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这部电影,完全找不到感觉也理不清头绪,准备将它归为自己无法理解的老外的电影的行列来着,这时想起了豆瓣,身边越来越多人给我推荐的地方,上来找了半天,还是没有看到满意的影评,不过倒是启动了我的思考。
一头倒在床上,不知不觉开始想着自己最近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并开始总结。
不时也换着想想刚才电影里的情节。
其实我似乎在现实里确实扮演过这个老头的角色,那时候我和我的前女友在一起,那时我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获得了许多认可和尊敬,我常常以此告诉她我是个天生的英雄人物;我常常用比较愤青的口吻告诉她现实的残酷,让她小心翼翼的生活;认识她的时候,我也那么一个人孤单的生活;那时候我觉得自己懂得一切,看明白了生活甚至看明白了人生;并常常把这些大道理说给她听。
她也和里面的金发美女一样美丽;她也很爱听我发愤;她也觉得找到了生活的老师,觉得自己可以通过我变得更聪明;她离开我的时候也告诉我,她觉得她自己错过了很多,她不应该拥有这样的大学生活。
真是越想越像。
这些特点总结起来,可以用“愤青”这个词来形容,我一直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愤青无非两种原因,第一,受到了伤害;第二,看到了这样的受到过伤害的人觉得他们行为很酷或觉得他们思想很酷,这种酷必定给自己带来些什么,于是模仿。
我是个巨蟹男,一直挺温的性格,而且看生活里的什么都觉得美好,为什么那两年我会那么愤青?
是的,我受到了伤害。
我从更之前的那段失败的感情里走不出来,即使已经过去了三年,我其实还是没有好起来。
直到我遇见她,前面提到的我的前女友。
当时选择和她在一起,就好像电影里的老头,觉得只是一个意外,只是一个生活的不速之客,玩乐了之。
但就像老头老赞美姑娘美丽一样,我其实也在意着她表现出来的所有东西。
电影里漂亮的姑娘觉得老头潇洒可爱,只有这个老头和别人不一样。
现实里我的她也是这样看待的。
她有次对我说,我觉得你这两年活得真潇洒。
她们看不到的,是光鲜外表下曾经受到的伤害。
愤是一种保护,一种认为攻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人自我心灵保护的体现。
整部电影里,美丽姑娘的背叛的那一段是让我觉得很难受的。
边看边心里在念叨,你怎么能这样你怎么能这样,早已知道情节将会如何发展,但还是一次次的期待那女孩潇洒的对那帅哥说:“滚!
"谁知她说的是,我随身带着伟哥。
老天,让年轻气盛的大帅哥吃伟哥?
她想要怎样的fuck!
当影片进行到,知道如何选择轻松的人们都在享受快乐,而老头一个人在洗着手唱着祝自己生日快乐的画面的时候,我觉得我难受得想死掉。
谁知这时老头就破窗跳楼了。
所以我的理解是,老头因为自己的妻子的背叛而受到伤害然后成了一个愤青,最终还是逃开了爱人逃开了他们的房子,逃开了一切自己孤独的生活。
而我的感慨是,你们可以选择跟谁上床,你们可以选择自己跟几个人上床,你们还可以选择跟异性还是同性上床,你们都可以理解成这是自我解放,这是发现真我,甚至是在寻求生活的救赎,因为你们确实很辛苦,你们生活得不容易,你们需要换着方法体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反正需要的是道德的,你们爱怎么说都行。
我都接受,我都认可,我甚至都尊重你们,你们想在过年的时候到我家聚会都没问题。
但是我坚持我的认为对的东西,即便是全世界都认为是错的种族主义。
只要我觉得是对的,我就要坚持,我相信爱情,我渴望《一切为了她》里面的那种爱,我相信一定有一个女人会在我落下的时候用身体接住我,即使早知自己受到伤害也在所不惜。
我相信这些你们觉得根本不值一提的甚至是狗屁的东西,这就是我,我始终要做我自己的,成了一个愤青的招人讨厌的没有任何情调的独自生活的老人也在所不惜。
与其那些看似获得了快乐的人,我或许更愿意做这样一个老头。
从头到尾,想说的是,又是个傻逼,对什么都不满意的老傻逼,半夜起来大吼大叫的人,还有2次自杀都没死的老愤青,伍迪艾伦是不是把这个世界都看透了,不能不说,里面有的东西还是有道理的,又是那种调调。
我真的很爱伍迪·艾伦这个唠叨的疯老头。
他的喜剧是诙谐戏虐的,是来自生活的,在我看来他是敢想敢做的导演,他的喜剧点在于把人们幻想的又或者很平常的事放在荧幕上用戏剧般的方式讲述,其中参杂了生活的智慧。
虽然是个唠叨的导演,但是他所想表现的并不是靠大段的独白展现而是剧情,慢慢的把他想展现的放在你眼前,他的内心他的想法他的爱情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虽然很多时候所展现的表面观点是悲观的愤世嫉俗的,但我却觉得他是一个乐观的人,又或者他和我们一样是个又悲观又乐观的人,怎样都好。
这部剧讽刺了生活、宗教、不可变的信仰,以及以表面对任何事下的定论。
剧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综合体,相信事物的巧合、不确定性和万事的变化,却是按照固定的时间表和生活方式才会心安的男主;来自南方小镇,对一切充满新鲜、可吸纳包容任何事物的女主却在一开始爱上了愤世嫉俗有智慧而顽固的男主;当然事情不会那么平顺,因为丈夫与闺蜜劈腿而被分手,传统的宗教信徒,对性只能称为忍受的女主的母亲到了这里,却成为了性开放的情欲艺术家;在为这些感慨的时候女主的父亲来了一个更顽固的宗教信徒,央求女主母亲复合,却在酒吧邂逅了gay,而彻底打开心扉承认了自己的性取向;从前对爱情坚信不移的女主也邂逅了另一位年轻的男演员而坠入爱河。
我觉得最妙的是最后男主第二次跳楼压在了一位正在遛狗的女人身上,男主毫发无损,而这次厌恶人类、相信变化无常的男主遇到的是灵媒。
剧中越是对自己信仰深信不疑的人,他们的反差也就越大,最后抛弃所谓的信仰,我觉得是他们跟随他们所在的环境去压抑自己信奉上帝,虔诚祷告,但是他们连为何这样做也不清楚,这样所谓的虔诚是最容易动摇的。
可以把他理解成对宗教和人糊里糊涂信仰的讽刺,也可以是对世事无常带来的美妙赞美。
所以活在当下便是常态,变化也才是最稳定的常态,我们所唯一确定的就是无时无刻的变化。
我将来要做什么工作?
会变成什么样子?
未来十年在哪里生活?
他以后还会和我在一起么?
我怎么知道呢?
明天太阳会不会升起我都那么不确定呢。
跟着心走吧
要是男主由伍迪自己来演会是什么样。
我想虽然伍迪的话唠功底无人能敌,但是多少还是缺了一点点那种对全世界竖中指的愤青气质,总感觉伍迪看起来就有种说不上来的委屈样(也许)。
先说男主这个对全世界唱衰的老头,老头有点犬儒主义在身上,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个文明的所有细枝末节(反正嘴上一直没闲着哈哈哈哈),他自己有一套办法独自对抗世界的无意义,看起来有点搞笑,而且显而易见的用处不大(之前都自杀一次了)。
但是就是这样的小老头,在和女主产生联系以后,虽然还是嘴硬,但是显而易见的对生活重新燃起热情了,怪不得说喜好独居者,非神即兽,就是因为生活琐事的羁绊,让我们偏离了两个极端(不过这两个极端常人独居也难以达到,最后导致的可能就是zisha)。
也许这就是犬儒主义的解脱之道,重要的其实不是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而是你怎么对待身边人。
女主对男主的懵懂爱情,与其说是爱情,倒不如说是崇拜,这种崇拜导致了盲目的冲动,在这场荒谬的婚姻里女主得到的并不多,也许是习惯了听男主说那些她也不理解的专业词汇,习惯了男主那些听起来不同寻常的价值观,最后醒悟,和亨利在一起也算是圆满。
(又有谁能扛得住大超的诱惑呢哈哈哈哈哈哈) 最后是女主的爸妈,伍迪镜头下典型的被传统压抑的夫妻,最后在来到纽约以后唤醒被压抑的自己,基督教徒最后变成3p加同性恋,够荒缪但是也够现实。
聪明人不见得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但是聪明的导演一定能拍出与众不同的电影。
伍迪艾伦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导演,whatever works就是这么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
尽管编剧的智力优越感随处可见,但是影片的视角其实是众生平等的。
此片主角不仅嘲笑众生,他揶揄自己更甚。
看这个主角,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教授,看起来比其余角色都有智慧,可谓是生就一双慧眼,对人性和人心洞若观火,可他还是婚姻失败,戴一次绿帽子不说,再结婚再戴,再戴再跳楼,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的达春绿?
不,影片自嘲的意义绝不在此。
是的,没有谁完美,没有谁超脱。
没有人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更没有人能预测未来的模样。
这就是影片不断打破屏幕的阻隔,让演员与观众直接对话的目的:你看你就是这样的,你看着电影发笑,其实是因为影片所投射情结的就源自你自己。
就像主角(也可视为导演本人)开宗明义所说的,一切宗教和一切主义都是荒谬的,因为在本源上,人类是非理性的、人性是非本善的。
所以,乍一看,悲观和绝望都有充足的理由,就像主角的父亲,看了一篇毫不关己的负面报道而就忽而自杀,而主角自己两度跳楼的情节,也不过是为了印证这种悲观的论点。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人生观就是:尽管这个世界是如此乱七八糟,尽管我们往往感到悲观失望,尽管我们常常无由头就失控和崩溃,可既然我们神奇地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好好体验见招拆招,坚持活下去并且活得有滋有味。
whatever works,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尽管3p了,可是并不算堕落;尽管男同了,但也未妨碍别人;尽管伊外遇了,可也无需隐瞒(难道这不伤害对方?
影片对此难以自圆其说,或者说,其价值观仍将自我置于首位)一切皆无不可,只要勇于面对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只要能以爱的相伴找到快乐生活的入口,人生就值得一游。
电影看完,一种呕吐的欲望突然从胃里反到心里,如果说恶心除了是一种生理反应还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那我当时的感受用“恶心”二字形容最恰当不过。
而这种恶心感已经多久没有袭击我衰弱的脾胃,我早就记不清了,就像我曾经也有过的Woody一样的愤青时光已几乎被遗忘。
但今天我又重新想起那段如梦般奇幻,又如伤疤一般痕刻的记忆。
可能你们会以为那段记忆与恋爱有关,那恐怕只能令你们失望了,它只是关于我的一段工作史。
那时,我职场新人似的初来乍到,一切从零开始,但天生的一点责任感和痴傻劲让我比别的新人都更卖命,甚至是毫无道理的,而直至今天我依旧没有找到当时干劲的由来。
然后正如那年的星座预测一样,事业顺利,受领导器重。
工作内容虽然与我的专业无关,但是仅凭一点对于文字的敏感和思维的灵活,进阶之快似乎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好像这份工作就是为我而设,大学以来的霉运似乎就要在此时调转。
但也就在此时,自满之心无限膨胀,另寻高就的想法开始如水草般疯狂生长。
当我提出离职,人们都惊讶不已,特别是看着我成长起来的领导,他们觉得太过可惜。
当初“这么好的发展机会丢掉不可惜吗?
”如是想法也曾出现在我的脑中,但很快我便用“机会哪里都有”来说服了自己,再后来我就到了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清闲而无聊,毫无发展可言。
这段经历离我已经一年多了,期间细节历历在目,辛劳与收获都成为了最宝贵的记忆。
而《Whatever Works》中,有谁注意过鲍里斯(那个老头男主角)的第一段婚姻。
兴趣相投,知识结构类似,正如鲍里斯自己所说的天造地设的一对,但鲍里斯果断抛弃了她,抛弃了美好的婚姻,抛弃了他年轻时的许诺(恋爱中那些海枯石烂的诺言,年轻时的鲍里斯或许也无法逃出这一俗套),甚至抛弃了自己的生命。
想到这里,我豁然发现恶心的缘由或许正源于此,这种对于美好的无条件放弃。
而我到现在为止依然为一年多前的选择而心怀懊恼,虽然我试图再次说服自己,正如当时“机会哪里都有”那样。
本片标题“Whatever Works”正是对这种“不可理喻、可惜至极”行为的豁然摊手(正如海报)。
而我过去自以为是的超然豁达,实则是另一种自我欺骗,也终在Woody的“Whatever Works”面前现出原形。
但我突然有个问题要问鲍里斯,更要问Woody,如果“什么都行”,那你为何毫无顾忌的要抛弃你的前妻,难道“那种生活”不属于“Whatever”吗?
或许这是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因为“Whatever”限定于既定事实,就好像我只能对我现在的工作说“恩,还行,凑活过活”,而“那种生活”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记忆,只是可怜了那位前妻,突如其来莫名其妙的就要遭遇婚变之苦。
关于两星,我还是坚持我短评中的看法:Woody从反面用否定一切的态度肯定着一切,而这又与那个道理——所有人都成了你的朋友,你便失去了所有朋友——殊途同归。
既然如此,我便以最低的分数表达我浅薄的敬意。
(现在我也终于吐完了,恶心的感觉终于烟消云散)
所谓的一见钟情的婚姻,无关乎年龄家庭教育背景的爱情,都不过是人类思想成熟过程中为婚姻为爱情标榜出的理想的模样罢了。
所以时光荏苒,感情会淡,关系中的两人也可能不再和从前一样离不开对方。
人们开始相互嫌弃伤害攻击,将一切怪罪于婚姻爱情。
却不知,错的既不在婚姻也不再你我。
变化的世界承载着变化的你我,情感本不该一成不变,哪里谈论的了永恒与对错呢。
Melodie找到了绅士帅气的Randy离开了高智商却时刻碎碎念的Boris,Marietta从并不幸福的“完美妻子”摇身一变成了放纵爱情与两个男人同居的“艺术家”,John和与观众对话的Boris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
看似是大团圆好结局?
当下的这一刻,一定是的。
可未来,又有谁知道呢?
所以说, ‘whatever works’ only works at the very moment, nothing lasts forever. But why do we even need to think about ‘forever’? We all will vanish one day anyway. Seize the day, treasure every moment, then just live the life to the fullest.
最近的片子话痨很厉害。
从头到尾。
喋喋不休。
我还挺喜欢这种叙述模式。
让别人说总比自己说舒服多了。
时不时的点个头或者自卑一下也挺好的。
只要语速适中就okay,扯远了。
为什么喜欢此片,大概是那种对一切规则的愤世嫉俗吧。
不遵守规则,不follow the rule。
怎么可行怎么来。
这种全新的价值观要好好的去实施。
还有就是不管是谁都喷。
特别那一段,一妇女因为自己儿子被主角老头给扔棋盘说儿子愚蠢过来投诉他,结果反被喷回一肚子气,反将了一军。
看到这段,我差点笑岔气。
一是觉得这样的老头真是不可理喻啊,一面又觉得这老头真可爱。
里面很多段子其实都很好玩。
好多时候都笑得前仰后合。
关于洗手的时候唱生日歌。
我也想试一试。
真的可以杀死那啥细菌么。
如果实在是没什么事情可干,我也去跳楼试试看。
认识老头的人好像最后都过得很难舒坦。
小女孩和男演员好上了。
小女孩他娘变成艺术家了。
还有俩个老公。
小女孩他老爸虔诚的教徒也开始断背了。
还有说不清是否是映射斯嘉丽的。
大概就是这样的故事。
反正总的来说,挺欢乐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
这世界的烦恼啊就是你想理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船到桥头自然直。
Whatsoever if it works out。
看了一眼海报就知道这将是我看过最棒的Woody电影,观影后我那该死的直觉又对了一次,没错,这是Woody把资本盈利等问题全都抛脑后,完全放开拍自己想拍的题材,没有知名演员,男主更是没有半点男一标配魅力的普通糟老头子,而正是这样的编排,成就了一个绝妙的文艺喜剧;男主是高手藏民间,凭着渊博的知识,高端学术背景,在纽约过着高尚的生活,然而中产梦寐以求的一切在他心里却打了问号,没有宗教信仰,却比任何人都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洞悉宇宙奥秘的世界观,更让他接近开悟,他的台词就像在演绎Woody Allen对人生的真实看法,在悲观中乐观的活着,有何不可?
生活就是这样,老天爷关了你一扇窗的时候,就给你开另一扇门,真正的神存在虚无,却又无处不在,岳母被女儿嫁给糟老头现实冲击的同时,又间接认识了老头朋友做了她的新男友从而被发掘了艺术天赋,做回真正的自己,更发展到三人行模式!
老岳父做了一辈子虔诚信徒,却是离上帝最远的人,一个连自己的心都逃避的人,最终还是一次偶然的酒吧相遇找到那个隐藏多年的自己!
喜剧的结尾也是很讽刺,第二次跳楼的糟老头子竟然砸到了一个单身女灵媒,不信命运的人遇到了一个可以预见命运的人,冥冥中的安排就像宇宙在开玩笑…宇宙的不确定性,存在的必然性,并不冲突,在经历过疯狂的人生后,才会发现其中的真理,可能这就是我们打败了其他无数个精子竞争者,从而拿到出世资格的原因吧?!
😄
我没有见过一个开心的犹太人,能想到的形象都是刻板的大同小异:紧锁眉头,浓密的红色胡须和盖着地中海的小帽沿儿。
他们离群索居,永远不是主流,抑郁是时刻保持的,骨子里翻腾的抑郁不是年轻人抱本朦胧诗选就能轻易模仿的。
当一个犹太人跟你擦肩而过,肃杀之气袭面而来,你对他点头微笑,他给你来个苦笑。
Woody allen就是这么一个货色,生来就经受思考的苦刑。
你伤不起啊,如果一个少年在本该迷醉声色的年龄翻开了本大部头的书,他就已经走上了不归的小路,他会对超女嗤之以鼻,不信任何一种理论,充满批判的愤怒和对智力挑战的喜爱。
少年在路上异常孤立,遥望着两侧匆匆的人群,平行线似的与你一同沿着时间的轴线往前行进,有时会碰到一两个过客,往往是草草聊过两句就得分手道别,少年开始孤独,想着是不是将来有一天终究要混进匆匆人群里。
电影里用entropy(熵)来说明这种不可逆的情况,既然发生了,混乱只会加剧而不会平息。
如果将来我的后辈趁我不注意拿下我书架的一本李敖或是鲁迅的书,我一定会大声喝道:“你想好了吗?
你确定吗?
”这部电影简直是woody allen老年时回首的一声长叹,算是半个喜剧,但我在映幕前还是看的唏嘘不已,浑身肃栗。
我他妈还怎么展望未来,明早还如何起床。
Woody Allen对电影的认识从来就是文学的,延伸一下想象,叼着根烟在台灯下琢磨着自己的剧本,想法可能投影在一两个主演身上,但有时他觉得这不给力,然后开始痛苦的遣文造句,直接让演员对着观众开始大段的solo台词,玩得太写意了。
他从没有把电影当真,南方来的漂亮纯真妹子与离群索居的教授结婚,完全是精神恋爱的调调,女演员甚至得主动求爱,而且不是这一部电影,按图索骥他所有电影里女演员都会有这种与现实生活严重冲撞的桥段,从早期的annie hall到barcelona,。
我也能理解,导演肯定是孤独坏了,拍个电影就由他的性子来吧。
电影里临近尾声时有一段对白我摘录在下面,allen写到这儿一定长舒一口气,痛快,终于可以开始结尾了。
I am a profound and sensitive soul with an enormous grasp of human condition.It was inevitable you would eventually grow tired of being so grossly overmatched.Greatness isn't easy to live with even by someone of normal intelligence.我在这里大抵翻译一下:我有一个敏感但又深刻的灵魂,却不得不屈服于人类的常态。
不可避免的承受这种冲突带来的痛苦。
与我相处甚至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
话说完,他跟妹子的感情就结束了,妹子冲入滚滚红尘的同时一个伤不起的孤独角色重生了。
但是导演还是跟电影来了点希望,他提到了一个chance factor就是如果走运你还是可以遇到理解的同志,电影也就至此结束了。
如果你碰巧在上百篇影评里看到这儿的话,那就祝我好运吧!
youdianfanzhezhongtebieyouzhidejiakong
the universe is winding down,why shouldn't we?宇宙都在趋向毁灭,我们为何就不会呢?
把它当作一般电影来看,它above average,但是你看到了woody allen的名字在上面,或者你是因为woody allen去看的,就差强人意了
完全没有什么感觉呃。。如果woody自己演这个老头儿我会给三星。
如果是伍迪艾伦主演的话,就是四星。
伍迪艾伦牛逼就在居然能让我看完这部片子
一年一度知识分子的絮絮叨叨,话题、场景虽了无新意,但还是挺享受的。
近几年,难得见到他的作品还能如此犀利不失幽默了。虽然难以与巅峰时相提并论,但是依旧有趣
伍迪艾伦的絮絮叨叨和瞎扯蛋……
好多次打破第四面墙。故事开始我并不喜欢,并且延续到了结尾。人物太过于热情反倒让我无法产生实感,过多的第四面墙让我一直无法代入故事。
Woody Allen高举旗帜,领导愤青,走向虚无。
量子力学和人生的关联我很认同,but 其他都是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意淫吧,恕难苟同。
2011.05.01 "目光放远,万事皆悲。"
无论如何如履薄冰也会有人来打破你所有的信仰,无论怎么折腾也折腾不过生活。话唠的人假正经,看戏的人最无情。简直是我看过小老头最正能量的片子,如果是伍迪老师自己演就更好了,虽然每一部伍老师没有出镜的自己的影片都总有一个人说话完全是伍老师上身。
the real hatred of left wing
屌丝看不了woody allen爷···
敏感老怪咖加一堆怪咖,这就是生活,伍迪艾伦的戏剧,高于生活的生活,人生就是各种怪异哲学,whatever works
这老头就这么拍电影拍了几十年还没被人揍过吗……………………🤬
伍迪艾伦把老年的自己,迷恋萝莉的自己再次写进了电影
烂片啊,烂剧本+烂演技+烂结局+多有重复,伍迪自己演可能还好一些,唯一看点是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