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爸爸朱永芳的遗像是小孩画的,参加葬礼的人除小孩以外就全是殡葬队的人了。
2、怎么去形容钟孟宏的影像风格呢?
世外桃源般的令人安静又神往的色调,冷峻而克制的镜头,又常配悠远的音乐,展现了台湾城镇的魅力。
3、妈妈吴春兰从大陆过来十几年,在“酒店”从事老鸨之类的职业。
为了一张台湾身份证吃了很多苦十几年前我来到这里以为就会有好日子过,根本没打算走,结果没多久我就知道并不这么回事后来我终于拿到身份证了就带着小翔的哥哥走了4、大陆新娘的生活并不幸福,儿子被第二任丈夫失手打死。
2017年3月16日
最难描摹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第四张画后的故事让我们大惊失色。
小翔的哥哥再也无法回来,因为继父已经残忍的将他打死,所谓的失踪只是一个借口。
其中有一段继父对于小翔哥哥小翼魂灵梦呓般的独白十分出彩。
导演借鉴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继父笼罩在一片朦胧的蓝色当中,对于自己曾经的失误进行了沉痛的自我剖析。
导演对于光影的调度控制的十分精妙。
影片结尾处老师要同学们画一张自己的肖像,小翔一直拿着镜子饶有兴趣的看着,最后慢慢的闭上了眼睛......本片根据台湾真实的失踪儿童事件改编,整部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不像一般的此类型的影片,基调少了些沉重,多了些耐人寻味的隽永,却使主题反映的更加有力与丰厚。
不管是因为空袭与父母失散的学校校工,家境贫穷带着瞎子弟弟老弱父亲的“手枪仔”,为获得台湾身份证付出代价的的大陆来的母亲,还是生意失意脾气暴躁的继父,每个人其实都是社会的受害者,这也体现出导演对于人文的关怀。
第四张画并不是一张真实的画,以正在照镜子观摩自己的小翔结尾,其实也是在给所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描摹出我们自己?
《第四张画》是值得推荐的一部好电影。
从小被母亲遗弃的男孩小翔,由于相依为命的父亲去世,使得他再度与多年不见的母亲重逢。
小翔随着母亲进入她新的家庭,并开始跟性格阴郁的继父同居,然而当年跟随小翔母亲一同离开的亲哥哥,现在却消失在所有人的生命里,不知任何去向。
亲哥哥失踪所带来的打击,加上每天活在继父凶狠阴影当中。
同时,地方警员更开始插手介入这起失踪案。
而在小翔所画出的一张张肖像画当中,这些陆续出现的人们逐渐构筑出小翔生命的轮廓,并在最后的第四张画里头,透露出惊人的发展及真相。
我认为郝蕾确实有能力把每一部电影都演成代表作、即使是配角也可以成为整部戏的灵魂。
一个伟大的演员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就是电影的主角,把电影整体放在第一位、在整个片子里考察自我才是他们会做的事情。
表演到丝丝入扣、恰如其分需要功力、更需要修为。
当年金马奖评委认为郝蕾不是以煽情演法放大角色的悲哀,心境的疲惫尽收在她的眼底。
她的每场戏都亮眼,一个小动作都表现出人物深度。
这样的表演例如在教室里给老师诉说的一段:“我们曾经有一个孩子、后来我出了点事儿、就坐牢了、我丈夫有一天说孩子找不到了、我们报警了、但是没找到。
”那种面无表情又暗涌着泪水的表演我只能说真的很高级。
当然每个人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态度不同,如果觉得某些龇牙咧嘴、歇斯底里的表演技高一筹我也无法反驳。
《亲爱的》中鹏鹏与鲁晓娟走在喷泉旁,鲁晓娟答应一定把妹妹接回家然后鹏鹏主动牵起她的手时眼神微妙的变化、从难以置信、到激动、到坚定、再到释怀。
不到十秒钟的时间她可以用眼神传达出故事、给予观众最美的表演。
《浮城谜事》中第一次透过咖啡厅的窗户看到丈夫跟别的女人从酒店出来。
记得郝蕾说过剧本上对这场戏的描写只有“五雷轰顶”四个字、自己也想了很多种方式、但始终不能精准的表达。
最后呈现给观众的依然是不动声色、却也传递出心里的惶恐和未知。
至于有争议的作品我也不想做什么评论、如果按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郝蕾演得已经让她有生理反应了。
颐和园里的余虹永远上扬的嘴角、永远骄傲着不妥协的面孔好像就在昨天、可岁月已经走得越来越远了
看似散漫而断裂的叙事结构,在别具一格的光影效果的加持下,呈现出一股独属于台湾文艺片的异质气息。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作为全片线索的画代表着主人公小翔成长过程中不同心境下的追问与思索。
第一张画意味着他生命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第二张画则指向内部,是小翔在外界与自身的交互中朦胧萌发的性意识。
进行到第三张画,影片的叙事走向深沉幽暗,戏剧张力缓慢扩大,人物深处的复杂逐渐呈现。
从母亲与老师的交谈,到继父深夜的独白,再到继父从警局回来之后与小翔的对话……隐藏于这个家庭之中的秘密终于露出一角冰山。
小翔死去的哥哥是否真的葬身于水边的水泥墙之中,而身处这个破裂家庭中的小翔的最终归宿又会是哪里?
诸如此类的问题,影片以一张空白的自画像为终结,也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家庭、亲情与教育的缺失与错位,被嵌入儿童的成长历程之中,刻意回避严肃叙事的手法更让人感受到苦涩和沉重。
尤为喜欢的是这部电影的空镜,大片浓郁的树影,破败灰暗的废弃建筑物,成群漂浮的乌云,阳光似乎都蒙上灰尘,显得不那么通透明亮。
相对于普通的影片而言,这部电影更倾向于展示一个真实的台湾,避开了明亮清新的色调,而显示出一种灰暗又斑驳,沉静而悠远的气质。
如果说郝蕾的表演是意料之中的好,那么戴立忍的表演就可以称为毫无痕迹。
简单几个表情,一个人前温吞和善、人后冷漠残忍的形象令人不寒而栗,很厉害。
总体而言,还是一部及格之上的文艺片。
被人诟病的断裂的叙事结构,在我看来更贴合了以儿童为第一视角的特点,还带有几分意识流的感觉,搭配空镜,很妙。
2011年1月31日让人压抑的不是世间种种悲苦你都经历而失声痛哭的样子,而是你正在体会人世的丑陋与无奈却仍行走在暖阳中的影子。
无法不想将自己身上的温度与笑容传递给那孩子。
无泪。
有了眼泪也不被允许。
没有出口的宣泄。
胖哥哥和校工爷爷是多么好的人,一个不知自己的哀愁却每日在给自己带来希望,一个深知自身冷暖,却丝毫不轻易给予棉衣和凉水,在生铁似的吼骂下藏着希冀的心。
午夜看了这部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的片子。
一直吃着小金橘。
刚刚在小翔妈妈接小翔去她家的火车上,她也是递给小翔大半个青橘,小翔却未接。
独自望着窗外渐渐后退的爸爸和过往。
继父的阴暗让人时时担心小翔会步上哥哥的后尘。
满屋潮湿生了青苔的卧室。
等候妈妈时满屋的猩红灯光。
爷爷去大陆之前一起在路口说话时快要下山的太阳。
还有影片一开始便迎风荡漾的旧衣裳。
模模糊糊地,那仿佛是以中岛美嘉的胧月夜为铺垫的。
以前听着总觉得那是一股母亲的味道。
现在都应了验。
清水般的哀愁,白云般的世事。
浓重的鼻音,源于左心房无法挽回的情景。
无力地还是想要伸手去拥它入怀。
画面和节奏不知慢了多少个节拍。
一种缺失。
万丈红尘。
荒原处处生。
话永远不必多。
藏在深喉下的,寒冬与深秋的向内生长。
不断摧毁和重建的休止符。
照着镜子里画一张自画像,简单得比什么都难。
我一向不太喜欢这种压抑的感觉,整部片子没有情绪的出口。
温暖的色调诉说着冰冷的故事,即便你不想知道真相,但生活就放在你眼前。
它不考虑你是否能接受,这就是现实。
各种矛盾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可表面却如乡村静谧的风景。
好似所有的元素都在重复这样一种奇怪的模式。
继父在把小翔从警局带回后,先是客气地说:“我们一起好好生活。
”然后又一脚把他踹翻在地,继而是冷静的威胁,最后竟像慈父安慰自己的孩子,温柔地摸摸他的头。
母亲再遇小翔后,两个人远远地坐着等车,一路上并无言语。
其间,她递给他橘子,他还是摇头。
“我不就是想讨好你嘛。
”母亲的漫不经心中带着微微的焦躁。
世上本该最亲的两个人却疏离得不知如何相处。
她会直言不讳地说:“我有了新的家庭,有了孩子。
你对我们来说才是外人。
”但她也会在下夜班后,悄悄把给新衣服新书包放在熟睡的他身旁。
母亲与继父的关系也是无可奈何。
他们爱过,也互相防备。
他做过的事情,她心如明镜。
于是有了她对小翔的话:“你哥哥丢了,你叔叔也很后悔。
”“我不在的时候,你离你叔叔远点儿。
”而他,在深夜对死去的小翼说:“我那时候很爱你妈,所以她进去了我很烦躁。
但是我不该对你下手那么重的。
”至于手枪仔,在看似吊儿郎当的背后,也有着自己的心酸。
一次厕所偶遇,他匆匆带小翔进入他的世界,放佛两人从此有所依靠。
直到进了警局,他秀给小翔看的浮华轰然倒塌。
也许老校工的两次出现,才给了小翔真正的希望。
开篇时,他给他尊严——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来可怜你。
结尾时,他给他方向——像那些少数跳出火筒的青蛙,纵然满身是伤,但终有活路。
湾湾省地区的电影总能拍出一种苍凉感,不幸的家庭里生出的孩子,依旧会充满了不幸,金士杰老师出场戏份不多,但人设表现的很好,威严又温柔,对小翔很凶但是小翔能感受到他的好!
戴立忍大叔演技也在线,失手杀人后心理阴影严重,看到小翼的弟弟小翔来了后,阴影又增加了!
他的压迫感好强,跟女主对话、跟小翔对话、跟警察对话,感觉下一秒就要暴走了!
郝蕾确实是很厉害的演员,在大陆和台湾省都有很优秀的作品!
这种角色很难把握,面对生活的无奈又不得不去承受,紧绷的神经随时都会裂开一样!
四张画很有意思,从小朋友的世界去看生活,去世的父亲、朋友的小伙伴、失踪的哥哥,第四张画是自己,也是一只从锅里蹦出来的青蛙、也是一棵被啄木鸟啃的树。
画面里有风景的台湾电影总是很美,台湾是太平洋中的一座孤单岛屿,身世飘零,蒋介石一心传承儒家传统文化,而后来的统治者却力图将台湾与大陆隔离,加上日本多年的占领,以及亲美的政治倾向,台湾文化逐渐变得兼容并包,进而具有独特的韵致。
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台湾电影的清新,如《海角七号》、《最遥远的距离》,这些电影更像是风景宣传片,充满了寂静无人的海岸和回响的涛声。
《第四张画》的画面同样清新,像夏天的风吹过乡村的田野,但是情节太简单,一个继父错手杀了妻子与前夫的儿子,仅此而已,看到评论里说这电影有多么多么深刻的内涵,导演想通过四张画表现自己的种种意图,在简单的故事架构上不可能加载太多的内涵,就像一个十来岁的小年轻不会是国学大师一样。
杨德昌的电影丰富深刻,因为给出来的人物和细节数目庞大,往往要看好几遍才能慢慢体会其中的意义。
整个片子的人物性格刻画也显得薄弱,男孩朱云翔年幼,本来就没什么性格,郝蕾饰演的母亲因为戏份不多,只充当了一个说故事的角色,估计是平时小清新惯了,风尘气不够。
作为片中的杀人犯,戴立忍演的继父倒是比较阴沉,显现出几分心理变态的气质,但总的来说还是不够鲜明,想想吴镇宇和黄秋生演的变态吧,一个面部特写就能让你不寒而栗。
最初看到这片子是因为它标着“悬疑”的标签,开始的一段也让我有些期待,但是戴立忍在中间的一段独白让关键的情节一泻千里,剩下的时间都成了故弄玄虚。
《第四张画》有一张海报是小男孩低着头,让我想起了《一一》海报上的后脑勺,只可惜牛逼的电影总是那么少。
作为2010年下半年最重要的三部台湾电影之一,《父后七日》和《当爱来的时候》都很好分类。
因为无论黑色幽默还是酸涩心事,或多或少,它们都带有以往台湾电影的影子。
《第四张画》算不上奇葩,倒是个例外。
其实也不意外,《停车》时候的钟孟宏就是个怪咖,导演风格更只能被划归到怪诞一类,不按常理出牌。
老实说,我非常厌恶《停车》,装模作样煞有介事。
钟孟宏可能有很多才能,灵光一现。
但是他最欠缺一项才能,那就是如何把一个故事给讲顺了,好好地讲完整了。
因此带了低期望去看《第四张画》,反倒宽心出不少。
对比《停车》,影片大有进步。
片中没有直接出现第四张画,这张画可以是小男孩自己,也是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印象。
可能一般台湾电影把观众伺候得太舒服了,尤以小清新为甚。
另外也不乏所谓人文关怀一类,好比《不能没有你》。
结果《第四张画》太黑暗了,黑暗到令人诧异,不舒服。
电影以小翔的悲戚童年为入口,反复围绕死亡与离去做文章,没有出口。
即便有一些看似无忧无虑的欢娱片段,但观众也会意识到那是一种错。
一个孩子以这般方式换来成长,明显不对。
以小孩做主角的台湾电影有很多,一般说来,他们的视角单纯直接,于是也就愈见犀利。
小翔没有发育完全,却有透视成人世界的本能,更能预知一些不可见的东西。
虽不至于绝望,不过影片也完全没有给出所谓的希望。
当小翔把目光投向观众,那仿佛是在说:我是谁,人又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存在。
黑暗至此,这一方面可能是钟孟宏太装造成的,他不仅过度追求影像质感,像突出色调和色差对比,区别于同侪。
他还非要在人物上面下手,把金士杰等几个人搞得满口大道理,对着小孩,鸡同鸭讲。
再有神神叨叨的戴立忍,没事发神经,居然还来一次长篇累牍的告白。
另一方面,黑暗基调以外,《第四张画》既有悬疑又有惊悚,肆意杂糅,比如房间角落冒出一鬼魂,装神弄鬼。
不过相比让人恶心不适的《停车》,《第四张画》已经温和了许多——包括粗口本身。
《第四张画》有许多不对的地方,观众看到那里会咯吱一下,怎么可以这样。
答案其实也很明白,跟钟孟宏一样,片中人物也全是怪人,允许不合常理。
小翔自个洗衣,老爸走了没人理。
发生在今天的台湾,简直有点让人难以置信。
难以置信的还有入教室打劫小朋友,笨贼没追求至此,实在丢台湾的脸。
老校工一下子打翻小翔的碗,继父一脚踹开小翔,统统是毫不留情。
一个先厉色后谆谆,一个先寡言后爆发,两个人物做足了性格的反差。
最值一提的是饰演母亲的郝蕾,她无惧特写,收放自如。
这位母亲满身疲惫,半醉半死,对生活已经丧失了敏感,以至于连儿子怎么没了都不清楚。
客人刁难的一场戏,她示明了破甑之身,能与周围一切妥协。
如果考虑她的外来者身份,此处无疑带有不少暗示。
按照画作顺序,第一张画是痛苦,这二张画是快乐,第三张画是恐慌,第四张画是迷惑。
对应小翔的几张画,影片叙事没有大的推进,比如关键的案件。
几个人物也是阶段性出现,每每会伴上大段的对白和独白,强调小翔对他们的印象看法,好似临摹肖像。
跑进涵洞深处捡衣服又走出来、被封在海边消波块里的秘密,从山到海的画面无疑是带有隐喻表征。
片中还有一些有趣的东西,观者是冷暖自知。
毛贼和小翔大讲《逍遥骑士》,四处为家,好一个公路片了。
海边小憩那,身后仿佛多了一张活生生的银幕。
毛贼家里穷困潦倒,住在“彗星撞地球”的半截危楼里。
别的不说,老校工讲的“干烧青蛙”还真是讲对了。
这帮边缘人物就是铁桶里的青蛙,被炙烤又无处脱逃。
再到庙宇墙上的“二十四孝”画,无心一笔。
小翔和老师对背《大学》,几乎是有过火之嫌。
然而它们却是中国电影的另一种可能,内地电影真不是缺,而是没有。
【北京青年报】
2011-08-30 討厭...開放式結局。凌晨看小翼出現真可怕,其他部分則是快睡著...都是拍風景呢。然後跟他爸住了這麼多年,為什麼講話跟他媽一樣口音?
果然猜对,就是停车的导演,最初是被一个电视里突兀的第三幅画所吸引,镜头很好,像画像诗,有悬念,且是暗中潜伏着绝非小翼的死亡
以一种近似灵异怪异的叙述,接近一个小孩子的内心。还没看完,我就觉得郝蕾应该可以凭这片子得个奖,果然是金马女配!
看不下去。
人都在被动地独立,缺少反思和观审自己。
演员的表演都很赞,但是……台湾小清新片的叙事风格我真的一直都比较接受不能
关老师比较感性,郝蕾还是很美 小朋友吗 和手枪仔都比较淘气 可是导演这样拍的可不讨喜 不知道支支吾吾的说什么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 简直个的火星撞地球 大灾难
台湾电影多阴霾. 那小孩子几镇静. 老上海"吃个饭你哭什么,你才几岁啊,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活得艰辛. 我衷心地喜欢那个小男孩,也喜欢他的画,可是该不会他长大就来拍这样的灰霾电影了?不可逆料……
反刍型的忧伤只会让人感到厌倦.我再也所谓的"文艺"不回去了,也再也不会喜欢这样的电影.
丧父之后年幼的小翔的童年生活经历,用他的眼,他的感知描绘的图画。。。
不喜欢这个类型的。
典型的台湾片,看完这片就明白金马奖是什么水平了
几乎每个演员都到位,我太喜欢戴立忍和郝蕾了!!!钟孟宏的老毛病还是没改,故事拖拉矫情。前段可以打五分,到了结束的时候只剩三星。
沉重,郝蕾的表演越来越自如了。
这世界的自画像。画面挺美的,美得有些刻意。
为什么你们就不能好好的讲个故事!!!
其实。。还是有点小失望的
动辄特写长镜头演员压力太大尤其女老师
补标,晦涩
用錯了郝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