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立德是叙利亚难民,号称人道主义的芬兰在明知叙利亚战乱的情况下仍然选择遣回他,一个芬兰的餐厅老板以及另外一个难民朋友帮助他找到妹妹,餐厅老板与妻子结尾也达成了和解。
全剧没有过分激烈的情绪渲染、暴力冲突,仍然让观众觉得故事是真是可信的。
哈立德第一次与餐厅老板在垃圾箱旁边相识,二人的对话滑稽中透露着诙谐。
并不会觉得辛酸亦或是煽情,很平铺直叙的在讲述整个故事,带有些许的形式化与仪式感。
餐厅老板冷漠资本家外表下隐藏的的善意在影片中显露无疑,不管是妥协女员工在餐厅中的小狗,还是收留了第一次见面就揍了他一拳的哈立德,又或者是在结尾处希望前妻来他的餐厅中做领班。
处处都体现着与他这个大块头甚至是有点无表情的面部表现不相称的善意与美好。
只有怀抱着希望,所有事情自然而然都会逐渐好起来。
可知道,有的餐厅并不发放菜单,因为厨师只做一道菜——就算有菜单你也没得选。
“作者导演”圈里,阿基·考里斯马基就是一位这样个性厨师,他不像其他有些大导演,想办法从技术或题材上实现突破和对艺术生命的延续——而是恰恰相反,把对自己已有风格的坚持作为“突破”和“延续”本身。
参加2017年柏林影展(并最终荣获最佳导演奖)的新作《希望的另一面》,依然是阿基对底层阶级,社会福利机制,移民等敏感问题谱写的另一部变奏曲。
喜爱这位芬兰导演的观众,首先一定是“阿基美学”的拥趸:以胶片为载体的明暗和色彩,极简布景,不苟言笑的人物,和舞台剧效果的对白,还有动听醉人的摇滚乐。
这些元素在《希望的另一面》里都轻易找得到,并有增无减。
略有新意的是对故事线的处理,在剧情并不以 Wikström (餐馆老板) 和 Khaled (叙利亚难民) 两位男主角中的一人为中心时,导演巧妙地在影片的第一个小时里让毫不相干的两条线索并行——此时,整部影片的调子是十分舒缓的。
而在观众对情节和人物的把握逐步清晰之后,两条线开始汇合,同时,影片的节奏也开始加快,随着两线相合带来的张力最后一气呵成,看起来十分舒服。
这样工整讲故事的方法其实十分古典,而阿基则再一次用实践告诉我们,有些时候形式本身就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在布景,色调,幕与幕的切换,叙事的章法,还有配乐做得都足够完美的情况下,其他元素——诸如人物形象和心理的刻画,对白,甚至表演本身——都是可以退而求其次的。
这也是在我眼里,《希望的另一面》超越了阿基本世纪前三部作品(《勒阿弗尔》《薄暮之光》《没有过去的男人》)中最主要的一点。
作为本届影展开始前最受关注的一部影片,至少从纯粹的观感来讲,相信每一位去现场的人都和我一样,不会失望而归。
尤其值得一提是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对配乐的使用,除去歌曲旋律的动听和应景,其中几处甚至通过音乐本身实现上下幕的切换(例如在音乐演奏了一阵之后,路边的摇滚歌手从画外进入画内),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回到内容上,导演在本片里对社会问题的视角和分析架构,其实并没有太多新意(后面会详述)。
这是既《勒阿弗尔》之后连续第二部着眼于移民这一(相对较新生的一类)社会底层人物的作品,有人也把它和《勒》一起归入“港口三部曲”系列。
上一部是围绕着“Haven”(庇护所,也是 Le Havre 里后一个单词的变体)这一母题展开,这一部则是另一个“H”开头的单词——“Hope”(希望)。
和在《勒阿弗尔》里由“Haven”而带来的追,躲,逃等一系列紧张激烈的交锋不同,这部以“Hope”为题眼的《希望的另一面》则要温和许多。
我们更多看到的是 Khaled 和他兄弟之间的“战壕情谊”,收容他的 Wikström 虽然穿着资本家的外衣,却也以资本主义的“务实精神”为 Khaled 提供帮助——眼前一副“世界大同”,但导演并没有花过多的笔墨去刻画去强调这“大同”背后权力机器的冷漠与社会生态的“非人”。
和《薄暮之光》里的科斯蒂宁以及《没有过去的男人》的 M 相比,本片里的 Khaled 至少看上去要幸福一些,哪怕实际上他来自一个更苦难的国度,而他在赫尔辛基面对的遭遇可能也会更为残酷。
在故事本身的力度上,我认为本片是不及上述两部的。
在我眼中,阿基对于社会问题的分析视角基于一种稳定的“三角结构”——施暴者,受难者,调和者。
这部影片里,Khaled 自然是受难者,掌握他留居大权的移民和福利机构则是施暴者,而餐馆老板 Wikström 就是调和者。
三类角色中,调和者无疑最为重要,也是阿基电影母题中最值得细看和反复玩味的地方。
《没有过去的男人》中,主人公 M 一人同时肩挑受难者和调和者的角色,是一位“强势”的“弱势群体”;而《薄暮之光》里,调和者的身份是相对较缺失的,只有那位一直默默关心和爱护科斯蒂宁的女商贩勉强称得上,但爱情终究不是调和者的有力武器;来到《勒阿弗尔》,调和者一下子变成了整条街上的所有群众,他们以马塞尔为核心,用各自的“微薄之力”协同面对掌权者的施暴。
最后,在《希望的另一面》里,资本家 Wikström 也成了调和者这一“大家庭”的新成员。
Wikström 这一角色的设置为我们理想中的“世界大同”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它既不完全是 M 样的英雄主义,也不是《勒阿弗尔》中自下而上和“自卫式”的群策群力,而是像在本片里这样,归根结底需要借助底层和中产(甚至掌权者)阶级之间真正的有机融合。
当然,这种设想本身是否更为实际,大家扪心自问是更喜欢本片还是《勒阿弗尔》就会有答案了。
其实,相较于调和者的不同身份,我个人更想看到的是在这“三角结构”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可能。
会不会有“第四种身份”存在?
影片末尾处 Khaled 的妹妹这一角色出现之后,我的确产生了希望。
她一开始并未作为纯粹的受难者角色出现,在短暂的兄妹对话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的想法并不统一。
哥哥已经认清了现状和施暴者的面目,而初来乍到的妹妹依旧抱有幻想,或许还由于个人信仰的因素,完全秉持着与哥哥不同的价值观和面对权力机器“施暴”的态度。
当然,遗憾的是影片没有就此展开,我们对这“三角结构”之外的“第四种身份”意义何在也就无从谈起了。
妹妹这一角色至少为我们提供了遐想的可能。
社会本身毕竟是流动的,多元的,异质的,在阿基精彩的艺术处理下,如果人物之间有更立体的碰撞,我们一定会更呼过瘾。
影片情感细腻,构图工整,格调清冷却不失美感,氛围疏离却时时暖意暗涌。
哈立德是叙利亚难民,逃离故土,偷渡到芬兰寻求庇护;维克斯通是芬兰本地的中年男人,离开嗜酒的妻子,寻求新生活。
对无法预知的未来,对重新开始的人生,他们都是心怀希望的,尽管看起来一样的面无表情。
哈立德申请避难失败,遣返过程中逃脱,被人殴打,流离失所。
他目光焦灼,沮丧,遇见维克斯通时,已无处躲藏的他一脸的决绝,他要绝地反击。
于是他打了维克斯通一拳。
维克斯通是个商人,清理完自己的存货,走进赌场,用发来的横财盘下了一家餐厅,开始用心经营。
发现哈立德时,他正躺在餐厅的垃圾桶旁,面对暴怒的流浪汉,他把那拳狠狠地还了回去。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街边酒吧里不时有流浪歌手和乐队的弹唱,越老越疯狂,激情不减。
维克斯通经营餐厅时那一本正经地幽默氛围,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最后,带着伤口躺在河边树下的哈立德,流浪狗偎在身边,暖暖的阳光照在他的白衬衫上,特别地清晰,明朗,嘴角露出笑意。
我听到的最动听的一句话,是哈立德打电话给收留所的朋友,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爱上芬兰了,我要留在这里,......”希望的另一面,是什么呢。
我想,是对希望一如既往的坚信吧——一切都会过去的。
总会好起来的。
Enter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 Aki Kaurismäki’s prolific career slows down tolerably, only 5 features in 23 years, but it also marks a harvest season for a filmmaker of such a unique style and sentiment. THE OTHER SIDE OF HOPE nabs him Best Director in Berlin and FALLEN LEAVES is the recipient of Jury Prize in Cannes. Both films take place in Helsinki, the former is a bifurcating story about a young Syrian asylum seeker Khaled Ali (Sherwan Haji) and Waldemar Wikström (Kuosmanen), a middle-aged local career-changing restauranteur, both want to start their lives anew, but life is not fair, Wikström can scoop a sizable fortune overnight in a poker game whereas Ali’s heart-rending plea has zero chance to pass the bureaucratic flintiness. But their paths eventually are crossed, comedic episodes alternate with dramatic occurrences (the restaurant’s inutile attempt to wheel out Japanese cuisine is a total gas!), the big reunion of Ali and his sister Miriam (played by Sherwan’s own sister Niroz) pays off grandly without falling into a drippy trap, Ali trusts Miriam’s decision to apply for asylum seeker even though he knows from experience it is a tall order, and the ambivalent coda (with the racism and identitarian menace remains the bane for an immigrant) is marvelously touched up by a canine tenderness, which also crops up in FALLEN LEAVES. On the strength of Haji’s dignified, roundly relatable performance which uncloaks Ali’s smoldering frustration and trepidation, consolidates his resolute in regarding all the setbacks without blinking an eye, and Kuosmanen’s expertly conveyed compassion, Kaurismäki makes a compelling case appealing to our commiserations apropos of the immigrants crisis in Europe through Ali’s quandary and Wikström’s altruism.
FALLEN LEAVES is a romance, but with a difference, Ansa (Pöysti) and Holappa (Vatanen) are two working-class lonesome souls in their late 30s or early 40s. She is a zero-hour contract employee in a supermarket and he is a sandblaster, neither manages to keep it for too long, but at least in Finland, they are not distressed about seeking a new job. As a matter of fact, distress is something one can hardly detect in Kaurismäki’s corpus. No matter how dire and miserable the situations are, his actors’s poker face remains immutably impenetrable, and unlike “a deadpan look”, Kaurismäki’s trademark expression betrays no self-consciousness. His “subtraction” of emotions through impassivity and stillness of the body language is an acquired taste, but in FALLEN LEAVES, it reaches a form of abstraction, a simplicity, as we watch Ansa and Holappa masterfully code their intentions and thoughts barely pulling a facial muscle, it is droll, but also amazingly candid. Both Pöysti and Vatanen are real finds, especially the former, accessorizing her performative reduction with an evocative aroma of tristesse and resilience.Ansa and Holappa a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who mask the tediousness of their quotidian existence with a strong face of sufferance. However, when a chance to connect with someone arises, both are conferred with a volition to reach out (the lost contact part is very deliberate but how they wordlessly try is unexpectedly touching), even when fate separates them for a second time (after Holappa steels himself to get rid of his undue reliance on alcohol, a salient motif as a relationship deal-breaker in both films), it is merely another test for them to find each other (this time, it is Ansa’s turn to reciprocate her unuttered affection), walking side by side toward a probably rosier future. Kaurismäki’s concerns over class and politics continue its lifeline in both features (the ongoing report of Ukraine war is a running commentary in FALLEN LEAVES), so is his distinct sense of wry humor and his optimism in humanity, however gelid and reticent a person might intransigently appear, their inner benevolence can slowly radiate through and meld with a receptive equivalent. There is a knowing nod to Jim Jarmusch that much to Holappa’s amazement, Ansa really enjoys THE DEAD DON’T DIE (2019), a director whose artistic complexion is mostly akin to Kaurismäki’s, not least their fondness of using diegetic music, here, Kaurismäki’s Scandinavian auditory selection has always been a boon to salve one’s anomie-bedeviled anima. It must be a maxim that those who love Jarmusch’s films cannot be bad persons, and by the same token, so are Kaurismäki’s stalwarts. referential entries: Kaurismäki’s LE HAVRE (2011, 8.3/10); J-P Valeapää’s DOGS DON’T WEAR PANTS (2019, 6.2/10); Jim Jarmusch’s NIGHT ON EARTH (1991, 8.1/10).
English Title:The Other Side of Hope Original Title: Toivon tuolla puolenYear: 2017Country: Finland, GermanyLanguage: Finnish, English, Arabic, Swedish, JapaneseGenre: Comedy, DramaDirector/Screenwriter: Aki Kaurismäki Cinematography: Timo SalminenEditor:Samu HeikkiläCast:Sherwan HajiSakari KuosmanenIlkka KoivulaJanne HyytiäinenNuppu KoivuSimon Al-BazoonKaija PakarinenMaria JärvenhelmiNiroz HajiMilka AhlrothKati OutinenTommi KorpelaSulevi PeltolaPuntti ValtonenHannu-Pekka BjörkmanElias WesterbergTaneli MäkeläRating: 7.9/10
English Title: Fallen LeavesOriginal Title: Kuolleet lehdetYear: 2023Country: Finland, GermanyLanguage: Finnish ArabicGenre: Comedy, DramaDirector/Screenwriter: Aki Kaurismäki Cinematography: Timo SalminenEditor:Samu HeikkiläCast:Alma PöystiJussi VatanenJanne HyytiäinenNuppu KoivuMartti SuosaloMaria HeiskanenSakari KuosmanenAlina TomnikovMaustetytötSimon Al-BazoonRating: 7.7/10
这种性冷淡的风格的电影却到处都是满满的温情。
失去了家园,回不去的故乡,从叙利亚一路逃难来到芬兰,一年的流离失所,漂泊不定,最终还是遭遇遣送回去哈立德,芬兰应该有很多个哈立德,他们没有了家园,他们只能通过电视新闻回望故乡,和家人离散。
可是啊,这个世界上,还是充满了爱,收容所的女工作人员,会悄悄的放你走,朋友会在危难时教会你如何度过难过的岁月,不如唱歌不如跳舞不如开心,开餐馆的大叔尽管古板却满是爱心,收留流浪狗,收留无家可归的流浪人,甚至给他一个在芬兰生存的希望和勇气爱呀,让我们在平凡又难熬的岁月里,像音乐一样,治愈我们!
我知道,死很容易,可是我想活着。
我之前沒看過Aki的電影,但聽聞他是個奇才,也是北歐影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多來自純樸底層的各個角落,有著同種氣質調性;且擅長很冷靜的不經意的笑料,用陽光和幽默隱藏起故事背後哀傷與煩惱的成份。
出奇的創意植入看似平常的生活+色澤鮮艷的場景設計。
Toivon很有他一貫的小劇場效果,風格化極強的戲劇打光,特別記得酒館老闆坐在椅子上沈思時,背景一道矩形的藍色光束將他籠罩,區隔開其他區域的暖橘色,好像在直接告知觀眾「他正在憂鬱」,非常有趣味和劇團美感。
值得觀賞。
看了不到1分钟,就知道导演肯定是勒阿弗尔的导演,不论是舞台剧似的对白,还是斜三十度打的灯光,还是几乎全是固定机位拍摄的镜头,甚至高对比度偏重绿色的色调,还有经常出现的乐队现场表演,和老式的汽车收音机等物件,都那么的典型。
故事并不复杂,剧情也非常简单,但是拍出来就是这么有味道。
导演年龄不大,电影却处处有着复古的调调。
我们总愿意讨论演技,剧情,摄影对一部电影的重要性。
有一位导演,却用特立独行的风格告诉我们—— 仅仅是电影仅仅的形式本身,就有无穷的魅力。
他叫——阿基·考里斯马基。
他总是能拍出让人安静下来去欣赏的艺术电影,用极简的个人风格诠释社会的问题。
他也自然当得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
这么一个牛人,他的这部新作—— 《希望的另一面》 100分钟,在主流商业电影看来,不算长片,但对于导演阿基来说,实属破天荒的头一回。
因为这个固执的芬兰导演说: “怕犯烟瘾,(我)只能拍70分钟以内的电影”。
他出名的作品中,片长都很短。
《升空号》69分钟,《火柴厂女工》实际才59分钟,《薄暮之光》初次杀青也仅59分钟,后为参加电影节加长到80分钟。
《希望的另一面》讲述了叙利亚难民哈立德(什万·哈吉饰)逃难到芬兰的赫尔辛基,遭受冷遇、敌视和帮助的故事。
选择在2017年上映这部电影,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大量涌入欧洲的难民,正是因为叙利亚内战。
叙利亚三岁儿童偷渡过程中浮尸海滩这件事之前轰动一时…… 《希望的另一面》背景设定在芬兰,主人公恰巧也是来自叙利亚的难民。
阿基以冷静克制的摄影手法极让人掉下巴的色彩而闻名。
一个避难的叙利亚难民的故事,不小心上错了船来到芬兰的哈立德,从煤堆里爬出来不久。
下船四顾,船舷上反射的光,远处的灯影,高光的木质船梯,一个悲惨的人物,周边全是宜人的暖色。
当这个“难民”去澡堂洗好澡,褪去褴褛的外衣,换上衬衫之后—— 满面的红光和精致的面庞,俨然另一个山田孝之。
就连街头乐队的色彩,也堪称缤纷 正如阿基自述色彩风格一样 理想化地运用色彩,这时候我更像一个诗人,而不是个社会或政治评论者。
光影色彩和冷暖色调对比实现的明暗更替,则让画面更加简洁,却富有张力。
譬如哈立德在结尾处见到失踪妹妹的画面——绿色的外套,黄色的内衬,花布裙子,极具视觉冲击。
这种色彩运用,可真不是台词和表演功底能比拟的。
同样风格的《火柴厂的女工》,它的色彩则始终笼罩着一层冷冷的灰蓝色色调。
影片对白节约且精炼,加之以导演对香烟的偏好,影片画面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大段台词。
以片中第二主角,资本家维克斯特伦在赌场赌博的戏为例。
先是一张简洁赌场的全景,袅袅上升的烟雾,西装革履的打扮以及每个人严肃的神情,气氛好压抑。
第一场,1V5,导演只用了几句台词和一个表情,结果已经了然。
第二场,赢到第一人输光退场, 然后画面一切,一张冷冷的深夜赌场全景矗立了两秒。
回到赌场已经有人熟睡,赌桌上只剩下两人。
第三场,剩下巨头的对决,这里台词开始多了起来,但仍然及其精炼。
双方虽然没有多余的话,剑拔弩张的气氛渲染到极致,两人不断咂一口的香烟,则是这种气氛下最好的解药。
最后,维克斯特伦成了赢家,对方说了一句—— 别再来了。
眉宇之间透出杀气。
而维克斯特伦只是淡淡回了句—— 一场戏,短短几句台词,整个环境的氛围和角色的心理博弈,仿佛一瞬间放大了几倍。
烟雾缭绕,戏从烟来。
男主哈立德,第一次被关进移民局,碰到伊拉克好友,两人就是以烟会友。
回到暂住的地方,认识同样是难民的黑人小哥和其他人,也都是通过抽烟。
烟草是哈立德在陌生的赫尔辛基,结交朋友的唯一途径。
烟,是这些难民的精神食粮。
维克斯特伦不但收留哈立德,为他寻找到妹妹以后,和司机三个人并不是相互道谢和感激,而是点起一支烟,慢慢品味。
除此,阿基音乐的运用和偏好,简直有振聋发聩的功效。
哈立德被移民局谈话,夜晚独自买醉,窗外恰好有个流浪歌手。
我会紧紧抓住你 我们会彻夜欢娱到破晓你会发现我已经消失不见 流浪歌手的激情,与窗内哈立德木然的表情,对比鲜明。
流浪至此的难民,和流浪街头的歌手,都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固定的住所,甚至没有亲人。
一个因为生计手脚嘴并用,就为了换取几个铜板,另一个连自己第二天能不能待在这里都不知道。
伤离别的歌词,世态炎凉尽然显现。
当哈立德被驱逐,临走前夜,弹起乐器—— 身边的人有的目光呆滞—— 有的若有所思—— 有的表情木然—— 这是流落他乡的众生群像,是异国难民经历的挽歌。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阿基很多电影被归于“喜剧”,电影中确实有让人忍俊不禁的冷幽默,没有诙谐的台词和动作,没有夸张的表情。
淡之如水,味道却浓。
电影进行到一个多小时,哈立德和维克斯特伦两条故事主线才相遇,略显尴尬——哈立德占了老板维克斯特伦倒垃圾的地方。
于是两人大打出手,性格内向的哈立德也因为芬兰的冷漠敌视而戾气满满。
结果下一秒,两人又坐在同一个饭桌上,哈立德狼吞虎咽地吃着老板的食物。
这种反差萌,虽然没有一个演员说话或发笑,但是喜剧效果极棒。
警察来餐厅检查,哈立德和狗被迫藏在了女厕所里,当检查完毕,厨师打开女厕所门时,哈立德不苟言笑得说了一段哭笑不得的话…… 笑话从严肃或者身世悲哀的人嘴里说出来,才更好笑。
这就是为什么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
影片以希望的另一面为名,探讨的确是难民的生活及在异国他乡的遭遇。
可充斥在影片里的暖色调,对芬兰资本家的善意美化以及对底层人民友好的雕琢,却有仿佛告诉我们——Hope一直都在。
当哈立德问及伊拉克好友为什么总是如此快乐的时候,他毫不避讳—— 我是不是也应该假装自己很快乐?
他们没有失去希望。
这希望是伊拉克朋友嘴里的工作,是维克斯特伦的结婚戒指。
是哈立德妹妹不想轻易死去的信念,就像哈立德知道她还活着的信念一样, 影片最后,哈立德被种族分子捅伤,坐在警察局对面看着妹妹去自首, 血流如注的伤口下,是一张平静甚至充满微笑的脸,还有一条冲上来舔他的狗狗。
是啊,生活不会找你谈话,给你讲道理,告诉你怎么做, 它只会捅你几刀,在你流血的时候告诉你:傻X,学会了吗?
也许,希望的另一面,并不是绝望,
第一部北影片给个友情分四星吧,和阿基不是很熟所以没有偶像情怀。
类似于纪录片的手法没有大起大落歇斯底里但全程看下来也并不无聊反到是细水流长,因为对于难民的展示非常真实,每个难民个体都各有各的不幸但接纳难民就意味着削减本国国民福利,个体可以出于善心提供帮助而国家机器则没有那么简单,这不是单纯批判权力机构官僚制就能解决的问题大概得实现人类大同消灭战争实现共产主义才有解。
对于难民的刻画非常细腻,淡淡的忧伤贯穿始终,但是面对bully既无法反抗也无愿反抗看得人实在非常憋屈。
就像是平淡地叙述,每个人的脸上几乎都没有什么表情,甚至可以说麻木。
没有过多的情感去描述无奈,但却让人始终感觉压抑无奈,耗时一天才勉强看完。
办假证时得知主角大叔是91年的,90后大龄青年表示相当不淡定。
一直不太了解纳粹主义对亚裔的仇恨,在个人的印象中,犹太民族是勤奋聪明、努力生活的优秀民族,没想到现在还有新纳粹主义,觉得他们除了给社会造成不稳定似乎一无是处。
叙利亚的难民迁移,之前在新闻里就很关注,其实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因为双方都将过得不好,并不是每一个难民都会像主角大叔一样感激,有的人也会因此而偏激地去伤害当地居民,更何况还有宗教信仰的巨大差异。
结尾主角大叔的满足微笑让人心酸,希望的另一面,还是需要自己本身去竭尽全力的努力。
多年以后,哈立德已经无法再想起那个静静在河畔等待死神降临的下午,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人为他见证。冰冷寡言的外表下却无言感动。他被自己的同僚这样对待,异国他乡却寻见光辉。还是熟悉的老味道,阿基,真是温柔的阿基。
还是老风格 但有些乱了 笑点很诡异不是大问题 但故事又很童话 似乎这一套在真实被战争轰炸的事实前太轻飘飘了
高冷温情像改良寿司
看不懂的部分,看不懂。看得懂的地方,觉得很一般…
冷幽默,冷峻的却又内里有温度的难民题材,相反,最触动的点是:被欺负后逃上公交车,黑人司机小哥儿看了一眼后视镜,一直为他而开的车门关上了。
随大家怎么喜欢,我觉得很一般,虽然讲述的题材很吸引人,手法也怪异的有些不同寻常,可整体乏善可陈,略显苦涩
这效果感觉是几十年前的
三次在大银幕上错过它,最后买了票也没去成,一怒之下下载看了。都快忘记这个怪导演这么有少女心的。那么小众高冷的镜头和艺术追求,却包含火热的阶级感情。难民不被视作一种外部的冲击,而是和现代社会的家庭危机并置在一起,不纠结,也不犹豫,都是迎着波澜而上的天真和决心啊。
聚焦芬兰的难民题材,极简主义、去戏剧冲突、话剧式布景、逼仄构图、粗粝胶片摄影,夹杂着浓郁的复古风迎面袭来,大量面不改色的冷漠脸特写,依然藏不住暗流涌动的冷暖情绪以及比比皆是的冷幽默和讽刺效果,希望的另一面就是“我要快乐的活着”,大爱导演的音乐选择。★★★★
可知道,有的餐厅并不发放菜单,因为厨师只做一道菜——就算有菜单你也没得选。“作者导演”圈里,阿基·考里斯马基就是一位这样个性厨师,他不像其他有些大导演,想办法从技术或题材上实现突破和对艺术生命的延续——而是恰恰相反,把对自己已有风格的坚持作为“突破”和“延续”本身。参加2017年柏林影展(并最终荣获最佳导演奖)的新作《希望的另一面》,依然是阿基对底层阶级,社会福利机制,移民等敏感问题谱写的另一部变奏曲。
好幽默,一大半都可以当喜剧看了。仍旧开场好久不出一句台词,不插些乐队演奏不舒服斯基。毕竟是阿基,剧情胡搞搞也可以接受,反正是超现实的调调来拍现实主义嘛。
说实在的,没理解到大师的点…表演都太生硬,镜头语言也并没有想象中的丰富
比较硬。
看了半个小时吧,还不错,等下次补完。就是有时候色调有点暗。题材离得有点远,没代入感
除了在移民上面政治正确以外,完全没看出来这部获奖影片好在哪。
阿基终没让人的希望落了空。幸和不幸,硬币的两面,永不会面,但也临近如咫尺
两条主线宛如并行而缓缓流动的河流,它们在某一处交汇然后故事发生了。这一次,阿基将目光聚焦于移民问题:在展示社会残酷的一面后也让人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爱与关怀。希望的另一面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在悲观失望下还抱有的乐观。这次,慈悲的导演没让哈立德的故事悲剧收尾。“死太简单,我要活着”
这个片子逻辑很神,小学生拍的……
我们看的是同一个电影吗?
考里斯马基看多了不腻不烦,是道好菜,就是想不起吃什么了就点这道菜的那种好菜。善良,真善良,真单纯,真温柔,导演是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