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美和的电影常以女性细腻的感觉来揭示表象内嵌的深义,滴水不漏地把细节铺陈。
有时,也会用一些类似于中国艺术中的留白的手法,给观众留下想象的思考的空间,就像人,总有视觉的盲点,看不到,并且意识不到看不到,但是还会思考漏下了什么没有看到。
电影《摇摆》中,摄影机只拍到哥哥稔拽住了吊桥上前行的美惠子,美惠子制止了稔,下一个镜头是一片葱绿的树,接着是弟弟猛在吊桥上看着桥上的镜头,然后就是哥哥趴在吊桥边上朝下看,美惠子消失了。
这十几秒发生了什么,弟弟看到了,哥哥是知道的,但是摄影机没有记录,观众只能去猜测,究竟美惠子是怎么掉下桥的。
西川美和把破案的任务交给了观众。
部分观众看到这段情节时,凭直觉判断,美惠子不愿稔搀扶自己,与稔脱离开,在吊桥中继续狂奔,不小心自己摔了下去,稔无意害她,也未能够救她。
但是,也会有另一部分观众认为,是稔推下了变心的美慧子。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美惠子继续前行,稔继续想扶住她,她更用力挣脱,结果滑下了吊桥,两人之间有一定撕扯。
是佛是魔,一念之间。
根据弟弟当时看到后跑上桥的反应和哥哥痛失所爱后的失魂落魄,第一种可能性最大,第三种可能性次之,第二种可能性最小。
这是个意外事故而已。
但是,西川美和想表达的并不仅仅是这些,后续的情节,弟弟和哥哥都在亲情、伦理、道德、人性、法律的天平上摇摆不定,失衡的人性,导致了情节的忽左忽右,观众的思维也跟着荡起了秋千。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弟弟和哥哥翻来覆去地在美惠子的案件中提供各种供词和证词?
是人性中的善和恶,是对美惠子的恋和倦,还是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的离合,亦或是对人生的希望和失落所致?
一个意外的落水事故,为什么能导致一个家庭的混乱,一对兄弟的恩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面对变故时,为何如此脆弱不堪?
失衡的究竟是什么,是社会规则,是法律体系,还是道德标准?
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看不见的手,在背后左右着兄弟两人的心理和行为?
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人和人之间左右着人际之间的关系?
西川美和是想引导观众思考这些问题,才出了这样一个谜,让观众去猜谜,在猜谜的过程中,辨别真伪,探讨人性,寻根溯源,剖析社会。
是什么样的环境变化和社会变迁,能够把情同手足的兄弟变为反目,利益的争夺?
爱情的角逐?
在这里,似乎都不是。
人性是复杂的,人性是社会性的反映,人性的复杂是因为社会性的复杂。
当社会环境变化时,每个人适应变化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循规蹈矩,像片中的哥哥,在家子承父业,按部就班,有的人与时俱进,像片中的弟弟,去东京发展,年轻有为。
但是社会环境对每个人的影响的程度是相同的,哥哥的观念也受金钱驱使,弟弟的眼界也被名利所驾驭。
每个人在为自己旧时信奉的道德观、价值观坚守时,也在承受着新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冲击,所以处于摇摆中,不知左右,无问西东。
就像走在吊桥上,左右不定,难以平衡,停下、趴下,是一种姿态,稳步向前,也是一种态度,逃离陨落,也是一种结果。
有的人在飘摇中选择了逃离,结果陨落。
就像美惠子,她是一枚不幸的棋子,在旧日的恋人——弟弟猛衣锦还乡时,她努力去追寻自己旧日的爱情,这需要挣脱如今的恋人——哥哥稔的牵绊,在仓皇的逃离中骤然离世,仿佛飞蛾投火一般的宿命。
即便美惠子安然度过了吊桥,弟弟猛会在桥的那头等她吗?
猛的身份、地位、眼界的变化,使美惠子只能位于他的择偶盲区里,美惠子是他感情中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盲点。
而功成名就的猛的回乡,使哥哥稔成为恋人美惠子视野中的盲点,苦苦地挽留,留不住美惠子向前的脚步,哥哥也是社会变迁中的落伍者,也是功利规则的牺牲品,美惠子的变心只是功利规则运行的结果。
那么,事业成功的弟弟猛,就是真正的胜利者吗?
他记忆中的民风淳朴的家乡、和谐美好的家族、相依相扶的哥哥,都被变迁的社会洪流冲刷得无影无踪,都被功利的社会规则压碾得片甲不留,以前历历在目的美好,现在被吞噬在巨大的盲区中,不复再现。
猛是一个愿意记录美好的成功摄影师,有发现美好的眼和敏锐的心,可是,现实中还有那么多美好呈现给他,供他记录下来吗?
这不是一个优秀摄影师的悲哀吗?
猛对哥哥案件的证词翻来覆去,家族中的人还会视其为族中的骄傲吗,他会不会已经成为了家族视野中被刻意视而不见的盲点?
从亮点变为盲点,也正呼应了片名:摇摆。
AS 导演 西川美和主持 朱君翻译 中山大树 余梦娇 第一次中国放映《摇摆》。
关于从《蛇草莓》到《摇摆》~我不是在学校学电影的,一开始也不想当导演,先写剧本,当编剧。
是枝裕和导演让我拍,我就拍了第一部作品。
第一部拍完后,朋友问会不会拍第二部。
做了个梦,两个人性爱关系有变化,后来他们的立场有很大变化。
我把两个人的关系变成兄弟,有了这个故事。
关于从梦到电影~我做的梦是我的一个男性朋友把喜欢的女孩子推倒了瀑布口,我看到了这样的行为。
我改编成电影的时候怎么改,能让更多人理解这个故事。
男女关系太复杂,改成兄弟可能更好。
从梦改编到电影,花了一年半时间。
关于选角~香川照之的话,是因为看了《鬼子来了》,觉得这个演员很不错,所以决定用他。
小田切让是跟我同一年代的,2000年代代表日本的电影明星吧,所以想跟他合作。
合作起来两个人性格很不一样。
香川照之他说这个角色跟自己非常像,所以他对演这部戏是非常热情的。
比如说两个人在看守所见面,隔着玻璃谈话,他也练打拳,做他的状态。
小田切让是非常酷的人,他对角色的评价也是,“你写的这个人物真的很坏啊”,但是开机的时候可以很快进入状态。
两个人反差很大。
关于对犯罪类型片的独到见解~虽然我用的是这种悬疑的方式,但是我更想表达的是这两个人物关系的变化,他们内心内藏的东西往外出来,两个人的关系就反转了。
我用的形式是法庭或悬疑的关系,是吸引观众的手段,想让观众走进他们的心理。
关于是枝裕和导演的建议~忘记了。
因为我们经常互相这样提出来自己的意见。
比如是枝裕和写完剧本、剪辑完也会给我看,给他写长长的邮件。
《摇摆》并不是特别的,所以我也不记得了。
当时是枝裕和导演想把这个故事更明确化,到底哥哥有没有做,需不需要证据,他是提了这样的建议。
但是我是不一样的。
我不想把这个哥哥他的意图明确化,到底他是不是有恶意的做了这样的事。
我看了是枝裕和导演写的建议以后,发现现在的剪辑,看的人是会想这样的问题的。
我应该改一个方向,做另外的剪辑的结果、故事。
可能是枝裕和的建议对我有这样的影响。
关于同名小说~小说是我拍完电影以后写的。
做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但是我准备的时候会写很多,这些人物都背景啊,他们家庭的历史啊,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写在笔记本上。
可能很多导演都会这样做,有很多这样的笔记本。
电影里表达的只是一部分,我觉得有点可惜。
就像是用冰箱里剩下的食材做一道菜这样的感觉,我写了这本小说。
可能电影和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在小说里可以写更多的看不见的他们内心的东西,用文字很丰富地表达。
因为我写这个小说是很久以前了,我也记得没有那么清楚。
好像小说里有一部分是女孩从桥上掉下来以后,她的讲述。
已经死的人说话,这是小说才能表达的吧。
对我来说,拍电影过程中要考虑预算啊,几十、几百名工作人员要怎样用啊,是非常烦恼的。
小说可以更自由、更轻松。
观众提问 关于和中国演员的合作~黄轩。
看了娄烨《推拿》。
《地久天长》主演王景春,斯密马赛,没记住他的名字。
关于为什么选择弟弟视角~也有不同的视角来表达的这样的方式吧。
其实我一开始写故事大纲的时候给是枝裕和导演看了,是枝裕和说这个故事原来是《罗生门》啊。
《罗生门》是三个视角嘛,我想以别的方式,一个视角来进行这样的故事。
可能自己的记忆,以前自己相信的东西,各种信息有变化,不能相信之前的记忆的时候,可能人是有恐惧的。
主人公以前一直相信自己,没有怀疑过,通过这次事件,不能相信自己了,可能是很恐怖的故事。
可能写这样的人物比较合适。
关于吃饭的戏~我去年看《坠落的审判》的时候也觉得很像。
吃饭的戏,那个女孩子死了之后,父亲和兄弟三个人吃饭,父亲愤怒,这个戏我经常看,我特别喜欢。
没有女人的三个男人,默默地吃东西,这是没有颜色的,像黑白的,冷冷的镜头。
像是枝裕和那样拍很美好的吃饭的镜头也是很好的,可能我下次会尝试吧。
关于最后弟弟对哥哥的指控~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不知道这样算不算回答了你的问题。
弟弟在审判过程中那样说,他应该是说了他的心里话的。
因为通过这个事件对自己的哥哥有了一种怀疑,他觉得这是哥哥对我的某种阴谋、生气,如果他说起来这样的话,那哥哥要去监狱,他也知道。
但是他这样说是他想找回他哥哥原有的他们之间的信赖和爱。
所以他为了找回这样的以前的哥哥,他说了这些。
这是弟弟对哥哥的一种爱的告白吧。
关于小说写的上一辈的恩怨~因为电影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超过两个小时,影院放映次数少了,观众少了,票房少了,回收不了成本了,这是制片人非常强调的一点,所以时长不能超过两个小时。
如果可以拍四个小时的电影的话,也可以描述这样的内容的。
电影是艺术也是生意,要剪掉很多的内容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写小说的时候写了这些。
最后我想加一句,因为我拍完这部影片已经很久了,你们是刚刚看到,印象比较深刻,我可能回答不了你们的问题,有点不好意思。
可能很多导演都一样,如果要拍下一部片子都话,需要忘记以前的作品。
如果一直想着以前的片子的爱呀、感情的话,这样的力量是到不了下一部作品的。
所以要忘记。
现在在筹备下一部作品,希望你们看了给我感想。
谢谢。
到现在,一想起哥哥手臂上的疤痕,就感到无奈痛苦。
他的形象给人的感觉或许是个甘愿为生活屈服的人,可事实上,他却隐忍着,其实,他也想拥有和弟弟那样的精彩人生。
这是部名字很玄妙的电影。
没有汉字,ゆれる读起来的感觉就有些摇曳的感觉。
我向来不是艺术的人,电影若没有跌宕起伏,那么至少也得有些吸引我的名头——我喜欢小田切让,所以我看这部电影。
此片貌似还有个名字叫《吊桥上的秘密》,虽然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强了点,仔细想想,还有那么些味道。
守住的和遗失的,就是在那摇摆之前失去了界限。
早川猛是离开家去东京闯荡的人,早川稔则是留在家中守候的人。
对比造成了天平上的失重感,就像那个摇晃的吊桥,承载着的是动荡的灵魂,于是即使是老实的温柔的大哥也会出现情感失控的时间。
整个片子慢慢的清清的,每一个人都在挣扎,每一个人的性格都在摇摆。
如果有所谓的是非,似乎不到最后的时间都无法判断。
猛说从不记得跟爸爸一起去过那个河边。
他忘记了。
不管记忆本身是否可靠,人还是会在某些时间内试图忘记和试图编造...那瞬间的失落与获得这部电影貌似有个光明的结局。
稔的那一抹微笑。
也许七年的牢狱对他来说也是种救赎。
(话说这怎么也是故意杀人罪,就七年?
)小田切让还有活色生香的某些镜头,我喜欢……有小田切的电影,除非惨不忍睹,我决定都给五星。
影评这东西,又如何能客观呢
细节。
对立面。
复杂心境。
不定性。
哥哥和弟弟。
隐忍和放纵,停留在家乡经营一个加油站和游荡在城市当一个摄影师,在家帮父亲洗衣做饭忍受其古怪脾气和怨气和有一个女朋友照顾出门前恋恋不舍吻别还递上洗好的装好的几件衣服。
一个温顺好看的女人,和哥哥日夜相处,和弟弟余情未了,成了兄弟间问题的契机,亲情和爱情,竟也互相暗暗较劲,表面隐瞒。
人性是什么样的?
有对哥哥沉闷生活的怜悯,有对情人的占有欲,有本身的敏感和随性,有逃避,也有摇摆不定的态度。
而哥哥则有对现状的不满,有对所有忍让之后的无所得的绝望和虚无感,习惯性的退让和难以压抑的怨怼。
都没那么无私,却又有强大的社会体系需要我们作出无私的样子。
帮弟弟对爸爸说好话,跪着狼狈的擦去父亲因对弟弟发火而打翻的桌子和酒,而翻倒的酒瓶一滴滴的滴在他的裤子上。
其实父亲和叔叔也是相同的例子,一个无能脾气坏,一个是事业有成的律师,就算没有发生后来的事,兄弟间可能也如他们一般在饭桌上争吵,一个满是不甘一个抬脚就要走。
记忆的影像,随一次一次不停有转折点的开庭一点点展开,到底哥哥有没有推那个女人下去,其实可能是弟弟的记忆盲点了,不然怎么可能忽然在法庭上指正哥哥,到七年后的一天记忆里的哥哥是想拉住那个女人的。
但兄弟间小时候的亲密无间是真的,父亲也曾轻松愉快的和他们玩闹,还有个温柔的母亲悉心照料软化着三个男人之间的关系。
那些埋怨,猜忌,争夺,后来化作时过境迁后,弟弟声嘶力竭的对哥哥的呼唤和泪眼,和哥哥从马路对面忽然转头后一点一点化开的笑容。
PS:哎哟喂,复杂的电影还是有点难懂啊。。。
《动摇》算是最近蛮有感觉的片子。
好几天前看的,忙着考试所以拖到现在才写。
由于中间隔了太长时间,和刚看完的时候比,感觉或许有点走样。
不过,好电影本就该花一段时间来沉淀情绪,一个收集和思考的过程。
剧情什么的不想说,这片子有它的悬念在里面。
我看介绍,说是灵感来源于那位编剧兼导演西川和美同志的一个梦。
这点我相信,因为对于“梦”这种东西的潜力有过切身体会。
(笑)除动漫外,日本电影看得不多。
仅有的几部往往也是故作高深,卖弄玄虚。
(就不举例说明了,做人要低调,免得挨砖头)这部《动摇》却很舒服。
看起来并不复杂,可是暗藏了玄机。
画面中规中矩。
演员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
小田切让和香川照之这两个名字完全有理由被记住。
就像影片的名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动摇,怀疑,摇摆不定的经历。
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相信,而是对于选择“相信”之后的结果和将要付出的代价,实在难以权衡。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我们都不是孑然一身了无牵挂的人,自然摆脱不了迷惘和犹豫。
猛和稔之间有着太多牵连,不只是兄弟亲情,应该还有更复杂的东西。
他们彼此都把对方视作另一个自己,自己难以成为的那个理想。
由于有对方的存在,两个人才能随时参照出自己的人生。
可是当这种平衡被智恵子打破,稔的动摇已是无法避免。
莲美河上,导演选择悬空摇摆的吊桥作为冲突的爆发地,也是颇具巧心。
之后是猛的摇摆不定,他一直要保护的,其实只是自己内心的平衡。
事情发展到后面,稔变了,动摇让他变得像一个陌生人,而这也是猛最害怕的。
尽管猛一直在逃避,逃到东京,逃离家乡,亲人,逃离忠诚和责任,成为了现在的玩世不恭。
可是只要有善良温和,忠诚孝顺的稔在,他也就是完整的。
所以,“因为我想找回真正的哥哥”,最后猛在法庭上说出了这句话。
表面上看,猛的盲目让他把无辜的稔送进了监狱,可细想一下,这却是维持两人平衡,不再动摇的最好办法。
7年以后,稔还是稔,而一直心怀愧疚的猛,也从母亲遗留的旧录影带里找到答案,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半圆弧。
最后一幕,彼此停伫于街的两边,泪流满面的猛和稔一闪而过的笑容,宣告了动摇的终结。
说不清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结局有一点点悲凉。
在这冰冷的天气中 我拼命的揣测《摇晃》想说得故事弟弟猛小田切让的造型很漂亮 是个摄影师 粗鲁暴躁多疑 情商低下 怀疑亲情 没有安全感哥哥埝则敦厚诚实敏感温柔 自控能力好情绪压抑稳定 中规中举 弟弟逃离了一成不变的小镇 到充满诱惑繁华的大城市发展 在眼花缭乱中逃避自己空虚的内心哥哥留在老家 跟父亲一起经营小小的加油站母亲去世为契机 弟弟回到久别的老家见到了昔日的情人 如今却在哥哥的加油站工作当年不顾一切要出去闯荡时 她没有勇气跟着他离开多年后只能在他的摄影集中感叹 没有成长弟弟却已经更加放浪 轻易的要求 吊桥古老破旧 在两个山崖间摇摇晃晃的挂着弟弟为了躲避女孩咄咄逼人的诉苦 过了吊桥女孩认为这是改变自己人生的重要机会而追了过去哥哥是有恐高证的 但是女孩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仅有的暗暗希望幸福的一丝火花 不能让她走啊他也追了上去他害怕的仅仅抓住女孩的衣服 嘴里却说着 别怕别怕 明明是需要别人安慰的却反过来想要假装安慰别人的窘态 女孩在经过了弟弟激情的洗礼后 更加无法忍受她推开了哥哥的手然后掉了下去到底是自己失足还是被哥哥推了下去我们能看到的仅仅是弟弟混乱的记忆是哥哥恼羞成怒 完全失去希望之后的行凶 还是本持善良的秉性 仅仅是想出手相救 却无意将女孩逼上死路?
弟弟一直对哥哥是充满崇敬 对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来说 那种隐忍是伟大的牺牲所以最开始 弟弟取出自己的所有积蓄要拼命的帮哥哥洗刷罪名但是哥哥完全陷入混乱 他的压抑背后蓄积了熊熊的不满 在女孩掉下桥之后终于爆发为什么是兄弟 却有这么大的不同 枯燥平淡的生活 洗衣做饭 听父亲的絮叨 忍受顾客的刁难生活在完全没有幸福颜色的灰白世界中 眼看着彩色却堕落的弟弟回来一下子带走了最后的爱情幻想那个时候哥哥确实是崩溃了 本来坚信的亲情完全不足以支撑他走过自我怀疑的峡谷他朝着弟弟咆哮 吐唾沫弟弟觉得莫名其妙 明明自己这么努力的想帮助他 得到的仅仅是怒骂 然后渐渐明白哥哥在真相后隐藏的恶意他觉得自己被欺骗了 被辜负了其实明明看到哥哥和女孩的亲密 既然已经成为过去 就该尊重现状但他没有控制自己的欲望 他总是这样 想要得到就完全不顾后果该遵守的伦理约束 遵守的人充满痛苦 而不遵守的人放纵而快乐却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于是弟弟推翻自己所有的证词 一口咬定是哥哥推下了女孩为了什么?他看到的已经是充满黑暗气息的哥哥 不再是那个拥有伟大人性的人哥哥也算是解脱 在大厅众目睽睽之下被推向罪犯的深渊 他甚至没有动一下眉毛却有放松的表情在吊桥上 他心中闪动确实是杀意吧七年后 弟弟继续着摄影的营生 似乎忘记了一切 哥哥出狱在杂乱的旧物中发现小时候同游吊桥时哥哥的温柔 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之后 吊桥上的记忆重现 哥哥伸出手拼命的想要救下女孩现实都是人心的映射啊 到底那个才是真实的 已经不再重要哥哥在马路对面的慢慢浮现的浅笑才是他的本性只是原来琐碎平淡的生活真的会让人崩溃看似平静的水流下 不知道聚集着什么样汹涌的波涛
弟弟早川猛是一个向往自由,性格开放的年轻人。
哥哥早川稔则是相反的性格,老实善良,勤勤恳恳。
这两种生活态度没有谁对亦或者谁错,但在社会性看来,弟弟的生活方式似乎更令人向往,也更吸引人。
而哥哥的生活态度更适合独善其身吧影片的开始,弟弟表现了对哥哥的崇拜,但我认为这种崇拜是一种对自我道德缺失的救赎,就像我们很欣赏见义勇为的人,但真到了危险的时候我们又未必敢喝恶徒斗争。
这是对自我的一种思想救赎。
之后弟弟睡了大嫂,是性格使然,内心愧疚吗?
我觉得并不愧疚。
还是可以一起出来玩,当作什么事儿都没发生。
而智慧子却无法像他那么平常的去看待,因此导致了之后的事情。
很多人都好奇弟弟究竟看到了什么其实我认为他看到什么都不重要,他做了什么才最重要(私以为他可能什么都没看到比较符合剧情逻辑)开始他想救哥哥和律师说的是什么都没有看到之后他却反口说是哥哥谋杀了智慧子是什么让他产生了这样的转变呢?
我认为是他和智慧子之间的关系暴露,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利益才故意说这些话但影片最后看着童年的录像,他又看到截然不同的画面我认为这亦是弟弟内心活动的转变,一起长大的兄弟之情告诉他做错了很多事情,他本以无法直面哥哥,但仍然选择了回头是岸结尾哥哥的那一笑是无奈?
是欣慰?
是原谅?
不知道车子过后哥哥回去了吗不知道哥哥究竟杀人了吗?
不知道但我知道弟弟是整件事情中唯一做错的人而且道德败坏,自我欺骗却又想通过最后的渲染使自己的灵魂可以解脱至少我不能原谅每一种选择都是真实的弟弟经历了三种转变都是他真实的内心活动但掩盖不了他自私的本质哥哥也许那一笑是原谅他吧因为哥哥不是弟弟那样的人吧?
但哥哥也曾表露出很羡慕弟弟的生活不知道人性是最难说清楚的但从结果看是弟弟赢了自私战胜了无私常态而已
日本电影《摇摆》观后感摇摆的吊桥,摇摆的人心,摇摆的人性。
哥哥是弟弟的道德模范,不过是哥哥被道德所束缚压抑而已!
压抑久了会爆发出完全相反的一面。
人性被道德绑架后,才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善良与自私,在是非的诡辩前都显得力不从心。
亲情和爱情,在阴暗的人性中都显得苍白无力。
真相与谎言,在消散的事实后都显得微不足道。
善良更容易受到伤害,谦诺更容易缺乏自信,礼让更容易畏缩不前。
善良被伤害压抑后便会爆发伤害。
好像在吊桥上摇摆的有许多人。
掉下吊桥的智子反到是最不摇摆的人,她已经很明白自己想要的,她想要摆脱琐碎沉闷的生活,她想要过到桥的另一边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
让哥哥摇摆的是平素一贯的好人形象和因被压抑太久的而生出的恨意,也许这恨意只有短短一秒钟的时间,可偏偏就在这一秒中发生了无法挽回的后果,他平日的隐忍和牺牲是真实的,可那一刻的愤怒也是真实的,这一刻的摇摆被智子的坠桥无限放大,永远定格。
弟弟看上去是最洒脱的人,可他好像是最最摇摆的人,他开始是最信任哥哥的人,最坚决的要拯救他的人,可是在法庭上,他也是最先判定哥哥有罪的人,这一瞬间,仿佛重演了吊桥上的一幕。
最后的结局似乎有点牵强,经历了这一切的兄弟俩是否还能那样的重逢,彼此都有太多心结了吧,何去何从永远都好像在吊桥上摇摆。
如果你不喜欢又帅又脏的小田切,那么,没有看的必要了~
前面都不错,后半段的核心反转我认为心理上是不成立的。心理上全程处于高位的弟弟有什么理由恨哥哥呢,在我看来他应该只会鄙夷和同情哥哥吧。
意外的很赞,西川美和镜头的感觉太好了啊!故事的可解读性超强,每一个设置都很有意思,但是整体又没有说教性。最近已经几乎对情节免疫的我,看着看着还会惊呼What?! 特别一颗星给香川,刚开始觉得叔在演好人也不错我真是太单纯了…太NB的演员衬的小田切弱了点,但好在这是他最适合的那种角色~
太多的日影都是围绕着一个人的死而展开了背后的伦理故事,对这种松散的结构和模糊的言说实在无爱。
兄弟之间的嫉妒关系,灵感来于一场梦境。导演说之所以用香川照之,是因为看了《鬼子来了》哈哈哈哈哈。不得不说最后两场戏,小田切让看胶片的哭戏,和香川照之出狱后回望公交的场景,真是令人动人。
纯属为了看小田君!是还蛮帅的,就是电影内容糙了点儿!
整部电影的节奏缓慢了点
真难看,像是枝裕和的一些,在人性里进行反复兜转又不精妙的挖掘。退一步讲,男性的自恋自怜与嫉妒,威权的震怒无力和共谋,也根本承受不住这样反刍的节奏,到最后一切都变成像是毫无意义的玩弄。@杭
YOU HAVE NO IDEA WHAT YOU ARE MAKING THIS IS RIDICULOUS
原来世界上最不可靠的 就是回忆了···
高开低走了,记忆的不可靠性与对亲情的怀疑交织,可最后的幡然醒悟与和解未免太草率了些。小田切让演技已经不错了,但依然被香川叔秒成渣……
虽然有点闷,但还是看完了,兄弟间的感情用这样的故事来表现也未尝不可~结尾处哥哥的那一个微笑让我猛然发现原来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摇摆过~
看到十分钟倾倒的酒壶里的酒一滴一滴滴到裤子上的镜头,过来给个五星,知道会是像是枝裕和《胡渣》一样的电影。看完再来印证吧。看眼光是否依旧犀利。继续看。 ---------------- 失望----------------看到弟弟在法院上的自白,虽然是预料到的剧情,但还是被台词打动了,有点动摇自己刚才的失望判断是否准确,越往后看越觉得不对劲。终究还是失望。影片最后一幕的留白好评。反思为何随着电影剧情发展,自己的评价会左右横跳,因为导演的功力还是不纯熟,还有哗众取宠之嫌,自己的眼光也还不够好。在一星和五星之间,选择一星。因为我觉得这不能算三星及以上的好电影,也不是两星的平庸之作。而是一部很危险的作品。再关注一下这个导演的发展吧。突然发现,自己的感觉就像影片的片名一样——摇摆。蛮妙的。
西川美和强大的节奏控制力 成就了这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看似讲兄弟思想体系构建不同而导致的小悲剧 实则讲弟弟早川猛个人的迷失与找回 故事精巧而又极具戏剧张力 西川是我的新偶像了
国人怎么不能拍拍这些探索人性深处的东西,非要拍宫廷戏勾心斗角呢
我本来是想看看小田切让的,结果我的目光越过他看到了香川照之。。。事情就是这样。
让虽然很帅很帅,感染力还是远比不过香川照之啊
人与人之间存在一条桥,随着人心摇摆。三星半
240720 杭州德信/最不喜欢的一部,做得太轻易,想要很深刻,熟悉了西川美和的叙事套路之后,她的影像变得没太大意思了。感觉她是那种把故事作为主心骨的电影作者。但喜欢湍流声淹没呼救和对话,可是没太重用这个元素。结尾的解开谜题对我来说太不成立,很牵强。这种十分符合现实规范的片子,稍微偏离一点都会前功尽弃。香川照之太厉害,小田切在前半部根本不怎么能接住他的表演,之后后半部小田切有浓重的感情变化的时候,他才看起来好一些。香川最后的那个微笑,让我的眼泪重重点地了。
无论如何这真是一段畸形的可怕的情感。小田切让麻木的让人牙根痒痒,摇摆的抉择倒是没有突出出来,反而觉得从一开始,这个弟弟就没想给这个本身就缺乏润滑的家庭一丁点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