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小说中文译本腰封上所写的,这是“时隔多年,岩井俊二给你的第二封情书”。
无论是以“死亡”为开头的切入方式,还是通过书信往来拼起回忆,以及暗恋、感冒、图书馆等元素,都让人觉得《最后一封信》像是《情书》跨越25年的延续。
出于对岩井俊二作品的喜爱,我把小说原著(中文译名《最后的信》)、日版电影《最后一封信》,以及中版电影《你好,之华》全都看了一遍。
其实从角色和情节的设定上看,《你好,之华》与原著更为贴近,但真正展现出这个故事的灵魂的还是日本版的《最后一封信》。
这是一个根植于日本文化之中的故事,即使请了陈可辛大导演来帮忙做了本地化,还是有很多细节让人觉得水土不服,时不时会感受到违和感。
只有回到日本文化之中,岩井俊二才能毫无顾忌、如鱼得水地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生命和死亡是岩井俊二的作品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人为什么而生,因什么而死,以及在爱人亲人去世后,被留在世上的人又要如何走出悲伤、继续活下去。
同样作为故事中不被爱的那个人,岩井俊二对《最后一封信》中的远野裕里似乎要比对《情书》中的渡边博子偏爱得多。
(姑且不论男藤井树后来有没有爱上博子,刚开始时他必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当作女藤井树的替身的)博子在尚未从爱人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时,又被迫一点点确认到自己原来是另一个人的替身。
她的疗愈过程伴随着疼痛,伴随着剜除腐肉般的决绝。
所以她最后朝着雪山的呐喊,是放下、是释然,更是撕心裂肺的疼痛。
而裕里在青春期就完成了整个从暗恋、表白到失恋的过程,她甚至是在刚开始暗恋还未表白的时候就知道乙坂镜史郎喜欢的是她的姐姐。
所以虽然她在表白被拒绝后也会伤心,但这是少年少女再普通不过的失意与伤痛,在草长莺飞的青春期能够快速地被治愈。
我很喜欢电影中塑造的那个裕里。
她活得像个未经世事的少女。
无论是在同学会上“假装”姐姐,还是一次又一次对镜史郎说“这是最后一封信了”、“我不会再给你写信了”,但却还是一封接一封地寄,都不像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已婚妇女会干出来的事。
人到中年,大抵都懂得了些圆滑世故,不会也不敢再像少年时那般肆无忌惮地袒露自己的心意。
但裕里却仍保有着少女的单纯、天真与娇憨。
她是有些内向的,在与人交往中带着点笨拙与小心翼翼,所以才会在面对姐姐热情的同学们时拙于解释,没有在第一时间说出姐姐去世的真相。
松隆子对这类角色的把握非常得心应手,我不由想到《四月物语》中的榆野卯月,那个穿着与东京的天气格格不入的毛衣,局促地做着自我介绍的17岁少女,仿佛就是裕里大学时的模样。
而少年裕里的扮演者森七菜的演绎就有些过于灵动了,不太像“平凡而不起眼”的妹妹该有的样子。
《你好,之华》中周迅给人的感觉则是成熟而强大的,可以从容应对生活中一切突如其来的变化。
裕里的“少女感”体现在很多生活的小细节中。
比如丈夫看到她手机上镜史郎发来的短信后因为吃醋把她手机丢进浴缸时,她的反应并不是生气,而是惊讶,又带了点面对恶作剧时的无可奈何。
而第二天出门时迈着大步撅着嘴的小表情,像极了吵架后故意赌气的小朋友。
她的生活中当然有琐碎的、不如意的烦恼,但那更像是掉在衣服上的千层酥碎片,虽然有些烦人,但吃到嘴里的部分是甜的。
所以她虽然会在看到姐姐的同学会邀请函时生出或许能遇到初恋的小期待,但她是坦荡的、豁达的,只是对着遥远岁月里的初恋生出了一丝怀念,而非真正对丈夫和当下的生活心有不满。
最后,乙坂镜史郎从不同人的回忆中拼凑出未咲一生完整的景象,了解了整个真相后,来到裕里工作的图书馆和她道别。
她一脸认真地对他说:“去追寻你所相信的东西吧,因为你是我的英雄。
”然后,又因两人间的第一次握手而欢欣雀跃得像个孩子。
无论你喜不喜欢我,无论你喜欢谁,我都希望你活得像我心中的那个少年英雄。
多么豁达的胸怀,多么纯真无垢的少女之心。
或许当年,镜史郎是因为未咲的一句“你一定可以成为小说家的”而被蛊惑般地走上了笔耕的道路,而今后,若他再因什么而踌躇不前,必定会想起这一天裕里认真而坚定的样子。
“去追寻你所相信的东西吧,因为你是我的英雄。
”
期望高了有点失望。
我看的第一部不是筱田升摄影的岩井俊二电影。
果然感觉逊色了不少。
不过我看《情书》小说的时候也很被打动,或许不只是视听出了问题吧。
爱,死亡与青春。
让成长中的少年们猛地收到死亡「不可幸」的冲击,再去描绘「身后事」相关他们或向上或向下的反应。
不过本作,是在有点俗。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说它是翻版《你好,之华》?
那下一部就看这个吧。
关于本作的一些,也留着一并说。
《燕尾蝶》还是初中看的。
当时看完就是李安看完《处女泉》后的感受,不懂,但大受震撼。
有空也再看一遍吧。
《Last letter》里很多镜头很有以前的风格,但是在本作一般的情况下,难以让人产生考据的欲望。
到了这种情况宣传标语才能打上“集大成”啊(虽然我并不认为本作集大成),之前看《蓦然回首》的宣传语也有这三个字,心想藤本树倒也没有到作者生涯晚年吧……
首发于公众号“__bk:20hn7影探”公号ID:ttyingtan作者:重庆大厦卖片小罗转载请注明出处
同样的导演,同样的编剧,同样的剧本,成片却一个7.5,一个6.7?
这结果让人迷惑。
但。
单就原封不动地启用小说名这一点,任谁都能察觉到——在岩井俊二眼里,《最后一封信》才是亲儿子。
尤记得,《你好,之华》上映前,几张先导海报就让影迷们急得抓心挠肝。
质量上,有导过《情书》的日影大神岩井俊二亲自操刀;内容上,有拍出《甜蜜蜜》的港片大佬陈可辛调试把控;表演上,还有华语电影届唯一大满贯影后周迅重磅加持。
“这组合震撼到我了。
”
这是不少人的第一反应。
然而影片映后的口碑,却让人跌破眼镜。
有人嫌弃台词尴尬,有人吐槽泛滥的BGM和广角镜头。
抱着看国版《情书》期望来的,多数都炸开了锅:“这稀烂的剧本,还不如郭敬明。
”
这还不算,骂得最难听的。
那么,《你好,之华》翻车的锅,到底该不该岩井俊二背?
我们至少得先看看《最后一封信》。
又或者说,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岩井俊二最直接的回应。
同样从女一号姐姐的一场葬礼开始,同样由女主手机被吃醋的丈夫摔坏,引出信件这个索引剧情的重要载体。
《最后一封信》和《你好,之华》大体的故事脉络是完全一致的。
作家乙坂(福山雅治 饰)和图书管理员裕里(松隆子 饰)在同学聚会上相遇。
裕里本想告诉大家姐姐的死讯,却被误认成姐姐。
作为姐姐的旧恋人,乙坂与裕里便开始靠通信,复盘姐姐的人生。
姐姐在与乙坂分手后,嫁给了没学历、没稳定工作的渣男阿藤(丰川悦司 饰)。
婚后二人育有一女鮎美(广濑铃 饰),可阿藤的脾气却越来越暴躁。
经常酗酒不说,发起火来自己的妻子女儿一起打。
后来,姐姐因无法忍受这样的人生而自杀。
但裕里高中时曾因为与乙坂表白被拒,而与姐姐渐渐疏远。
(那时乙坂正在追姐姐)也就是说,姐姐最后几年悲惨的人生,是自己一个人走完的。
但影片从未正面展示,姐姐遭受的痛苦和折磨。
我们只能看到乙坂、裕里和姐姐三人,懵懂青涩却又充满着各种阴差阳错的高中生活。
不断错过和无法挽回的过错,这是《最后一封信》故事的主题,也是《你好,之华》创作的母题。
两部电影从主题,到故事脉络,再到情节转折,都一毛一样。
只要你稍作留意,就能发现——《你好,之华》的中文台词,很多应该都是直译过来的。
那两个版本的区别在哪?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演员。
选角方面,国版的演员阵容这里不多介绍。
日版的主要演员有:日本电影学院奖影后松隆子,学院奖影帝兼国民级歌王福山雅治,新人奖拿到手软的广濑铃,《情书》原班男女主中山美惠和丰川悦司,以及依然没有着手准备《EVA》的庵野老贼......
咖位上综合来看差距不大,但回归到影片,塑造同样的角色,演员们的表现却出入不小。
先说周迅和松隆子。
裕里这个角色,肩负着揭开姐姐过往的任务。
而影片的闪回,又仅仅局限于高中时期。
那么,在有限的情节里,单纯依靠表情、台词和肢体,同时展示裕里与姐姐的感情,以及她对姐姐的了解。
这是这个角色的难点。
两位影后的表演都非常细腻,碍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谈了。
说完相同点,我们再来看看不同。
裕里这个人物在姐姐的光环下长大,一直觉得自己很普通。
成年后工作是在图书馆整理图书,回到家还要抚养孩子、操办家务。
按这个设定走,她应该偏向于一个不善言辞、随和内向,遇事比较隐忍的家庭主妇。
松隆子把人物的木讷和迟钝,拿捏得很好。
她不太会察言观色,会下意识地回避陌生人,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是不给别人添麻烦。
中年人の扫微信而周迅就显得太精明且事故了。
她能够从容的应对姐姐恋人的搭讪,丈夫的拷问,以及找上门的初恋。
再结合高中时的闪回,我实在无法想象——她会在高中时私藏别人的情书,还因表白被拒当场泪奔。
我这里并无意质疑,周迅对角色的解读。
你仔细回想一下,裕里这样的人设是否太像《情书》?
又或者说,不够中国?
作为男一号,秦昊和福山雅治的表现,其实各有千秋。
人设是一个失去灵感的作家,这个人物天然会带有自卑,抑或自我压抑的特质。
两位演员都在这一点上把握的很好。
区别在于。
福山雅治是在收着演,因为他的情绪几乎全部留在去未咲家里的那场戏。
而秦昊其实在放着演,因为尹川需要完成之南自杀前的拼图。
这个角色既要调动观众的情绪,又要推动情节发展。
因此秦昊跟福山雅治的处理,都是恰当的选择。
几位小演员的表现。
邓恩熙和广濑铃几乎走向了两个极端。
广濑铃全片下来一路僵着脸,好像对啥都提不起兴趣。
而邓恩熙表演时的感情过度充沛,台词上也不够克制。
但相比之下,广濑铃制造出的疏离感,显然更符合岩井俊二的一贯风格。
两版对比,唯一一个全面碾压日版的,是张子枫。
新人演员森七菜塑造的小裕里,性格单一,人物扁平,存在感非常低。
而张子枫却在所有小演员里一枝独秀。
尤其是回忆高中期的部分,虽然台词和戏份都很少,但张子枫把青春期的那种躁动、情愫和脆弱不安全都表现出来了。
眼睛会说话的张子枫能够提名当年的金马女配,确实是实力使然。
另外,虽然《最后一封信》拉来《情书》的男女主,饰演恶人夫妇。
(总觉着是岩井俊二的恶趣味)
《情书》中的男女主但国版中谭卓和胡歌的表演,完全不输《情书》二人组。
这二位,也是全片最有中国味的俩人。
总的来说,日版的选角和含蓄内敛的表演风格,虽说更贴合岩井俊二的风格。
但国版的人物个性更鲜明,角色身上的留白更少,表演上的情感也更加充沛。
这意思,是两个版本在演员方面平分秋色?
并不。
上面的比较,并没有以“中国故事和日本故事的背景”作为前提。
倘若加上这个维度,《你好,之华》就会更像——一群普通话很好的日本演员,在追忆日式的青春。
这是《你好,之华》的桎梏,也是上限。
影片的主创,其实早就发现了这点。
在《你好,之华》的筹备阶段,陈可辛就拉来不少内地编剧帮岩井俊二做“本土化”。
两个版本相对比,我们能在故事细节上,找出不少“手脚”。
人物方面。
女主角的丈夫,在日版里就是个大男子主义。
行事独断专横,不给妻子解释的空间。
而国版的丈夫角色,会因为吃醋发脾气。
但第二天一早,他就主动认错,还主动给妻子买新手机。
剧情细节方面,国版本土化的改动更多。
《你好,之华》加了一条,姐姐的儿子意识到母亲去世,从抗拒到接受的故事线。
乍一看,体现了中国式、多视角的亲子关系,强调了之南去世对其他人的影响。
但这样的情节,本身就脱离了“不断错过”的母题。
另外,相比于《最后一封信》,《你好,之华》中的家暴元素,还被强化了不少。
国版中有不少姐姐和她的女儿,被丈夫打伤的口述细节我不知道,这是否出于某种受众上的考量。
据陈可辛回忆:“岩井俊二一开始因为剧本问题每天黑着脸,他是个挺孩子气的艺术家,当剧本受到质疑时,还是挺不高兴的。
”剧本上的魔改也就算了,实际拍摄也有诸多细节出现问题。
岩井俊二受访时曾多次提到:中日有许多习惯上的差异。
有这么一场戏——张子枫从屋里跑到大门口取信。
在场的中国主创说,路过自家小院,直接穿拖鞋出门就行了。
这是我们的习惯。
但岩井俊二还是会面露难色:“日本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把拖鞋脱(换)掉。
”
发现没,尽管岩井俊二最后采用了“本土化”的方案。
但他对这个故事的直觉,依旧属于日本。
当然《你好,之华》在本土化上还有不少“校正”过的地方。
大部分观众虽然能在细节上找到熟悉感,但更多人并不能产生“这是一个中国故事”的认同。
《你好,之华》只有面子,但没有里子。
反观《最后一封信》中加入的大量航拍,我们反而更能接受:这里凝结着岩井俊二对故土的眷恋和记忆。
主要取景地仙台,正是岩井俊二的故乡再扒得深一点。
熟悉岩井俊二视听风格的朋友,应该知道。
大量的逆光、手持拍摄,柔和的色调(据说就是镜头上套个丝袜),小清新的BGM(大都自己创作),一直是岩井俊二标志性的视听风格。
(因为基本拍纯爱嘛)
《情书》中的逆光镜头《你好,之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多机位、旋转镜头等多种技法,美术上不同场景的明暗区分也十分明显,看上去玩的很嗨。
反观《最后一封信》,增加了大量航拍,简化了技法,色调整体更加明亮。
你要说《你好,之华》拍得很漂亮,那没错。
但完全让技法服务于主题的,显然是《最后一封信》。
举一个最明显的栗子。
《最后一封信》在开头和结尾,增加了林间瀑布的镜头。
开头是一段手持的背跟,预示着女儿对母亲过去的了解和追溯。
结尾是一段后拉的航拍,这里展示的是女儿对母亲美好的青春,以及充满缺憾人生的凝视和回望。
(以便更好的走向未来)
两段内容,让整个故事形成一个闭环。
母亲的青春美好又令人向往,与此同时,它也激励着大家向前。
这《最后一封信》突出强调的,也是《你好,之华》没有做到的。
我们甚至可以说:岩井俊二是回到日本,才真正考虑清楚,要跟观众说什么。
其实《你好,之华》虽然用到了信件这个载体,但它跟《情书》的关系不算大。
岩井俊二在2017年拍了一部叫《昌玉的信》的韩国短片。
因为这部作品的口碑很好,他才准备尝试一下中国故事。
但大导拍中国故事,出现水土不服的例子太多了。
就像奥斯卡得主让·雅克·阿诺的《狼图腾》,以及两座金棕榈傍身的比利·奥古斯特的《烽火芳菲》。
让没有中国生活体验的导演,拍中国故事。
就算请到芦苇(《活着》、《霸王别姬》、《秦颂》编剧)这种级别的编剧出马,都救不活成片。
这让我突然想起,胡歌在《你好,之华》里的那句词:“(异国的)人生啊,真不是你随便扒拉扒拉,就能写清楚的。
”
当然,你可以说,我这样比较并不公平。
岩井俊二先拍了《你好,之华》,后拍的《最后一封信》。
同样的事情,再做一遍,自然会更懂得分寸,知道哪里该舍,哪里要留。
这点我认。
但与其说《最后一封信》完胜《你好,之华》,倒不如说:拍完《你好,之华》岩井俊二才想明白——这个故事本就不属于中国。
文/重庆大厦卖片小罗
观影后去补了中版《你好,之华》。
中日版的对比像极了导演个人的作业订正。
有一些故事的呈现本身就存在地域优劣差异,但不同方式的表达,让人看到了导演对艺术性的极致追求,或者说熟能生巧。
每一个角色的精髓都恰到好处被演绎,含蓄和深沉。
“小演员”和配角尤为突出,年轻版的福山选角非常成功。
同时也显得主角的主角性没有那么强烈,这一部分也和该版故事性弱化有关。
另外台词功力不错,读信的部分感人可信。
导演的日式风格的确节奏感好,快慢之间都应和人物情绪。
选用开头与结尾的青春感呼应,还有航拍视角和日系的充足曝光度,都使得电影表达的情绪一直是曝光状态,而非藏匿于故事本身。
这种情绪,再通过部分慢镜头和定格镜头的运用,达到两种和谐。
一来是电影情绪和现实导演个人情绪的应和,二来是观众对于逝去、遗憾、浪漫与深情的通感。
相较中版,日版更明显不为了讲述故事,且在细节处添加了许多更“合理化”的元素。
而配乐的选择、光线的处理,这些的配合都显得很熟练,尤其是校园偶遇和雨中送别,画面虽选用了表达青春逝去的“烂俗”场景,却依然达到胶片式取景的美,且美到“窒息”。
有一部分疑惑来自于主旨的模糊。
这样一部叙事手法重于文艺表达的电影,却无法读出主线里要表达的内容,仅情绪传递充足,而经典的画面几乎不具独创性,容易造成记忆困难。
不过这种纯电影技巧营造出的画面,大概也不是为了表现什么,仅仅是满足导演自己的剧本,或者说他自己的人生回望吧。
最后最后,为我的泪一个8分。
(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导演是岩井俊二。
会让人想到《情书》,人物的错位,书信的连接,爱而不得的怅然。
《情书》中,淡淡的情愫,似有若无,很唯美。
而《最后一封信》的故事情节相对复杂,其中的矛盾冲突,更让人心有不忍。
未咲与乙坂彼此相爱,却嫁给了酗酒家暴的阿腾,最终在抑郁消沉中自杀。
为什么要选择阿腾呢,是冲动,是误会?
影片没有交代。
乙坂一直对未咲没有忘怀,他应该是可以拯救未咲的人,但在未咲需要他的时候,乙坂却没有出现。
可惜,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如果。
收藏在心理的点滴美好,就是对抗残酷现实的镇痛剂吧。
导演拍出了美好的情愫,但也就是真实的人生,很残忍。
有情人会因隔阂不能终成眷属,一次错误的选择可能误了终身,不经意的举动或许会造成永远的伤害。
在感情的拉锯战中,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
我们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
在猜忌、误解、伤害中撕扯,遗憾成为永恒的主题。
音乐美景美人美,但全部剥离开来,故事并不是一个太好的故事。
未咲应该时从高中开始就暗恋汤川学,然而在汤川学未婚未恋自身又没有重大打击时却和另一个垃圾男私奔,这点实在太矛盾;还有汤川学既然在聚会上都认出了裕里,为什么还假装不知道和他通信,为了悄悄打探未咲情况吗,不理解,只能说为了推动剧情发展吧;在汤川学祭拜完未咲后如果影片就结束感觉是更加合适,后面的剧情感觉是写考场作文强行升华主旨,刻意且尴尬,特别是裕里女儿的在剧中的定位实在太尴尬了,除了可爱外,只能说是强行捏出来和未咲女儿配对来映照过去了,工具人就安静的呆着,戏多了尴尬,还有因为暗恋不敢上学最后豁然开朗开始人生新篇章的戏份,强行升华对比老妈吗?
虽然槽点很多,但影片光影人的协调感还是有不错的观影体验的。
另外汤川学的扮相也太油腻了,不适合他,看着就不聪明;
今日は一言で言うと、「この映画観て良かった」の日。
最近上班时的背景广播常常播放一首声音青春又温柔的歌,周六上班的傍晚我记下一句歌词,留着回去找歌。
然后是发现是最近发售的曲子,音乐软件的评论只有寥寥二十三条,很轻易地点开了,其中一条写着类似“不过这次的电影是岩井俊二为广濑丝丝的量身打造”的话。
原来他有新电影啊,原来丝丝有参演啊,搜到了更多,变成了结果是周五刚上映啊,再到要出门的今天早上有了干脆去看看好了的想法,变成一个毫无紧迫欲望并不强烈的日常安排。
这样长的前话。
这次观影的心境变化是大概情书那样的故事是不会有了,到果然是岩井俊二,到啊,到憋着声音爆哭,到看了这部电影太好了,到和情书难道不是一样的程度吗。
为什么有人能把相似的元素运用起来却毫无才尽的重复感呢。
死亡,葬礼,从过去传递到现在的情书,代替他人的回信,酷似的相貌,有些可爱的邮差,并不沉重的家庭关系,重返旧校,记录校园的相机。
于是连中山美穗和丰川悦司也在。
最后响起重叠的声音,好像眼前又看到了病床上的藤井树和雪原中的渡边博子交替说出的那句你好吗我很好的画面。
而故事本身。
美咲的前夫对乙坂说,你在她的人生什么影响也没有留下,她死都是因为我,而不是你。
我就想怎么会呢。
是啊怎么会呢,你看她最后留下的照片都是大学时代,是乙坂心中她永远会存在的样子。
也许一部分她早就死亡了,死亡在毕业典礼致辞中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里。
也许会有人实现梦想,也许有人并不能实现梦想,也许会有觉得痛苦的时候,也许会有连活下去都很辛苦的时刻…仿佛都是她人生的预言一般。
但是这样一方通行的无法回头的人生,乙坂在美咲的人生里留下的全部都是美好的事物。
是修改的毕业致辞手稿,是所有在一起过的时光,是全心全意想着她而写下的那本小说,是在绝望时那么多次延长了她生命的一封封过去的情书。
“无数次读着信,感受到那样深沉的爱意,我想这个人一定会来接妈妈的…其实希望,如果你能更早一点来就好了。
”看完电影出来,走在前面的日本女生对男生说因为最后感觉并不是悲伤的所以没有哭。
但是人不一定是因为悲伤才会流下眼泪的。
乙坂也一定不是吧,在祭坛前听着女孩的描述留下的眼泪,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就能总结的吧。
至少我不是。
而是在美咲踩着楼梯喊住乙坂让他帮忙一起想致辞的时候,在毕业典礼的镜头交错后的练习时只有两个人的体育馆美咲跑向乙坂的背影里,在发现那本以她为名的小说一直放在书架上之后。
在,她的女儿读着遗书——被她视为珍宝的演讲稿——的声音和她高中最后的讲话的声音重叠的时候。
在发现原来那些都是回响,都是乙坂带来的影响之后,流下了眼泪。
所以不为人知晓的后话里,未来还是有无限可能的吧。
因为若是在长篇作品里绝对会成为伏笔的签名版绝版书可是有三本呢,又因为裕里的初恋男主角乙坂对于写小说好像又燃起了一些斗志。
还因为飒香说,鲇美的话没事的。
“鮎美,大丈夫。
”
拍得很好,也拍得很困。
在周五的晚上,这些翠绿的山涧,恼人的蝉鸣,游泳池的烟火和旧校舍的桌椅成了催眠我的利器。
而福山在窗前看见牵着大狗的少女,阳光映在她们身上刺眼一般,仿佛照进了自己失意的中年,我也一激灵就清醒了起来。
岩井俊二和神木隆之介,在我这儿叠了个致郁的buff,故事虽然中庸,但太适合一个悠悠然的暑假时的村野,是平凡人年轻时候的一点闪光,再回忆起来只能说初恋是心惊胆战。
难得的是几个演员都发挥超常了,松隆子演出了少女的欢喜与悸动,对姐姐的嫉妒和疏远在人生的洗礼下变成了遗憾与自责,面对自己的初恋说出如果姐姐跟你结婚一定会幸福很多吧,而这感情在两个女儿心里演变成了彼此的担忧与爱。
两代少女用了同样的演员真的太棒了,丝丝不够时髦也不够精致,但在绿叶掩映之下她就是很合适。
福山在我这儿一直演戏同质化严重,但就从那个叫醒了我的镜头开始,他实在是演出了那个在学生时代就平凡却温柔,到了中年有些自卑无法往前走的样子。
神木真的亏在了身高上,但他演得太好太好了,初见少女的失神与一瞬间的自我怀疑,被告知情书被姐姐念给了妹妹听那一瞬间微微瞪大的眼睛和无措却还是笑着说她做什么都只能原谅了,就连生气都是淡淡的,很快败给女孩儿突如其来的表白,他的声音也是恩赐,旁白太动人了。
其实也不能说值得五星,但我就是想打罢了。
就是说,神木隆之介,还能谈正常快乐的恋爱吗……
与之把这部电影归为爱情片我认为是青春片更恰当不管是鲇美、飒香还是未咲、裕里、乙坂都充满了满满的青春感讲述的故事也都是在高中时期发生的高中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暗恋 守护在繁忙的学业中微微闪烁着裕里喜欢乙坂 因此偷偷藏着乙坂写给姐姐未咲的情书但是裕里在最后鼓足了勇气向乙坂表露了自己的感情青春由冲动填满哪怕知道结果会是什么乙坂成为一名小说家其实也受到了未咲和裕里的影响吧他想记录他会记录甚至在写完书篇的第一时间会再写内容一样的一封信寄给未咲希望她能做第一个读者尽管他不知道她能不能收到以及会不会打开看是多爱一个人才会把这个人的名字作为一本书名能提前阅读未出版的书籍这份爱悄然无声却又明目张胆裕里、鲇美、飒香用未咲的名义给乙坂写信除了对未咲的怀念更是想了解未咲以前的生活裕里对乙坂坦白真相时她说:或许只要有人不断想着某个人,就算过世也能存在这世上吧他们一直都想着未咲当鲇美拿出装满信的小盒子时乙坂满是感动我最喜欢的片段是在见过乙坂之后夏日的夜里飒香告诉鲇美自己暗恋着同桌预感暑假回去看到他 脸一定会很红鲇美大声的笑了出来这是鲇美第一次笑得如此灿烂不拘束两姐妹欢笑打闹让这个夜晚也变得又活力了起来最后一封信是乙坂帮鲇美改过的毕业演讲稿这段话写给乙坂和鲇美也写给即将高中毕业的你们更是写给怀念高中时期的我们
“无论多久都还会铭记高中懵懂回忆”,岩井俊二时隔二十多年还在拍一样的东西,真是戏里戏外都在践行。
一厢情愿地留在原地,用空镜、钢琴曲、信件书籍拼凑起得青涩治愈幻境。
只是没了筱田升的摄影变成了典型的日式清新青春片风格。
在缅怀“车、马、邮件都慢”的电影里面,信件、情书里尽是日常寒暄,少有动人的话语。
回想起自己,在已经有了QQ空间的年代,还在不怎么精心的纸上写潦草的话语,尽是从乱七八糟的网上、畅销书伤感“文艺”拾来,一通悠长悸动年少时光的倾泻,通篇言之无物的情感碎片。
可是当初读到回信里“我准备了一个小盒子,专门用来存放你写的这些书信……”这样的句子时,当然会认为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话语。
如今QQ空间都已近落幕,微博抖音b站…将无从安放的稚拙时光占得更满。
对逝去的缅怀自身也在逝去。
岩井剩下的,只有对美的哀悼。
想想福山和丰川的选角与国产版的对比就……感觉好微妙www但福山还蛮有说服力的啦。又想一想这个里中山和《情书》里的搭配,就觉得感慨良多了。仿佛知道了一条现实的平行世界线。
本意只想看看松隆子和福山雅治,结果导演完全是浪费他俩。又一部被评分骗了的电影。完全无法共情,岩井俊二 深陷20~30年的“情书”情节的循环里无法自拔。江郎才尽的炒冷饭,无病呻吟的装情深。
喜欢岩井俊二近乎痴情的情愫与心态多于近乎洁癖的影像,他有多喜爱不染一尘的白色梦乡般的岁月,就有多讨厌进入社会后日渐局促的当下。和里面的小说家一样,他的创作大概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状态。
套用了查令十字街84号的构想,再混入四重奏的日式逃离。素未谋面改为再未相逢,略有波澜总体低于预期。
喜欢妹妹的演员
広瀬すず的少女感很耀眼(遇到福山雅治那场戏简直在发光,想上去摸一下她的手臂)
看完这版很难不发现你好之华少年组选角的好,邓恩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亭亭玉立的中学女神脸,张子枫也好适合平凡可爱的妹妹角色
纯爱是只在日本还没灭绝吗
这是岩井俊二人到中年对过去与青春油然而生的回望与渴求。当福山雅治拿起便携式胶片机在旧校舍自然地拍起照的时候,我几乎是一瞬间把这个荧幕上的帅气而忧郁的中年男人与导演联系在了一起。我不是很在意岩井俊二是否真的在创作出《情书》之后的这24年里一直走着下坡路而不思进取,我也不想去刻意强调当年的情书在影史上的意义,我只记得电影的尾声,影片里穿插始终的名为《美咲》的小说的开篇,大意是说福山饰演的小说家在中学见到広瀬すず饰演的美咲的时候,那种感觉好似春风从背后吹来。这也是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而等再过十年,二十年,当我们回头去再看自己的青春的时候,我也由衷地希望,是那春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如果甚是遗憾没有风的话,那到时候再看一遍这部电影便罢)(広瀬すず果然还是适合这样忧郁沉稳的角色,路转粉)
我就在想 在哪看过森七菜来着 忘标了.. (福山真是中看啊~| love letter (reprise(?
松隆子从四月开始老了,原来痞子也来拍戏了,岩井俊二的片慢慢不好看了
有了信就有了故事,用信开始,用信收尾,而故事不会结束。类似的剧本日版显然比国版合乎情理得多。福山雅治可能是长得最像导演本人的演员了。
【去世的姐姐】【姐姐的初恋】【姐姐的女儿】【同学会】【书信】【尘封的往事】,橘生东八则为6.7分,生于东九则为7.6分。咋剧情这么僵硬还不如中国版啊,海报也随便做的。广濑铃不应该演妹妹吗!还不如邓恩熙。神木隆之介怎么可能长成福山雅治啊!!!长成绫野刚都烧高香了。中山美穗和丰川悦司演这两个角色就很微妙哈哈哈,照这么看国内不应该找胡歌该找廖凡。
难道不应该是一个齐心协力把家暴男抓起来的故事吗
除了画面好看,没有特别动人的地方。
看了影评才知道两地都拍,这么矫情做作自恋狂的一个剧本还能一次卖两个电影翻拍?人设上自相矛盾,看得我十分不耐烦。为了让女主显得又纯又欲,无助可怜。一个落落大方做学生会长的校花,读过大学的女人,一辈子只有高中快毕业时转校生男主写情书,和家暴男结婚生子两段感情经历,而且被家暴之后就是抑郁自杀。一个和会撒娇的漫画家庵野秀明结婚的可爱主妇,一辈子就痴迷高中时喜欢过的姐姐的前男友,永远一副迷妹样。男主除了有耐心写情书,别的没有任何可取之处。性格畏畏缩缩,和女主的恋情全靠女主角主动,也不知道为啥结束的,但总之人人都觉得女主姐妹俩都一生痴迷他,等他解救或者惊叫着和他握手。真的不行,就算是福山雅治也不行。
每一个人都有种气质与眉目上的好看。无论少年人,还是中年人,都干净温柔得发亮,仿佛岁月的尘土不沾TA们的衣袂,与他们和她们全然无碍。“书信”在岩井俊二的电影里,总是作为一种“絆”,串联着人物的境遇、心绪、关系与人生,但这种自我重复毫无作者性可言。而故事,应该在镜史郎在废弃的夏日校园中遇到丝丝那一幕戛然而止,让一切定格在情感最充沛饱满的一刻,又留有余白。沥沥拉拉的废笔太多了。有些话和情绪原不必交待得那么满。
松たか子真好看。庵野大师要是没有演这个片是不是eva下个月就能上映了。
这才是岩井俊二啊!少年时的爱恋多么浪漫、多么遗憾,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等我们成年之后,如何回首看它、怀念它……
各方面强于《你好之华》看来岩井俊二的故事只属日本,从表演到配乐拍摄取景将大师的细腻特质和故事略带悲伤的感觉都呈现出来了。松隆子表演远比周迅自然有亲和力,福山雅治没秦昊那么做作假腻。这版才真正俊二风格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