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没有贴上“人性”而贴“哲学”是因为如果提到“人性”方面可能会更感性的去评价这部影片,而“哲学”方面会相对客观一点。
探讨“人性”则归为心理学范畴,关于“哲学性”则可以广度来看。
影片以“原谅”为主题。
无论是全片的主干-多慧因为原谅了杀夫凶手而被教会委以拍摄一部呼吁受害者家属“原谅”纪录片,在这个过程中,多慧逐渐看清了自己的内心,自己对加害人原谅的程度;还是线索-池敏与其家庭的事情来说,都相对独立又交叉呼应。
整部片子一共用了三个角度来诠释“原谅”到底是什么。
首先是多慧等一干的受害者家属们,以受害者的家属以一个“被要求原谅者”的角度;其次是
首先,我想表个态,我是不支持废除死刑的。
本来,我是打算写一篇谈论死刑存废的文章。
但在查找资料数据的时候,发现我想要的很多数据都很难找到、甚至找不到,同时越查下去也发现问题的复杂程度,审计的方面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
所以,最后我并没有写出一篇完整的论述,只是把找到的一些数据,整理后列举出来。
很多文章里面都会说死刑废除的国家不仅没有犯罪率的反弹,反而犯罪率会下降。
而根据统计数据,每10万人中刑事犯罪的人数排名前几位的都是已废除死刑的国家,如瑞典(13679),新西兰(12059),英国(10345),加拿大(8397),德国(8621),而在某些州保留死刑的美国则为(7627),身后是废除了死刑的法国(7419),挪威(7235)。
而没有废除死刑的中国(363),印尼(71),也门(157),乌干达(198),赞比亚(573)。
数据比较低而死刑已废除,或长达十数年没用的国家只有巴拉圭(97),巴布内亚新几内亚(287)斯里兰卡(312)。
这组数据在我看来可用度不高。
不是说来源有问题,问题出在各个国家统计,定义,收集,信息透明度上面。
几乎可以说是个忽略不计的参考。
由于美国的数据找得比较多,之间的误差不会太大,所以就美国的一些数据说一下。
有12个洲废除了死刑,38个还保留着,但大多都判给一级谋杀。
而美国犯罪率前25的城市里(圣路易斯 卡姆登 底特律 佛林特 奥克兰 里士满 克利夫兰 康普顿 加里 伯明翰 巴尔的摩 孟菲斯 新奥尔良 杰克逊 小石城 巴各鲁日 布法罗 纽黑文 哈特福德 代顿 堪萨斯 华盛顿 纽瓦克 辛辛那提 亚特兰大)有8个城市在废除死刑的州,占32%,而美国有35.3%的州废除死刑。
两者大体相当。
最早废除的密歇根州,暴力犯罪率位居全美第四,而最安全的缅因州是第三早废除的,第二早的威斯康辛州排19,而其余废死的州排名也高低不一,像夏威夷州在第8,阿拉斯加州在33。
而死刑用得最多的三个州,德克萨斯州,弗吉尼亚州和奥克拉荷马州分别在44,25和37。
另一组数据,2010年,正值经济危机的美国出人意料地全国谋杀率较去年下降了4.4%,强奸率下降了4.2%,故意伤害下降了3.6%,,财产犯罪下降了2.8%,而在废死州相对集中的东北部,谋杀率却是上升了8.3%,强奸率上升了1.4%,攻击罪上升了0.7%。
而对于罪犯刑满释放后,重新犯罪的概率大体的数据都是高于普通人的犯罪率,不过这方面的数据都比较模糊,或是差异较大,或是不让人信服,或是有正义。
比较靠谱的是英国06年时任内政大臣约翰·雷德一次表示,2/3的刑满释放犯人在出狱后两年内重新入狱,1/3甚至6个月就二进宫。
涉毒犯人的86%两年内会再犯,公交扒手的数据位85%,入室盗窃为73%,抢劫为57%。
而这还是在英国在用了数百万镑于罪犯的心理辅导及自我控制课程后。
当然得说明的是,英国本身就是欧洲国家里犯罪率数一数二的。
其实,两派的所用的数据大概都是只取了对自己有利的,这无可厚非。
但至少不像某些人口中的非黑即白,理所当然似的简单。
道理,观点都有大把,但却不能让众人信服。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支持废死的理由更多出于情,而不是法。
说什么人死不能挽回失去的生命,只会给犯罪人家庭更深的伤害,我是无法理解的。
浪子回头的故事,我更倾向于相信存在于宣传层面,而不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些也只是我的感性认识,既无数据、事实支撑,也没有对具体个体的调查。
或许比死刑更合适的是一种死刑的精神。
既有支持者口中的威慑作用与法律尊严,也有人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如不减邢的无期。
而在这之前需要解决的会是,重刑、乃至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的问题,司法是否独立的问题,以及案件的审理、取证是否合法的问题。
在〈内在空间〉的心灵电影推荐中看到这部片子,看完后引发了我思考“宽恕”二字的更深层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主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认定所有的事物都有“是”与“非”之分,都能界定出是“正面”还是“负面”。
从小就有人教育我们:爱是正面的,恨是负面的;宽恕是正面的,怨恨是负面的;听从父母是对的,叛逆和怨恨父母是错的。
两者之间永远对立。
于是,我们选择与大大多数人一样隐藏起阴暗的自我,压抑着人性的负面,装扮成光鲜亮丽的形象向世人展现着自己美好的一面。
片中的女主角多慧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被伤害后,她愿意选择用正面的方式,用自己的善良通过宽恕别人来化解自身的痛苦。
但是她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宽恕”是对她信仰的宗教教义的遵从;是她用来止痛的麻药;是阻止自己去怨恨的借口。
所以她内心的痛苦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当伤害已经造成,恨早已住进她的内心,不承认与压抑只能让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形成伤害自己的巨大能量。
片中的另一主角池敏对待内心恨的情绪与多慧正好相反,她用叛逆表达着自己对父母的怨恨,对传统道德标准的批判。
因此她对多慧所谓的“宽恕”提出置疑,指出其粉饰太平,逃避事实的真相,从而触动了多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宽恕,并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
当多慧了解到因为她的宽恕导致更多更大的伤害时,她内心的信仰崩塌了,同时她也发现怨恨一直在她内心从未因宽恕而消失过。
而池敏虽然真实地接纳了自己恨的情绪,但也迷失在对父母爱与恨的矛盾中。
她甚至去做亲子鉴定想找到理由来支持自己对父母的恨,并以此来宽恕自己对父母的“不孝”。
因此,池敏与多慧即使在宽恕与怨恨的选择不一样,但都因为没有正视全面的自我,而将心中压抑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对自我价值的贬低来伤害自己。
生而为人,就注定了我们具有人性的复杂多面及不完美。
我们不能脱离恨去爱,也不能否定怨恨去宽恕。
怨恨并不是痛苦的根源,否认、抗拒与压抑自我的阴暗面才是解脱的障碍。
当我们用人类惯用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时,更多的是看到对立。
当提高到宇宙的高度来看世界时,我们就能够看到爱与恨的统一与人性不完美的可爱。
就像池敏看了卫星图后站在窗口说的:在地球上看着人们你推我挤觉得真讨厌,但从宇宙往下看却觉得真可爱。
片中那个原谅了杀害自己女儿凶手的苏菲亚女士的态度,是最值得正在经历痛苦的人们参考的方式。
“宽恕并不能取代怨恨,把结束怨恨交给时间来决定。
”当她与多慧分享欣赏到窗外的美景时,我们明白了:凝视阴影才能看见光明。
心的回归与重生这是一部以原谅为题材的影片,“原谅”作为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一条明确的线索贯穿于整个故事,导演试图透过这个视角,立体地呈现出社会环境与人的价值理念的关系,同时,导演也力求通过这条明线,完成一次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活方式的探索。
人性的回归 影片挖掘出“原谅”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矛盾性,在对“原谅”置疑的过程中表现出对人性深刻还原。
片中的人物关系的设置和人物性格的表现是比较严谨细腻的,无论是多慧,池敏,池锡,还是翔宇姐姐,修女,神父等人物形象都具有很鲜明的象征意义。
多慧以一个宽恕者的身份存在于整个人物关系网。
幼时家庭的不合,让她比别人更渴望理解和安定,让她本能的畏惧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而习惯以一种妥协的方式去求得一份表面的和谐,在多慧的生命里,“主”不是她自己,是他人,是命运,是社会既定价值观,在对这些的服从和接受中,她逐渐把自我的意识封闭在心深处。
她对于肇事者的宽恕确实是在竭力逃避一种“不和”的状态,她不愿去了解肇事者的现状,并想借被采访者“高尚”的说辞来说服自己,这一切都是在把自己封锁在一个看似安全的理想王国。
但这并不能说明多慧的宽恕是一种怯懦,只是多慧愿意相信的人性善面只是自己渴望的善面,而非她真实感受。
多慧愿意给予别人的温暖也恰好是她企盼的温暖,而不曾被她所拥有。
多慧在怨恨与原谅中挣扎、成长的过程,也是她回归自我的一段艰难旅程,她的成长在于勇敢揭开那层美好和平的表象,勇敢面对心中的那座冰山;她的善良在于面对现实之后选择的依然不是一味怨恨,而是去寻找一种宽恕的本质,从而真正让自己强大起来。
池敏显然是片中的另一个核心人物,这是一个生活在法官父亲绝对权威下的孩子,在与父亲的长期对立中,她产生了一种极强的自卫心理,渴望沟通,渴望被爱,却拒绝别人走进内心;希望自己能原谅父亲,却习惯性抗拒着固有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观念,回避着心底的那个善良的自己。
她在多慧的相处中下才渐渐正视,正因为怀有一颗宽恕的心,她才会用极端的叛逆保护着心中那份脆弱的希望,她才会把对父亲的怨恨都变成了对自己的伤害,其实就如多慧,把对凶手的怨恨都转化为对自己的折磨。
多慧与池敏之间的对比性和想通性构成了本片的思想载体。
两个以不同方式在怨恨与原谅里迷失,却同样把伤害带给了自己的人,在相互冲突中找到了另一个真实的自我,也在“宽恕”的路上彼此引导,为各自的心找到出口。
人权的质问 “主”在影片中是一种宗教力量,也象征着一种普遍信仰的主流意识。
原谅被“主”看作是一种高尚,这种意识逐渐在人们的思想里扎根,谁又会去反思高尚背后的种种的问题?
当宽恕成为被宽恕者逃避责任的理由,当原谅成为一种可以被轻易索取的廉价幸福,那么原谅的意义在哪里,原谅究竟是对生命的尊重还是亵渎?
人们对于加害者的偏袒,实际上就是对这种主流意识的盲目肯定,却不知在“主”的控制下,有多少个体的价值被无视。
“主”给了我们标准,却没有给每一个生命平等的温情。
池敏带着满心伤痕艰难地行走在嘈杂的夜色里,多慧停下自行车后的背影消融在繁华的都市中,导演采用这样的构图表现了生命在大千世界里渺小与孤独的状态。
那个独自在空旷的土地上无助哭泣的身影,于俯拍下渐渐拉远的镜头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尘土,成为气,恐怕也无人过问,多少人的离开和翔宇的死一样没有改变这世界的一丝一毫?
而那尊仰拍镜头下慢慢推近的神像,却成为至高无上的信仰,占据着人们思想的中心,这何尝不是一种可悲的讽刺?
在不曾真正读懂每一个生灵的意义之前,谈宽恕与被宽恕,谈对生命的关怀,都是一种自私和对生命的轻视。
人生的寻思 宽恕不代表忘却仇恨,更不是包容罪恶,强迫自己去容忍和逃避,只会把怨恨累积在自己心底,而更加沉陷于对生命的悲观情绪。
既然不能让阴霾从心里散去,那就试着让阳光照内心,懂得感受和给予,美好的东西总会取代苦痛,成为生命的重心和活着的意义。
每一个今天认真去生活,今天是昨日逝去的人迫切渴望的明天,今天的每一刻也都可能改变明天的命运。
如果她知道那是最后一次,她会微笑着对他说“我爱你”,可是,那一个今天不会重来,只会成为生命里永远的遗憾,错过了一班车,就可能错失整个美好的人生。
这部影片到最后并没有一个对于矛盾的和解,谁都没有等到一句“对不起”,宽恕者的原谅在被宽恕者的眼里也许只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荒诞,有时候正视自己比原谅他人更艰难。
对于每个人来说,让心重生都需要经历一段曲折的路,就如池敏离开时蜿蜒的轨迹,就如多慧逆风行驶中的迷茫……人生从来都不是一段平坦的旅程,谁都在不停迷路,不断找方向……
为什么旁观者苛求受害人宽恕加害人?
宗教(修女)为了神,以神的名义;法律(少管所的女官员)以公正和保护的名义。
为什么神和法律站在罪恶的一方,偏袒罪人?
罪人为什么总是重复罪恶?
因为他们原谅了自己?
池敏说因为受过伤害,所以伤害别人或自己。
不正面伤害就变得越来越懦弱,如同池锡,成为父亲的帮腔和帮凶,面对挫折(失恋)只会哭泣等待别人拯救丧失自救的能力。
勇敢的池敏想要原谅父母的努力都被看作叛逆挑战,从而带来变本加厉地殴打。
因为父母没有认为自己错,他们希望得到的是感激,原谅反而激怒他们,让他们面对自己犯罪的真实,撕下中产阶级光耀和幸福的虚弱假面。
原谅不能改变什么。
上帝和法律对人性的判断是错的。
人的本性也许是善,但是人自出生被家庭和社会塑造打磨,早就扭曲了本性。
对宽恕感恩不仅少年,成年人,甚至亲人也做不到。
也许由于不在乎,漠视生命漠视尊严漠视幸福已经成为习惯。
池敏在如此教育下成长而没有放弃自己,努力学习,多坚强的意志才能做到呢?
原谅别人是否能让受害者减轻痛苦?
无论《今天》还是《密阳》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人不是耶稣,死后能复活。
死后不会有明天,所以今天才珍贵,才要珍惜。
爱和恨、委屈、后悔、愤怒、悲伤是人独有的感情,没有这些的是神。
神却不能拯救善人。
至此可以说宽恕对双方都没有意义。
这种圣徒情感属于宗教而非世俗社会。
宗教人士要求宽恕罪人,无非是标榜与神一体。
法律保护恶人却是人为扩大伤害。
但是不宽恕不代表活在仇恨里。
影片最后的回忆告诉我们获得幸福不是因为宽恕罪人,而是因为宽恕自己。
池敏死就是她不能容忍自己身上流着厌恶的父母的血。
她不能宽恕自己怎么能活下去。
最后,我反对死刑不是要当圣母。
因为我担心死刑会使某些罪犯孤注一掷,伤及无辜。
看了那篇关于死刑与犯罪率的文章,我还是不能支持死刑。
感情上,我也希望杀害江歌凶手判死刑。
理智上却不行。
因为刑罚是犯罪的结果而非原因。
犯罪应该从经济、教育和社会各方面预防,对罪犯的惩罚就是剥夺自由后用各种手段唤醒他的人性与是非观。
陈世峰动刀时根本不在乎生命,死刑能否警戒像他这样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里边垂垂老去才出狱的人最后如何?
难道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失去一切,包括活着的希望。
别说我残忍,别骂我圣母,我只是个凡人。
多想造福人类,却无补天之力。
小乔有勇气演这样一部电影,不担心各种人权宗教组织找麻烦,好样的。
心情很沉重,如果因为信仰就简单的原谅犯了错的人,而这个人并没有正真悔过,这就像是片中所说,只是在需要动手术的伤口上直接缠上纱布。
不可能会好的,如果没有真心的去忏悔,如果没有真心的去原谅。
受到伤害的人,有不原谅的权利,而我们的原谅是为了让犯错的人去体验爱,也去体验失去爱的痛苦,这比草率的原谅更有力量。
最心痛的是池敏,当她对爸爸喊着:喊着如果告诉我,我不是你们亲生的,你们这样打我,我也不会这么恨你,我这样做只是想减少对的你恨,因为你是爸爸。
她多想原谅他们,如果他们真的领悟到了自己犯的错,她的怨恨不能施加给别人只能加在自己身上,看着她一步步绝望,心里难受的不行。
是啊,犯错根本不悔恨的人,不应该得到原谅
我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偶遇”了“今天”这部片子。
看片子的时候不时地抽泣,因为有很多似曾相识以及感同深受的片段。
首先,关于池敏。
每每到她的镜头,眼泪就不自觉的掉下来。
特别是宋慧乔对她说“......不是父母的问题。
即使你怨恨父母,你也没有去伤害其他的人啊......”池敏默默的说“可我正在杀死自己啊。
” 池敏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报复父母。
她恨极了那个动不动就把她往死里打的爸爸,恨那个不保护自己一直站在爸爸那边的妈妈。
她最鄙视的就是那句“你今天的成绩是我打出来的”。
如果爸爸不打她,她是不是会变得更坏呢?
我不知道。
痛苦是不可能不存在的,只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选择那个将痛苦降到最低的方式活下去。
遇到拳打脚踢的父母,有子女选择杀害其他人,甚至是自己的父母;有的孩子选择伤害自己或者使自己过得很窝囊以达到报复父母的目的;还有的选择......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别无选择对吗?
其次,关于原谅与救赎。
有人说原谅他人就是原谅自己。
对这句话我不是很理解,所以还没有做到原谅别人。
我说的别人也不是别人,就是我的父母。
与父母的关系一直是我的一个坎。
我也像池敏那样,认为父母重视我的教育问题只是为了给他们的面子添光。
如果我学习好,那么他们就有资本向其他人炫耀。
包括毕业后,爸爸一直跟我强调当公务员的种种福利,希望我考公务员的事,我也认为他的目的是为了使他自己更好。
有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父母的一颗棋子,用来完成他们自己无法完成的心愿。
我从来没有与他们发生过正面的对抗。
觉得自己好懦弱又矛盾。
我可以理解作为父母都希望子女有一份稳定,轻松,待遇又好的工作,可是我又不甘心就这样顺着他们的意。
找工作的事情就这样一直耗着,我这三个月就这样默默的消耗能量,想切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系,只待在自己的思想圈子里。
同时我又希望被救赎。
在埋怨父母的同时,我也埋怨自己。
埋怨自己的懦弱,胆小,害怕承担责任。
终止痛苦的时间只有自己知道。
“我永远是世上最痛苦的人。
“往往深陷痛苦的人都这么想,看了这片子我才知道自己不是最痛苦的人。
比起太多人的遭遇,我真的很幸福了。
把每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并且感恩我所拥有的。
这是我往后每年新年的愿望。
多惠躲进宗教中,逃避关于未婚夫车祸的消息,甚至在修女的说服下为违规驾驶摩托车的未成年人请愿减刑,然而她自己却永远被困在那个出事的雨夜。
她变得麻木了。
后来多惠接受教会的邀请,拍摄一部关于“原谅”的纪录片。
陪在她身边的因为受到父亲家暴而离家出走的女孩智敏,一次又一次地插嘴,让多惠逐渐开始思考“嘴上说出的原谅,真的是原谅了吗?
说出原谅以后,真的就可以得到救赎吗?
”她暂停了纪录片的拍摄,决定面对伤痛,主动去联系导致这一切的未成年犯,却在警察处受到拒绝。
“未成年需要保护,不可以见面,不可以干扰他的人生。
”多方辗转,多惠终于了解到那位未成年犯的状况。
那男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管教,回到社会,回到学校,却依旧劣行不止,甚至在和同学发生争执以后,连续数刀把人捅死。
之后,多惠去探望被杀同学的家人,却只看到破败的家中,一位病重的父亲。
当她与那位同为被害者家属的父亲握紧彼此的手的时候,我想此时她心里最后一点自欺欺人的想法也消失了。
在电影后半段,多惠有一段痛苦的倾诉。
事情发生后,她的内心悲痛不能自抑,却想着要是为那未成年犯请愿,就能够让更少的人经历像她一样的失去的悲痛,相关者们都能够继续前行,总有一天能够走出伤痛。
然而那未成年犯却辜负自己的期望,继续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导致更多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庭)受到伤害。
她感到懊悔,痛苦。
她质问自己,原谅究竟是什么?
对于被害者来说,要经历什么样的心理斗争,用多大的勇气与决心,才能说出“原谅”二字?
说出这句话以后,生活就能变好了吗?
那么加害者呢?
他们真的在乎这一句原谅吗?
或者说,这一句原谅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是让内心不再受谴责,可以安稳度日,还是在法庭上作为减刑的依据平淡地说出?
我想,原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有受到伤害的人,都有权利对自己的伤痛怒而发声,也有权利保持沉默。
更深的话,我实在想不出来了。
我也曾经作为受害者与别人倾诉,然而每当别人开解的话落下,我却不得不在心里质疑,她真的了解我的痛苦吗?
还是只是碍于情面,不得不说出几句话宽慰我?
为什么她能这么轻易地说出这样的话?
我因此不敢作为一个局外人肆意评判。
然而,现实总是不至于太过凄厉,就像多惠身边有古灵精怪的智敏,我想说伤心事的时候,身边有人愿意听。
或多或少,我们总能被生活善待,只是悲伤太深刻了,麻木的我们难以看到它们了。
每个人的观后感可能都不尽相同,因为经历和对感情和观察角度的理解不同,观感自然不同,所以才不会出现100%的好评和差评的影评。
即便是凤毛麟角,在一片倒的形式下也会有那么几个微弱的不同的声音我个人认为,乔妹的演技很好,前期表面的平静也隐透着莫名的挣扎。
后期的自我否定和对真相探寻时的犹豫和渴望交织出的迫切又胆怯的情绪也表现的很好。
小姑娘对家人的爱恨交织也演的很自然,或者有类似经历的人会更明白那种感觉吧反应的现实社会也会让人觉得忧心,尽管只是片面的,但是如果真的所有人都像修女和神父一样,一味的劝受害者去原谅罪人,像劳教所的管理人员一样说要让少年犯不受打扰的过新生活···那受害者家人的痛苦又有谁关心,因为得到原谅而放心开始新生活却没有一丝愧疚的害人者真的值得原谅吗?
好像那个被害女孩的母亲说的,所有人都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如果一个社会不能以情动人,那就只能以法治人
电影以原谅为主线,展开的一系列的故事。
以多慧原谅了杀害自己未婚夫的少年凶手为开场,多慧的原谅并没有得到未婚夫姐姐和母亲的认同。
如果电影就以“是否原谅伤害自己的人”的问题去拍摄的话,故事便是比较单调了。
原谅伤害自己的人的问题,就只会把观众分为两种类型的人,便是原谅和不原谅。
最开始我的思考便是在这原谅的字眼上,像我这样爱憎分明的人,当然没有像电影里修女那样的博爱,也许也是虚伪而已罢了,鞭子不打在自己身上,哪里知道有多疼。
站在道德的高地劝人以高尚去处理伤痛,不如我先以同样的方式对你,然后看看你作何反应再来谈高尚吧。
杀害自己的亲人的人,该当绳之以法才是,以牙还牙以恩报恩才让生活充满血肉之情。
那些选择原谅的人,我看要么确是博爱之人,要么就是懂得让自己的舒适活着的人,要么便是受于环境的压迫而选择原谅的人。
多慧便是属于第三者的多一些。
多慧的小时候经历让她变成一个委屈得于求全的人,父母给与的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是会让子女一生背负,就像池敏说的那样,父母让孩子变成坏孩子,说的也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让很多孩子都违背自己内心的初衷去做一些事情,并在渐渐成长的过程就成为习惯,然而这种习惯和潜意识的想法很多时候都是相悖的。
所以多慧在选择原谅之后过得并不快乐,她辞掉电视台的工作拍摄纪录片,也仅仅是企图在那些选择原谅的人身上找到慰藉。
然而在拍摄养猫的老人时池敏的问题让多慧和老人都较尴尬,只是因为他们两个都是选择逃避自己内心的人,以为只要选择了原谅,选择了主所谓的高尚的情操,就万事大吉了,剩下的就交给主了。
多慧在拍摄小卖部店主时,小卖部店主出乎意料地“跑题”让多慧变得紧张,也让拍摄变得尴尬。
同时也让多慧和观众得到了更多的思考。
小卖部店主要的仅仅是加害人的一句道歉而已,然而加害人并也从来没有出现在她的面前乞求原谅。
这让店主的原谅就像是一厢情愿一般,侮辱着自己,也让这个没有道歉的原谅成为生活中过不去的坎。
是的,最后多慧后悔了,在大家都对加害人加于保护,而加害人又再一次杀害了别人之后,多慧对主产生了质疑,也把这种绝望的质疑丢给了修女和司仪。
难道原谅了加害人之后,主最后的行为就是让他再一次杀人么?
自己难道不是间接杀人?
多慧想到这里,在对现实产生深深的无力感之后选择了把车开进大海里自尽的方式,想要以此来得到解脱。
导演抛出了这个问题:是否原谅没有乞求被原谅的加害人,这个问题不知道是导演故意设置的,还是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的。
在我看来这是反人类的问题,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一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杀人凶手并没有乞求原谅,又何来原谅之说?
这简直就是宇宙的大笑话了。
就像有人无缘无故给你一巴掌,别人还没做出什么回应,你却笑着说我没事,我原谅你了,这样的反应肇事者如果开始有歉意之心的话,也会因为受害者愚蠢的反应而荡然无存,更别说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难道不是助纣为虐的行为?
这难道不是向邪恶缩头的行为?
这难道不是对加害人的讨好?
这难道不是急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宽容大量的媚俗?
受害人这样不尊重法律自贱的方式,也不会得到社会的同情吧,顶多就是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罢了。
我觉得导演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可能更多的只是拉动观众的情绪吧。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冲突和错误,都只是欠缺一个道歉而已。
就像池敏的父母缺池敏一个道歉一样。
池敏对于家暴,一直选择激烈地回复。
因为她只能用激烈去捍卫自己。
然而用力去回应的后果便是反射回来的力道更加强烈,受的伤害就更加多。
生活中爱恨纯碎的人大多比懂得圆滑处理的人过得辛苦一些。
用很纯碎的刚烈的姿态去面对对方,也会把对方很纯碎的恶念激发出来,大家破罐子破摔也没有什么余地可留。
伤害也就毫无保留的扑面而来了。
还是不错的电影,结构完整,试图讨论一个哲学上的问题,基本完成任务了。人还是要懂得反省才行啊。
原谅不是为了消除仇恨,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将仇恨推到心的边缘,至于究竟需要多久,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空气压到不行。这里的修女跟只有你当中的怎么完全不同。
这片在韩国也属于烂片一类吧,这种社会白痴很符合宋慧乔
比预期好,是真的在探讨问题,虽然总感觉有点诡辩的成分,乔妹好美
今天是昨天逝去的人们迫切渴望的明天
其实电影多见犯罪者视角的作品,韩国电影特有的细腻与深重作用于受害者我不原谅的课题的确动人。开始说教味道较浓,不过渐入佳境,依然细节强大,尤其是迟敏这个角色让全片本就沉重的色调以及对谈式的内容增加了很多亮色,也生动许多。索菲亚说得对,爱恨与原谅都是私有的,不能盗用他人原谅的权力。
原谅他人却最终无法原谅自己。谁都没有替别人原谅他人的权利。谁又能体会别人的心事呢?由一开始的原谅他人到说服别人原谅他人,再到发现原谅无用之后的后悔原谅他人。个中滋味都怪你太过善良。如今的社会,善良怎么就那么走投无路呢?PS:法律是偏见。
宽恕与救赎
题材随好电影真的好拖 不好看
两面针。
竟然看过!~可以……完全没有印象……
渐渐爱上韩国电影。心理感察之细腻在亚洲电影中最高,伦理素材丰富且结构紧致,韩剧水平不高都不行。一部片子下来往往很多触点,拿本片为例,“父母皆祸害”为一例,受伤后的病态为另一例。
救赎与被救赎,原谅与被原谅
全片拍的很散,好像是要表现女主内心挣扎,但其实最后只会让人不知所谓。
没驾驭好就给迷茫了~
不应该原谅。
无用的原谅是犯罪。
只可惜没有“如果”!
这种宽恕太假,现实生活中没有几个人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