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是一个朋友推荐的,她看完后不可遏制得跑到我的房间述说她的激动,当时也没太在意,就在昨晚看完了,还给她打了电话,说我自己也是浑身颤抖着看完的。
也许每个人都有一种情结,让好人赶紧逃脱,又生害怕再出来甚么枝端毁灭了他们美好的打算。
不过最终还是让人松下了这口气,不然晚上估计都睡不好觉了。
其实看了电影才知道一个人为了心爱的人可以付出什么,是全部的全部。
试想一个法语老师,搞文学的人,最终拿起枪去做违背自己良心信念的事情,该是多么的痛苦,但最终他还是鼓起勇气做了。
也许他表现得没有很害怕,但他的心一定很颤抖。
那是拿着别人的生命去换取自己想要的幸福,他没得选择。
以前看这种电影也许不会相信人可以为了别人付诸所有,当言情电视剧中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说,“为了你你,我可以付出一切”时,我会觉得多么的荒唐可笑,多么的不真实。
也许是剧情唆使我们不能相信他们的话与他们的情。
但现实世界里,也许当你真正有了所爱的人,你会为他们而失去理性,为他们而疯狂地执着。
另外看了揪心的是,每次他带小孩儿去看望妻子时孩子的表情与态度,让我感到揪心的痛,一个妈妈,一个原来幸福的妈妈,现在得来的确实孩子那样的眼神,不再期待被拥抱,被亲吻,而是躲闪着,生怕她会伤害自己似的。
也许这位妈妈一直坚信着,坚信着会有那么一天自己重获自由,重新获得孩子的爱,可当现实严酷的摆在眼前时,她得到的只是精神的完全崩溃,没有了希望,人还能怎样的活下去啊?
最后看到孩子主动亲吻妈妈的额头,我眼睛不禁有点小湿润。
本来就是很容易感动的性情,遇到这种场面也是不可掩饰自己内心的幸福的浸润。
幸福有时候只在一瞬间,一个小细节,一声小问候,真的,这样的幸福真得来之不易,只是希望他们以后的生活没有惶恐,没有半夜的噩梦,没有被追逐的漂泊。
在法律道德与人情面前,我还是希望他们能很好的活着。
也许等我们老去,你还能记忆起为了谁,你做了什么什么,你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幸福,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源于内心的爱,因为你爱过,爱得那样热烈,爱得那样绚烂,你也可以展开嘴角的笑容,回忆往昔了。
那个单亲妈妈丑了点,而且多余,美国翻拍的危情三日在此处和其他不少地方反而给了更合理的剧情。
女狱警、护士丑,七次越狱的没有美国A-TEAM的有型,逃跑方式、计划扔垃圾箱的处理等等很多地方,有了对比就更显得有bug。
故事是个好故事,却没能拍的很精彩。
如果你被误判,锒铛入狱,判了20年,是老老实实服刑,等待所谓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把那真凶逮住?
还是采取其他办法?
《中国广播网》2010年4月13日报道:全国刑事案件破案率只有30%左右!
《一切为了她》和《肖生克的救赎》都给另外一种答案。
当公权力因错误而改变了你的一生,是老老实实服刑,如同《肖救赎》中的那位老者出狱后因适应不了社会而自杀,落个模范服刑者的名声;还是竭尽自己之力与之一搏?
结果可能会死得很惨!
这个年代,人们用大数据研究消费者偏好,获知多数人的喜好,投其所好,收之钱财。
甭管这喜好是否恶俗粗鄙肤浅,甭管这作品是否催生民族脑残。
就像“春晚不是给精英人群看的”,商业导演们的作品也绝不会承担所谓社会责任。
烂片能赚钱,生理需求的人多,就多请一些小鲜肉,演技啥的算个屁,流量高就好。
满足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生理心理需求。
被人送花送礼物送戒指送车送房、被人当着众人的面求婚,或者不远万里不计成本只为某个特殊的日子相见。
看烂片变得越来越无法接受,肤浅的礼物,营造浪漫的气氛,变白的形式花样百出,从来不问彼此的责任在哪,彼此将为彼此付出怎样的生活。
送完礼物、表完白、王子和公主就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烂片们想的只有钱,观众却什么样的感官刺激就造什么样的刺激。
要恶俗有恶俗,要美色有美色。
世界上的肤浅不会断绝,生意就不会衰败。
隔着玻璃,相视无言,情绪泪水。
我们理性地去想,在所有证据面前,她的妻子该是杀了人的。
然而唯一能够让观众明白妻子并未杀人的就是那枚警官在下水道缝隙中没有找到的纽扣。
这颗纽扣就是男人的信念,一颗所有人都无法看到,唯独男人可以看到的纽扣。
这颗纽扣无法再回到衣领上,无法重见光明,将永远呆在无法被人注意的地方。
电影的节奏,紧张和舒缓之间像呼吸一样自然。
舒缓中波澜不惊却又蓄势待发。
思维缜密,对细节的完美关注。
好的电影是环环相扣地推演角色的精神或情绪的发展和演化;好的文章是逻辑严密地推演。
好的东西都来源于对细节的专注雕琢。
潜能开发最好的形式大概就是为心中挚爱赴汤蹈火。
它可以促使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精通一门技术,短时间内突破重重障碍。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BTW,大量现金应该过不了安检吧Copy自One note,原来是看过却没有标记,找了半天不知道写得是哪部电影,总算是通过“妻子蒙冤入狱丈夫。。。
”找到
1,看了《逃离德黑兰》想到去重看《三日危情》影评发现原来还有老版本。
2,也许是先入为主。
更主要是年龄增长,更喜欢新版本《三日危情》,因为老版本相对来说更简洁并单刀直入,有点港台片的节奏,那是年轻时的喜好,《三日》来说更加厚积薄发,情感铺垫更多,而且设计的包袱更多点相对更紧张。
机场看照片那情节印象尤其深刻。
其他细节上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三日》男主人公并没有告诉父亲要逃亡,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感觉这样处理比较好。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毕竟新版本可以在检验旧版的得手后做出更多的思考取舍。
3题外话:也许是习惯了美国的整个电影制作体系生产出来的产品,许多电影的新旧翻拍都比较倾向好莱坞的制作,不管先看哪个版本。
例如《龙纹身的女孩》(先看了欧洲版本),《迷情公寓》(先看了好莱坞版本)。
就我看来如果题材涉及追跑打斗并夹杂点爱恨情仇等等主流商业片,欧洲以及其他地方都不是好莱坞这个巨无霸的对手,说到底原因依然是资本的力量。
4,就好作品来说,欧洲片味道给人感觉象精装彩页限量版收藏书,相对时常翻阅,供奉起来的时间较长;日韩的东西味道怪怪的;其他国家的电影涉猎少良莠不齐,无法说出完整印象;我们自己的优秀作品相对较少且难以说服世界(说服世界的没有说服自己)。
好莱坞的一些作品倒是一代宗师范,雅俗共赏,广为流传。
5,我们慢慢追赶吧,现阶段在题材方面入手,其他方面吗就犯不着正面交锋浪费银子啦,但是除了喜剧片,我们的方向在哪里???
1、假如妻子被诬陷入狱,你有整整三年的时间,会做什么事?
酗酒度日?
另寻新欢?
离婚?
还是…想办法拯救她?
2、「逃狱这事情不是一般人就能做到,你必须是个天生罪犯,你得杀害路人,除去设法阻挡你的每一个人。
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如果你做不到,下场势必很惨。
」逃狱大王给男主角的谆谆教诲。
3、信念很重要,心裡随时记挂着它,就可以让你免除很多外在的诱惑。
4、孩子会因父母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与自卑,甚至不愿面对。
5、无论与家人处得再不愉快,关键时刻时,他们仍然是你的家人,而且义无反顾相挺到底。
这是逃避不了的血缘关係,也是全片让我很感动的段落。
6、当主角杀了人后,身心俱疲回到儿子的床边,轻轻抚摸他熟睡的脸,然后垂下头深深地哭泣时,我也掉眼泪了。
7、警察会利用嫌犯的垃圾来追寻蛛丝马迹,并且能够从一台垃圾车裡迅速辨别哪包是嫌犯的,太厉害了。
这是在替法国警察的办桉效率做最有效的宣传吗?
8、主角一家人出海关时,负责核对的段落也未免巧合的不合理,也许这是求好心切吧,但我认为一部好片不应该如此马虎。
9、电影结束在警察对着照片喃喃自语:「他是法文老师吧,他们不过只是普通人罢了…」时,我就有不好的预感,果然照片立刻变成主角一家人前往的地点。
看着他们脸上稍稍鬆懈的表情,正应验了逃狱大王的那句话:『逃亡很简单,困难的是难保自由』为什么呢?
因为说法语的人只会逃往说法语的国家,更何况主角只是一位老师而已。
10、如果你是爱看好莱坞大爆破大製作大场面的人,那本片就不太适合你了,因为逃狱只是最终的结果,全片十分之九都是主角的内心纠葛戏,剧情重于过程的推敲与策划。
11、看完这部电影后,你会想去看美国的翻拍片(The Next Three Days)吗?
如果没有,那就是这位导演的成功。
12、无论是台湾比较文艺的片名「为爱,赎命」还是大陆直接翻译的「一切为了她」,Anything for Her,一切尽在不言中。
乍看片名. 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伟大.还是自私.但无论是哪一种.似乎都能想像到这部片子里的爱有多么的深切.看过之后感触颇多.无疑爱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三年来败诉没有让男主动摇坚信妻子是无辜的信心.因为他相信爱妻所说的每句话.是爱让他无比坚定.也是这份爱最终让他变得近似于疯狂.片子是以他们成功的逃开了法律.获得了自由为结局的.或许作者也是被自己所作的爱情所感动.人的一生是不是真的就只能成全一样.亲情.爱情.或友情.片中男主为了爱情.为了他的一家三口.割舍了亲情.他的父亲也或许是被那执着的爱所感动.最后又给予他一次父爱的支持.父子俩最后的一次拥抱是那样的意味深长.客观一点讲.男主是个自私的人.也许是因为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可事实上.若一但他失败了.不说他自己手上的一条人命他会结果如何.只看.迎接孩子的.会是怎样的人生.他的妻子又要有多大的愧疚.他的父母又是一种什么心情....一切可想而知.....可戏剧终究是戏剧.虽取源于生活.但却是浓缩甚至是一种理想.无论是哪一部影片.哪一个故事.我们所需要从中得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或一种心灵上感悟.而不是它是不是属实.有没有超出现实.
简单的情节,却能紧扣观众的视线,唯一的主题:越狱。
唯一的动机:爱情。
所有的电影都负有教化大众的责任,因此著名如《越狱》,编剧和导演也必须让男主角死亡。
法国人很大胆,在人性和法律面前,毫不犹豫地考量每个观众的承受尺度:是屈服还是超越。
在速食和物质主义的现代社会,爱情已经成为圣坛上古老而沉重的历史。
每个人都期盼爱神的降临,但是扪心自问,有多少人真的愿意为爱情奉献所有?
这里没有对法律的质问,当面对爱情的时候,我们所要考虑到只是人类最初、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
其实,只要有爱,人类的天空就会 干净很多,因为,最恐怖的恰恰是人类失去信仰,失去纯真,失去坚守。。。。
然后,企图用制度和法令代替情感和思考。
将爱还原,谢谢导演的勇敢,谢谢包容这份勇敢的观众。
很少看法国的片子,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法国的片子就像是小众群体的美食。
所以,像我这种稍微喜欢大众菜的俗人来说有点难以消化。
可是,偶然间碰到了难得合胃口的一道菜竟然觉得回味无穷。
悬疑,惊悚,破案的片子看过不少,其中大部分以好莱坞居多。
其实,大家都很熟悉好莱坞悬疑动作影片的套路,俊男美女,枪战爆破,血腥打斗再加上紧锣密鼓的音乐,以上几乎是他们的必备要素。
如果好莱坞的片子是川菜的满口香辣,那么这个一切为了她简直就是粤菜的清淡精细(离不开吃啊++)。
整个片子都是静静的,让我们以为所有的事情不过是夏日清空万里中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很快,天空又显现出它优美的蓝。
只不过,对于片中的人来说,这场雨下了三年。
我喜欢法国电影这种讲述故事的方式,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冷静的看着一切的发生,正是这种冷静让我们更好的深入到角色的灵魂当中。
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技,没有震人心扉的配乐,却在几声清脆的枪声中结束了整个故事。
片子中有几处让我觉得很感动的场景,正是这些场景让人觉得这部片子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悬疑和商业,它夹杂了更多人性的东西。
朱利安在训斥奥斯卡拿枪之后认真的道歉,朱利安在和弟弟争执的过程中看到奥斯卡站在旁边不约的停止争论,还有很多小细节显示了对于一个孩子的保护和尊重。
朱利安告诉弟弟他要做的事情之后,弟弟默许的支持;朱利安准备劫狱之前和爸爸相视之后无声的拥抱;奥斯卡在车上给妈妈的拥抱⋯⋯这个小家庭因为爱而紧紧的连在一起。
虽然,在情节上有着稍许牵强的巧合,但是,谁不希望看到的是喜剧呢?
一切为了她,一个残酷又美丽的童话
犯罪故事的外壳下,没有再去布高深费神的迷局。
不白之冤莫名其妙的到来,就想生活中很多无法预期和解释的状况一样,没处说理,它就梗在那,勒你到窒息。
没有过度的渲染和煽情,没有大段华丽深刻的台词,没有刻意做作的场面。
一切都没有去处理的很故意,但从状况一开始发生,观众就自然的和男主人公站在了一边。
常态中的爱情,很生活,很自然,很久,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影片里的细节并没有用力给出,但这种不经意触动着人心。
片头片刻温馨里不厌其烦喂着可可的父亲;父子独处的夜晚床头的合影;每个给妻子的用力一抱时突然坚定的眼神;墙上迅速堆满的照片和不断勾画改写的数字;小心保护儿子心理的每一个动作;和朋友的只言片语;在父母面前的失控;企图救治被自己打劫的青年时候的犹豫和不安。
所有镜头都没有很长的停留,故事如生活般流水一样的向前。
男主人公迅速做着一个一个新的决定,不纠结。
导演故事讲得毫不拖沓,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普通男人。
那些都是普通人的能量和普通人有的良心。
我觉得这个故事的意义并不是要分个道义上的高低二下,它描绘了寻常生活中的一种淡然的坚定让人感动。
了解,信任和坚实的支撑让这不说爱的爱情无比美丽。
就像片尾男主说的,这并不是一个讲逃离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爱和自由。
片中警察的对话很有趣。
“他只是个法语教师?
”“是的,但他确实无所不能。
”
je peux faire tout pour elle...
15/07/12
逃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在于保持自由
这个原版情节最细腻最好看!!
liberté
3.5
看了这版才想起来还看过美国版。结局很满意。
一个普通人为了爱,也可以做出惊天动地的举动。
他是法语老师,对只是个普通人。
什么叫perfect timing!
危情3日的原版
“逃脱是容易的,困难的是一直保持自由。”
确实为男主捏了把汗
一星给声效,剧情太粗线条了!
不成功的责任肯定要导演担了,多花点时间打磨剧本不让剧情这么粗糙弱智多好。
开头2分钟。完美。
做好在必要的时候挑战一切秩序的准备,普通人的自由不容侵犯,一个没有勇气的人一辈子只是懦夫。
其实也是为了爱,为了家
法版越狱
跟危情三日异曲同工,基本很多细节也很像,甚至我感觉我穿越了。。看年份才回转过来。嗯,一个爱情至上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