才愿意共同寻找那个出口。
这部电影的救赎,对于我而言,就是在储物间贝卡与母亲的对话:「贝卡:“会过去吗?
”母亲:“什么?
”贝卡:“这种痛苦。
”母亲:“不,我觉得不会。
至少对我而言不会....十一年了。
但它变了。
”贝卡 :“怎么变?
”母亲 :“我不知道......大概是它的重量,到了某个时候,就变得可以承受了。
它变得......你可以从它的重压下爬出来,随身带着,就像一块口袋里的砖块。
有时候,你甚至会忘了它的存在。
但你随时都可以找到它,它就在那儿。
哦对,就是这样...这感觉很糟,但不会老这样。
这是那种...当然你一定不会喜欢...但那就是代替你儿子的东西...所以你到哪都会带着它......而它也不会离开。
那其实......贝卡 :“其实怎样?
”母亲:“其实还不错”」
沉醉于爱情中的伴侣,往往有着共同的思想和情感,那会使我们体会到紧密相连的浪漫,促使两人感情升温并发展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但是如果有一天,生活中发生了一件悲伤的事情,而两人应对的方式大相径庭,你便觉得他好远,远得你无力去握住那双曾经相约到永远的手。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部电影,名叫《兔子洞》。
由约翰·卡梅隆·米切尔执导,妮可·基德曼、艾伦·艾克哈特等参加演出,讲述了一对夫妇携手走出丧子阴影的故事。
蓓卡(妮可·基德曼饰)和霍伊(艾伦·艾克哈特饰)是一对快乐的夫妻,他们感情美满、家庭幸福、还有一个4岁的儿子丹尼(菲尼克斯·利斯特饰)。
但是这种美好的生活在8个月前戛然而止,一场车祸夺去了小丹尼的生命。
这对年轻夫妻的感情也随之陷入泥潭。
他们内心无疑都是痛苦且难以摆脱的,他们各自缅怀纪念孩子的方式却不一样,超出彼此的理解。
由此,他们越来越陌生,越来越遥远。
世界另一角落有个开心的自己 蓓卡是一位全职太太,她理智成熟,在表露情感方面比较倾向于克制。
儿子去世后,她的生活没有多少变化,还是沿袭着之前的习惯和步骤。
早上丈夫出门她打理花园,晚上丈夫回来她准备晚饭。
她也不相信上帝之类的言论,她对那些因失去孩子而参加团队互助的人很是厌烦,称他们为“信上帝的疯子”, 其中一对夫妇用“上帝想要另外一个天使”来安慰自己,其他的同病相怜者全都陷入悲痛之中,蓓卡控制不住,气愤地说:“他干嘛不自己创造另外一个天使,毕竟他是上帝啊。
”对于上帝,蓓卡不但不信,甚至颇感怨恨。
她深信如果上帝真的如大家所说的那样仁慈,他就不会残酷地夺走人的孩子,让人痛不欲生。
孩子已经离开他们,但生活还得继续。
为了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蓓卡将儿子在房子里生活过的痕迹默默地清理掉,还把那条让儿子遭遇车祸的狗送给母亲。
她还打算卖掉现在的房子,搬到别的地方生活。
她不想看到跟儿子有关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会让她想到儿子,再一遍遍难受。
一天,蓓卡偶然碰见了开车撞到她儿子的男孩杰森。
在一种奇特却强烈情感的驱动下,她开车尾随杰森。
之后便在男孩每天乘坐公交的站台等他。
她到图书馆借杰森刚刚还回去的书看。
在一次被发现后,她邀杰森坐在公园长凳上静静地聊天,虽然有些奇怪,但她确实很享受。
如蓓卡设想的那样,杰森对自己儿子的事怀有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杰森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他的真诚与手足无措让蓓卡也跟着动容, 她也有悲痛,但她更不想这件事让杰森一直生活在罪恶的忏悔中。
她耐心地听杰森诉说他的心里话,还用理解的眼神和动作安抚他。
尴尬和愧疚情绪渐渐消减后,杰森给蓓卡看了自己创作的一本漫画书。
在书里,他画了一个失去父亲的小男孩,为了寻找父亲,小男孩钻进了兔子洞,却看到了完全陌生的世上另一版本的父亲。
这个故事令人感动,也深深安抚到了痛失爱子的蓓卡。
她坚信现在同杰森一起坐在长凳上的只是悲伤版本的她,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还会有开心版本的她,正陪着儿子。
忘掉伤痛就是对儿子的背叛 跟蓓卡的理性克制不同,霍伊对儿子的感情更加外露和依赖。
儿子的不幸离世,对他来说,是个真实存在的伤痛和打击。
要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参加团体互助,或者找咨询师聊聊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团队互助会上,他认真听着其他父母悲伤的发言,对他们的情感感同身受。
他觉得这些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不应该打断或者嘲笑他们。
霍伊知道他们要让这件事情过去,但他不想“删掉”儿子的生活痕迹,仿佛那样做就是背叛,是冷血无情。
他要儿子的东西都完好摆放在原位置,包括那条狗。
另一边,他也想找到一条途径,恢复以前正常的生活。
他觉得生活会变得像现在糟糕,是因为他们没了孩子,如果再生一个,或许就能挽救眼前不如意的状况,对双方都好。
他还保留着去团队互助会的习惯,尽管只是一个人。
在那里,他和一个叫盖比的女人越走越近。
盖比和她丈夫凯文参加团体互助已经八年了。
最后凯文突然消失了,盖比便也开始随意地对待互助会,她还是会准时到,却在到了后待在车里吸大麻、对着发言的人痴痴地笑,还在中途撤下偷溜出去玩。
霍伊也跟着盖比做着这一切。
他好久没这么肆意放松过了,他喜欢和盖比这样,将所有烦心事都抛到脑后。
然而当他知道凯文是因实在忍受不了那种悲伤的日子,忍受不了两个人抑制不住摧毁彼此的举动才对盖比不告而别时,他好像也在其中看到了他和蓓卡两人的未来,他很害怕,他很爱蓓卡,不想最后丢了彼此。
可是如今他们的关系确实有朝那个方向发展的苗头,而他却只能看着它愈演愈烈。
对于杰森,霍伊还是抱着极大的怨恨,他做不到释怀,也不想原谅那个男孩。
还有那条儿子曾经很宠爱的狗,他是抱回来养了,却也在它扯着绳子快速跑的时候,不耐烦地冲它嚷嚷。
他想要找到能够对儿子的死承担责任的人或物,用憎恶来表达对儿子的忠诚及爱,但长久地恨一个人本身就是痛苦的负累,霍伊其实是借着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
曾经那么好,如今都是错 由于上面所说的种种分歧,霍伊和蓓卡不止一次地发生激烈的争吵。
霍伊看不懂蓓卡,她为什么能做到那么冷静,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鲜事可以做,还能跟撞到儿子的人聊天,儿子的离开对她的生活没有造成丝毫的影响。
蓓卡也看不懂霍伊,他为什么要那么情绪,儿子明明已经不在,却还想装成孩子还在那样,要去恨杰森,用这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的伤痛时刻绑住自己。
一对夫妻失去一个孩子的经历,会深刻影响到两人的感情和婚姻。
如果婚姻里面的双方都没有意识到,并且及时地做出调整,那可能就只有分开。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有讲到一对夫妻,因为丈夫不小心犯下的一个疏忽,家里三个年幼孩子的生命就都没了。
经过这件事后,这对夫妻离了婚,没有关乎他们双方感情上一点点原因,就单单是没了孩子。
经常围在自己身边,你在他身上倾注无数关心和爱的孩子,骤然间就永远地离开了你,这对所有父母来说,都是一个巨大难以缓解的打击。
而在剧烈伤痛的打击下,往往也会让你整个人改变。
如果蓓卡和霍伊的孩子还在,霍伊应该会觉得蓓卡是一个成熟能干的妻子,对家里的大小事务都能照顾妥当,对教育孩子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而蓓卡,她也会觉得霍伊是一个爱孩子、顾家的好父亲,他情感细腻,经常会向她表达爱意。
他和孩子也很亲密,两人就像朋友一样相处。
但这些原本的优点,在他们的孩子离开以后,就全都不一样了。
蓓卡的理智成熟,在这个时候的霍伊眼里成了冷酷无情。
霍伊的温柔细腻,在这个时候的蓓卡眼里成了软弱消沉。
同时,也因为各自应对、表达悲伤的方式不同,出现很多冲突和争吵。
你责怪我好不哀伤残忍地想要抹掉孩子,我也责怪你将我们的生活推向痛苦折磨。
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一首名为《家丧》的诗里就很清晰地呈现了这点,诗的背景是在一座小农庄的栏杆楼梯上,由失去孩子的农夫和太太相互对话组成。
诗的开头如下: 他由楼梯下看到她,在他看到她之前。
她欲下楼,回身凝眸,惊魂不定。
农夫走进问:“你看到什么?
从上面那里?
——我想知道。
” 妻子拒绝回答,但她很确定他绝对看不到她所见。
因此她让丈夫走上楼梯。
他走到楼梯窗前,发现了她一直在看的东西。
那是他们孩子的坟场。
我们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些。
但我明白:不是这些石头,而是孩子的坟丘——“不,不,不,不,”她喊道。
农妇下了楼梯,瞪了他一眼,向前门走去。
他感到迷惑,问道:“难道连自己孩子的死都不能提吗?
” “你不能!
”她说,“而且任何人都不能。
” 农夫想要融入她的忧伤,说了下面的话: 但我觉得你有点过分。
究竟你为什么会觉得丧失头一个孩子如此伤心。
你以为他的记忆可以满足—— 他太太不理睬他,任由他哀叹,后来回嘴说他不会说话,没有心肝。
她从窗户上看到他轻松地挖儿子的坟,挖掘完之后,她记得: 你竟坐在那里,鞋上沾着尘土,宝宝新坟的土大谈日常琐事。
你把圆锹靠在墙上,放在门口,因为我看到了。
做妻子的一再强调她绝不会用这样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哀痛,也不会轻易就把伤痛忘掉。
做丈夫的安慰道,他知道她发泄过会觉得好过一点,他建议该是忘却哀伤的时刻:“你的心已经摆脱它了,为什么又再度揽它入怀?
” 面对伤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也有不同的时长。
但愿在你完成你的哀悼,我结束我的哀伤时,我们还能回到那所装满我们爱的房子,将你我都有的伤痛装进口袋,牵起对方的手一起走。
欢迎关注我的大鱼号:17号电影微信公众号:number17movie
这部片子看了两遍,关注点没在剧情上,而是这美好的美国社区生活。
女主人内心有着深深的不得释放的忧伤,在自己后花园侍弄花草以排遣抑郁,那么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淡淡的宁静的环境,醉心于一件事情谁说不是疗伤的最好方式呢。
他们家应该说是一个正儿八经的House,很大的空间装饰着白白地美好的讲究的家具,还有十分可爱的饰品。
厨房 客厅 餐厅 卧室 洗衣房 卫生间 院子 都使我由衷的喜欢,不是什么范儿~却那么的温馨舒适,每天可以起床带着大狗去跑步,穿梭在树林间湖水边,只是看着便觉得神清气爽 周末约上朋友在后院举行party,这是神马生活~。
这是艳澜山的生活,在中国要花上2个亿才可以得到的生活。
这才是生活,而我怎样才能这样生活。
莫名其妙
不想说 就是无病呻吟
虐待自己报复射会orz!妮可基德曼你又文艺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
83/100。宽容与被宽容,悲观与乐观,谅解与背叛,信仰与迷失。。。非常有张力的剧本。妮可的片子看得不多,一部《时时刻刻》一部《兔子洞》,都是超凡表演。
讨厌这种从头到尾悲伤的电影,好像我们的生活还不够悲惨似地
好无聊的片子...
我只看到了妮可的美。
大爱妮可,巨讨厌吴删卓那张老脸
不懂得突来横祸的悲伤 不敢妄加评论 好在国内居民区开车别说30英里 30公里都开不到 而且咱们不会为了避让狗而打方向 而是直接把狗撞死 追狗的小孩就傻逼了
平淡,平淡,吵架,平淡,外遇,平淡,回归,平淡,吵架,平淡,平淡,平和……
很一般 妮可基德曼演得好但是看那脸我还是别扭 漫画好
这种片都有人说"还可以" 是不是不装逼真的闲的蛋疼啊
如果两个相爱的人,共同经历了一场苦难,是不是望向对方的瞳孔,那苦难的阴翳会永远存在?我也想找一个答案,可影片到结尾也没有给出希望,难道只能寄希于平行宇宙里另一个我和我们,过得快乐?画面很美,妮可很美,实习医生格雷里的亚裔女依然很亲和,唯一不爽的是男主的脸,让我想起最近碰到的恶心人
干紧地整场下来只让我一再把幻散的目光不甘心地聚焦在那本兔子洞上。。。。
不是拍生活悲剧的都可以用细腻来冠称
又一个真心没看懂的。
有钱人死了儿子,生活就没其他的了。
1.夫妻两争吵 2.有人来看房时丈夫说的那段话 3.妻子在超市里与人发生冲突。我想这三段是最能感染观众的。妮可基德曼真适合演这种压抑的苦情角色。
生活温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