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自用 非影评农民本性 小农意识 愚蠢盲目 大言不惭 愚昧无知 冒失冲动拍出了国人强烈的小农意识特征 无论男女 总是一副大言不惭的张嘴闭嘴说:冲上去 办了他 不去?
不去你就是怕死 事到临头的时候 全部退缩 梁永生:为救翠花打了疤瘌四和白眼狼 自此结成深仇大恨 面瘫 打败中田信捌成为民族英雄 为娶翠花和门玉茹而苦恼 后加入八路军锄奸队 之后当上八路军大队长 白眼狼:白眼狼被打后 此后的所作所为几乎都是为了杀掉梁永生而报仇 误杀掉一个日本人 被日本人选为宁津县县长 最后在解说中被提及在逃亡路上被日本人杀死疤瘌四:强抢民女 为虎作伥 白眼狼的忠实走狗杨翠花:打小被拐卖 嫁给梁永生 倍受门玉茹的欺负 最后被贾辅仁结义三弟杨颂华枪杀门玉茹:什么都不会 只会动嘴 强势无脑 差点儿被阙七荣强暴 很遗憾的得救了 婚后仍想勾搭梁永生中天信捌:一脑门子心思与梁永生比武 要得到辛酉刀谱 第一次比武失败 不参与日本军方事务 只为找梁永生比武 最后被梁永生无耻杀害王老头:偷拐抢骗 蒙混到安清帮帮主的位子 倍受所有人的欺负 媳妇怀孕后被日本人杀害 携手雷去同归于尽 手雷未爆 被日本人枪杀黄二愣:梁永生发小 整天扛个大铡刀 办这个办那个 一事无成的一只肥猪 最后将杨颂华打死贾辅仁:三姓家奴 白眼狼的弟弟 应该是同父异母 母亲被白眼狼气死 所以恨白眼狼 办了白眼狼的三姨太后逃跑加入国民党税警团 在宁安寨曾经帮助梁永生解围 与梁永生成为兄弟 娶了门玉茹 占领了宁津县城 赶走了白眼狼 白眼狼喊来日本人 贾辅仁求助国民党支援未果 八路军来帮忙 加入了八路军 勾搭了一个八路军唱戏的小战士 在杨颂华怂恿下投靠日本人 日本人战败 欲重回税警团 被梁永生所杀阙八贵:肥头大耳 从始至终一直露着肚皮 大喊大叫很聒噪 被梁永生所杀 阙七荣:被梁永生的中华宝刀所杀锁柱:双刀鬼见愁 与梁永生比武失败 欲拜梁永生为师 加入八路军 最后被日本人枪杀 比较冷静能干的人物角色梁永生救翠花打了疤瘌四与白眼狼 白眼狼心生仇恨开始借人借枪围攻宁安寨 但屡次失败 白眼狼围攻宁安寨被贾辅仁的税警团赶走 白眼狼被日本人选为宁津县县长 白眼狼拉拢阙七荣 阙八贵 最后阙七荣阙八贵均被梁永生所杀 白眼狼与阙氏兄弟始终不合 互相猜忌互相排挤 日本人灭了宁安寨以及被贾辅仁占领的宁津县 梁永生和贾辅仁加入八路军 梁永生带领锄奸队杀地主恶霸 贾辅仁娶了门玉茹后又找了个八路军会唱戏的小情人 贾辅仁手下杀害了八路军的政委 杨颂华等人教唆怂恿贾辅仁投靠日本人 日本人失败后欲重回税警团 被梁永生所杀
这个国家有着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壮历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山东卫视自制剧《大刀记》改编自郭澄清创作长篇小说,讲述鲁北地区热血男儿血刃敌人浴血奋战,重整齐鲁河山的故事。
该剧以深沉、激越与悲壮的笔调,再现了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带领观众们重温了“小人书”上那段战火纷飞动荡岁月里,荡气回肠的刀客传奇。
1975年,宁津作家郭澄清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刀记》首度出版发行,风靡全国,时隔四十年之后,国内第一部反映冀鲁边区抗战的史诗巨制电视剧《大刀记》以全新的面貌再度出现在广大观众的视野之中,电视剧继承并发扬了原著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传统,将家园遭受侵袭的历史漩涡里的人物重新提炼,着重从人物的言与行两个方面展现人物性格及其精神面貌,以主要人物梁永生的成长历程为故事中心,从一届赳赳武夫到抗日英雄,展现乡土抗战的热血与悲壮。
被称为“军旅题材掌门人”的赵浚凯对《大刀记》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位从山东走出来的金牌制作人,战争题材类的作品成就最高,愫有人文情怀,注重民族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鲜见口号性的台词桥段,更多的还是从人性与情怀,所有恩怨情仇、家国情怀尽揽其中。
《大刀记》的故事容积并不大,但耐看,因为人物和故事都有着传奇性的吸引。
故事的铺陈也是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从梁永生大闹黄家镇与白眼狼在街头的一次打斗开始,白眼狼受辱挟私以报,犯险入侵宁安寨,梁永生不卑不亢从个人恩怨到家国情仇,为观众引出一场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有江湖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也有热血沸腾的战斗洗礼。
爱情戏在剧中做了提升,故事缩略了梁永生的家庭往事,但基本保留了原著中的著名段落:血染龙潭、虎口拔牙、巷战奇观、荒野斗智、重返宁安寨、夜战水泊洼等,同时从“古庙许亲”开始,也增加了许多情感纠葛的线索,让剧目的故事性在热血中,延展出温情与缱绻——翠花小时候对梁永生的救命之恩,梁永生与师妹青梅竹马暗生情愫,英雄总是遭遇左右为难的爱情。
功夫戏也做足了功课,剧中角色一招一式都是真功夫,都有据可循,在质感上追求完美。
更通过《大刀记》将苗刀这一闻名中外的传统冷兵器推向观众,使其焕发崭新生命力。
苗刀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借鉴日本刀的优点所创造的双手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通过剧中梁永生冲锋陷阵与敌搏杀的戏份,将苗刀奇诈诡秘人莫能测的用法尽数展示。
齐鲁烽火燃,钢刀铣山河!
英雄主题贯穿始终的《大刀记》为观众再次塑造出一个经典的英雄形象。
虽然文学与影视剧属于不同的艺术品种,但自影视剧诞生以来便源源不断的向文学作品取材,即将上映的好莱坞魔幻动作大片《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便是取自于J.J.R.托尔金的童话成长小说《霍比特人》,而史诗化美剧《冰与火之歌》则源自于乔治·马丁的同名奇幻小说。
同样的,日前登陆山东卫视的《大刀记》,则是再度将同名小说作品影像化,为影视剧再造一个民间传奇英雄。
今年刚好是《大刀记》的小说原著问世的四十周年。
尽管《大刀记》诞生于一个以“双结合”、“三个突出”为创作主导理念的时代,但在作者郭澄清的努力借鉴古典小说下,他把典型的民间英雄人物置放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不仅是树立起一个个性鲜明、妒恶如仇的英雄梁永生的形象,也给予很大笔墨描述了门玉茹、翠花、白眼狼等有血有肉的形象,甚至可以从中看出时代变迁的脉络。
作品问世后深受读者的喜欢,并被改编为电影、连环画等,如今再由赵浚凯(《羊城暗哨》、《平原枪声》等)改编成电视剧,试图以更深更广的空间再造梁永生这个传奇。
相对于小说原著,电视剧版的第一集就已经将重点放在了梁永生与贾家的结怨上——出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民间英雄的好意,来自于宁安寨的梁永生为了救受到地主无赖当中调戏抢人的翠花,打败了贾家贾老爷,后者对此忿忿不平一心想要杀了梁永生,而弥补这次的羞耻……第一集便开门见山的安排了梁永生与白眼狼之间的恩怨(在小说原著里还有不少的铺垫才进入这正题),并安排了几场不同人物之间的动作戏,使得充满着戏剧冲突及娱乐性。
毕竟,梁永生与白眼狼之间的纠纷斗争,是引发数十年争斗的一条明线,也由此带出了时代的变化(比如说白眼狼先是想要通过“民兵团”的方式拿下宁安寨,失败后又想借助于日军的势力,这不仅是突出了白眼狼的见风使舵的个性,也折射出时代的变化)。
而这一点,也就使得《大刀记》不再是简单的英雄作品,还夹杂了史诗化色彩。
如果说,以梁永生与白眼狼之间的恩恩怨怨带出的斗地主、打日本鬼子,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那么,贯穿在始终的儿女情长戏,则让人荡气回肠,这点主要是通过梁永生与杨翠花、门玉茹之间的爱情纠葛而展示出来,印象最深刻的是新婚大喜之日时,这边厢是梁永生与杨翠花之间的喜悦快乐,那一边厢则是同时结婚的门玉茹的烦躁不安,虽然没有多少台词,但是人物的情感、纠结早已呼之欲出,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最近也刚好陆续看了之前刚播出完毕的农村题材作品《老农民》,如果对比来看,可以看出尽管两者的主人公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人生轨迹,但都可以看出人物身上的干劲与韧性,还有创作者试图通过人物的命运带出时代变迁的史诗化野心,也都成为了近期值得一看的剧集。
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娱乐内容,作为农村娃上学时最大的乐趣就是上音乐课或体育课,而当初音乐课上首先学会的几首歌曲中就有那首《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
尽管当年的抗日名歌有许多,但实在没有这一首更加刚猛直接、朗朗上口,因而在多年过去之后能记得的仍然是它高昂的旋律。
《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用最直白的语言道出了一代人的民族心声,虽然质朴却让人听起来就热血沸腾。
如果要想一首最能体现抗战特色的歌曲,我想这首歌大概会获得很高的支持率,在它的旋律里一个民族的怒火与勇气完全迸发出来,凑出这个世界上的最强音符。
由山东卫视传媒有限公司、海润影视联合出品的抗战剧,赵浚凯执导,谷智鑫、王珂等主演的抗战剧《大刀记》为我们重新还原了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我们再次品味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的英雄情怀。
尽管时下的抗日剧几乎挤占了半边荧幕,可是观众却对此百看不厌,的确,能让所有观众都找到共同话题的或许永远都是对外战争中的打鬼子,因为在这里面我们感受到的一种激情的民族热情,这种民族激情大概类似于国足几十年来的首次小组全胜出线,因为它压抑在心头太久太久。
多种艺术形式的《大刀记》,对于山东人来说故事已经了然于胸,都是经典的浪漫的革命的英雄主义叙事。
本剧一开始所展示的是最本真的下层民众世界,或许如果不是鬼子的入侵,这些普通的民众会默默地在这片土地上挣扎,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去。
抗战前夕的山东乡下保持它最原始的风貌,跑江湖的人们用各种杂耍来吸引观众,地主恶霸在调戏着良家妇女,而贫苦百姓则为一餐之饱奔波。
这个世界是安静的,但却也是沉睡的。
日本鬼子的侵略惊醒了这些沉睡中的人们,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让我们的民众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家国民族,让他们开始从沉默走向反抗。
梁永生(谷智鑫,青春毛泽东的饰演者来执刀砍向鬼子,文本内外多有演绎之处)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他大概仍然会行走在江湖边缘,靠着耍大刀或者做手工来完成自己的一生,然而正是日本人的侵略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让那把跑江湖的大刀开始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其实,武术本来是中国的国粹,它曾经在历次斗争中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唐朝的陌刀、宋朝的河朔大枪、明朝的关宁铁骑,都曾经以强悍的武力让异族侧目。
然而,很不幸的是自清末以来,原本对外战争的直接象征大刀就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意义,变成舞台上或江湖上的道具。
当大刀从疆场退化到江湖时,这或许不是大刀自身的悲哀,而是我们一个民族的不幸。
《大刀记》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大刀,那把从江湖杂耍重新拾起,擦掉斑斑锈迹之后重新绽放出夺人光芒的大刀。
当梁永生、狗蛋(冯玉玺)们从江湖马戏手变成抗日英雄时,他们所产生的质变是一个民族的重生象征,那些曾经丢掉的尚武精神,那些曾经被掩埋的民族自信重新回到当下的人们身上。
抽出祖先留下的大刀,狠狠的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吧,用强力意志杀出一个民族的生路,剽悍的人生不需要犹豫不决的选择,手中的武器是最好的回答!
红色剧唯有《亮剑》堪称经典,时至今日电视剧还在重播,“李云龙”的传奇还在荧屏上展现,之所以电视台屡播不厌,就是因为观众虽看过多遍但每次相遇还是会重温,这也许就是经典的力量。
红色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被拍成电影票房创出新高,经典红色题材无论在荧屏还是在大银幕上收视、票房齐创佳话,似乎对被那些抗日雷剧、神剧所折磨观众最好的回报。
影视剧与受众亦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精华。
山东卫视同样秉承着山东人民的朴实、厚重的特性,在打造出《红高粱》之后又一力作《大刀记》已经开播。
今年正是经典小说《大刀记》出版40周年,又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电视剧《大刀记》的播出必定会引来2015年开年红色题材剧潮流。
70年代,有关《大刀记》小说、连环画、电影的风靡一时,成为那个年代的经典。
任何电视剧成为经典都有两个特质,一是题材接地气,二是能塑造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亮剑》如此,《大刀记》亦如此。
电视剧《大刀记》之所以是一部接地气的作品,正因为它真实反映的是鲁北农民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抗战历史,这也是它与其他同题材影视剧的最大不同,“李云龙”何以为人人熟知,就是其性格鲜明特点突出,“梁永生”一介刀客只因日寇来犯才铸就那段热血传奇同样成为经典人物被人铭记。
电视剧《大刀记》真实的还原了小说中的经典人物梁永生,日寇来袭,奋勇挥刀杀敌,这段传奇故事谱写了鲁北人民在日寇汉奸的残暴统治下不屈不挠的抗战史诗。
日军入侵山东境内,在鲁北各县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后,梁永生带领民众组建大刀队奋起反抗,靠着大刀作为杀敌武器,经历了大闹黄家镇,血染龙潭、虎口拔牙、重返宁安寨、夜战水泊洼等一次次战斗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指战员,堪称一介刀客逆袭铸就传奇人物的经典再现。
好剧必须要在前三集能吸引住观众,强烈的粘性是电视剧能否成功的根本。
显然曾经执导过《亮剑》《武工队传奇》等多部抗战精品剧的赵浚凯总导演深知这一点,才第一集便开门见山的安排了梁永生与白眼狼之间的恩怨,并安排了几场不同人物之间的重头戏,使得充满着戏剧冲突及娱乐性。
这种宏观上的调度绝非那些平庸导演所能为之的,这也是赵浚凯之所以能率造经典剧的根本。
纵观那些红色题材剧,很多都是一味的“高大全”,其实当下观众最讨厌的就是那些脸谱化、高大全的角色,《大刀记》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真实还原那场残酷的抗战,地点发生在山东,也充分反映山东人民不屈的性格,而梁永生只是山东农村人民的一个代表,以点带面谱写出山东人民不屈不饶浴血奋战的高贵品质。
剧能警人,《大刀记》的热播就是要让读者、观众重温经典、警醒后人,这才是影视剧的现实意义。
作为山东卫视的开年大戏,接力《老农民》播出的《大刀记》是山东卫视制作的长篇剧作,相信1970年代出生的伙伴们和我一样对这剧名并不陌生,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可能都看过《大刀记》的连环画或是电影。
山东卫视选择《大刀记》作为开年大戏应绝不是随机的,该剧同名原著为山东文坛抗战小说作家代表人物之一的郭澄清成名作,这部小说在1975年出版以后即改编为电影、连环画、评书、话剧等多种形式作品,并在全国得以广泛传播,今年时值《大刀记》原著出版40周年。
在我的出生地——滇东北高原腹地有一个叫坪上的村庄,那时小学操场隔上一段时间就会给村民放放电影,大概是我五、六岁还在懵懵懂懂的时候也加入了露天观影的人群,《大刀记》就是那时露天放映的影片之一。
清晰记得,那时听到村里的大喇叭喊着“今晚在小学放电影”的时候,大家那一天都会提早一些吃完晚饭板着凳子就去小学操场占位置去了,还有的人不吃晚饭就早早地占据了最佳观影位置,用粉笔画上标记人站在那里等家人带来吃的和凳子。
那是的乡村,电是很奢侈和少见的,大多数人家用的是煤油灯,放电影的时候则多是使用便携式发电机,每每听到发电机开始轰鸣,大伙便停止了打闹嬉戏,操场是那一瞬间突然寂静起来,待电影放映开始后,交谈和兴奋逐渐喧嚣起来。
放映结束后,已近深夜,有星星和月亮的夜晚会明亮一些,更多夜晚的这个时候已是漆黑一片,观影回家的人们三五成群打着手电筒各自散去,有的人一路交谈着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有的还在操心地里的庄稼。
而像我这样年纪的小孩子,看的只是热闹,那时最喜欢看的电影我们叫做枪战片和功夫片,看完枪战片后的几天,少不了要拿着木枪躲猫猫彼此射杀一番,看完动作片后,小朋友们也常会模仿其中动作一招一式比武交手,又或者是想如何做一把大刀宝剑之类的行走天涯……每每想起那时的情景,感慨的是时间飞一般逝去,长大后的我们各自散落在四面八方,即便是再见面也很难认出彼此姓甚名谁。
幼年看的电影,脸谱化是当时最为明显的影像特征,一个英俊的家伙一露头,不用说准是好人,坏人的坏字仿佛大大地写在脑门上,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开始学会了以貌取人,多年后才知道自己曾经是何等的稚嫩和无知,而今再看到山东卫视播出电视剧《大刀记》,竟然诸多往事浮现出来,或许我只是借机重拾童年的记忆以及心境,其实一切早已大不相同。
2014年,有关广电总局对于影视作品最新的审查规定出台后,印发业界内外热议,这对于各个地方台而言无疑又将加强自我审查程度,也使得相关从业者更加小心谨慎地摸着石头过河,《大刀记》这样的剧作一来是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是安全的,再则该剧既可以展现山东的人情风貌借此向电视观众营销山东,那么,剩下需要做好的就是在故事和人物性格等具体内容上来做文章了。
电视剧《大刀记》导演赵浚凯曾在山东求学多年更在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过数年教职,直到读研究生时选择影视专业后一脚踏入影视圈便未再离开,从编剧到制作人再转型导演,他参与的剧作中,以山东为背景的并不少,这情结源自是他对自己熟悉的那块土地的深厚情感,这和我写作中会不时写到云南其实是相同的缘由,无非是我们彼此呈现的方式和表达结果不同罢了。
不少50、60后的中年家长应该都看过连环画版或阅读过原著小说版《大刀记》,也会对其中所展现的抗战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所感动,新的电视剧版则再次展现了这段故事,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都进行了最大的还原,让人们再次感受这段抗战故事的热血精神。
主角真“大刀”梁永生勇敢善良、憨厚质朴,并带动当地人组建大刀队顽强抵抗日军,个人英雄主义也得到了展现。
女角色方面,洒脱活泼的玉茹也和善良质朴的翠花形成了一种对比,她俩与永生的感情戏份也是很有看点的。
反面角色中的白眼狼和四儿,他们的眼神和肢体动作把人物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片中所出现的山东名小吃“长官包子”,这个包子在剧集的开始就有露面,据说剧中故事所在地宁津县当地借助电视剧《大刀记》的热播,开展“舌尖上的大刀记”等活动,吸引各路吃货前来品尝,感觉棒棒哒!故事很接地气,真实的再现抗战时期的齐鲁大地所发生的故事,并使用了地方乡音山东话,显现了地域性,虽然有些部分略感生硬,但对于山东观众来说代入感可能会更好。
并且剧集的播映放在抗战胜利70年之际显得意味深长,尤其在当今中日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更鼓舞振奋人心。
明刀暗箭,顾名思义,刀用在“明”的,和“暗箭”形成对比。
而整部剧的核心“大刀精神”也是这种“明”的体现,刀不仅仅是武器,它更彰显的是一种英勇无畏、坚韧刚强的精神,同时宣扬公道与正义,行侠仗义、抵御外侵,其实这种精神是不论时代的,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讲究公道正义,为人善良,都是正确向上的品德。
在片中,梁永生也就像这把刀,代表了这“大刀精神”,他路边不平拔刀相助,英勇无畏打击敌人联合人民抗击日军。
既然是抗战片,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动作戏份,片中宁安寨各路英雄刀客汇集,与敌人展开英勇斗争,基本每集都会有或小或大的动作戏份出现。
在开场就有一场拔刀相助的动作戏出现,梁永生路见不平相助翠花及翠花母亲,与白眼狼和四儿进行战斗,在这场动作戏中运用了不少慢镜头和人物特写,营造了紧张氛围,既展露出梁永生的英勇顽强精神也体现了白眼狼和四儿的凶狠恶毒,四儿败下阵后,永生与白眼狼在集市上进行了胶着的打斗,也由此来开了剧集的序幕,为之后刀客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整部剧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凸显“大刀精神”,让我们回想起抗战时期的故事与英雄。
可能家长父辈们更爱看这类剧吧,他们会对此类题材的更有情怀。
在满屏美剧与古装剧的现在,《大刀记》是另外一种选择,回忆那段历史,回归古朴。
《大刀记》小说诞生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所以当年究竟有多火热并未能亲眼见证,但从长辈们口中有所耳闻。
尽管当时还不流行签售,可是网上看到当年不断加印的报道,想想估计跟当年周杰伦卖唱片的场景不相上下。
而《大刀记》作为山东卫视自制剧,其讲述的正是冀鲁边境一个普通刀客梁永生从一个穷苦农民成长为优秀解放军指战员,一路奋勇杀敌抗击日寇的传奇故事。
从1975年到2015年,时间过去四十年。
《大刀记》能够重返荧屏是一件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事情。
最近几年讲述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并不在少数,但是稍留意的观众应该有发现,其中多数故事发生在山西、陕西甚至湖南等地,而真正表现山东人民抗战的剧集寥寥无几。
要知道,说起山东大汉,多数形象是热血满满孔武有力,难道是因为历史上缺乏经典战役么?
当然不是,要知道著名的甲午中日大海战、孟良崮战役等等,都是发生在山东。
可这块本应充满传奇故事的热土却习惯性被人忽视,但一个人除外,他就是曾经打造《亮剑》跟《重案六组》等经典剧集的山东籍导演赵浚凯。
他被郭澄清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跟热血澎湃的故事所打动,进而决定将自己家乡的故事搬上荧屏。
所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之前,都会是相对平静的铺垫,而《大刀记》的铺垫却丝毫不显冗长。
第一集谷智鑫饰演的梁永生就充分展现了自己不俗刀功以及嫉恶如仇、打抱不平的个性。
虽然有幸提前看了几集,本着不剧透的原则又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跟大家分享一点个人观感。
从第一集来讲,梁永生可算的上人生赢家,用功夫,有兄弟,甚至最后还有两个女人为他争风吃醋,尤其是最后一点,可谓羡煞了宁安寨的兄弟们们。
徐克的《智取威虎山》票房过8亿,至今依旧一路飘红坚挺在票房榜,为什么?
因为观众看腻了手撕鬼子的抗战神剧,而老爷另辟蹊径以武侠的套路翻拍了这部经典红色样板戏。
《大刀记》这一点跟《智取威虎山》很像,同样改编自经典著作,而导演赵浚凯竟也将宁安寨打造成一个卧虎藏龙的英雄好汉聚集之地。
不再是简单的喊口号、杀鬼子,而是通过巧妙的剧情设计,亲情跟爱情的交错融合,成功激发男性荷尔蒙,用有血有肉的江湖道义取代假大空的爱国情操。
说简单些,就是让观众有代入感,而且观众也愿意置身其中享受热血。
没有人像徐克以武侠电影的手法拍红色电影,也没有人像赵浚凯以江湖剧的形式拍抗战戏。
《大刀记》不仅填补了市场上没有冀鲁人民抗战题材影视剧的空白,更会让人们像记住黄飞鸿、楚留香一样记住梁永生。
有血有肉是一个角色的灵魂,真情流露是一部剧生存之道,所幸梁永生跟《大刀记》都做到了。
即使横刀不立马,照样铸就热血传奇。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多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年轻人不但少看国产剧,甚至连电视机都很少开了,大家打开电视机都是看电影、看美剧,要么就是玩游戏。
我们家电视的开几率还算高,主要因为我妈天天看,通常晚饭后,我玩手机、iPad,她看电视剧,互不干涉,十分和谐。
突然有一天,她跟我说,儿子,别玩手机了,过来看看电视,重拍的《大刀记》开播了。
时光被拉回到20多年前,虽然其时已解放多年,在和平年代,老百姓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我的上一代和上上一代经历了八年抗战及解放后的艰苦生活,一代人回忆、一代人憧憬,我的父母很喜欢从抗日的影视作品中去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时我还很小,镇上的文化宫重映《大刀记》,爸妈排了半天的队买票,领着我去看,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和爸妈一块儿看电影。
从《红色娘子军》、《开国大典》到前几年的《建国大业》,我的成长随着抗日电影的变迁和升级,一直走到今天。
而在荧幕上则相对要少一些,确实粗制滥造占据多数,精品少之又少,直至近年频出的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让人不由对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产生抵触心理。
但老妈邀我看《大刀记》还是欣然允诺,首先是童年记忆,对《大刀记》的故事很亲切,想重温一下,但最主要原因,赵浚凯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导演,他的《亮剑》是新世纪以来首屈一指的精品,前年的《武工队传奇》也保持了校稿的水准,因此我对《大刀记》的质量并不怎么担心。
果然,《大刀记》一看上就停不下来,一直追到目前的40多集。
这部剧首先在故事上很抓人,这是吸引观众追着看下去的重要因素。
《大刀记》不是传统抗日剧的定调,在前30集都没有太多抗日元素的体现,重点一直落在侠义和拳脚功夫的展现,就此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
当然,抗日剧中舞刀弄枪会武术的不少,但多数都已经夸张到离谱的地步,飞檐走壁、以一当十,甚至还有能躲子弹的,抗日题材要尊重基本事实,你可以会武,但不能打到天上,你可以舞刀,但毕竟敌不过子弹。
《大刀记》在这一点上很好的把握住了尺度,第一集开篇的长镜头展现出来的小镇,就充满了江湖气息,梁永生教训疤癞四和白眼狼,打了足足有20分钟,打的都是传统功夫,硬桥硬马,招式分明,比当下功夫电影全是由碎镜头拼凑在一起的打戏还要过瘾,能看出来有底子,拍的很认真。
而剧情更是十分抓人,一方面和白眼狼斗智斗勇,另一方面又要和日本人打擂,随着剧情的推进,又慢慢升格至和日本鬼子的火拼,数条线索并进,节奏紧凑,一改国产剧节奏缓慢、剧情拖沓的通病。
另外让我喜欢的,是在人物上的把握,有电影版珠玉在前,想必对新剧的创作是不小的挑战,一方面要满足老一辈观众对熟悉角色的心理预期,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固有形象,要有突破,有创新。
这一点上《大刀记》把握的很好,对于核心人物梁永生,是一种渐进式的塑造,从头逐集看到现在,能感觉到这个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从一开始宁安寨出来的莽撞青年,经过斗智斗勇,亲人的阴阳相隔,变得逐渐成熟起来。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很多剧从头到尾,人物都一点变化没有,显得太苍白了。
另外,在角色性格上,也都做了很巧妙的安排,比如梁永生和白眼狼,一正一邪,玉茹和翠花一动一静,这种对比能更加突出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导演也特别设定了脸谱化的形象,疤癞四是那种很传统的泼皮,放在这里主要负责搞笑,明显就是猴子派来的逗比啊!
剧情和人物形象立住了,一部剧就差不了,更何况《大刀记》在台词的设计和念白的口音也让人很舒服,平时的对白让人觉得很亲切,一群很接地气、和蔼可亲的乡里乡亲跃然于荧幕,播到今天,他们已经开始铸就属于自己的抗日传奇,接下来就等着看他们怎么杀鬼子了。
文:赵猪山东,古称齐鲁,既是孔圣人的家乡,也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聚义之地。
侠义风范与儒家道德共存一地,培养处齐鲁大地多侠士,也多仁义的淳朴民风。
2015年,山东卫视开年大戏《大刀记》,是由山东本土著名作家郭澄清撰写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曾于1978年拍成电影,在那个精神食粮匮乏的年代,曾经感动、振奋过多少人心。
这次由著名军旅题材导演赵浚凯改编成长篇剧集,还原那个年代齐鲁侠士的风采,也顺应潮流,加入更多传奇与武侠的元素,是一部制作精良,好看好玩的传奇大戏!
作为新世纪重新翻拍的经典剧作,《大刀记》稍微修饰了一些那个年代所特有的内容,改编得更加符合当下观众欣赏口味的内容。
比如剧集一开场,不再象原作那样,强调梁永生的苦大仇深和阶级矛盾,而是安排了他与翠花母女,因为白眼狼欺男霸女的行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引起的一段缘分。
既保留了原著中梁永生侠义心肠的性格特质,又不至于让人觉得老生常谈,更有趣味性。
紧接着下来,强闯宁安寨,夜袭龙潭镇等等桥段一环紧扣一环,而一派仙风道骨的门书海传艺,授刀,师兄弟反目等桥段又是借鉴武侠小说中的经典情怀,与抗日战争的事实有机结合在一起,营造出那个烽火年代里,普通老百姓的爱国心,以及在孔子儒家思想教化之下,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集中,痴迷于刀法,与门书海有杀父自筹的日本武士中田这一角色的设置。
剧集并没有一味丑化,而是突出了他兑武士道精神,尤其是刀法的痴迷。
很多地方设置得还很是有趣,比如重然诺,执着不知变通的性格特质。
行为处事方面,颇有古龙先生笔下东海白衣人的风范,成为梁永生成长路程上非常重要的一块“磨刀石”,是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
此外,剧集在细节方面非常讲究,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刀文化的推广,起到重要的作用。
门书海传授给梁永生的苗刀,以及另一门所学的朴刀,都是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借鉴日本武士刀,结合实战技法改良创制的武器。
苗刀轻便狭长,可刺可劈砍,兼具刀、枪、剑三者之长,是比武、战阵之上的利器,也是中国武学的重要瑰宝。
剧集里几位主演,如谷智鑫等人都花了大量时间练习,亲身上阵,这才保证了剧集在动作场面上的华丽呈现。
中华五千年文明,因为不同的地域和时空,留下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说故事。
《大刀记》正是这样一部历久不衰,表现齐鲁大地民风与侠义精神的经典。
作为新时代的翻拍,既保证了故事的深入浅出,传奇色彩,又能将一方水土,一种民情的特点展现出来,流传后世,也算是在新世代,弘扬中华文化的一件大好事。
粗制滥造
为什么我看到的是57集的版本,这剧演员,剧本都没有啥大毛病,但是看得无比折磨人,现在看来是因为活生生注水15集的原因。
。。。跟着爸爸看的,也就那样吧。怀着对山东汉子的热爱勉强在看。
听了一段评书而感兴趣的
配角比较出彩
这里面的演员演技奇葩,把打仗当过家家呢,战友死了没有任何难过的表情,甚至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面对鬼子也永远没有害怕没有惊恐没有憎恨。。。。什么都无所谓,打一分都抬举您了,另外四川影视文艺频道都是木头人吗?天天放些脑瘫剧
惨烈。
一⭐保护
下饭剧,一家四口看,剧情不值得推敲,但是下饭
好的文西
电视上看完,还行
我老爸最近在地方台找到了这部剧,看得津津有味。反馈说比之前看的抗日神剧好,至少不会像他之前一部剧只看后十集,每集快进十分钟看完。为老爸打分
一坨答辩
感觉还行,反正爸妈看着不错就好了,国共日三军大战。
为了王珂居然看完了,到全都忘了,鬼扯的剧情。男主有点像王雷。
山东英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这样的剧如果都不给五分,说明豆瓣也都是煞笔
为了我兄弟,给个影评:Crap !
导演真不容易,为凑集数整了那么多婚外恋,我党都没能逃脱
演员衣服都不换,穷的尿血!