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改编一个故事向莎士比亚致敬小时候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现在想起来二刷台词美极了句句叩问人生终极意义小时候对这些是没有办法理解的而大人也就只是说公主和和尚好了全片有种舞台剧的感觉不管是行动眼神原来还有这么多知名演员每个人都很有角色的代入感还有一颗星没给有些细节还要斟酌一下总之,这部探讨人生意义的古装剧核心相当之现代找一个历史时间去装也只有唐朝配得上大爱啊
大家都提到了高阳和辩机 我就不再赘言我想说的是 除了爱情 这个片子对于朝臣的刻画 对于细节的重视 都是现在电视剧值得学习的长孙皇后的气质 正宫的气派 国母的风度 雍容而华贵的身姿 而且演员的台词功底非常好 貌似这个剧里基本都是原音 所有演员的台词功底必须点赞在吐蕃使者入长安的时候,玳姬和辩机的对话 谁有女儿都会愿意嫁给你 貌似是后面高阳和辩机故事的伏笔和长孙嫱儿私通的白姑娘 演员选得非常有水准 柔和的五官 大家闺秀的娴静 当得起长安第一美人儿的称号只出现了不到10分钟的文成公主,在远嫁踏上马车向城楼挥手告别亲人之时,略低头的难过,马上又变成笑容 这个细节刻画的非常之好房玄龄辞掉宰相一职的时候 遇见了长孙无忌 两者之间情绪的对比通过走路的步伐能窥视一二 房玄龄步履蹒跚 而长孙无忌昂头跨步 魏征病逝时候抓着房玄龄说那一席话的时候 大有武死战文死谏的感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代谏臣
重新看的时候惊喜的发现配乐是燃情岁月,可惜当年不知道,所以感觉配乐和剧情不搭配了。
一如既往的喜欢着辩机小和尚,这个片子当年是考究的心态拍的,而且是原声,台词很好,李承乾也是个同性恋,其实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同性恋。
片中也很轻易的听出来谁是话剧演员,潘粤明的一嘴京片子太让人跳戏了。
之前曾经写过关于辩机的文,不再多说。
玄奘法师劝说李世民不要杀辩机,并且说,佛陀也是人,李世民说,我可以盖一千座庙宇,养活数千位沙门,但是让我放过辩机,不可能。
玄奘法师说,您放过一条生命,胜过盖千座庙宇。
太宗之对待佛教和佛学的态度,可见一斑。
辩机作为大唐西域记的执笔人,为后代留下了不朽的文字,并且从这文字中发展出了《西游记》这一在有华人的地方就知道的故事,并且为我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的推广。
他和公主的爱,才是慈悲,但是辩机之后被佛性束缚,不肯承认此事,或者说,他纠结于此,到了此时,或许生命的完结倒是佛陀对他最大的慈悲了。
“佛陀爱我,所以惩罚我。
”——从初中看这部片子记住的这句台词,一直铭记。
唐代很乱,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唐代的开化,允许各种思想的进入,才会把我们的文化传到了日本和韩国。
我喜欢看原声的片子,因为真实。
因为统一,因为和谐。
记得念中学的时候,看了赵玫的高阳公主,对于当时还是个肥loli的我来说,无疑是相当相当震撼的。
公主和和尚,高阳和哥哥,还有些现在看来只是点到为止的**描写……很多年后,有了这部大唐情史。
我尤其喜欢沈傲君的高阳,在我看来沈傲君眉眼里面有些当年丛珊的影子,一股子倔强和骄傲。
聂远的辨机也是不错的,那个时候他还没有磨腮……然而,我还是要说,在我看来,这是部别扭的片子,从人物到对白。
先说对白吧,隐约记得这部片子是在大明宫词之后出的,大明宫词有些晦涩、拿腔拿调的莎翁台词跟它的色调、服装、音乐跟台词很搭,把这部本来就有些小另类的历史剧的风格映衬得很好。
但大唐情史中偶尔出现的不知所以然的词藻堆砌却时常让人不知所以然。
为了高深而高深,为了深情而深情……再说说配音,大约大唐情史都是演员自己的配音?
这个时候各个演员的腔调、吐字风格的不一,时而让人有穿越之感。
房遗直的故作深沉、房遗爱跟承乾的北京痞子味儿都不太对,长孙皇后的声音过于沙哑和不自然,都让人无法真正的融入到历史的故事里面。
最后是人物吧。
好的人物是让你真正觉得他就是他,而不是人们通过言语加以描述的那个“他”。
大唐情史里面多次从他人角度来讲述,高阳跟李恪之间过于亲密的感情,然而从片子看来呢?
无非是吴王出场次数多点,高阳多次舍不得吴王离开。
再说辨机的人品,如果不是我从书里大约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我也无法认同吴王跟房遗直口中所说的“旁人无法比拟的高尚人格”。
还有房遗直跟高阳,他们之间又是什么样呢?
从眼神到故事,似乎很难见到什么真正的感情……于是乎高阳要求房遗直带她私奔云云,就显得荒谬了。
高阳的自卑与自傲,高阳的自由与追求就都浪费在了别扭的故事里了。
高傲而高贵的李恪、内敛而正直的房遗直却都不见了。
辨机临死前见到的迎着满目的阳光婉婉走来那个蓝色的美丽身影,是最最好看的高阳。
好了,类似的所谓莎翁风格的唐剧,除了大明宫词跟大唐情史,还有一部法门寺猜想,很早的陈家林的片子,编织了美丽的梦和令人惋惜的宿命。
可惜似乎找不到更加清晰的版本了。
对爱人:你可以不理我但是你不能捉弄我对情敌:我敢只有我敢对皇帝父亲:谁敢动我男人我跟他没完!
故事逻辑是因果报应。
主要人物都活在玄武门阴影中,作为和尚,辩机的人设其实不够出世。
他对佛陀的信仰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师傅父子般的情感依赖上。
辩机少年时,玄奘让他入宫为玳姬讲佛,这就是把他从玄武门之变暂时摆脱的危险境地,再次推入了滚滚红尘,从此辩机一生摆脱不了王室的纷争和被连带的命运。
玄奘当初救了他,而让他入宫,既是因为他悟性太高,也为辩机的一生埋下宿命的种子。
玄奘让爱徒入宫为玳姬带来平静,是本着出家人的无私,而他的大爱,正所谓“爱”就是“慈悲”,对佛法的理解无疑是普世的,而这个逻辑一直都不够出世。
而辩机为玳姬讲佛,到后来已经不是完成一种使命,而是为身为玄武门守将的父亲赎罪。
他怀着忏悔的心面对玳姬,正是因此,辩机注定无法摆脱身世的执念。
所以他虽然是出家人,却一直痛苦地追求远离尘世:“远离尘世的纷扰,是我毕生之愿”。
而且,此类人物刻画对佛教徒的理解,杂糅了很多基督教的东西,让人联想到耶稣...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宗教?
真是一团混沌。
剧情对玄武门之变做的文章,脑洞值得赞赏,而无情历史中,类似的事太多。
拼命回味,强调单次事件造成的伤害,反忽略了人类历史整体的残忍,显得矫情。
伦理张力很强。
兄妹乱伦,兄嫂通奸,高僧公主禁忌之爱,因身世相似增纵深因缘,聂远和张彤演得尤其好,台词很话剧,若演不好,会很尬,但拿捏到位。
每个人都有隐忍和爱,唯一平面的是罪恶之渊长孙无忌,这个故事把所以的错全部推给长孙无忌,长孙大人黑人问号脸...其实我也觉得就是淫乱故事,是不是圣母化了...尤其是辩机把和公主xxoo自我理解为“我献出生命,以得到新的生命”,很扯,你怎么知道你会得到新的生命?
这偷换概念还不是把性工具化?
对自己的小蝌蚪真的很有信心啊...然后六年后归来,问及孩子的第一句话就问是不是男孩...噗噗,正好直男癌对刁蛮公主,人设太完美就太假了。
anyway这个剧还是惊艳到我了。
人真的会有脱离利害的同情,虽敌不过现实。
“佛陀爱我,所以惩罚我”,那些机关算尽的作品,看此片对信仰和人生的理解,应该自惭形秽。
辩机的眼睛清澈,透亮,情欲没有让它混浊,利益没有让它迷失,生命如此短暂,而他有无量的光明。
真的是“我的佛”了..btw,从燃情岁月搬来的配乐加分很多。
本剧的基点是因果报应世界观+“情僧”伦理+基督教圣徒的自我修养...
深夜跳刷完本剧,隔日却想起另一位美人——《飘》中的Scarlett。
高阳和她真像啊。
两个倾国倾城的女子,生于风云激荡的时代,都是自幼被宠坏的公主。
众星捧月之下,她们骄傲又任性、虚荣又敏感,霸道却又脆弱。
在最美好的年华,她们都爱上了近乎完美却无法携手之人。
爱人明明近在眼前,却偏偏只能做自己的兄长,浑似渺隔云汉。
这是怎样一场经年累月、绳锯木断的折磨。
(《飘》中Scarlett嫁给了Melanie的cousin,所以我觉得Ashley可算是Scarlett的姐夫了)《飘》中的Melanie是贤良淑德的完美女性,Scarlett不是;剧中的长孙皇后、杨妃近乎完美,高阳不是。
可奇怪的是,即使身为女子,虽然我觉得完美女性们可亲可敬,愿为友邻,却始终觉得Scarlett和高阳更迷人而可爱。
鲜活的生命、狂乱的激情和热切的追逐,它们本身自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吧。
她们都很自私,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常常不顾及甚至是可以伤害他人;她们又都很无奈,看似什么都有了,又其实什么都没握住,心里永远有一块是空的。
她们是昂然带刺的玫瑰,是放肆燃烧的焰火,是她们爱和爱她们的人此生的劫数。
这部剧在现在看来也很开放,此间爱情基本都是禁忌之恋:叔嫂之间的、同性之间的(在现代就不算啦)、兄妹之间的、母妃和儿臣之间的、僧俗之间的……而这些基本都有见诸正史的原型,细思恐极——这自古以来就有的,不被一切枷锁束缚的神力,究竟是爱情,还是情欲?
如果爱情是崇高而美好的,它难道不该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吗?
可是对于我们无法控制的心动,真地又存在可以管辖的教条吗?
我很早就读过唐书中吴王李恪的传记,深为叹惋。
史载太宗说他“英果类我”,母妃亦宠冠后宫。
他终因高阳公主夫妇谋反连坐而死,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当时“天下失望”,这是多么高的评价。
剧中吴王和高阳隐忍不发的爱,在我看来比高阳和辩机的放任狂欢更动人。
辩机可能怀着渡人之心,宗教之爱;高阳却是欲火焚身,不死不休。
正如Ashley是绅士,吴王也想做君子甚至是明君,绝不可能接受这份感情。
辩机一代高僧(至少作为玄奘高徒而言),对高阳尚且不能坐怀不乱;吴王占尽天时地利、近水楼台,却唱着《将仲子》远走。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 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It bear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Love never ends. (《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3章)天不老,情难绝。
爱没有错,爱的方式却有。
如果都能好好地爱着,爱下去,这部情史该免去多少痛苦挣扎。
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席慕蓉《印记》
大唐情史抛开复杂的政治野心斗角。
就情之一字串联起来整个贞观。
史书上的贞观的宏伟的,磅礴的,浪漫的。
这剧用莎士比亚式史诗般的对白是唯美的。
其实我看到李治给妩媚娘的情书也很脱戏。
但是繁琐激情的人物对白却把每个人物性格的疯狂理性以及痛苦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很喜欢高阳。
我认为这样一个美丽骄傲孤高,自卑有尖锐的女人生在那个朝代辜负了造物主的恩赐。
小小的高阳第一次见到岱姬时的迷茫和惊恐,见到辩机的好奇和探究。
听见承乾说她是那个疯女人生的愤怒和自卑。
她无助的想在父皇和母后那里得道肯定的答案,但是小小年纪的她那颗敏感的心模糊的断定父母的欺瞒。
年幼的被孤立和内心的自卑在唐皇的宠爱下开始极度膨胀变成坚强的外壳叫骄傲。
就电视剧而言,其实我不认为高阳对李恪的爱是男女之间的爱。
高阳是大唐最高贵最漂亮的女人,她拥有无人匹敌的地位、家世、容貌、见识和宠爱。
李恪是大唐血统最高贵的王子,是万物的灵长,天地的精华。
这句话在小小年纪的高阳心里生根发芽。
她仰望的父王在一天天老去,而自幼一起长大的吴王在她面前从翩翩少年成为一个潜龙在渊的角逐者。
这是弱者对强者天生的崇拜,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相依相伴的依赖。
高阳看见母亲被繁琐与栅栏之内,使她内心也有着一个牢笼。
所以她渴望自由,吐蕃的和亲她轻易答应,长孙蔷儿的求娶她懵懂的欣喜。
其实她只是受够这个皇宫,这个长安,这个大唐。
三哥要去益州,她当然要去。
能和最疼爱的三哥一起,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哪怕不嫁权贵也可以。
可是她忘了,最宠爱她的父皇是大唐的皇帝,最爱他的三哥是大唐的吴王。
没有一个人能随心所欲的或者,世俗的枷锁捆绑着所有人。
我眼中的高阳是执着的。
年幼的辩机在她眼里是最神秘的秘密。
在那个栅栏外面的沙尼是她心底秘密的钥匙。
她找了辩机很多年。
终于再见之时是她被樊牢迫压最痛苦的时候。
养育她的长孙皇后没了,她就要嫁给一个她眼中懦弱无能的人了,她渴望很久的生母没有认她。
以前的苦闷有三哥为他支持一片蓝天,现在三哥也走了。
而这个幼时的少年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睿智和信仰。
在了解了她和辩机之间相同的命运的时候,很神奇的出现一种为之爱的迷恋。
我看见你,就像看见镜中的我一样。
他们称自己是玄武门的果实。
一颗是玄武门罪孽遗留的果实,一颗是玄武门不伦后爱的果实。
命运纠缠让高阳觉得这是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和自己一样的人。
莫等闲虚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这是辩机对高阳的告诫,也是对自己的告诫。
高坐在横梁上,听不见高阳激烈又绝望的声音,只有对佛的虔诚和忏悔。
高阳出嫁了,一声声晨钟是对高阳的祝福和告别。
高阳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权利让房遗爱退步房前。
看见房遗爱的软弱心底更是悲凉和茫然。
这时候受三哥所托的房遗直出现给了她希望,她疯狂的像抓住这根也许可以让她脱离这烈火焚烧的苦海。
可是她失望了,房遗直是房家的长子,肩负着房家一家的利益。
她只能在苦海中辗转沉淀。
终于再次见到辩机,在晨光中奔赴而去。
忘不了辩机眼中的不可思议和嘴角的笑颜,那时候的高阳在他眼中是不是就是一颗初孕的太阳,从此在他的心腹里生根发芽?
也许这时候他就明白了生命的奥秘,因为这一刻他也爱了,直视这份能让他死的爱,只有他不畏惧死亡了吧。
天亮以后辩机面对东方而跪。
他在对这佛忏悔着自己的罪行,在等待这佛陀对他的惩罚。
高阳回府后用荆棘抽身,是想让自己代替辩机对佛陀忏悔吧。
高阳总说辩机,我的爱,我爱你,你爱我吗?
辩机迷茫的说过不,颤抖的说过不,淡定的说过不。
高阳总是笑着说我知道。
高阳自信的知道这个和尚是爱她的,这个和尚爱着万物,信奉佛陀,但是心底总有个位置是她的。
很喜欢辩机趴在高阳腹部说着这里孕育这太阳,说这是无量的光芒。
这是这个和尚把自己的信仰延伸到了这个与他血脉相承的儿子身上。
希望佛陀能够爱这个即将出世的生命吧。
六年后再相会,高阳洗去铅华,辩机坚定信仰。
这两个注定要分开的人都有了生命中另外支撑自己的人。
辩机看见自己儿子的那一刻,激动不能自以,满眼都是这个幼小版的自己。
觉得佛陀一定还是关爱他的。
他更坚信的开始议经。
而高阳在求不得中挣扎。
辩机面对死亡是无谓的。
高阳在痛苦中挣扎后只剩下对怨恨和妥协,为了儿子坚强的活下去。
辩机死的时候仿佛看见了晨光中的高阳向他走来,也许这一刻他看清了自己心中的佛,那颗孕育在心腹的太阳。
带着对万物自然的爱,就像手中的蚂蚁一样,活在凡尘中。
木雕放进父皇的灵柩,高阳把自己那段美好的时光一起葬进了墓里。
玉枕放进辩机的棺椁,高阳唯一承认的夫婿,自己的驸马。
我的佛。
如果这样的爱情还不是爱,那么我也想不出还有怎么激烈的感情才能算爱。
这几乎是佛门之外所有人的设定,看似轰烈的爱情,无非也是欲望的种子。
这部剧或许真真实实地定义了爱情:爱情谁说一定要忠贞?
爱三哥、爱辩机、甚至还爱遗直。
爱情谁说又一定是纯粹的?
对三哥的爱,更多是出于敬慕;对辩机,更多是因为类似的经历和两人逃避的结果;爱情并不总是从一而终,也并不总是有着美好的开局和结尾。
内心慌乱时的空虚,始于颜值的一见钟情,没有谁的爱情比谁的高贵,有的只是所谓美好或不美好的故事爱情,可以跳出伦理吗?
或许,该换个问题,自由、亦可称纵欲,是否可以跳出伦理。
可,亦不可。
当被社会化的理智无法压抑人性深处的基因冲动,伦理也好,纲常也罢,都是脆弱的;亦不可,冲破并不难,难的是是否每个人都能承受这冲破之后的后果。
对伦理的僭越,亦即对这个社会的反抗,社会施予的只能是他认为的本该有的“惩罚”。
而这就应了那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丧失,这才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这部剧,很真。
没有美好的故事,也不让人产生一种把自己装进美好故事的幻想。
单纯地,阐述可贵可贱的情爱、而情爱又正是最能体现人性的
里面的女纸都是美如画,从儿女宫围来说这部剧格局不小,从家国天下来说这部剧的格局小的有些牵强了…… 宿命感特别重,如果放在大架空朝是个好故事,台词也特别美。
高阳,吴王,房遗直,辩机,李世民,玳姬,皇后,杨妃……从小就被太子承乾的那个疯子与点金石的故事震撼了,似懂非懂时是那悲凉的语气,到全片完结才知道那是全片之眼。
希望所有唐朝电视剧能不毁我二凤
当年迷得一愣一愣的!沈傲君简直大唐阿佳妮了,具体来说是玛戈皇后,都在迷辩机,你看我们潘老师的房遗爱也是又帅又正的嘛!为潘老师打call!
辩机
1把野史拍的像正史一样庄重华美,又有恰到好处的欲望与深情2颇有大明宫词的风韵,但失之圆润3最美的高阳,最美的辩机4服化道都是次要的,大唐风韵,当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5房遗直应该也是爱着高阳的吧,不然何以如此温柔包容
辩机不错,其他一般般。
良心剧,非常有创意,而史观前卫。但是却有庸俗的人只记得第一集,那场戏放在发达国家的影视剧里根本不算什么稀奇。
恶心
这剧就是刁蛮公主传记,不感兴趣。感兴趣的还是当年这些女的真是颜值天花板,个个都有献身精神。内容画面尺度同样也是天花板,各种激情戏不说,唐国强这猪油手对张彤的蹂躏比张铁林对陶虹不知要强N倍。不知为啥,大家都只讨伐张铁林。
这个这个……和尚和公主的爱情?!
管他究竟和历史差了多少,我就喜欢里面的李恪!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好喜欢好喜欢好喜欢聂远。
哎哟这么多好评吗,都不觉得可怕吗,真不愧是情史啊:李世民和玳姬的叔嫂之情,承乾对男宠的同性之情,高阳对三哥的兄妹乱伦之情,和辩机和尚的背弃礼教之情,和房遗值大伯哥的不伦之情,还有李治和武媚娘儿子娶了爹的爱妃...真是三观破裂。BGM偷的【燃情岁月】,台词抄的莎士比亚,一群古代人一言不合飙起现代白话酸诗,长孙嫱儿堪称翻版徐志摩...除了看看历史,这部低配版的【大明宫词】真是让人瞎了狗眼,居然这么多人还觉得它好啊_(:з」∠)_
我喜欢的是,秦王恪。天地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我也深信高阳是因为无法爱她的三哥,才爱上后来的那些男人。因为他们都是他的朋友和兄弟。
高阳太高傲太霸气太骄傲太胡作非为,反而高阳的母亲玳姬一直年轻漂亮,李治好一个扮猪吃虎,李世民真是报应,他杀了自己的哥哥太子弟弟齐王,又处死了自己的儿子太子和齐王。高阳的爱太咄咄逼人,本来辩机可以成为得道高僧的,可惜了。房遗直可怜的背锅侠,房逸爱痞痞的潘老师好可爱。
和尚和公主的感情再纯洁,也会觉得畸形
胡编乱造
敢拍敢演敢说,莎翁式台词,人物多面而立体,感情如江河挟裹一泻千里。沈傲君出道即巅峰,公主本主。
原谅我只觉得这部片子乱七八糟不成东西。几个演员的演技倒是可圈可点,但是你们以为你们在演什么?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风格很喜欢
好剧本,好演员。放浪形骸的大唐公主与欲拒还迎的僧人之间,不仅仅是情欲的纠葛,多面而深刻地写照人性。高阳求不得的苦恋是对皇权的厌憎与复仇,辩机沉沦之中仍有佛性的大光明。是爱是欲,是慈悲。看得回肠荡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