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给出了四星。
比起夏威夷和跆拳道,这部片子的影片色调似乎是黯淡了不少。
电影中仍然有不少看起来缺乏意义的对话充斥全片,似乎是冰山理论,也似乎让人意识流入。
电影所聚焦的人群的社会经济层级也跟夏和跆两片相比下浮不少。
如果是夏和跆两片是阿根廷集体无意识的对往昔年黄金岁月的追忆和粉饰,那此片就是阿根廷当下冷峻现实的反应。
电影仍然是简单的出奇,永远没有逃出两个人的你进我退的旖旎。
但仍然看出来,导演的突破和改变,不再是两个人的情窦初开的试探,那种青春的玩味的确美好,但连拍俩部似乎也是把这个题材用到极限。
同性恋的生活并不是只有肌肉,青春荷尔蒙和鲜衣怒马,尽管我们都不自觉地被吸引,但网红博主的同志生活不能代表同性恋人群的全部。
影片中的男主角,没有一个是可以谈的上是在外表上吸引他人的。
中年的肚腩和脱发,并不会因为阿根廷少年美好的肉体而缺席。
西语片名是Un Rubio,直译为英语应该是 a blonde, 不定冠词,但是英语翻译成了定冠词。
这样的翻译显然是不准确的,自始至终马克伯格的导演风格都是营造不确定性的,孤立的。
《一个金发男子》更加符合导演想要体现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美学情调。
那些在夏日悠长的夏天里挥霍青春搞暧昧的少年们,长大了会怎么样。
父母不再为他们支付账单,他们要去对抗人生的沉重和虚无,日子看上去不那么美好了。
沉默,沉默,金发男主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沉默,沉默不是离别的康桥,沉默是长久的压抑的吟啸。
如果我们再把时间维度拉长,看到他以前的作品,包括《缺席》《B计划》,就更加觉得,这部电影是他的一个总结。
这些青春期的小孩子长大了会怎么样,当年轻和鲜活都不再了会怎么样,情和爱都是存在的,但我们都在生活中龃龉,追求着却不自知。
我问过好几个阿根廷的同性恋的哥们,只有一个曾经听说过这个导演,而这个听说过他的作品也是我们意义上所谓的“文艺青年”。
这说明马克伯格还是没有冲入到主流的话语权中,这是否也跟他拿不到更大的投资而限制了他的题材有关?
虽然,在目前的阿根廷经济情况下,他可以做到每一两年出一部片子已经算是非常成功的的了。
因为有了无数深深的羁绊和眷恋,所以还是给出四星,尽管他也至少中规中矩的给出了一部小品作品。
看到一半,渣男本质暴露无遗,有点感情经历都忍不住想打人。
我翻了半分钟的白眼,关掉视频去看书了。
晚上从图书馆回来,冷静了点,补完了下半部分。
我很喜欢这个结局,Blonde one坦荡荡地跟女儿come out了,女儿报以美美哒微笑和质问“为何不早点告诉我”。
渣男看似占尽一切先机:在感情看似top、床上也是top,但是一步步关紧柜门,把自己关进后悔一生的牢笼。
外界的歧视是原罪,这没错。
但是选择了不反抗,也就选择了承受。
活该。
最强大的当然是blonde one:冷静,诚恳,享受了爱,也承受得了离开。
他活得坦荡荡,他的离开是迟早的,只是怀孕加速了进度。
很多人在感情中学会了如何去爱别人,而渣男永远只会爱自己,最后只会落得孤独,活该。
blonde one一定会遇到更好的男人,毕竟他那么帅...我可以!
(本质一下)
《金发男子Un rubio》马可伯格的电影都是慢节奏,表现得很细腻,这部电影应该是我所看过电影之中尺度最大的吧。
这部电影有三个画面让我触动Juan和Gabriel在电车上的那个场景,他们两是相对的站着,他们含情脉脉的对视着,有着要上去亲吻的欲望。
还有一个画面是,Juan和Gabriel两人一起共用一副耳机,他们跟着歌曲的节奏,慢慢的两个嘴唇相互触碰上,忽然一阵门铃声把他们搞得如此慌张,Juan女朋友来时,充满了自责的表情:“我不知道她会来”。
最后一点画面是Gabriel对着他的女儿说:“Juan是我男朋友”,他女儿笑着说:“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 对女儿出柜然后微笑着,刚好消除了自己欺骗Gabriel老婆的那种自卑感,还有他最后放下了Juan(思路有点乱,语言表达怪怪的)因为Gabriel是被动式的爱,他会受到Juan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影响,但是影片最后他还是放下了手。
很致郁……节奏很慢,比起用对话推动剧情刚像是用情绪或者某种更意识流的方式推动故事。
两个男主一个闷骚到极致一个水性杨花且渣(或者说是懦弱吧)。
故事最后事情好像有了转机,Juan要和女友结束一切,Gabriel也向他吐露了过去和真心话,但Juan的女友却怀孕了。
最后的结局似乎是Gabriel搬家了,也离开了原来工作的地方,但我想他应该能够更好地更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性向了。
看起来沉默寡言的笨笨的他其实比Juan要更勇敢,也活得更明白。
Juan这个不开窍的人,或许会活在失去Gabriel的痛苦里,也会活在无法面对真正的自己的痛苦里(哪怕这个真正的自己不是gay而是bi)。
anyway,祝愿Gabriel可以带着这份重新审视自己的勇气找到新的更懂得爱他的人。
唯一的眼泪给了父女间最后的那段对话,女儿真的是天使啊。
这段让我又对前面的故事开始回味。
哪怕最后他们俩的关系有了转机(虽然不大可能),我还是更倾向于自己认为的这个结局,并且为Gabriel感到高兴和为他们俩的这段对于彼此来说应该都是破茧的第一次的关系感到意难平。
另外,很喜欢电影里很多几乎静止的画面,随便拿来一张都可以当壁纸,尤其有一段飞机飞过的画面,一直到飞机飞出框,才切到下一个场景。
真的蛮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在我看来也是在描绘人物的情绪和人物间的关系。
同时也很喜欢好几个Gabriel侧脸的好几秒的安静的只有细微变化的镜头,他真的很好看。
导演通过这些画面和拍摄方式表现的人物心理、情绪、人物关系、转变等真的绝了。
加百列(加斯顿·雷饰)和胡安(阿方索·巴伦饰)共同租赁着一间公寓,他们也一起在同一个地方做木工工作。
加百列是个很安静的人,他曾经结过婚,并有一个小女儿。
胡安则是个经常和各种女孩约会的多情男孩。
两人朝夕相处,不经意间,他们之间的性吸引力与日增长,也让他们不得不去面对内心隐藏的欲望禁地
金发男子 (2019)7.92019 / 阿根廷 / 剧情 爱情 / 马可·伯格 / 加斯顿·雷 阿方索·巴伦
1.先说Gabo,他没有想象的那么爱他,首先他知道Juan是个浪子,他知道他在诱惑他,在发生关系之前就见过两个不同的女人了,但是他还是被他吸引,发生关系那时候他是有心动的,但是很快就认识到了他只是鱼塘里的一条鱼,拒绝了Juan的第二次邀请。
然后是不能自拔的第二次心动,那次吻被打断后肉眼可见的失落,再次发生关系之后他确认自己陷进去了,于是同女友提出了分手,延迟了和女儿的见面,然后幸福很快被打断,确认了Juan和另一条鱼,原来就算是男人自己也不是那么独特。
于是他开始犹豫,一夜无眠,之后的Juan回来解释(撒谎)他也不在意,后面的一段基本都是在犹豫,事后一股很纠结的样子,接吻后也是在打量。
直到那次Juan叫他回来,主动索吻,他才露出了开心的表情,包括探望女儿回来,Juan在朋友旁边偷偷把他拉到一旁偷亲就更明显的开心了,也是他第一次主动露出笑容。
这应该就是他最爱他的时候。
结果才一会儿,前女友的到来又打破了滤镜,于是那次离家出走(离家出走之前还打扫卫生,他真的我哭死),再然后就是失望的累积加上Juan明确说他不会放弃现在的生活,流下泪来,此时他基本就已经不对Juan抱有希望了,关系开始逆转。
Juan主动他也无所谓的样子,事后反常的第一次主动提出话题,感觉这个时候他其实已经想要切断关系了。
之后Juan安慰的吻他没有回应,就算Juan找前女友分手了,他也只是有些疑惑,Juan说起有趣事他礼貌的笑笑就过了,前女友再次出现他也不意外的样子,Juan看他他扭头,对他的挽留更是直接不回答。
他已经不爱他了。
其实整体看下来,Gabo有个很明显的特征,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别人跟他说话,除了礼貌性的内容,其他的他愿意回答就回答,不愿意的直接就无视。
他是爱过Juan,也很多次充满希望,但也有主见,中途也多次止损,或者说是试图止损。
他勇敢温柔且坚强,有责任心(赚的钱大多都交回去补贴家用),认真工作(不像Juan天天上班盯男人),认真生活(业余生活喜欢看书和养花,不像Juan除了睡人就是在看电视)。
所以说结尾快速的搬家换工作加出柜一点都不意外。
2.从Juan来说,他发现自己爱上Gabo应该就是从那一早他想要跟他解释开始,他第一次没有以上床为目的亲了他,第一次事后睡在一起,第一次在室外接吻,第一次出门闲逛,第一次躺在他怀里,第一次早安吻,第一次在朋友隔壁偷吻,可以说从那天起,他才进入了恋爱阶段,然后爱意逐渐加深,可以说这时候是他们相互关系的巅峰,达到了一致。
然后前女友再次出现,他跟他解释,他在朋友和前女友面前隐藏,他担心失去他,都证明了他爱他,也没那么爱他。
然后是前女友再次出现,无套xxx的事,坦白他不会出柜,这里有个细节,Gabo哭的时候,他猛抽烟,想离开却又倒回来待在他身边。
可以说这个阶段,他在自我怀疑,想要证明自己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
可能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他又后悔了想用肉体来挽回Gabo,早上醒来看到Gabo的脸,爱占了上风,于是毅然起床去找前女友分手,他自信的以为他可以哄好Gabo(毕竟之前不值钱的样子),此时他们步调再次不一致,他给他说搞笑的事他已经不觉得好笑了,他知道他喜欢植物买了盆栽也不觉得开心,还遇到了前女友怀孕的事,他退缩了又没有完全退缩,他求他留下来,说给他时间他会解决这些问题,可是他不相信也不想等他了。
总得来说,Juan他风流是因为他胆小懦弱没有责任感,他们可以在一起的时候,他害怕了,想要正常的生活,他能拥有想要的正常生活时,他不想失去他。
他爱他,但爱的太晚,爱的太犹豫。
前女友这个点也挺有意思的,她一开始就挺戒备Gabo,又主动接近他,喊他吃披萨,分手了经常回来找前男友,跟前男友说她跟现任分手了,明明跟现任宣称不想结婚不想要小孩,又在无套之后不吃避孕药,确认怀孕后第一时间来赶走Gabo。
之前Juan都能猜到她有男朋友了,我不相信她没意识到她前男友爱谁,狗血剧本已经安排上了。
最后开放式的结局特别的好,不知道Juan会不会再去找他,但我相信Gabo不会再等他了。
我觉得这两个木材加工厂技术员的故事。
一个有房子,做房东,有很多朋友;一个没有房子,租有房子的他的房间,没有很多朋友。
剧情安静地发展下去,电视节目的更替,衣着的变化表达了时间跨度,从夏天到冬天再到夏天。
他们一起睡了多少次?
能看到的已经不少,没能看到的也许更多。
一个总是在说,一个总是在听,用他的眼神表达爱慕、慌乱、犹豫、不解、内疚和忧伤,只有在女儿面前才能敞开心扉。
睡觉不能改变一个人,那就好好地做自己吧。
个人超喜欢,打9分强推。
首先很喜欢基本没有背景音乐的处理,长时间的沉默突然转向嘈杂的工厂公路……一点都不违和,并且特别引人入胜。
然后就是两位主角演技太赞了。
加百列的眼神充满情感,他是主动的一方又是含蓄的一方,热烈又有原则。
胡安花心话也多,朋友也多,女友也多,但是他却没有加百列的勇气与担当,总之胡安一定需要出轨的!还有就是少而精的台词,和日常侃大山的台词完美结合。
没有一句让人觉得废话。
还非常喜欢这个开放式的结尾,戛然而止。
我先是感受到希望,再是怀疑,再是心酸,再是释怀……太复杂了那个小小的结尾带给观众无限想象,情感的起伏叫人很享受其中。
总之,虽然这是我看到第一个马克伯格的电影,但是我已经喜欢上他了,接着安排夏威夷!
真的看着好想虐他,软萌的,大眼珠子像小狗一样。
性格就很适合被欺负🤦♂️没啥写的没啥写的凑够140字还得,只好粘点百度百科:(以下不用看)词语“虐恋”的英语词为“sadomasochism”,是施虐癖(sadism)和受虐癖(masochism)两者的合成词,故虐恋更常见的非正式称呼为“SM”。
虽然“虐恋”的非正式称呼为SM。
但由于广义上常见的的虐恋活动可能也涉及捆绑、鞭打或其他调教(Bondage & Discipline )形式,一般的正式名称BDSM(bondage, discipline, dominance, submission,sadism, masochism)即是以多意义、首字母缩略字的混成词来泛称。
有人也直接扩大使用,以“虐恋”活动称作“BDSM”活动的代称。
词语来源性虐恋包含施虐癖和受虐癖两个范畴,对他人施加痛苦可以导致自身的性快感、性兴奋或单纯的乐趣则属于前者,如果接受痛苦可以导致自身的满足感则属于后者。
其中的疼痛既包括肉体痛苦(如鞭打导致的痛感),又包括精神上的痛苦(如羞辱、支配所导致的痛苦感觉)。
词义解释虐恋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7世纪和18世纪,米歇尔·福柯认为18世纪末是虐恋文化现象出现的准确时间。
在其后的几百年间,虐恋亚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它不再仅仅是一些人们的个人行为,甚至也不是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的纯粹在私人场合进行的活动,而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引人注目的社会和文化的现象。
M是受虐症的非正式缩写:19世纪奥地利一小说家名叫马索克,他本人是一个被动虐待症病人,在他的作品里描述了许多这类变态的性活动。
因此,被动的虐待症就被命名为马索克现象(Masochism),即受虐症。
无休无止的漫谈、对视,动辄几分钟的固定镜头追逐着人的眉眼、动作,慢虽慢矣,却使人产生醇厚的共情。
Gabo好几秒不眨眼的静止表情,要不是看一眼进度条还在走,几次我都以为它卡了。
从受伤疑惑到坚定从容,没多少分写在脸上,但仿佛就是能从他的一呼一吸中体会到什么。
门框那段Juan眼眶里有泪!
就算装作不在乎没爱过,也总有一丝两分真情实感浮出表面。
没有表白也没有争吵,有的只是两个人,两个态度,共同经历一段暧昧,最后得到两种反馈。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Gabo自由意志的体现。
一开始的接收暗示,主动试探,后面的期待,困惑,受伤,直至最终的洒脱和淡然,仿佛经历了一次成长。
我承认爱过你,但你不是我必需。
喜欢你时包容你迁就你的是我,结束后收回这一切也是我,受伤的结果是你而不是我自己。
特别喜欢电影的视角。
把Juan和Gabo任何一方换成女性故事逻辑也同样成立。
这应该算是同影的发展趋势吧,比起性取向带来的社会矛盾,现在影片的关注点正越来越向作为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的当事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倾斜。
“你怎么不早告诉我?
”“因为我感到羞愧。
”对女儿也是对自己坦承,其背后是内心的终于强大。
“噢,爸爸!
”还有比这更美的结局吗?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BJIFF14 英嘉(🐳💗)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