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个很不靠谱的东西。
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或者是初中,那个还习惯称呼黑客帝国为二十几世纪杀人网络还是网络杀人的时候,在上海卫视看到了这个片子的一角。
电视中两个身穿白衣的男人手持双枪,在一个空旷的白色大厅中,脚步稳健定神闲的双手持枪,仿若推掌般动作交叠。
不再有声嘶力竭举枪横扫的失心疯,主角们也不再一脸苦逼模样的眉头紧锁,并架着双枪一头大汗的前后左右斜的蹦来跳去一副要摆脱地心引力的傻样子。
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有人将中国功夫的兵刃相击,运用了在枪——这种现代远距离杀伤性武器上。
如此契合。
那个不到一分钟,简洁有力的画面在当时年幼的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干净的没有一丝多余的场面,两个一身白衣一脸酷样的主角简练不带毫厘累赘的动作。
尤其是主角一边走一边用枪打烂电视时犹如得了僵硬症一般的姿态,那种介乎冷峻与僵尸跳之间的动作,在我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一并留下的,还有电视旁白里那句“甚至不少影评人认为,如果不是资金问题,这将会是一部不逊于黑客帝国的电影”。
在那个网络还不发达,影碟机没有遍地开花的年代,除了那一段电视中转瞬即逝的惊艳外,那个被电视中那一幕惊傻了的少年,唯一能做的,就是记下来那一段震得他傻掉了的画面。
要知道,这可是一部“一部不逊于黑客帝国的电影。
”那个时候,我还不喜欢黑客帝国来着。
时间快速推移,当有了电脑并且可以自由上网的我忽然想起这部影片时,使用了也许是最笨的方式来找这部电影。
在电脑上翻阅黑客一以及黑客二上映这两年来上映的电影。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网络讯息远远不如现如今这样丰富,而当时那个傻乎乎的小胖子仅凭一点点记忆以及根本不知道电影名字的方式来找,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那个时候,还没有没有什么是百度不知道呢这样的东西来着。
然后,就这样,他被我找到了。
而我在点了想看后附上的一句话是“我找你好久了,兄弟。
”可记忆就是这样不靠谱。
比如男主角直到最后十分钟才穿上了那件我心水已久的白衣,比如当时印象里那个白衣高个酷到掉渣的冷峻男,居然是我一直都不怎么感冒但闹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的Christian Bale——虽然他的确一脸苦冷的样子。
比如最后的两大主角对决的地方也不再是一个大而空旷的白色大厅,而是一个菱形装饰的圆形小堂。
而凶恶的男一反,不再是一身白衣酷哥,而是短小身材脸带赘肉的小老胖子——并且还被轻松的干掉。
而当时一直在我印象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男主角打烂电视机的画面,似乎也没有我记忆中烂掉的那么多台。
可一切都不妨碍。
就在我写这篇东西的时候,双手一旦离开键盘,就会自动的摆出Christian Bale为了一条小狗痛宰同仁后的那个潇洒到不行的双手持枪式。
而在第一场枪战里黑暗血洗的火枪闪烁以及男主的明显过多的摆酷姿势,也是让我连呼惊诧,原来不止我有想过这样的场面。
当然,通篇看完后,那个所谓的“一部不逊于黑客帝国的电影。
”话,也让我明白了这不过是一场我迟到了多年才闹明白的宣传语录。
他不是不神,而是缺乏神作的“蕴”与“韵”。
至于为什么,你问导演去。
打完收枪式。
PS:我更喜欢那个里面的小黑,一脸坏坏的从容的笑,这也导致了他最后被Christian Bale报复割脸,Christian你一辈子也露不出那种可爱的笑脸啊>_<
推荐这个电影,不是说电影很完美。
呐,主角的身手过于好了,缺乏说服力;“叛军”的服饰打扮过于随意,不合理;如此高科技的独裁的社会,许多地方竟然没有监控摄像头,不合逻辑;性格谨慎的独裁者的统治核心地只有护卫者却没有其他保护机关,不合逻辑……打动我的,是里面的寓意。
片子的隐喻那么多,比如灰、蓝、黑色的衣服,比如被烧毁的小说与画作,比如对领袖的绝对服从并尊称为“FATHER”,比如人与人之间轻易就发生的告发与屠杀……作为一个70年代的人,我对着屏幕露出会心的苦笑。
如果不是因为偶然打碎了一支针剂,他,普雷斯顿没有机会感受的拥有“FEEL”的美好。
在此之前,他可以冷漠地面对妻子和朋友的死亡。
感受到了“体验”的奇妙后,普雷斯顿象一个吸毒上瘾的人一样沉迷于感官的世界,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世界。
更甚之,他推翻了旧的统治,将人类社会释放到一个也许较混乱但更为自由的状态里。
其实,少注射一次情感抑制剂,普雷斯顿就能感受到那么多东西,这说明他本来是高度敏感、感悟能力特别突出的一个人。
而很多人,即使不注射那抑制情感的针剂,也无法在平凡的细节或微妙的瞬间里感受到世界的绚烂与壮丽。
他们早已行尸走肉,所谓的享受生活,不过是根据习惯,重复自己单一的生活、单一的喜好。
无所谓目标,无所谓理想,无所谓追求。
“自由,如高山上的空气,不是每个人都能享用的。
”介川龙之介说过这样的话。
自由犹如高原上的空气,对于不健康的身体是不利的,只有强壮的心灵,才有资格追求真正的自由——那包括了心智的成熟、人格的独立、自我的发掘与肯定、个人价值的培养与壮大等。
有些人没有能力拥有自由,那么,提醒他正处于被奴役,除了徒增他的痛苦,别无所益。
甚至,他们早已主动放弃自由,我们为什么要去提醒他呢?
末日未来,世界同一,统治者将战争的罪恶、人对人残暴的根源归结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能力。
为了维持统治稳定,政府要求全体民众定期注射麻痹神经的药物以封闭情感,同时设立耶和华法律军队监视、猎杀产生情感的犯罪分子。
艺术,成了违禁存在。
蒙娜丽莎被焚烧,贝多芬被囚禁在地下室,叶芝被铁链与镣铐捆绑。
神父(Father)成了唯一的信仰与主,他的命令需要民众无条件服从。
世界纤尘不染,人人行尸走肉。
电影一是对暴政的控诉与讽刺,二是对人类情感的歌颂与赞美。
第三次世界大战过后,核战争的毁灭性灾难使得人类的生存岌岌可危,极端的困境造就了极端的政权。
神父一人的言论成了至上真理、唯一法律。
随时随地的监视、时时刻刻的“教育”、事无巨细的命令,无上集中的权力带来的是极端严密的禁锢与控制。
电影中耶和华军队的主要使命在于消除任何影响现行和谐社会的情感因子,艺术品、书籍、动物、产生情感的人,都被冠以恐怖分子的罪名当场格杀或施以焚烧。
打着消除暴力的旗帜成为最恐怖的暴力,古今中外,一如既往。
艺术是文明的依托,对艺术的禁毁意味着对文明的抛弃;情感是生命的表达,对情感的禁锢寓意着对生命的蔑视。
神父将艺术品列为违禁品的理由是艺术会引起人类情感的波动,而人类情感的波动是人对人残暴的根源。
是的,人的情感是脆弱的,它容易受到感染和引诱,浓烈而疯狂的情感会摧毁理智,引人坠入深渊,相互残杀、相互侵害。
但残暴的根源并不是情感,而是资源的匮乏与利益的争夺,是人的本性。
当人类开始艺术创作的时候是人类文明的开端,因为人类学会了感受世界、学会了思考自我,人类用艺术探求人的精神世界与精神诉求,人类通过艺术将人与人之间永恒的情感进行一代又一代的传递。
人的共情能力、感触能力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相辅相成,丧失情感能力的人类,不过一具会呼吸的尸体,沉默地服从极端暴政,丧失思考的能力,也丧失生活的能力。
电影很巧妙地设置了人类个体情感与整体稳定极端对立的矛盾环境,但搭建了科幻的酷炫框架之后却放弃了逻辑内核的填补,断裂的剧情、莫名的人物觉醒和情感转折、仓促轻易的革命使得整部电影仿佛是大费周章地开了一个玩笑。
宣扬消除情感的领袖随时处于愤怒的边缘,视情感为罪恶的社会居然还需要家庭、妻子丈夫、孩子父母这种关系的存在。
教士John Preson的友情、爱情突兀而奇怪,缺乏逻辑的考量,为了哭而哭,为了感动而感动,为了喜欢而喜欢。
情感变成了一句口号、一种象征、一种反抗政府暴政的旗帜,却唯独不是情感本身。
至于情感的复杂性与毁灭性、纯粹性与神圣性,情感对于人类生命的重要价值,电影直接放弃探讨。
这是一部披着科幻片套子的娱乐动作片。
都市剧场频道播放了全剧,虽然不喜欢贝尔但有一位喜欢的演员冒泡,于是从头到尾认真看了第二遍。
同样是反乌托邦电影,末日没有V字仇杀队知名,究其原因和它只是披着反乌托邦外衣的商业动作片有关系。
场景设计和打斗模式,抄袭黑客帝国的地方太多,连贝尔举手投足,气质表情,甚至着装都俨然NEO翻版,缺乏原创。
电影肤浅之处在于它只是纯粹的反乌托邦,好像推翻“神父”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马上代之一个生气勃勃、信仰多元、彼此信任、平等博爱的社会,编剧忽略了社会学和人类学常识,真正的人类社会远没这么简单,旧时代的生活方式,既得利益集团,人的思维惰性、人的懒于接受新鲜事物等等与新社会的矛盾似乎都不在编剧考虑之中。
所以这个电影顶多算成人童话,如同灰姑娘和王子结婚之后,是不是价值观有差异会不会七年之痒ETC不是作者关心的内容。
而V字的高度在于它表现反乌托邦的过程细节,深刻反思这个过程是否可以采用暴力,是否可以不择手段,推翻上一个乌托邦是否建立的是下一个换汤不换药的乌托邦。。。。
这是V字远比末日有深度的地方。
电影也没有脱离弥赛亚到来的套路,尤根仿佛黑客里的莫菲斯(施洗约翰),MARY的结局也有非走出中世纪不可的震撼力。
其实V字和黑客帝国也都有强烈的救世主精神,当然这点深入西方人血液,人家视作无可厚非,可作为爆米花电影看多了就会审美疲劳。
全片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男主用古老的留声机播放贝九,这里不便说编剧借鉴了什么真实事件,只是单纯说作为贝九控,也差点泪流满面。
彻底翻转男主人性的是救助汪星人那个桥段,美国人普遍爱护小动物,这个情节大概最挑战情感底线。
作为商业片,或许并不指望观众作进一步思考,酣畅淋漓,刺激过瘾就成功了,不要太深究。
ps.主创看过张彻的《报仇》?
最后一个冷兵器对决和贝尔的一身改良白色中山装简直关小楼独闯大帅府的假包换。
首先着并不是一部思想特别新颖的电影,只要看过《1984》就可以知道这部电影的情节设定并不是那么牛逼,漏洞很多。
政治治理没有那么容易,通过药剂、思想警察一个没有思想力的官僚机构并不能够维持一个统治,相对而言在《1984》中的思想控制反而是相对来说是比较靠谱的。
这不电影最基础的设定与背景就是认为感情是摧毁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因素。
所以,所以我们应当避免感情。
字啊电影中一直不断地提出古代的例子来论证感情带来的祸害。
是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认为是感情带来了伤害,但是这样的观点用在情欲用在贪欲上都一样,但是往往我们只是看到了现象的一个面,而忽略了现象的另一面。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人的优点与缺点,但其实我们所说的缺点与优点都不过是对于别人而言的,对于个人与群体关系而言的,假如没有这些那么人就只是为人,而没有好坏可言。
这是一个真理!
任何人、任何政体若是想要改变人之所以为人,那么就是走向灭亡,是没有结果的。
但是我们为了一个想要的,现在认为是好的结果,可以利用人性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更大的问题是什么,才是好!
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结果。
所以没有那么简单与一概而论。
在小的范围内,或许可以保留多一点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但是越是大的国家,越只能够保持一点,而不能够爆出很多。
此外,这部电影的动作戏、ost 简直赞爆,全程没有尿点,可以的。
《撕裂的末日》,高中同桌坤一直叫着让我去看。。
似乎对她影响蛮大的一部电影。
总体感觉是好莱坞制作不算很精良的片子。
However,自己仍旧最后被他们所谓的个人主义所骗了。
男主Christian Bale初看长得好怪。。
不过。
越看越帅。。
而且自己很爱这型。
女主Emily Watson是自己钟爱的《Hilary and Jackie》里的妹妹,不算很漂亮但觉得舒服的脸。。
“故事发生的时间锁定在一场虚构的世界核战争后。
在这场人类的大浩劫之后,为了寻求人类不至于被自己毁灭,政府开始推行一种奇异的设想。
给每个人注射一种麻痹情感神经的药物,使人们不再拥有感情,变成一堆行尸走肉。。。
”。。。
世界真的变这样,则么活呢。。
照现在的情况看,我和疯子们都会立马被焚烧的吧。。
但是。
自己仍旧觉得。
其实没有感情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虽然失去了人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但。。
慢慢在长大的过程中,大多数人不都是在直接或间接的把自己弄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冷漠嘛。。
大家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
Bible里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我们都只是越发不单纯,越发罪恶的人吧。。
看了网上一些人评价给的还可以才看得,没想到如此失望,故事情节傻点就算了,就冲着动作效果去的,结果就闪那么几下,完全没感觉。
很明显导演想以一个“情”字来与观众共鸣,很可惜弄得太假,而且还说的不清不楚,半遮半露,唯一能让人们心中有点颤动的大概就是火烧玛丽的那一次告别吧,但也弄得不太尽兴。
总之这部片子别说和骇客帝国比,就一般的动作片所应有的快感也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很是郁闷看了这个片子。
下一次还是要谨慎选片啊。
我不是喷子,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没什么思想的烂片
反乌托邦部分的设定可能来源于上世纪小说《记忆传授人》(另有同名改编电影):主打平等统一的社会,日常使用药物压制情感。
《心理测量者》可能也从中吸收了一部分灵感(社会反对激烈情绪并试图压制人类情感)。
镜头在情感麻木的角色身上时,低饱和度强调黑白灰,通过试听语言将被压制的情感具象化;而镜头转到饱含情感的角色(尤其是男主回忆中的妻子)时,高饱和度下色彩斑斓的画面,正如感情本身一样灿烂。
《记忆传授人》中的药物不仅可以抑制情感,还能是人变成色盲(只能看到黑白灰,无法看见色彩),这可能是本片在情感与色彩饱度度方面设计的灵感来源。
《记忆传授人》的世界观更像是本片设定中的社会制度如果持续下去并逐渐自我完善后的未来。
作为主打药物控制元素的反乌托邦,本片也有同样的小小槽点:管控如此严格,且主角使用的武器都能追查的社会,为什么对于长期不服用药物者的追查制度如此简单?
结合片中的科技水平,理应有更完善的手段来管理药物的服用,近乎从源头断绝不服药。
主角从事的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销毁(应该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文学艺术作品,即EC-10。
这一灵感来源可能是著名反乌托邦小说《华氏451》(近年有改编为同名电视电影):基础设定为在一个压制思想自由的世界里,所有的书被禁,消防员的工作是烧毁一切书籍,持有书籍是犯罪行为;主线剧情是从事了多年消防员的男主角在烧毁了无数的书籍之后却因为遇到一个女孩,而对制度产生怀疑。
当然,上述这些元素也是或多或少师承更早的前辈们--反乌托邦三部曲。
《我们》与《1984》早已无数遍探讨过压制情感的社会,《美丽新世界》中政府免费分发,全社会人人都用的药物(Soma用于产生幻觉和愉悦情绪,与本片的药物效果不同)与强调博爱,反对人对人个体只爱的论调也依然记忆犹新。
最原创的部分是枪斗术:武术+枪械确实是开拓了新玩法。
之后《通缉令》算是把这一现实中特别不符合物理学原理但高人气的动作片元素彻底发扬光大了(论子弹转弯的技术含量)。
片头主角追查情感罪犯人至一个黑暗的房间,之后的镜头并没有像很多电影要放一个微弱的(理论上不应存在于剧情中)光源,而是利用每次开枪时的短暂闪光来照亮黑暗,因此明暗闪烁的镜头甚至产生了类似定格的效果。
除了与武术和近身格斗涉及到的枪械使用之外,另一有趣的东方元素是日本的剑道。
在所有人身着深色系素色服装的社会,被处刑者却身着最艳的红色长袍被处以火型。
这么美丽且具有仪式感的死刑,其在科幻片中的精神继承人怕不是《云图》(第五个故事中,赛博朋克社会的仿生人领袖女主角被处死的场面,形式上具有极简主义美的死刑)。
结尾部分的反转再反转为本来更加单调且观众早有预期的剧情增添了不少的波澜起伏和观影趣味。
毕竟这类的科幻动作片,一看就能猜想到结局一定是男主杀出一片天。
然而,这种为反转而反转的加入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剧情的合理性:为了利用男主将反抗组织一网打尽的政权,居然如此轻易的被最后才知道真相的男主用武力值直接反杀。
最近在重温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经典反乌托邦小说《1984》,不觉得想起了大学时好像曾和室友看过这类题材的影片,当时并不知道《1984》这部小说,不过电影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是已经记不得片名了,今在豆瓣上找到了这部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在发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核武器的使用险些摧毁了整个地球,存活下来的人们组成了一个高度统一的极权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没有思想、没有感情,连最基本的喜怒哀乐都没有,所有人都只有一张麻木不仁的脸孔。
于是,所有与思想有关的艺术品都被统统毁掉了,你不能听音乐、不能看书、不能欣赏绘画,总之你的情绪不能够有任何的波动。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政府还推行一种情感抑制剂,从而让所有人失去了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变成彻底的行尸走肉。
毫无疑问,这部科幻片中对于极权主义的勾画非常极端,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讲,他们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属性,变成了由政府集体放养的牲畜。
可是这种禁锢实质上是虚假的,人性的强韧决定了人的体内必然需要有属于人的情感与情绪,而人的情绪则是极权主义最想要把持的核心要义。
两者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抗。
下面那两张照片不知你们看了感觉如何,反正我是觉得他很帅.我尤其喜欢他的眼睛和嘴,给人很坚定的感觉.他的名字叫做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这个名字在一年前大概还没有人知道,但是在现在,肯定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他了,这都是因为一部电影-蝙蝠侠前传.蝙蝠侠前传有着一个好名头,还有好几个很著名的老演员-摩根佛里曼什么的辅佐,使得作为年轻时候的蝙蝠侠出场的克里斯蒂安·贝尔一下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在这个时候我却想起了另一部电影,那是我去年的冬天看的一部电影,看了后就一直想写一下,但是一拖就拖到了现在.那部电影的名字就叫做
原出处:http://www.blogcn.com/user21/picturesofyou/blog/22284302.html
无论逻辑还是想象力都比较烂的科幻电影,套个反乌托邦的概念,却没有思想深度。只为装酷的一份快餐。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
一切独裁者都是纸老虎,所谓乌托邦其实集中营。道理太浅,因而无趣。动作虽好,可惜太少。
动作设计不错,造型完全是照搬黑客帝国啊……海报也极其相似……
炫酷。
世界观与逻辑语言都可以抛给另一个次元,这片完全是冲着Bale脑残粉和反集权者去的。我恰好跟这两个群体都擦边儿,看得巨high。再者作为一个情感犯,必须怒荐。
感觉,自由
没拍好啦…比较一下v
一颗给贝尔,一颗给贝尔~
隐喻?=_=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却没有一个让我拥有我爱~~
一星给狗狗
just like ti
除了场景。。。。
为了彻底的根绝战争,人的思想被控制,情感被禁锢,影像书籍都被焚毁,这样真值得么?这样一种命题的题材比较难拍,影片中不合理的地方还是比较多,再加上又抄了太多的黑客帝国和1984,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了。
被贝尔骗了
真的很烂啊,这么弱智的情节设计,和同类的《黑客帝国》《异次元骇客》《移魂都市》比差了好远好远,甚至比烂片《时间规划局》都更烂些,傻逼的反派,生硬的剧情。
很一般,故事老套,全程尿点,如果不是贝尔演估计也就是一部无人问津的b级
不错
拖了十几年没看的片,果然不值得看。也就是做GIF图的素材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