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桑觉寺》属于简·奥斯丁的前期作品,同作者的其他五部作品一样,《诺桑觉寺》是一部爱情小说。
然而,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除了爱情纠纷之外,小说自始至终还贯穿着对哥特小说的嘲讽。
因此,这可谓是一部“双主题”小说。
小说女主角凯瑟琳·莫兰是个牧师的女儿,随乡绅艾伦夫妇来到矿泉疗养地巴思,在舞会上遇见并爱上了青年牧师亨利·蒂尔尼。
同时,她还碰到了另一位青年约翰 ·索普。
索普误以为凯瑟琳要作艾伦先生的财产继承人,便起了觊觎之心,“打定主意要娶凯瑟琳为妻”。
索普生性喜欢吹牛撒谎,他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便向亨利的父亲蒂尔尼将军谎报了莫兰家的财产,蒂尔尼将军信以为真,竭力怂恿儿子去追求凯瑟琳。
当他们一家离开巴思时,他还邀请凯瑟琳去诺桑觉寺他们家作客,把她视为自家人。
后来,索普追求凯瑟琳的奢望破灭,便恼羞成怒,连忙把以前吹捧莫兰家的话全盘推翻,进而贬损莫兰家,说她家如何贫穷。
蒂尔尼将军再次听信谗言,以为莫兰家一贫如洗,气急败坏地把凯瑟琳赶出了家门,并勒令儿子把她忘掉。
但是两位青年恋人并没有屈服,他们经过一番周折,终于结为伉俪。
显而易见, 作者如此描写索普和蒂尔尼将军,是对金钱和门第观念的无情针砭。
看英国的乡村文艺小电影还是该看简·奥斯丁的故事嘛,yep,今天看完《诺桑觉寺》。
BTW,把Abbey翻译成“寺”是有多不浪漫才做得出来,呃……这是奥斯丁早期出版的长篇小说,在她很年轻的时候写的。
所以看起来这部作品是那么的天真可爱,也少了很多跟往后作品比起来的傲气和固执。
奥斯丁写出来那么多精致的爱情故事,却终其一生得不到爱情,这是让人多么痛心呐。
我发现奥斯丁的作品里,女主角虽然都活在不同的故事里,但其实骨子里的性格都是一样的。
《诺桑觉寺》的凯瑟琳,《傲慢与偏见》的伊丽莎白,还有《理智与情感》的埃莉诺和玛丽安,那么地真诚那么地骄傲,还有一点不可一世和不卑不亢,我想这些所有女主角加起来,应该就是奥斯丁自己本人了。
我想我要是活在十八九世纪,我一定是天天抱着这样的小书废寝忘食的痴儿,哈哈……突然想要把奥斯丁的小说买回来,重温一次。
每次看奥斯丁的电影就想起我的高中岁月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课我是绝对不听课的,把这些一本本的小说放在大腿上低着头看痴过去,常常是突然抬起来看看外面的阳光才会晃迷眼睛回过神来,至今无法忘记当年上物理课看到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争吵的那一段,连魂儿都不知道跑哪去了。
回想起来真的很神奇,像我这样读高中的叛逆学生勤奋一个高三就考到大学真的没天理嘛……好吧,有钱了就去买回来高中看过的这一批名著小说。
最近看了几部影片,回头再看这部片子,就觉得是世界的美好又一次浮现在了眼前小姑娘在小环境长大,爱看小说,单纯可爱。
等整整走出去的时候,会发现当时的上流社会的种种人物,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
小姑娘也遇到了喜欢自己和自己喜欢的少年,这不就是美好生活的开篇真谛么?
深挖影片主题,眼界会局限一个人的想法和对事物的看法。
人是社会性动物,要有走出去的勇气,有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也要有包容的气度。
之前看的奥斯汀的作品被改编的电影都挺“正”的,比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劝导》等等,《诺桑觉寺》和它们类似但又有很多不同。
最让我惊喜的是,导演竟然可以把电影拍出迪士尼动画的味道。
首先,女主长得就很有白雪公主的味道,那小嘴和小门牙,还有穿的蓝色小外套,真是白雪公主的翻版。
旁白也是一方面(书中也有),还有不时出现的女主的离奇而又意料之中的梦境,配上动感而又夸张的音乐,真的特别像动画片才有的氛围。
除了这些小片段,这部电影还是很正统的:乡间风景,城市街头,夜晚的舞会,各种需要被引见的介绍。
不得不说,当时的英国社会还真是麻烦。
但,那时的社会又充满机会(对于青年男女来说)。
他们可以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被介绍了就相互交谈、拜访,甚至生活在一起(不是同居)。
这样给各种年轻人创造了很多机会,正如男主女主。
女主被邀请到男主家做客,然后就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在这期间,她认识到了自己想象力太过丰富,认识到了自己对男主的爱,认识到了人可以有多虚伪,总体上说,她长大了。
看电影之前对情节一点都不了解,所以对于情节的发展,我还是忍不住有些吃惊的。
没想到索普竟然是可以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人,真没想到会有这种人的存在啊,都不怕被鄙视、被孤立么?
不过也很奇怪,就算别人知道他是这样,还是会和他交朋友干嘛的,他妹妹就说已经习惯了哥哥的这种习惯,不把他的话当真,好可怕。
至于伊莎贝拉,只能说,额,恶心。
这种女人,也存在么?
傻得让人难以鄙视啊!
轻易地被勾引,又毫不惭愧地想要得到前男友的“原谅”,搞笑啊!
至于女主,也许因为电影太短,我真的没怎么体会到她的动人之处,除了过分的天真烂漫。
她真的很容易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刚开始,她毫不掩饰地对亨利的喜爱,无论是表情还是动作还是语言,真的是把我给惊呆了。
女孩子不应该矜持一点么?
男主的颜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动人的大眼睛。
刚开始看到他那么风趣幽默,还以为是个坏小子,没想到竟然是男主,痴情勇敢的男主。
他对凯瑟琳是大度的,看到她急切地解释自己失约的原因后就不由自主地原谅了她。
虽然对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感到生气,还是勇敢地和父亲决裂去追求她。
只是,那时候的爱情真的这么简单么?
这个问题貌似问了自己很多遍。
只是一起跳跳舞,散散步,聊聊天,看看家世(貌似奥斯汀的小说中家世从来不是问题),然后就在一起了?!
其实,还能怎么样呢?
那时候还没有同居这回事。
那时候的人们还是挺相信口碑的。
结婚挺容易,爱情也那么容易么?
也许是现在的爱情太复杂了。
也许一直都一样。
电影中的男主不是为了女主甘愿放弃继承权么?
这和现在的财产也没什么不同,女主也欣然答应。
只能说,因为男主女主太勇敢,太不世俗,所以他们的爱情才那么简单,纯粹,那么容易。
一直很喜欢英国的古典文学,顺带着连由其改编的电影连带着喜欢.昨天看了英国今年拍的简.奥斯汀的"诺桑觉寺",事先倒是没看过她的这部小说,不过从影片那浓浓的文学氛围里还是看出了她的文笔.简简单单的叙事,三个不同的爱情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马车时代的淳朴安逸.现在想起来,如果有时光倒流的话,倒是很想去那个时代去一趟,去体验一下城堡的阴森可怕,还有农庄的悠闲舒适,唉,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也只有从这种影片中得到一些慰藉了.
真是可爱啊。
庄园,草地,舞会,绅士,低胸长礼服,华丽的礼帽,繁复的礼节,赏心悦目的古典英伦风。
简·奥斯汀真是太会描写时代风貌了,更擅长用对话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片中的凯瑟琳太可爱了,单纯,美丽,因为“小说读的太多了”而总是充满臆想,为验证想象又冒险犯了错,自责,又喜从天降。。
故事美的像童话。
满满的少女气溢出屏幕,溅到人的脸上,竟是让人带着笑毫无旁骛的看完了。
这是简·奥斯汀的第一本小说,可以想见,她在写这本书时是怎样的一种少女状态和心思。
相比后来成熟起来多了的骄傲和固执,早时的真是纯真和生动啊。
故事虽然很简单,却让人无心挑剔,甘之如饴。
甚是治愈。
有一个形容,说简·奥斯汀的作品就是茶杯里的风波,我想最贴切不过了。
讲述的故事跟男人之间血雨腥风的政治、权位斗争无关,却让那些优雅得体的贵族小姐心生涟漪,暗潮涌动。
从奥斯汀的6本小说当中不同类型的女性,总有一种类型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很具有代表性。
所以,奥斯汀的小说和电影,可以说是专门写给(拍给)同样细腻而敏感的女性读者(观众),让人产生一种温暖的共鸣。
奥斯汀已经在她的小说当中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虽说这些风波和挫折可以说是小到不足挂齿的程度,但对于奥斯汀本人和她小说中的女性,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帮助她们在依然保持单纯美好的同时,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
《劝导》: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因别人的“劝导”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当然,别人从旁观者的角度给予客观的评价不无道理。
但在婚姻大事上若是被以门第和财富来衡量的“劝导”左右,不听从自己的声音,就会像Anne那样萌生后悔之意。
按理说拒绝对方,不会那么深地伤及自己,但事实是,Anne对于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始终抱有歉疚和自责,以至于那么多年一直待字闺中。
直至那个曾经为自己所拒绝的人再次出现,紧张、不安、不知所措,希望面对,又害怕面对。
幸亏有这么一次重逢让Anne能够有机会去弥补过去所犯下的过失,只不过相对于初投爱河的投入,眼下的双方都会显得更加谨慎和小心,互相以礼相待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似乎在英国传统的爱情观念里,女性始终处于等待、隐忍的被动局面,就算是暗生情愫,也只能耐心地等待对方的表白。
而这样的等待又通常伴随着各种闲言碎语和谣言,让女性备受心灵的煎熬。
这种时候,唯有书信才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解除一切的误会,让Anne抛却英国贵族小姐应有的端庄和矜持,一路飞奔向爱人的怀抱。
《诺桑觉寺》:天真烂漫的乡村女孩Catharine,拥有美好的童年和兄弟姐妹的玩伴,也许是小说看多了,会经常做一些诡异的梦。
当这样一个不十分漂亮的单纯女孩进入上流社会,很是捏一把汗,怕是被那些无所事事的公子哥儿骗了。
起初很担心那个诺桑觉寺的继承人是否对Catharine出于真心,一位足够英俊富有的绅士对Catharine表现出的kind是否只是止乎于礼?
当有绅士邀请女子跳舞,那是出于礼貌和礼仪;当他邀请女子一起散步,享受阳光和田园风光,那应该说明他是有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愿望的吧。
充满好奇和幻想的女孩,很想窥探诺桑觉寺的秘密,未经允许闯入禁区是对主人家的失礼。
Catharine之所以在诺桑觉寺得到周到的款待,是因为她是一个他们的朋友,半夜三更被赶出来,仅仅因为Catharine并不富有,无法与诺桑觉寺的继承人门当户对,这绝非是诺桑觉寺继承人本人的意愿,他是出于真心才同乡村女孩Catharine交往,为了爱,甚至可以放弃继承权,这样的选择已经表明了坚定的立场。
我很愿意看到这样童话式的喜剧结局:乡村女孩Catharine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在草坪上自在地聊着天,突然其中的一个看到有个骑着白马的王子飞奔着出现在眼前,孩子们欢呼雀跃,Catharine羞涩却掩藏不住兴奋和期待。
电影《诺桑觉寺》是根据简·奥斯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影片。
讲述了18世纪纯洁善良的凯瑟琳与成熟幽默的亨利冲破金钱与门第观念最终终成眷属的故事。
这部影片有几处看点:1.女主角白皙的皮肤和纯真的眼神非常惹人喜爱,长得很像《天使艾米丽》的女主角。
2.美丽的田园风光与压抑的诺桑觉寺形成对比,善良与丑恶的对比,纯真与虚荣的对比,勇敢与妥协的对比,自由与约束的对比,这些对比很让人感叹。
3.18世纪欧洲人的服饰很考究,女孩子低胸长裙,束腰的小礼服,配戴着各式各样的太阳帽,绅士们则是长靴+衬衫马甲+制作精良的长衣外套,这是一场不错的复古礼服秀。
4.影片虽然是动人的爱情故事,实则抨击和讽刺了金钱权利地位的至高无上。
另外,影片中多次出现了凯瑟琳的噩梦,也是对哥特式小说的嘲讽。
有一点比较别扭:英国人的发音太字正腔圆了,听上去怪怪的。
《诺桑觉寺》是英国简·奥斯丁创作的长篇小说。
而吸引我去看这部电影的,是关于他“英国的琼瑶”式的说法。
毕竟以前的手机几乎都被琼瑶的档期占满,例如《还珠格格》。
时至今日看起来仍然经典。
而诺觉桑寺讲述的是家境小康的牧师女儿凯瑟琳天真可爱,在跟随邻居艾伦夫妇去巴思旅游时结识了两对兄妹并与蒂尔尼相爱的故事。
凯瑟琳在这其中并不太完美,但他非常善良,真诚,美好,刚来到上层社会的凯瑟琳,虽然不了解这使得情况面对索普的欺骗,她始终保持初心,赢得了蒂尔尼的真诚的爱,以及她妹妹埃莉诺蒂尔尼的真心帮助,选择离开了父亲。
正因为两个人的相互努力,使两个心永远走在了一起。
奥斯丁和英国电影很有治愈作用,专门治愈情绪低沉,郁闷无聊。
风景优美,人物端庄可爱,德才兼备,而且他们总是得到应得的幸福。
最大的罪恶也不是罪恶。
you deserve it,当然不要消极理解这句话,这也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赞扬和认可。
听了以后心里十分安定舒坦。
不像Catherine
除了衣服和女人的长相。可是我一个女人光看女色是不能满足的
有点无聊
和小说没太大违和感~~从演员到改编都还蛮贴,凯瑟琳就像凯瑟琳该有的样子,蒂尔尼长得太像裘德洛了,他妹妹稍显老相……索普小姐是凯瑞穆里根,索普大哥选角太贴切了,极品恶心男!
不喜欢英国的那些服装装束,但是简奥斯汀小说的改编影视作品却又让我欲罢不能……
boring&strange!
剧情只够3星,可JJFeild太可爱了,有些镜头有些角度很像六小龄童。Henry这个人物很有趣,彬彬有礼下掩藏着纯朴多动的内在。女主的皮肤那叫一个娇嫩啊,性格那叫一个纯洁天真活泼可爱直接花痴啊,喜怒都写在脸上,性觉醒的十足YYer.可惜,Austen小姐自知有情有趣之人成不了眷属
2个女主很美
男主角还是不错的,虽然没有傲慢与偏见好看,但也还不错。奥斯汀小姐的故事像童话一样美好。
小清新。
很少有英剧是第一集都看不下去的 剧情好无聊 淑女绅士复古剧不适合我
完全是因为男猪脚才坚持看完的。帅哥就是力量
2013-11-19
哎呦,好傻白甜,幼稚,女主好可爱(ɔˆ ³(ˆ⌣ˆc)
小言之神
奥斯丁在那个时候就可以创造出这么扣人心弦而不落俗套的小说真的很awesome!
我喜欢的不行~~~~奥斯汀的小说我都喜欢~~~
故事不咋地,结尾很仓促。为什么不拍成两个小时的片。。。这个常发春梦的女主角,与男主角眉来眼去地是很好看的一对。
非常非常非常平庸的剧情,能看完主要是因为我喜欢本片女主和女二的演员。原著可能对于哥特小说的讽刺更精妙一些?
典型的简奥斯汀~不过还是很喜欢那个年代的独特氛围如果可以真想去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