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春天的列车

通往春天的列车,春天在哪里,A Road To Spring

主演:李岷城,任素汐,何巍然,陈宇星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通往春天的列车》剧照

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1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2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3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4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5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6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13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14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15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16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17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18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19通往春天的列车 剧照 NO.20

《通往春天的列车》剧情介绍

《通往春天的列车》长篇影评

 1 ) 专访导演李骥:东北能否通往"春天"在我心里是个问号

尽管《通往春天的列车》是一部针对东北负面现状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导演仍然还是给影片以及“东北”留下了些许希望。

2010年,一部描述东北工人阶级衰落现实的《钢的琴》入围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最终获得最佳男演员的大奖。

时隔九年,在第2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同样又有一部内地导演执导、聚焦这一失落群体的现实主义独立电影《通往春天的列车》入围了“新浪潮”的主竞赛单元。

如今,影片终于在今天内地公映。

与《钢的琴》的导演张猛一样,这部《通往春天的列车》的导演李骥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而这部处女长片也是他对东北当下时代特征的真实写照。

李骥出生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大学本科学的英语专业,毕业后工作了一段时间才决心考上海戏剧学院,之后辗转北京和上海两地,当过演员、拍过短片,开始了影视圈的打拼。

但他的初衷没有想走出东北,同时周围的长辈也都不希望他出去,“因为家长都喜欢公务员那样的工作,或是待在工厂这种的铁饭碗”。

记艺电影对导演李骥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专访这种东北人口流失的现状,也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一个主题。

最直接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依然是东北工业时代的没落。

像李骥、张猛这一代东北人,几乎都亲眼见证了这个时代由盛转衰的过程,他们目睹过东北曾经繁华一时的景象,“我(李骥)出生时齐齐哈尔还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当时比杭州、合肥这些城市都大”,但也经历了产业结构变革所留下的阵痛,“现在已经变成四线城市了,国家发展时科技振兴,工业确实振兴不了了”。

所以年轻人只能走出去。

李骥明显感受到周遭已经没有什么年轻人了,大家都在往外求发展。

因为预算有限,他在拍这部电影,找了很多亲戚朋友来帮忙。

他的表弟来帮他客串完一个小角色后,也离开了家乡到天津找了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

对此,李骥也很无奈:“身边一直有人在走,这个问题是我拍电影时一直存在的。

《通往春天的列车》几乎就是在这种失落的情绪上建立起来的《通往春天的列车》讲述了小人物李大川意外被当作小偷被抓,导致其失去了失业的补偿金。

为了找回清白,他一边寻找小偷,一边继续为了生活奔波的故事。

这个故事改编自生活里的真实事件,就如导演自己所说“一般的作者型导演都会从身边来找题材”。

李骥起初是从初中同学的口中得知这样一个小偷被抓判刑的事情,再加上前几年东北这类事情一直是全国热议的话题,于是他便结合着自己的个人经历,编写出这样一个“小偷平反”为主线的故事。

李骥还表示,片中的“小偷”还有一层隐喻东北经济的意思,“你抓到小偷了,我们就好像知道东北的症结在哪儿了。

但最后主人公没要到钱,就是我抓住问题的症结了,但我却解决不了它。

”如此夹带隐喻又直击社会症结的故事,从剧本创作阶段开始多少就带着些灰暗,自然审查起来也会经历一番拉锯。

第一稿剧本通过审查时,上面的意见就是需要改一改。

李骥也自知第一版中的人物太过消极了,整个生活没有一点希望。

于是他尽量在文本中加入一些积极的内容。

同时也改变原本的纯文艺片思路,增加了更多的情节,使得整个故事的娱乐性也大大增强。

之后李骥找了好多家小成本文艺片的制片公司,终于找到了投资。

由于资金有限,也不可能找到太有名的演员,最后确定了任素汐和李岷城两位独立电影专业户,来扮演片中的男女主角。

影片的全部拍摄时间只有19天,每天基本上都要拍到夜里的十一点,甚至还有几天熬夜拍到凌晨三点多。

再加上拍摄期间,正好赶上东北最冷的三九天,导致整个过程中的条件都相当严峻。

幸亏两位主演都是有足够经验的专业演员,不仅全程跟组拍摄,而且效率极高,很多镜头都是按标准完成表演一遍过,很少让导演重拍。

任素汐甚至还做足了功课,花时间研究了地道的黑龙江口音,很多腔调与用词连李骥都说不出来,“”比如‘因为啥啊?

’,她能说出‘因物啥呀?

’,这是很东北的腔调,一个青岛人是不会说的“。

《通往春天的列车》是任素汐拍完《无名之辈》后空闲下来接的戏尽管《通往春天的列车》是一部针对东北负面现状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导演仍然还是给影片以及“东北”留下了些许希望。

影片的结尾,李骥将齐齐哈尔白色的冬天慢慢变成了绿色,就像绿色代表着春天一样,虽然有点超现实,却多少能给人一些对希望的遐想。

但现实中的东北何时才能通往“春天”,在他心里依然是个问号。

(以下是专访实录)记艺电影:导演能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吗?

李骥:我最开始是学英语的,07年毕业找工作,工作以后我才考上戏。

一开始朋友硬拉着我到北京来找工作的,之后因为一些工作的变迁,我去到上海,又有一份新的工作。

但我初衷不是很想出来,我很多东北家长也不希望你出来,因为家长都喜欢公务员那样的工作,或是像工厂这种铁饭碗。

记艺电影:先介绍一下拍这部电影的初衷。

李骥:拍摄地是在齐齐哈尔,首先我是齐齐哈尔人,一般的作者型导演都会从身边来找题材。

这个故事的背景就改编自真实事件。

我同学就是拍摄电影那个厂子的工人,他会跟我聊一些工厂里发生的事情,小偷被抓住判刑这种,前几年正好也是东北被全国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

就是想过这些事儿,加上人口流失,以及我对东北精细的一个认识,写出来这个剧本。

大川抓小偷这个事,就相当于东北的经济,你抓到小偷,就好像我们知道东北的症结是在哪儿了。

但是大川没要他钱,就是我抓住问题的症结了但我解决不了它,这个隐喻比较深。

东北朋友解决不了他自己的问题,所以我就必须得走,是这样一个想法。

记艺电影:借主人公的行为表达出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李骥:是是是。

拍片的时候有一些县里的小领导就会说,东北以前有多少多少贡献,跟我说这个不能拍。

其实我不想把以前的事翻出来撒盐,我就想拍我认为当下的人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现在就是真的没有什么年轻人了,我朋友都在往外走。

我找我表弟演了一个角色,就是废品站被揍的弟弟,拍完他也走了。

他现在在天津,找到一份比较适合的工作,至少一个月挣七八千吧。

就是一直有人走,这个问题是我拍电影时一直存在的吧。

记艺电影:这种“出走”是什么原因呢?

李骥:东北的发展是因为工业才发展起来的,工业带来了一个城市的兴盛。

我出生时齐齐哈尔还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当时比杭州、合肥这些城市都大。

现在已经变成四线城市了,我活了三十六年,经济落到这个份儿上,能是人的问题吗?

不是人的问题,跟社会、国家调控有关系。

东北这个顽疾,不是说国家调理个七八年就能调回来的,需要很漫长的时间。

现在国家发展时科技振兴,工业确实振兴不了了。

记艺电影:审查的时候又遇到什么阻碍吗?

李骥:一开始这个戏让局里给驳回了,意见是说"这个片子太灰太暗,还是请你稍微改一改。

"我知道写完的片子就是灰暗的,还能怎么改啊,但回得很积极。

第一版剧本中大川这个人物一灰到底,完全被逼走了,没有一点希望。

后来改的版本将原来一个纯文艺片,增强了许多情节性。

我的主题保住了,大川这个人物积极一点,没那么背了。

我是可以接受的,出来效果还可以。

记艺电影:所以这是您的创作动机?

李骥:人口流失这个东西好像没有自己的表达,我也没太说这个问题,就是说他走了之后我会想:为什么会往外走。

结尾是绿色的,也是想给东北留个希望,把冬天的样子慢慢渐变成绿的,有点超现实,想给人一个希望。

记艺电影:所以这也是片名的由来?

李骥:"通往春天的列车"这名字其实有点讽刺,画面的春天也是导演主观意义上希望它是春天,但究竟能不能好,是不是开往"春天",我心里是个问号。

记艺电影:找人投拍困难吗?

李骥:一开始我知道新导演肯定不会拿到很多钱,我就拿着剧本,投给小成本的文艺片公司,有毕赣《路边野餐》的出品方、冯涛导演的一个出品公司,还有李睿珺的《告诉他们我乘仙鹤去了》那个公司……这片是低成本,所以一开始找了两个演话剧的演员,但觉得不适合,最后还是确定了任素汐和李岷城。

记艺电影:片子的影像质感确实是那种没落的清冷。

李骥:没用什么打光。

外面光线打进来,屋里没有任何光。

东北的大气还是很透视的,没有什么污染,没有工业,空气质量特别好。

记艺电影:听说只拍了19天,每天大概要拍多长时间?

李骥:最晚的时候拍到凌晨三点多,这种情况有三四天,基本上都是拍到十一点左右。

记艺电影:有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和执行上的困难吗?

李骥:(气候上)三九天,那一年冬天正好赶上特别冷,冻得两层羽绒服一直没脱掉,东北冻透了,从小到大第一次被冻透。

本溪的几个演员来不了,所以我就让制片导演和制片主任,一人准备一个角色,我自己也准备了一个角色,不行的话咱们就上。

记艺电影:两位主演的档期?

李骥:任素汐和李岷城都是跟全程。

李岷城必须跟全程,任素汐头几天没戏,她说:"你不会等到后几天让我天天熬大夜吧?

"我说:"没有没有。

"

片中的任素汐和李岷城记艺电影:感觉任素汐片子比较多,应该会很忙吧?

李骥:当时还行,因为她刚拍完《无名之辈》,歇了一段时间没有戏,一直在演《驴得水》那个话剧。

记艺电影:沟通起来都是比较顺利?

李骥:他们俩比较专业,很少让你重拍,表现至少能达到标准以上。

记艺电影:他俩的这种口音是您来亲自教的吗?

李骥:李岷城是东北人,所以不存在口音问题。

任素汐她自己做了功课,她有东北那个词,我都不说的她能说出来,比如"因为啥啊?

"她能说出"因物啥呀?

"这是很东北的一个腔调。

她肯定是自己做功课了,不然她一个青岛人不会说这些。

记艺电影:那您内心有没有设定想拍哪种东西?

李骥:我还是想拍类型片。

我正在写第二个剧本,也是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还是发生在东北,具体事件就不说了,我觉得这个事件蛮有意思的。

记艺电影:城市还是齐齐哈尔吗?

李骥:故事是在齐齐哈尔发生的,但我不在齐齐哈尔拍。

齐齐哈尔人都知道这件事情,改编得拿到别的城市去拍,但齐齐哈尔的极个别厂子还可以用。

看最好的电影版本,值得你更好的记录记艺APP,记录你的迷影生活

 2 ) 只要有温暖,严冬里也有春天——荐电影《通往春天的列车》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舒服的国产现实主义电影了,上一次还是年前的《平原上的夏洛克》。

也好久没有想要静下来聊聊一部电影了,虽然影院复工后也看了《乔乔的异想世界》《1917》《八佰》《信条》等院线片,但是由于文化的差距、历史的年代感或者剧情的超现实,很难勾起充沛的情感和表达欲,硬凑一篇也感觉难免干巴巴的。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一座东北小城,全片也采用了东北方言,整个故事的季节是东北特有的干燥寒冷的冬天,也为电影增添了几分萧瑟但不至于悲凉的气息。

大川是国营工厂里一个即将被裁的工人,不出意外的话能拿到四万元补偿金,可是被当成偷零件的贼被抓住了,既被当成了贼,没了面儿,又被厂里开除,补偿金也没了。

面对怀孕的妻子,家里一下没了经济来源,大川一边蹲在厂里抓小偷争取补偿金,一边四处赚钱。

大川的形象生动诠释了一个男人最窘迫的时候的样子:守了一夜小偷,和兄弟吃早饭喝啤酒把自己喝醉了,颇有点“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进去一家立着招工牌子的餐馆,然后又出来,老板送着出来,顺便把招工的牌子收了;又进了一家店,“老板你们这儿招工吗”“招”“一个月多少”“1200”;好算自己摆了一个摊,结果被对面儿人打架把自己摊撞倒了;只好自己拿着杆去打鱼,到了菜市场,厚着脸皮和卖肉的大姐拿鱼换肉,一条不够,两条才行,幸得鱼新鲜;最后只能硬着头皮买了两条拐杖,装残疾人,开三轮拉客;没钱买楼房,面对老丈人的询问也不好言语,没钱买墓地,父母的骨灰盒放在殡仪馆的架子里,祭扫的时候还忘了带烟,只能从隔壁骨灰盒顺了几根……

这些细节很多,既真实,有时还有些有趣。

最让我回味的,甚至我觉得是这几年国产电影的高光时刻是这一幕。

大川一家请兄弟大同一家吃饭,和大同在喝酒,大同又劝大川年后南下和他去赚钱,大川舍不得媳妇。

“我这可是亲媳妇”“难道我这是后媳妇?

”大川站起来,走到客厅去看媳妇,然后又转回饭桌,“我觉得我媳妇挺好看”,大同也站起来去客厅看他媳妇,“我觉我媳妇好看”。

这一场景让人感到一种喷涌而出的真实而质朴的有趣,这也是我题目里说的温暖,尽管大川十分窘迫,兄弟和爱人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他。

这种温暖也是我觉得和《平原上的夏洛克》的共同点,就不止是都是抓贼抓真凶,而是互相支持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温暖。

而不同点在于,这部电影里大川的行为都是为了赚钱养家,让生活继续,而《平原上的夏洛克》则回归到了一种对朴素正义的追求。

回顾整部《开往春天的列车》,其实并没有很鲜明的反派角色,偷零件的贼有孩子后,也想多积德不干了,也是这个原因,让抓到贼的大川心软了放过了贼;与贼串通一气的两个脑满肠肥的保安看似贪婪邪恶,拿了大川的钱还倒打一耙,转念一想,他们不过是生活里的小角色,和家里装修豪华、承诺出尔反尔的厂长相比,好像又算不得什么,好像又回到了大家常说的“底层互害”上来了。

其实,我个人把这个电影粗糙地化为“工厂系”电影,就是以国企改革、国营工厂改制为背景的电影,每一个城市都有类似的故事发生,那些年红极一时的机械厂、钉子厂、纺织厂等等工厂纷纷退下历史舞台,现在只有少量的兵工厂和烟厂等国营工厂还在存活。

这类电影最早可以算到让王千源爆红的《钢的琴》,近一点的有拿下柏林电影节男女主角的《地久天长》、段奕宏饰演的《暴雪将至》、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八月》、董子健出演的《少年巴比伦》和贾樟柯导演的《二十四城记》等等,我看的不多,只能回忆起这些,虽然背景相似,但是故事、角度和手法不一样,也各有特色。

诚然,故事背景只是影片的底色,核心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

就像电影的最后,大川还是坐上了列车,南下打工赚钱,窗外的景色一改往日寒冷,阳光明媚,温暖和煦。

结尾也进行了三次点题,从时间上看,新的一年到来了,春天也在慢慢走近,从位置上看,从高纬度的东北一路南下,气温也在逐渐升高,从影片寓意来看,也希望慢慢迎来生活的春天,日子越来越好。

 3 ) 男人生活的不易与快乐,都在这电影中展现出来,让人既心疼又可笑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日记人】,欢迎关注交流!

有研究说男性相对更爱说谎,他们说得最多的谎话就是没事。

因为男性似乎更倾向于将情绪自我消化,遇到不顺的事情靠自己解决。

幸运的是,因为有好哥们儿的存在,不会让你独自面对,虽然也会嬉笑调侃你,但帮忙的时候都冲在在前面。

今天的电影就和一对好哥们儿有关,它就是电影《通往春天的列车》,生活的不易、兄弟的力挺,都在电影中淋漓展现。

故事发生在东北,因为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旧工厂越发不景气,裁员时常发生,工人大川(李岷城 饰)被厂长叫去谈话告知下个月将被裁。

他家里还有怀孕三月的妻子(任素汐 饰),日子本过得并不宽裕,好在被裁后会有四万补偿金。

然而倒霉的是,大川晚上去拿手机被误认为小偷,补偿金也泡了汤,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为了拿回补偿金,大川只能按照厂长的建议,开始了抓小偷的日子,但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一边干着杂活一边抓捕。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杂活不是说干就能干成的,摆摊被砸、买残疾人车接活被城管抓。

好在还有妻子的理解与兄弟大同(何巍然 饰)的支持,大川终究等来了通往春天的列车。

说回男主本身,主角大川似乎有点诸事不顺,单位裁员又被误认为小偷,憋屈和难受只有他自己独自扛着。

好在有媳妇理解,不管外人怎么说,始终是安慰与支持自己的丈夫,还帮着找厂长说好话,一句"我男人现在心里怎么憋屈的,咱谁也理解不了。

"道出了多少男人的不易,能有这样的媳妇真是福分。

除了媳妇的理解,还有好哥们儿的帮助,大川和大同是从小光屁股玩到大的,虽然见面会怼开玩笑,可是当真的遇到了事一点不含糊,想着法子帮兄弟,用东北话来说就是厚道仗义,为了哥们儿打仗啥的全都不怂。

有个挺有意思的情节,大川请大同夫妻俩来家里吃饭,看着忙碌炒菜的大川,大同熟练地点了两根烟,大川说:这炒的你(猪肉)。

等两人单独喝酒唠嗑时又互相吹捧自己的媳妇漂亮懂事,像极了小学时玩卡牌的哥俩,彼此炫耀自己的宝贝,相互不服输,男人果然是长不大的孩子。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平无奇,有个美满的家庭和三两个知心好友,足以是幸福的生活。

也许我们也会遇到电影中无奈的事情,但调整心态积极面对,通往春天的列车终将到来。

虽然春天的列车不知开往何地,但至少远离寒冬,也许前方还会有别风暴折,但有爱人与好友的陪伴,前进的旅途将不再孤单。

冬天过去,春天的脚步还会远么?

本文为【电影日记人】原创,欢迎关注,一起交流分享电影的全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4 ) 通往春天的列车,春天又在哪里呢?

差一点因为评分错过了的一部片,看完在我心里我愿意给8分。

可能因为我是东北人,所以看见 煤灰色的天空,光秃秃的树,到处拉人的三驴蹦子,和那满嘴大碴子味的普通话,熟悉、怀念。

就觉得影片是一比一还原了我小时候的生活,也为大川感到难过,明明是个好人,诚实善良爱老婆,但又处处倒霉,我也在想 他为什么这么倒霉?

自己 不够有心思,环境也不友好,保安监守自盗、厂长出尔反尔......社会并不会因为你是好人而优待你,但我还是喜欢好人,只不过希望好人都聪明机敏些,希望好人有好报。

最后吐槽一点:我很好奇这部片的设定背景是什么时间,看生活状态很像我小时候的东北,没有啥现代高科技的影子,但哥们车上年检是2018年。

、饭店门上有美团二维码、智能手机、微信、女主口中的“绿茶婊”又表明就是现在的生活,也可能是因为好久没回老家了,老家现在到底是什么样子呀?

 5 ) 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许说的就个这种平凡的世界。

《通往春天的列车》这部电影,我是冲着任素汐去的,从她的《驴得水》到《无名之辈》再到《半个喜剧》,她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当然,这部电影也是,干净,纯粹,演什么是什么说的就是她。

除了角色本身,这部电影也有很多让人深思的地方,一如既往的开放式结局,看完后整个人心里堵堵的,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子,没有人去在乎公不公平,也没有人在乎我做这件事会给你带去多少伤害,小偷是,保安是,厂长也是,他们事件的始作俑者,但又和他们任何一个人都脱不了关系。

影片中的很多细节我觉得格外好评。

在故事背景上,点燃两只烟,自然的递给铁子;一言不合的干着有些浓浓东北精神小伙的范;主角到媳妇家里和老丈人之间的尬聊;都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没有什么大的冲突,大的场面,就是生活中点滴的小事,就让人觉得,这就是生活,真实,靠谱。

除了故事本身,里面的人物形象也很讨喜,两位男生,虽然有点拽,但爱老婆,爱兄弟,女生们也很知进退,懂事的让人心疼,特别是最后一幕,捡起扔在门口的那叠钱,让人心酸。

总之,这是一部很值得看的电影,笑中带泪,又让人深思,浓浓的方言,满满的亲切,好评!

 6 ) 也看东北

我觉得这部片子被低估了,或者说,我个人是喜欢这部作品的。

东北的情况很反常,或者说它其实并不是那么中国——尽管它曾经非常德先进过。

比如那本著名的《东北游记》也记录了许多今天东北三省发展的一些现实的情况。

东北这个地方,按理来说发展不应该滞后,无论是曾经辉煌的历史,还是紧靠北京以及非常肥沃的土地这一十分优越的地理条件,还是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本来它都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情况才对。

这部作品就是基于今天人才大量流失、发展相对较缓的东北的现实拍摄的。

主人公人物性格很轴,你不让他做什么,他还偏要做什么,这一点很奇怪,但是也很适合创作文艺作品。

在编剧法上,有一条准则就是主人公要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出场,然后这个目的的实现又比较困难——会遇到一些个问题,那么纠产生了一种张力。

那本剧为例,主人公一定要抓到凶手,就是动机。

 7 ) 如果生活一地鸡毛,你会怎样?

以零下40°寒冬的东北工业小镇为背景,开篇镜头画面立马让我想到看过为数较少的几部小成本电影,有点儿像耿军导演的短片风格,而且看了有关李骥导演的采访,发觉真是一模一样:出生在东北,以身边真实人物、事件为素材,还拉来自己的亲朋好友做客串。

而再看剧情,又很像《平原上的夏洛克》——都是“平民侦探”,一个为了兄弟查出真相,一个为了自己洗清冤屈。

有人说这个片子拍的太琐碎,太日常了,日常到等公交,帮同行拉车的无关主题的细节都呈现出来了,没必要。

但生活不就这样么,一地鸡毛:被裁员失业的人情社会,又赶上妻子怀孕的生计难题……整个故事没有起承转合,平平淡淡诉说着因东北工业时代没落而导致的生存压力下努力前行的日常。

早在2004年中央启动振兴东北战略。

时至2018年,东北开始新一轮的全面振兴。

和朋友说,如果观现在,像极了疫情下迫不得已失业的人们,突如其来的生活暴击,好多行业经受不住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生产影响和资金不足,虽然疫情好转后企业加速复工复产,但是有很多中小企业遭受重创,无法坚持。

后疫情时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立刻恢复的。

很多小伙伴迫不得已待业或者归乡……还有等不来新的就业机会,大多数开始转行做自己曾经嗤之以鼻的“V商”,谁还不是为了吃口饭而放弃自己心里那美好的理想。

当苏芳(任素汐饰)在医院里捂脸哭泣的时候,真是太心疼这个隐忍的妻子了。

丈夫大川(李岷城饰)失业,她宽慰道没事儿,丈夫被诬陷成小偷丢了工厂补偿现金,她主动带钱去找厂长求情,丈夫被免费当保安蹲守抓贼、为糊口假装残疾人被举报,她去派出所接人也没有发脾气,直到爸爸因为自己的弟弟偷了家里存折炒股被套牢而气到病倒住院,她才找了个发泄口,释放自己这么多的压力与不爽,本以为会嚎啕大哭一场,却又一个哽咽收了回去,也没哭个痛快。

收拾好心情,继续体验人间百态。

当一切社会“暗黑的勾当”结束后,拾起一地鸡毛扎个鸡毛掸子,弹弹灰,生活继续,重新来过,就像结尾大川和兄弟坐上开往“春天”的列车一样。

有人说任素汐在这部影片里没有发挥她的演技,我知道她多数饰演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驴得水》《无名之辈》《中国机长》,这部片子,说是她三年来接的成本最小的,因为李骥的资金有限,最后确定只有任素汐和李岷城两位主角,所以上面才说多数都是周围亲朋帮忙。

但这部影片里展现的就是现实的无奈、生活的苦闷、辛酸的日常,要的也就是这种普通的生活感觉,比如晚上等老公回家炒菜吃饭,吧唧吧唧嚼着黄瓜与老公说着地道的东北话,这些都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其实导演还说了一个话题,自打大川失业,他兄弟一直撺掇大川到外面去赚钱养家,在东北一般说是“南下”,东北人口流失,很多乡村小镇青年,都不想留在家乡,要出去闯荡,赚钱,毕竟外面的“机会”多。

作为处女作,获得第24届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奖提名,挺好的。

 8 ) 春天在哪里

2020年我的第三部影院影片。

脚踏实地讲了一个不算怎么好的故事,整片看得人压抑、憋屈、无奈和愤怒,大时代背影下的小人物是如此渺小和不堪,上求无路,自强无能,只能消隐在滚滚红尘中。

任素汐的表演一如既往地稳、准,到位,稳得让你没有一点点期待,这是不是也挺无奈的?

到后来,故事情节貌似要渐入佳境时,想着那些个真坏人假好人有些啥下场交待时,突兀地在几张风景图之后戛然而止了,哎。

还有最后银幕上一大段的工业区发展之类的字幕,正能量啊,太暖了,太暖了,在这个乍冷还暖的季节不太适应。

当男主最后终于乘上那列通往南方的列车,远离了是非之地,躲避了寒风刺骨,所有情绪统统倒进春意渐浓的漩涡中洗礼,没有洗尽千华,只有空洞和无奈。

不喜欢这个片名,春天在哪里?

 9 ) 有任素汐这样的媳妇儿,列车何愁不往春天?

为什么不是“开往春天的列车”而是“通往春天的列车”?

因为如果没有家人朋友的爱,这辆列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发车。

今天在“壹条观影团”的组织下看了这部由李骥导演、李珉城、任素汐主演的小人物在生活中挣扎奋斗的故事。

小镇青年李大川为了洗清冤屈,用最笨拙的方法蹲守工厂、假扮残疾人补贴家用、深入贼窝搜集证据以身犯险……局外人看出了他的自尊和执着,但对他刚怀孕的妻子来说,这些无疑是荒废时间的无用功,还不如给厂长送钱、求父亲找关系更有用……焦虑就像一天天隆起的肚子一样与日俱增。

但她并没有因此成天数落丈夫的无能,反而处处设身处地,总是首先考虑丈夫的心理状态。

从一开始听说丈夫被开除以后,每次遇到新的挫折,她的反应都是冷静理智的思考一番,然后劝丈夫“别上火”,跟别人解释“我没生气”,组局请丈夫的兄弟来家里陪丈夫喝酒排解时,甚至会中途知趣地带兄弟的妻子离开饭桌,让两兄弟抽烟喝酒聊个痛快。

每次她看着李大川的眼神,都带着心疼。

虽然也有绷不住的时候,但她从来都是遮住脸、背过身抽泣几下,等情绪宣泄完了,迅速恢复平静的神情。

她看似心大,实则宽容;看似对一切都轻描淡写,实则心思缜密、坚韧乐观。

而大川的好兄弟更是为朋友两肋插刀。

虽然戏份不是很多,但前半部分的寥寥几件小事,都从细节上体现了两家人生活中互相的照应。

而到后半部分,如果没有兄弟的帮忙,大川也无法成功保住买线索的五千块钱、并抓到小偷。

大川的家庭是小人物,害他蒙冤的两个小偷也何尝不是在生活底层挣扎的小人物?

当大川好不容易抓住其中一个小偷后,还是对小偷手机里妻儿的照片产生了恻隐之心。

其实影片里还安插了许多对生活焦虑、心生愤懑的小人物,和大川一同被裁员的同事,摆摊卖瓜子的大哥,开黑车的兄弟……在故事的背景中,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落后造成了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每个普通家庭里都有这样的小人物,迫于责任和压力做出违背原则的事。

从这一点来看,大川似乎在小偷身上看到了这段时间里迷茫的自己。

如果把人生比作列车,难免会经历特别黑暗的隧道。

能不能过去,其实不在于眼下。

对大川来说,有这么一个体贴、无私、识大体的妻子,有这么一个彼此了解、信任的兄弟,才是支持他坚持到春暖花开的最大动力。

也许正因如此,影片并没有安排一个非黑即白的结局,而是一个不胜唏嘘的意外。

漫漫人生路上,需要迎接的挑战还很多,也许正是因为这次的坎儿,才激发了大川最后离开家乡、下海奋斗的决心,而不是本来打算的,拿着4万块补偿金开个小卖部维持生计而已。

多年以后回头再看,可能小偷最终有没有抓到、补偿金有没有拿到,也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他们拥有着更珍贵的动力,列车一定会开往春天。

 10 ) 对东北经济的写实还是憧憬?

看上去很平淡很写实……一个看不出年代的背景,景色中透露着萧条和上世纪的感觉,色调也很陈旧…而有些细节暗示这确实是最近的场景,说明,东北经济被遗忘,二十年没有什么改变…物质落后,思想落后…普速列车是一个关键因素,代表着旧事物,慢节奏,不发达,而东北目前也是普速火车的重地…一切遭遇之后,他坐上了这列车,去挣钱,放弃了工厂的工作,也不再追究补助,彻底失望,这火车代表通往幸福,和春天,和当时冰天雪地的冬天场景形成对比…也许,不能拯救自己,拯救现在的大环境,就离开,去改变,这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也希望东北能够加速转型和发展……

《通往春天的列车》短评

整挺好,脚踏实地的片儿,20200917-18@佛山南海新都会城丰影城杜比全景声厅一个人包场去了趟儿东北,爽。

4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一片凋敝的东北生活图景,靠着街头智慧才能不断活下去,干啥啥倒霉,老实人没有出路,大家的媳妇儿都在等着生孩子。所谓 “北改”终究只是花哨的术语,人才流失的数据变成血淋淋的现实。这种哭笑不得组成了电影之中的绝大多数故事,却始终不愿意(或是不能够)触及根本问题。末尾前进的列车为大川和大同接下来的命运变得更加未知,那招牌的白字更添两分迷惘。【李岷城可以米且口我(:】

7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心有余而力不足

9分钟前
  • 殺死金毛玲
  • 还行

因为任素汐才看的 她的表演自然 挺好的姑娘。东北重工业的落寞 是历史的潮流 和东北人的性格也有些关系。通往春天的列车 好片名。希望南下的列车能够让男主角振作 毕竟等他的是他的家 那些狗屁杂碎事 挥挥手 再见吧。

13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148/166】这男的怕是个窝囊废吧,运气不咋地也就没啥说的,没本事,还没胆量。这难道是很多留在东北的男性的真实展现?电影没啥亮点,很朴素的叙事,东北生活&去不去南方打拼…憋屈?那又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多管闲事🙃PS:任素汐出演平民化角色太贴切了,演技绝了👏

15分钟前
  • 超级观影人
  • 还行

看得挺难受的

19分钟前
  • NM
  • 推荐

最后字幕是啥玩意啊?东北战略宣传片啊? //根据映后见面会李骥导演说的,这片就是齐齐哈尔的沦陷啊

24分钟前
  • 幸运好小子
  • 还行

东北哪里还有春天?早就完犊子了。带着希望的年轻人请赶紧逃离。

27分钟前
  • 喵呜喵嗷
  • 推荐

这列车的春天在南方吧。导演可不敢明说。

30分钟前
  • gzrunman
  • 较差

制式干瘪,加之什么都干瘪,没救了。。。

35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很差

2.5。平时那些电影,没有必要最后被警察抓到的时候,偏偏要加一个那样的字幕或结尾。现在有一个剧本,可以光明正大的展现警察的英勇神武的时候,你不加,不加也就算了,还出车祸……干啥呢??太膈应人了。结尾还有一个社会主义东北工业区的发展字幕,比以往的字幕更无语……

38分钟前
  • kakakarl
  • 还行

2.5,影展志愿者工作补片,艺考故事的写法套路,怎么巧怎么来,前呼后应的对话,再来点人文关怀。

43分钟前
  • 樂啊樂
  • 较差

#BIFF 看了三部新浪潮,这部相比较而言故事完成度较高,故事主线非常清晰,起承转合也合情合理,看得出来导演有在剧本上下功夫,并没有出现很多新人导演都会有的想说的太多最后什么都没说清楚的问题。两位主演也用非常富有张力的表演把人物立住了。在观众提问的环节有韩国观众问李骥导演为什么要选李岷城那么帅的男主角的时候,导演回答说:因为导演的第一部长篇都要选和自己长得像的人。哈哈哈哈哈,导演本人也太可爱了吧!

46分钟前
  • Revive
  • 力荐

很真实的东北 其实我喜欢这样的男人 和他在一起一辈子都踏实-356

51分钟前
  • 🐨气势如虹
  • 力荐

东北人的困境,表现在李大川一个人的起伏之上。现实主义写就他人愤愤不平的哀歌,生活本就如此。春天代表着希望,善良之人该有春天。

53分钟前
  • Zero
  • 推荐

生活的流水账被记录得这样松散又无奈,失真又失焦,任素汐整个没多大的发挥余地,男主人公的行为也是迷惑大赏。

55分钟前
  • 不羡鲜
  • 较差

好久没看过这么烂的片了,快睡着了,男主就是一xq,任素汐演谁都像任素汐。所以车祸那点是,小偷被撞死了?肇事逃逸?同子没抓住肇事司机是因为他们追赶小偷出人命有连带责任,就没上报厂里和公安局,不了了之?

59分钟前
  • 看遍高分榜
  • 很差

在釜山电影节看的算是全球首映吧,一个发生在东北的,社会底层普通的人,遇到的一件普通的事,在普通的社会背景下的普通的电影。而这些普通凑在一起,也成了一个朴实的好电影,像一股清流,流淌进中国嘈杂的电影环境中,很推荐看。

1小时前
  • 易衡
  • 力荐

故事平平淡淡的,没有太大的惊喜,但是还可以吧!

1小时前
  • 我是你de甜甜圈
  • 推荐

东北作为“春天”的反面,剧作偶有亮点(虽然台词经常莫名其妙),但其他部分都不行。想夸它朴素嘛,导演却时刻都端着,荒诞和深刻都差口气,拍得既不土又不洋,各个层面都平庸陈腐得不可思议。

1小时前
  • 字母君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