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Guillermo Del Toro's Pinocchio,匹诺曹,木偶奇遇记,吉拿域戴拖路之皮诺丘(港),吉勒摩·戴托罗之皮诺丘(台),吉尔莫·德尔·托罗之匹诺曹,Pinocchio

主演:格利高里·曼恩,大卫·布拉德利,伊万·麦克格雷格,朗·普尔曼,菲恩·伍法德,凯特·布兰切特,克里斯托弗·瓦尔兹,蒂尔达·斯文顿,伯恩·戈曼,蒂姆·布雷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墨西哥语言:英语年份:2022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剧照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剧照 NO.1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剧照 NO.2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剧照 NO.3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剧照 NO.4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剧照 NO.5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剧照 NO.6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剧照 NO.13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剧照 NO.14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剧照 NO.15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剧照 NO.16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剧照 NO.17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剧照 NO.18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剧照 NO.19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剧照 NO.20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剧情介绍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制作人吉尔莫·德尔·托罗对卡洛·科洛迪的经典故事进行了改编:一个牵线木偶神奇地有了生命,为悲伤的木雕师杰佩托带来慰藉。这部异想天开的定格动画电影由吉尔莫·德尔·托罗和马克·古斯塔夫森执导。为了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匹诺曹开始了捣蛋、叛逆的冒险之旅。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这个警察不太冷圣剑半条棉被内陆帝国伊莲娜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计划百年宽恕李雷和韩梅梅中间的房子冠军大开眼界道具师兽猎荒原萤之光魁拔Ⅲ战神崛起三更客栈科洛弗悖论北极光蓝烟火建群囧事哭泣的女人萌宠流浪记野蛮人罗纳尔老幺救命解药一颗颗眼泪都是爱盛先生的花儿亲爱的独裁者110米栏的天空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长篇影评

 1 ) 台词

你得耐心等待,卡洛!

美好之物皆需耐心。

——包袱是什么?

——就是很痛苦却不得不承担的东西,即使它让你深受伤害。

有时候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会感到害怕,但他们会了解你喜欢你。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准备好上学了吗?

生活真是痛彻心扉。

知道吧?

人类的生命之所以宝贵且意义重大,就是因为生命很短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知道吧?

对,所有人必须守法,无论是否喜欢。

哦,匹诺曹。

有时父亲也会觉得气馁,就像其他人一样。

他们会说气话,情急之下说出言不由衷的话。

但过段时间,他们就会明白那根本不是自己的真心话。

你懂吗?

你为何如此眼瞎?

瞎到一塌糊涂!

那孩子很爱你,他有很多东西要学。

但他深爱着你那个真实的你。

你给予他同样的爱有什么大不了的?

你该拿出点父亲的样子来,真正的父亲!

别当个老顽固,只会怨声载道感怀已逝之物。

我的父亲总是说,"享受每天欢乐多,失败也不会失落"。

我的父亲总是说,"擦干眼泪不要难过,也不要自我陶醉…"生命有时伴随着巨大的痛苦,永恒的生命可能伴随着永恒的痛苦……你或许拥有永恒的生命,但你的朋友、亲人却没有。

你跟他们相处的每一刻,都可能是最后一刻。

失去某个人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能陪伴他多久。

天下父亲都爱儿子,不过有时父亲也会觉得气馁。

就像其他人一样,他们会说气话,情急之下说出言不由衷的话。

但过段时间,他们就会明白那根本不是自己的真心话。

他们或许会用难听的话来骂你比如"包袱"或"孬种",但内心深处他们很爱你。

爱会让人受伤。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打破规矩,后果将不堪设想。

匹诺曹,我的孩子。

我以前想把你变成其他人,那么不要成为卡洛或其他人。

做你自己就好。

我…我爱你,就爱这个样子的你。

我们如此度过一生,亦很美好。

他勇敢去闯世界。

我相信,世界亦欣然接受了他。

世间一切,皆有定数。

到时,便尘归尘,烟云散尽。

——我在回忆我的一生呢!

——你活得很精彩!

——够精彩啦!

我亲爱的父亲喜欢说,失败也不会失落,擦干眼泪不要难过。

我亲爱的父亲喜欢说,擦干眼泪不要难过,也不要自我陶醉,幻想明天会更好。

尽情地想象,别执迷不改。

一颗星星落下来,对夜晚无害。

尽情地想象,不管做什么。

黑暗将把你淹没,喘不上气来,光亮已不再。

生活中开的玩笑,它兜兜又转转。

人生路上有时翻翻覆覆,有时起起又落落。

相信自己能将一切逆转。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张开双臂明天会变更好,会更好。

空气中飘扬着音乐,与你分享简单喜悦。

一束阳光和成群的雀鸟,追寻比天更高的梦想。

张开双臂明天会变更好,会更好。

你想要看开,不再执迷不改。

在夏夜里唱唱唱,把你心打开。

你想要看开,不管做什么,当琴弦拉响响响,一起来摇摆随音乐飞扬。

 2 ) 我不想我的鼻子变长

影片对传统的匹诺曹故事有了很大的颠覆,比较创新之处在于其故事背景的设定:纳粹意大利,片中随处可见的“服从“标语海报、马戏团为军官表演、木偶从军等情节无不反映出托罗对战争的讽刺。

对其中一幕的印象比较深刻:军官的儿子和木偶同时取得了比赛的胜利,但军官却让儿子开枪把木偶杀死。

战争中不存在双赢,只有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

然而,或许这部影片本是改编自童话,带着脑子来看内容实在是经不起推敲。

情节的展开缺乏逻辑,各条故事线都很分散,收尾仓促,且有过多的偶然事件,让人觉得很空、很脱离实际。

人物的设定同样过于老套,大概是由于影片本身就是以小孩为受众的吧。

从美学角度来看,影片画面还是很细致精美的,但没有很惊艳,个人对它无感。

音乐的编写也较为平庸,角色在片中唱歌的部分过于突兀。

打分:(满分五颗星)内容:🌟美学:🌟🌟推荐指数:🌟🌟全网都在夸,但我不想我的鼻子变长。

实话实说:这部电影我真的觉得很无聊。

 3 ) 失去某个人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能陪他多久

定格动画的形式真是太棒了,用来表现木偶也最好不过。

改编的背景挪到了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因战争失去生命的孩子在父亲的思念中被雕刻成木偶,蓝仙女又赋予了他生命,但他现在只是一个调皮、不谙世事的孩子。

经受不住诱惑被骗去嘉年华,艰难找到他的父亲只有训示,即便说谎也要与父亲顶嘴,第一次因说谎长出长鼻子却只觉新奇,匹诺曹也在名利与家庭的拉扯中失去了第一次生命。

父亲只想他长成父亲希望的样子,而不是他原本的样子。

不完美父亲和不完美孩子正是生活中大多数父子的写照。

即便他爱父亲,可不想成为包袱,离家的游子努力赚钱却忘了陪伴。

战争的残酷贯穿始终,那个一直希望匹诺曹成为士兵的执政官,也是一位父亲,但是对待儿子时更像长官。

父母当下说的一些话,后来他们会发现那并不是他们的本意,但伤害已经造成了。

前段时间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面提到儿童自我状态,是由童年遗迹搭建而成的,为了适应这个世界,儿童学会将自己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转化为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也许会更好的适应世界,但却很难不伤害到自己,哪怕随着时间的流逝伤口愈合,但是留下的伤疤是不会消失的。

这一版并没有一直强调谎言的错误,在大鱼腹中时匹诺曹学会了善意的谎言,世间善恶对错,很多时候都是立场不一样罢了。

匹诺曹在经历了名利的诱惑、国家意识的驱使、父亲期待的操控后,终于学会了成为一个男孩,同时保留着木偶的外形,大概也是想说,人不可貌相,人性的体现更不仅仅在于人类的身体和外表。

 4 ) 关于成长,关于家庭,关于死亡。

#BFI 整体的质感很不错,尤其是把故事融合到历史中的处理,以战争背景作为剧情的几次转折合情合理了很多,不过原作多少带着很强的黑暗风格,这部作品其实是弱化了其中的有些情节。

导演映后也非常清晰的阐述了创作的过程和内核的表达,角色上,摘除了原作中一些配角,单一的反派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动机和背景,从而也更加有深度了一些,页也让主题更加突出。

原本的蟋蟀被弱化了而增强了父子关系的深度探讨,很符合现在的社会情况。

片中借由二战时期的背景来表达反战和极端主义的反思也很到位,加入的死亡女神很好的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意义(沙子总让我想起埃及神)。

四个兔子打扑克让我想起四条狗打扑克牌,其有着极强的对人类的讽刺,其中的荒诞感似乎也可以搬到这部作品中。

视觉上,定格动画非常精彩,定格动画的处理本就非常困难和耗时,影片中呈现出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细节处理的也非常细腻,很多角色也都明显的带有哥特式的风格,如此的美学设计带来一种黑暗奇幻质感。

听觉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音效的呈现,风声,海浪声的效果非常好。

由于去找导演要签名,所以错过了半场,不过回家路上也用Netflix补了一下。

映后导演聊了很多,最受用的肯定是他创作影片的理念,我觉得他对于现在社会发展方向的看法还是挺“悲观”的,以至于觉得需要用动画片来教育成年人,当然这部分跟他的经历也有很大关系,从他的其他作品也能明显看出大量都与战争的背景有关,还有他也表达了传统动画数字处理的一些看法也很有趣。

由于最近看了几部迪士尼的作品,也非常认同他那句“迪士尼的漫画挺黑暗的”。

 5 ) 又一部动画影史上的巨作出现了

不剧透分析本片具体的内容及拍摄技巧了。

单纯从个人观影后的情绪说两句在短评基础上额外的感受。

原本今年最期待的是《深海》然而还是无缘看到,想到反派的那期播客,心中戚戚然。

终于《水之道》原版上映,让人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者说是安慰,但我对电影环境的前路感受大体还是被一种失望的情绪笼罩着。

这不单是对国内电影感受,在各种政治正确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变冲击下,全球创作的同质与镜头语言匮乏亦是近年来除某些偶有突破的微小领域外,整体呈现的颓势。

然而没想到在年末意外等来这样一部必将成为传奇的动画电影,让人为之振奋——在主流创作的叙事框架池子里依然有这样生命力旺盛的作品产出,势必引起强烈的海啸,而短暂的热闹过后它还将留下更深远的影响。

PS:上一部让我有如此深刻体会的动画电影还是《幽灵公主》。

儿时只是被故事和画面及配乐震撼,长大后再反复观看,才发现经典之为经典,在其历久弥新。

 6 ) 托罗的“非人”往往比人更像人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确值得将大名署在这个经典童话之前,相比同年隐入尘烟的迪士尼真人版,托罗的怪诞巧思不仅为匹诺曹带来了与众不同的造型,也在影片的各个层面上烙上了极具辨识度的个人风格。

在托罗的摆弄下,匹诺曹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小男孩的仿造品,他更像是托罗以往作品中那些游走于边界地带的奇妙生物,树精一般的头部雕刻风格似乎在强调他的“非人”属性,在我看来也是反衬其人性纯粹的绝佳手段。

(当然,也非常符合这是老爷爷喝多了的作品这一故事设定)尽管外形相差甚远,影片在呈现其作为一个小男孩儿的成长上还是下足了功夫,在一段段足够浓缩的冒险中,一个初来乍到的纯洁灵魂带着对周遭一切的疑问快速成长,也许他始终无法彻底融入这个复杂的人类世界,会被外人视作背弃上帝的存在、赚钱的工具或是帝国的战争机器,但他却比许多所谓的人类更有人类最美好的天性。

除了匹诺曹,托罗特有的艺术风格也弥漫在影片的每一帧定格画面当中,从场景到角色的雕琢,有时闪现着《潘神的迷宫》甚至是《鬼童院》的影子,也只有托罗会敢把蓝仙女打造成片中异界生物的模样,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心理的双重异样感,但与此同时它的神秘感背后却也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

托罗的“暗黑”一如既往,总会为残酷涂上一抹温情,匹诺曹的每一段冒险都是探索人性不同位面的旅程,但其主线其实是对死亡的探讨,托罗着重构建的是生与死的关系,他在片中将其表述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自然过程,也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关键,关乎着每个人的每一次决定。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没有选择落回到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欢喜大结局,最终所有人都会离去,也正因如此才应当倍加珍惜。

况且,创造定格动画本身就是一个“赋予生命”的过程不是吗。

(《环球银幕》存档+1)

 7 ) 改编后的成人童话

看过原著书开头的一点点,电影基本是重新设计了故事情节,只是套用了匹诺曹故事中部分角色的原型。

风格从一个儿童向转变成了黑暗童话的成人向,色调偏向阴沉,氛围透露着丝丝诡谲,尤其是杰佩托酒后砍树造木偶匹诺曹的过程,像极了制造科学怪人的场景,基调上整体比较阴郁悲伤。

把时代背景放在了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墨索里尼还出场了,匹诺曹有着死而复生的设定,出现了精灵和死神的姐妹花角色,立意从教导小孩不要撒谎到人物在时代洪流下的挣扎和生死观上。

“老玉米糊”杰佩托有了儿子,可是战争带来的一场意外夺走了儿子的生命,杰佩托在痛苦绝望中造出了木偶匹诺曹,偶遇了马戏团,被骗去表演,发现自己可以死而复生,被纳粹军官带去训练营,遇袭后被怪鱼吞入腹中,意外和追寻匹诺曹的杰佩托重聚,为了救自己的父亲杰佩托,甘愿放弃不死之身牺牲自己使父亲获救,最后在蟋蟀的许愿下获得一次重生,在之后过着恬静的生活,一直到杰佩托和匹诺曹的朋友猴子、蟋蟀相继离去,匹诺曹一人独自踏上属于自己故事的旅程结束。

电影中有很多意味深长的段落。

比如大家在教堂第一次见到木偶匹诺曹时,都好奇是谁在牵线控制着他,匹诺曹反问那个纳粹军官的儿子,又是谁在控制着你。

这个军官的儿子一直生活在军官父亲的期望中,想要成为父亲的骄傲,在父亲的“控制”下朝着父亲需要的方向前进。

纳粹军官父亲是被民粹裹挟的“木偶”,鼓动自己的儿子亲自上战场打仗。

同样是木头制作的人偶,教堂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被人膜拜,而匹诺曹则是被唾弃被叫作恶魔。

这都是人们心中所望和认知在现实中的投射罢了。

耶稣一直都是以上帝之子的救世主身份存于世的,而本应是没有生命的木偶却能说能动,像人一样,这超越了大众的认知,也不属于人类这个种族,未知的带来恐惧,就必然遭到排斥诋毁。

如果可以死而复生,这是奖励还是惩罚?

死神对匹诺曹说,你一直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目送着一个又一个你爱着的陪伴着你的人离你而去,无法真正去拥有,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在选择放弃不死并牺牲自己的时候,匹诺曹反而真正成为了一个人。

没错,正因为有死亡存在,生命才更具有意义,敢于为了理想为了目标慷慨赴死才使生命更加辉煌。

影片最终也落脚在了生与死的选择上,也终将匹诺曹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单纯的外表上的改变。

值得一看,不过画风和故事或许会劝退很多带小孩看合家欢的人群。

 8 ) 真正的艺术品

看哭了好几次……只沿用了原版电影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充实,利用原版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将一个儿童向的故事变成了一个暗黑充满悲剧色彩的童话,Pinocchio大部分时间都那么欢快,那么天真,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真的男孩,然而没人把他当作真的男孩越是这样,他被骗去马戏团表演,爸爸为了救他可能要负担高额赔偿,爸爸说他是burden,Pinocchio就离家出走想赚钱养家,这里我直接看哭了,Pinocchio就是最纯真的没有被污染的孩子,或者是那种渴望被社会认同的边缘人士……探讨了亲子关系,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反战,这部电影最棒的地方就是把Pinocchio设定成了papa逝去儿子的替代品,如何利用这个人物冲突让儿童故事直接升华成了很具有艺术感和寓言性质的黑色童话,中间pinocchio唱ciao papa和结尾papa让pinocchio不用成为卡洛,只需要成为pinocchio的时候,我都哭了……配乐和配音绝佳,给影片增色很多,特别是pinocchio的配音,欢快童真的声音更烘托了浓浓的悲剧气氛,配乐也是完美贴合……我必须打满分,很少有电影能让我哭,这是真正的艺术

 9 ) 托罗版《匹诺曹》-暗黑童话的死亡变奏曲

“匹诺曹”今年有点忙,9月份迪士尼刚推出了一版真人+CG动画,12月份备受大家喜爱的托罗导演就又上线了一部暗黑风的《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简称托罗版。

由于托罗导演极具特色的审美风格,再加上影片是定格动画的形式,大家对这版暗黑童话一直抱有极高的期待。

影片上线后引发了热烈讨论,许多影迷直言,托罗导演提前预定了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托罗版《匹诺曹》在美学设计上,保持了他一贯的“阴间风格”,就拿匹诺曹诞生的过程来讲:一个雷电交加的雨夜,宿醉的老木匠突然发狂砍倒一颗坟头松树,他以癫狂的状态对着松木刀砍斧凿,嘴里还反复说着某种呓语,一个诡异的木偶突然活了……如果不看故事背景的话,这就是一个标准的克苏鲁恐怖故事的开场。

当然,熟悉托罗导演的朋友都知道,他爱怪物远胜于人类,这版童话虽然美学风格很暗黑,但故事内核绝不暗黑。

他把故事背景放在二战时期,以颠覆性手法重构了这个故事,改编幅度比较大。

从片名上我们也能看得出来,这版《匹诺曹》倾注了托罗导演很多的私人情感,他对匹诺曹本身的认同感要大于原作。

一:三版《匹诺曹》的对比-原著内核与改编得失匹诺曹的童话故事诞生于1881年,流传至今已经形成很稳定的情节桥段和主题,故事通过木偶匹诺曹在人间的遭遇,来表达如何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原作的说教色彩很浓,结尾的“变人”带有明显的奖励性质。

如果抛开结尾的“奖励”回顾整个故事,我们会发现这则童话带有很深的悲情内核:一个孤苦伶仃、毫无指望的老木匠突然在晚年获得了一个木偶儿子,可他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几天,孩子就被人诱骗、失踪,老木匠不得不变卖家产,踏上毫无线索的漫漫寻子路……匹诺曹也同理,它纯净质朴又懵懂无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可在出门的第一天就遭受歧视,因为轻信了别人的一句话就与父亲“永别”了,就像有些3、4岁的孩子,可能因为一只蝴蝶、一根冰棍就与家长彻底失联……离开父亲的匹诺曹尝遍了人类的酸甜苦辣,最终才明白什么是人,什么是爱。

正因为父子二人的遭遇足够悲剧,结尾的重逢和变人才显得异常温暖,后续的改编作品大都会保留这份悲情。

2019年意大利拍了部真人版《匹诺曹》,这版故事在美学上走的是哥特风,人物和场景设计都略显恐怖,内容上则极力渲染成人世界的复杂、阴暗,不过这版的故事情节和主题表达非常忠实于原著,一路看下来还是挺感人的。

迪士尼今年拍的那版尽管请来了汤姆.汉克斯主演,CG也花了不少钱,但整体观感非常的低幼和无趣,且不说黑人蓝仙女那种槽点,单是匹诺曹片尾那堪比阿童木的战斗力,就把整个故事的氛围破的干干净净。

托罗版《匹诺曹》在情节和主题上都有很大变动:老木匠的寻子之路全程都有马戏团的海报做指引,并非像原作那样毫无线索。

匹诺曹也不像原作中无意间与父亲失散,而是带着计划主动离开的父亲-马戏团的资本家和法西斯政府的市长都在争夺匹诺曹,搞得老木匠心烦意乱,抱怨它是负累。

匹诺曹决定去马戏团打工,替父还债,以此减轻父亲的“痛苦”,这样它就不是“负累”了。

父子二人的遭遇都没有原作那么令人揪心,这或许就是部分影迷“无感”的原因。

情节的变动自然是为了贴合主题表达,托罗版匹诺曹的形象比以往任何一版都更加独立自主,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思考,它不但全程没说一次“变人”的愿望,甚至还对人类社会的种种乱象表达了自己的质疑。

二:从死到生的结构-托罗版《匹诺曹》最大的颠覆性

同样是在世界上找寻自己的位置,原作的匹诺曹是通过“吃苦—变人”的经历最终解决问题,托罗版匹诺曹是通过“死亡轮回”里的思考获得的觉醒。

匹诺曹在片中死亡了四次,在人间每游历一段就能见一次死神,对人间的观察、思索和死神的询问、点拨让它逐渐明白了死亡的意义,生命的有限和爱的珍贵。

明白一切之后,匹诺曹仍然愿意牺牲自己,拯救父亲,这样的“觉醒”才足够感人。

从死到生的结构是托罗版《匹诺曹》最大的颠覆性,着重挖掘了匹诺曹从思索到觉醒的认知蜕变,展现的依然是匹诺曹的自主性。

匹诺曹的独立性在第一次与大众见面时就有集中体现:在教堂里,大家指责一个人畜无害的木偶是魔鬼,却无视了身边真正的魔鬼-法西斯市长。

当市长问,是谁控制你?

它立刻反问是谁在控制你!

这是对“控制关系”的反思,木偶与人类都有操纵者,只是“提线”的形式不同。

在修缮耶稣像时,匹诺曹询问父亲:耶稣像和自己都是木头,为什么大家喜欢他,不喜欢我?

这是对人类社会种种怪象的质疑。

匹诺曹不停的观察,不断的质疑,不停的思考,遇见问题就制定计划去解决。

影片里,资本家把匹诺曹当赚钱的工具;法西斯政府把匹诺曹当做可以循环压榨的士兵;老木匠把匹诺曹当成儿子的替身,开头加的那段父子情,就是在强化匹诺曹的替身性质。

所有人都企图控制匹诺曹,但它挣脱了所有束缚,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老木匠,改变了蟋蟀先生,改变了渣渣图拉,改变了康德威。

匹诺曹虽然是个木偶,但从不是傀儡,它就是它自己,它到最后也没有变人,依然保持原木色的本质。

三:三对父子的形象-成人世界的爱是讲条件的

父子关系也是影片重点描绘的部分,如果说原作侧重于展示好孩子与坏孩子的分野,那这版故事讲述的就是做一个好爸爸或坏爸爸的意义。

在人们的印象里,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但影片为我们揭示了一种真相: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反而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无条件的。

影片里有三对父子,展示了三类父子关系:马戏团里的狐狸先生和狒狒-渣渣图拉虽无父子之名,但有父子之实。

渣渣图拉对狐狸先生任劳任怨,倾尽所有且无比崇敬,做成这样也没有换来一丝的情感,二者是纯粹的剥削关系。

这种吸血鬼式的父母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极少,也并非没有,梅艳芳、张韶涵、毛晓彤的故事相必大家也略有耳闻。

那类一味索取的父母与片中的狐狸先生并没有本质区别。

军官父子是第二类,那位推行强势教育的军官父亲属于典型的虎爸/虎妈,鹰爸/鹰妈,他们的爱有明确的条件-你做到XXX,就是我的骄傲,你做不到XXX,就不是我的孩子,诸如此类。

强势教育也有很多正向的,但这种方式对父母自身的要求更高,一旦父母本身思想跑偏了,就像片中被纳粹思想蛊惑的军官父亲,那对孩子的打击就是毁灭性的。

影片里有场军营夜谈的戏让人印象深刻,对父爱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恐惧,让初到军营的康德威陷入深深的绝望,他不敢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害怕,只能在与匹诺曹的对话中悄悄释放焦虑。

匹诺曹用蟋蟀先生安慰自己的话来安慰康德威:父亲们有时候就和其他人一样会感到绝望,他们会说一些只有当下是认真的话,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发现那不是他们的本意……康德威听完转过头来,脸上露出一点点泪痕,那一刻让人特别让人动容,正是与匹诺曹的对话,让那个陷入绝望的孩子找回了一点点慰藉。

也正是这次对话,让康德威开始自己的觉醒。

老木匠和匹诺曹父子是第三类,也是最大众化的那类。

这类父母不会像鹰爸鹰妈那样命令性的施爱,而是会用一种隐性的方式把要求加进爱里,比如:你看人家XXX。

这类父母并非不爱孩子,甚至很多要求都是不自觉地就加进去了,说到底还是成人的世界太复杂了,太功利性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早已陷入惯性窠臼,就连情感也免不了夹杂一些附加条件。

老木匠与匹诺曹第一次争吵时两人各说了一段经典台词:老木匠说:我想把你造成卡洛,你为什么不能像卡洛一样?

匹诺曹委屈的说:因为我不是卡洛,我不想像卡洛一样,卡洛已经……

老木匠第一个儿子死于战争,让他再次陷入困顿的是资本家和法西斯市长,可他仍旧习惯性的怪罪匹诺曹,直到匹诺曹离开,老木匠才开始反思,当死亡第二次降临到他“儿子”身上时,他终于觉醒:你不用成为任何人,做你自己就好,无论如何我都会爱你。

在死亡面前,所有附加条件都显得毫无意义,情感回归为最纯粹的本真。

匹诺曹在死亡轮回里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爱的珍贵,老木匠也跳出了自己的认知窠臼,给予了匹诺曹纯粹的爱,与原作相比父子二人不仅是双向奔赴,还包含着各自的成长。

托罗导演告诉我们:一个父亲能学会爱真正的你的世界,才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的世界。

电影以松子开头,以松子结尾,松子象征着爱的传递,托罗导演通过镜头将纯粹的爱传递给每个观影的朋友。

讲到这里必须得说一个托罗导演的童年八卦:

托罗导演生活在墨西哥一个保守的天主教家庭,但家里的女佣经常给他讲民间的鬼怪传说,以此消磨时间。

托罗导演非常喜欢听吸血鬼的故事,4岁那年他郑重其事的要求父母把床换成棺材,他要天天在里面睡觉,吓得父母特意带他去教堂做了一场隆重的驱魔仪式。

就是生活在这样保守的家庭,父母也没有利用家长的权威“矫正”所谓的怪癖,反而把托罗导演“怪小孩”的特色保护的很好。

电影结尾依旧保持原木色的匹诺曹就是托罗导演的自况,他不用变成“正常”小孩就能赢得父母的爱,他怪小孩的本色并没有影响他处理与外界的关系,正如原木色的匹诺曹送走父亲、朋友后,奔向更广阔的世界,昔日的怪小孩如今也通过自己的怪癖赢得了全世界的喜爱。

全文完。

 10 ) 匹诺曹为什么没有变成人?

在托罗的电影中,一个怪物变成真人是不可饶恕的。

当影片进行到9分04秒,木偶师杰佩托的可爱儿子卡洛被炸弹夺去生命后,还未现身的匹诺曹由此宣告失去本质,他注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成为已经逝去的卡洛的替代品。

观众对这个经典故事的结局的期待被修改了。

小主人公的目标,不再是由木偶变成真人,而是由匹诺曹变成卡洛。

必须承认,当卡洛有了真实可爱的具体形象而又迅速消亡后,如果结局让匹诺曹变成卡洛,几乎可以完全满足观众的预期,变成另一个所谓完美的童话。

然而导演在叙事过程当中,又不动声色地将这种预期扭转回来,讲述一个属于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

1. 童话故事里的战争你应该注意到了,托罗的匹诺曹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这个经典童话少有地被指向某个具体的历史时刻。

战争时期下的怪物固然有其美学合理性,但除了这点外,我认为托罗更想赋予的是幻想故事里的现实意味。

托罗不愿意让它只是一个幻想,他想混淆其与真实的界限。

他现在要讲的,也是他一直以来都在讲的那个现实故事:一个外来者跟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

外来者在艺术中可以以任何形式存在,大部分时候,它们都是怪物,比如《水形物语》里的人形两栖生物,比如《潘的迷宫》里的潘神,或者此时的匹诺曹。

但在现实中,这个外来者最终指向了他自己:一个移民到美国的墨西哥人。

儿童时期对怪物的迷恋,和成人时期移民身份的矛盾,构成了托罗大多数电影里的戏剧元素。

世界对外来者的最初感受是畏惧、排斥、猎奇。

在其他版本的改编里,匹诺曹是一个调皮的存在,但并不恐怖。

而在托罗的版本里,他将弗兰肯斯坦式的恐怖也融入故事其中。

匹诺曹的诞生并不是一个愉悦的、充满惊喜的时刻。

它是在雨夜里、在杰佩托的酒精催化和对上天的咒骂下诞生的。

匹诺曹在雨夜中诞生

匹诺曹带来了危险的讯号

市民认为匹诺曹是魔鬼这种对外来者的态度就是他作为移民者感受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发现外来者身上可以利用的地方,正如市长发现了匹诺曹上的重生能力,决定将它送到战场。

2. 消失的重生能力能够死而复生的能力,也是托罗赋予匹诺曹的。

匹诺曹数次通过它化险为夷,但也因为它而被送上战场。

在影片结尾,匹诺曹和杰佩托沉入海底,匹诺曹更早失去了生命,他来到死神面前,乞求加速复活时间,好让他回去拯救杰佩托。

死神告诉他,如果要修改复活流程,他必须亲手打破复活计时沙漏,但他也会失去复活能力——而变成一个真人。

匹诺曹打破了沙漏,他变成了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一个真正的男孩,也因此拯救了他的父亲。

但我们必须暂停一下,思考一下匹诺曹的变化:他变成了真人,但没有变成大家期待已久的卡洛,甚至没有获得像人类一样的血肉,他依然是一个木偶。

木偶成为真人本该代表了最终的升华,但在托罗的故事里,变成真人像是一种惩罚。

匹诺曹的成长,不仅没有发生肉眼可见的改善,反而是在失去了他的重生能力下完成的。

实际上,匹诺曹获得的,是甘愿牺牲的能力,这种牺牲能力是神性的,它无法通过别人来赠予。

消除自我,将自己奉献给所爱的人,是精神的蜕变,由此自己长大成人,不需要其他的外在变化来作为象征。

这不是一个木偶变成男孩的故事,这是一个男孩变成大人的故事。

陀罗赞美着神性的匹诺曹,他在影片中多次将匹诺曹与耶稣进行对比。

马戏团团长将匹诺曹绑在十字架上

匹诺曹被鱼雷炸毁而失去了左手,就跟影片开头里被炸弹炸毁而失去左手的耶稣像一致。

3. 跟世界和解的孤独患者在托罗的其他电影中,怪物跟世界抗争后,大多都走向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结局。

在《水形物语》里,怪物最终带着爱人躲进了深海里。

喜欢怪物的人,就像怪物一样,在孤独中获得快乐。

在匹诺曹中,怪物开始跟世界和解了。

他在旅途中与蟋蟀、猴子、人类都交上了朋友。

他失去了重生能力后,已经与世界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相同,最终都要接受死亡的安排。

但他必须维持木质的特点,和解是指互相接受,不仅我接受了世界,世界也要接受我。

在旅途中,匹诺曹已经通过自己的善良和勇气,获得了同伴的认可,他证明了自己可以跟世界共处,于世界有益。

世界不需要千篇一律的种族人群。

如果匹诺曹最终变成了卡洛,就像美国告诉一个移民者,它可以接受他,前提是他必须变成一个纯正的美国白人。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美女与野兽》,作者赞美野兽,但为了让故事更加美好,他在结尾让野兽变成了王子。

就那么一个瞬间,他之前所有的赞美都变成了精心策划的PUA。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短评

You can tell if the filmmaker has a heart by if the story has a heart. Guillermo is the most genuine and warmest filmmaker in these days.

5分钟前
  • 阿蕭
  • 力荐

3+,成长、生命童话

9分钟前
  • Wednesday
  • 还行

下午37.5度,看完这部哭得稀里哗啦立马晚上38.9……匹诺曹可能是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因为它是少有的,子女用无私的爱来拯救父母的故事。而它也是关于战争与人性、道德与反抗、勇气与责任的故事,它让我永远感动。陀螺的阴暗恐怖小心思很搭,定格动画做匹诺曹真的绝了。

13分钟前
  • モノノ怪
  • 力荐

勉强三星半吧,虽然比最近的迪士尼真人版版好太多,但对于陀螺并不算一份优秀作业,低幼不是槽点,而是在低幼动画里也是没什么想象力的平庸之作。添加二战元素算是陀螺常规操作。角色设计还可以吧。

18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7.5分。陀螺的恶趣味真的到处都是,但本质上依然是那个暖心的故事。特别是地府的设计,恍惚中和潘神的迷宫合在了一起~~~法西斯意大利赋予了电影时代感,这点特别好评。最后的解决也更偏向BORN THIS WAY,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和现代的主流观念更为契合。整体来说这样既有自己特色又保留原本核心的翻拍猜是我们期待的吧。那种纯粹就是堆积声光电的玩意儿,随便看看应该可以,但总归有些上不了台面。对!说的就是你,迪士尼!

22分钟前
  • Riobluemoon
  • 力荐

不太喜欢,背后的各种隐喻之类get不到,直观看到的儿童木偶造型丑的像鬼片,反战的部分和原生故事也觉得搭配很生硬,勉强看完吧。

23分钟前
  • shawnrong
  • 较差

在扎实的童话故事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改编 加入战争的背景和对于死亡的讨论 真正的生命应是敢于面对死亡的 托罗导演的美术风格太惊艳了

27分钟前
  • 樂啊樂
  • 推荐

太过渴望被接纳被赞同可能会成为被利用和操纵的木偶 能理解他人帮助他人才是真正的美德

29分钟前
  • 托普希特
  • 推荐

我感觉是近年来最好的一部经典改编电影了!里面的二战、木灵、巨大海兽、水雷、童子军训练等等都太有德尔托罗的气质,德尔托罗重写了这个童话,黑暗与温馨同在,同时赋予了全新的主题!当然,这个主题涉及了国家意志的控制、少年成长、面对死亡、何为真爱等等……实在有些太大,导致最后部分有点压不住,又回到了爱与死的简单概括上来——从给墨索里尼演戏开始,就有些散了。此外,德尔托罗对定格动画的理解有些问题,没有把缺帧、微缩摄影感等独特魅力发挥出来,反而过于接近普通动画,这点还是得佩服英国的阿德曼!

31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推荐

不是我的菜

32分钟前
  • 无羡
  • 较差

好说话的女神

35分钟前
  • D-virus
  • 推荐

托罗的黑暗画风不错,但是这个故事走向太幼稚了,真“童话”故事,还是给小孩看吧!

38分钟前
  • MCOMK
  • 较差

+2

39分钟前
  • 空地
  • 很差

阿方索·卡隆有《罗马》,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有《诗人》,而《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是他那颗所有鳞片都在的完美的松果。

40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匹诺曹的歌声太有感染力了,狒狒居然是大魔王配音!

42分钟前
  • metaphor17
  • 推荐

No.2 和小朋友一起看的,和以前的皮诺曹没啥关系了,我其实也记不得皮诺曹的故事了,好像是个让小朋友别撒谎的故事,到这里居然说谎还能逃生。

44分钟前
  • calf_lau
  • 还行

和潘神的迷宫完全没法比,这里的意大利纯粹就是背景板

47分钟前
  • イカロス
  • 较差

整部电影最黑暗的地方就是飞机为了减重而丢下来的炸弹

52分钟前
  • 青舟
  • 还行

匕首落雨翻生舞,文豪蟋蟀住心间,地狱抬棺骷髅兔,巨鱼海怪水雷阵,墨索里尼马戏征兵,法西斯青年训练营……依旧是大历史下的暗黑童话,陀螺《水形物语》后最佳作,美好浪漫

5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害行,虽然还是有点套路#(( 嘛这么天主教家庭里成长的小木偶最后还得融合一下其他神话风23333∼在现世永远不死算得上是诅咒吗#((

57分钟前
  • 缈沨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