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27部:《江边旅馆》
“人心似雪,各有各的隐晦与皎洁。
”汉江、大雪、咖啡、江边旅馆。
这是一部黑白色的电影,黑白美学!
两个女孩站在白茫茫的雪地里,这个画面感觉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一边是将死的诗人和他的儿子,一边是失恋后互相偎倚的闺蜜,他们分别在大雪后的江边,喝咖啡、散步,思考人生、爱和生死这种严肃的话题。
再见儿子们一面,再跟漂亮女孩攀谈几句,再喝几杯酒,再吟几首诗,这人生也差不多结束了,连死都像一首诗。
这部电影节奏很缓慢,幽幽淡淡的,一定要静静地看,还是很有感觉的。
一个下雪的天气,虽然情感之路不顺畅,但是和闺蜜躺在旅馆里,喝着闺蜜带来的咖啡,两人聊各种心事,也蛮不错的。
而且,很多观众羡慕的是她们可以躺在旅馆里一整天,喝酒、喝咖啡、睡觉、聊天。
说到这部影片,不得不提到它的导演洪尚秀,洪尚秀的电影有三宝:桌上喝酒、路上散步,还有床上啪啪。
当然,关于导演最为人知的还是他与女星金敏喜的婚外情。
片中诗人不断地夸赞女孩“你真的很美丽”,据说这句话在金敏喜出演的所有电影中都能听到,这或许就是导演写给金敏喜的情书吧。
“人为什么要一辈子活在愧疚中而不去追寻真爱呢?
哪怕后来失败了,可是又怎样?
”怎么说呢,还是比较微妙的,不太好评价。
作品与生活的互相诠释,不管站在哪个角度,我们都是观众。
《江边旅馆》这部电影可能不适合所有人,画面是单调的,对白是冗长的,但是情绪的抒发是暗流涌动的。
有网友评论说:雪满汉江、美人看雪、诗人看“美人看雪”,观众看“诗人看美人看雪”。
我觉得总结的真的特别好。
电影的深意每人解读的不同,有对人的衰老和死亡的思考,有对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疏离关系的思考,也有对爱情的探讨,或深或浅。
诗人临死之前,好像也没有对自己的儿子说太多,倒是不断夸赞女孩太美了。
两个女孩关系如此亲密,但是也有一些对方不能理解的话语,无法倾诉。
在这人世间,本来就是各人有各人的隐晦和皎洁,不管是有血缘的父子关系,还是最亲密的朋友关系,都无法感同身受,也不要指望别人会感同身受!
“这场雪好像是为我们而下的。
”朋友,你们的城市下雪了吗?
不管能不能带来思考,这都是一部适合冬天看得电影!
答应我,一定要——一个人静静地看!
电影:《江边旅馆》上映时间:2018导演:洪常秀主演:奇周峯、金敏喜、宋宣美、权海骁、刘俊相豆瓣评分:7.3-over-
诗人觉得大限将至,于是叫来自己的两个孩子。
有本成功学的书说人生应当有目标,可以想象着你的葬礼会希望人们说什么样的悼词。
人们是怀念你,感激你,还是会咒骂几句这老不死的死得好。
诗人去世之前,想起在世上留下什么,两个儿子,抛弃的妻子,以及自己作为诗人的身份。
他仍然会感受美,在突然醒来后看见两位女子伫立在雪中,说着只有狗狗才会激动地趴在窗前看雪的话。
这样轻柔而温暖的话语就像落下的雪花一样。
他也仍然爱美,在去世之前还是要把自己写的最后一首诗念给两个天使听。
会有一些东西显得令人疑惑,生疏的父子三人的关系,女人被已婚对象抛弃却还念叨着他很可怜。
可能是因为黑白片里的江边旅馆太白了吧,这里像天堂一样(但是韩国人的天堂应该不能有难喝的咖啡),所有的观点都可以被雪接纳。
“你妈妈还恨我吗?
”“她说你在死之前,都是世界上最坏的坏蛋。
”童年被抛弃,也许歇斯底里的妈妈给弟弟留下了阴影,他说“女人很可怕,女人不值得信任。
”这一头,女人的朋友说“男人至死都很幼稚,没有把握爱的能力。
”可是我们不是一直生活在这样的世界吗?
大家虽然隔阂,虽然不能互相理解,但是仍然纠葛在一起的世界。
“那当时怎么毫不犹豫地就抛下了我们呢?
”转眼间,诗人的孩子成年已久,生活想必已经给他们加了很多让他们无暇再回顾童年的重担,但是酒过三巡(这个塑料瓶装米酒到底是怎么过三旬的),弟弟还是忍不住要大吼出不满,仿佛还是当初的小孩。
有些刺一旦长下,就生根发芽,无论过多久都无法拔除。
“人不能因为愧疚感而跟别人生活在一起。
”只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却因为有了近一个小时的铺垫而让人忍不住落泪。
即便死之前,诗人还是这样坚持,但是没说怎样消弭这份愧疚感。
说到底,像女人说的,人们都太以自我为中心了。
在听那首告别的诗时,女人愈抱紧了自己。
诗说到艾卡这个组织, 拥有控制行动的权力,如果成为了组织一员,便不能自由移动。
她不知道会不会想起自己的对象,觉得如果出轨被广而告之就会身败名裂的对象,出于这份恐惧和纠结他日日不安,最后只能离开。
想到这时他们是共振的。
人们走进婚姻,走进亲密关系里,便因为被控制,因为愧疚感而无法移动。
可是有些人天生要移动,如果一直定在原地,他们会变得悲伤,像诗里的男孩,咖啡厅里没有浇水的盆景。
某种程度上,这有点像导演的自白,他想着人不能受限于艾卡这个组织,不能因为愧疚感而和别人一起活着。
借着电影,在跟观众普及他的想法。
只在不安的镜头里,只在皑皑白雪里,这一切会被听到和理解。
这部跟《草叶集》一样,同样是洪尚秀在创作力惊人爆发之后的又一部变奏曲,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都跟之前的作品有所不同。
这似乎是导演深陷于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危机所致,也有可能是事业到达瓶颈期而主动做出的改变,却无意之中契合了他真实的创作焦虑心境,令作品表现出不少值得玩味之处。
男女情感纠葛在这部新作里依然没落下,金敏喜和女伴的线索里依然有所提及,然而他的叙事重点却落到纪柱峰扮演的诗人和他两个儿子身上。
印象中洪尚秀是首次在作品里讨论父子关系,这种传统伦理色彩强烈的话题在风趣幽默台词里不断迸发出罕见的亲切感。
同时,这种真情流露的父子情叙述里又潜藏着对死亡的探讨,气氛在轻松戏谑与严肃抑郁里不断切换,而这种气氛的设定与影片中现实/梦境交错呈现的画面交织出和谐的曲调:一边是白雪皑皑的美人美景,另一边却是不可告人的自杀倾向。
父子三人与闺密二人两组人物线索平行不悖、偶而交错的设计并不新鲜,却用梦境的画面惊艳地勾连起来,可见导演手到擒来的高超技艺。
洪尚秀再次借助角色,这回是男主角作家之口诉说出对婚姻及家庭的看法,有着自我影射和嘲讽之余,还似乎蕴含着另一层深意。
他不再采取以往那种高傲的蔑视态度(如金敏喜在《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里的控诉),却出人意表地转向较为坦然的诉说。
突如其来的死亡实质上透露出导演面对现实的无奈心态,但愿导演不要因为现实中的婚姻家庭危机而中断电影创作。
真的好美好美啊,人就是会反复被洪尚秀震撼,在一部又一部洪尚秀的电影里更爱他和金敏喜。
这部电影刚开始就会觉得很洪尚秀,特别日常的对话,人物之间都因为各种巧合关联在一起,然后脉络逐渐浮现,引向终点。
我很喜欢洪尚秀电影里人物的一点,他们谈话都很抽象,却又很直白准确,来来回回,平平淡淡,废话超多。
这部电影给我的观感就是江边旅馆外的那场大雪,我在炎炎夏日也被冻得周身冰凉,鼻头通红,眼睛酸涩,毛衣摩擦着我脖颈的皮肤,抵不住寒冷的雪花。
电影最妙的其实在于它的章节体构,看着看着你会想,两个女人和诗人真的有遇上吗?
她们真的听了诗人写给他们的诗吗?
诗人和他的两个孩子真的没有错过吗?
结尾金敏喜脸上的泪水真的不是在暗示一些什么吗?
生命是一座旅馆,你免费借住在这里,你观赏人间风景,你一次又一次错过一些人,甚至有意识地在错过他们,最终会有被老板驱逐的一日,那日,老板有好多要对你说的话,转念之间全都不记得。
生命是一次不受自己控制的被统治,你无法操控去留,艾卡决定一切;黑黑的漂亮男孩降临,所有人都叹为观止,两个美丽的女人守护着这个男孩,直至他长大成人,迷茫地在加油站加油,等到雪下了一整天的时候,他也就离开了。
洪导通过电影探讨了太多东西,这一次没有聚焦于男女情感,他把情感中最美好温柔又包容的组合交给两个女性,守护小男孩的任务,让天使观摩了诗人死亡的任务,也交给了两个女性。
因为男性没有掌控自己爱的能力。
诗人不断错过不断离开,他对两个孩子给予偏爱,做导演的那个孩子最精确地感知捕捉父亲离去的预兆,他显得那么悲伤,他努力想要靠近父亲,他是敬仰的吧。
景秀被父亲永远记得的是他那个好妻子,他却早和人家离了婚,他显得无足轻重,木讷却年长,无用但沉稳。
两个女人躺在床上,说着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金敏喜饰演的女人看上去是被抛弃的,实际却很怜悯抛弃了她的那个男人。
他也没做什么,只是我受了一些折磨。
窗外雪一直飘,当她们下去的时候已经慢慢覆盖了整个汉江。
凑在窗边看雪景的她们好像两只小狗,遥远看着她们在雪景中的诗人,眼睛里闪烁着的惊喜和迷茫,与加油站里拿着加油管的小男孩,如出一辙。
真好啊,这部电影,连死亡都是温柔的,争吵都是克制的,流泪也是体面的。
就好像一杯米酒倒在了汉江边的雪地里。
这样的感觉。
处女作以来,第一次出现死亡,疲倦、迟缓而留白。
当年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强制完型,于今天是花光力气后的自然放手,经历超载,用脑过度,该说早衰还是迟暮。
道德相对,遵守的未必辛苦,没遵守也未必逍遥。
一人一世界,都是依着自己的感受。
人事无解,心愿残缺,当别人还在装疯卖傻或稀里糊涂地跟着大队伍用义肢手拉手欢歌跳舞时,他却无法再装下去,东窗破露,人性裸露,无谓谁的错。
后来华发苍颜,他捡起曾摔在地上的假肢,重新汇入安全队伍。
作者作者,“只谈得了自己,连自己也未必了解”。
二十多年,始涉子女。
一人电影就像一人字迹,一路走来,一戏一命,有冥顽不灵,本性难移,也有热情磨损,苍凉殆尽。
单机,寡人,寒气侵,黑白,冷冽,无事件。
对美人的赞叹,乐莫乐兮新相知,对老路的服从,哀莫哀兮生别离。
男人的爱欲,解药和毒药是一味。
都说是求拙,可拙求不来,他就是他自己,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独钓寒江雪,新安文人画只在船底周边用干燥的笔尖勾了几条细纹,就是整条烟波江上使人愁。
没说透的念想,没解释的诗谜,没做成的事情,没穿过针眼的线头。
向人说起他的故事,他往往出于自尊和羞赧而狡黠地拆分化用,好这一口的自深体谅他在说什么,其他人要是问,他就自嘲道“你不会知道的,不是你喜欢的类型”。
十年以来一年两部,拍完此片戛然停顿。
轻描淡写的呕心沥血,隔窗遥望的故意距离,片尾,陌生的女人在哭泣。
“然后等我们老了,就死在梦里吧”
余味悠长,大雪下两人散步的画面会记很久,薄雾下的远山,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比《北村方向》的色调要偏灰一些,对比度也低很多,看得很舒服。
我更偏爱这部,各种意义上。
洪在遇见金以后,作品温情很多,感受到他似乎经历了一番关于“爱”的精神洗礼,对女性的理解和关怀都更深了一层。
女人是男人的天使,“我欢迎死亡,只要你们还在这里。
”(不仅仅指女人,还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如同殉道者) “男人哪里懂什么爱啊,我们就活在这样糟糕的世界。
”By the way,目前在电影中看到关于女性对男性的影响,表达最精妙准确的是老塔的《乡愁》,对照张爱玲写的“地母”。
要签名很有意思,去向大众喜欢、而自己并不喜欢的导演要签名——可以让别人羡慕我。
人会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去做一些并不由衷的事情。
去凝视这样的时刻,真的挺荒谬好笑的。
“我被尴尬到了。
”人物说话的时候,镜头切换散步闲适景色,会更让人专注在他的语言上,而且更有意蕴。
“我们属于上天,我们能感受。
”(爱的能力、感受的能力)“我们习得如何做人、如何生存。
”(世俗能力)人们如何平衡这两种能力,在这个世界中自处?
我很喜欢的“生死”话题,没人浇水的叶子,失去了爱的滋养;寒冬中建筑爱巢的喜鹊,能让人忍受黑暗和寒冷、还希望活在这世上的可不就是“爱”吗?
2022.3.9
感觉是一个温馨的日常故事,虽然有许多悲伤,但是依然有些许希望,也有一些生活的哲理。
诗人应旅馆老板邀请住在江边旅馆,某日突然梦见自己要死去,便叫来了两个儿子,等待儿子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诗人打盹儿醒来看见两位年轻漂亮的女子站在雪地里赏雪。
赏雪的两名女子一位是被男友伤害,失恋住在这里疗伤的,一位是来陪她的闺蜜。
晚上诗人和儿子去外面吃晚饭,碰巧两位女子也在身后吃饭,晚饭结束后诗人让儿子们先回去,自己写了一首诗读给二人听。
结局儿子们早上在旅馆醒来打算和父亲告别,却在卫生间里发现诗人已经去世了……
两位女子的部分:开始很羡慕女主和闺蜜的感情,女主的闺蜜赶来安慰女主,两人相拥那里很感人。
两个人去赏雪那里很美,白茫茫一片,女主给闺蜜讲“小时候老师说趴在窗台上看雪的小孩子跟小狗一样”,很可爱~还有闺蜜告诉女主她偷了一双手套也很有趣,后面两人去吃晚饭,步行在大雪天里冻得瑟瑟发抖但是有说有笑。
其实女主和闺蜜并不是三观完全一样的人,好多事情还是有分歧的,例如恋爱婚姻观不一样,女主还是放不下前男友,回忆起她给他做大酱汤等种种美好的回忆,又觉得他很可怜,把闺蜜气得都无语了……闺蜜则是很精明的一个人,她认为男人大多不成熟且胆小,所以很挑剔,选择了现在可靠的丈夫,但是女主听到这些建议看起来似乎不是很明白的样子……还有一些性格的不一致,例如女主闺蜜想要诗人的导演儿子给自己签名,但是女主认为会打扰到他们吃饭谈话,极力制止了闺蜜,显然女主比闺蜜更认真,对于闺蜜之前给导演“找不到定位”的评价与在餐馆急切想要签名的行为不解,但是闺蜜则比较大大咧咧,她就觉得别人都喜欢他那我就也想要签名喽,有什么错,干嘛要较真儿这样。
在对待诗人的态度上二人也有区别,开始不知道大叔是诗人的时候被陌生人搭讪,闺蜜显然表现地比较尴尬,但是女主就比较真诚,认真听了诗人的话,也真心感谢他的赞美,后面诗人要给她们读诗,闺蜜也表露了一种不自然的神情,而女主则为诗人倒烧酒,表达了感谢。
这些细节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女主更为单纯,待人诚恳些,对待事情比较认真,闺蜜对人则有一些戒心,比较圆滑,不太表露真情,但喜欢随大流,不太较真。
在感情里闺蜜比女主强势一些,比较在意自己能得到什么,不像女主更为在意对方,容易感伤。
不过两人的分歧并没有影响到二人的感情,也是真的关心对方,结局也都为诗人的离世而难过哭泣,都是很善良的人……
诗人和儿子们的部分:诗人大叔很可爱,会赞美漂亮的女孩子,给她们读诗,会想念家里的猫,逗逗围墙里的狗,看看风景,把从抓娃娃机里面得到的娃娃和别人送的娃娃一起送给两个儿子,还给他们合影留念~虽然表达方式不那么成熟,但是心是有的。
诗人讲述他给儿子起名字的寓意那里也很感动,大儿子“景”字寓意幸运,二儿子“竝”字寓意兄弟互助,以及对儿子“体知天命,步行人间”的期待,能感受到诗人很爱他的两个儿子。
在诗人身上感受最深的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感,诗人年轻时候和妻子因为生活拮据不得不走到一起,但是后面又觉得不能因为心怀愧疚就和某人一起生活,然后就离开了妻儿,遭到妻子一生的怨恨,也间接对儿子们的恋爱和婚姻产生了不利影响(大儿子离婚,小儿子害怕谈恋爱),但是他爱的女子又离他而去,他还是什么也没有得到。
诗人写给女主和闺蜜的叙事诗里面讲了一个纯真无邪的小男孩被“艾卡”留下,长大之后变得越来越怪异的故事,我猜测这首诗也许在说诗人自己,年轻时候本来满怀希望和信心,却在生活面前变得逐渐消沉。
不过儿子们虽然有怨言,但也是真的爱父亲,比如看不到他,小儿子很担心,会四处寻找,结局也是儿子们已经收到了告别短信但依然想看看父亲,才发现他去世的。
其实对生活本身期望越高,越是追求浪漫完美的人生,也越发经受不起打击,纯粹的人往往更脆弱,容易感到绝望,但是他们感情丰富,敏感细腻,更容易体会到美的事物,会让生命更有价值,而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感情比较迟钝,生活显得无趣,但是抗压力、抗挫折能力强,好凑合活着,不那么容易绝望,说不定哪天能迎来生活的转机,也可能傻人有傻福,二者没有绝对好坏,只能说各有各的道理……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很奇妙。
我从来没看过洪尚秀的电影,我知道金敏喜,这些都不构成看《江边旅馆》的理由。
是片名还有些剧照让我心里一动,很像一场无关紧要的偶遇,无关紧要却还是遇见了,有一些波澜,最终是两不挂碍,似乎是生活的自然力,竭力生活后因疲惫而松弛,再竭力,如此一个呼吸的过程,不到达任何一个地方。
生活本身仍是我们唯一的小小成就。
这些芜杂的感想与期待,都是在观影前就有的。
《江边旅馆》当然只能是黑白的,一种净化,只因这是一个某种程度上非人间的空间,如纪柱峰所说,“既属于天堂又属于人间”,人们平衡着自己的感受,与自己的影子推拉,凝视自己的由来。
老诗人在室内看着窗外的美人,她们立着像一幅画,于是走出、相见、赞美,死的预感让他更想参与美妙的生,尽管女人们为情感所困,她们依然能展示为一种外在的美景,而她们也欣然从之,对于洪尚秀来说这是否是女子最善良之处——轻而易举地拯救绝望之人?
老诗人与儿子们的错轨:即使在同一间咖啡厅对坐依然看不见彼此,都在焦虑中等待,即使见面了难以彼此理解,父亲回到房间却不打招呼,在酒馆里吃饭后自作主张留下——他对儿子们有种似乎下意识的回避。
做导演的二儿子是敏感的人,他在父亲脸上看出死的征兆,也开始担忧他的每次消失都会是永别,他在旅店的花园里四处喊着“父亲”,也许两兄弟这么做已经很久,心底里责怪他当年的“遗弃”。
尤其是酒后真言的二儿子,尤其是说“父亲,我真想您”的他,多少年来一直呼唤着父亲,渴望理解和接近。
一只猫循着他的足迹,两个女人在房间里躺着,起来喝酒,谈论喜鹊的巢,听到他的呼喊,谈论他的电影“勤勉而不讨好”,后来还发现儿子开的车是女人车祸后卖掉的二手车,她偷了一副手套,后来也并没有还——这些无意的交触,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生活像一场雪覆没了多少无人察觉的默契,一些被诗人忘掉也无所谓的意象,这样的漫不经心。
父亲坐在房间里,思索:“我能给他们什么呢?
”两个玩偶,和两个名字的寓意。
最后的时刻,他想用自己的语言(等同于生命)更多地影响别人,比如签名,比如两个女人,比如自己的儿子,随着那个日期的临近,他越发渴求一种沟通,也许旅馆老板对他的驱赶已是一种暗示,对方努力过,诗人也无意唐突,只是——停止了。
一种联系的可能性消失,一种期待熟练地落空,而诗人说“被抛弃并不会有任何改变,因为我感觉过爱”,是儿子所说的“一切都放下了”,因此搬出旅馆犹如搬出生命,旅馆,宛若人间与天堂之间的停靠站,有些人在这里休憩是为了回返人间,有些人来这里探望休憩者,有些人在这里准备前往天堂。
而两个女人呢,睡了一整天。
喜欢有人用词形容是“大而无当”,她们的交流像小歌剧,内容并不重要,甚至总是重复的,仿佛并不倾听彼此,恰恰是由于心灵贴近,听不听到话语反而不重要。
只是不停地说“你还好吗”“嗯”“真好啊”“你睡了吗”“喝酒吧”,足以抚慰。
醒来天晚了,等暗下来去吃饭吧,走着路去,因为能找到很多好吃的旅馆,因为太冷了,所以随便进哪一间都可以,为什么胃口会这么好,太晚了回去不方便,——都是人间的考虑,两个女人看似静止无为,却在缓慢恢复,做着回到人间的准备,甚至被情人抛弃的女子会说“在想他在干什么,这个点已经吃饭了吧”“他开心就好,我为他感到难过”“我一切都理解,他也已经尽力了”等等,伤口已经缠上了绷带,就像她手上的烫伤,涂了药膏也并没起泡,不会有任何问题,虽然痛,但不致死。
这是洪尚秀理解的女性的精神上的生命力。
两个女人吃饭时讨论着男人的爱无能,这可以是导演的自省,也可以是导演安排的女性的包容——因为被她们所凝视,由此感到满足,对自己的缺陷也能温柔地原谅。
男人们喝酒时情绪变得激动,原来诗人也是一个婚姻失败的人,听说这是洪尚秀经常探讨的主题,他昂扬道“人要追求真爱”“你到底怕什么呢!
要知道不久都是会死的!
”他感到不后悔,他想爱得更多,他——仍要拥抱。
于是和儿子们说自己先回酒店,依然是二儿子去寻找他,作为导演的二儿子会不会是导演本人的一个投射,在挽留什么呢?
两个儿子离去了,诗人重新回到酒馆。
给两位女人念诗,我现在还记得这首诗,很美,关于两个女人带来的一个孩子,他有一颗龅牙,但大家都深知他的宝贵,于是将他留下不许带走。
多年过去,孩子长大了,黝黑,面目全非,一个人在天然气站工作。
“雪还在下”。
女人们既说“多美啊”又问“这是什么意思”。
我想是关于延续和孤独感,由两个温柔美丽的女人(而不是一男一女,两个女人是最理想的组合)带到世间的小男孩,有缺陷却宝贵,被强行留下,在成长中“变了太多,使人心伤”,最终孤身一人,这是老诗人自己的感受,也是对长大成人的儿子们的感受。
这是无法避免的缺失和遗憾感,生活无可避免地不如人意,但一以贯之地延续至今,犹如那场雪,犹如那面目全非却如此生长的男孩,他脱离了两位守护天使般的女人的庇佑,独立于寒冷的世间。
大概正是出于这样的生的寂寥萧索,诗人说:“我不介意死亡,我迎接他,只要有你们两位在!
”女人说:“这是一句很漂亮的话呢”。
却成真了,诗人让两位女子守护自己的死亡,她们像两面洁白的翅膀护佑他死去的肉身,使他疲惫的灵魂安眠。
第二天早上,儿子们收到了父亲的告别短信,他们想上楼告别,他却先行——告别。
儿子们大哭着。
父子亲情,在此之前真的存在吗?
可是最后这些哭声,又那么真切,儿子说:“你为什么要躺在这里啊?
”依然是错轨,父亲选择很久不见儿子,选择在咖啡厅而不是自己房间见儿子,他们总是见不到,见到了也要避开,连死亡也选择和陌生的女人在一起,自始至终他们的交流都是几乎无效的,所以最后的痛苦也像一种缺憾。
而两个女人在床上面对面轻声啜泣。
她们接受了这个任务,她们完成了,她们为此悲哀,也许她们缪斯的身影确实一直庇护着诗人,如同两个女人的回忆庇护那个小男孩,在最后的过渡时刻,她们重现并送他走上新的道路。
看完后坐了一会,有点像下小雪,不确定是不是下雪了,凉丝丝的。
出影院去车站,刚好错过,于是反复踱步,反复想着,想着他们的言不达意和他们的哭泣,我渐渐软弱下来,也可以哭泣了。
#ICA 影片依然延续了导演惯用的极简主义叙事与影像风格,但在其简约的表象之下,却蕴含了对死亡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影片以诗人男主的视角展开,如同“海龟汤”式的叙事逻辑,将看似无关的细节编织在一起,他在旅馆居住,梦境与现实交织,不断在无意识中进行自我反思。
开场他看到手部受伤的女主,由此引发了一连串关于女主的联想和投射,比如在电话中听到儿子说买了咖啡,另一个场景下女主要求同伴带咖啡,这些细节提示观众影片的叙事是意识碎片的游离与重组。
后续诗人在海边见到女主和同伴与她们短暂交谈再见到了他的孩子们,后续现实就停留在它回到了旅馆里,而剧情则全部是梦境,这些梦境和思考揭示了他或者“他”对于死亡与存在的思考。
死亡和存在,诗人与两个儿子的讨论涉及到了人的两个意识,一个形而上的天空行走,一个则是现实的行走人间,在我看来两个儿子则分别代表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两个意识,小儿子是地上的,大儿子则是天上的,小儿子更贴近情感与人性,像母亲般细腻柔软,大儿子则显得更理性克制,与父亲形成对照。
而是他也提及如果一个意识过于强大则是会导致死亡,这本身也是他选择死亡的原因吧,天上的意识超过了地上的意识也导致其失去了对现实的感知,而天上意识感知到的就只有…两位形而上存在幻想中的天使了。
影片中多次出现笔记本的镜头,感觉此类特写不仅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是他试图抓住现实的一种呈现。
念诗那里的虚焦让我想起了《在水中》,如果没看错演员也是一个人。
喜欢一个演员之后——金敏喜,会总是想把她的所有片子都看完。
只可惜时间确实有点短,偶尔能固定时间看一部,就已觉得完美了。
《江边旅馆》依然是洪尚秀导演执导的剧情片,也是金敏喜的电影之一,奔着她看了这一部电影。
洪尚秀导演的镜头总是很有魅力,像是一个很安静的女人在叙述着她的这一生,看似平静实则波澜起伏的一生。
导演把整部片子处理成了黑白色,给人一种很安静的感觉。
剧情也非常简单,一位老诗人住在一个江边旅馆里,想去自杀前想起了他的两个儿子。
而金敏喜饰演了一个被同居男人背叛的年轻女人,她也入住了这家酒店。
她的一位好友来看她。
老诗人和两个儿子聊天,拉家常,说出心中想说的话——他想了很久很久,很艰难地才离开他的两个儿子。
而金敏喜饰演的这个角色,温柔依旧,穿什么都很好看——她仿佛就是拥有天生吸睛的能力。
故事淡淡的,老朋友们聊着天,生活和感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很容易。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和老友在看雪,老诗人在窗户旁边看着她俩——死前,他为她俩诵读了一首诗。
电影在四个年轻人的哭声中结束了。
初雪日太适合看这部了。相互性治愈,不知不觉间治愈,睁开眼看到雪景中的你们,壮丽的景象让自己舒心,本来心事重重踏雪行走的你们也因夸赞而高兴起来。“我不介意死去,我欢迎它,只要你们俩在这。”本来觉得会有点自恋,但配上最后一幕又心痛极了。父亲是诗人,儿子是导演,好熟悉的感觉。例外就是真爱,敏后就是宝藏。虚焦让这种梦幻,感知上天的通透力一下子打到了骨子里。-“我们躺了一天了”-“你不喜欢吗”-“我喜欢”-“那我们就躺着吧”
也就雪景和最后读诗时候有点诗意。。。
被剧照吸引来看,但完全get不到这个电影任何的优点,一部片子流露浓浓的导演作为老男人没完没了的人生自我辩白——关于他自己对女人的感情对出轨的看法对孩子的态度对自己年老的感触,逼逼叨逼逼叨跟写日记一样,文风假装轻松用意又显得很迫切,有点恶心有点烦,这是我看这导演的第一部片子,应该也是最后一部了。
2.5;第一次对洪尚秀产生厌倦感,除了结尾标识性的从梦中醒来还能算亮点,余者寥寥,探讨生死亦不能泛起涟漪。拭目以待“含喜量”巅峰之后的走向。
洪导wuli i人社交代偿
到底讲了啥?但就还是很好看。
他的镜头缺乏力量。完全没有。还不如纪录片。
从此抛弃洪尚秀 #2019BJIFF
6.5/10。黑衣白雪太美了!很奇妙的点是里面包含了许多种关系:亲情(父子和兄弟);友情;爱情(未婚和离婚),而串联这些关系的是才华和死亡。镜头拉近的晃动太出戏了。最后是观众预见的死亡。
女性也有女性的苦闷,而在这部片子里女性的苦闷可以被冲淡,女性的价值变成了消解男性的苦闷。雪地里忧愁的少女,成为了苦闷诗人排解忧愁的通道。看到这样貌美的女士即使明天死去也好啊!“文艺”“小众”“忧愁”的外壳下包裹的是对女性的压迫。不懂为什么这么多人热捧…
不开心的人聚在江边,在一次次反复的客套中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逃避不是,闭口不谈也不是,死亡呢?这之后就没有反馈了吧。
最后的结局让影片达到了高潮,所有前面的讲述都是在铺垫这个结果。镜头的运用很神奇,有很多调焦的镜头,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突出。配乐很美。刻意实用的黑白片形式也因为所要描绘的老诗人的结局而变得顺理成章。但故事讲述还是过于平淡,不算是我喜欢的风格#北影节#
充满了老男人的过剩的表述欲。我要看睡着了。
像纪录片一样在拍电影,但我真的没想到的是,正经在资料馆放映的电影字幕做的也太差了
北影节。双榆树ume20190413
越来越艺术,也越随意了
什么时候能做个洪尚秀的影展呀,前金敏喜时代的,非常想看。
结尾击中了我。
“感谢为你们飘落的雪”,这两个人接受了一个见证死前伤感的任务。非把遗言留给两个漂亮的陌生姐妹,无视自己的一对小孩。倒也是很能理解这种心情,沉重的事情反倒是对不亲近的人,讲得最顺畅。那种擦肩而过,再也不用拷问彼此的轻盈,让最沉重最不可面对的事情,都能和盘托出,毫无障碍地面对。雪地里的镜头太好了,就好像是为了拍两个“像黑色小奶狗一样站在雪地里的女孩子”这一个镜头,才拍了整部电影。
2019年第92部。十分不習慣這種沒有搭訕、尷尬和吵架戲的洪尚秀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