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wikipedia以及西方主流的历史教科书,以及国外一些出版的历史史料来看,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付出了极大的损失,当然,也是正面抗战的绝对主力。
中国方面的史料相当隐晦,主旋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显然有失公允。
但由于对国家信任的透支,非常容易出现另一个极端,也就是对中共完全不信任,把中共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作用贬低得的无是处,有一段时间我几乎同意这类观点。
但是,这无疑是自欺欺人的一种历史观,如果国军战力显著,那么中共在抗日战争之后的解放战争中的表现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一般的观点如下:一、中共以抗日为名,和日军和平相处,借以发展壮大自己。
我认为是否和平相处需要史料佐证,但是发展壮大是一种必然,这也是敌后游击战侵袭战术的成功之处。
关于和平共处一般引用毛接见日本政界所谓的感谢论,这也许只是政界间一句玩笑,一个政治手段,是否可以冠冕堂皇的诟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国军精英抗日战争损失殆尽,难以为继。
正面战场阵地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完全采用中共游击战似乎也不现实,这样一个此消彼涨的过程,也是一种无奈的必然。
三、失败的财政政策,激起民愤。
按照一些民运人士的资料,中共在边区的财政政策如匪,更不得人心。
历史是人书写的历史,观点不尽相同,史料的断章取义即可为己所用。
但是,中共的信息隐瞒和夸大史实的做法往往得不偿失,从而信任透支,被部分史界人士矫枉过正,批驳的一无是处。
这部电影不能完全纠正以前的观点,也有些粗鄙的败笔,但是,还是推荐矫枉过正的人士看一看,换个角度思考。
从2005年左右至今已连续看了近20年了,这其中的遍数恐怕也无从计数了吧!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这部影片真不愧为经典!她是中国共产党出品的优秀影片!个人认为毫不逊色于《血战台儿庄》!内涵了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各种大的事件,每次欣赏都会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强烈推荐!如果你一直怀疑我党在抗战中的作为,如果你一直认为在抗战中,国军才是所谓的中流砥柱,那么强烈推荐你看下这部影片,当然了,你如果是个“精日分子”,那还是抹脖子找你爸爸去吧……
太行山上电影有些地方拍日本军国主义暴力美,感觉好恶心!
那个日本鬼子军官死前还叫什么东方,叫你妹东方!
不明白这样拍有什么意义!
为了捧日军,还拍日军随便发几炮就灭了一支国军军队,导演是不是有病!
什么东西!
中国人的气量自信要靠这种病态的捧日军吗?
这样的话,抗日神剧的丑化日军方面都显得比太行山上更有志气了!
适逢二战胜利70周年,看了这部片子,缅怀先烈。
看到很多人都在主旋律上批评这部片子,鄙人感觉实无必要,国军G军不都是子弟兵吗?
只是信仰不同而已了,护国爱国的精神有何不同?
抛开分不清真假的主旋律不说,片子大量描绘的,是战士的血性,牺牲精神,彻彻底底的爱国,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呢?
硝烟处处,战士们高喊,冲啊!!
这难道不够真实么?
没有发生过么?
不是这样的?
不知道冲上去会死吗?
为什么?
为死去的同胞,为死去的亲人,报仇才是主旋律好吗?!
换作当下的你,你能做到么?
虽然国共交流的戏份常常让我出戏,但单从血性来说,这片子让我热血沸腾,让我感受到了战争残酷,让我为每一个战士的安危感到切身的体会,这就是一部好电影,还能要求更多么?
如果你还在介意主旋律,你只是个看客,不痛不痒的批评者,国共都是子弟兵,都是把一切贡献出来为了祖国未来提供那么一点点正能量,对未来是完全未知的,日军如此强大,当时谁又知道这样的贡献有没有作用呢?
包括电影中出现的将领,无论姓国姓共,不都是把命拿出来的战士么?!
我本来对《太行山上》这样的片子是不太感兴趣的,因为意识形态的味道太浓,基本上偏离了电影固有的轨道,还有一个原因,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类型片,类似的电影看一部就够了,因为全部都大同小异。
不过经不起路过影院的几张大海报的诱惑,几经犹豫还是进去看了,看完后出来,无所谓失望也无所谓不失望,基本和我的预测一样,一句话,就那么回事。
买票的时候我注意了一下放映时间,一天放两场,都在五楼的一个厅,时间是早上十点半一场,下午三点半一场——够少的,这个影院大约有二十个左右的放映厅。
我看的是下午场,很冷清,加上我约有不到十个人,由此我基本上也算理解了影院的安排。
应该说影院的宣传还是比较到位的,有海报,还有片花,还随票赠送饮料,看《七剑》和《史密斯夫妇》都没这待遇。
票十五元一张,估计电影院提前计算亏本了。
言归正传,还是说电影吧。
这个电影拍得相当一般。
人物塑造——没有,朱德还是那个老总,八路还是那些八路,国军还是那些国军,鬼子还是那些鬼子,都是老一套,都是在中国电影里展现了很多年的现成东西。
唯一的微调,可能是表现了国军抗战的一面,不过早在八六年就有《血战台儿庄》了。
故事情节——没有,还是老一套,流水帐,敌人来,我军打,敌人凶,我军狠,唯一的微调,可能是更多地表现了我军的牺牲,还有,鬼子也不那么愚蠢了。
特技——飞机飞来飞去,炸药炸来炸去,人跑来跑去,刀砍来砍去。
说实话,战争场面单调而血腥,而且更强调血腥的一面,在这方面比好莱坞做得要更加彻底,但却只是一味地表现血腥,根本缺乏意境,导演对战争理解的误区在战争场面上表现得非常明显,缺乏必要的含蓄,根本不理解真正的战争与电影上的战争的差异,根本不懂得用电影语言来表现战争。
不说意识形态问题了。
就事论事,假的东西太多,朱德完全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其实在《大决战》及一系列的主旋律影片里,对领袖人物的表现就已经没有了这种庸俗的完美主义,在这一点上,这个电影退步十分明显。
除朱德外我军的其他人物苍白无力,根本不成其为人物,仅仅是一些符号。
日军方面更是乏善可陈,而且借日军将领之口说什么“太行山是中国的脊梁”,“得太行者得天下”,显得十分滑稽。
倒是国军的几个人物有些出彩的地方,比如朱怀冰,虽然很明显是一个被丑化的角色,但表演上还是有些特点的。
至于郝梦龄,出来太短,根本还来不及形成性格。
卫立煌完全是个摆设,没有任何的特点,和八路谈判的时候,居然说“我知道我方是毫无道理的。
”可能吗?
一个国军上将和八路军谈判,一上来先承认自己毫无道理,假得太没有逻辑性了吧?
他是来谈判的还是来认错的?
这个电影对于主旋律电影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退步,战争场面的处理上远远不及《大决战》,尽管十年前没有现在的电脑特技,但《大决战》单就战争场面来说,几乎是无懈可击的,而就人物塑造来说,上百个形象,从领袖到士兵,无不栩栩如生,令人过目难忘,对国民党的将领的表现十分到位。
更早一些,《血战台儿庄》,虽然那时候没有巨大资金的投入,但整个电影拍得气势磅礴,同样是抗战题材,《血战台儿庄》对战争的处理就比《太行山上》含蓄得多,细节也丰富得多。
比如孙连仲把银元发到敢死队手上,敢死队员面面相觑,一个队员说“长官,我们命都不要了,要大洋干什么。
”说完,默默地走向前线。
还有当台儿庄危机到来的时候,电影没有直接表现日军的凶狠和战事的残酷,而是表现了师长池峰城为了表明自己决死抵抗的决心,命令炸掉河上唯一的浮桥以断绝撤退之路。
最后的尸山血海,是用相对静态的一个长镜头来展示的,而不是直接地表现血腥的屠杀过程,而一个日军军官捡起一个死去的日军士兵紧握在手里的妻子的照片沉思不语,也从反面体现了战争的非理性。
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一个国军老兵在战斗间隙用树叶吹响《绣荷包》,悠扬的音乐伴随着硝烟弥漫的战场,其意象的反差有非常强的震撼效果。
而《太行山上》呢?
细节粗糙,情节简陋,只是满足于用特技和人海战术来追求视觉效果,中间出来不过三分钟左右的梁家辉,更是莫名其妙,无头无尾,这个过程也假得可以,在和日军肉博的时候,居然通信员好整以暇地来报告上级的命令,旁边两三米处就在拼刺刀,梁家辉居然和通信员几问几答还感慨一番。
另外说一句,梁家辉的出现实在是大败笔,完全是武侠电影的套路,和情节的发展根本无关,多此一举。
看完的感觉,用韦小宝的话说,叫这个电影“败笔太多,胜笔几乎没有”,不但远不如《大决战》和《血战台儿庄》,也不如几年前的《七七事变》,甚至也不如同类题材的《浴血太行》,在意识形态上的导向我可以理解,但导演实在没有明白地体会抗战这段历史,也不懂该如何将这段历史用电影语言加以描述,我只能说,可惜了这个好题材。
中国要真正用文化的语言来缅怀抗战,还需假以时日。
这个电影如果说真是大片,那也是一个跛脚的大片,不看也罢。
太行山上剧情5.5不要问我为什么看这种电影我在军训 非常可怕的就是拍到最后国民党日军全都在推崇讚赏敬佩共产党。。
这也是电影非常了不起的一项事业吧。。
然后其中有挺多现在觉得很刺眼的情节 比如说明明已经下令天气不行 不能再行军 为了表现八路军英勇又善战 非得上 然后死伤很多还觉得很光荣 如何来说人就是国家 救起一个就是救起国家 为了国家这种社会契约去本末倒置将人不当人看 我觉得长大了这种价值观我是不接受的 我可以接受战士为国捐躯 为了打赢战役哪怕在不安全的情况下也要行军 这样而死 但是我没办法接受把这种行为大为歌颂为其骄傲表演6犹豫挺久手撕鬼子已经扣分挺多 基本上人物刻画都是及其脸谱化 好人就是好人 坏人就是得摔跤得敬佩好人 这种简单粗暴的分工取决于这部片的类型性质和用途 也更取决于演员的演技 不能说没有发挥空间 但是演成舞台剧的夸张感我就真的接受不了了娱乐5每打赢一个战役全院鼓掌一次。。。
这是我们坐在操场上唯一的娱乐了 噢 还有和黛安娜(不记得片里叫什么)的离别敬礼。。。
不亲她去暖小士兵的掌心 首长真是令人敬佩!
我是在党校学习的时候看的这部片子怎么说呢 应该说是很烂的一个片子 首先是布景灯光 像是话剧一样 很没有真实感 再就是演员的选择 刘德凯和梁家辉的客串怎么看都觉得很奇怪 刘德凯还是那个琼瑶片里的形象 却让他演一个将军 别扭A 再就是梁家辉 独臂大侠吗??
看着我都想到杨过了对了 还有朱德的妆化得太浓了!!!
假!!!
还有抱着产生的烟怎么看都像一个一个的棉花糖 无语啊 要看战争片还是看外国拍得吧!!
看国产的实在是没感觉 一点真实感都没有 只觉得满好笑 哎 悲哀
支持国产大片,我们都来看《太行山上》。
我可不会写什么影评,就谈几点感想。
(像不像领导讲话,呵呵。
)一、朱老总会千里传音。
平型关战后,赶到战场的朱老总当场发表即席演讲,对全军将士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对此战胜利的意义给予高度评价,真是好口才。
更奇的是老总不依靠任何扩音设备,也不用提音八度,纯靠玄牝吞吐之气,语速平缓,娓娓道来,连绵站满几个山谷的战士居然都能听得见,还能跟着齐呼口号,不由佩服朱老总功力深厚,千里传音之术炉火纯青啊。
二、日军头子识见不凡。
平型关战斗中,日军头子绞尽脑汁,也搞不懂是哪个中国军队的兵这么厉害,后来一转身,非常肯定地说:“八路军,是八路军”。
MM的,这不是八路军和日军打的第一仗么?
未战即如此了解八路军的战力,厉害。
(BTW,几个日本军官都是日本特型演员,据说每天开工前还集体向中国演职员鞠躬,他们在片中的精神气真的是很足,佩服!
)三、港台演员擅演武侠片。
本片名为战争片,但因有港台明星的加盟,也融入了武侠片的因素,一张票看二种片,你丫还不赚了吗?
一是香港大腕梁家辉(饰贺炳炎),独臂独刀,杀敌须以百计,武功实在是高。
更奇的是,一旦他停下来或对话或思考或对镜头作特写时,日军竟也畏惧不前,没人敢上来打扰他,其威慑力如斯,真大侠也!
二是台湾小生刘德凯(饰郝梦龄),身为“军座”,居然如个敢死队长般亲自率兵“冲锋”,居然是走直线,居然是慢步向前“一步一个脚印”,典型的整个冷兵器时代作战思维,绝倒。
三、狗仔队从来惹人讨厌。
那个女记者(史沫特莱吧)真是讨厌,不就是分配来盯朱老总的狗仔队(要写朱德传)吗,却总在转移啊、行军啊等等关键时刻,冒出来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拖延战机,惹人讨厌。
不过朱老总可比明星们强多啦,三言两语就把她打发到延安去了,后半部再也不出来烦人啦,哈哈。
(这个记者在片中根本就是画蛇添足)四、只懂一门英语是不够的。
那早是大路货啦,懂日语也不保险(以后跟倭寇开战可能最大),所心最好再懂一门外国语言,越少人懂越好,关键时候可保命呢。
你看八路军之间用俄语明语通话,日军愣听不懂,不是密码胜似密码。
五、外国人说得对:中国人的脸真难认,个个都长得差不多。
别说他们,连我这正牌中国人也迷糊啦,片后边出来个长胡子国军军官,咦,没见过呀,搞半天才知道是阎锡山,MM的,制片的时候在人头旁边显示个人名,观众不至于认为闹鬼了吧?
六、革命军队永远洋溢着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气息。
你看国共两军高层见面,还有个勇敢的游击队长在场,一声不吭地走出来,打死马屁股上的苍蝇,吐出三个字“游击队”,国共军官于是齐声大笑。
这种革命正剧与诙谐喜剧相融的手法,在国产影片中屡见不鲜,令人叫绝呐。
你要让我用一句话来评价“国产大片”《太行山上》,我会告诉你:“大”就不算“大”,“国产”倒真的是“国产”。
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
说起来这是其步兵条令的规定,在热兵器时代,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
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
当时各国军队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
比如军事作品《亮剑》中,就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描写:随着最后一批手榴弹的脱手,伏在坡下的突击队一跃而起,疾跑中20挺轻机枪同时开火,组成密集的火网,日军工事在密集的弹雨下被打得烟尘四起。
在爆炸后残存的日军士兵又恢复了强悍的本色,他们嚎叫着还击,面无惧色。
八路军突击队员们不断倒下,后面的候补射手又迅速补上,双方杀红了眼,有些日军士兵杀得性起,竟毫无遮拦地端着刺刀从工事中跳出来迎着弹雨进行反冲锋,但顷刻间被打成蜂窝状,短短30米冲击距离,李云龙的第一突击队的机枪手们全部阵亡,无一生还……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
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枪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枪)。
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
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
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
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国军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法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
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
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
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
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
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
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
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仅受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
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
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
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
问题是如果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
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
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
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
可见,日军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这才是日军在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真正原因。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
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
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大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
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法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
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
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
这里面,中国军队的枪支质量较差,弹丸初速低,近距离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杀伤力反而更大也是一个原因。
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法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
具体的刀法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对方脑袋。
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
日本人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队和日军交战中表明,如果双方都使用轻武器,受过良好训练的中国军队并不亚于日军。
比如众所周知的四行仓库之战,日军久攻不克,并不是谢晋元团长有三头六臂,比别人更为善战,而是因为四行仓库三面临租界,日军不能使用重型武器。
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战斗力几乎没有差别,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优势,主要在重武器。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
美军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
日军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
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
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枪,就把他的枪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
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
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
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
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大概唯一略显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这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
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
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
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
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工兵铲等武器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至于八路军,拼刺刀开枪就纯属一种有预谋的标准战术了。
当双方队列接近,准备肉搏,即将接触而还未接触时,八路军会突然来一次齐射然后再投入白刃战。
由于这次齐射距离近(约在10米之内),目标密集 (对方也在准备肉搏),且日军初期全无防备,非常有杀伤力。
而且,还可以起到鼓舞己方斗志,震慑敌军,扰乱敌人队型的作用。
白刃战中,八路军战士还常在双方对定之前,抢先朝对方大腿开一枪。
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距离差一点,敌方的刺刀还无法攻击;子弹穿过对方大腿,就钻入地里了,不必担心误伤。
最重要的是拼刺刀属于需要全身配合的高难"运动",如果日本兵大腿中上一枪,步伐不灵,那基本上只能任人宰割了。
而且八路会利用鬼子退子弹时暴露出的破绽。
什么破绽呢?
要知道三八大盖其实是一种最不适合拼刺刀退子弹条令的步枪。
中国士兵用的中正式(国民党军)、八一式(共产党军) 步枪的弹舱底盖是可以打开的。
需要时,打开底盖,就可以一次退光所有子弹。
而日本的三八大盖的弹舱底盖是固定的,想退子弹,只能反复推拉枪栓,将子弹一发一发的退出来——这要是直拉式枪机,可能还快点,可三八大盖用的还偏偏是回转式枪机…… 于是,往往子弹退到一半,八路的刺刀或者鬼头刀就已经招呼上来了。
白刃战,随着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逐渐退出今天的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日本自卫队,还有白刃战训练的课程,在日本有的时候可以看到,问题是这种训练已经活像慢镜头表演。
练习的时候放音乐,日本自卫队员举着枪在头上像舞蹈一样比划。
大概他们也明白,自己使用这种武器的概率很低很低吧。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观看这部影片了,可是在现在这个对中国来说特殊的时刻来观看它,心中的滋味却非比寻常,复杂更甚。
5月12日下午2时许,当时的我们正挤在白城,烈日烤着柏油路,也考验着我们期待迎接圣火的心,两个小时后,迎来的是奥林匹克带来的激情,来去得太快,我还来不及按下快门定格它。
可是也正是在那时,四川的中国同胞,所遭受的,天灾亲人分离的惨剧,却让我们的心一紧,悲痛却又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我看《太行山上》,有的部分要不自觉捂嘴捂眼才能应对的。
献血四溅,肉沫横飞,生命这么轻易,只要一秒一枪,就炸得粉碎,夺去所有人的盼望。
我看他把插在自己身体里的刀向前一推给鬼子,只剩下了的左手继续做的事就是拿枪再战。
我看到了满山遍野,尸首横躺,有的我看不清脸,我叫不上名字。
可是我知道,将他们联系到一起的,就是一颗中国心。
我知道今年对我们祖国来说,是承受太多的时刻。
天灾地难人祸疾疫,所有类别的惨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所有的中国人,一同承受。
可是我们又不约而同地选择坚强,因为一战一战我们都顶过去了,还要用最美的笑容来迎接8月的奥林匹克之光。
我在看1937年9月始太行山上的种种战役,这些中国人坚毅的脸,智慧的勇气扑面而来。
70年前的这场困难,中国人身体铸成的城墙不倒。
70年后我看我们的总理不眠不休的前线指导,紧紧拉住的孤儿的手,还有日夜兼程疏通道路的士兵,一双双在瓦砾中流血寻找生命的手。
我明白,中国这颗团结在一起的心,日久弥新,岁月风霜,不曾改变。
每到灾难的时候总是提醒自己更要坚强。
而对于我自己来说,这种坚强,是可以一代一代,很诚恳地延续下去的。
70年前也是日本人的手枪对着我外公,威胁做为船长的他开那辆满载日军军火的轮船驶进中国的心脏。
我外公坚毅地说不,整艘船上的中国人坚毅地说不,没有一个人低头,没有一个人妥协。
纵使生命对于一颗子弹来说,弹指一挥间。
70年过去,这种感动与精神同在,生生不息。
虽然我外公已离去,可是当我觉得软弱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提醒我坚强勇敢执着,再坚持下去,就是崭新的未来。
一轮红日初升,漫山阳光鲜红,血的颜色,就是我们未曾改变的,中国心。
影像里的虚无都快达到饱和了。
这就不错啊,比后来的强啊
场景特效略有进步。
250飞机上看的。。
震撼我的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号角齐鸣的壮丽场景,更是共产党人那种勇于面对,坚忍不拔的精神。
当时看时真的还是很有感觉,想不到一晃这部片子都这么久了。
军训。。
还记得这是小时候最喜欢的抗日电影之一,在CCTV6看过几次。现在看来,还是很出色的电影。
把日军拍的很凶猛彪悍,不错,还原史实
2013/9/1重温。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农家翁。伫马太行侧,十月血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 挺进抗日前线 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 重温了这段震惊中外的战斗历史 在那段历史过程中 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 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一切的抗战精神 八路军和太行儿女同仇敌忾 浴血奋战 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篇章
可以的,并不差,在当年还请了香港明星来出演国民党军人。至少比十年后的《百团大战》有自信,那部电影还不让评分。
好久不看电影,一看居然看了这样一部……自己汗个先!
剧情不符合事实不说,阶级制度严重,对士兵死亡没有同情,一个团长死了反而大喊为他报仇,权力等级思维。
伪造历史。。。。。
主旋律电影,总会受到最苛刻的非议
看过几遍了。朱总走了以后才有了彭总主持大局,才有了晋西北的故事:朱怀冰被礼送出境后,大受震撼,加入了革命队伍,任被服厂厂长,后该任独立团团长。
不要对国产主旋律影片这么苛刻! 开篇镜头有航拍,大气,很赞。 平型关战役的气氛渲染得不错,整片的画面、道具、音乐、表演等都感觉不错,战争拍得有局部细节,也有全局,有指挥者也有刺刀搏杀,只是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迫击炮狙杀日军高官一幕不错。
可以看看。还行
补签,高中军训,大学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