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影看下来,第一感觉就是这是阿曼达·塞弗里德的个人秀,不过角色被她演绎得像是有强迫症似的。
剧情没啥亮点,唯一让我感到宽慰的是变态罪犯最后被烧死了,而不是像很多电影那样命大继续作恶。
掐指一算,竖锯老爷子已经走了有六年多了,而医生也成功的继承了老爷子的精神财产,到不知何处继续发展壮大电锯神教。
本片的反面角色大概就是电锯神教的门徒之一,但是他对老爷子技术的拙劣模仿,让本片从惊悚片,一下子堕落到他个人的悲剧。
电锯2最后保险箱打开时给我的震撼完全不亚于第一部老爷子从地上爬起来的那一瞬间,各种惊呼不可战胜,然后感慨智商不够用。
本片反面采用的手法基本就是二代中的声东击西欲擒故纵,但其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他轻视了狂怒状态下女主的战斗力,被三枪打成镇关西,然后悲剧的给妹子们陪葬了。
喂喂喂!
你要真是战五渣你是怎么成功绑架那么多妹子的?
再说女主来到坑边之后的偷袭也不够彻底,没有让女主直接残废或昏迷使其丧失战斗力,结果等别人反击时就被打成狗,这简直把神教的脸都丢尽了啊!
竖锯老爷子的在天之灵要是看到这一幕大概会直接气得复活。
整部电影基本上就是看女主各种躲警察然后各种调查,有些镜头确实让人有些紧张,但整部电影看下来中间这段还是很闷的,至少没有明显的亮点(那个基佬就忘了他吧)结尾对于没看过电锯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新鲜感的,但是对于我等曾痴迷于电锯中各种情节的人来说倒像是蹩脚的模仿。
但最让我在意的还是那个想棒女主的警察。
当反派最后露脸时我一瞬间就觉得他就是那个警察,这样想也不奇怪,一个警察才上任三天就对一个疯子有那么大兴趣还无缘无故的想要帮他,这些都是典型的美剧伏笔。
可是当女主回到家时,那个警察又出现了,这时我就震惊了。
如果不是我眼拙,那剧组的预算得多低啊,连主角都要跑龙套,哥们你是沙僧么?
话说回来,既然他不是反派,那导演你给一个对推动情节发展基本无用的人那么多镜头干什么?
骗观众么?
难道说,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电锯的编剧欠了该导演的钱,所以导演拍了这部电影来作践竖锯老爷子?
罢了罢了,死去的人就让他们安息吧,还容我去竖锯老爷子坟上烧一炷香。
学习勇敢——电影《Gone》观后感刚刚看了电影《Gone》(中译为《踪迹难寻》),感觉是最近看的最好的电影。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女性)曾经被人绑架囚禁(是不是有些耳熟呢?
),后来又逃出了囚禁她的地洞(那里是凶手囚禁、残杀并埋葬多名受害者的地方)。
她向当地警局报案,警察展开了搜索,却并无收获。
加之主人公几年前因为双亲在一月内相继辞世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病院(是她的姐姐将她从医院接出来的),后来与姐姐一起住。
一天,主人公发现姐姐失踪,坚信是曾经绑架她的人绑架了姐姐。
她到警局报案,但是警察并不相信她。
于是,她自己调查这个案件,百转千回终于让案件水落石出。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如果你喜欢阿曼达•塞弗里德(Amanda•Seyfried)这位有着《美少女战士》般大眼睛的演员,更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故事说完了,说说我为什么称赞这部电影。
先说一个前提,我本人不是女权主义者——我的意思不是说自己是一个男权主义者,而是“女权主义”做为西语背景下的舶来品,与后现代主义、环保主义等新近的思潮和行为同属一个时代谱系;换句话说,离开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大环境,这些后学和主义就无从说起,至少挪移到汉语语境中,就会形成南橘北枳的诡异现象。
——试举一例:美国高校中的主流思潮是左派的,左派学者批评美国政府不遗余力(比如乔姆斯基这位著名左派学者);而中国的“新左派”学习西方左派的批判语法,在西方学术界受到礼遇,而在国内却继续批判西方的普世价值,向体制献媚。
“新左派”照搬西方的左派话语,对于中国目前经历的社会转型于事无补,甚至是帮倒忙,至于“新左派”诸公的本意,我就不想关心了。
——换句话说,目前中国还不到奢谈“女权主义”的时候,至少让我们拥有基本人权之后再说什么“女权”,而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努力争取“人权”吧!
但是,西方的“女权主义”也有大约四十年的历史,至少取得了“政治正确”的话语地位(多扯一句,西方的“政治正确”是民主制度疲软的表现。
美国在二战、冷战的时候,什么时候在意“政治正确”了?
邪恶要践踏自由家园的时候,没有什么“政治正确”可言,必须做的就是用尽一切力量消灭极权帝国。
到了“历史终结”后,政客们变得八面玲珑,用“政治正确”做为左右逢源的遁辞,殊不知,历史还没有终结!
只要任何一种专制制度存在,世界就不可能实现永久和平!
希望西方有远见的政治领袖可以尽早明白这一点,世界范围内的民主,还有许多要做的工作),因此,一些著名的女性电影都多少有着女权主义的倾向和表达(比如《末路狂花》),我觉得这部电影也有着“女权主义”些许痕迹。
当然,即使如此,也不妨碍我对这部电影的解读。
主人公是一名弱势群体的代表或符号:女性、蓝领、精神病人、丧失双亲、遭遇绑架……很明显,影片这样设定主人公的形象,意在让观众承认或意识到,主人公的弱势地位。
在看惯了银幕上的超级英雄或人间英雄后,很少见到如这部电影里主人公一般的弱势形象。
一方面,这样的设定容易让观众产生关注和同情的心理投入;而另一方面,也为故事的展开增加了戏剧张力。
在主人公调查案件的过程中,面临的真正威胁或者说困难并不是凶手——凶手出镜的总时间没有几分钟,而且几乎都是模糊的,我禁不住想:电影是否有意淡化凶手的形象?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我的直觉就是准确的。
电影也认为主人公置身的险恶环境,并不是由罪犯——一种社会的非常态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警察、精神病医生这样的权威所组成的一个常态化的社会结构。
也就是说,相较凶手对主人公的罪行,权威机构(警察局、精神病院)对她的不信任和伤害是隐秘且持久的。
主人公即使可以摆脱凶手,却不可能摆脱权威机构对她的“规训和惩罚”。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让人想起福柯。
福柯对现代社会的权力进行了知识考古和谱系学的研究,他认为权力不完全是消极的,实际上,权力在对现代社会意义上的“人”的塑造中贡献着主要力量,权力使“人”成为主体,这在十六七世纪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即使不说像警察局这样的明显的权力机构,精神病院也是一个权威机构——福柯的《诊疗室的诞生》、《疯癫史》等作品,正是通过精神病人的知识考古,来查找权力对人的塑造过程。
福柯对权力的不停追究,正是源于他对自由的热爱,这种热爱已经超出了制度的框架,而回归人性本身。
福柯是一位思想家中的思想家,他的人生比他的思想更精彩。
在他看来,权力是无所不在的,或明显或隐蔽,人们在权力中生存,与权力形成一种互动。
于是,主人公调查的绑架案,也就成为了她与这种种压制人的力量周旋的过程。
主人公参加散打训练,并且随身带枪(这说明面对生活要随时做好准备)。
在主人公与陌生人接触:无论是调查案件,还是躲避警方的围捕。
她几乎都采用了说谎的办法,在电影中她说了各种谎言。
必须指出的是,在西方的公民社会中,诚实,已经成为了一种基本的公民生活规范,但是,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却颠覆了这一公共生活的常态。
这也是引我思考的一点:在弱势的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才与反抗的目的一致?
假如我们承认,手段和目的一样重要,而在一种制度向某一群体或阶层倾斜的环境中,在一种常规手段不能达到诉求的情况下,什么是行动的底线?
比如,在电影中主人公的说谎,是可以被原谅的(至少我可以原谅她)。
但是,在现实中,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比如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以及金领导的“民权运动”,这二者都是在当时政策向某一阶层倾斜的情况下发生的,非常态的人权行动。
两者都取得了成功。
而需要指出的是,两者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在一种民主的制度框架之下。
而在非民主制度下的人权诉求,往往采用暴力方式,而暴力已经突破了和平的底线;重要的是,暴力,几乎是专制制度下,人们惟一可以选择的方式。
而在制度转型的过程中,为人们提供了暴力之外的选择,虽然,每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数量在增长,但是,还是可以看到在暴力之外的理性选择(成功的有“广州px”、“大连px”等)。
是否要用暴力的方式完成制度转型?
这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权衡和选择。
如果我可以说出自己的愿望,当然希望采用和平的手段完成制度转型,民主制度需要用一种民主的手段来实现;而重要的是,和平转型需要权力改变思维和手段,否则,只能是暴力的重演。
而具体到个人,在一个无法相信、不可依靠任何机构的环境中,个体如何实现正义的伸张?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手段的确溢出了一般公共生活的底线。
在我看来,影片已经不停留在制度的讨论上,可以说,影片更倾向于哲学和社会学探讨,关注于个体在与社会权力的较力中的弱势处境和精神状态。
有趣的是,虽然主人公在电影中一直在说谎,但是,她周围的人也在说谎,只是不以个体的身份,而是以权威的名义。
电影中主人公的精神病医生配合警察诱捕主人公,向主人公说谎,但是却被主人公识破。
让我想到:说谎,仅限于一种个人行为吗?
为什么权威用权力话语说的“谎言”就不是谎言呢?
从来以“宣传”为面目的谎言,由谁来承担道德成本呢?
我想,权威的“谎言”,无论是权力的意识形态,或是以泛权力(经济的、科学的、文化的等等类型话语)为前提而说的谎言,最后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
看我们的历史,帝制专制的时代的谎言,极权时代的谎言,还有现在的谎言,让人不住怀疑我们的道德存量是否已经接近赤字?
影片中还有一点引起我的思考。
警局里一名新调来的警察相信主人公的话,而且,他也希望可以帮助主人公。
但是,主人公却不相信这名“好警察”。
在我看来,弱势群体对权威的不信任,很有可能在权威中某些开明力量有意与弱势群体谈话时,由于弱势一方的不信任心理,而让对话错失机会。
必须承认,在历史上,扭转社会走向的机会稍纵即逝,在权力主体不愿做出改变的情况下,权力内部开明力量的动作就非常有限,假如开明力量创造了一个微小的机会,却不能被弱势一方理解并把握,那么,接下来就是权力主体对两派力量的双重打击!
听起来有些似曾相识是吗?
可惜,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种微弱的机会似乎也不太可能出现了。
最后,我想谈谈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
这也是影片结尾留给我的思考。
实质正义比程序正义古老得多,可以视作人类对自身族群实施的正义规则,这一点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初期状态,在法律还没有诞生之前。
相信对于那些侵犯族群或同族利益的人,族群按照罪责的程度对其进行惩罚。
古语常见“人人得而诛之”这样的用语,抛开具体语境,显然,这体现了实质正义的精神,未经法律机构审判,没有公诉人和双方律师,一个人就可以身兼检察官、法官、律师和行刑人等多重角色。
至于红色电影中革命战士对反面角色的终审判决“我代表人民枪毙了你”云云,则是另外一回事,不在讨论之列。
程序正义与制度的进化和完善密切相关,在这一点上,西方走得比我们远。
帝制时代虽然有细密的法律,但是,这种法律体现了前宪政时代的意识形态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民间文艺中对那些行侠仗义的“不逞”之徒的赞扬,正是人们对实质正义的认同和向往。
吊诡的是,几年前杨佳案件中,民间对杨佳的意见支持,似乎衔接了古代实质正义的谱系,不过这又是另外的讨论了。
程序正义的建立首先是法治社会的全面实现,换句话说,使人们放弃执行实质正义的前提是,法治比自我执行正义成本更低,而且更有保障。
这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标志之一。
但必须指出的是,程序正义是制度产物,而实质正义则是自然法的体现。
在程序正义不发挥作用的时候,实质正义就会被不公激活,行使其古老的人间职能。
进一步思考,程序正义是否是实质正义的最佳体现?
只能说,在目前的人类经验中,程序正义是最不坏的选择。
也许只有上帝才有完美的正义解决方案——当然,是在天堂里,在尘世还是先用人间制度来凑合着吧。
电影中,主人公最后采用了实质正义的方式,即使电影是虚构,但是,这依然申明这样一个意指,即使在法治社会中,即使程序正义被普遍认可和接受,只要有一个人遭受不公正的待遇,那么,这个人就天然具有了行使实质正义的权利。
罪恶在火光中结束,火光映在主人公的脸上,人间正义得到伸张。
电影看完,我却思绪起伏,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中,个体都未能被制度所保护,甚至成为制度结构的受害者,而寻求实质正义的救济。
那么,在一个法治不健全,甚至连法制都未全面实现的环境中,人们如何能免于权力的弹压而保有自我的尊严?
也许,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学习一项我们极其缺乏的品质——勇敢!
我愿意再次引用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公墓上的演讲》,他说:“有自由才会有尊严,而要勇敢才会有自由!
”让我们学习勇敢,并运用勇敢,为了自由!
为了尊严!
写于2012年6月6日至9日 午后
好久没有看过这样引人入胜的剧情片了。
故事讲得不错,导演很会讲故事哦没有血腥,没有太多的暴力,有的只是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嘿嘿.唯一遗憾的是,大BOSS,击溃得太容易了.虽然前面有了铺垫,但是最后打BOSS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意犹未尽的感觉呢不错的 片子哦。
推荐
虽然哥签了保密协议,但是这种形式上的东西对哥完全没约束力啊!
再说这是俺们天朝的豆瓣,谁怕谁啊!
这次由阿曼达姐姐饰演的洁尔一人撑起整部电影,由于有小红帽的前车之鉴,哥对阿曼达姐姐solo的电影完全提不起兴趣,不过鉴于是免费的而且又是弱女子为了拯救至亲深入虎口乃至与全世界为敌(好吧....其实也没有全世界,就警察而已)这种俗套但是很对哥口味的剧情,所以哥就去了试映鸟。
整部电影看下来,还是超过了我的期望值的,因为起初一看阵容,就没期望能有多少看头,但是结果是有惊喜的!
首先整个故事线比较紧凑,各种线索连接不牵强,阿曼达姐姐奋力地要入戏三分结果稍微地过了一点(警局部分),整部电影到结尾前都比较流畅没有太多的拖沓。
有点到即止的前情闪回(但是老重复同一个镜头)和清楚明了的前因后果,不像大多数悬疑片一样故弄玄虚。
但是.....但是.......最大的败笔我觉得就是结局......一个如雨后伴着彩虹出现的一缕缕阳光般美好的结局.....或者我的内心真的太黑暗了,在这差不多2个小时里,我一直在等待那邪恶的结局,那个躲在阴暗角落的黑影的一个恐怖的微笑或者是主角惊恐的眼神,谁知道我错了,那个躲在黑暗角落的黑影已经被洁尔放倒在他自己挖的深坑里了,阿曼达姐姐雄赳赳地肥到家里与妹妹团聚的同时还耍了警察一把。
请问黑影的微笑在哪里!?
主角惊恐的眼神在哪里?!
主角绝望的最后一声尖叫在哪里?!
结尾应该是:自从那晚之后,洁尔始终没有再次出现,警方已经认定洁尔已经被害身亡,但是洁尔的妹妹始终没有放弃寻找洁尔点点点点点点(怎么这么像换子疑云) 这样就可以顺理拍续集了啊!
又或者!
这其实就是洁尔的一场梦,因为电影一直有提到她宣称自己两年前被绑架然后成功逃脱而被看作有精神有问题,然后完全可以顺着这个路线来个一切都是一场梦的结局嘛!
(怎么又那么像致命ID....)另外,阿曼达姐姐和警察的追逐也未免太长了,整部电影本是应该将重心放在阿曼达姐姐如何顺藤摸瓜斗智斗勇寻找妹妹和直面变态的,但是整部电影看完了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阿曼达姐姐没耍神马手段就各种摆脱各种警察的追捕,而仅靠几样物品串联起来的线索也稍显薄弱了一点,阿曼达姐姐和绑架犯的互动简直就少得不可原谅,快餐店的一瞥和一通电话,没了!
这也是营造气氛的一大败笔。
最后还要吐糟一下的就是配角们.....只能说配角们还真的完全配得上配角的称号....对故事的发展完全没有影响,随便拿掉任何一个人,整部电影完全不受影响,还有就是弱智得可爱的警察叔叔们,阿曼达姐姐并非身怀绝技,平时在高速上追人开罚单神马的飙得可起劲了,这电影里的警察倒好,各种被甩掉,还是被各种烂车甩掉,现实中上敢撞敢并敢挤的拼劲完全不见了.....总而言之忽略结局的话,这部片还是可以一看的,至于上映时间,貌似是2012年2月?
≪夺命追踪≫,讲述女主角的妹妹神秘失踪,费尽千辛万苦寻找最后却真相重重的故事。
首先本片的剧情还算可以,但一看完全片就会让观众一头雾水。
虽然这故事很难会让观众理解,但所谓的真相在影片最后出现会让观众大吃一惊。
配音,虽是总监一贯水平,但再邀季冠霖配女主算是一大亮点了。
总之,爱看不看。
今天是冲着AMANDA和KATE MOENNIG看的这片,公车上。
很可惜KATE严格的打了回酱油5555但是AMANDA演的真的是很好!
JILL真是我偶像啊!!
聪明,机敏,强健,勇敢!!
好有行事能力!!!
这部片子根本不是罪案,悬疑片那么简单,这是部鼓励女性积极向上,锻炼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力的电影嘛!!
如同导演所说,是部女权主义色彩作品。
我看了以后热血沸腾的,打算最近多锻炼身体呢很鼓舞人呢 ,看了好过瘾
看了些评论,很多人说情节很搞笑,铺垫了一大堆,最后一下子就ko了坏蛋太过简单。
其实仔细想想没那么简单,这片子要么是剪坏了,要么就是留着伏笔准备拍续集。
我认为新来的警察胡德是坏蛋,有以下几个理由:1. 从胡德跟女警察的交谈里可以得知胡德调来这里之前曾住院很久,个人认为是女主上次刺伤的其实是他,而不是死在坑里的那一个。
2. 当胡德知道女主找到了锁店,会追查到五金店的时候,胡德偷偷给她打了电话,编了谎话想约她单独见面。
注意,是瞒着其他的警察单独约她,如果是出于想抓她归案,用不着找个角落偷偷打电话。
中间他又很多次的打给女主,都没有其他警察在场铺垫。
3. 女主开车去森林,快到位置的时候,通话时断时续,“坏蛋”说,这里信号不好,女主奇怪的问“可是我们一直在通话啊”。
其实这时候胡德藏在她的车上,或者开车跟在她后面,所以前段时间有信号,而后段进了森林就没有信号了。
4. 女主去森林时候,那个警察小头目,问过一句,说胡德哪里去了。
女警察说给他妈妈煲汤去了。
以此印证第三点。
5. 女主回到家跟茉莉拥抱的时候,镜头后方胡德出现了。
再次证明第三点。
6. 仔细听,死在坑里的jim其实声音跟电话里不太像。
跟胡德长的略像,也许是兄弟?
7. 女主去找他睡不着觉的邻居的时候,邻居说有面包车停在她门口,而且很大声的按了喇叭,如果坏蛋只是一个,需要按喇叭么?
按喇叭说明是两个人,一个进屋了,一个在车上催他。
8. 最后的照片可能不是女主寄出去的,第一地图很新,不是女主那张做满了标记的地图。
第二女主跟警察说一切都是幻觉,扔了枪,目的就是私下报仇,不想让警察发现她杀人。
所以没有道理寄出照片并标记地点,让警察去追查,那样警察就会怀疑女主杀了坏人。
ps,说最后情节太牵强,坑边上正好有桶汽油的同学,您看的忒不仔细了,前面的购物小票上有提到煤油,因为煤油灯买来是不带油的。
看过后第一映像是没看懂,再回头想想事情会不会是这样?
与其说是主角在追踪罪犯我更觉得是相互追踪,没错不光主角追踪罪犯,罪犯更在追踪主角,罪犯在第一次被主角逃跑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观察主角,这也是何尝不是一种追踪?
首先,罪犯是个变态杀人狂。
在车上,罪犯和主角的对话中有一个故事:“女儿和父亲生活在森林里,女儿的一切是父亲教的,没人找到他们。
”主角回忆里她用碎骨片刺了罪犯目测是脖子,逃跑。
两者结合可以认为主角刺得是罪犯女儿,并杀了她(第二次坑里的尸体),罪犯才在发现警方并不相信主角后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了解主角并设下陷阱再次抓到主角为女儿报仇,否则没有深仇大恨的情况下罪犯在暴露后更应该逃到别的城市生活。
至于女儿所以帮罪犯是因为一直生活在森林所以没有正确的善恶观并不以杀人为恶,而且以帮助罪犯(父亲)为善。
我发现很多人在吐槽结尾太烂,但我确认为结尾正该如此。
应为罪犯只是个普通的变态杀人狂,并不是刀枪不入的超人,肉体不能硬抗子弹,所以在主角的两枪下残血丧失战斗力并并被主角红烧。
这个结尾正是影片的风格体现即现实。
现实中警察不会应为精神病的几句话发动大型活动,正常人都不会;现实中警察不会注意一个子虚乌云的绑架案而回紧张一个持枪的精神病人在大街上乱晃并且这个人还用过这把枪了(威胁锁匠儿子);现实中每个人都会在警察的要求下配合骗主角回家而不会相信她的“幻想”包括主角妹妹的男朋友。
至于新来的警察与其说相信主角不如说是好奇(看上了?
)主角自身。
片中警察的态度一直很消极,有人怀疑这点。
我们来看看前提,第一次绑架警察出动全部警力搜查森林一周,这可一点不消极。
结果呢?
毛都没有一根,而这时候主角有被查出有神经病,于是,警察觉得自己被耍了,可还没办法报复,谁让人是精神病呢?
于是第二次报案时警察对主角是反感的,态度消极很正常。
再者失踪是有时间的,绑架是要证据的,失踪没到时间绑架没有证据警方不会理会一个神经病的报案的。
消极在正常现实不过。
新来的警察,我几次怀疑是男主角,一心想看在主角没人相信的时候一直支持她并最终一同斗败反派老大就会妹妹,最后事业爱情双丰收,多完美啊!
不过还是因为现实,现实不是童话,一个前途光明的警察新锐不会为一个颇有姿色的神经病把自己的前程砸了的。
他的作用只是添加悬疑而已,第一对主角的关心可以让人误会是试探,结尾时的给老妈送汤让我认定他就是罪犯,送汤是请假的借口,实际是去谋害主角。
结果证明我想多了,估计很多人同我一样想多了吧。
坑里有许多枯骨是罪犯之前杀害的,帐篷里的照片证明了这一点,那么为什么以前没人报案?
主角报案了没有人怀疑?
从主角的身份联想,主角父母双亡,姐妹分居(别查出有神经病后被关在精神病院,被妹妹接出来后才一起生活),没有男友,与邻里没有交往,也就是说主角失踪了死了没人在意,没人报案(在罪犯眼里,罪犯不知道主角还有妹妹)。
所以罪犯以往杀的人也与主角一样死了没人知道的那种,也就让让警方认为没有罪犯这个人。
最后的最后主角和妹妹相拥一起妹妹眼神瞬变,是主角悄悄告诉了妹妹杀人的事实,两人安全了,又不想让自己变成杀人犯,故承认自己是幻想的罪犯,根本没人绑架过她,同样妹妹以后也会说自己没被人绑架塞在房子下面,是离家出走等等。
最后给警察局长的秘名邮件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是主角良心发现要为其他惨死的少女找一个安葬的机会就不得而知了。
估计应该有续集。
这个连环杀人犯是那个新来的男警察的亲兄弟啥的……阿曼达·塞弗里德 Amanda Seyfried性别: 女星座: 射手座出生日期: 1985-12-03出生地: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伦敦职业: 演员更多外文名: Amanda Michelle Seyfried (本名)更多中文名: 阿曼达·希耶福里德 / 阿曼达·西耶弗里德可惜没有女主角性感靓丽的表现
当别人都觉得你是神经病时你要如何证明自己不是?
看开头觉得把精分做成迷失案的设定挺好,看到结尾发现这还真就是个迷失案。。。呃,说好的高潮呢?绑架犯为什么不是警察?那个新来的神神秘秘的警察还真不关他事啊!变态绑架杀人魔战斗力为零不说,脑子也不好使,女主不是他引诱来的,一把小刀对手枪,而且洞口为毛有汽油呢,准备好了烧死自己么?
大爱amanda,这剧里的警察就是一帮蠢货
节奏拿捏的不错,就是故事经不起推敲,有几场戏安排的莫名其妙。
就是看看阿曼达。。。
从头到尾都是阿曼达一个人的独角戏!其他人连配角都算不上,充其量是路人甲乙丙!上升期的小花旦~
画面给全分, 故事打6折, 综合起来还行吧..
Love you Amanda~ Movies always tell us that cops suck.
我还蛮喜欢amanda的嘻嘻嘻
阿曼达怎么感觉皮肤不太好呢
这妹纸真够hard core的,这充分说明了持枪权多重要〜
其实真的很没意思。还有,女主肯定是有人捧着
看完影片我只想剧透,中文译名中的「命」,是凶手的命哦:)
amanda演技不错,居然还有卡瑟琳默念,不过剧情有硬伤,两次就这么逃脱毫发无损,劫匪脑残吗?
被全世界当成精神病还要孤军奋战去抓凶手的姑娘 追凶线索一条条暴露得简单了些 然而电影相当紧凑 (豆瓣君这分数好低啊)
阿曼达复仇记,惊悚感制造的很牵强,黑猫很无辜
都没必要看整部片子。百分之90都是女主角的脸金发靓妹不过是变漂亮了。男的都不是好人。挺无聊。
八百年没看见她了 鸡冻了
女主角过肩摔很帅气
电影里蛮多熟面孔的,可惜真的提不起兴趣,悬疑效果也不够,结局还有点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