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一种工业。
不过,这种工业从来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
但从一种程度来讲,电影从来都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看到印度电影的成就,也看到泰国广告片的创意,都是让人赞叹的。
或者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本身就是奇迹述说着奇迹。
一个贫民窟里长大的人,可以用自己命运的故事每个答案,答出一百万来。
可以想像得到此片可以得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一举夺得包括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在内的八项大奖的原因。
大家生活中都缺少关奇迹,大家都需要奇迹。
印度的风情、黑暗、脏乱、经济都是引人注视的,可以比较的是另一部电影〈上帝之城〉,也是讲述贫民窟的故事,地点是巴西。
后来发现,此片的导演也拍过〈猜火车〉。
想到在〈猜火车〉中年轻人的燥动与张狂不安,是与此片有继承的。
从必然转到偶然,最后回归到必然上了。
性格决定命运。
或者换一种说法,是电影最后的说法:“这是命中注定的。
”
希望几年以后的我能惭愧自己这篇幼稚的东西,但我悲哀地预感到,或许我的学业已即将走到终点了。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成了北美各电影节的大赢家,一路高歌猛进,照此势头奥斯卡奖已是囊中之物。
然而我天真地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相较之下我宁愿《黑暗骑士》能在奥斯卡中拔得头筹(虽然该片也不是大快人心之选),然而比弗利山的老头老太太们手中的选票是不可能按照我的意志为转移的,《黑暗骑士》连提名都没有得到,在金融危机的洗劫下美国人民痛不欲生的2008年,在08年奥斯卡颁奖典礼如此冷淡的前车之鉴影响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样热情洋溢的抚慰人心之作一定会受到表彰,表彰它让美国人民满怀希望地“再活了一个礼拜”。
08年的奥斯卡奖将荣誉颁给了并不那么好看的《老无所依》,这一举动让幼稚的我相当感动。
《老无所依》是一部非常勇敢的作品,不以讨好观众为己任,没有摆出一副卑贱的嘴脸拿大团圆结局或渲染夸张的悲剧来骗取观众的眼泪,没有那么多电视剧式的闪回,直面美国残酷的社会现实——永远依规矩行事的杀手让经验丰富的老警长绝望,杀手在结尾依然被自己的规矩所累,有爱心的孩子因为分钱不均而引发争吵——理想崩塌、无法无天、希望黯淡的时代赤裸裸地摆在观众面前。
我以为奥斯卡的评委们从此有了骨气,从此高扬起艺术与先锋的大旗,不再用《撞车》中幼稚的解决方案来抚慰观众的心了。
而《黑暗骑士》是一部宏大精致的美国民族寓言,其中每个镜头都是一幅深刻的现实画卷,每句台词都是一句佛经偈语,将古典叙事的转折与延宕发挥到登峰造极。
这里有恐怖主义的史诗,有谎言维持的光明,有侵犯隐私的正义,有以暴制暴的无奈。
即使最终的转折是靠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可能的虚假的“人性闪光”,敢于直白地呈现这种虚假也是一种勇气,一种希望,带着慰藉的讽刺。
然而美国记者们说,我们受够了,我们不需要严肃,不需要现实,我们需要温暖。
于是,金球奖有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隔洋相望的大国有了《非诚勿扰》。
比弗利山的老头老太太们,想必也是差不多的想法吧。
这是一个非常不现实的世俗神话,从定位而言可能根本进不了严肃殿堂,但影片的创作人员采取了一个高明的策略,即用一道选择题(Jamal Malik is one question away from winning 20 million rupees. How did he do it?)将整个影片包装起来,否定了其真实性。
片尾的“D. It is written.”既可以翻译成“这是命中注定的”,也可以翻译成“这是编出来的”。
还有一处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就是影片一小时零七分的时候有一个前后不搭的镜头,镜头中一个运东西的男人对着镜头挥手说“No filming.”,简直是对整个影片真实性的毁灭。
如果说这个镜头仅仅是闪了一下,算是创作者的小聪明的话,后面火车站的大段集体舞蹈则将写实部分彻底破坏,告诉观众这不过是个故事而已。
为了增强影片的神话色彩,全片色彩异常明丽绚烂,音乐欢快动人,剪辑快速跳跃,高潮迭起。
在反复的闪回中,拉提卡亮丽的黄色衣裳,被火车带动微微飘扬的头发,仰起头灿烂的笑容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前景中虚化的栏杆显示着此时的两人被强权分隔无法相聚)。
导演丹尼•博伊尔承认,这是一部像狄更斯致敬的情节剧,片中的孟买如同狄更斯笔下的伦敦,纵使混乱不堪、喧嚣无序却又包罗万象、浪漫无比,片头的追逃段落中,镜头里的贫民窟并没有让人觉得肮脏、贫困,反而让人觉得色彩纷呈,和《七宗罪》中连日阴雨里晦暗的美国城市产生鲜明对比。
编剧比弗伊说:“我想表现出贫民区里的欢乐、笑声、聊天与一种共同的感觉,想让你感到这里大量的活力。
”所以有些印度贫民窟的人们看到这部片子之后受宠若惊的欣喜也就可以理解了。
电影频道播放过印度贫民窟的小孩子们举着牌子抗议片名中侮辱性语言的新闻。
虽然印度社会有些观众认为该片过度丑化印度,但那不是创作人员的本意。
导演说,“之所以把剧情设置在印度,是因为这种经典的传奇的剧情已不可能发生在西方,如果硬要用,只能把这种宏大叙事硬套在那些装腔作势的超人电影中。
换一种说法,西方的生活太安逸了,它盛产的只能是琐事而不是传奇,传奇那么好看,是因为它的肥料是粘稠的血和汗。
”(参考文献[2])可以说,为了展现传奇的情节,印度的“丑”是必不可少的。
冯小刚曾说过,姜文不愿意出演《天下无贼》就是因为觉得王薄不够坏,只有他坏得彻底,他的转变才能感人。
我们国家的电影不许讲人性恶只许讲人性美,所以电影创作者总觉得缚手缚脚。
片中反映的印度也很有现实意义,狄更斯笔下的伦敦也不是尽善尽美,何况这还是部激动人心的商业片,这点创作自由还是应该有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这首辞,正适合用在导演丹尼•博伊尔身上。
在《猜火车》中,几乎是一黑到底,主角几乎没有任何巧合和好运气。
片头有一大堆“选择”止于“我选择不选择”,片尾在这堆选重述的时候却止于“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命”——逃离原来的颓废生活就意味着新生活的希望,仅仅这一点点希望支撑着人们前行。
《二十八天》、《太阳浩劫》等也依然几乎是一黑到底,然而如今,52岁的导演却主动退去了黑色的外衣,在否定了影片的真实性之后,在这个狄更斯式的故事中把出奇的好运与光明的未来爆炸一般地炸到主角身上,赢得了影评人的宽容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加入了原著小说中没有的爱情线索;最后一题点了“三个火枪手”的童年;哥哥如此业余地把自己摆好成一个靶子,居然在挂掉之前幸运地把老大灭了……我相信许许多多的光明都是原著小说《Q&A》中没有的。
正如别的影评所指出的,本片与余华的《兄弟》可以形成一组有趣的对照,同样是一对兄弟,同样是传奇化的丑恶现实,本片中的亮色却比《兄弟》多了许多,连兄弟二人的去世都倒置了。
结果是,《兄弟》只在中国赢得了读者,在外国只赢得了口碑。
而本片(事实上是印度外交官的原创故事,英美两国的钱)在国外也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
高明之处还在于和印度本土文化的相合,导演把这些巧合和本片的整体结构(“It is written.”)归于印度本土文化中的“宿命论”:“在我们接受的一些意识教育和文化中,讲的是‘人定胜天’,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在印度文化中,这种天定的命运异常强大,人在命运面前是很渺小而无意义的。
每个人都自有一方天地和自己的角色,人在命运前需要做的只是顺天意而非尽人事。
”在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这个“奇怪的知识与财富关联性的无聊性的呈现”(参考文献[1])的节目中,贾玛尔是如何赢得两千万卢比的?
是如鲁迅所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么?
不是。
本片中没有聪明人和蠢人,贾玛尔是个典型的“一根筋”,脑子里只有他的拉提卡。
是因为他勤奋学习,知识渊博么?
更不是,他连印度钱币上的人像是谁都不知道。
如果一定要从这偶然性中找出必然的话,一方面是他的经历,一方面是他的生长环境导致他对“答对问题需要的大众文化”的了解。
经历就是“过去的痛苦就是明日的财富”这则非常心灵鸡汤的童话,在本片中表现得无比直白。
另一方面,什么是“答对问题需要的大众文化”?
换言之,编剧认为,印度人如何才能发财?
关于印度本身的知识只是开头最不值钱的前四个问题(而且其中的三个还联系着主角在贫民窟痛苦的童年回忆),假如想答对“贵重”的问题,就要去了解美元、左轮手枪(暴力)、剑桥商圈(西方上层社会)、板球。
编剧是英国人,影片许多元素带有英国作为前宗主国的自豪,比如从片头小孩子们玩耍(片名在此处出现)到片中的倒数第二个问题都提到了板球,这项现代形式起源于英国的运动。
去黑帮老大家找拉提卡的时候黑帮老大看的电视好像也是板球。
那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中,主持人特意提醒贾玛尔说“不是B?
B,瑞奇·庞汀么?
澳大利亚的伟大板球运动员?
”贾玛尔选了D,杰克·霍布斯。
霍布斯是哪国人?
还用说么。
还有贾玛尔送咖啡的那个段落,老师在给学生们讲Kat和Alfie的韵事,我还以为在讲英国皇室的故事,上网一搜发现Kat和Alfie是BBC肥皂剧EastEnders中的人物,真让我彻底无语了,希望是我搞错了。
紧接着他就接了个电话,暴露了自己另一方面对英国的无知。
把大本“湖”、肖恩·康纳利张冠李戴给Kingussie,原来他对英国的了解也不过如此而已。
随后的问题就是关于剑桥商圈的。
当然,获取这些答案的过程中,创作者在解构与反讽的意义之下为主角赋予了许多可贵的品质,例如勇敢(跳粪池)、智慧(把美国游客骗得一愣一愣的)、慷慨(一百美元的赠予)、诚实(拒绝主持人的答案,讽刺的是他的诚实导致了别人对他不诚实的怀疑),他参加这个节目的初衷也正是他对拉提卡的“一根筋”。
全印度民众对贾玛尔事迹的热情显示出印度疯狂的拜金风潮,然而拜金的,曾经救过贾玛尔命的哥哥却最后被他的坚持感动,死在了金钱堆里。
正是这样的外来入侵、解构反讽的统一使得本片无比绚丽,这也算得当代的创作者对狄更斯的超越吧。
参考文献[1] cinekino, 让人吃惊了大半部的好片子,魔幻为什么不能到成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ecb650100bwvw.html?tj=1[2] 雪风,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污泥里找到的童话.http://ent.163.com/09/0112/18/4VFPAURQ00031NJO.html
影片从小处着手,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为观众呈现了杰玛跌宕起伏的小半生,以小见大,给人以沧桑的时代感。
而从杰玛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坚忍、善良与纯真。
他的坚持是一以贯之的,从小时侯为偶像跳粪坑到一次次地寻找心爱的拉提卡,再到面对主持人的冷嘲热讽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两千万的大奖,杰玛从没有放弃过。
他的执著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于是我们含着泪看着杰玛一天天长大,火急火燎地希望杰玛赶紧与拉提卡有情人终成眷属。
借鉴,不妥私信删。
一部题材新颖,但是又能深入人心的电影!
拥有着极其强烈的印度风格!
影片构思巧妙,将百万富翁这个电视节目与Jamal的人生经历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每一个看似只有专家学者甚至可能连他们都不知的问题,被Jamal答出,不可思议却又情理之中,每一个问题都牵动着Jamal的人生经历,事关亲情,友情,爱情!
Jamal的经历让我涌起了莫名的同情,孩堤时因为宗教失去母亲,他的人生经历就像是印度的时代变迁,深厚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当然也包含了宗教冲突,战争,贫穷,权力交易……我喜爱这部电影的灵魂,他把我拉到了一个国家的面前,让我去看它最本质的东西,那些东西,使报纸和新闻上没有的,但偏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定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不能忽视那些正在继续忍受着贫穷、饥饿、战争的孩子们,他们也许正处在社会的下层,但他们有着和我们一样完整的心灵。
我想这部电影,也是导演在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祈祷他们有美好的未来。
这部电影透过展现贫民窟一群小孩从小到大的经历,来折射整个社会的现状。
本片独特的叙事手法极大的丰富了观众对于整部电影的感染力,从一开始第一个问明星的问题,就揭露了主角杰玛·马利克从小的命运。
在数个问题的背后,所反映的不仅仅仅是杰玛一个人的生活和成长,更多的是展现了整个印度社会底层平民的生活状态。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持人提出的第三个宗教问题:印度教义中描述的罗摩神,他的右手里握着的是什么?这时候,电影画面折射的,正是杰玛幼时,母亲的死,死于穆斯林和其他宗教拥护者的杀戮中。
当那些狂热的教徒拿着木棒一下下敲在这些无辜的平民身上的时候,罗摩神右手握着的东西,就正好是杰玛心里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弓和箭。
正是靠这些问题,一步步的揭开了杰玛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经历,让观众不禁要为受过如此多苦难的年轻人所叹息。
警察对杰玛能回答出这些问题感到不可思议,连主持人也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们都认为肯定杰玛在作弊,但观众透过电影,透过这些故事,便能像片中那位听杰玛叙述自我经历的警察一样,明白他为什么能回答出来:这是一个人,用生命铸写的答案。
文/阑夕 http://blog.sina.com.cn/foxshuo《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播放到剧情结束,字幕组善意的在画面上加上了提示字幕:“别走开,稍后还有舞蹈”。
我换了个姿势,让自己更加舒服的靠在椅背上,兴致勃勃的看着印度风情的现代舞在火车站台上演,我想,2009年的奥斯卡搞不好能够重现1994年的辉煌,这真是让人兴奋沸腾。
1994年在影史上被认为是不可复制的神奇一年,《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真实的谎言》、《狮子王》等影片在那一年英才辈出,而这些不世出的电影又使那一年的奥斯卡成为了有史以来争议最大的一届奥斯卡,人们对那一年的评价为:1994年,上帝他想看电影了。
在那之后一直到2008年,从来没有哪一届奥斯卡能够聚集如此众多的优异作品,但是2009年的奥斯卡,我们有了《黑暗骑士》、《Wall-E》、《本杰明·巴顿奇事》、还有这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时隔十五年之后,上帝他妈的终于又想看电影了!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导演是丹尼·博伊尔,缔造了一代经典《猜火车》的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执导过让人记忆深刻的作品了,这也使得《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更加显得如同一颗蓄力已久的重磅炸弹,狠狠的砸到了影坛里。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为丹尼·博伊尔对于印度的了解与认识,才使这部由英国人拍摄的反映印度生活的影片丝毫没有任何文化上突兀和做作,非常流畅自然。
这部电影极具张力,这种张力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它获得了毁誉参半的评价,有人认为影片由前半的写实跳转到后半的言情实在是导演出于无奈的妥协,结果到头来回顾这部电影却又觉得这好像又是一部励志片。
不过我能够理解丹尼·博伊尔的考虑,电影终究是为艺术服务的,由这部片子的剧本来说,它无法支撑其一部长达两个小时的“纪录”片,即使每个观众都迫切的希望了解印度更多的社会面貌,但这不是这部电影本身的意义,丹尼·博伊尔敢于在《猜火车》中令人大跌眼镜的让伊万钻入马桶置身海底寻找药丸,他当然也敢忽视庸人们的需求,让杰玛跳离原生态的印度生活圈,来追求美好而遥远的爱情。
这是丹尼·博伊尔的电影,这是杰玛的选择,很不凑巧,他们两个都不喜欢沉迷于让观众开阔眼界的地步中,杰玛不在乎自己生活的国度有多么贫穷和混乱,那些和拉媞卡的遭遇一样都已成为过往,他只想安静的候在站台上,等待那个纤细的身影出现,而丹尼·博伊尔帮助他实现了这个愿望。
所以可怜的观众在看到不到十岁的小孩子在逃亡中会因为私怨将自己的手抽出使同伴留在歹人那里遭受噩梦般的待遇时还以为这将是一部《上帝之城》,结果丹尼·博伊尔却不是一个会去迎合观众需求的家伙,他笑着将影片转换成了仓央嘉措的“那一世,我翻过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爱情剧。
只是,谁也不会忘记,在地下通道那个童音清亮的盲孩,唱着圣歌,他接过杰玛递过去的一百美元,他告诉了杰玛那张钞票上的人物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并听出了这个好心的路人是曾经的同伴,他抚摸着杰玛的脸庞,说,那么说,现在你是一个人物了,杰玛,我为你感到高兴,你被拯救了,而我不太走运,这是唯一的区别。
这段情节让人难受得痛心。
说到底,赢得两千万卢比也都只不过是杰玛实现自己愿望的手段而已,他抱着卑微的一线希望——出现在电视荧幕上可能会被拉媞卡看到——参加了恶俗的电视节目,他的一生被浓缩到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节目中,作为贫民窟出身的他经历了让人讶异的苦难,但是这种苦难在他以及无数和他一样的孩子身上已经习以为常,这亦是深入印度文化中心的“宿命论”,我曾在一篇描述印度社会阶层的文章中看到文章作者说在印度贫民窟和富人别墅往往比邻,却也相安无事,很少有因为仇富心理或者眼红差距而出现矛盾,现在看来,这一方面如文章作者所理解的那样,印度人民心态十分善良平和,社会结构并未因贫富差距的产生而丧失稳定,但另一方面,就我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看来,印度人也有着强烈的“天命”观念,命运决定了他们所有人或发达或落魄,而这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
即使是电影导演丹尼·博伊尔,他也没有勇气挑战这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在影片结尾所反映出来为全剧作出终结的那个词依然是“命中注定”。
可是实际上这根本就是一个非常狡猾的选择,我们既可以理解为命运安排杰玛辗转多年终会女友执手偕老,又可以理解为杰玛始终不变的坚定意志和不懈努力(尤其与他的哥哥相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使他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和拉媞卡自由重逢。
印度曾被英国殖民多年,英国用先进的民主替代了印度的政治体系,但对于文化上的沟壑依然难以填平,丹尼·博伊尔在尊重着印度人思想文化的同时,也留下了小小的尾巴,使不同的观众得以对影片有着不同的理解。
这部电影高度还原了印度的社会生态,贫民窟的脏乱、儿童教育的缺失、崇拜拜金教条的国民、私刑普遍的司法……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完电影自然有一种可悲的习惯性理解,哇,西方国家竟然拍摄如此丑陋的印度,印度人恐怕会抵制到底吧。
出人意料也在意料之中,印度国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不逊于任何国家的影迷,同时作为电影的讲述对象,他们为这部赞誉颇高的影片感受到由衷的自豪与骄傲,这真是让世界上唯一比印度拥有更多人口数量的国家自惭形秽,《碟中碟3》只不过在中国取景时拍下了中国胡同里晒有衣服的竹竿就因“涉嫌诋毁中国形象”被要求进行剪辑和修改后才允许引进大陆,更不用说韩国电影《重庆》被粪青们视作侮辱中国,你也别再提赵半狄那傻逼二百五号召抵制《功夫熊猫》的视频点击率过了百万,我只想说,与被你们蔑称为“阿三”的印度人相比,身为大陆同胞,我深切的感到无比的丢脸……不要以为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塞满波霸世界就会认为中国女人胸脯大,也不要以为把故宫和凤凰等屈指可数的几个经典翻来覆去的拍个不停世界就会认为中国依然有着天朝时期的繁华和文明……不敢正视自身缺陷的民族是可悲的,求求你们了,别把脑袋埋在被子里念叨一览众山小了,张大导演冯大导演陈大导演们。
当我看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那些原生态的社会风貌,我并没有产生身居高处认为印度贫穷混乱的感受,相反,我体会到了印度社会的深度,这个国家的国民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可他们的国家却诞生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之一,圣雄甘地。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最后的舞蹈非常有印度宝莱坞的特色,表现形式有点类似日剧《手机刑事钱形舞》中堀北真希的街头舞蹈。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出现标志着丹尼·博伊尔的浴火重生,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在奥斯卡上最大的对手《本杰明·巴顿奇事》也宣告着知名导演大卫·芬奇的回归,他们之间所碰撞出的火花一定会极其耀眼。
好了,我决定去IMDB给《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评个10分。
嗯,现在谁来告诉我IMDB的网址,给个可评分的ID,顺便告诉我怎么投……
Mumbai,2006Jamal Malik is one question away from winning 20 million rupees.How did he do it?A:He cheatedB:He`s luckyC:He`s a geniusD:It is written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电视猜谜节目"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为挑战者准备的全部九道选择题,看看印度底层青年Jamal Malik是如何一步步破茧成蝶的。
【问题一:1973年的大片zan jeer里的明星是谁?
】这是为Jamal Malik准备的第一道问题,Jamal不费吹灰之力就给出了答案:AMITABH BACHCHAN。
它根植于Jamal深刻的童年经历,他曾经为了得到AMITABH BACHCHAN的签名毅然跳进了粪坑中。
这道题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做为奖赏,他获得了1000卢比【问题二:印度的国徽上有三头狮子,下面写着什么?
】这道题提供了四个选项:A真理胜过一切B谎言胜过一切C时尚胜过一切D金钱胜过一切。
主持人念到D选项时,台下的观众竟然哄笑一片,这种哄笑充满讽刺:每个人都在心中选择了这个答案,但却没有人会坦诚承认,他们的哄笑如果有作用,那作用就是掩盖内心的尴尬。
Jamal不愿参与这种尴尬,他也不愿说谎,所以他选择让场内的观众替他作出选择,当然这种选择同样不费吹灰之力。
做为奖赏,他获得了4000卢比【问题三:根据对罗摩神的描述,他的右手握着什么?
】这道题再次勾起了Jamal的童年记忆:在宗教冲突中,Jamal和哥哥Salim失去了挚爱的母亲,他们被迫流离失所。
在慌不择路的逃亡中,Jamal遇见了化妆成罗摩神的孩童,Jamal的回答再次命中。
奖金额度升到16000卢比【问题四:歌曲DarSan Do Ghanshyam是由哪位著名印度诗人作词的?
】Jamal的记忆闸门又被打开,这回大反派Maman出场了,他用可乐诱拐贫民窟的少年,命令他们唱印度诗人Surdas作词的《DarSan Do Ghanshyam》,然后再弄瞎少年的双眼。
Jamal回答正确,奖金额度升到25万卢比【问题五:在一百美元的钞票上印着哪一位美国政治家的肖像?
】Jamal继续自己的回忆:他在多年之后遇见被Maman弄瞎双眼的少年。
少年告诉他一百美元的钞票上印着Benjamin Franklin的头像。
奖金额度升到100万【问题六:谁发明了左轮手枪】编剧对Jamal能顺利答出问题的解释是:Jamal的哥哥Salim用左轮手枪杀了人贩子Maman,并从他手中救出了Jamal的恋人Latika,所以这道问题又被顺利地攻克。
尽管我始终没找到影片中任何人曾经告诉过Jamal左轮手枪的发明者是Samuel Colt,Jamal仍然选择出了正确的选项。
奖金:250万【问题七:剑桥商圈在伦敦哪个城市】这是Jamal第一次没有启动亲身经历的答题,他用常识推断出了答案。
奖金:500万【问题八:史上哪个板球手在甲级比赛中拿到过最多的“一百跑”?
】故事进行到这,编剧决定为男主角设置一点麻烦,因为他之前的答题顺利的简直匪夷所思,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观众可能会受不了对真实性的质疑而转身离去。
这个麻烦就是主持人对Jamal的误导,Jamal在关键时刻坚持自己不说谎的原则从而又一次获得了成功,而在此之前,Jamal的记忆已经走到尽头,不能再为他提供任何帮助了。
奖金:1000万卢比【问题九:在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一书中有两个火枪手叫Athos和Porthos,第三个火枪手的名字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全剧的高潮所在,Jamal如果能再次答对,就能获得总额为2000万卢比(41万4940美元 )的奖金,所以才有了影片开头的那个问题的出现:Jamal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是因为他幸运吗,还是他是个天才,或者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安排?
Jamal的记忆资料已经不能再为他提供任何帮助,他又是个没有读过几年书的底层青年,他只剩下最后一个求助方式:拨打场外电话。
Jamal拨通了哥哥Salim的电话,接电话的却是恋人Latika。
但是Latika同样不知道答案。
怎么办?
上亿的电视观众在翘首企盼,希望Jamal能为他们圆满一个梦想。
Jamal如果答错了这道题他之前获取的足以改变命运的1000万卢比就会付之东流,但上天再次眷顾了他————他蒙对了选项。
所有的人都在为他欢呼,那些和他素不相识的人,那些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甚至曾经祈祷他功败垂成的恶毒主持人。
与此同时,Jamal唯一的哥哥Salim却惨死在了浴缸里,鲜血从他的胸膛涌出来,染红了铺满全身的大面额钞票······曲终人散,Jamal回到了孤独中,他蜷缩在孟买火车站的廊柱旁,像极了忘记回家路的孩子。
这时Latika走了过来,两人接吻,画面定格,字幕划出第十个问题的答案:D:It is written(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如此的顺理成章,如此的牵动人心。
但是,这一切真的是命中注定吗?
生性善良,诚实正直的弟弟就应当赢得2000万卢比并且拥美女入怀,而双手沾血狂放不羁的哥哥则必须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尽管他曾经亲手挽救了弟弟和Latika的生命,尽管他杀害的人都是罪有应得,尽管他豁出性命只为了成全弟弟的幸福?
这一切是命运注定还是道德伦理在注定?
当然,电影终归是电影,它不是现实的复制,它的真实也并不等同于生活真实。
所有那些底层的电视观众不都是在"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的屏幕下面自得其乐地YY吗?
为什么不能让全世界身处底层的电影观众在《Slumdog Millionaire》的银幕下YY?
然后他们的心中会得到些许宽慰:看哪,好人总会有好报的,比如Jamal Malik?
好吧,这一切让我想起了朱大可批判谢晋的字句,尽管Danny Boyle和谢晋几乎毫无共通之处,但《论谢晋模式的缺陷》中的只言片语完全可以用在这部电影身上:《Slumdog Millionaire》用道德伦理和善恶因果置换了现实中的制度危机,并且置换地很巧妙,很成功,很有希望问鼎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Slumdog Millionaire》也有对印度各阶层的冷峻呈现,但却因未知的原因在影片的前半程戛然而止,迅速沦落成了一部好莱坞式的世俗神话,到最后又是一个百试不爽的经典大团圆结局,终场演职员印度歌舞剧般的热舞狂欢下,所有理性思索和深度升华的可能性都被淹没在歌舞升平之中。
影片前半部是振奋人心的,它满布着对极权主义的控诉,对畸形社会形态的揭露,尽管还掺杂着少量“美国文明”的臭鸡蛋,但绝对是瑕不掩瑜。
《Slumdog Millionaire》提出了严峻而充满理性光辉的问题,但是却给出了极其敷衍肤浅的解答,这无疑是其中的败笔。
在【问题四】段落,Jamal 被印度警察虐打,美国夫妇站出来阻止了这场暴行,一种充满文明优越感的对话就此来临:Jamal:你想体验真正的印度文明吗?
这一幕就是了美国妻子: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美国文明,孩子然后示意丈夫掏出了十块美金。
当然影片中也有特别发人深省的段落:在【问题八】桥段中,主持人在洗手间误导Jamal然后又厚颜无耻地鼓动Jamal:草芥平民到王侯将相的转变,这就是你的宿命!
看Jamal的眼神,他显然被感动了。
对于一个心灵纯净纤尘不染的完美男主角来说,这种感动不足为怪。
但接下来的谜底却让我们了解了人性的本质。
身处上层的人是不情愿拉你一把的,就像这位主持人一样,他绝不希望底层人能与自己平起平坐,这是就是人之本性,既得利益者不会轻易放权,也不会轻易吸纳下层的人到自己的阶层中来,就像大城市的排斥小城镇的,小城镇的排斥农民,农民歧视叫花子······所有人都在阻止你向上层迈进,不论林林总总的原因,这是这个世界周而复始的铁律。
要想改变你的阶层属性————————比登天还难!
我从没有买过彩票,我也从没有幻想过自己会一夜暴富,我也不相信自己的命运会在一瞬之间改变,直到看了这部《Slumdog Millionaire》我只能说:我至今庆幸自己的清醒。
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是在金球奖、奥斯卡众多奖项轰然而至前当时觉得 这是一部看了让人难过而压抑的电影现在 依然这么觉得一部莫名其妙地被冠以N个奖项的西方人导演的印度电影暴力、贫穷、宗教冲突、色情、亲情、爱情一切在这部影片中都极度夸张、变形得赤裸裸很多朋友问我 印度真的是这样吗?
No,abusolutely no.德里、孟买,的确有贫民窟,但那只是城市的一个背面,就像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堆满垃圾、躺着乞丐真实的背面在德里的街头 的确有乞讨的儿童但是他们不是瞎着眼睛唱歌乞讨他们会帮过往的车辆清洗 他们会推销最新的杂志让我感触最深的是 他们贫穷但他们快乐是的,他们的确应该去学校 接受教育但他们也觉不是所谓的slumdog觉得这部电影的很多细节太拙劣透露着太多西方人假惺惺地揭示和怜悯毕竟这是英国人导演的电影和身边很多去过印度和来自印度的朋友聊起这部电影一致的意见:“It sucks.”简直胡扯什么是真正的印度?
印度是一只不断梳理自己羽毛的孔雀它沉寂太久 它身上有太多伤痕和污迹但是 这一切都改变不了它的高贵 royal colorful这个世界需要重新审视印度 就像他们正在重新审视中国这是一个神性的国家 是的 牛的确在大街上自由游荡当同时这里遍地都是庙宇 街道飘着檀香和橘色康乃馨的醉人气息这是一个还存在着贫穷的国家 在老城区有着贫民窟但即使是贫民 她们也穿着颜色最鲜艳的纱丽这是一个尘土飞扬的国家 但是在印度你能看到最美的花园和宫殿royal 一个早已经在很多国家消失的词语在印度 你能找到 真正的高贵、真正的贵族气质有很多印度题材的电影 很棒 很感人但是 可惜的是他们的导演 制片都是印度人而不是英国人 因此 获得奥斯卡的永远是好莱坞电影而不是宝莱坞这部英国人拍的印度电影充满了宝莱坞最劣质的技巧MOB 暴民 拙劣而失真的黑帮形象 莫名其妙的结尾歌舞 IN A WORD,WHAT A FAILURE!
我是一个偏爱悲剧的人。
比较喜剧的圆满,悲剧的残缺更让人思考,它既是故事的终结,又是新一层精神王国的起点。
最优秀悲剧的力量往往不可限量,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而曹老一部《红楼梦》更沦陷了多少代的文学好青年,个个心甘情愿,只愿长醉不愿醒。
英国导演Danny Boyle就常常借助喜剧的外形讲述悲剧,比如成名作《猜火车》,色彩绚烂,荒诞可笑,但喜剧外壳包裹下的却是最为凄惨悲凉的故事。
对比相同题材的《梦之安魂曲》,Danny Boyle的悲剧力量感是钝的,他不用大锤砸人,却偷偷的拿小刀片割人,过程中只感觉些飕飕的凉意,事后才疼。
疼也不尖锐,但长久,伤口无法愈合,一遇阴雨天必要再犯。
2008年Danny Boyle导演的电影《贫民富翁》与以往他的喜剧式悲剧又有不同,相反,叫“悲剧式喜剧”恐怕更为合适。
故事源自印度外交官Wikas Swarup的小说《问答》:印度孟买一位卑微的服务生参加了一个“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式的电视问答节目,结果这个没受过教育的下层贱民竟然赢得了十亿卢比。
他自然要被人怀疑作弊,电视台制片人也没钱付款,于是串通警察把他扔进了监狱。
故事围绕着服务生与辩护律师的会晤展开,通过这个没受过教育的贱民小人物的超戏剧性回忆,揭示出印度下层社会遭遇的种种不公与面临的困境,同时也展示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变化,描绘出各阶层人民的众生相。
电影《贫民富翁》加入了爱情作为线索,故事设计更为紧凑。
主人公Jamal被警长严刑逼供,指着他参加印度“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录像要他坦白作弊的细节。
审讯过程与Jamal的成长经历相互穿插,每一个问题都是Jamal生活中的离奇一章,有的让人哈哈大笑,有的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还有的让人深深叹息,叹社会的不公,叹信念的伟大,叹人性的坚韧。
我在读余华的《兄弟》时曾经写过“真正有力量的悲剧,从来不应该是基于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偶然事件,甚至由人物的性格所决定的必然选择都不能算构成伟大悲剧的要素;真正有力量的悲剧应该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与社会制度在不可调和的斗争过程中头破血流体无完肤却仍散发出强大人性光辉与感召力的千古绝唱。
”《贫民富翁》的悲剧正是“千古绝唱”式的悲剧——主人公Jamal面对命运从未低头,再无情的打压、歧视、羞辱、危险,都不能阻止他对美好信念的不渝追求;但有意思的是,这样沉重的主题并不以悲剧的形式直接表现,许多细节,比如小Jamal为了得到自己心爱的明星签名,鼻子一捏跳进粪坑;Jamal与孤儿Latika为了报复哥哥Salim的大嚷大叫,趁半夜把最辣的辣椒揪碎扔进熟睡中Salim的内裤;Jamal与Salim跑到泰姬陵,一边冒充导游诈骗美国游客,一边偷游客们的鞋子到集市上摆小摊卖钱等等,都是充满了活泼童趣与透明光彩的。
真正悲惨的,是这些细节背后的社会大环境。
这些纯真的小孩子越是活得顽强,活得阳光,就越凸显出政府的无能,法制的不公与底层人民无法逃避的悲惨命运。
这是欢笑过后更为深刻的悲伤,这让近乎荒诞的喜剧结尾变得合情合理,或者说,即使仍有不足,也变得微乎其微——经历过那样强烈的生死体验,还有谁在乎童话的真假!
这样的处理方法让我立刻想起来张艺谋导演,余华编剧的《活着》。
《活着》也是通过葛优和姜武轻喜剧式的表演来展示文革中的社会丑陋与人性丧失,这样举重若轻的表现手法正好通过人本性的纯洁美好来凸显时代的丑恶与黑暗,人性的光辉愈灿烂,对社会的讽刺便愈深刻。
《贫民富翁》涉及了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孟买的极度贫富分化,有城中贫民窟的肮脏可怖,有宗教信仰矛盾屠杀,有赤裸裸的阶级歧视;有人面兽心的“善人”,也有看似暴虐的“坏人”;有近乎神话般的超现实爱情,有貌似理所当然的暴力犯罪,甚至结尾还有印度电影不可或缺的集体歌舞表演。
而对我个人来说,影片最令人难忘的是Jamal与Salim童年时代居住的贫民窟和他们成为孤儿后生活的大垃圾堆。
印度的种姓制度中最为低等的贱民被称作“不可碰的阶层”(the Untouchable Caste,Dalit),他们不能穿鞋,不能受教育,有身份的上层种姓不跟他们说话,也不接近他们,如果食物不小心擦到贱民衣服的边缘,上层人立刻就把食物扔掉。
2008年十一月的《国家地理》杂志介绍了印度医生Arole在孟买附近的Jamkhed地区推广全民保健计划的成功案例,其理念在于从最底层的Dalit妇女开始,教育她们成为村中的保健人员。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而最为困难的就是开头,先要帮助被选出的Dalit妇女建立“人”的概念——告诉她们苦难并非与生俱来,协助她们建立自信,教给她们医学知识。
Dalit妇女Sathe讲述全民保健计划给她带来的命运改变时说:“刚开始时,没人支持我,我没文化,也没钱。
我就如同一块没有灵魂的石头。
我来到这里(Jamkhed全民保健计划中心),他们给了我形状,生命。
我学会了勇气勇敢。
我成为了一个人。
”电影《贫民富翁》几乎是Jamkhed成功计划的反例!
电影带观众看到了孟买赤贫阶层生活的细节,触目惊心的大垃圾场,孩子们肮脏却纯真的笑脸,飘满垃圾的河道,泥泞水坑边一块块绚烂的莎丽铺满黄土场。
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苦难与欢笑的平行存在,这样的文化让人皱眉,迷惑,心酸,又迷恋。
表象的喜剧故事下是赤裸的哀痛,是控诉,是怒吼,也是叹息。
再美好的结局也不能抹去童话中藏匿的真相,笑容中的眼泪,希望后的绝望。
但Danny Boyle最终并没用绝望结尾。
《贫民富翁》是悲剧式的喜剧,明知虚假,也要一歌到底;而对苦难的深切同情,决定了形式上的喜剧反而是必要的——绝望中我们必须看到希望,必须,哪怕声音微弱,绝唱也终将继续。
有关原著的读书笔记:http://www.douban.com/review/2069116/
前几天我还和人半开玩笑半正经地说,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是做黑社会老大的情妇。
黑社会老大有权有势又讲义气,有他罩着谁敢欺负我呀,到时候必要恃宠而骄要风要雨不可一世。
看完【Slumdog Millionaire】,这个肤浅的愿望就哗啦一下碎掉了。
少女拉提卡倒真是黑帮老大的情妇,但日子却并不好过。
黑老大并不爱她,只是占有她,对她没有丝毫怜悯和信任,甚至连搬家的新地址都不会告诉她,而且对她凶狠粗暴,非打即骂,拉提卡企图逃跑被抓回来后在她的脸颊上就多了一道长长的刀疤,即使毁了她的容貌也还是不给她自由。
全无我想象中浪漫刺激风光无限的样子。
但抛却那些被想象力抛光打磨出来的旖旎幻想,现实就是这个样子吧,尖锐无情地划伤你的脸,照照镜子,稚嫩童颜早已换了风尘满面。
犹如“黑社会老大的情妇”,对于“贫穷”、“落魄”、“流浪”、“偷窃”、“风尘”,我们在心底的一个隐蔽的小角落里,是不是也有一丝浪漫的怀想,淡淡的兴奋,和隐隐的向往?
好像“贫穷”就是大雪飘飞的夜我瑟瑟地缩在爱人的怀里分享最后一块面包,“落魄”是黯然徘徊在河边衣袂飘飞散发高歌,“流浪“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在帽檐插一把大葱替鲜花捡起骆驼的头骨做礼物,“偷窃”则是【纵横四海】里周润发和张国荣优雅而翼翼地穿越层层防线盗得绝世名画,“风尘”更是像张曼玉裹妙曼有致的旗袍像猫一样眯起眼睛神情暧昧。
但是,揭开那层诗意的漫卷轻纱,触摸到的,却只有像在【Slumdog Millionaire】所铺陈展现的,寒冷而坚硬的现实:“贫穷”就是你要在垃圾堆里艰难求生,“落魄”就是有人会用一瓶可乐换取你明亮的眼睛,“流浪”就是你要在茫茫人海中茫然四顾找寻不到失落的同伴,“偷窃”就是有人把你狠狠地从呼啸的火车上摔下来不顾你的死活,“风尘”是穿华丽的衣服麻木地跳舞纤细的胳膊上却满是受虐的伤痕。
还有在警察局逼供时吞下的血,在宗教冲突中握弓伫立的神像,在满是钞票的浴缸里举起的枪……你告诉我,这哪一样的沉重是我们所能承受得起的呢?
曾经我们叫嚣着的流浪与自由,激昂的战火与血色的浪漫,在真实面前,却都黯然失却了那玫瑰的颜色,变得稚嫩而矫情,轻飘飘地像遇到了磐石的鹅毛。
我们远离贫穷和战乱,我们无睹欺骗和谎言,我们还没有经历生离和死别,然而,这世界充满着泪水,却绝非你我能够知晓。
在我们看一场电影,念一篇诗章的同时,一幕幕刀风霜剑却在彼地接连上演,不浪漫,也不诗意,最好的结局也许只是能够亲吻爱人脸上的伤痕。
我们隔着故事的堡垒,在悲剧之外流泪,为了悲剧之内水深火热的他们,为此,我们应该庆幸?
还是应该惭愧?
但至少,我们应该牢记,这世界充满泪水非你能知晓。
这是怎么拿到那么多最佳的?!
我没看完,看不下去了
他亲吻着她脸上的疤痕,那是为他而受的伤害。这片子挺感人的,可是,现实中又有谁能如此坚持,等待命中注定?
那年的奥斯卡提名的都是些啥片子。
傻逼才能从中看出内涵
这个电影看了真头晕,情节混乱,慢慢腾腾
摘录豆友一句评语:杰玛所做的是在不停地追求爱情过程中,把沙里姆一步步地往火坑里推,直到其被黑帮打死在浴缸。在得到千万巨奖之后,影头只有杰玛与女友的拥抱和狂舞,杰玛连对哥哥生命担心的一丁点眼神流露都没有。这说明什么?亲情道德感缺失!这样的人如何能成为偶像来学习?!
近年最弱金像影片。
印度的好莱坞电影。
印度梦?我差点就信了。
得2000万的时候全场欢呼,我却哭了,为他哥。life is shit, but god is great.
杰码劝拉提卡逃走时,拉提卡问他我们靠什么生活,杰码说靠爱。他能说出这种浪漫不现实答案,是因为他哥哥为他抗下了一切不堪的现实。
个人2012年第一部电影。这电影很多人都很喜欢。我今天才看。果然在叙事剪辑方面不同凡响!这是一部西方拍摄的印度人主演的印度为背景的印度电影。现实纵然残酷,贫民窟纵然存在。但片中不免有戴有色眼镜看印度的嫌疑。况且无论是电影里还是现实中,贫民窟的现状没有任何改变
宝莱坞的成名作啊!印度电影的标准,还行吧
正在想终于是没有歌舞了,结果马上用实际行动来驳斥我一下……
难以苟同
好牽強!
导演功力很深,演员演技不错,故事也打动人。结尾处没有歌舞更好。
这一次,好莱坞山寨了宝莱坞。
2009.0213.2212.红叶。仝小方明天就开学回南京了。我们过着米国时间,下午去买眼镜,跑了三家,验光三种结果。傍晚去汗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