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还是比较失望,因为犬之力这两年的赞誉太多,以致于期望很高。
但是导演并没有把故事交代清楚,比如罗斯为什么酗酒,比如杂志,比如为什么乔治没有体贴罗斯。
如果是乔治只是想借罗斯摆脱控制,哪怕是两者夹杂,那么一开始为什么拍得那么温情,而后面又只字不提。
如果罗斯只是一个想要嫁入豪门的寡妇,或者爱中带着觊觎,为什么又那么容易被菲尔拙劣的pua逼到酗酒。
如果菲尔只是虚张声势掩饰自己的脆弱和性向,那他不过是借着“男子气”给自己一个庇护所。
这只能展现出一种反男性话语下的刻板印象,却没法上升到所谓的“解构父权”。
他pua罗斯,也给人感觉是对兄弟占有欲的报复,说是厌女,给人的感觉确实妯娌矛盾。
而且pua难道就是吹几个口哨?
乔治到底是什么心态,如果爱为什么不两口子出去住?
这一切的缺失导致了后面Peter的为母报仇显得毫无冲击力。
导演拍罗斯崩溃,就能猜想到实在拍“父权”压制。
导演拍Peter解剖,就明晃晃暗示了Peter的不同寻常。
导演省略了太多关键以至于电影缺乏了很多需要关键细节来支撑的情感。
导演又暗示了太多,以至于电影虽是改编,却莫名陷入了一种主旨先行的怪圈,只差放你眼皮子底下说“看!我在解构父权”。
这导致的就是,本来应该成为辅助的乔治罗斯线,从一开始的动人变成鸡肋。
菲尔和Peter的感情线则给人的感觉更像两个疯子,菲尔尚且还能说是被社会逼疯的,那Peter只能说是天生的疯而自知。
两个疯子的感情拉锯衍生出的解构有说服力吗?
也许有,但不够,至少承担不起这么重的名头。
本该收网的结尾却没让人感动凌厉寒蝉,只让人感到突兀和莫名其妙,夹杂着明白过后的无语。
过分的省略没有形成揭示后喷涌的张力,而成了全程谜语人般的故弄玄虚。
这张本应该在结尾收紧抓住观众的网,呈现出来的却是一块透风的漂亮抹布,虽然也是网,但毫无用处,四面透风。
一部好电影也许需要多次看,看细节,但犬之力明显不属于这种电影。
或者说,犬之力还无法激起人多次细看的兴趣。
“父亲去世后,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母亲能幸福,如果不去帮助我的母亲,如果我不去救她,我还算什么男人?
”跟着这句没头没尾的开场之后出场的是西部牛仔菲尔和他的牛群,令我们疑惑的是这句话的主人是谁,又要把这句送给谁?
就跟整部片子的调调一样,看起来人物逻辑成迷,细思却令人后怕得倒吸凉气。
2021-22北美颁奖季最大热门非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的《犬之力》莫属,之前在威尼斯电影节斩获最佳导演奖,随后又几乎横扫各项奥斯卡前哨,来势凶猛。
本片改编自托马斯·萨维奇撰写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段发生在1925年野性西部被压抑的情爱故事,本片也是继《断背山》之后,最热门的一部过分细腻描写美国西部同性感情的电影。
近年来西部片也大有崛起之势,冒出诸如《希斯特斯兄弟》《第一头牛》等许多优秀的新西部片,它们不约而同抛去牛仔们过分阳刚而不拘小节的一面,深挖埋藏在粗犷外表下的真挚感情,让西部片焕发生机。
片名《The Power of the Dog》,取自圣经旧约第二十二篇中的一句“Save my soul from the sword, my love from the power of the dog.”,圣经第二十二篇前半段讲述受苦者控诉上帝对他抛弃,放任邪恶力量折磨他,但在这句话之后,内容从对上帝失望转变成对上帝的赞美,中间没有过度,而《犬之力》表现了中间可能发生的情况。
故事进行到结尾,观众已经知道开头那句话的意思,当皮特在圣经中找到这句话,与开头拯救之意对应,意喻皮特代替上帝(god)拯救了正在受苦的母亲,在皮特眼中菲尔就是那只趴在山坡上张嘴嘶叫的恶犬(dog),抑或恰好相反,皮特是那只恶犬,菲尔是可怜的被上帝抛弃的受难者。
不管如何理解,《犬之力》这部电影就是在表现人性之恶,也在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当上帝不在眷顾这个地方,再凶恶谨慎的人也会脆弱,再柔弱的人也会行恶,再善良的人也会冷漠。
本片被讨论最广泛的是男性气质这个议题,导演通过塑造的三个男性形象来抨击男权社会,大男子主义的菲尔,毫无存在感的乔治,以及外表阴柔的皮特,在那个强调阳刚的西部时代,他们都过得都不愉快,尤其对于用全能、凶恶的外表来掩饰自己秘密的菲尔来说,做一个世俗意义上的“男人”实在是太沉重的包袱,以至于需要另造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释放自己的欲望。
菲尔这个形象在表现优质男性的困境,必须以社会标准要求自己,而不能活出自己的真实,只要菲尔不说出那个秘密,他就可以是最出色的农场主,可以依靠能力成为受尊敬的人,但唯独不能向任何人展示真实的自己。
与之相对的是弟弟乔治,他用善良和体面掩盖自己的无能,看起来人模狗样,实际上草囊饭带,所以他需要一个看起来完满的家庭来为自己赢得一丝尊严,尽管这段婚姻不是世俗意义上完美的婚姻,但就这一点正是菲尔无法做到的,乔治此生第一次赢过菲尔,老实、善良在男权社会中代替不了荣誉,所以被忽视,这个品质逐渐变得稀缺。
如果说前两个形象在男权社会中的伪装还算与人无害的话,那表面阴柔看起来难成大器的皮特的伪装则十分凶险,尽管the power of the dog是皮特指出来的,但整篇故事里的恶意很大一部分来自他的内心,这也是很多人抱着看狗片的心态最终却被吓到的原因。
皮特的做派就是大家俗称的“娘娘腔”,空闲时编纸花,悲伤时转呼啦圈,紧张时抠梳子,这些举动被排除在正常男性的行为之外,且被绝大多数男性所不齿的,但隐藏其下的是皮特对生命冷漠的态度,所谓兔子逼急了也会变恶犬,影片要说的正是这个。
男性气质的强弱不代表做成一件事决心的大小。
关于皮特的母亲,是全片唯一塑造的女性形象,笔墨不多,人物逻辑不够完整,结婚、喝酒和卖牛皮都令人费解,但她却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也是推动情节的关键,由女性引起的男性矛盾也最不容易解决。
简·坎皮恩厉害的地方在于可以用非常简单的一场戏点明人物关系,说是简单,实际上是在导演精心设计之下隐藏了诸多无比复杂情绪之后的简单,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隐藏得恰到好处。
比如菲尔真正对皮特另眼相待的一场戏,在第五章开头,众目睽睽之下,皮特被喊着小基佬,却不为所动按自己的节奏走到树下看鸟,菲尔此时看到了皮特的决心和勇气,这正是他所羡慕而缺乏的,所有这些情绪都被导演按下不表,转而导演用看起来莫名其妙的情绪180°大转弯的去推进两人关系,包括之后菲尔诧异皮特也看到了山上的犬影,两人关系更近一步,因为之前交代菲尔的义父死后,再没有人看出那个影子,因为男人需要其他男性的崇拜,以他为榜样,学他做事,如果有儿子,就可以很好满足这项男性虚荣心,而没有儿子的男性,则需要其他追随者,菲尔追随了他的养父,也希望把这种关系发展到另外一个孩子身上,甚至还需要带着点不同的感情。
两场戏带出了很多信息点。
再比如开篇,菲尔与弟弟的对比,用了浴缸和酒馆两场戏来表现菲尔尽管知道乔治的无能却仍放不下他,总是在问弟弟去哪了,直到乔治带回来妻子,菲尔又表现出焦躁,这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是在导演明确菲尔性取向之前的铺垫,而且用大量菲尔独守空房的镜头,非常巧妙。
所以这个故事很难建立观众与角色之间的共鸣,因为第一遍看很容易被这些情节搞迷糊,不知道电影真正想表达的,但返回来再看就明白导演的厉害之处。
有一个重要的情节点,菲尔向皮特询问其父亲的情况,皮特说他父亲担心他不够善良,菲尔对此嗤之以鼻,菲尔说你太善良了,但以后会好的。
20世纪开端,人类幻想一个崭新而美好的世纪,幻想着未来会好的,就像菲尔幻想着皮特未来会顺自己意思成长一样,但真的会好吗?
故事发生在1925年,西部开发热潮的末期,美国经济不可一世,谁都预料不到史称大萧条的经济危机将降临于他们,但一切又都是有预见的,就像感染炭疽的牛,不起眼的小病毒不会引起人的注意,却可以撂倒体积数倍于自己的牛,一头接一头,最终染上谨慎的放牧人。
随着牛接连生病,以及菲尔的去世,我们可以预见整个农场的覆灭,见证一个充满文明但又不善良的时代诞生。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6666.html菲尔死了,带着受伤未愈合的手,带着疑似炭疽的病死了。
菲尔或者在死之前都不曾知道是谁害死了自己,更不会想到以这样的方式告别这个时代——谁害死了他?
这似乎是一个并不存在悬疑的问题,在葬礼上,医生对菲尔的兄弟乔治说:“他可能得了了炭疽病。
”可能其实是一定,那只在捕捉野兔时受伤滴血的手,那只浸在水桶里搓绳子的手,以及最后恍惚中没有愈合的伤口,都证明菲尔已经难逃此劫。
但是,炭疽病毒如何传染给他的?
线索似乎有些隐秘:在一开始的时候,菲尔就告诉乔治,牧场里的一头奶牛死了,因为感染了炭疽病毒,这是一种警惕,但也说明这一种畜传人的病毒已经成为牧场的威胁;后来在牧场外围的山上就出现了死去的牛,那时候刚学会骑马的彼得观察了这头死去的牛,然后从包里拿出解剖刀切割了牛皮;再后来,正是彼得将那盆水给了编织绳子的菲尔,菲尔的手浸在水里,血在水里漂散开来……凶手是彼得,但这是一个在隐秘中制造了谋杀的杀人犯,菲尔到死都不知道这个柔弱的少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隐秘是对于菲尔而存在的,当他已经被感染而恍惚地走出屋子的时候,他还在问:“那孩子在哪里?
”“那孩子”是一种亲切地称呼,甚至在菲尔眼里,彼得就是一个手不敷鸡的孩子,他在明处寻找着“那孩子”,但是透过窗户看见菲尔失魂似的被乔治开车送往医院,那移动镜头分明是彼得的视角,他就在屋子里,拨弄着梳子的齿发出怪异的声音,目送着菲尔坐上汽车——也目送着他走向人生的终点,而在菲尔葬礼之后,依然在房间里的彼得拿着菲尔没有拿走的那条绳子,然后默默放在了床底下,就像永远把这个杀人的秘密隐藏起来。
一种死亡发生,彼得冷静地超乎想象,是他将通过那头死去的牛将炭疽病毒传染给了菲尔,对于想当外科医生又操作过野兔解剖的他来说,这种方式似乎杀人于无形。
彼得为什么要杀死菲尔?
似乎最后他拿出《圣经》,读到《诗篇》22.20那句话的时候,谜团就解开了:“将我从刀剑下拯救,让我的爱人远离邪恶……”诗句中的“the Power of the dog”,即是电影的片名,“犬之力”所指向的便是邪恶。
当彼得用《圣经》里的这句话注解自己的杀人行动,无疑是找到了一种合理性,在他看来,菲尔代表的就是一种邪恶的力量,他杀死菲尔就是为了杀死邪恶,而杀死邪恶的意义在于拯救自己的爱人,那么这个爱人是谁?
无疑就是自己的母亲萝丝,在他看来,母亲成为乔治的妻子之后,备受菲尔的冷遇和嘲讽,甚至在菲尔制造了残忍的世界,萝丝几近崩溃,她甚至用酒精麻醉自己,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作为儿子的彼得担负起拯救的使命,而他唯一要做的便是扼杀以菲尔为代表的邪恶力量,这种使命感从电影一开始就有了交代,“当我父亲去世后,我只想要我母亲能够幸福。
如果我不帮助我的母亲,如果我不救她,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开始和结束,一切似乎都是从彼得的视角出发的,他用隐秘的手法杀死了在他看来邪恶的力量,是出于对母亲的爱,但是这个“犬之力”的故事似乎并不是简单地以维护爱的名义进行的复仇。
当整个事件放在1925年的蒙大拿,当菲尔被整个时代所葬送,其实这是一个关于“坟墓的闯入者”的寓言:彼得正是以“闯入者”的身份杀死了菲尔,而菲尔之死凸显的是现代之恶对人的扼杀;彼得名义上是为了让爱人远离邪恶而实施拯救,实际上却是另一种邪恶——当菲尔死于“坟墓的闯入者”,实际上是古典时代的覆灭,而取代古典时代的则是那个火车隆隆开进来的现代。
古典和现代的冲突,在表象上体现于菲尔和乔治之间的矛盾中。
当菲尔穿着那一身牛仔装束走上楼梯,他看到的是正泡在浴缸里的乔治,完全是不同的生活方式,菲尔提醒他明天要出发,而且说到接管农场已经25年了,但是很明显乔治对这一切并不感兴趣,他沉浸在自己构筑的世界里。
两个人在1925年的时代里选择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生活:乔治爱整洁,骑马时总是穿着笔挺的西装,喜欢和上层政客来往,对于火车开拓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而菲尔则保持着牛仔的装束,他不修边幅,行为粗野,对人冷漠而冷淡。
那次乔治邀请镇长及夫人来农场举行宴会,乔治为了讨好他们,让众人抬来了钢琴,他想让新婚的萝丝在他们面前露一手,当菲尔听说他的打算时,讽刺他想挤入上流社会的野心,而乔治却反过来嘲讽他:“他们不会在意萝丝谈钢琴是不是好听,他们在意的是你有没有洗而上餐桌。
”结果在晚宴上,萝丝颤抖的手终于没有弹奏出一首完整的钢琴曲,甚至只一两个音符,她便说了抱歉,演奏不欢而散,而菲尔依然那一幅打扮走了进来,吹着口哨的他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轻蔑地看着眼前所谓在上流社会的人。
对乔治的蔑视终于变成了对萝丝的冷漠,在萝丝还没有成为乔治的妻子之前,酒馆里的菲尔就对她热潮冷讽,当然还对彼得那些纸花充满了揶揄,在写给老农场主的信中,菲尔说:“他和丈夫自杀的寡妇纠缠……”而当乔治终于迎娶了萝丝,菲尔对着那匹马发脾气,称它是“大脸盘的婊子”;在萝丝住进农场之后,他又直接称她是“低级的阴谋家”;甚至在他逐渐和彼得建立起关系后,他还认为萝丝嫁给乔治,只是为了他的那些钱……无疑对于萝丝来说,菲尔构成了一种伤害,在第一次嘲讽时,萝丝就在暗处偷偷哭泣,是乔治安慰了她,而在和菲尔同在牧场的日子里,她在菲尔的折磨中几近崩溃,暗中藏着的酒便是为了自我麻痹,而将菲尔的那些牛皮卖给印第安人,无疑是萝丝在酒精人格中的疯狂,甚至是一种渴望摆脱的报复行为。
乔治、萝丝和菲尔,构筑了1925年这个时代的三种个体,乔治对于现代生活的向往是真实的,萝丝所遭遇的冷遇、所受的折磨也是真实的,而菲尔对于他们的拒斥,正是对于这个时代的拒斥。
毕业于耶鲁大学古典学系的他,正代表着对于古典时代情怀的坚守。
他总是在乔治面前说及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野马朋友”布朗科·亨利,正是亨利让菲尔学会了骑马,让他坚守这种生活,这个曾经的骑士已经成为了菲尔的偶像,那一幅收藏着的马鞍是菲尔的精神寄托。
但是对于亨利的感情并不只是崇敬和爱戴,菲尔将其埋葬在心底的是一份爱:那是只属于他的世界,在树林深处,是一个秘密的地方,那里藏着印有亨利肌肉照片的画册,菲尔总是在远离人群的时候来到这里,然后脱掉身上的衣服跳入水中,等上岸之后,他则取出下体的那块印有“B.H”的汗巾,虔诚地擦拭身体,然后覆盖在自己的脸上,在气味中回味那段故事,最后又将汗巾塞到下体里……这是暧昧的情愫,这是隐秘的情感,甚至这是菲尔压抑自我的一次释放,对于不想进入上流社会,只想以“臭烘烘”的方式保留骑士风格的菲尔来说,这是精神意义的自我命名,而这种古典式的情怀正是菲尔对现代的拒斥——骑马的他和开汽车的乔治,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两种风景,但是菲尔那种保留骑士精神的复古主义采取的是两种对抗方式,一种是压抑自我,在汗巾的沉浸中躲避一切,另一种则是对现代的敌意,而这种敌意无形之中扩大化了,对萝丝的讥讽、冷漠和折磨便是证明——这也体现了现代和古典之间的不可调和性,无论哪种方式,菲尔似乎都走向了极端,最后就像仆人们议论为了修建铁路而挖掘出的那个坟墓,里面残留着女人的头发,“她可能是个美女……”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寓言,铁路在不断延伸,坟墓最终不见,这个时代就是“坟墓的闯入者”。
彼得无疑就是这个现代的闯入者:他看上去是柔弱的,内心却是强大的,当初他的父亲为什么要上吊自杀?
按照彼得的说法是:“我太强势了。
”这句话惊讶到了菲尔,他从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小男孩会是一个强势的人,甚至说他是“可怜的孩子”;他看上去沉默而木讷,但是他却积极迎向现代的科学,解剖野兔,解剖病死的牛,甚至制造了炭疽的传播;他异常敏感,菲尔指着对面的山,问他看到了什么,彼得几乎没有犹豫地说,看到了狂吠的狗,而当初菲尔问其他人的时候没有人能看见这个秘密,“是亨利教会了我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菲尔的秘密如此轻易地被识破:当然,那段隐秘的爱在彼得那里也没有丝毫的悬念,在河边自我沉浸的时候,是彼得闯入进来第一个发现,那个藏有亨利照片的盒子,也是彼得第一个找到,而菲尔说起亨利曾经救过自己一命,那次打猎遭遇了恶劣天气,亨利用自己的垫子救了菲尔,而彼得问他的是:“在雪地里你们是不是睡在一起……”这是一幕现代启示录,一个强势的人,一个敏感的人,一个富有计谋的人,最年轻的彼得站在时代的前端,拿起了用以解剖的刀子,用科学和爱的名义杀死了“邪恶”又制造了邪恶:坟墓的闯入者为古典时代安排了最后的仪式,失去的是臭烘烘的身体,换上的是笔挺的西装,整洁的装束,体面的仪表,最后的仪式让他成为这个葬送自己的时代的一份子——悖论式的死亡,是个性对这个时代的拒斥而成为牺牲品,还是时代洪流对个体的裹夹造成了永远的悲剧?
首先,这部电影实在不应该冠以“同性片”,以至于我一开始一直在想究竟是谁和谁的同性。
看到哥弟俩躺一张床上时,我惊叹:啊,原来是个乱伦同性片。
当然,是我错了。
《犬之力》并不是一部同性片,或者说,「同性」只是它表达另一个主题的渠道。
这另一个主题就是:强与弱。
Peter在草地上对Phil说起自己的父亲:he used to worry I wasn’t kind enough, that I was too strong.Phil不以为然,甚至嗤笑:you?
too strong?
当Phil的畜皮被全部送给印第安人,Peter进而主动提出给Phil一些自己找到的畜皮,也就是谋杀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时,Phil忍不住抱住Peter说:you’re too kind.知道结局的观众会知道,Peter真的不是too kind,他是too strong。
电影中,Peter的形象纤细得不得了,仿佛一阵风就能把他折断,而Phil则是跑马的汉子,一身(本应存在的)腱子肉。
(本尼的身材真的emmm)而强与弱的定义,就通过这种反差的形象对比,在观众中引发出一系列的观后思考。
对此,短评们已经说得很多了,但促使我写下这篇影评的,并不是因为这样明显的观后感,而是对观后感的观后感。
直接点说,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强壮的Phil实质代表了脆弱?
而纤细的Peter实质代表了强硬?
Phil真的脆弱吗?
我们之所以觉得“Phil骨子里其实很脆弱”,可能主要是因为:Phil是个同性恋,而且自我压抑,他粗糙的牛仔形象,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同性身份。
但这一点并不太能站住脚。
首先,毫无疑问Phil的同性爱人是指BH,但我没看出Phil对BH的遮掩,相反,他多次向他人直言BH对自己极其重要且独一无二的人生意义。
考虑到那个年代,“同性恋”甚至还没有作为一个专门的关系类别,进入人们的日常语库中。
站在Phil的立场,他只觉得BH对自己而言十万分重要,是人生导师+灵魂伴侣,只是他不知道这种“十万分重要”就是一种深刻的(同性)爱。
尽管如此,Phil从来没有遮掩过BH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不是吗。
其次,为什么选择了粗糙的牛仔形象,就是在掩盖自己的同性身份?
这难道不是来自观众的刻板印象吗?
热爱牛仔、热爱农场、热爱不洗澡(?
),为什么就是同性身份的对立面?
只有纤细干净的少年声称自己是同性恋的时候才具备合法性吗?
更重要的是,Phil出身背景不低,受教育程度更是足以睥睨其他人(19世纪末的耶鲁大学古典文学专业,如果没记错的话),而Phil主动放弃了这一切,选择了完全逆主流而行的农场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更难得的strong吗?
真正软弱的人,敢这样选择自己的人生吗?
不会的吧。
那么,我们对Phil实则软弱的印象到底从何而来?
Peter真的强硬吗?
Peter和Phil在角色塑造上,可谓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人,但同时,二人也互相构成了镜像。
我们看待Phil的方式,就是我们如何看待Peter的反向复制。
同样的问题:我们对Peter实则强硬的印象从何而来?
因为他能毫无恻隐之心地转手解剖一只送给妈妈的可爱兔子?
因为他能够非常理性地制定谋杀计划,并予以实施?
可是,为什么理性就代表了strong?
甚至,为什么杀人者就代表了strong?
这不也是一种刻板印象吗?
另外,电影中的“俄狄浦斯”隐喻还挺明显的。
Phil和Peter的父亲均死于绳索,在“绳索”这个意象上,Phil和父亲合二为一,Peter通过杀死Phil(父亲)来保护母亲,由此真正完成了“父亲”这一身份的再生产。
受到隐喻的干扰,作为观众,也会想当然地把Peter放在strong的位置上来理解。
电影的二层反转,是导演的有意为之吗?
由此,再回顾整部电影,我发现导演其实并没有真的明示出何为strong的线索。
而观众直接感受到的“反差对比”也不过是解析电影的惯常套路,观众的这种感受,因为来得过于容易,反而显得不那么踏实。
我倾向于认为,导演把电影更深的意味留在了对观众的“批判”上。
(“批判”这个词可能有点heavy,但暂时想不出更好的词)因为我也一直在想,犬之力中的“犬”,到底是什么意思?
总不可能是真的狗吧,毕竟这部电影唯一出现的dog也就农场上的那只边牧,其戏份只能说是一闪而过。
我认为,犬,代表着“驯化”。
这种驯化,最直观体现的是电影中关于「男性气概」的被驯化(太多短评提到了就不展开了),但更多延展一点的话,也是我们观众的观后感的被驯化吧。
如果我的上述解读说得通的话,这部电影要表达的就远远溢出荧幕了——犬之力,真的无处不在,不仅在电影里,也在我们自己的脑子里。
Phil是孤独的,他不属于任何一方,西部狂野阳刚之气十足,他无法做到赤裸上身随意嬉戏,Rose温柔的女性世界,与他无关。
只有Peter,他能看到对面山上云朵移动投下的犬牙、发现Phil独自藏身的树洞、折出漂亮的纸花。
时光轮转,这次Peter是稚嫩未开的小Phil,而Phil则成为了Bronco Henry。
所以Phil对待Peter的态度180度大转弯,他无条件地信任他,耐心教导骑马。
他却忽略了,在年幼时,他的世界里只有Bronco Henry,但是Peter不“自欺”,他对于Miss Nancy的外号很坦然,没有救命稻草要抓,相反却有成长相伴的母亲需要保护。
两相权衡,孰轻孰重,自有论断。
Phil的悲剧似乎全是由于Peter狠心造成的“意外”,深层剖析,却是“吃人的礼教社会”把他的满腔柔情洗去,套上粗鲁暴戾的外壳。
犬牙交错无法咬合的灵魂和肉体,给自己带来无尽的压抑,奚落了弟弟George,也与旁人无法亲近。
即使Peter动了心,他们也不会有好的结局,谁能爱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接受的人呢,要有人拨开厚重的刺猬壳,挖出赤子之心。
Phil在死前,自己把心献上。
当他预感死之将至,换上一身体面西装,手里握着将要给予Peter亲手编织的礼物。
最后一刻他愿意抛开恐惧,成为本来的自己,那个曾经整洁美好,修习古典文学的耶鲁毕业生。
为千千万万个这样的Phil惋惜,当世俗成为枷锁,不要画地为牢,打碎它,像Peter一样在中伤的舆论中闲庭信步,“救他的爱人脱离犬类”。
外表纤细、毫无力量、纯净无暇的Peter;外形硬汉、粗旷无理、肮脏强势的Phill,两个象征着男性偏见的两个极端代表,从故事的开端就给观众们蒙上了偏见的布帘。
遵循着电影的叙述,导演成功的让我们相信了“自以为”的剧情,恰到好处的留白和一语双关的语句,让台词并不多的感情戏格外的有张力,令人回味。
完美的呈现了什么是“无声胜有声”,眼神和空气中交织着感情的碰撞,使关键剧情格外精彩。
当观众们代入Phill共情时,完美地被男性刻板偏见带入了Phill的视角认为Phill是强者,是猎人,从他的视角来看待Peter对自己的“关爱和憧憬”。
这种可怕的刻板印象导致了观众在结尾前都还期待着他们的“爱情”,又或者对Peter的“狠心”感到诧异和悲伤。
结尾的那段圣经让观众豁然开朗,瞬间开始理解Peter的一举一动。
才发现整个故事是用另一种视角来叙述的,这种茅塞顿开的领悟和反转,另观众开始审视自己对待男性偏见的刻板印象。
纤细的男子都是无害的,被迫害的;野蛮粗犷的男子都是充满力量的,是猎人。
然而“小白兔”才是猎人,“大灰狼”才是一步步无自知地走近圈套的猎物。
整部作品都起于那个时代对男人的偏见以及给那时代女人的迫害,虽然Phill从未暴力摧残过Rose但是那种无形中的脚步声、口哨、以及存在即是对Rose精神上的压迫。
而那时代的女人都被这么对待,毫无反击之力,承受着言语的辱骂而逐渐被精神压力压垮却无人关心。
因为,“男人就是这样的,很正常”;因为,“女人被这么对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导演从Rose的逐渐崩溃直系地表达出了男性刻板印象带来的社会伤害,也让观众开始反思这中间的错误。
这是一部后劲很大的电影,演员精湛的演技让电影值得反复回味。
其中带来的反思也是冥冥之中戳中观众的心,带来感慨和对那时代男性偏见的思考。
很推荐看的一部电影,有能力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
(本文章在我的 B站 和 Youtube「小玄儿的深夜聊碟」可观看视频版,欢迎点击)
你好,如果你也看了《犬之力/犬山记》我们今天来聊聊简·坎皮恩的这部作品在 Netflix 关于影片幕后制作的短片中今年67岁的简·坎皮恩提到这是她第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电影。
不同于她的成名作《钢琴课》《犬之力/犬山记》是一部关于 Masculinity 男子气概的电影第一部分:Masculinity 男子气概为了讨论这个议题,影片改编自 Thomas Savage 的小说故事发生在 1925 年的美国蒙大拿牧场一个男性气质浓度高到令人窒息的地方以这个关键词为角度当我们重刷电影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关于 Man 和 Human 的台词在这部以男性为议题的电影里Human 和 Man 都毫无疑问地指向男人也是影片的重要线索,至少出现了六次1. 影片的开场白是 Peter 的自述他说:For What kind of man would I be if I did not help my mother?
在 Peter 的价值观里,如果不能帮助或者解救母亲,那就不算个人/男人。
在影片里我们会看到 Peter 的这个信念一直贯穿始末,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 影片中 Phil 第一次和弟弟 George 提到 Peter 时他说I said her boy needed to snap out of it and get human.Phil 通过对 Peter 的嘲讽来表达他对男人定义的不同。
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烧掉 Peter 的纸花,叫他南希小姐等等。
3. Peter 的母亲 Rose 每天活在 Phil 的精神压迫下但是她安慰儿子说:He’s just a man, Peter, only another man.你能感觉出来,他母亲也不是一天活在男人的阴影下。
间接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男性,可能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比如酗酒啊、家暴啊、对女性很无理,就像 Peter 的父亲。
4. 之后,当母亲警告 Peter 不要在家里杀兔子的时Peter 是这样反驳的:一个男人要是永远听妈妈的话,能有什么出息?
Oh, where’d a man be if he always did what his mother told him?这里也体现了 Peter 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与母亲的软弱不同,Peter 是偏激且固执的,并且目的性和执行力都非常强。
他为了成为医生,暑假回来第一件事儿,就去捕兔子练习解刨。
第二个例子我们在后面会提到。
5. 接下来,在 Phil 试图教 Peter 骑马的时他提到:牧场后面远处有个悬崖,上面刻着1805和一些名字的缩写,应该是刘易斯和克拉克的远征队员留下的足迹,他们是那个时代真正的男人。
There‘s a cliff way out back of the ranch with initials and 1805 carved into it.Must have been some fella from the Lewis and Clark Expedition.There were real men in those days.这里 Phil 再一次强调了,自己所向往的「真男人」的标准。
或者说曾经在一代男性心目中「男人」的标准。
6. 当 Phil 和 Peter 在山上露营的时候他提到 BH 对他的教诲:面对逆境时的耐心造就了一个男人。
A man was made by patience and the odds against him.但是 Peter 回应的是他父亲的话:Obstacles 阻碍(造就了一个男人)and you had to try and remove them. 你必须尝试清除那些阻碍。
Phil 在这里以为是 Peter 在附和他 (Another way to put it)在 Phil 眼中,Peter 的障碍是他的母亲。
因为他曾经说:不要让你妈妈把你教成娘娘腔。
他觉得 Peter 应该克服这个阻碍,成为和自己一样的男人,而 Peter 只是缺少一个人教导他。
但是 Peter 口中的障碍,我们都知道其实是 Phil,他想要清除的障碍也是他。
一直到影片结束,再一次以 Peter 的内心独白收尾关于圣经旧约的诗篇Deliver my soul from the sword, my darling from the power of the dog.将我的灵魂从剑下拯救出来,让我的爱人远离邪恶的力量。
这时候影片的片名 Power of the Dog 出现。
我们才知道,原来影片里讨论的这个 Power of the Dog其实是比喻一种「不好的」、「邪恶」的力量在 Peter 看来,为了拯救母亲,Phil 就是需要被移除的「恶」。
第二部分:关于恶的讨论影片中 Phil 的男性气质,几乎把「男子气概」的负面效应表现的淋漓尽致(本尼的话:肉体、感性、破坏性的、兽性力量)给人压迫感,让人活在恐惧之中,无理的,粗鄙的,甚至是不干净的。
Phil 代表着一种表面上的「恶」,是非常外在的,令人厌恶的男性气质。
影片还通过弟弟的软弱来反衬哥哥的强势,当 George 和 Rose 结婚后,两个人在回家路途中野餐Rose 作为 George 生活中,第一次给予他温柔的女性带着他在山上跳舞,这让 George 直接哭了出来可见他之前的生活里,是多么的缺乏女性的温暖。
而 Peter 则和 Phil 恰恰相反,他是带有「女性气质」的男性。
Peter 外在看起来是阴柔的,不堪一击的。
但是在内里,Peter 是一个特别刚硬的个性,有着缜密的心思。
某种程度上是不够善良的,甚至冷血的。
就像 Peter 的父亲对他的评价He used to worry I wasn’t kind enough.That I was too strong.可见 Peter 的父亲非常了解自己儿子,上一秒他温柔的抚慰受伤的兔子,下一秒就可以把兔子的脖子扭断。
(Peter 如果成为了医生,应该也是挺恐怖的。
)Phil 和 Peter 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恶」一个是外在粗鲁,内心敏感一个是外在柔弱,内里冷酷第三部分:无意识的偏见影片里 Phil 之所以让 Peter 有机可乘除了他一方面被情感蒙蔽了双眼另一方面也来自一种「无意识的偏见」人们总是觉得看起来柔弱的人都是无害的而 Peter 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而我们作为观众会被导演简·坎皮恩给骗到一直到第五章节,才恍然大悟,这部影片原来是关于 Phil 的悲剧。
也是靠着我们心里的「无意识偏见」影片的前四章,我们都在担心Phil 如何霸凌母亲,导致她酗酒Phil 如何欺负 Peter,让他难堪我们对 Phil 的敌意,也是来自一种对大男子主义的反感。
第四部分:电影的留白在第一次看影片的时候我甚至怀疑这是一次母子的合谋因为如果没有母亲卖掉所有的牛皮Peter 的炭疽病牛皮就派不上用场我还怀疑过 Peter 父亲的上吊自杀是不是也和他想让母亲获得幸福生活有关也许他第一个为母亲移除的障碍就是自己的父亲Phil 也在影片里提到 Peter 父亲曾经严重酗酒虽然用原著小说来补充剧情的话以上猜想都会被否定但是导演对影片的删减和留白反而增加了解读的多种可能性这也是我特别喜欢《犬之力/犬山记》的地方没有唯一的答案,善恶也和一个人的表象无关如果我们抛开原著的设定我甚至还有另外两个议题想跟大家讨论那就是 Peter 是否真的喜欢过 Phil?
以及 Peter 真的和 Phil 是同类吗?
影片中的 Phil 和 Peter 其实都是在伪装自己Phil 是用极度的男性气质,来掩盖自己的性向,或者说利用人们的无意识偏见,让我们无法质疑他。
Peter 则是不掩盖自己的女性气质折纸花,穿白色的球鞋,这种示弱,有时候也是一种保护色。
他成功地把自己伪装成猎物,从而接近最恐怖的猎人,进行反杀。
我认为影片中 Peter 和 Phil 之间,只有 Phil 在单恋,所以导致他中招。
因为两个人所处的感情状态完全不同。
从影片里可以看到BH 死于1904年,而故事发生在1925年,Phil 在 BH 死后,孤独了 21 年之久虽然他所有的祝酒辞,与牛仔们的聊天从不离开他对 BH 的吹嘘和怀念但是他的内心终究是孤独的当他遇见 Peter 时他看到了自己和 BH 的影子想把 BH 交给自己的一切,都灌输给 Peter但是 Peter 喜欢学医对牧场和放牧一点也不感兴趣他也和母亲提到,自己在医学院交到了新朋友并且互称对方为「Doctor」和「Professor」而不想带朋友回家的原因正是 Phil更不要提两个人的第一次接触Phil 就把 Peter 给惹哭了跑到后院去转呼啦圈这个就像直男因为喜欢班上的女生而欺负她,还妄想这是表达爱意,希望对方能注意或喜欢上自己,我觉得,对方没有像 Peter 一样记仇而反杀你就不错了。
当 Phil 第一次提出邀请 Peter 两个人一起骑马去露营时Peter 的回应是他问 Phil 附近为什么会有死掉的牛?
于是他得到了有关炭疽病的信息回家马上开始查寻医学书他查完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骑马Phil 看到的时候,他已经学了三周了其实是 Peter 看到母亲的状况每况愈下他为了独自上山去找病牛必须学会骑马这里再一次表现了 Peter 是个非常有行动力的人此时的 Phil 还以为 Peter 是为了两个人去露营这种两个人的情感错位一直存在从而构建了影片中的戏剧张力第五部分:情感的错位在影片的「诱杀」和「捕猎」两个名场面导演使用全知视角告诉了观众一切但是这两场「猎人」与「猎物」共同在场的高潮戏依然精彩Peter 的每一步杀招都对应了 Phil 的进一步真情告白在 Phil 最崩溃的时候Peter 给出了有病毒的牛皮他特意摘下手套,伸出手安抚 Phil说自己想变成和他一样的人。
简直是给了 Phil 致命一击。
此时镜头的旋转,也是表达了 Phil 的晕眩感。
Phil 再一次误会了 Peter That’s damn kind of you, Peter。
你太善良了。
还激动地伸出手,用只触碰动物和 BH 遗物的手,挽住了 Peter 的脖子,这时镜头依然在旋转,Phil 说:Tell you something, Everything’s gonna be plain sailing for you from now on in. Phil 说的话,再一次与现实形成矛盾,听起来非常的讽刺。
因为确实在 Phil 死后,Peter 的生活一帆风顺了。
当 Peter 问 Phil 自己遇见 BH 的时候多大时再一次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Phil 共享了自己与 BH 的秘密Peter 此时知道,自己已经突破了 Phil 最后的心理防线于是,他为 Phil 点了一根烟两个人共享这根烟的过程,真是的非常的刺激一边是来自 Phil 封闭已久的情愫,一边是来自 Peter 暗藏在空气中的杀机,配合漂浮在空中若隐若现的烟雾,是影片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第二天早上 Phil 用尽最后的力气穿上了自己曾经唾弃的西装拿着马鞭却找不到 Peter 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而 Peter 躲在窗帘后,从始至终他都异常冷静。
影片最后 Peter 与 Phil 多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深夜里,有了一个用来抚摸和怀念的「故人的遗物」我甚至怀疑 Peter 也许和 Phil 就不是同类,一切都是伪装。
因为如果我们在避免「无意识偏见」的情况下重新思考有着「女性气质」的 Peter 就一定喜欢男生吗?
影片里没有给出任何他痴迷同性的镜头有关的两处就是,他看到 Phil 的「体育文化」杂志非常冷静在他和母亲的对话中,提到在医学院交到了朋友在原著小说里,因为时代的原因,也不能明写很多细节。
我认为影片没有明示的细节,反而让角色和故事更具魅力。
让我们真正去审视自己的「无意识偏见」,对「恶」的认知,以及对「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理解。
第六部分:男性气质的进化另外,就是影片关于文明和时代的进程与传统「男性气质」的矛盾。
人们对上流社会生活的追求、对文明的渴望,都与 Phil 固守的游牧生活和精神形成对比。
时代终将向前,就像我们对「男性魅力」的意识进化。
可能曾经粗野的牛仔是男性魅力的代表,就像是好莱坞的西部片风靡一时。
但是逐渐地这个男性形象就过时了。
人们开始觉得这种肌肉男很油腻,随地吐口水的行为也不得体。
人们喜欢衣冠得体的脑力劳动者,喜欢更会赚钱的丈夫,而不是会骑马的牛仔。
但是在追求文明的过程中,也会涌现其他问题。
例如在 George 在打造牧场上的文明岛屿时,妻子 Rose 就变成了弹钢琴的工具人。
Phil 就算不被 Peter 杀死,也会被时代杀死。
就像影片里的关键道具有手套的人都活了下来而坚持传统不带手套的 Phil ,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别人面前,死于非命。
《犬之力/犬山记》是导演简·坎皮恩第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电影,而男主角就因为自己的男子气概而被杀死了。
当然,并不是说男子气概都是负面的其中也有坚强、勇敢、负责任等等值得流传下去的优点。
只是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越来越不需要外化的男性气质,而是需要那些内在的坚毅、果敢、以及有担当的男子气概。
好啦,这次就先聊到这里。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这部没有绝对答案的电影。
Peter 与母亲有可能是合谋吗?
是父亲的自杀和母亲的柔弱,让 Peter 变得更加偏激吗?
到底如何定义 Peter 与 Phil 之间的情感?
Peter 和 Phil 是同类吗?
期待大家不同的答案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2021年12月30日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64530每周五更新,北美新片测评严肃影评《上帝之手》用最温柔的目光,回顾命运的捉弄严肃影评《驾驶我的车》看完这部电影,你会有那么一点点不同韦斯·安德森《法兰西特派》超前测评:2个观看角度+32部相关影片2021年度个人十佳电影混剪特辑|让我们一起迎接2022《绿衣骑士》从本雅明谈讲故事的人,到故事被重述的意义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蓝光碟收藏|双峰剧集+电影套装|大卫·林奇的影像世界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蓝光碟收藏|希区柯克15部电影|终极版蓝光套装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小时候听马三立的相声,和现在一句话都想塞进三个包袱的快餐式相声不同,马老在生涯后期经常说一些单口相声,几乎全程叙事没有任何一个笑点,但最后一句,能让你笑一晚上,甚至在老先生故去多年后你依然津津乐道。
例如逗你玩、挠挠、算命算出皮猴。
说这些不沾边的是因为这部电影和老先生的相声给我相似的感觉。
直到最后葬礼上医生揭晓了Phil的死因和结尾Peter诡异的一笑之前,我都不知道这电影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Phil是不是一个脆弱的人?
不,他已经破碎了。
自从Bronco Henry死后,他就已经支离破碎了。
因此他揶揄所有人,仇视一切情感和幸福的可能,他希望所有人都和他一样破碎。
而这甚至可以说是他赖以生存的氧气。
而这氧气的主要提供者就是那个在他口中愚蠢又肥胖的弟弟。
George习惯漠视哥哥的讽刺,他不反抗,只是接受后默默走开。
这或许是长期以来他总结出的最好的反抗方式。
然后有一天这个一无是处的弟弟有了自己的幸福。
最大的氧气供应商改为生产二氧化碳。
但他很快找到了新的乐趣,Rose。
这个女人还没适应Phil的尖刻,她做不到George那样的不动声色——从两人回家路上的学舞,就让George泪流满面可以知道,他只是不动声色,但依然伤痕累累——而她的所有反应对Phil都是乐趣。
本片Phil最大幅度的嘴角上扬,就是看到Rose在后巷偷喝残酒。
我想大多数人都能共情Rose的感受,尤其是练琴那一段。
George的反复强调让这次给州长的表演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Rose拼命的联系,然后Phil轻而易举的搞砸了她的心理防线。
这就像你高考复习阶段,一直有个声音在你耳边说,这都不会啊,我闭着眼都不会错;你也太笨了,我可真是开眼了;还没记住啊,是不是没脑子。
Peter开始时是他的另一个目标,但当他看到Peter能在众人嘲笑的嘘声中毫不理会的悠然漫步的时候他改变了想法。
因为乐趣从来不是来自于你的举动,而是对方的反应。
戏弄Peter无法提供给他足够的乐趣,因此他改变了策略,他将目标转回到Rose,而Peter则成为了手段。
他开始给自己掘下了坟墓。
Phil什么时候对Peter起意的,我的想法是其实并没有,他的心一直在Bronco Henry上,主动的是Peter。
我看到Peter拉开树皮爬进去的时候是稍有疑惑的,我以为他是在寻找下一个解剖对象,可那并没有太强的爬进的动机。
但看完后回溯,可以发现他就是去找Phil,他要了解他的猎物才能更好地实施猎杀。
而这次行为的两个收获是,一,他看到杂志,能够推断出Phil的喜好;二,Phil看到他了,虽然当时愤怒,但他的秘密现在成了他俩的秘密。
再加上之后Peter能看出犬吠山形。
这让他俩的关系一步步的朝着复制粘贴走去。
Phil看到自己能在另一个关系中成为Bronco Henry的希望,这可以说是他的终极迷药,无法抗拒。
我当时以为这是Phil的计划,没想到其实是Peter的。
这是一个除掉霸凌者的故事,但一个是卷福的个人魅力太强,一个是Peter人畜无害的外表下有一颗冷酷的心的反差过大,所以会让人一时间不知道该站在哪方。
也或许我们都曾经以自己受苦为由,宽宥自己对他人的嫉妒和仇视,或是面对别人的苦痛暗暗自喜,把这当做自己的优越感。
所以我们知道他的伎俩,但却不以为意。
但其实最更狠毒的杀人有时候不是用刀,而是用锉。
1小说用语言表情达意,可以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实告知读者,电影对此是无力的。
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小说可以借叙述者为中介进入人物内心,而电影只能展示看见与听见的外部景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刻画心理层面,小说天然就比电影有优势。
真正的心理描写,并非直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是放大人物的视觉和听觉,通过他们感知到的景象反过来揭露心理活动。
余华对此做了准确阐述,他在谈及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沃许》时写到,“福克纳在描写沃许内心承受的压力时,是让叙述中沃许的心脏停止跳动,而让沃许的眼睛睁开,让他去看;同时也让他的嘴巴张开,让他去说。
” 用眼睛去看和用嘴巴去说,不正是电影的视听语言吗?
在同一篇文章里,余华引用三位小说家的小说:海明威、罗伯-格里耶和福克纳。
无独有偶,这三位小说家都深受电影的影响:福克纳曾在好莱坞当编剧,罗伯-格里耶自己拍电影,海明威虽然没有从事过电影行业,但他极简主义的小说风格却最像电影。
余华进而称“心理描写是不可靠的”。
“尤其是当人物面临突如其来的幸福和意想不到的困境时,对人物的任何心理分析都会局限人物真实的内心,因为内心在丰富的时候是无法表达的。
”余华总结说,“真正的心理描写,其实就是没有心理描写。
” 这句话更加像是在说电影。
2电影没有办法直接进行心理描写,但电影可以借助人物看见和听见的事物、做出的表情与动作和所处的情绪与状态,揭示人物的心理。
这是一种暗示的艺术,而非一门明示的艺术。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事实上比文学更加具有描写心理的优势。
作者直接描绘人物的心理,更像是强制读者接受他所虚构的人物内心活动;一旦他放弃这种努力,把人物放回到情境中,让人物自行做出行为和反应,那么观众所感知到的是从人物视角出发感触到的人物心理,而与作者的阐释无关。
情境,正是电影用来刻画人物心理的武器。
导演要做的是为人物创造情境,引导人物到情境中来,让他们自发地行动,如此,观众自然而然就能带入到人物的情绪中,而且每位观众所感知到的人物心理会有微妙的不同。
导演把对人物的阐释权交给读者,这正是简坎皮恩在《犬之力》里做的事情。
她“让人物的心脏停止跳动,同时让他们的眼睛睁开,让他们的耳朵矗起,让他们的身体活跃起来。
”“这时候人物的状态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只有它才真正具有了表达丰富内心的能力。
”(余华《内心之死——关于心理描写之二》)3对于本尼饰演的男主角菲尔,我们对其知道多少?
我们好像既了解他,又不了解他。
这种暧昧的情愫增加了人物的魅力:他不是一目了然的,他有着很多复杂的面向。
菲尔通过展现阳刚的一面,掩藏自己的性取向,并唾弃任何柔弱的一面。
这是他的弟弟乔治(一个乐观、善良、憨厚、老实的男人)、他的弟媳罗斯(一个脆弱、敏感的女人)和弟媳的儿子皮特(一个瘦高、柔弱的男孩)招他厌恶的根本原因。
菲尔从他的亲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真实的一面,而这些人性中脆弱的面向被他深深地压抑在潜意识深处。
随着罗斯和皮特走进他的生活,他原本维系的平衡被打破了。
他只能以嘲讽、贬损的方式回击对方,以保住自己的高贵。
最终,他在皮特身上败下阵来,结果也很显然,他只能死去。
这一系列心理,在坎皮恩的镜头里得到了准确的刻画。
但不是以直接告知的方式,而是以一种暧昧的形式进行着。
菲尔的心理并不好捉摸,或者说能被一言说透,但他的这种心理变化又是委实存在的,通过他自我克制又不时违背常理的举动,告知了观众他的真实心理。
与其说观众看到了菲尔的内心,不如说他们感知到了它,而这一切借助于导演的视听语言才得以呈现。
坎皮恩对刻画人物的心理有着过人的天赋,那不是一种惊心动魄(像PTA在他的电影里那样),而是不动声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观众感染到人物的心理,并切身体验到他们的困境。
她懂得为人物设置情境,让人物在一个个情境中表现自己。
观众在对相同情境的体验中感触到与角色相似的情绪。
电影表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导演太稳了,全程都是极度克制的叙事,靠各种细节来交代故事和人物关系,随着电影缓缓地进入,细节的力道越来越强,戏剧张力也逐渐拉满,最后在男孩床边转身时的一笑,既耐人寻味,又让人深思。
阉割,伤口,皮绳和死亡,处处都是点破不说破的暗涌张力,导演的控制力称得上大师水准!
”这吹的都没边了。
戏剧的张力我一点没看到,还是说,只要拿着摄影机来回推拉就叫张力?
豆瓣最不缺就是这些个趋炎附势的狗屎影评公众号。
这部电影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联系是要多简单有多简单,可是导演就是死也不敢运用自己的能力正面描写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
唯一有用的镜头就是rose的乳沟。
在我还不明确她和儿子那不清楚的关系时,这个镜头立刻给了我一个强提示。
但是这个强提示经历了1分钟,为了怕观众不明白,我们可怜的克里斯汀邓斯特就露着乳沟在那表演生讲故事。
这个细节贯穿了整部电影,说明这个导演根本不懂什么叫“张力”!
唯唯诺诺的拍了半天,其实还是逃不开一男一女在性中的角色,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永远都是这么一种模式:一个孤独狂乱脆弱的男性角色和一个柔软克制残忍的女性角色。
这个故事并没有那么难理解,故事背景就和《榆树下的欲望》一样,在其中加入了人物的情感纠葛,最后得出了宿命论的结局。
可这是20世纪的故事,我相信作为一个21世纪的导演应该从中找到一些新的领悟才是,即便没有,在手段上你起码可以超越吧。
结果呢,是观念老套,表现更老套。
要说张力,我放一张图
布努埃尔1960年《少女》里用一个未成年少女的半裸下身特写。
让她当着一个成年男人的面洗澡,地上放着两只球鞋。
布努埃尔 1953年《他》,神父在教堂洗礼中亲吻少年的脚。
我不是拿大师来压她,你知道1953年和1960年是什么年代吗?
那个时候是有麦卡锡主义的!
你都2021年了,你给我看这个?
Netflix是要求你不要有性张力吗?
你要说她是隐喻吧,他这也太直白了,就差拿对方照片直接开撸了。
你要说他直白吧,他又真没拿照片开撸。
就是一瓢温吞水,粘稠又不滚烫。
Phil对故去爱人的爱就表现在大吼大叫上,对两兄弟无法互相抚慰的情感毫无描写。
我不是说你要在台词上表达什么,你至少要在动作、镜头上表达。
again,他在台词上很隐忍,但镜头上贼直白。
当Phil向兄弟用讥讽寻求关注的时候,为了表现对方的冷漠,就杵着拍兄弟的一张傻脸,面无表情,既不特写,也不推拉,完全没有镜头语言。
还有那座犬之山。
大无语。
真的有!
真的能看出来是有一条狗在咆哮。
这很重要吗?
导演。
还为了这个找人做了一下。
你有这个功夫,真的,你多打磨一下演员表演。
让本尼迪克的英国腔稍微的像点美国人,拍他哭的时候,可不可以只拍眼睛。
你要表达兄弟两个人的悲剧关系,拜托你下回把2个人放一个框里行吗?
1960年《洞》一个镜头就可以说明问题。
可以说整部电影,导演就是在“我要拍的特别隐喻”和“万一观众看不懂可怎么办”之间来回纠结。
结果就出了这么个破玩意,还跟我这说张力,张你妈了比。
最柔弱的往往也最锋利,最无声筹谋的克制耐力才能呈现刀不血刃的温柔围猎。如弓弦紧绷的悬疑氛围始终被坎皮恩的调度操纵张驰起伏。半支烟,一道伤,男性世界准入的默契开放是反客为主的请君入瓮。西部荒蛮世界压抑难言的同性成长教育隐晦串起绳结纪事,衬衫残片,他的心之囚,他的战利品。越泅水溺毙于往事,越竖起恶意高墙狺狺狂吠,犬山淡影成为雄性气质的神秘符号,在阳刚与阴柔的往复交锋,参照与摹仿中暴烈的谜域逐渐被拆解归原。窥伺的幼兔面具下是猎人犬牙,野兽失守袒露脆弱肚腹,权力交接一瞬家族秘符就此传递。声效推到满格,画面堆满翕动的暧昧光影形成连绵不绝压迫神经的悚然波纹。拨弄梳齿与琴弦的对照迫力,裁切纸张和晾晒牛皮交映的震颤秩序,雪白芦苇的斑斑血痕…阉割、肢解、焦炙纸花坠入病态污名,那便以血液绽放的死亡花束回之以礼。
影片拍得极度的冷静,克制。节奏极慢,看起来有些吃力,但这个故事必须就是这个节奏才对劲。让你以为是大灰狼和小绵羊搞基的爱情故事,其实是一个小绵羊干掉大灰狼的故事。这两个角色也充分说明了人的两面性,外在彪悍内心细腻,外表阴柔内心凶狠,他只想母亲能幸福。本片能拿威尼斯最佳导演可太理解了,毕竟风格和李安的《断背山》差不多,从影片风格,导演技法到故事节奏都非常相似。简坎皮恩一直都被低估,7分。
四星半:纸玫瑰轻薄却依然带刺,马刺靴坚硬但包藏软肋。狡兔的洞中布满秘密的蛛丝,犬形的冷山折叠沉寂的心事。牧场之大容不下一只回忆的箱箧,齿梳之细能挑断浑身绷紧的神经,冰的酒解不了如火的愤恨,钢的琴发不出迎合的巧音。空荡的马鞍打下名为缅怀的疆域,手编的绳结拧下入於骨髓的恨意。苦行追溯的唯有澄澈的过往,时光带来的却并非爱恋的轮回,唯有湖水仍在轻抚疮痍的身躯、草木还愿拥抱孤独的灵魂。简·坎皮恩的镜头语言正是那冰川脚下的孤峰,在凝结的氛围之上不动声色地泛起流云和涟漪,情不知所起、死亡亦在倏忽之间。
在我心里,这接近完美电影,全方面的强悍。
前一个小时节奏缓慢,后一个小时渐入佳境,结局细想之下寒毛直竖,后劲很大。阳刚和性取向无关,就如纤弱与善良无关;外表成为伪装的盔甲,卸下之后有温柔、有孤独、有怯懦的软肋,也有不见边际的恶犬之力。
导演沉迷情怀小样,毫不关心踪迹大纲。通篇只觉无味无趣无聊无感。
语焉不详,却也因此留足了“细思极恐”的空间。口哨、木梳、马靴…声效设计为情绪的推进注入了灵魂,放大的细节迫使观众变得敏感,去捕捉角色之间那些微妙的情感变化。第三段最佳,第五段最差,差到元神尽散,有些遗憾。
他把他杀了,他被他杀了....可怕一个没看到干啥的肥硕弟弟,一个风韵酒鬼妇人,一个折纸花被戏谑的单薄男孩......一个整天劳苦挣钱的哥哥被杀了.....这一辈子真够苦惨。心痛麻了
片名出自《诗篇》22:20:“求你救我的灵魂脱离刀剑,救我的生命脱离犬类(犬之力)。”“犬类”在《圣经》中隐喻撒旦,也是犹太人对外邦人的蔑称。在片中,自是精英阶层出身的菲尔对底层出身的彼得的定位了。但对受尽羞辱的彼得母子而言,菲尔又何尝不是凶恶的“犬类”。这是角色错位的“假耽美”故事:菲尔为自己的情欲,彼得为母亲而复仇,各在不自知的残酷中编织“爱”之幻影,实质是阶层偏见对人性的极度扭曲。貌似流俗的断背故事揭示出如此尖锐深刻的人性之罪,真见功力。新一代电影人恐怕难有这样的视角了。
好闷啊,有点像berlin school那帮人拍的东西,take itself so seriously...看不了这种arthouse,空镜啊drone shots啊靠特写动作传递情绪啊,可能work for others,not for me。视角一直在变,谁是主角谁是villain一直在变,因此就真的can't connect to anyone以及很容易显得不平衡。当然都是故意的咯,就是不要让观众identify anyone,大家都有问题,大家又都值得同情,okay fine。而且这片子真的太长了,不过就是想说masculinity bad patriarchy bad; social, class and gender conforming is suffocating, sure,但最根本的冲突驱动力是masculinity吗还是明明是每个人的嫉妒?也没讲清楚rose为啥就那样了而george这工具人后面就一直失踪...Thomasin McKenzie出演一个完全可有可无的工具人纯是为了增加星光吧,更显出这片子的废篇空间。
两个小时看一个没什么魅力的人物也是挺折磨的。
8.2/10 #NYFF 本质上并不差,语焉不详其实无可指摘,最有魅力的莫过于这般莫名的张力,是幽冥的配乐与模糊的文本的共谋。时间线上的节奏的确模糊,章节的叙事也在前半段显得过缓,造成了“进入”影片的阻碍,但后半段便有柳暗花明之感。关于身份与性别上的波动与不定使得人物的本体失效,只是试图挣脱一种结构中的身份(马夫,妻子,西部新贵,男青年等),并彼此拉扯(皮特显然成为一种可被塑造的身份,在萝丝和菲尔之间两难)。谈论爱是不恰的,更本质的是孤独与陪伴(逝去的和当下的),也正与西部的地景契合。手/肢体是另外一层触点:剪出花朵的手亦可以解剖动物,策马的手指亦可以弹奏弦琴,但是具体结构并不算明晰,未能形成如《菊石》中对“触摸”的解构。
没看过原作的话,可能确实不太get得到一些情节。画面的呈现和演员表现都很棒,两个小时里没发生太多事,却不觉得冗长。但论及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小说更细致深刻些。
我作为铁粉超级爱前段,人物侧写的段落几乎让我回到钢琴课和淑女肖像里那种细腻有力,时刻被撩动心扉的感受里,我特别期待这种东西继续交织成最后高潮那一下,也准备好了心碎。但最后那个结局让我难受极了。放在其他导演那里也是极精彩的,但真的一点都不坎皮耶,不是爆发和充满命运感的,怎么说呢,就好像看了个哈内克……心是碎了,但没爽到
Jane Campion到底怎么获得Gilles Jacob万千宠爱的,小说这么多信息都想放进来结果啥都没说清楚,浪费了Benedict Cumberbatch和Jesse Plemons这么好的表演,唯一优点也就是节奏了,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画面乱成一团,故事没劲就猛塞音乐。Thomasin McKenzie怎么哪儿都有她?
前半段剧情慢,很难跟着导演设计的情绪走,也没看出同性标签在哪里。剧情推进后渐渐真相浮出水面(推进剧情的原声带很棒),Phil那些手指戳花,BH丝巾洗澡,少年交互吸烟的桥段让人才回过神来。少年的铺垫很多,他一开始就擅长布置陷阱,杀掉动物的时候也毫不眨眼。当他告诉Phil说死去的父亲担心他太strong时,还遭到了无情嘲笑。可能父亲早就看破,弱也并不是指柔,强也不是世俗的男子气概吧。
导演太狠了…本年度最大悲剧人物诞生
你看那座山像什么。看不出来我可不告诉你。看出来了你就是我的人了。缺的表演越认真我越想笑怎么回事,演得分明就是婆媳矛盾。剧情拐点呈现得极晚,如果往更早的时间点挪一挪,也许会更靠近类型片一些(以及更靠远奥斯卡一点)。普莱蒙-邓斯特这对现实夫妻是从冰血暴S2片场直接串过来的吧,签卡司提供打包价。
心机母子混入大宅门儿,全家人一个接一个神秘死亡。这就是个俗套犯罪悬疑片的序幕,硬给抻成一部长片,给反派一个深柜恐同男性气概的设定,就可以政治正确地抨击男权,然后拿去哄评委混奖项了,但也太刻意,太生硬了……这几年三大奖的得奖片都已经一点儿意思也没有了,完全是创作者和评委们拿政治正确互相PUA,想说看看只入围没得奖的吧,敢情更差,一样的PUA手段,只不过做得太过,失手了,只能去拿奥斯卡😅。但卷福真心好,给加颗星吧。
除了风景优美,真是太莫名其妙的片子了!所有的感情的产生,故事的转折,人物的变化全都莫名其妙!!而且卷福的演技真的很一般啊,没有一部片子他没有用力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