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y A的悲剧在于,辅导员教会了他很多东西,但唯独没有教会他:坦然的面对自己的过去。
Eric曾经在少年时期和同伴杀害了一个女孩,如今,他就要刑满释放了。
他的辅导员给了他很多帮助,并告诉他:你现在可以改名换姓,重新融入生活了。
Eric选择了Jack这个名字,并按照辅导员的嘱咐,将自己的入狱原因解释为偷车兜风这样的小罪。
Eric后面的悲剧由此埋下了伏笔。
通过改名换姓和隐瞒过去来重新融入生活,的确可以让大众更快的接纳自己。
这是一条捷径,但它的尽头不是彩虹天堂,而是万丈深渊。
对Eric本人来说,改名换姓给他造成了身份错乱的困扰。
尽管辅导员反复告诉他:你已经不再是过去的Eric了,你现在是Jack,拥有全新生活的Jack,但这始终于事无补。
谎言哪怕说一千遍仍是谎言。
因此,Eric始终无法获得心灵上的平静。
发生过的事情永远在心底留下了烙印,它忘不掉,也甩不掉。
越是想忘记的事情,越是反复出现在你的梦里,越是让你无法逃避。
辅导员没有选择让Eric坦然的面对自己的过去,就无法释放他内心真正的不安。
身份的错乱,带着面具的生活,深藏的秘密,这些都让Eric的生活笼罩着阴影,潜伏着危机。
当他以Jack的身份融入生活的时候,人们确实很快接受了他。
他也很快有了工作,有了朋友,有了女友。
但在Eric心中永远有着一种担忧:当和女友在一起亲密时,他需要反复确认:你爱我吗?
他担心如果女友了解了他的过去,会选择离去。
当朋友跟他说:你是一个好人,有任何想聊的事情都可以找我时,他陷入了沉思。
他担心如果朋友了解了他的过去,会选择离去。
换而言之,没有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这样赢得的世界是一个随时会崩塌的世界。
对于一个曾经犯过错,失去过大众信任的人来说,一旦你再一次欺骗了大众,大众将很难再次信任你。
所以,当Eric的过去被揭露之后,女友和朋友都相继选择了离开。
当你出错了一手牌,你只能选择继续打下去,而不是选择换一手牌来打。
电影中,Eric应该做的是,坦然的面对过去,真诚的对待他人,慢慢的积攒人们对你的信任,从而量变到质变,刷新你在大众心中的印象。
这条路会更辛苦,但同时也更踏实。
在最初的时候,人们会对你抱有怀疑,媒体会蜂拥而上,时刻关注你。
但有这样的一个磨合期很正常,不是吗?
毕竟你犯过错,辜负过他人的信任。
但时间久了,媒体必然会散去,也必然会有真正对你改观,愿意接纳你的人。
这时候,你的生活不再有阴影,不再有担忧,因为,人们接受的是最完整的你。
我始终坚信,辅导员应该告诉Eric的是:你过去的确犯了错,杀害了一个小女孩,但是法律已经惩罚了你,如今你可以重新融入生活了。
你周围的人可能因为你的过去而不愿意靠近你,接纳你。
但这很正常,人们需要时间来重新了解你。
只要你不放弃做一个好人,给他们一定的时间,他们会对你改观的。
所以,boy A的悲剧在于,辅导员教会了他很多东西,但唯独没有教会他:坦然的面对自己的过去。
你相信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还是相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我以为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浪子回头金不换,迷途知返最为难能可贵,当然值得再一次机会。
在我月初看完《boy A》之后,我依然是这么以为。
我想,人们怎么就不愿意给Jack一个机会呢?
他如此努力着,改名换姓,见义勇为,他也只是想做一个好人,一个普通人,一个可以爱人也可以被爱的人而已。
为什么他就是至死都得不到机会呢。
我以为,如果有这么一个少年A在我身边,我会谅解,会支持,会给予信任。
但是,只是以为而已。
初中时候有一个亲密的女友。
有一天她来我家玩,她离开后我发现我钱包里少了钱。
后来我便一直对她有所提防,初中毕业至今再也没有与她联系。
是这么亲密的好友,只是偷窃破坏掉的信任也没法再次筑建起来。
曾经无话不谈一起熬夜,到头来也是说放就放直到现在也没一点留恋与不舍。
不是我冷血,而是有些信任一旦破坏,有些界线一旦越过了就回不了头了。
对于那个亲密的女友,我再也不会毫无提防地把钱物随便放置,对于曾经对别人道出我的秘密的女友,我再也不会毫无芥蒂地与她道尽他人长短,对于曾经出轨外遇的男友,我会以怀疑的眼光审视每个与之交往的女人。
有些人就是这样渐渐远离的。
有些高墙就是这样慢慢建成的。
这不是我愿意选择的,是被逼着进行的选择。
所遇到过的情况,相对于少年A,只是小case。
如果一个少年A在我身边,我又会怎样呢?
我当然可以大条道理正义凛然地说漂亮话,摆出一副满脸仁爱的牧师样。
但是我知道自己会与少年A渐行渐远。
不是我不想原谅,不想宽容,而是我做不到。
我很小家子气,很胆小怕事贪生怕死,我怕有一天迷途知返的羔羊会突然狂性大发引我入绝路让我受伤。
我不想戴有色眼镜,但我做不到。
佛家有因果循环善恶报应,亚当随便吃个苹果也就把恶带进凡间了,更何况是你杀了人放了火欺了诈泄了密呢。
当然,你可以说A已经付出了代价,他隐姓埋名,他进少管所或者入狱或者离乡背井,但是有些伤不是你消失几年就能愈合的,有些信任永远也不可能再有。
当年的A做出这样的事,兴许是受Phillip怂恿唆使,但是当你还有权力选择生活的时候,是你自己作出这样的选择。
所谓少不更事固然情有可原,但一切都有代价,成长也要付出代价。
长大了,年少无知的自己付出了代价,想要重生了。
但是呢,生活改变了。
A从有权力选择生活变成被生活选择了,生存是规则,已经不再是你的选择了。
所以A已经无法恳求别人的接纳了,曾经犯错便被社会拒之门外。
当然,片中楚楚可怜看着弱不禁风一心向善的A是如此惹人怜爱让人惋惜,而片中亦有人愿意真心地接纳A。
但是社会的多数没有如此善解人意,犯错了受罚了就可以结束了重新派牌了?
生活会告诉你,惩罚永远都不会完。
什么叫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些泥潭踩过了你便不可能再像天使一样美丽了。
我相信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还是相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都不相信。
你是否回头是否继续泥足深陷我都无所谓。
因为我再也不会相信你了。
我并不善解人意满嘴仁义,我想,但我做不到。
This is life. You make mistakes , and you pay.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之前辩论时遇到的一个跟犯罪、改过自新、公众知情权有关的辩题具体的内容忘记了 但记得当时一直在强调 每个人都会犯错 所以deserve second chance之类的而这部电影更深刻的探讨了这些问题listed r some of my thoughts1.当你是旁观者时 你愿意给别人机会 可一旦自己也牵扯进来 结果就很难说了2.当你做每一件事的时候 都要想到后果 很多事情会跟你一辈子就算别人说原谅你 也不一定是真的原谅了你最难过的 还是你自己那关 做恶梦这件事可谁也管不了3.你永远也和你的过去分不开 若你的过去死了 你也不会存在4.仔细思考你的人生 那些令你伤心难过的事情 到底是谁的错呢谁的也不是!
每个人都在他的立场上做了该做的事情 这是博弈的结果 社会规则的问题所以A最后自杀 是必然的结果 虽然可惜但并不可怜5.导演很聪明 选了个帅哥来演A(要是找个丑男加胖子来演 大家可能巴不得他死 最后跳河了 还得担心他是不是砸死两条鱼)弄得我有那么一刻也真真为他抱不平可仔细再想 站在社会整体的立场上他的死是好的因为它给整个社会send a message无论你如何的年少轻狂 这个社会是有底线的 这条线并不是法律 而是道德和良知(师太认为 道德是法律他妈)一旦你越过这条线了 就要付出代价you have your autonomy at the beginning and innocence is not an excuse6.最后 为什么A会杀那个女孩呢除了他品德有问题家庭破裂以外 这个社会也没给他任何的温暖所以他杀害那个女孩的同时也扇了这个社会一巴掌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这句话适用于被绳之以法的施暴者也适用于看似无辜的受害人ps:看完The Social Network之后 对Andrew这个美人胚子念念不忘但心里也明白 自古以来 帅哥出草包(反过来可不成立)这一伟大定律个人觉得TSN里演技最棒的还是 Justin其次是Jesse (但他私底下采访的感觉和电影里差不多 所以也许不是演技高而是他本人就那样)Andrew在表演这一块儿没有特别出彩但看完Boy A之后 开始对他肃然起敬也难怪他因为这个拿了BAFTA看他的采访 觉得他是很腼腆很有家教的小孩另外他的British Accent大大加分啊等Never Let Me Alone可以下了 立马j就去看至于他的Spider Man4 自然要去影院捧场啦
社会猎杀――关于
褐色的瞳孔,绿色的瞳孔——人们似乎更习惯于用肤色来决定一个人的优劣,即便这个世界上人类的色彩是如此缤纷,最后萃取精华或者摒弃糟粕也仅仅依照最表面的色泽。
智商高低或者合群与否,我们建立起了庞大的系统来筛选这个世界中究竟有谁会被淘汰。
人们善于违背规律,在自然选择之外另辟新的标准审视世界的优劣,无非是要想方设法的站在别人之上,以获快感。
同时评说两部电影,
通过以往的劣迹人们分清了这个社会上有谁是潜在的危险,他们如同埋藏在各个角落的炸弹,随时有可能爆发。
而一个人对语言的依附能力不同,同样会招致横祸。
那些成天谈师论道之人,口若悬河之人也却有优秀于他们之处,他们可以狡辩,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呼救。
于是Ben成了人们所不待见的人物,而Jack则是一颗滚落街头的定时炸弹,无论他如何狡辩,劣迹与污点都无法洗刷。
《蛮童之歌》中试图用明亮的英伦色泽洗刷电影中穿插的罪恶,但是同样的阳光却无法化解影片人们心中的恐惧。
没有人可以谴责这些“不明事理”的邻居们索求安全的权利,但是同样也没有人可以剥夺Jack正常的生活。
社会本身就是矛盾的。
影片最后在柔和的阳光中,Jack走到了码头旁,我们可以浮想在游乐场中所有笑声,却不能够忘记在这个男孩的记忆深处,尖叫和忏悔才是一切。
即便是将一个致悲之人投入最盛大的欢乐之中,也无法改变这个人的属性。
但社会的关怀难道真的不能化解所有罪恶的阴影?
而我们更多地看到,真正痛苦的是Jack自己,当他极力掩饰一切时,却更加痛苦。
倘若这个世界上真的要有特定的悲永世存在,那么他难道不是在一遍遍舍弃自己的所有,而承受所有么?
当所有人都高呼自由和平等时,当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终陷入一连串的相互诘问时,或许这个社会的公议会默许猎杀所谓的“小我”。
或许撕成碎片的世界更有吸引力,Ben的思维中不存在整体的物象,他只能够在游戏中观察人体的动作和形象。
他努力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在社会上得以生存的人,而不是一个异类或者“天才”。
人们婉言谢绝这个世界不断缔造神话,因为天才往往是先是社会的劣笔。
电影的风格如同纪录片一般,将时间顺序打乱,使得观者总是认为一下幕就是Ben要做出傻事而以悲剧作收。
影片中每个人的采访和谈话都在带出这样一个信息:Ben岌岌可危,这个世界施加在他身上的一切负累也好,责难也好,一遍遍剥夺着他重新回到他人怀抱的机会,将他驱逐到网络的虚拟之中。
英雄,美人,或许这样简单的童话情节在Ben的心目中同样一遍遍循环演绎,游戏中的人物与现实的落差恰恰一遍遍拷打着他最后的自尊。
那每天早上睡醒后的上线时间才能够让他将虚拟和现实对换,对他而言,现实的残暴和恐怖才是虚拟而并忍耐的。
两个被逼到边缘处的人物都在爱情的润泽下得到了新生。
他们体味着一时的体肤的激切,忘记所有设防而投入其中。
Jack试图塑造另一个自己,没有罪恶形如常人。
而Ben则需要一种简单的信念,让自己活下去,他是一个英雄,只不过在“虚拟”的现实之中没有一个法师相伴。
“看见光”。
或许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都因为隐蔽在黑暗之中而无从来去,他们向前迈出一步只是为了活着而别无所求。
Jack如此,Ben也如此。
他们甚至无法思索衡量所有行动的后果。
Ben或许还留有家庭的港湾,即便那份温情只能在他的视线中支离而并不甚美。
而Jack则全无倚靠。
很喜欢他的房间,倾斜的屋顶投下一方阳光,他在如此寂静的情境中听闻着自己的命运被一再改变。
曝光,威胁,公害。
当他的弱小和这单纯的环境融为一体时,他是否更能够承受这个社会种种变相的猎杀?
电影中时常描述一个人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挣扎,在两个人格之间踯躅。
而Jack的这段经历却像是在蜕变中,一步失足,掉出自己所编织的茧而溃倒在世界的偏见面前。
看过很多男孩的影片,描写一个逃学的男孩,有奇特的孤僻性格,失去家庭的钟爱或者与世界格格不入。
导演们尤其善于描写男孩上学的路途,正如Ben在周遭的喧哗中颤栗地前进——童年的阴影在两部影片中都占了很大篇幅,Ben脑海中回闪的片断如同现在的遭遇,Jack的回闪则让观者看到了这个男孩所有的不堪。
同样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关于弱者的故事,被欺负,被凌辱,而直至最后的爆发。
Jack选择了用暴力玩弄这个世界,如同过去世界玩弄他一样;而Ben则用影像向众人挥下一个重重的耳光。
“离开但是活着”,或是完全地离开。
从两人“报复”社会的方式中便能瞥见宿命为他们留下的道路。
面向大海,蔚蓝的大海。
Jack和Ben都选择了跃入这片浩瀚。
人们称颂大海为一种包容,而唯有此地是二人所能到达的最后彼端。
人们张开了双臂试图拥抱所有人,而不分高低贵贱。
但是在近在咫尺之时,人性的弱处便开始搬出一套自创的法则筛选去所有“卑贱”的生灵。
而海却如此温存,近乎愚昧地接纳所有投奔向它的人们。
二人的命运轨迹是如此相同,而在这一刻,他们同时选择了“离开”,却对生命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Ben无疑是睿智的,有人说他愚弄了媒体,但是当在所有人的嘲讽之下,这一点欺骗又算什么?
曾经试想,没有这样的睿智,他还能如何解脱。
这个社会永远缺乏自省的力量,人们善良地期许一切罪恶和丑陋最终会淡去,但恰恰不知,这些罪恶和丑陋的消失却要将善良与美好一同吞噬。
受社会猎杀的人们还能有怎样的选择?
留恋于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或者放弃生命拥抱浩瀚?
Ben的睿智只属于他,或许这样的方法所能开释的也只有他,而对于在世界角落苟活的那群人,似乎只有戳瞎社会的双眼,才能让他们逃脱猎杀。
说教下的仁慈和宽容规避了每个人心中的弱点和丑陋。
两部电影只是翔实地记述了如此一个故事——落荒而逃的两个人,寻求了不同的结局。
但救赎并不会因为两个甚是凄惨的故事而到来。
感动的人会留下眼泪或者幡然醒悟,但扪心自问的行为不会发生在一人受感动之时。
当现实的场景降临,所有道德底线因为生存而崩溃时,当堕落的生灵降落在你的面前,一个是布满污点,而一个备受凌辱而无力反击。
会有人放下所有假情假义的面容,放纵地践踏他们,完成最后的围捕吧?
我不得而知。
正如海报上写的那样——[They took his name so he could have a future.]只是这个未来太短暂,这个未来太脆弱,这个未来没有未来。
故事的主角,在我看来,是个单纯的,不谙世事的,神经质的,却又善良的男孩A。
因为过去犯过的错,他隐姓埋名,只为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于是男孩A变成了男孩JACK。
但过去的梦魇总是来扰。
记得故事刚开始,男孩A对着自己出狱后收到的第一份礼物而欣喜无比时,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袭击胸口。
那双作为礼物的运动鞋包含着太多意义。
这是一份礼物,是一个承诺,一份愿望。
A的童年总是孤寂。
在课上被同学和老师讥笑,放学后被高年级的同学殴打。
回到家中,只有父亲漫不经心的声音而见不到表情。
想与母亲倾诉自己的难过,却只换来一句[Leave me alone.],连眼都不抬。
日子是那么难熬,人与人之间如此疏离,A渐渐觉得心都要死掉。
Phillip的出现就像一根救命稻草。
有人愿意陪着你到处闲逛,与你交谈,在你被欺负时痛殴对方。
所以无论对方的所作所为如何错误,A也会盲目的跟从。
只是有些错你犯了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它们如影随形,即便你更名换姓也永远躲不掉。
他要的幸福如此简单。
一张干净的床,一个安稳的工作,一两个可以两肋插刀的朋友。
他甚至不曾幻想爱情。
一位豆友说[他并不是真正爱上了Michelle,而是爱上了爱情。
]这种感觉太梦幻。
在他空白的人生中,这是他第一次有了这种感觉。
如同鸦片,令人沉沦。
影片的整个画面都沉淀着一种灰暗感。
即便是令人微笑的画面也充斥着一种忧郁,迷离在整个空间内,挥之不去。
什么最让人绝望,无非是你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没有人在乎你。
JACK快乐只因女友送的一个简单的皮夹,一张照片,朋友给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老人给的一个关怀,一点庇护。
所有这些是他不再是那个男孩A的证明。
他不再是空气,或者什么人的讥笑对象,或者父母的累赘。
有人需要了他,有人爱了他。
所以当这些好不容易得来的,无与伦比的平凡生活再一次被他的过去打破之后,他再也看不到未来的路了。
绝望像血,侵入肉体,淹没心脏。
于是他慌慌张张的从天窗逃离房间,躲避记者的提问。
他想逃,逃到没有人会再追问他的地方,逃到没有人会责怪他的地方,逃到没有冷漠的地方。
结局太残忍。
没人愿意给他一个机会。
说着[I'm here, mate.]的挚友,说着[I love you.]的恋人,都亲信了他的过去和别人的碎语。
他们不看他的善良,不信他的勇敢,他们只记得他杀害的那个女孩,却忽略被他拯救的生命。
他终是被抛弃的人,从出生以来,至死去之后。
江水像母体。
他最后流了泪。
两句再见。
这个冷暖人间再也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了。
看到一半,就是他救了人之后,有人来拍照,就大概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了,其间还穿插他对于Philip的念念不忘,算是一个影射。
怎么说,看到一半就不看了,因为猜到了结尾。
本来生活就不易,何必再一定要看这些沉痛的电影来让自己难受。
、悲剧的美在于揭示面对命运时人类的弱小与无奈,而这样的故事,除了说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又有什么好说的。
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看。
是不错的结局,对于故事来说。
从一开始就觉得有些地方错了,最后才弄明白hery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自我一直就是具有连续性的,试图斩断从前重新开始是不可能的。
这是jack一次又一次犹豫,徘徊,迷惘,不安的原因。
最根本的做法应该是面对那段过去,承认,诚实。
最后jack做到了,所以这是很好的故事。
开始看的时候因为jack一直神经质,觉得有点厌烦,几乎要关掉,从救人开始,情节开始变得很棒。
老男人很有魅力,无论对自己的儿子zeb,还是那个jack,都像极一位父亲,只是从一开始决定或许就是错的,所以估计又要开始怀疑自己了。
一切的真相原来都是zeb抖出来的,真是幼稚与无知,不过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尤其是缺爱的,这么做倒是不难理解,惩罚是必要的,内疚是必然的,只是我还是觉得他让jack得到了解脱。
他们说这是一部残酷的电影,我倒是觉得看完很有点释怀的感觉。
至于表演,倒不觉得有多出彩。
电影一开篇当我还不知道为什么Boy A要如此小心翼翼地进行对话时,我甚至认为Andrew Garfield演得有点过了,那种略显迟疑、犹豫不决的神情让我一度觉得刻意,但是慢慢看到结尾,我喜欢上了他的表演。
因此,对于社交网络以及蜘蛛侠会找上他也并不觉得奇怪了。
正如我在电影短评里写得那样,人们总是忽略你的好而永远记住你的坏。
别说像Jack这样被贴着标签的“坏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也不能幸免,比如同事只会记着你某次没有给他帮忙而耿耿于怀,却早就把其余十次帮忙忘得一干二净。
其实电影中的Jack一点也没有“坏人”的样子,他长得沉静可爱,笑起来腼腆充满孩子气,有哥们有女友还有像父亲般关爱他的辅导师,甚至还当了回英雄,你要硬说他哪里不好,可能也就有点敏感不太爱讲话。
整部电影106分钟,如果你没被剧透,那么看到60分钟的时候你可能会认为这是部励志电影,一个典型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别说是Jack,连我这个观众都对他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可电影就像人生,美好的时候总是很美好,一旦跌下就会永世不得翻身,Jack小心呵护的秘密似乎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人尽皆知的事情,所有人都离他而去,他也无法再面对所有人,他选择了离开。
似乎在宗教里人们总相信因果报应一说,如果说Jack因为当年那个错误而最终选择自杀,是不是在大众眼光中就是所谓的“恶有恶报”?
但电影呈现给我们的这个“恶人”太美好了,以至于我对他的死感到万分的同情和不忍,他不应该承受这个糟糕的结果。
因为至少我脑海中的理论告诉我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和好人,每个个体都有其复杂性,不能以偏概全。
就像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某法制节目报道一个碎尸杀人犯,长篇累牍地说了凶手何其残忍以及警方是如何通过各种线索不辞辛苦地抓到犯人,但是当我知道凶手是为何杀人时,我竟然有点同情他,其实他的样子一点都不可怕,就像是你在各种工地可以见到的那种老实巴交的建筑工人一样,因为死者把他辛辛苦苦积攒了多年的血汗钱骗走并且拒不还钱后,他们因为发生口角而被凶手无意打死,我看到这里甚至觉得死者死得一点都不冤,但凶手却要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其实我觉得他最可悲的不是杀人,而是无知,如果相信命运的话,只能怪他运气不好遇见了死者。
就像Jack,他最可悲的并不是杀人,而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导致了这个结果,假如说Jack需要去偿还这个结果,那么谁又该为这一系列影响去买单呢?
事实是,公众总是对当事人过于苛责,他们并不关心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结果,并且还把最糟糕的语言都用到在他们身上,打击他们压榨他们,以至于可能连那些内心并不十分邪恶的人最后都相信自己就是他们口中所说的那个十恶不赦的人。
信任是一件奢侈又冒险的事,所以更多的人选择了不去相信他们,而他们也很难相信别人会不戴有色眼镜看他们。
而这样的恶性循环还将在这个世界上不断地上演各种悲剧。
而我呢?
无力阻止无力干预,只能选择漠然。
我想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吧。
这里我一直喊男主角Jack,因为这是他希望成为的人,勇敢、阳光、坚定、美好。
PS:可能我的观点过于片面,但我想说的是可能无数的Jack们已经为他们的错误付出了代价,尽管很多时候做不到相信,但请给一些宽容。
PPS:小女孩信中的那句This is your knife, this is your wing. 泪奔
过去能决定未来吗?
如果凭空问出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答案估计都是“不一定”,在这样一个无常变化的世界,过去的发生真不一定能决定未来。
就像过去的差生,不一定在社会上就同样是Loser。
过去的首富不一定永远是首富,过去的一贫如洗不一定永远翻不了身,过去的颠沛流离不一定就永远没有幸福的未来。
可惜《男孩A》为这个问题只准备了一个令人压抑的答案,曾经错误的过去决定了男孩Jacky没有了未来。
在孩童时代作为从犯杀死了小女孩的Eric,经过长年的监狱生活之后,取了新名Jacky,重新踏入社会,决定重新开始。
在终于以自己的良善和单纯赢得了爱情和友谊的时候,残酷的社会重新揭开了过去的疤痕,一瞬间,Jacky被所有人抛弃,一个人含泪走向大海。
结局是悲伤而压抑的,我们的这个社会常常就是这样兵不血刃,杀人于无形。
虽然Jacky想彻底的告别过去,忘记过去,重新开始,可悲的是,这个过去在发生的那一刻,不仅仅打印在Jacky个体的记忆中,而且打印在了整个社会的集体记忆中。
忘记,不单单需要个体的遗忘,还需要洗刷掉所有的集体记忆。
如何洗刷?
还是要靠个体本身,有强大的内心,活下来,重新书写自己。
可惜片中的Jacky,太过单纯,在监狱环境中成长出来的自我,弱不禁风,终于承受不了友叛亲离的打击,内心世界彻底崩溃。
如果Jacky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彻底了悟自我的本质,不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结局不会如此。
最后再说说语言之恶,语言文字在真实世界的表述上总是捉襟见肘,一句简单的“杀人犯”,屏蔽了无数真实人性中的生动、良善和单纯。
而同样一句简单的“杀人犯”,为无数不了解实相的人们送上了无形的一把刀,把人们对“杀人犯”这个字眼的臆想毫无道理的投射在Jacky这样的真实个体身上。
最终作为从犯,完成了这个社会对单纯个体残酷的绞杀。
我得说,这电影用加菲真是太犯规了,我对jack的怜悯百分之八十源自加菲身上自带的少年脆弱感和那一双枫糖色的小鹿眼镜。
一点不掺假,我甚至看到一半看不下去去找剧透——因为无法承受对小鹿的突如其来的灾难,至少让我有个心理准备。
天啊,这么脆弱的美好的少年,怎么忍心伤害他?
是的,我感觉这部电影把加菲身上那股少年感和脆弱感表现的最为充分。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脆弱变成了悲悯,只有一个人是可亲的、脆弱的、易受伤害的,他才能拥有那种令人信服的悲悯,因为你知道他真的能感你所感。
也就是说,除去加菲本身,这个故事并不能打动我。
我很难相信jack这样的人曾经会如此漠视生命,同样,我也不信少年jack长大会变得如此温柔善良。
你当然可以说什么童年的扭曲、无法拒绝的朋友之类,但那不是什么小偷小摸,那是用刀对一条同类生命的凌迟啊!
他做过这样的事情,那么那种恶永远都会蛰伏在心里的一角。
当然我对这种人并没有切实的了解,他们当然也是很有可能改过自新、永远不释放出那恶,但是绝对不会,绝对不会成为加菲这样天真无害的形象。
所以如果电影把jack塑造的没有这么极端的好我可能还会更信服。
然后别的,那种从始至终忧郁的气质、朴素的色调等等我还是爱的。
💏
世界这么美好,可是我连参与其中的资格都没有
加菲斯哈斯哈🤤
有被狠狠虐到
挺压抑的~~总觉得男猪脚像打网球的那个英国人穆雷~~
个人对加菲这张唯唯诺诺的脸一直无感,只是这部片子存着太久了,分很高,看个大概打个卡。面对嘴贱的小孩的确是有想把她一把掐死的冲动,男主角属于情绪失控犯罪,再加上他当时还那么小,为什么出狱后要给自己背负这么大的良心包袱呢,女友想走人就让她滚蛋好了,自己继续过自己的生活啊~~~~~现在这么玻璃心,小时候杀人那天倒挺果断地下了手~~完全不能理解。
有意思吗?曼切斯特口音和乏善可陈的剧情。
道德 PS原声不错
欣赏不来有点……
男女主角不对胃口,演技不错,故事不错,为什么好像就在被感动的边缘?
虽然剧情的槽点很多,但是这也是导演的目的所在,只为突出一个主题,恶人回头是否能得到救赎?电影的节奏很慢,中间还轮回穿插回忆,刚刚觉得有点意思就戛然而止了,把结局留给观众去思考,想来想去最后还不得不认可,因为这就是现实!人一旦犯下不可挽回的罪行,这辈子都要背着罪名过日子了!
人设模板,剧情老套,转折生硬,等一个情绪高点一看进度条居然已经行至尾处…憋屈。
男猪很帅,剧情很乱,貌似有点救赎的意味。。
题材好 AG演技不尽人意 编剧很多细节没交代清楚 模糊感不适合这种方式 他已经不是那男孩了 他需要的只是心灵辅导 只是
从电影一开始那种淡淡的忧伤感就让人喜欢,一直到故事结束,都充斥着那种让人欲罢不能的情感
面容失忆症患者好疲惫 看了快结束的时候才发现 原来那个父亲是有两个儿子= = 我一直以为是同一个的不同时期
《BOY A》这部电影对我而言恰似一个镜像,令我再次审视人生至此以来的两大悲痛记忆。
不宽容的世界把孤独的人逼得无路可走,最终激起死的本能,指向外物,或者自身
傻呆呆的加菲
好平淡,女主好老好胖
主线很明确。但是看得很累,感觉很多事情没交代清楚,剪辑有点乱。
5/10
开头还不错,可是剧情还是自我赎罪,画面不错,豆瓣里只能打四颗星,因为没有三颗半星让我打~
好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