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机不要停!
》称霸元电影的一零年代,同样来自日本的《初哥大战外星人》则乍现二零年代的黑马姿势。
《摄影机不要停!
》小中和哉执导的这部电影,在北影节上已经小有口碑,虽然不太能够越过丰富杂糅各种类型的《摄影机不要停!
》,但是相比前者的刻奇反转、别有洞天,它能以更纯真炽烈的热爱,回到年轻人对电影的执着上,并且远不止于此。
电影前几天更换的译名,灵感来自香港选用的《新·初哥大战外星人》——不难联想到本地的特摄cult片《关公大战外星人》。
而所谓「初哥」,即新手、初学者,也有引申的处男之意。
初哥在这部电影里,有三个层级的呼应。
首先,电影主角栗田广志是一名高中生,曾经拍摄过小短片,现下要在学校的文化祭再拍一部,那在电影创作领域,他就是初出茅庐,而跟外星人的大战,用想象力和表现力,当然也算。
其次,他所拍摄的对抗外星人的短片《时间倒流》,主角是一位同龄人,寄寓了自己的一些情感和志向。
再者,对于小中和哉而言,栗田广志也是他对曾经的自己,所作出的亲密回看。
至于电影的本名「Single8」,则跟十几年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监制、J·J·艾布拉姆斯执导的《超级八》一样,都是摄影器材的名称,分别是富士Single8和柯达SUPER 8。
小中和哉曾经说过《超级八》对自己的直接影响,是同样在七十年代用胶片机拍摄特效短片的少年,完全是自己曾经的写照。
于是电影项目有了,电影名字也有了。
《超级八》有着导演梦,也有着青春梦的少年人,不管在西方,还是东方,都存在一些共性。
于是单从《初哥大战外星人》来说,主线也相应地拆成两条。
第一条自然是电影的制作过程,这是让它迈上元电影赛道的基本条件。
《超级八》既有艾布拉姆斯对科幻的着迷,也有斯皮尔伯格对纯良的倚重,混在一起,就是小镇在外星人与军方的冲突下,危险异常,但是最终拯救众人的重担,或者说机缘,落在了几个拍摄短片的小孩身上,所用的武器,是玄之又玄的爱与理解。
《超级八》两个方向的使力,让电影遍布无用功的残骸,又因为大雨声与小雷点的矛盾,徒留不够过瘾、稍显儿戏的遗憾印象。
而在浓墨重彩的科幻之外,孩子们最终呈现的短片,并没有给整部电影提高多少亮度。
受其启发的《初哥大战外星人》,在现实层面拿掉了科幻内容,重头戏就落在不厌其烦地呈现制作过程,以及颇显天才灵光的《时间倒流》。
这很有趣,也很动人,因为那是一位仍能为电影而兴奋,并想投身电影拍摄的年轻人,他不仅凝聚了导演对电影的钟情,能让观众回到喜爱电影的起点,而且他会为了这份热爱不断见招拆招,带出惊异与感佩。
短片创作源于对大制作、大场面的小成本效仿,却需要在频繁抛出的技术难点、设备局限间,寻找破解之道。
如何显出手工小飞船的巨大,如何表现时间倒流的情状,如何展现飞船的内部等等,对于初哥而言,无疑难上加难,一难,就让花招捎上悬疑属性与猜谜乐趣。
与此同时,创作又从单纯的场景表现,升级为对于一部完整电影的构想,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宏大场面,为什么要有男女主角这样的人设,为什么会有时间倒流,为什么外星人要干预,一个问题一个脚步,在哪怕是初哥短片的小格局下,踩出了探知世界、了解人心的浓厚兴致。
这跟关乎青春成长、校园爱情的第二条主线之间,是相互缠绕、协同并进的。
栗田广志跟《超级八》里的导演查尔斯和化妆师乔一样,之所以竭尽全力纳入女主并安排感情戏,都是因为喜欢对方。
而两部电影在处理这些青春情爱时,都有浓重的本国特色。
日本别有意趣的青涩、纯澈,混了一夏的电车、海风、咖喱饭,栗田广志与山下夏美感情逐渐升温,达成了青春往事里的纯爱书写。
短片拍摄的步履维艰,因为有了同路人,有了那些刻在电影表达以及幽微眼神里的暧昧,达成双线的昂然与快活。
但就跟镜头下的故事不断变化那样,少年情事也在变化。
《初哥大战外星人》一个创新点是,山下夏美这样的女主,哪怕是在亚洲故事的框架里,也可以不用负责纯情,更不用负责男主的情感着落,她可以比西方更西方,「离经叛道」地由猎物变成猎手。
这也让整部电影在青春怅惘时,干净利落地迎向对「情爱」的释怀和对「事业」的憧憬。
当中有东方校园故事常见的遗憾,而对拍出更好电影的憧憬,接上了小中和哉自己的人生篇章。
完全可以说,《初哥大战外星人》是他的自传,栗田广志一定程度上,就是当年的导演自己。
他也在初中时候,因为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Jaws)而尝试捣鼓出《利爪》(Claws),又在高中时创作了在此复现为《时间倒流》的短片《转折点10:40》,片尾彩蛋揭晓了这些虚拟创作,实际上都是他此前费劲心力的特摄尝试。
当电影终结于栗田广志说要拍出更好的下一部,小中和哉其实已经如约在电影路上行走了几十年。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他拍摄了数量巨大的特摄片。
所谓特摄片,也就是包含大量特效的影视作品,在当年蔚然成风的日本往往涉及怪兽、机甲和超极英雄,小中和哉拍得最多的,就是各种奥特曼电影、电视剧,例如《迪迦&戴拿&盖亚·奥特曼 超时空的大决战》《奈克斯特·奥特曼》等等高分作品。
他的生涯也就成了栗田广志的续集,当他在六十多岁时回望十几岁的初哥岁月,无形中就扯出了励志的热血气息。
在《初哥大战外星人》里所提及的著名电影,牵涉了深受黑泽明启发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也牵涉了深受他们启发的小中和哉。
在这部布满迷影梗的自传里,这些电影人与电影人之间的启迪、传承形成了深刻闭环,也形成了从特摄、从短片辐射开去的工匠精神、电影意志。
斯皮尔伯格也曾通过《造梦之家》,半虚半实地回溯自己的光影起点,小中和哉对《初哥大战外星人》跟它同期上映,同样抱有巧合的惊喜。
不过,《造梦之家》在元电影的纯度上还没有《超级八》足,它诚然在表现无数奇观的时候,呈现出富余得让人惊叹的状态,但也动用了很大篇幅,通过对创作本身的记录与还原,雕刻一个家族今非昔比的怅惘,尤其是对母亲、对人生最初最纯的爱的叹息,让创作本身的美好、苦痛,与生活的好坏彼此渗透。
《造梦之家》 更要在元电影模式上用功的小中和哉,一度节制情感的流动,总是点到即止,删繁就简,好让短片《时间倒流》的创作过程,归并为人们实现梦想、还原梦境的过程。
两部电影都带有私密性的距离,但是都在同步抵达奇观的进程里,予以当事人与旁观者共同的造梦机制。
老师指点栗田广志,即便创作倚赖特摄带来的观感震惊,但是人物本身的成长,才是让故事更为隽永,更富价值的所在。
归结起来,第一幕跟最后一幕,要看出角色的变化。
小中和哉用数十年的人生历练,给成长篇幅写下许多温柔思考。
对比两个自己,与其说是对往昔的追忆,不如说是能够践行理想并且坚守多时的庆幸与骄傲,再由此反推人生遗憾的波澜。
在艺术这条相对单人匹马的漫漫长路上,爱情的花开别枝,亲情的水过鸭毛,友情的一期一会,内里有热闹青春所特意遮蔽的孤独。
《超级八》《造梦之家》和这部,都在排解孤寂,寻求共鸣,而每个人所得到的或经妥协或被理想化的羁绊,指向的还是这些情感的消化乃至化用。
热血叙述难免波及的伤感基调里,栗田广志他们竭力给《时间倒流》寻求意义,也在给时代精神寻求落脚点。
短片里讲外星人与AI的落寞,也讲无从中止的战争、核危机给人类文明进程的抹黑,放到半个世纪后的当下,依然没有办法过时。
一边是老师教授日本近代史的应景刺激,一边是对侵占、对污染等物质乃至精神状态的急迫修复。
日本那十年突飞猛进的经济,拓展了代表全民积极开创性的创作边界,少年人自然可以在自洽的逻辑里,坚持人类的错误理应由人类来修复,而自我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现实与历史,自我与他人,在七十年代的向上趋势里,在写青春赞歌,也在写电影情书,这恰好跟同期的《哥斯拉-1.0》,形成颇为不同的回望。
《哥斯拉-1.0》这几年,我们能看到《摄影机不要停!
续集 好莱坞大作战》不再新鲜的狗尾续貂,《丧失不要停!
》无聊透顶的法式照搬,也能看到诸如《孤高》这些打着元电影旗号但套用陈旧不堪、漏洞百出的类型模子的作品,以及或油腻或聒噪的一些内地元电影,再回望《初哥大战外星人》,就更有如沐春风的愉悦。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single8 的介绍里有“热血”,看到是中学生拍电影的故事,也准备热血着看。
可能老了吧,很冷静的看完了。
导演拍过《奥特曼》系列,所以电影里有各种胶片时代特摄片的拍法。
感觉导演挺热血沸腾的,是他年轻时候的故事。
但如我这般老的年纪,也至多在刚毕业时用过对编机,尚有一点线性剪辑的意识,也就三年后,粗剪就已经用非线了,至于现在用达芬奇做粗剪都见怪不怪了。
所以看single8里用8mm控制曝光避开吊道具线和用普通镜头拍广角,只会感到好奇,原来当年是这样拍的。
一直不能入戏的更大原因是两位主角的表演。
电影为了“纪录片”感,不仅全手持,连调色都没细调,完全没有校园片明亮的色调,发蒙发黄。
而两位童星出身的主角在导演给予最大的表演自由度后,居然不会演戏了。
尤其是高石明里,肌肉记忆般演出了偶像剧的风格,又在导演提醒自然一点后,不知道该怎么自然了,整体呈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看着不是出戏,是心疼。
现在全世界电影美学都在往记录感上靠,演员也是头疼。
### 一、当“中二病”遇上《星球大战》:论如何用八毫米胶片炸毁学校体育馆 作为一名常年混迹二次元圈却总被误认为菜鸟程序员的资深影迷,我在北影节片单里发现《Single8》时,内心是崩溃的。
这标题乍看像是某款滤镜APP广告,仔细一查才发现是部关于“特摄片死宅如何用八毫米胶片毁灭世界”的青春片——别误会,毁灭的是他们物理意义上的学校体育馆。
导演小中和哉显然深谙“所有伟大梦想都诞生于作死”的真理。
1978年的日本小镇,顶着爆炸头的男主角广志在电影院看完《星球大战》,瞳孔地震程度堪比目睹班主任跳广场舞。
当他颤抖着说出“我要用八毫米摄像机拍科幻片”时,我仿佛看见《爆漫王》里的最高和秋人穿越到昭和年代,只不过这次他们手里举着的不是画笔,而是一台随时可能散架的老式摄像机。
---### 二、论手工特效的魔幻现实主义:保鲜膜怪兽与烟花推进器 如果说现代电影工业是米其林三星厨房,那《Single8》剧组就是小区门口支着煤球炉卖烤冷面的摊贩——但烤冷面里夹着米其林级别的灵魂。
当广志团队用自行车链条改装出“太空飞船操纵杆”,把保鲜膜涂成绿色冒充外星黏液时,我笑得差点打翻爆米花桶。
这群高中生用行动证明:贫穷不仅能限制想象力,还能让想象力朝着反方向变异成哥斯拉!
最绝的是他们用烟花制造火箭推进效果,成功让体育馆天花板多出三个窟窿——这段剧情建议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手册》反面教材。
不过话说回来,看着他们用晾衣架和锡纸拼出宇宙飞船,我突然怀念起被CG特效统治前的电影江湖。
现在的好莱坞大片就像整容过度的网红脸,而《Single8》里的保鲜膜怪兽,至少还保留着毛孔和雀斑的真实感。
---### 三、昭和青春物语: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光污染与中二誓言 电影里有一幕堪称史诗级尴尬美学:女主角千夏披着浴巾站在纸板搭建的“外星祭坛”上念台词,背景是拿手电筒乱晃制造的“宇宙射线”。
这种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的羞耻感,让每个在QQ空间写过火星文的观众都会心一笑(别躲了说的就是你)。
这群高中生让我想起大学时拿着手机拍微电影的室友:他让全宿舍穿着淘宝29.9包邮的汉服,在操场拍《琅琊榜之校园风云》,结果被保安误认为邪教组织。
正如电影里教导主任咆哮的:“你们这是拍电影还是拆学校?!
” ——果然全世界的文艺青年都是校工眼中的头号恐怖分子。
---### 四、导演的私货大礼包:藏在镜头褶皱里的时代密码 小中和哉不愧是拍奥特曼出身的老江湖,他在电影里埋的彩蛋比超市促销海报还密集: - 广志房间里贴的《哥斯拉》海报边角卷起,精准复刻所有宅男卧室的潦倒美学 - 便利店电视机播放的《宇宙战舰大和号》新闻,暗示着整个日本社会的科幻狂热 - 就连路人甲手里拿的弹珠汽水,都是1980年代停产的古早款 最让人拍案的是那段“伪纪录片”:剧组用新闻播报形式展现市民误把拍摄现场当UFO降临,弹幕级讽刺了现代社会的谣言传播机制——原来早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人类就是行走的5G信号塔!
---### 五、当胶片撞上数字时代:一场事先张扬的文化诈尸事件 在4K修复版《泰坦尼克号》都能被吐槽“Rose的毛孔像月球表面”的今天,《Single8》故意做旧的胶片颗粒反而成了视觉解毒剂。
看着银幕上忽明忽暗的光斑,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早就患上了“高清恐惧症”,需要这种带着毛边的影像来治愈被蓝光虐待的视网膜。
电影结尾的字幕显示,广志后来真的成了特摄片导演。
这个结局让我想起某位用手机拍出柏林电影节入围作品的00后导演——果然每个时代都有在废墟上跳踢踏舞的疯子。
当片尾响起电子合成器版的《友谊地久天长》时,我默默打开了闲鱼,搜索“二手八毫米摄像机”...然后被价格吓到默默关闭。
---**结语:给所有不合时宜的梦想一次撒野的机会** 《Single8》像一颗包裹着跳跳糖的怀旧药丸,让观众在笑出眼泪的同时,尝到梦想发酵后的酸涩回甘。
在这个连手机都能拍4K视频的时代,我们或许不再需要保鲜膜和烟花来制造特效,但广志们用中二魂点燃的创作冲动,永远值得在影院里获得一场盛大的致敬。
这也许算是导演给自己和所有有电影梦的人的一封情书吧,似乎也是导演自己曾经痴迷制作胶片电影的时光的一个反馈和记录。
我最开始还对电影的名字感到迷惑,后来发现是和super8一样的摄影器材的名字是,突然领悟,我想每一个曾经举起相机和摄影机的人都会有自己对于画面和功能的坚持与执着,,也因此显得格外的具有偏爱和趣味。
然后我在导演的采访里看到了他讲述的电影里面的复现和各种细节里面的重合,再次坚定的理解这就是导演自己的热爱和故事,也因此对于结尾两个人的对话里的“如果这是一部电影,这里就是结局,那么开始大概就是你想要拍这部影片的时刻”感触更深。
当我终于有一天长大,会用更成熟的方式和更先进的机器,拥有能力去带领一整个专业的团队完成真正走向大荧幕的电影的拍摄的时候,我会想要拍的,就是我遇见电影开始尝试拍电影的那一刻啊!
这才是真正的因果循环和最浪漫的与自己的相遇。
而我想无数的电影人心理大约都有一个这样的梦和故事吧。
影片有日影特有的少年感和热血感,我甚至能想象如果一样的故事放在其他国家拍摄风味会格外的不一样。
也正因如此,少年朦胧的爱恋,和朋友之间的友谊,甚至莫名其妙的加入拍摄的阴阳怪气的反派都很可爱。
热心帮忙的老师,从一个人到四个人的小团体,摄像机店的外援小哥和长得超级宅男的画胶片圣手,每个人的加入都很突然,但又让人毫不意外,我想这就是这类影片特有的感受,每个人都愿意为了一个并不知道能不能实现的奇思妙想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然后在宣发的时候热血沸腾的去邀请大家去看,属于高中生的简单直接的快乐永远是美好的,令人难忘的。
我想没有电影人能拒绝这样真诚的讲述创作的过程,即使是这么短这么草率的影片,大家也要经历无数个日日夜夜,从构思到后期到宣发的完成一部电影的制作,更何况是更大屏幕上的影片。
也因此看到这些会觉得格外的欣慰,好像我们也曾经这样,第一次举起相机,第一次尝试拍摄,第一次进入片场完成工作,到最后成为一名真正的工作者。
回顾人生,如果我有机会,大概也会试着讲讲,我和电影的故事吧。
说实话,看到港译的片名,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开始这部电影的,毕竟连好莱坞的科幻片也有点审美疲劳了。
但这是一部关于真诚、梦想和爱的电影。
此类的日本电影也看过不少,但还是容易被感动。
特别是男女主逐渐靠近,女主送给男主春游时拍下的照片的时候,我以为……知我意,感君怜,此情无须问天……但。
曾经无意中听到餐厅里一对的聊天,新版iPhone 即将发布,男生问女生,你换下来的手机怎么处理啊?
女生说就放在那。
“你不用的话可以送给我呀”“你都没说要送我手机,还想着要,你也太自私了吧”男生有点急了“就是以新换旧呀,其实我喜欢用安卓手机啊”可能他只想保留旧手机中的记忆和美好,却被现实曲解了本意。
电影中,男主喜欢女主,拍电影一半为了梦想,还有一半为了单方的尚未开始的爱情吧。
积极的去当宣传委员只是因为她也是,可以名正言顺的把镜头对着她,小吃店里吃东西因为她坐在身边而欣喜写在脸上,为了和她一起配音不惜让好友装病躲在阳台。
但如同拍电影一样真诚的你,你需要少一点含蓄多一点热情和直接吧。
电影的结尾和片中片的结尾一样残酷,分开的时候,记忆的清除和他人的传言,让相聚的美好化为乌有。
好在拍电影的梦想成真了,还期待着,下一次,会更好。
哈哈,总算看到了一部有趣的电影!
近几年好电影真的太少了,也许真的是受疫情的影响,人类的智力水平和表达能力都下降了。
一部有趣的电影,最起码是真诚的,说一件小事也好,描绘一件大事也好,都是导演和演员共鸣的结果。
一般来说,演艺一类的项目,引人注目的都是台前的演员。
但是,这一行里,导演居然也成为了大咖之一,很多时候居然很有号召力!
我想,这便与导演的表达力本身所蕴含的个人魅力分不开。
即使是演艺这类高度商业化的行业,个人化的表达,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于是成败关键(只有真诚的个人化的表达才能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部片子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其准确的描绘了一个高中生所认知的世界,其中许多的细节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高中时代。
举个例子来说:电影里描绘了这几个高中生如何一步步用自己幼稚而碎片化的思想碎片,换取了一部情节具体的影片。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高中时代,那种躁动不安,而又支离破碎的思想危机。
青年人从来不缺创意,缺乏的是对这个世界的准确认知(就好像片中少年一开始沾沾自喜的展示自己的影片,结果却发现自己连过度曝光都不知道)。
这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明师的原因所在。
以已知求未知,这其中的点拨非常关键,也许是一番谈话,也许是一本书籍,总之一个人的成长总需要上很多的课,交很多的学费,花很多的心血(和泪水)。
这种傻乎乎的劲头,恰如索尔仁尼琴所说的“牛犊顶橡树”,傻乎乎却动人!
通篇全为metacinema我们又称之为纪录片(bushi🤓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孩子们的第一次电影奥德赛就集齐了基础部门如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剪辑、特效、灯光、布景、服道……他们甚至还有制作和宣发,我哭死🥲“不愧是经济腾飞期的霓虹郭,高中生就买得起相机和胶片,家里还有放映机📽️”(老婆这样说道🤣)——那么究竟还差什么呢?
personally speaking,我心目中的好电影可不是讲好故事就够了,也不是传达深邃复杂的价值就够了——电影也好,or other forms of creative productions,要“非说不可”,might well be:千夫所指后孤身反抗,万念俱灰后强打精神,得意餍足后乏善可陈……科班文学训练带给我的最大启示除了意识到研究生项目毫无意义以外,便是:创作其实不仅是“我想说”,更多是“我不得不说”。
回溯特摄于我的meta,其实同寻得电影于我的本体性相似。
孩童时代第一次看电影,意识层面的事情反而变得不重要起来,实则也看不太明白电影在讲什么。
反而是在潜意识中,第一次看电影这件事情与童年时期某种源自现实的情感的嫁接。
这种嫁接我得以在成年后制作第一部电影短片时窥见。
童年第一次看特摄是<奥特曼>,留下印象的唯有特摄讲述方式下的奥特曼同怪兽打斗带给我的真实的、奇观的视觉体验。
近期为在写的一个短片项目再看了初代的奥特曼,唯觉粗糙不可信,真实性、奇观的消散,源于已受到足够的视觉训练,源于和现实更多的发生了切实的关系。
而这种童年的情感的回响成年后出现在了吉尔莫德尔陀罗的《环太平洋》,以及《克洛弗档案》中由高楼楼顶人物视点中景向对面楼下破坏城市的怪兽远景的那一摇镜。
<科洛弗档案>2008 如果说电影于我的本体观念提供了"讲什么",那么结合现有的项目开发经历,特摄提供于我的是"怎么讲"。
特摄的讲述方法,是一种风格,是存在于低成本项目的魅力所在。
打破一种通俗的讲述方式的途径——往往因为成本的约束而无法实现,那么在既有成本约束的限制下,基于文本想办法讲出来,往往形成了导演的风格,既讲话的方式。
<奥特曼>1966 看
广志以电影承载同夏美建立亲密关系的渴望,并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提供了情境,提供了空间,文本与现实中的人物互文交错,夹杂着广志的投射与期待,以类型的外壳去柔性的包裹,或许现实的言语无法得体的表达,但电影语言可以更好的承载,于电影作者也留有退路,可以潇洒的说这只是电影,用一层层精致的外衣包裹。
但终归是虚假的胜利啊,电影结束,就只剩下电影了。
电影文本的开发,从一个个小的spark,到建构情节,几经调整凝聚,最后有了自己的生命,某些时刻你只是沿着最合适她的生命轨迹去完善,纵然或同你一开始最为笃信的主题渐离,但反而在其间你能够窥见你所用精致外衣遮蔽之下的那个蜷缩的自己。
电影给了我很多东西,是我最为亲密的爱人,于我是最为擅长做的事清。
电影拍摄现场和电影成片本身于创作者而言同等重要、同样有趣。
或者说她已不单单是志业,已然成为了梅洛庞蒂言说的身体感官图式的延伸,我以此建立的生活方式,我以此让世界透过我创作观方法论的筛网,所以想办法拍下去吧,to WIP洞穴、WIP手卷烟。
-如果我们是在电影里,那这应该就是最后一幕吧-那第一幕就是,你当初决定拍电影的那时候吧-没错啊-那把咱们第一幕到最后一幕比起来,咱们到底有没有变化是很偶然的机会下载了这部电影,感恩没有因电影译名错过,本来是作为边吃饭的背景音放一放,没成想竟收获如此感动。
观影过程中陪伴导演回望当年满怀激情的探索摄影之路同时,每个情节都能唤起对中学时代类似经历的回忆。
虽更加不专业,却能同样深刻体会到创作时的兴奋,拍摄时绞尽脑汁,后期制作通宵达旦以及期待作品得到认同的紧张心情。
至于那个被邀请做女主角的女孩,同样都是青春岁月中不可或缺的遗憾,如今应该也在别人的故事里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吧。
暮然回首,青春之所以可贵,在于那时愿意不计回报的为了一个爱好和信念付出全部的努力,这种纯粹的热爱已经在多年前被抛之脑后,感谢导演让我重新回味这段美好经历。
尽管无法回到原来的样子,那就把此刻当成第一幕吧,再试着去热爱生活,拥抱梦想,待到最后一幕时,再来看看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前两天看了部日本片《Single 8》(港译《初哥大战外星人》),非常有趣,感觉和今年上映的《银河写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部电影都讲述了热爱电影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拍摄处女作的故事。
不同的是,前者的主人公是一群高中生,集编剧、导演、演员、后期制作于一身,短时间内奋力鼓捣出一部特摄片。
而后者聚焦的是一群初出茅庐的编剧,为了能让自己的剧本能拍成电影,历经行业内的千难万阻,在长长的时间线里不断妥协、不断抗争,最终也没能遂愿。
同的是,它们都科普了电影制作的一些知识,比如剧本若干要领:主题、节拍器、主角的成长之路。
此外,它们都和科幻沾了边。
似乎电影人迈出成长之路的第一步都得有一部8mm手持摄影机,而他的第一部作品也往往与特摄或科幻题材有关。
斯皮尔伯格从小迷恋拍摄电影,起源于一台Super 8摄影机。
他用自传式电影《造梦之家》讲述了这段儿时经历。
1975年,他的成名作《大白鲨(JAWS)》上映,这是一部类特摄片,用一条模型鲨鱼吓到了全球观众。
而《Single 8》的导演小中和哉正是在该片的影响下,隔年以初中生身份用Single 8摄影机创作了处女作《CLAWS》(在《Single 8》片中有回顾片段)。
1977年,斯皮尔伯格拍了《第三类接触》,从此便与外星人题材结下不解之缘,《E.T.外星人》《世界大战》均为他的重要作品。
而小中和哉此时刚进入高中时代,他拍摄的8mm短篇电影《永远的梦想》在微电影全国大赛上获得GrandCry奖,并从此锚定了自己的导演梦想。
1989年小中和哉参加了钟爱的特摄电影《奥特曼》的企划制作,1993年担任《电光超人古利特》导演,此后拍摄了《戴拿·奥特曼》《高斯·奥特曼》《奈克瑟斯·奥特曼》等一系列特摄片。
2011年,由斯皮尔伯格制片,J·J·艾布拉姆斯导演的《SUPER 8》上映,讲述一群年轻人用Super 8摄影机创作一部恐怖片时遇上外星人入侵的故事。
受此启发,小中和哉忆起那个深藏心底的计划。
他一直想拍一部电影回顾自己青年时痴迷制作8mm胶片电影的有志时光。
看电影很有趣,但拍电影更有趣,他想拍一部让观众也能感同身受的电影。
2023年初,这部质感拙朴但诚意满满的《Single 8》得以上映,恰逢斯皮尔伯格回忆儿时8mm影像时光的《造梦之家》同期上映,两代迷影者写给电影的情书远隔重洋完成了一次笔谈。
同年,孔大山导演的《宇宙编辑部的故事》上映,为“小成本电影想成功总绕不开外星人”这一命题再添一出案例。
还是同年,一部源自编剧圆梦的《银河写手》在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拿到了最佳剧情长片提名与最佳编剧、评委会荣誉两项大奖。
虽然本片只是在结尾处科幻了一下,但片名里的“银河”二字还是撑圆了眼皮向外太空瞅了一眼。
写了这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说,跟外星文似的。
也许,我被外星人附体了……
这就是影迷的爱呀,爱的好青春好热血。爱电影真好啊。
整体还不错,但没想象中的那么有趣。
对自己的一次回望,也望出了青葱少年们有梦未竟却又美好的那段岁月。片里的成长哀悼美,片外的成长热血美。以为山下会提改HE片尾的建议,以为高中暧昧会变为HE恋爱,但似乎除了爱情,其它都不再是“以为”。因此作为自始至终的影迷,坚定拍摄主线,热血再带点青春,那刮胶片里便都会是闪亮的泪痕。
情怀管用,小中和哉对特摄的理解与执行力亦毋庸置疑,但真的没必要过度吹捧,跟《造梦之家》和《听说桐岛要退部》有质的区别
一群中学生拍科幻电影的简单故事,没有反派的轻松题材影片,追不到女孩也没关系,只要把电影拍出来就好,女孩也不是全然奉献的角色,她还是有自己的爱与追求,影片最后的和解很恰当。但这部电影承载的背景信息让影片变得丰富有魅力:几部奥特曼系列的导演、《海边电影院》的编剧、自传式影片,这些影像都变得具体可感,也如《造梦之家》一般融入创作者对电影的感情。但只作为一部电影来看的话,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同学们拍的微电影,还是太简单了。
牛啊。比起《造梦之家》或者其实结构更近的《摄影机不要停!》来讲,更忠实地一步一步去还原了预算不足的学生如何去拍摄自己心中所想的想法和创意,从曝光数值都不会调,到学着去反倒连接胶卷做倒放剪辑,再到用铁丝刻度做特效、浴缸里拍摄云雾俯镜头、一遍一遍的后期录音…… 剧中剧其实本身本子就不错,但是叠加起前面的一步一步,整个片子看得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满足感:创作 is hard,だからHappy!!! 真的比那些直接slogan打上情书的作品都更加情意满满啊啊啊,这就是青春啊!!!! 除了人与作品之外的几条感情线也是真的很真挚,いいないいな,喜欢电影的人必看之作!!!!!
很真诚的流水账,没有刻意的去把影像创作与实际生活强行挂钩,更没有来自家庭、学校以及自身心理阴影等方面的阻力,确实要比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看起来要舒服很多。创作就是从零到有,再从有到多的过程,尽管制作出来的短片很成功,但是没能与最想分享荣耀的人一同分享。这不得不令人想起头文字d的女主夏树上了奔驰车,但秋名山车神依旧是藤原拓海。
像极了导演在自述自己高中生活,人物有成长、有爱慕,充满不完美、不自信,却有几个铁子和自己一起疯。然而这种回忆杀对我无效,因为没有经历,无法共鸣。也正因如此,我只能给及格——撇去回忆杀,没啥特殊的。
写给青春的情书
和摄影机不要停一样,完全看不下去,琐碎平庸无聊
不是说拍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拍一部自己初涉的电影电影就可以自我感动的。本片在故事上毫无悬念,片中的电影也完全同戏外的人物无法互动,类似电影的现成套路不好好琢磨一下,还真是当成纪录片还原过去的吗?拿个模型在镜头先晃晃,然后嘟嘟嘟配音,之后就是哦哦哦,几个人一起高潮。这都什么玩意一,怀旧AV么?还有不少穿帮的镜头,表明这个故事是现在拍的,直接出戏。最大的BUG就是男主,那眼角的皱纹,比片中的大学生都老,怕是在因为拍电影上课睡觉已经留级很多年了吧。
拍得太卖弄,一板一眼展示一个“成功”作品的产生过程,最后再把成片炫耀给观众看,反而暴露出片中片远不及花絮中的原片片段有趣。导演忘记了没有人物,便不可能展现出热情,三个纸片人,两个NPC,一个被凝视对象,凑在一起指望感动谁呢?结尾试图一步登天《琳达琳达琳达》式“什么都没发生的夏天”,更无异于痴人说梦。拿这个跟《造梦之家》《超级8》比较简直是登月碰瓷,观影乐趣甚至还不如一集凉宫春日、哆啦A梦。
日本人这是有多爱特摄片啊!
看过
2.5,本来想给三星,都是因为这个感情戏…..全程拉垮,好好的男高中生为什么要加这个无聊的感情戏,一看到感情戏我就叹气😮💨,好好拍片子不好吗。不会写女生角色就不要写啊,我拉出来的shit都比这个女主的人设好。莫名其妙的说喜欢,也不知道到底喜欢在哪,俗套的青春小白花,一点人格魅力都没得。你们还不如演BL呢……
20240516-有创意!科普拍电影。但电影真的不怎么好看。。。比摄影机不要停差远了
这什么垃圾拖沓节奏 无语了
马…
怀旧加成太多,不得不给予好评!像 “哆啦A梦” 里会发生的故事。真的很想看短视频时代,孩子们拿一部iphone拍土味奥特曼或者海贼王的青春故事!
在迷影自传类型里其实完成度算比较低的,但贵在真诚可爱,比《造梦之家》什么的强多多多多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