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的结尾部分内含了导演对世界的看法,看过空间维度的人我想都已经看懂了,对于二维世界来说,三维世界的人类在他们眼里是神一样的存在,我们活在三维世界的人对他们有绝对的支配权;而电影想表示我们的生活就像这些玩具,孩子和他的父亲相当于四维空间的“神”,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一部很正能量的电影,但实际也暗示着无论我们怎样努力也依然无法违背更高维度的“神”让我们所做的一切,结局之所以逆转也是因为相对于玩具们的神——“那个孩子”改变了他父亲的想法,且结尾时父亲说他的姐姐也要来的时候玩具们的世界便加入了一些新的生物声称要“毁灭他们”也正因如此。
我从来都没有真正拥有过乐高,小的时候家里也有过类似的拼接模型,现在看来,无论从质量和做工上来看都那么惨不忍睹,但我依然和它们经历了大段快乐的时光。
相比乐高宏大的规模、丰富的主题而言,童年的那个玩具真的显得无比简陋:拼块的数量很少,你永远都没法拿这寥寥的碎片拼成一块摩天大楼,或者死亡行星;没有有规律的颜色以及种类,简单构建的汽车和飞机永远是毫无头绪的“撞色系”,甚无美感可言。
多少年后,当我在帝都的某大型卖场见到一家比我当年的家还要大的乐高门店的时候,我至今记得那时自己心中的惊叹与向往急剧发酵的化学反应,那是一个充满无尽可能的世界,包装得五光十色的纸壳和塑料桶中仿佛把整个世界缩微化、拆碎了倾倒其中,我认出了恐龙、中世纪的战士还有挖掘机,我认不得的还有日后才了解并迷恋的星战、美国英雄以及哈利波特。
依然记得那家门店用艳黄色的乐高砖块堆砌了一扇巨大的拱门,跨过它,当年那个无知的我仿佛来到了另一个外表方正、触感凹凸有秩的伊甸园。
但那时的我,早已经不是一个需要玩具陪伴的少年,即便依然有着一颗少年的玩乐心思,那纸盒或透明圆筒上贴着的标签依然会让我却步。
对那时的我而言,乐高就是这样一个通道:你付出现实中的真金白银,就能得到那把通向幻想乐园的钥匙,这是多么标准的美国标签。
就算我的生活和乐高的交集寥寥,但我依旧会对这个品牌感到无比亲切,因为它代表着的快乐与幻想世界,我们都有过或多或少的代替品曾经享用过,尽管我的那份可能会简陋许多——但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最大的乐趣并不在于每一个零散的拼块是多么精心浇塑,而在于他们飞越你的脑洞之后,构造出了怎样的或奇幻、或真实的各色世界。
如果放开乐高作为一家商人的价值不谈,他给无数童真的、满载笑容的儿童带来了这般充斥着无限可能的美丽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充斥着爱的行为——仅仅于此,我对这个陌生的、打着美国标签的品牌就充满了好感。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我来到有小孩的亲戚朋友家时,我发现孩子房间里的玩具箱简直贫瘠得可怜——倒不是说如今的家庭经济压力大买不起孩子的玩具,或者孩子有太多的功课没时间玩玩具,而是大多时候当我看见孩子们的时候,他们都手捧着一台ipad在孜孜不倦地切西瓜、打僵尸,用还不灵巧的小手指操控着屏幕中的小人吃着金币,全然不顾身边大人们聊天或者注意。
我对于屏幕那闪烁着的光影是陌生的,对他们嘴里念叨着的怪物和英雄的名字也不甚了解,所以我也无从和它们有过多的交流。
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来了哥哥或者姐姐,我会将它们迎到自己的小小沙盘中,展开一场激烈的赛车追逐或者宇宙战争,我就会不自觉感到时光的荏苒。
后来我知道这其实是这个时代的大趋势,自从ipad问世以来,全世界的玩具销售业都遭遇到了空前的萧条,想想也能够明白,那些只会摆动手脚,闪烁着空洞led灯,不时发出各种单调声响的无趣玩具,又怎么能和栩栩如生,充斥着逼真而又令人入神的声光、伴着高度冲击特效炫酷的电子软件相比拟呢。
这时,我不禁想到乐高,我知道担心美国庞大玩具帝国的业绩无异于杞人忧天,我只是十分的惋惜,有多少孩子要被现代科技的高新娱乐所诱惑,与那个宝藏般的无限世界失之交臂,又有多少人要从自己的梦想世界中逃离,转而投身那个俯首即是、不费脑力的别人的世界。
如果没有主角从那个异世界的通道中掉到那个父子的世界,我想,这部电影不过是一个承载着“被选中者”的无名屌丝,经历狗血的翻身做主经历打败魔王、抱得佳人归的好莱坞童话,无非是套了个乐高的躯壳和笑料,如同乐高品牌下无数的电子游戏一样。
当我打算打着哈欠快进着看完最后的日常逆袭,然后去洗掉一天的疲劳和一个半小时无趣观感给我造成的更多的疲惫的时候,“The man upstairs”带着沉重的脚步和被光线拉长得无比阴沉的身影从楼梯上一步步走了下来,直到那时你才发现原来这一个小时的经历不过是少年的一场游戏,那些耳熟能详的神话英雄、恶棍以及分区别类的多重世界,不过是一个地下室的乐高沙盘,那瞬间我记忆中一部分尘封已久的桥段被释放了出来,仿佛是我自己拿着一个建筑工小人,站在高楼林立、“构思良久”的乐高世界中央,面对着来自Lord Business,也就是那个童心不再、抱着成人的固执、贫瘠和冷漠的父亲,接受着来自成人世界的质疑与扼杀。
“你知道的,这不是玩具。
”“可是……”“不!
这其实是一套非常复杂的、内置扣搭部件的建造系统。
”“可我们是在玩具店买到的呀。
”“是的,但我使用它的方法,是从成年人的角度来利用的。
”多么可笑的逻辑,却又是多么熟悉的场景。
我突然明白了故事里Lord Business的顽固、偏执和完美主义来自何方,他并不是那个为了被主人公打倒而被架空构建出的恶人,而不过是因为成长失去了童心,失去了幼时的美妙世界的我们所有人。
为什么Lord Business不再能够理解居民们的天马行空、奇幻构造,为什么他无法再容忍“创造大师”们继续在他的国度中解构他固有的、架构崭新的事物,甚至要用超级武器“克拉格”——强效万能胶将整个乐高沙盘固有化(按照乐高世界的居民们、甚至坏警察的原话——摧毁整个世界),答案一时间全部昭示在我们面前:曾经在父亲的心中,也有过一个成为“被选中者”的梦,有一个成为“特别”的人的梦想,但这梦想成长的路上被现实无情的磨平棱角,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的绝望使我们成长成为一个社会人。
这里面的种种,Load Business的一段独白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嘿,你再也不是什么救世者了,哈?
你猜怎样,我这一辈子都没有被称作是什么特殊的救世者,我也从来没得到过什么特殊的对待,我甚至都不怎么特别……但既然,我是如此的不特别,你就比我要平庸千千万倍。
这一定很神奇,上一秒你还是整个宇宙最特别的人,接下来一秒,你就什么都不是了。
”在你了解真相之后,回头看看这一段话,是多么的辛酸与无奈。
感谢美妙的电影世界,恶人总是要失败的。
最后小男孩帮助主角找到了跌落桌下的反抗组件——万能胶的瓶塞,让父亲在某个角度看到了他所构造的“稀奇古怪毁灭了他完美的世界”的东西的美丽之处,或者是勾起了父亲自己身为孩子时对于古怪世界的美丽回忆,那一时间的沟通与理解,让我再也止不住眼角的泪水,抱着电脑失声痛哭。
随着反抗组件最终封印了超级武器的那瞬间,代表着成人固有的完美世界的顶层控制中心,也随着Lord Business,不,随着父亲的冰冷隔阂分崩离析。
我们终于敢于面对心中的那个不特殊的自我,敢于面对给了我们的无数挫败与打击的现实,即便是一个并不特殊的父亲,在孩子的眼中依然是那个“全宇宙中最有天赋、最有趣、最杰出的‘特别’的人”,谁又会不是某个他人眼中相同的存在呢?
我们永远都可以改变世界的一切,只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看完这部电影,不知怎的总是会让我想到《玩具总动员3》的那个令人感伤唏嘘却又让人真正释怀的结局。
诚然,美好而又单纯的童年总会消逝,我们总要走向那个冰冷无情、让我们迷失自我的现实世界,这说不上是一件坏事。
但希望各位在走在更真实、更完满的自我之路上,不要忘却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那温本的初心,还有那个色彩缤纷,充满无限可能的梦。
里面的白发老神太神了,有点太白金星的调调,居然还能鬼魂托话,看开头的时候那么有纪律有规律的生活,还要互相检举,觉得是在向奥威尔原著的1984致敬;后来渐渐发展成亲情戏就有点峰回路转的味道,挺有意思的。
觉得里面各种流水的效果是最有想像力的,这得多迷乐高玩具才能构思,制作出这么部有声有色,又有大场面的动画加真人电影啊。。。
电影的理念蛮简单也蛮向上的,无论是生活还是乐高积木,没什么必要是一直追随手册的,你完全可以活出自己的样子,男主艾米特就是无意中没有看到自己的手册,才有机会成为救世主,但有趣的是,每个人都是救世主。
电影大部分时候是以诙谐调侃的态度用着老套路,整部电影风格轻松,但是到了关键的演讲部分依然扣人心弦。
看完了真想玩乐高,一个玩具带出了一部电影一个理念,这真的可以算是经典了。
电影一下子给了人三个人的乐高观,一是控制欲极强的成人、熊孩子,最后是主角的充满想象力的态度,显然这应该就是乐高精神吧,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规定好的,一切都应该是随心所欲的。
倒不是说梗多便是牛逼。
一个电影中梗多到一个不留神就会错过的地步,很欢乐好不好?自己察觉不到便装出一副冷高的语气说看不懂与低龄化的是什么屌丝心态?情节?卧槽还有人拿情节说事儿。
我从来不是乐高迷,小时候玩过也对此无感,只是真心喜欢这部电影。
随意秀下限真的好么?
这部电影的trailer做的很莫名其妙,不仅跟后来看到的剧情完全没有关系,而且粗糙的画面搞得我还以为是广告。
所以后来K发群邮说要来看这电影时,我差点错过。
但是看了大概半小时,我就觉得这电影尼玛真是牛逼啊!
各种笑料:一开始大boss去抢宝藏,神似甘道夫的老爷爷发出了预言:艾玛几十年后有个黄脸小哥会来拯救世界blahblah。
最后说:其实我是骗你的。
大boss立马发出激光,老爷爷捂住脸:oh my eyes——这翻译过来不就是“瞎了我的狗眼”么!
然后主角出场,伸懒腰那里,将乐高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全场爆笑。
主角去上班,碰到邻居和一群猫,他一只一只地喊名字,猫一只一只“喵”地应道。
最后他喊道邻居的名字,邻居也抠脚大汉地“喵”了一声。
女主露脸的那一幕,全场再次爆笑,持续很久。
主要是男主的表情太傻逼了(艾玛乐高人还能露出这样的表情这本身就不科学!
)每次bad cop摔桌子踢凳子大家都会笑。
每次他们一唱everything is awesome大家都会笑(这首歌已经成为经久不息的洗脑歌了)蝙蝠侠,超人,绿灯侠,甘道夫/邓布利多……各种被恶搞。
尤其是蝙蝠侠,被黑出翔了!
(好吧谁叫你要穿得那么黑=v=)每次他说:啊这个不可能发生。
一转头:艾玛竟然真的出现了!
大家笑出眼泪了,为蝙蝠侠点蜡。
(不过说实话我真心鄙视那个小三上位的结局,即便他是男主,那特么也是小三啊!
)老爷爷快死的时候有遗言。
按照“临终有遗言但是绝对会大喘气讲不完就翘辫子”的规律,果然老爷爷只说出“根本没有special的人”,就被砍头了。
但是最搞笑的场景出现了:乐高老爷爷插上翅膀头顶光环,被绳子吊着,嘴里发出“呜呜呜”的鬼叫声从天而降。
他还生怕大家认不出来,口里介绍:我是老爷爷的鬼魂。
全场再次不停歇地笑了。
其实每次老爷爷出场大家都会笑尿。
这个先知一点也没有圣洁高端的品质啊。
比如说男主女主中途掉下山崖的时候,慢镜头给了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吐露诸如“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能同年同月同日死我也就知足了”之类的浪漫台词,可惜老爷爷四处飘零的身影在他们俩背后不停晃悠,兼夹杂着慢速“啊————————”的呼喊,实在是大煞风景。
男主女主说了多久的情话,我们就笑了多久。
最后一幕,小男孩的妹妹开始抢占这个世界了。
一群非主流小粉红啪哒掉下来:我们是来毁灭你们的。
有妹妹的美国小朋友都笑趴下了。
深有同感什么的=v=还有各种梗:女主出现->男主被追杀->女主来救男主->他们逃到了异次元->在异次元里进行谋反->拯救世界。
艾玛听上去像不像《黑客帝国》?
总统每天都在电视里进行洗脑演讲。
每个人手里都有instruction,做任何事都要照着instruction来。
随处都有监视器。
干活时大家一起唱歌,镜头扫到一面旗帜,上书《1984》著名台词:my eyes are watching you--by总统。
还有关于special不special的。
这个就更不用说了。
每部美漫里,超级英雄都是special one。
不过这电影后来又反转了:艾玛其实根本没有special one。
你特么就是个普通人。
是不是狠狠地扇了自认英雄的米帝人民一嘴巴?
最后神展开的掉落黑洞,尼玛原来是跑出乐高世界,来到了真实的人类世界。
这个像不像《苏菲的世界》最后苏菲从书中逃出来?
本来以为这电影是想告诉小朋友,要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过屌丝男主到最后还是开了挂才能点石成金。
之前宣扬的理论是:虽然你们都很有创造力,但是没有leader,没有团体精神。
你们现在所需要的品质正是follow the instruction。
艾玛其实你们怎么说都好啦。
话说本来以为会有彩蛋什么的。
结果等到字幕出来了都没有。
一开始觉得是乐高大广告,看到一半觉得是好莱坞鸡汤,最后才发现是小孩与成人的和解,求稳与创新的和解。
这不是乐高大广告,是为玩具这个启蒙过所有人的东西发声。
可以说载体和内核都不错。
充分展示了乐高的强大,星战DC魔法世界NBA总统都耍得有模又有样。
同时,在小人物的塑造上,有自信改变一切和力量源于内心的价值观,不过这个套路有点老。
看到小工人来到了现实世界,影片才开始展示出独特的思想。
原来大Boss和好人的冲突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背景,其背后是指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与成人眼中的孩子世界的冲突,固守成规拒绝混乱求稳与创新冒险敢于表达自我创造的冲突。
而最终曾经也是孩子的大人在惊讶于儿子的创造力的时候,达成了和解。
而这才是这部片最特别的地方,它不只是一部动画片。
这一切其实都只是一个孩子的想象。
可见乐高在剧本上下足了功夫,如果你以为这就是一部用乐高拼出来的好莱坞动画,如果你以为换汤不换药,那么你绝对错了。
这是一个看似换汤不换药的故事,却讲述了一个汤之重要的道理。
在片中,很令克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艾米特向坏警察解释自己是如何的normal时,当坏警察在播放对他朋友的采访时,他不会猜到他在他们眼中会是那样的平庸,和我们所有人一样,对自己的认识和别人对自己的认识都有着很大的偏差,艾米特虽知道自己不是100分,那最起码是60分,但却发现自己是nothing,什么都不是,一个世界的过客,没有人发现或在意他的失踪。
而对于我们来讲,都认为自己是最有趣的,最重要的,最卓越的,最有思想的人,各种most,其实只是worst,都认为自己special,结果却是最平庸。
就像我在初中时,每星期与一个保受排斥的女生一起出黑板报,然后踏着夜色回家,在她几次都无法入选团员时,为她鸣不平,而在多年后的同学会上,我提起我们一起出黑板报的经历时,她竟然说完全没有印象。
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种触动,虽然我们之前没什么,但我以为对她来,我是special的一个朋友,结果我是nobody。
艾米特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一天当中的任何事情都是严格按照指导书来做,并且装做很happy,一切都是那么的awsome。
就像设定好的程序一样,使他无法停下思考他的人生意义,他在别人眼中的样子,这是种吃了麦旋风的麻木。
这些指导书似一个个台阶,把我们领向平庸。
它们就藏在别人的话语中,社会的认同中,父母的期望中,朋友的攀比中,老婆和儿子的眼神中,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
正因如此循规蹈矩,我们才越发平庸电影其实的主旨并算是这个,每个人都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比如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创造力如何进行团队合作,从有序中获得更多创造力。
作为发明了“投票机”的成人来说,我们如何给孩子更多创造的空间。
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等等等等
乐高大电影 (2014)7.92014 / 美国 澳大利亚 丹麦 / 喜剧 动画 冒险 / 菲尔·罗德 克里斯托弗·米勒 / 克里斯·帕拉特 威尔·法瑞尔
😁😁😁😁😁😁😁😁😁😁😁😁😁😁😁😁😁😁😁😁😁😁😁😁😁😁😁😁😁😁😁😁😁😁😁😁😁😁😁😁😁😁😁😁😁😁😁😁😁😁😁😁😁😁😁😁😁😁😁😁😁😁😁😁😁😁😁😁😁😁😁😁😁😁😁😁😁😁😁😁😁😁😁😁😁😁😁😁😁😁😁😁😁😁😁😁😁😁😁😂😂😂😂😂😂😂😂😂😂😂😂😂😂😂😂😂😂😂😂😂😂😂😂😂😂😂😂😂😂😂😂😂😂😂😂😂😂😂😂😂😂😂😂
同样是玩具改编电影,不同于孩之宝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动作大片路线,乐高另辟了一条简约时尚国际范的道路,体现出自己的小块头也有大智慧。
与其他玩具不同,你没法进一步定义乐高到底是什么东西,因为乐高就是乐高。
当然我们这一代人通常都叫它“乐高积木”(更早的时候其实是称之为“塑料积木”的),其主要乐趣在于拼装或者说是建筑,因此乐高的玩具小人儿只是辅助,所以人都长着同样的身体,人物造型上具有极大的写意性。
这种与惟妙惟肖毫不沾边的造型却也为乐高带来了极大的优势,那就是这些小人儿可以被喷涂改装成任何样子,包括任何已知的名人或知名角色。
乐高们可以想变成谁就变成谁:与漫威合作就是复仇者,与DC合作就是正义联盟,与乔治卢卡斯合作就是绝地武士。
所以当乐高大电影横空出世时,任何人出现在大银幕上我们都不必感到惊讶。
不同于变形金刚、特种部队,乐高玩具是没有自己的世界观的。
电影的开头部分会让观众觉得这是又一个模拟的现实世界,只是这次的世界当中所有人、物的造型都是乐高罢了。
一个全是乐高的世界,跟一个全是怪兽的怪兽世界,一个全是鱼的海底世界,一个全是赛车的赛车世界一样,是又一个人类现实世界的平行世界。
然而电影从一开始就在一些细节方面提醒着我们这个乐高玩具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可不是完全没有交集的。
片中的交通工具移动时发出的声响,明明可以用电脑作出更逼真的声效,然而大部分时候却是由配音演员来拟声,这一点与我们玩玩具时候的习惯非常相似,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乐高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所以本片的世界观设定其实比较接近前年的《无敌破坏王》:片中的乐高(游戏人物)是作为人的创造物的身份存在的,乐高世界(游戏世界)是依附于现实世界的。
而且相对于《无敌破坏王》,本片当中活在乐高世界之外的人类对乐高世界的影响更大,两个世界的联系更紧密。
我们小的时候都有过拿着各种玩具让他们互动同时自己给他们配音,用玩具来“表演”的经历。
本片当中的小男孩一定也是这么玩的,所以本片其实有点“戏中戏”的意思。
然而对乐高们却不能简单的理解成小男孩的化身:他们的行动当然受到小男孩的影响,但当他们身处乐高世界时,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去看,他们仍是有自主意识的。
Emmett和朋友们与总统的对抗,以及小男孩与爸爸的对峙,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但并不重合,不能等同成一件事来看。
两个世界仍然是分属不同次元的,只不过他们之间存在某种“共振”,使得一些事情的发展方向和进度是一致的。
我个人觉得这篇评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549931/)的作者胖蛋提到的《苏菲的世界》是个非常贴切的类比,可以说比我上面啰嗦的这一堆都更精准。
影片主题在前半部分人类世界介入之前,似乎是在讨论秩序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然后当人类父子角色登场之后,观众们就会发现原来乐高们的理念之争其实对应的是父子俩对玩具的不同态度。
于是最终矛盾的化解也就在于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了,可以说还是回到好莱坞电影永恒的主题家庭与亲情这上面。
从这一点上来说,本片与最近上映的梦工厂动画《天才眼镜狗》倒也有些可比性,两部影片当中父子之间隔阂消除的戏份都使人动容。
只不过比起《天》中开宗明义的展现手法,本片却是在前半程刻意隐藏了父子亲情这条线。
这样处理主要还是为了制造出反转的效果。
不过影片当中的父子之间是存在隔阂也好,互相理解也好,无论处在什么状态下,都在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人人都爱玩乐高,无论多大年纪。
当然,无论什么玩具,最好玩的时候永远是跟家人朋友分享的时候……好吧,和家人一起玩也不总是那么好玩,比如结尾处只闻其声就已经令人胆寒的小妹妹。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台前幕后”阵容都十分强大。
幕后配音方面,去看之前知道的只有摩根弗里曼配的先知和威尔法瑞尔配的大反派,回来上网一查才发现这么多熟悉的电视和电影明星都参与了。
摩根弗里曼的声音辨识度非常高,就算看之前不知道的人也能一下子听出是他。
影片当中每个人都在拼命卖萌,各有千秋,难分轩轾。
不过先知和蝙蝠侠这两个角色因为行为举止跟自身形象反差最大,所以效果最强。
除此以外,要论最难辨认出来的声音,我觉得应该是连姆尼森配的警察叔叔,而且好警察坏警察居然还都是他一个人配的。
其他人配的角色多少继承了自己以前塑造的经典角色的性格,而大叔这个绝对让人万万没想到啊。
他要是真人出演这么个角色,观众们绝对要齐喊“药不能停!
”至于所谓“台前”,指的就是片中客串的各路知名角色。
除了作为主演的蝙蝠侠之外,正义联盟的其他成员也有亮相。
奸情四射的超人和绿灯侠居然是查宁塔图姆和乔纳希尔这对烂仔基友配的,而神奇女侠的配音演员则是M记的神盾局希尔探员,当然还有惊鸿一瞥很多人可能压根没注意到的闪电侠,那个0.5秒的镜头真的是连打酱油都谈不上了。
手握《哈利波特》、《霍比特人》系列版权的华纳还免不了要让电影界最德高望重的两位法师亮一亮相,而且貌似还是以基友的身份,而且还总是被摩根弗里曼叫错名字(我的一个朋友哈利波特和指环王的电影一部也没落下,居然还一直以为邓布利多和甘道夫是一个人演的,可见角色脸上的白胡子对于脸盲症的增幅效果有多强)。
虽然跟华纳貌似没多大关系,但却是乐高重要合作伙伴的星球大战也被拉进来调戏了一番。
当时看预告片里的正义联盟各成员,心里就在感叹:华纳真是被漫画迷逼的没办法了呀,漫威复联2都要出了,他一部还没整出来,于是只能想了这么个曲线救国的办法,让正义联盟以如此逗比的形象先集合一次。
本片中的蝙蝠侠作为男二号可以说是使尽浑身解数在自毁形象,大概也是华纳想趁机软化一下之前诺兰打造的过于高冷的蝙蝠侠形象,不然逼格不一样,将来怎么跟正义联盟的其他小伙伴一起愉快的玩耍呢。
从头笑到尾几乎不给人喘息的机会,大杂烩式的人物集合创造出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笑料。前面铺陈的诸多细节都在精妙的结尾收回,温暖人心可口的心灵鸡汤依然用好莱坞式的煽情手法端到了每个观众面前,不过这次却带着自我嘲讽式的贱贱微笑。好莱坞能在不变里永远推陈出新大概就是在全世界攻城略地的法宝。
我对乐高没什么意见,但这个风格实在接受不了
everything is awesome 洗脑神曲成功替换来滴狗。。。。。。
when the sound track doesnt go alone the movie was just shit!
飛行機内に見た
乐高太牛逼
虽然很扯可是真的燃爆了
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做自己的英雄
突破次元壁的男人2333333333
想了很久也没想起上次让我像这样差点笑断气的电影是哪部,华纳把旗下众多电影吐槽了一遍,笑点不能更密集,又贱又蠢又无厘头。用CG还原乐高世界的视效太有想象力,绝对耳目一新,提前锁定奥斯卡最佳动画提名席位!PS:蝙蝠侠之歌是年度神曲。
好看。在我看过的优秀视频广告里,它是最长的。“去建造你想要的一切。”
因为之前没有留意任何宣传,甚至预告片都没看过一只,直接导致坐在影厅里活生生的差点笑到断气。
不知道是累还是怎么的,完全不对我胃口,看了一半,后面快进跳着拖完
虽然极尽恶搞,但在叙事上却不落俗套,尤其是结尾与真人世界相结合,档次和感动程度瞬间升级。
配音太差了,三次元的叙事层实在多余,太造作。
我的男朋友是蝙蝠侠,太搞了好么..另外正义联盟三巨头齐登场想必华纳是急疯了
打鸡血的疯狂节奏。好莱坞【老生常谈】的话题:救世主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能成为超级英雄只因为相信自己能。到最后,其实只是一个孩子的奇异想象。
好多人2014年度最佳动画片,我却看了三天才看完。各种恶搞,各种致敬,各种密集恐惧,真的共鸣不起来。完全是一部给成年人看的动画片,彩蛋就是那首歌么。。。
闹哄哄恶搞、标榜反套路的方式已经重新成为了一种套路,是套路就有过气的时候。
看完的时候我也没出现关心剧情的冲动,几年前在北京逛乐高专卖时想找一些裸体乐高小人,如果这个经典品牌依靠电影等元素扩军后,还打起了侵略电影本身的算盘,却拿不出先与电影斩断所有联系的勇气,那广告毕竟只能是广告,华纳也在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